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参考 马克思哲学原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马克思哲学原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5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参考:黑格尔哲学中的“承认理论”研究
  2. 第二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样文: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
  3. 第三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模板:在先验与经验之间
  4. 第四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例:解读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5. 第五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格式: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

★100篇关于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马克思哲学原理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马克思哲学原理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参考:黑格尔哲学中的“承认理论”研究

近代主体哲学困境的实质在于主客体区分所强调的主体的绝对至上的地位,在这里主体是先验的、绝对的、封闭的.应对这种困境,现代西方发起了解决理性狂妄的一系列举措:叔本华的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都是在反对绝对理性.但霍耐特认为这些方法依旧没有跳出形而上学同一性的方式,依旧在以“一”同化其它.拉康提出的主体间性思想被普遍认为是对近代主体性的致命的一击,他的后继者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也被认为是消解绝对主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但在霍耐特看来却仍未走出“同一”哲学的迷误.这样,霍耐特提出自己的想法,唯有回到黑格尔的承认理论,才是化解主体哲学困境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论断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至此黑格尔一直未受重视的承认理论正式浮出水面,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归到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本身,探讨它的渊源,理论成因,具体内容等等,将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本真呈现出来.

承认问题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黑格尔认为:承认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那么追求承认、承认什么、如何承认就会是社会和历史永恒追寻的问题和发展基石.因而厘清古典哲学中承认理论的精髓,尤其是对黑格尔承认理论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深刻的反思,才能为承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拓道路,从而发现承认理论的新的生长点,指导今天的社会和生活.

黑格尔承认问题的理论直接渊源在于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的相互承认置于道德、历史和哲学的中心,认为人的相互承认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神圣的.康德、费希特分别从实践理性和*学角度剖析处于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人,如何从不同角度探索承认以及人们会以何种方式确定承认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而黑格尔集合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承认思想强调非单一主体(这被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另一面),并对承认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成为后世探寻承认理论的根基,也成为了哲学史上第一个形成承认理论的哲学家.

但是,黑格尔提出的承认理论并没有在当时的学界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随着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频发,“承认问题”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研究者们对承认问题的关注几乎都源于1978年,路德维希·,西佩(Ludwig Siep)发表的《作为实践哲学之原理的承认》一文,此文专题研究了费希特和耶拿时期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他详细探讨了黑格尔耶拿时期的思想如何受到费希特上述理论的影响而又如何推进了承认理论.Siep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区分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承认和个体与社会制度之间的承认,他还着重说明了承认理论在黑格尔思想中的重要性.不过,Siep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讨论主要局限在黑格尔耶拿时期的思想中.近年来学者们主要是将这一研究扩展到黑格尔成熟时期的作品.

不过,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能否扩展到他成熟时期的作品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哈贝马斯就是主要反对者之一,他认为黑格尔的承认理论没有扩展到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他在早期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就这样说道:黑格尔存在一个从早期到成熟时期的思想转向,但黑格尔承认理论并没有深入到他的成熟著作中.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为了克服主体中心的反思理性,在其早期的手稿中提出了一种交互性统一的力量,他称之为“爱”,“生命”.在“爱”的统一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思性的关系被主体间的沟通*所代替,活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个*,它为一个主体能够认识到自己既与另外的主体共在又依然保持自身的这一种共同性提供了基础.这一构建事物的方式本可以推动主体哲学中理性的反思概念向一种沟通理论去修正和转变,但是黑格尔最终放弃了这条路.因此,哈贝马斯主要关注黑格尔早期理论中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反思.并且,他经过长期对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将承认的主体间线索贯彻到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在承认理论的发展中独具特色.与之相反,他的学生霍耐特就认为黑格尔承认理论在其成熟作品中也是非常丰富的.

除霍耐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开始从黑格尔成熟时期的著作中探寻承认的痕迹,从而将黑格尔承认理论向前推进.主要表现在:

1、对黑格尔承认理论进行重新整理和解读.集大成者要数罗伯特—威廉,他对黑格尔整个承认*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此外,科耶夫的《黑格尔导读》,泰勒的《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承认的政治》他既考察了现代自我的形成、特征,又论述了多元社群与整体社会的关系,既阐述了“承认”何以成为一个问题,又理清了承认话语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同时还以“公共领域”为主考察了承认与蔑视的关系问题,阐发了一种“承认政治”.科耶夫对黑格尔的研究是全面的,形成了所谓“科耶夫式”的黑格尔的解释,他从“主奴辩证法”出发,重点阐发黑格尔对承认的理解.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与《反犹分子》中分别涉及了“相互承认”与“相互非承认”,在其后期的笔记中还比较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和主人与奴隶之的相互承认关系的区别,在比较中说明自己对承认的理解.

2、对黑格尔承认理论进行了重构.霍耐特在其具有原创性的著述《为承认而斗争》一书中重新建构“承认”,把权力批判推向了社会行为的斗争维度与交往维度,即引向了道德领域,并试图从“承认”概念的道德含义中去建构社会理论的规范原则.霍耐特再现黑格尔承认理论体系的第一项工作是转换哲学语境,他采用黑格尔的承认斗争理论,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为依托,推动黑格尔理论的经验转型,再现了“为承认而斗争”的体系.在他的著作《不确定性的痛苦:黑格尔法哲学的再现实化》、《正义的他者》、《承认道德》等中,他较全面的阐述了承认与再分配、承认与正义、承认与道德,揭示出程序主义正义理论的局限,并试图把黑格尔法哲学解释为一种规范政治的正义理论.米德在《心灵、社会与自我》中,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3、用黑格尔承认理论解释社会现象,提出应对建议.索雷尔的《论暴力》,在“为承认而斗争”视角中触及到社会变化过程,并用道德情感的经验材料进行武装,用以批判庸俗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功利主义倾向.2003年,霍耐特与弗雷泽共同著述的《再分配与承认》一书中,认为:“承认”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关 键 词 .2005年,弗雷泽的《在全球化世界中重构正义》一文中,引入在承认背景下讨论正义的独特视角.此外,选择以承认理论讨论当代问题也是西方理论家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如南茜·,弗雷泽发表了《从再分配到承认》一文,指出当代左翼理论中存在承认和再分配的分裂,认为基于民族、性别等的差异,承认的文化诉求不断增加,牺牲了经济再分配的诉求.理查德·,罗蒂《“文化承认”是左翼政治的有用概念吗》一文,认为多元差异的文化承认解决不了共同人性的问题.*以上问题无一不存在于承认理论的特有框架内,他们的观点大体可分了两种:一、探究承认理论的早期文本,特别是黑格尔的,寻找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二、结合历史与现实,将承认理论纳入经验与实践的环节的反思中,并试图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来对现实进行重新解释,他们所关注的问题集中于:承认与政治基本价值(公开、正义等),承认与社会冲突、承认与多元政治(种族、女权等)、承认与历史发展等.

4、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思考亦不在少数.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在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语境中理解“为承认而斗争”.这说明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就已经具有构成问题的趋向:承认诉求的多样性被还原为劳动中自我实现的维度.在《密尔“政治经济学”笔记摘 要 》中,马克思谈到“双重肯定”:主体自身与他人通过劳动而相互体验到,就是说在生产对象的活动中,主体不仅体验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个体,而且主体把自己理解为能够满足互动伙伴具体需要的人.在整个劳动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对象化体验就与可能消耗的精力支出交织在一起,个体只有通过付出才能获得主体之间传达的“自我价值感”从而赢得承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摧毁了以劳动为*的人与人之间的承认关系,所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在劳动中为自我实现而斗争理解为对重建相互承认关系的贡献.法兰克福学派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引入中国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他的第三代代表核心人物霍耐特就以研究耶拿时期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著称,以霍耐特为代表的承认理论研究者基于承认理论对公平分配、文化平等、社会团结、政治代表权等概念的解释,增加了我们对正义理念的现*解,对于我们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具有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通过以上对承认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承认问题的这些研究,实际上仍然只是停留在“解释”黑格尔承认理论的阶段,即在承认和认同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基础上,以承认理论为根从不同角度展开对某一现实问题或现象的解释性研究,而忽视了对黑格尔承认理论历史生成问题的研究.鉴于这种现状,本文的学术价值就在于厘清:黑格尔的“承认理论”指特殊自我意识向普遍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确立理论,它涉及自我意识普遍化的不断展开过程,并深入到作为客观精神的“法、道德和*”之中,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自我的独立和自由.因此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不仅涉及到意识学说,也涉及到政治哲学、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

本文的基本思路:绪论指出了黑格尔“承认理论”在其道德哲学中的地位和基本理路,明确把它限制在“逻辑基础”的疏解、“前期承认理论”的阐释、“《精神现象学》中承认理论”的阐发、“精神和政法观中承认理论”的实现过程,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五个方面.“疏解逻辑基础”为黑格尔“承认理论”找出了逻辑的出发点及其基本理路支点,“前期承认理论”阐释黑格尔早期神学、思辨哲学体系初建及*学体系下的理论雏形,借此明确其“承认理论”的内在演进及发展思路,“《精神现象学》中的承认理论”立足核心文本讨论此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指向,“精神和政法观中的承认理论”突出此理论的实现方式,并围绕“客观精神”中的“法、道德和*”论述其现实性,最后讨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承认理论”中的差异,主要围绕“劳动”和“斗争”两个方面论述.本文分五章逐一地论述以上内容.

第一章论述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基本理路,借此揭示此理论所包含的三个理论环节.首先,黑格尔提出“承认理论”克服了主体哲学的内在困境,其次,此理论指出了从个体意识到普遍意识的过渡,最后此理论展现为“斗争”和“和解”的对立统一.围绕第一个环节,本文集中讨论了主体哲学的内在困境、启蒙理性及其辩证法等内容.结果表明,启蒙辩证法揭示了“主体”在自我确证方面的困惑,个体性和整体性及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缺乏内在张力,在现实政治体制的构建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围绕第二个环节,“承认理论”实现了从单子式个体意识向交互主体的普遍自我意识的转化.“双重的自我意识”作为“承认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体现出特殊个体追求普遍自我意识的斗争,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本身自在地包含着“自我和他者”的整体统一性,故而又体现出从绝对精神而来的理性和解.最后引出“承认理论”的自由观及其两个基本形态,即作为“斗争”和“和解”的双重模式,二者可谓此理论的一体两面.可以说“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实质就是主体间的理性和解,这与中哲“和而不同”的道德观念类似.

下面三章力求围绕上述“承认理论”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展开论述:

第二章论述黑格尔“前期承认理论”.它首先论述“早期神学时期”,对主体哲学的扬弃体现在对主客观宗教的分析上,个体意识向普遍意识的过渡体现为对“爱与生命”的宗教神学讨论,“承认理论”中斗争的一面体现为对“犯罪与惩罚”的分析,而“和解”性则立足于“爱”的实践情感实现对人与神及主体之间的承认关系.这也为其成熟时期的“承认理论”奠定了基本思路和文本依据.其次简略论述了黑格尔前期“思辨哲学体系”初建下“承认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为其过渡至精神哲学的现实*生活作铺垫.最后论述黑格尔的“耶拿实在哲学”及其对“自然法”的批判,这涉及到黑格尔早期的社会哲学和法哲学的基本观点.论述表明,黑格尔前期“承认理论”尽管受到康德实践哲学和费希特*体系及自然法的影响,但其思辨哲学结构已基本形成,并开始突破原子式个人的*观念,从而转向为从绝对出发的*生活体系的现实构造上.

第三章论述“《精神现象学》中的承认理论”.它首先立足于对“意识经验”(或“精神现象”)的发生学考察,避免了主体哲学立足个体思维的普遍性原则及其产生的静态形式主义的道德观,同时通过对“意识经验”概念的论述,借以统观《精神现象学》的整体布局.其次,围绕“自我意识的双重性”引出“承认理论”的核心表述和基本理论内涵,展现出了从意识到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到普遍意识、理性到精神的基本思辨模式.最后,“斗争”体现为“主奴辩证法”和“*辩证法”,这也是“承认理论”的核心内涵,其中也展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及其与自我意识间的理论渊源,后者围绕“自我意识”在精神的发展历程中所占据的环节给以审查,通过“理性”和“精神”的论述使“承认理论”向“*世界”过渡.

第四章论述黑格尔“承认理论”在其“精神哲学”中的基本内容,及其“客观精神”(《法哲学原理》)中的政法观念.围绕“承认理论”基本理路的三个环节,本章首先上溯到黑格尔1803/4年的“第一精神哲学”的思辨哲学体系,揭示出精神哲学下的*生活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也是对主体哲学的批判,较为典型地把“道德”转化为“*生活”.其次,在全书体系的《精神哲学》整体视野下,“承认理论”论述了“精神哲学”在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自然哲学和逻辑学的关系,并在“耶拿逻辑”和全书逻辑的基础上引出“绝对精神”学说,以便把“承认理论”引入到对“主客观精神”的讨论中,随即又分述了“承认理论”和“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及“绝对精神”间的内在关联,并把“承认理论”深入到“法、道德和*”的“*实体”之中.这两点潜在地完成了从个体意识到普遍意识的过渡.随后本章突出强调了“承认理论”与“绝对精神”的关系,试图在“艺术、宗教和哲学”的绝对高度审查“承认理论”作为“精神生活”的主体间性.本章最后还简述了“承认理论”的政法观念,集中讨论了“承认理论”的政治哲学和法权哲学的自由观念,它围绕“三个*生活形态”即“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展现了黑格尔以“国家”为框架建构市民社会和家庭*的绝对自由观点.

第五章作为全文的结尾,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继承和改造.由于本章立足于研究两者在“承认理论”上的异同,所以思路也有所改变,它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由于“承认理论”关涉到对自我意识及其普遍性的理解,故而本章首先论述马克思对“主体”的理解.第二,论述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三形态说”以阐释其“承认理论”的内在环节,并以此与黑格尔相比较:如自然人和家庭的对比、阶级分析和市民社会的对比、共产主义和国家的对比等.第三,讨论二人对“承认理论”和“劳动”之间关系的理解差异.论述表明,黑格尔较多地总结了“劳动”的积极方面并提出了“劳动陶养”说,马克思则较多地关注“劳动”的消极方面并提出了“劳动异化”说.最后,本章又从“为承认而斗争”中的“斗争”方面阐述两者的异同.论证得知,黑格尔更多地站在精神意识方面阐

第二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样文: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

时间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又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因为时间问题所具有的本根性和重要性,它成为解答科学和哲学中几乎所有问题的前提和思考原点,每当时间观发生重大变化就会掀起科学史和哲学史上的深刻革命.马克思的时间概念的实质方面表现为社会时间,即将时间与人的实践、生产劳动勾连,从主客体统一的视角来理解时间,使得时间概念成为一个生存论的基本范畴,这在时间概念史上不仅独树一帜而且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影响.正如有不少学者已经指出过的,现有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时间概念的这一维度却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所以,我们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述马克思著作中的相关思想就显得尤为必要,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所开创的唯物史观.而且,深入研究和发掘马克思时间概念中的如时间节约规律、时间与人的自由内在关系等等多重意蕴,对于当前我们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不无裨益.

本文共分为四章来论述马克思的时间概念:

第一,追溯马克思时间概念形成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哲学是西方文明几千年滋养的智慧结晶,马克思的时间概念同样也是充分吸收西方哲学史上相关思想精华后创造性转化的产物.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关于时间与运动关系的阐释,奥古斯丁、康德开掘出来的理解时间的内在化进路,黑格尔的“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展开”等等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马克思时间概念的形成.

第二,论述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语境中的时间概念.这一阶段马克思关于时间的论述,主要表现为他早年诗作中流露出来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感悟、《博士论文》中阐发的感性时间论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逻辑对“时间”的人本学反拨.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费尔巴哈人本学和最初的国民经济学批判成为此时马克思时间概念成形的理论平台,他初步阐释了自己对时间的独特的理解.此阶段成为后人正确理解马克思时间概念的入口.

第三,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时间概念.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构建起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之后对时间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首先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确立了时间主体,而后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理论工作的重心,对结束“人类的史前史”、东方社会发展的“跨越论”及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途径作了可贵的探索.“时间”成为贯通他哲学思想如实践、劳动、自由和历史等等诸方面的关键线索.

第四,深入研究马克思时间概念本质、特点及其实现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时间概念的实质是指在人的生产劳动和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时间,这样就避免了以往种种时间概念纯主观的“意识”之流和客观而又无关乎人的现实活动的自然时间的偏颇.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来阐述时间概念,时间成为人的生命尺度、积极存在和发展空间,表现出革命的实践性、历史的生成性和能动的转换性等等特点.马克思时间概念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体现在它对以往哲学对时间理解的非时间性、抽象性、与人无涉的诸种弊端的克服,这既深化了时间概念的哲学研究,又使得我们对于马克思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图景的认识、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都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第三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模板:在先验与经验之间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对自由的两种在理论方向上相反的理解,即先验的方向和经验的方向,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康德和马克思.康德通过自然与自由的二律背反,确立了能够独立开始一个因果序列的先验的自由.自由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绝对自发性,但它又能够对经验产生作用,施加影响.自由在康德那里根源于纯粹理性,是不需要再归结为更高原因的原因,是道德的终极根据,因此,康德代表了自由研究的先验之路.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康德的自由不够先验,自由经历了从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审美自由到政治自由的下降之路,自由逐渐变得经验化,自由从先验领域逐渐过渡到经验领域.但康德政治(经验)自由始终是建立在先验基础之上的,经验政治以先验道德为根基,因而,经验自由如何实现的问题便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因为经验自由的问题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经验的手段才能解决,建立在先验基础上的自由意志终究会变得软弱无力,这点遭到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强烈批判.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把自由划分为绝对自由、任性自由、具体自由三个环节.具体自由作为黑格尔的自由理想,它内在地包含着绝对自由和任性自由两个环节.绝对自由以抽象的普遍性为原则,它追求的是每一个人的同质化的平等自由,拒绝一切规定性和特殊性,因此只是一个空虚的形式,不包含任何经验内容,因为它认为任何经验内容都是对它本身的限制,但这种片面的抽象自由包含着一个本质(先验)的规定,即人的自由的普遍(先验)本性.任性自由在黑格尔看来就是最常见的自由,它就是市民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自愿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满足*的自由,它以经验的功利主义为原则,但正因为如此,任性自由的缺陷就表现在受制于经验而不能自拔,丧失了人的超越性维度.具体自由内在地包含着绝对自由和任性自由,因此它包含着先验和经验的双重因素,是黑格尔所设定的理想的人类自由.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化,具体自由不仅在于,个人的权利和特殊利益获得了承认和发展,就像在市民社会领域中一样;而且在于个人把普遍物当作自己实体性的精神,并最终把普遍物作为自己的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把自由的实现看作世界历史的价值旨归,把自由王国奠基在人类物质生产的必然王国之上,并认为自由就是从国家中、从各种异化的形式中、从自然必然性和经济必然性中解放出来,他是从人类历史的演进中,从对现实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中去实现自由,因此,马克思代表了自由研究的经验之路.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与康德的自由蕴含着经验成分一样,马克思的自由则蕴涵着先验的成分.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现实经验的手段去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与其他人的自由共处的自由人联合体,在笔者看来正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理想,因此,马克思的自由不够经验.

具体来看,本文主要从劳动、自由时间、财富、历史与财产权等经验视角对马克思自由观念作了一番考察,探寻实现自由的经验条件、路径,以及阻碍自由实现的障碍.这几个经验因素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现劳动解放,增加自由时间,创造物质财富,废除私有财产权都是以实践为前提的,不管这种实践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还是指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并不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积极肯定,它把本应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劳动看作是仅仅满足自然生理需要的手段.与异化劳动对立的自由劳动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立足点,自由劳动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实现,是对人的本质的充分占有,自由劳动才是人类劳动的本真方式,它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价值趋向,表达了人类超越经验的先验性理想.自由时间是由劳动的节约产生的,自由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自由时间中才超越了经济必然性的限制,体现了发挥自己个性的自由本质.马克思抛弃了财富的“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这种形式把财富当作物来崇拜,把财富当作人的根本目的,用物的逻辑规定人,忽视了财富的人学维度.马克思强调在财富与人的关系中来把握财富,突出了人的主体本质,强调财富背后所蕴涵的“人”的价值诉求,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财富创造的价值旨归.要扬弃财富对人的统治实现人的自由,首先就要扬弃私有财产权,因为私有财产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没有私有财产权,就没有资本主义.对于自由的历史考察,马克思认为与“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个性”三个历史阶段相对应,分别存在着自由的三种历史形态:共同体的自由、个人的形式自由、每一个人的实质自由,前两种分别代表了自由的历史形态和现实形态,第三种代表了自由的未来形态、自由的价值取向,它作为一种理想表达了对现实的超越性.

在实现自由的历史过程中,已经被克服的障碍就会产生新的障碍,自由只有在与各种障碍进行实际的斗争中才能获得越来越大的空间,自由不断地朝向未来,自由作为人类的终极性(先验)理想不断地引领着人通过现实经验的手段去克服障碍进行自我实现.自由不断地超越其定在形式,进而去获得新的定在形式,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超越中获得生存的意义.自由既是现实的、经验的,是一个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又是人类完满性的存在状态,是一个不断趋向的理想和境界.自由指引着人类历史活动的方向,它是一个路标不断地引领着人类前进.作为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理想的自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是通过经验的手段去不断实现的,否则自由只能是一个抽象的乌托邦.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自由观念是经验和先验的统一.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86000.html

第四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例:解读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弄清青年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而他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不仅是该过程的重要线索,也是澄清其中思想脉络的关键着眼点.

马克思同黑格尔法哲学的第一次遭遇,是其1837年柏林法学计划破产的结果.该计划与他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所修课程上习得的知识有密切关联,秉持着以萨维尼为代表的“法律科学”观念,总体说来没有超出历史法学派之罗马法分支的思想谱系.马克思在尝试对其中涉及的三大方法论难题给出自己的回答时,遭遇了单纯强化实定法知识无力克服的根本哲学缺陷.由于借鉴谢林哲学写作的《克莱安泰斯》的逻辑结论以及爱德华·,甘斯的影响,马克思最终转向黑格尔法哲学和逻辑学,据此看清柏林法学计划的死穴,并摆脱历史法学,靠近黑格尔主义.

接触黑格尔法哲学,以及同“博士俱乐部”成员辩论沟通,使得马克思迅速直面现代世界的经验内容,形成贴合现*展的问题意识,这决定了他对同时代德国反动制度和反动意识形态怒火相向,并转而把批判的矛头对准黑格尔法哲学本身.但批判的时机、次序以及具体着眼点的轻重缓急却大有讲究,为此有必要梳理从马克思大学时代后期到1843年的批判活动,通过弄清其中的内在演变来准确把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实施背景.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眼界在这段时期逐步扩展,从间接和直接抵制威廉四世以及普鲁士国家哲学家的基督教国家观念,到开始关注德国的具体社会经济问题和底层国民生活状况(物质利益难题),再到超出德国现状,倡议“法德科学联盟”,在更加宽阔的现代视野下思考德国的解放和出路.马克思不仅通过《博士论文》以多重影射的方式隐蔽批判了谢林哲学,而且紧接着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时深得官方器重的历史法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要素都在该过程中酝酿成形.

马克思自大学时代以来便逐渐确立起一套批判性的分析和阅读方法,这套方法使他能够从外在和内在的维度彻底扬弃黑格尔法哲学,对此需要在探讨黑格尔法哲学的具体实施之前加以详细说明.这套方法的要点包括:从思想家的特定结论和初衷里引申出真正的原则,以便从思辨法哲学的具体表述中识别出理性国家的关怀;分离逻辑形式和经验内容,从而在前提上检讨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结构;借助历史研究对制度和观念进行谱系定位,即国家的历史类型学;透过最重要的时代问题(比如立宪君主制、代议制、长子继承权、市民社会发展状况等)来审视理论的具体实践结果,借助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运动同时超越理论政治派和实践政治派的诉求.这种批判方法显然有别于布鲁诺·,鲍威尔之流的“批判的批判”观念.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集中表现于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该手稿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第一次明确而系统的批判成果.马克思当时之所以从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入手,而没有遵循《法哲学原理》本身的次序,原因大致有三:有意识地突破黑格尔体系的固有结构;国家问题在当时的优先地位;国家理论是黑格尔法哲学的主题及核心演绎成果.

在阐述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具体批判及其成果前,宜相对独立于马克思的批判同时也照应马克思的批判,从整体上解说黑格尔法哲学的初衷及其国家理论,以便更好地评估马克思的洞察力和批判力.研究表明,就黑格尔的初衷而言,不仅他的法哲学,甚至他的整个哲学,都力图坚定地站在现代立场上.与该立场相适应,黑格尔法哲学高扬作为普遍与特殊之辩证法的“具体自由”,并批判了导向抽象自由观的弗里斯式智术师原则以及康德式空洞形式主义原则,这些都来源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诊断.就黑格尔国家理论本身而言,其讨论对象是“国家的类”,是力图超越国家历史类型学的一般国家,黑格尔为此构想了一套“理性国家的建筑术”,具体涉及“概念性把握”、“具体”与“抽象”、“制度”与主观状况、“*”或“中项”四方面内容.

马克思对于黑格尔法哲学有着透彻而精准的把握,他从两大角度反驳了黑格尔的方法,即黑格尔法哲学由其方法导致的固有保守性;黑格尔的方法不能胜任法和国家的真正解释工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从这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具体的国家制度安排,认为黑格尔本应描述*制,实际上却在描述立宪君主制;认为黑格尔希望克服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状况,可惜未能如愿;认为黑格尔期待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但这种期待不仅落空,而且背离了实际情况.马克思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契机,进一步对现代市民社会做出批判性检讨,得以提出社会主义学说,后者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最终成果.

第五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格式: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

本论文以政治哲学史为学理背景,展开了从卢梭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对自由理解的嬗变的研究.根据研究,“自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最高主题,现代政治哲学家从卢梭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都被卷入到对“自由”这一主题的探究之中.卢梭以道德自由为基础的道德共同体、黑格尔以具体自由为基础的现代国家以及马克思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在对这一主题做出不同的理论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地推进这一主题的深化和发展.

本论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卢梭对霍布斯自然状态的批评和改造为起点,梳理卢梭关于自由双重含义的理解,以及因自由的无法实现导致卢梭晚年退隐社会而成为孤独的漫步者.具体说来,为了匡正充满着奴役和不平等的现代政治社会,卢梭一方面诉诸于自然状态,重思自由和平等的自然根据.但是,由于历史的偶然性和不可逆转性导致了自然状态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因此,复归自然自由和平等的自然状态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卢梭诉诸于以公意原则为基础的道德共同体,建立自由和平等的道德根据.但是,卢梭否认历史是一个有意义的进程,否认关于历史的终点和目的的前定知识的获知是可能的,因此,这样的道德共同体的实现只能依赖于不可知的机缘,而这无异于宣告了寄希望于道德共同体这一诉求的彻底失败.既然在任何社会中都无法实现自由,卢梭只好选择了“退隐社会而成为孤独的漫步者”.这意味着,卢梭本人并不教导革命.尽管如此,卢梭的政治哲学仍充满鼓动革命的教诲,他的关于以公意原则为基础的道德自由与道德共同体的抽象构想终究导引了法国大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

第二部分对《法哲学原理》进行细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阐释黑格尔关于自由的全新理解.黑格尔拒绝卢梭以公意原则为基础的道德自由,因为道德自由仅仅作为抽象的普遍性形式而存在,而这恰好是导引法国大革命“绝对自由与恐怖”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与卢梭不同,黑格尔并不排斥特殊性原则,相反,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自由乃是普遍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相统一的自由.如是,黑格尔运用其逻辑学中的概念辩证法原则,将作为意志的根本规定性、作为意志的概念或实体性的自由演绎为纯无规定性的意志进而规定性的意志进而真正自由的意志这一缜密的体系.具体说来,黑格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批判了作为纯无规定性意志的自由——抽象普遍性原则主导的卢梭的道德自由,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反思揭示了作为规定性意志的自由——特殊性原则支配的市民社会的有限自由,最终实现了作为特殊性原则与普遍性原则相统一的现代国家的具体自由.第三部分依托马克思重要著作,深入探讨马克思对自由的独特理解和论证.黑格尔的国家观是马克思进一步推进自由思想的出发点.马克思质疑黑格尔的国家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并不是自由得到实现的国家,而是私人利益的工具,从而表现为一个“阶级的国家”.在黑格尔将特殊性原则主导的市民社会趋向作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国家看作必然性的地方,马克思则看到了“国家不能挽救市民社会于自身之中”并且“国家的秘密在市民社会之中”.这是马克思与黑格尔自由理论的真正分道扬镳之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开始从市民社会内部探索自由的障碍以及自由的实现问题.不同时期的马克思将自由的障碍以及自由的实现分别表述为,《论犹太人问题》时期的金钱异化和扬弃金钱异化的人的解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劳动异化、私有财产异化以及造成这一异化的深层根源的交往异化和“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及《资本论》时期剩余价值的压迫性也即剥削和消灭剥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马克思理解的共产主义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不可避免的矛盾而必将灭亡的认识基础上的.马克思将自由的实现从天国即黑格尔的思辨国家搬到尘世即“共产主义”.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马克思哲学原理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选题

总而言之,“自由”这一现代政治哲学的最高主题并未因政治哲学家的每一次艰辛探索而得到一劳永逸的回答.相反,政治哲学家只是在用新的方式做出新的回答,并提出新的质疑.

为您写马克思哲学原理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马克思哲学原理引用文献:

[1] 马克思哲学原理专业论文题目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马克思哲学原理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哲学原理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大纲范本模板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提纲怎么写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范文参考 马克思哲学原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马克思哲学原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