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医学大专论文范文参考 医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医学大专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0

医学大专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医学大专论文范文参考: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 第二篇医学大专论文样文: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 第三篇医学大专论文范文模板: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4. 第四篇医学大专论文范例: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
  5. 第五篇医学大专论文范文格式: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医学大专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医学大专相关参考文献,是医学大专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医学大专论文范文参考: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变化极大地威胁到医学的本质与价值观念.医学专业受到来自政府、市场以及行业自身越来越强大的影响,由于医疗导向失策、医学的物化、医患利益冲突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医务人员义利观有所改变,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使医师职业精神的弘扬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内关于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晚,多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解几乎限定在医师职业道德这一层面,医师职业精神的形成主要依靠医师自律和行业自治.然而,医师职业精神作为医师群体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其不仅仅停留于道德和观念层面,还同时受制于物质和制度等因素.在医师职业精神的建构过程中,不能仅仅强调个体内在德性的塑造,还应注重其物质和制度等外在环境建设,其中包括医院薪酬管理制度.薪酬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与保障,个体对于薪酬的态度和反应会严重影响他们对组织的感情和行为.相关研究显示,薪酬满意度是研究薪酬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纽带,其对个体与组织的直接作用效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科学合理地制定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提高医师薪酬满意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激励作用,促进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提升医疗机构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医改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讨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的关系,为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探讨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论关系,

(2)利用相关问卷量表测量国内临床医师的薪酬满意度与职业精神水平,

(3)从相关实证数据研究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的关系,

(4)提出提高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及医师职业精神的相关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从儒家*、制度*以及德性*等角度探讨医师职业精神构建的相关理论,同时研究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的理论关系.其次,对美国学者赫尼曼(Heneman)和希沃布(Schwab)1985年编制的员工薪酬满意度量表(PSQ量表)进行适当修正,并用来测量国内临床医师的薪酬满意度.在相关问卷基础上,编制中国文化背景下医师职业精神测量问卷,对国内临床医师的职业精神进行测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医院的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样本数据进行质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变量间关系检验.最后,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国内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及职业精神的建议与策略.

医学大专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大专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2000字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医学大专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医学大专论文范文选题

研究结果

本研究理论部分研究表明:在儒家*视域下建构医师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儒家义利思想为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师薪酬与职业精神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洞见,医师职业精神的建构应重新置于一个既重视对医师德性培养而又兼顾医师的合理利益追求的道德视野之中,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师职业精神;当前国内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化建设及薪酬制度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制度*视域下建构医师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薪酬制度是医疗机构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才能提高临床医师的薪酬满意度,较高的薪酬满意度反映了制度的合理性,可以促进医师职业精神建设.德性*与制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医师职业精神建构过程中,应实现制度*与德性*的相互转化与相互契合,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提高薪酬满意度,同时也可以促进内在德性水平的提高,促进医师职业精神的建构.

本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人口特征的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差异方面,不同性别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加薪、福利、薪酬管理满意度与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女性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福利、薪酬管理满意度和总体薪酬满意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存在,但在加薪满意度上具有显著差异,30岁以下组、41岁以上组加薪满意度均显著高于30-40岁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10、0.015),而30岁以下组与41岁以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等于0.863).不同工作年限、不同科室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加薪、福利、薪酬管理满意度与总体薪酬满意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存在.除加薪满意度外,不同学历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福利、薪酬管理满意度与总体薪酬满意水平间均有显著差异,在薪酬水平满意度上,中专及以下组显著低于本科组、研究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12、0.008),大专组显著低于本科组、研究生组(P等于0.035、0.020);在福利满意度上,中专及以下组显著低于大专组、本科组、研究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29、0.000、0.000),而其他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薪酬管理满意度上,中专及以下组显著低于大专组、本科组、研究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21、0.000、0.000),而其他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中专及以下组显著低于本科组、研究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1、0.000),大专组显著低于研究生组(P等于0.028).不同职称的临床医师在福利、加薪和薪酬管理满意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而在薪酬水平、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在薪酬水平满意度上,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显著低于主任医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3、0.001);在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也显著低于主任医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5、0.026).除福利满意度外,不同级别医院的临床医师在薪酬水平、加薪、薪酬管理满意度与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在薪酬水平、加薪满意度和总体薪酬满意水平上,一级医院组均显著低于*医院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5、0.011、0.005);在薪酬管理满意度上,一级医院组均显著低于二级医院组、*医院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05、0.030).

在不同人口特征的临床医师职业精神差异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科室、不同级别医院的临床医师在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自律与总体职业精神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工作年限的临床医师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自律与总体职业精神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职业行为水平上有显著差异,5年及以下组职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11-15年组、16年以上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等于0.040、0.020),而与6-10年组差异无显著性(P等于0.080);6-10年组与11-15年组、16年以上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等于0.930、0.780),11-15年组与16年以上组差异无显著性(P等于0.950).不同职称的临床医师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自律与总体职业精神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职业行为水平上差异显著,住院医师组职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副主任医师组,差异有显著性(P等于0.040),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在薪酬满意度与医师职业精神关系方面,薪酬水平满意度与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自律及总体职业精神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等于0.107、0.113、0.137、0.129,P等于0.013、0.045、0.046、0.045),福利满意度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自律及总体职业精神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等于0.272、0.201、0.106、0.100、0.210,P等于0.016、0.039、0.040、0.044、0.035),加薪满意度与职业技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等于0.108,P等于0.031),薪酬管理满意度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自律及总体职业精神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等于0.108、0.112、0.139、0.150、0.188,P等于0.035、0.029、0.045、0.032、0.048).

在薪酬满意度各维度对医师职业精神的预测力方面,薪酬水平、福利和薪酬管理满意度对职业态度水平具有预测能力,其中薪酬管理满意度的预测能力最好;福利和薪酬管理满意度对职业行为水平具有预测能力,其中薪酬管理满意度的预测能力最好;薪酬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对职业技能水平均具有预测能力,其中福利满意度的预测能力最好;薪酬水平、福利和薪酬管理满意度对职业自律具有预测能力,其中薪酬水平满意度的预测能力最好.

研究结论

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由薪酬水平满意度、福利满意度、加薪满意度及薪酬管理满意度四个维度构成.临床医师职业精神由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自律四个维度构成.不同人口特征的临床医师薪酬满意度及其职业精神存在部分差异.薪酬满意度各维度与医师职业精神呈部分正相关,且薪酬满意度对医师职业精神各维度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第二篇医学大专论文样文: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内容也随之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突出基本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任务,以满足基层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而执行这些任务的主要力量是全科医生.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质量与全科医生队伍质量密切相关.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日益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方面研究已陆续有较多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有关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效果方面研究,侧重于对全科医生培训内容、培训需求、培训效果等的分析研究.第二类,是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绩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的数量、服务的质量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三类,属于全科医生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反映的仅仅是这一阶段培训要求的研究.但是,对于有关全科医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很少,至今没有全面、综合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方案.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与老百姓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增强基层卫生的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为居民提供便捷、可及性好、服务能力强的卫生服务,政府出台了多个有关支持基层卫生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和建设.但是,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队伍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差距,对全科医生的工作要求和服务效果也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全科医生职能的界定,尽管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有关的支持基层卫生服务的政策,各地赋于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对全科医生能力要求并不统一,因此,至今尚无普遍适用于各地区、专门衡量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办法,也尚无适用于某地区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本研究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开展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趋势的政策分析,二是基于文献调研和多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三是基于广西基层医疗卫生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同时,在深入分析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全科医生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第三章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研究,第四章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第六章全文总结.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旨在以广西为研究现场,通过对广西农村和城市社区广泛的、深入的、多元的、多形式的调查,获取可靠的、丰富的、全面的结果,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广西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评价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对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借鉴价值.

研究目的:

(1)分析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状况,

(2)构建专门针对广西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

(4)提出加强广西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全科医生定义为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全科医学培训学习(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在岗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获得政府认可的培训证书并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以下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政策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者的结合.

1.研究现场与样本

(1)研究现场

本研究现场是根据2009年广西经济发展状况,将广西14个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本研究选取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经济状况的南宁市、桂林市、玉林市等三个城市作为研究现场.

(2)研究样本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研究现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作为研究样本群体.在研究广西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状况时,随机抽取研究现场总共为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个乡镇卫生院的102名全科医生作为研究样本;在研究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时,随机抽取研究现场共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个乡镇卫生院共57名全科医生为研究样本.

(3)专家遴选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遴选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熟悉、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就职于广西南宁市卫生行政部门、高等医学院校、各级医疗机构等有关专家50名.

2.研究内容和工具

(1)有关全科医生和综合素质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法研究全科医生发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现状理论.

(2)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102名全科医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全科医生对其岗位综合素质需求的认识.

(3)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创.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初步创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采取专家咨询法和相关矩阵分析法,对初创指标进行筛选和优选,确定各级各个指标的权重.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5)确定指标测量标准.采用文献法结合工作实际,对指标做进一步说明,确定其测量标准.

(6)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57名全科医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改革建议.

3.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样本是全科医生和专家,由于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强的理解能力,我们采取的是自行填写调查表方式,回收经审核有效后进行录入.

4.质量控制

本研究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讲解,问卷材料附上重要参考资料,收集的信息双人数据录入等措施对调查质量进行控制.

5.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EXCEL2007建立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和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资料于2011年4月12日至2012年3月28日期间收集完成.1.102名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102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98%,有效率100%.回收100份资料中,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名,占60%,乡镇卫生院40名,占40%;年龄在20-30岁之间占22%,在31-40岁之间占50%,在41-50岁之间占18%,在51岁以上的占10%;工龄≥20年的占8%,工龄16-20年的占16%,工龄11-15年的占24%,工龄5-10年的占40%,工龄<,5年的占12%;本科占8%、大专占73%,中专占19%;高级职称人员占8%,中级职称人员占30%,初级职称人员占62%.

2.100名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认识调查情况

在调查的54项构成要素中,有9项要素存在不同的意见分歧,认为不属于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范畴或认为不需要,其余的45项要素被100%的调查样本认为是全科医生需要的综合素质.针对有20%以上调查样本有意见分歧的四个方面,即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方面、卫生系统相关法学知识等,继续将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历、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长的全科医生对要素赞同率越高.除对卫生系统相关法律知识这项要素认识一致外,其他三项要素表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赞同率比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赞同率高.

3.构建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情况

研究共对50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专家咨询,然后遴选权威系数排名前20名专家进行指标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的评分,计算出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三轮的咨询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总共有58人次提出修改建议,占总人次的58%.50名专家来自各相关利益方的代表,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师10名,卫生行政管理人员10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院长10名,*医院临床专科医生5名,二级医院临床专科医生5名,基层全科医生10名.专家中研究生学历占42%,高级职称占54%,全科医生占40%,专科医生站20%,咨询内容较熟悉以上者占64%.专家个人权威系数在0.54-0.90之间,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共提出的建议共27项,其中删除二级指标1项,删除*指标18项,增加*指标3项,修改*指标5项.最终将初构的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5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修改为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42个*指标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中,以技能权重最高,二级指标权重排名前三位的指标是全科医疗技能、职业道德和行为*、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4.57名在职基层全科医生自评检验情况

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57名在职的基层全科医生进行检验,寄发调查问卷57份,回收50份,回收率88%,有效率100%.回收50份的总平均分为69.22分,一级指标的态度、知识、技能三项,自评得分分别为:77.72分、66.86分、63.09分,以态度得分最高,以技能得分最低.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调查样本,其评价结果比较P<,0.001,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即越是高学历、高职称、高年限,自评得分越高.

结论

1.本文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42个*指标的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

2.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全科医疗技能是全科医生执业之本,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是全科医生执业的关键,职业道德和行为*是全科医生执业保证.

3.评价体系说明全科医生职责不仅要承担防、治、疗等的全程化服务,还要承担教、研、管等的立体式职责.

4.针对目前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提出优化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建议(1)大力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2)优化基层全科医学课程体系;(3)强化基层全科医生实践教学,重点是加强全科医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4)正确定位全科医生职责;(5)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等;(6)逐步落实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本文主要特点

广西全科医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在广西属于首创,填补区内的空白,有向区外推广应用价值.并且具有以下三个“三结合”的特点:

1.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分析的“三结合”

在政策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客观性的评价体系.具体言之,即是对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对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任务和全科医生现状的实证分析,采用医学与“照顾医学”、社会学与医学社会学、*学与医学*学、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操作方法的“三结合”

通过对专家问卷和专家咨询、对基层卫生部门全科医生问卷调查和评价体系试评、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三者相结合,提高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具体言之,借鉴Bloom教育目标分类技术,编制全科医生岗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量表,从全科医生调查中得到赞同,后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遴选一级、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再应用到全科医生中试评价,了解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现状.

3.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功能设定的“三结合”

形成具有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借鉴功能三者相结合的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扩大评价体系的应用范围,提高评价体系的应用效益和效果.三个功能即为,一是卫生部门对全科医生综合素质的社会评价功能,二是全科医生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诊断导向功能,三是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考借鉴功能.

第三篇医学大专论文范文模板: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

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

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

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

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

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医学大专论文范例: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

目的:

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卫生事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及人口状况,以及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详细阐述国际上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为制定《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92496.html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系统回顾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相关政策;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发展现状;运用趋势外推法预测我国卫生人员未来增长趋势;采用专家咨询法验证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结果与结论:

1.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医药卫生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820万人,比2005年增加175万人;医药卫生人员结构得到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村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增加1.4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西部地区卫生人员和注册护士所占比例分别增加0.2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个人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1.6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员素质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博士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9个百分点,硕士所占比例增加12.7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才制度规范不断完善.

2.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为24.9%,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仅占7.8%;配置不合理,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2010年,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7.62人和3.04人,城市是农村的2.5倍.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22人、3.93人和3.76人.2010年,医疗机构拥有全国91.1%的卫生技术人员,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拥有2.5%.2010年,我国仅有全科医师5.6万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30%-60%的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医护比为1:0.8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比例(1:3.09);同时,卫生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人才队伍管理滞后;人才队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需求、学术发展、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3.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健康需求的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工作重点的转变要求与之匹配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到2020年,预计需要卫生人员1067.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4.4万人.

4.国际经验:我国医生密度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的医护比为1:0.8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9);欧洲各国寻求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改善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其他国家构建了合理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体系;其他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终生教育体系,包括全科医学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主要是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其他国家积极采取改善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措施.

建议:

1.实施“2020人才强卫工程”

2.分类建设六支核心医药卫生人才队伍,

3.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培养与开发,

4.构筑医药卫生人才的研究和服务平台,

5.加大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6.完善医药卫生人才管理的法律和机制,

7.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医德医风建设.

第五篇医学大专论文范文格式:安徽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

背景

在卫生服务领域,研究揭示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JS)与卫生服务人员的离职倾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相关.高满意度的卫生服务人员能够提供更满意和更好治疗效果的服务,有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下降.然而,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community health workers,CHWs)工作满意度并未引起卫生政策设计者足够的关注.研究CHWs工作满意度,探讨关键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人力资源相关政策的设计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维护和促进CHWs工作满意度,提高CHS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基于CHWs工作满意度定量测量,明确CHWs工作满意度水平及关键影响因素,探讨CHWs工作满意度与人口学特征关系,比较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local comprehensive medical care reform,LCMR)前后CHWs工作满意度.为CHS人力资源相关政策的设计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9年,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从安徽省12个城市抽取57个CHS中心作为研究调查现场,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使用工作满意度量表(job satisfaction survey,JSS)对入选的813名调查对象(包括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医疗技术及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CHWs)进行了JS调查(获得有效问卷765人份,有效应答率94.1%).安徽省实施LCMR2年后(2012年),从2009年抽取的57个CHS中心中随机抽取了30个CHS中心,对入选的536名调查对象再次使用JSS量表进行了JS横断面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95人份,有效应答率92.4%).

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非参数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等于0.05.

结果

1.CHWs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110.06±,17.874分,处于满意度“一般”状态;17.0%的CHWs对总体工作满意度表示“满意”,70.7%的CHWs对总体工作满意度表示“一般”.同事关系(14.71±,2.072分)和工作性质(14.50±,2.679分)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最高,均处于“满意”状态;77.6%的CHWs对同事关系维度表示“满意”,70.3%的CHWs对工作性质维度表示“满意”.薪酬(10.00±,2.861分)、福利(10.25±,3.070分)、晋升(10.84±,2.919分)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水平最低,三个维度均处于“不满意”状态;对薪酬、福利、晋升等维度表示“不满意”的CHWs比例分别为58.6%、55.8%、44.4%.

2.高级职称CHWs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114.57±,14.473分)高于初级和中级(P <,0.05);公共卫生岗位CHWs平均得分(114.51±,21.490分)高于临床、护理及医疗技术岗位(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年龄是CHWs总体工作“不满意”的保护因素(OR等于0.887,P <,0.05),工作年限是危险因素(OR等于1.107,P<,0.05).

3.高级职称CHWs薪酬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10.62±,2.439分)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P<,0.001);公共卫生服务岗位平均得分(10.78±,3.391分)高于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及医疗技术岗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工作岗位是CHWs薪酬维度“不满意”的危险因素(OR临床医学等于2.493,P <,0.05;OR临床护理等于2.310,P<,0.05;OR医疗技术等于3.049,P<,0.05).

4.中专及以下学历CHWs晋升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11.20±,2.713分)高于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P<,0.05);高级职称平均得分(12.67±,3.055分)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学历(OR等于1.480,P <,0.05)、工作年限(OR等于1.063,P<,0.05)及医疗技术岗位(与公共卫生岗位相比)(OR等于2.473,P<,0.05)是CHWs晋升维度“不满意”的危险因素.

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的CHWs领导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CHWs领导维度“不满意”与人口学特征变量不相关(P>,0.05).

6.无职称CHWs福利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11.09±,3.462分)高于其他职称(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年龄是CHWs福利维度“不满意”的保护因素(OR等于0.897,P<,0.05),工作年限(OR等于1.104,P<,0.05)及临床医学岗位(与公共卫生岗位相比)(OR等于2.126,P<,0.05)是危险因素.

7.50岁~组CHWs奖励维度满意度平均得分(12.37±,2.805分)高于其他年龄组(P <,0.05);高级职称平均得分(12.86±,2.414分)高于初级和中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CHWs奖励维度“不满意”与人口学特征变量不相关(P>,0.05).

8.女性工作流程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11.75±,2.213分)高于男性(P<,0.05);学历越高,平均得分水平越低(F等于7.398,P等于0.007).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学历(OR等于1.449,P<,0.05)和工作年限(OR等于1.066,P<,0.05)是CHWs工作流程维度“不满意”的危险因素.

9.公共卫生工作岗位CHWs同事关系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15.33±,2.126分)高于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及医疗技术岗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医疗技术岗位(与公共卫生岗位相比)(OR等于10.671,P<,0.05)是CHWs同事关系维度“不满意”的危险因素.

10.CHWs年龄分组越小,工作性质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越低(F等于7.759,P等于0.005);公共卫生工作岗位(15.06±,2.739分)平均得分最高(P<,0.05);工作年限16-20年组平均水平(15.04±,2.323分)最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CHWs工作性质维度“不满意”与人口学特征变量不相关(P>,0.05).

11.工作年限30年以上组CHWs沟通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13.20±,2.735分)最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年龄(OR等于0.932,P<,0.05)、学历(OR等于0.705,P<,0.05)是CHWs沟通维度“不满意”的保护因素.

12.LCMR2年后,CHWs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水平发生了变化.总体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112.74±,23.157分)高于基线调查平均水平(P<,0.05);薪酬(10.88±,4.147分)、奖励(13.47±,3.908分)、工作流程(12.26±,3.711分)和沟通(13.46±,4.419分)等4个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高于基线调查平均水平(P<,0.05);晋升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10.20±,4.030分)低于基线调查平均水平(P<,0.05);领导、福利、同事关系和工作性质等4个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LCMR2年后,CHWs对薪酬、奖励、工作流程、沟通等4个维度主观感觉“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7.1%、51.5%、38.4%、51.7%,高于基线调查水平(P<,0.05);对同事关系及工作性质等2个维度主观感觉“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2.4%、57.6%,低于基线调查水平(P<,0.05).

结论

1.CHWs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处于满意度“一般”状态.比较而言,同事关系和工作性质2个维度的满意度水平较高,均处于“满意”状态;薪酬、福利和晋升等3个维度的满意度较低,均处于“不满意”状态.

2.年龄、工作年限与CHWs总体工作“不满意”相关,工作岗位与薪酬、晋升、福利、同事关系维度“不满意”相关;学历与晋升、工作流程、沟通维度“不满意”相关;工作年限与晋升、工作流程维度“不满意”相关;年龄与福利、沟通维度“不满意”相关.

3.实施LCMR2年后,CHWs总体工作满意度水平有一个较小的提高.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2年后,薪酬、晋升及福利等三个维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均较低.薪酬、晋升及福利仍然是目前影响CHWs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政策设计者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CHWs工资、福利待遇,关注CHWs职业发展.

4.实施LCMR2年后,CHWs同事关系、工作性质等2个维度主观感觉“满意”的比例均下降显著,其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本文关于医学大专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医学大专引用文献:

[1] 临床医学大专学论文选题 临床医学大专论文标题怎样定
[2] 医学大专论文选题范文 医学大专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临床医学大专学论文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大专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医学大专论文范文参考 医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医学大专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