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园林美学论文范文参考 园林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园林美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7

园林美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园林美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园林美学三种研究视野之对比分析
  2. 第二篇园林美学论文样文: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
  3. 第三篇园林美学论文范文模板: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研究
  4. 第四篇园林美学论文范例:魏晋玄学影响下传统园林美学范畴的构建
  5. 第五篇园林美学论文范文格式:《园冶》园林美学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园林美学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园林美学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园林美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园林美学三种研究视野之对比分析

鉴于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我们知道,如果能够深化中国园林的美学研究,是能够借此途径更好地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针对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现状,即研究视角广泛、研究成果众多及围绕园林当下价值和意义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等,从宏观上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园林美学研究成果给予整体性地总结与反思,并依据研究者们不同的园林观,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即依据由不同的园林观所决定的不同的研究视角:将园林视为艺术品,并从艺术学角度出发的“艺术视野”;将园林视为建筑物,并从建筑学视角出发的“建筑视野”;将中国园林视为审美环境,从环境美学视角出发的“环境视野”.本文根据“园林艺术”、“园林建筑”与“园林环境”三种研究视野来设计全文的内在逻辑和结构框架,根据不同学者的不同研究视野及成果,将宗白华、陈从周、金学智、彭一刚、汉宝德、伯林特等中外知名学者安排在不同的位置,从而具体阐释中国园林研究的三种不同视野(或模式),并尝试进行对比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当某种视野被广泛采用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研究取向时,这种研究视野就变成了一种研究模式.因此本文将“研究视野”与“研究模式”视为可以互换的术语,根据具体情况斟酌使用.本文共分三大部分,分别为导论、正文(六章)、结语.正文部分又可依次分为园林艺术研究视野(第一、二、三章)、园林建筑研究视野(第四、五章)、园林环境研究视野(第六章).其要点概述如下:导论部分.对本文所使用的“园林”概念进行定义,并从中国古代园林观、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园林研究(含园林美学)的研究现状、环境美学的兴起所带来的崭新的环境观入手,对与中国园林美学有关的研究方面给予阐述,同时针对现有研究成果及现实困惑,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研究为立足点,通过古今纵向比较及二十世纪以来有代表性学者观点之间的横向比较,融会贯通,试图在较全面地把握过去百年中国园林美学研究代表性成果的基础上,概括、梳理各种园林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成果,分析其利弊得失,并将研究目标定位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研究的三种视野的归纳、对比与分析,对中国园林在概念上给予综合、归纳,使之明晰化、立体化,对园林进行再次定位,使中国园林美在理论上给予再确认.园林研究视野一:园林艺术.第一章研究艺术模式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宗白华.他在中国古代园林理论家及实践家等诸多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园林称为“园林建筑空间艺术”,比较充分地揭示了园林的复杂特性:既是建筑,又是艺术;既是艺术,但又不是一般的艺术,而是空间艺术.简言之,尽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短语,但是,它的中心词依然是“艺术”,它启发后来的研究者将中国园林视为艺术品来研究.可以认为,宗白华在中国园林美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领路人的作用.本文第一章结合宗白华的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了他的园林美学思想.第二章研究艺术模式的第二个代表人物陈从周.与宗白华不同,陈从周提出中国园林是“综合艺术品”,侧重分析园林所包含的各种艺术门类,如绘画、文学、书法,园艺等,强调园林作为一个艺术品的综合性特征,强调欣赏园林必须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他的研究表明,中国园林在构成要素上是主要由建筑、山水、花、木等诸多要素组合而成,其目的在于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虽然陈从周提出动观、静观两种园林欣赏方式,且强调游园的重要性,但其对中国园林的欣赏,也是意味着对这些艺术门类的逐一欣赏、综合欣赏,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着眼于中国园林综合艺术品这一特性上.第三章研究艺术模式的第三个代表人物金学智.与宗白华、陈从周一样,金学智也将中国园林视为综合艺术.他的特点在于,从回应全球生态危机的角度,站在当代生态学、生态美学的高度,根据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所包含的生态意义,将中国园林称为“生态艺术典范”.他的代表作《中国园林美学》一书多次提及“生态”问题,认为中国园林是一个生态艺术,尤其重视园林中由花草树木所带来的绿色功能,认为它能够颐养身心.但是,由于金学智对生态的理解上不够深入,缺乏当代生态艺术的参照,所以,他的研究还显得比较粗糙.特别是,中国园林是否具有生态价值,不同的学者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特别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就尖锐批评中国园林,认为中国园林代表着反生态的“小脚美学”.这些尖锐的批评促使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反思中国园林的生态性质问题.园林研究视野二:园林建筑.这种研究视野分别侧重对园林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和园林建筑文化观念的分析,其代表性学者是彭一刚和汉宝德,他们研究的共同点在于其园林研究的立足点是相同的,即侧重园林建筑这一维度,视园林为一种有着艺术性的建筑物.第四章以彭一刚园林美学研究为例,通过分析其建筑美学及其园林美学专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分析在园林建筑研究视野下的园林空间美:即以现代建筑理论成果观照中国古代园林,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园林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并结合园林组成要素各自在形式美中所起的作用,给予详尽的解释,同时配以图示,给以人直观性理解.由此看出,彭一刚使用现代建筑的空间理论,从传统的造园手法入手研究园林建筑空间美的构成,这一独特的园林研究视角为园林美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与刘敦祯、陈植、童寯等人的研究成果相比,他园林美学研究的贡献在于:使得把园林视为建筑物这一研究的传统视野得以延续,同时在方法上借鉴现代建筑理论成果分析园林空间,把园林空间的安排用现代建筑理论的分析方法总结出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示范性,使得我们对园林美的感受不只是既可意会,并且还能够得以言传,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其价值在于让理性地分析园林空间美成为可能.第五章是关于研究园林建筑视野的第二位代表人物汉宝德.汉宝德认为,中国园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其他普通建筑一样体现着中国文化特质,甚至是能够暗示生活全部的、具有包容性的实质性建筑物.他认为,中国的建筑是关乎人生的建筑,因为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特性,其宗教观念淡薄、家族观念至上,加之现世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国建筑与生活当下密不可分,建筑物在生活中便只是一种工具和象征,它既不从属于艺术、也不归类于科学.因此,他侧重对园林这一空间建筑物做一整体性把握,偏重对其物质、精神功能的综合分析,同时分析其物质、精神功能背后的文化特质,挖掘出园林形成过程中的“反自然”这一特性,给予深刻、客观的评析.第五章结合《汉宝德谈美》来理解其美学思想,然后重点分析其著作《中国园林:物像与心境》,进而理解作为建筑师的汉宝德在看待中国园林时的独特视角.如他从中国园林建筑的构成要素入手,找寻其背后的文化源头,梳理中国园林文化观念形成的脉络,挖掘中国文化中“天人相分”、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认为中国园林究其本质是反自然的特性,有其冷静客观的一面.园林研究视野三:园林环境.第六章研究的第三种视野,也就是环境美学视野,它将中国园林视为一种“审美环境”,强调人与环境相融的“环境观”及以此相应的“交融模式”给中国园林美学研究带来的启发.这种视野由美学学者伯林特提出,他强调园林游赏人在园林游赏时的当下、即刻的体验,即身体感官体验和精神陶冶,这种以主客交融的环境观,区别于之前主客二分的环境意识,对中国园林研究有着一定的促进与推动作用.相对于园林艺术视野与园林建筑视野的研究成果丰厚、成熟,稳定,园林环境视野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是这种崭新的环境观念,无疑给中国古代园林在当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给园林艺术模式和园林建筑模式的研究成果注入了新的血液、提供了生长的契机,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美学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语部分对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的三种视野的研究价值进行了论述:园林艺术视野中,明确了园林与各种艺术门类的关系;园林建筑视野中,明确了园林与其他建筑门类的关系;环境视野中,明确了园林作为人建审美环境的独特性.它们共同作用,对于中国园林的特征给予明晰.然而,这三种园林研究视野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从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的总体看,它们在相互区别的背后也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有其互补的一面,并且前两种模式可视为第三种模式即园林环境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园林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简言之,这三种视野或模式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总之,本文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对比与反思,对中国园林概念给予综合、归纳,使之明晰化、立体化,对园林进行定位,将过去一个世纪的中国园林美学研究概括为三种视野(或模式).通过对中国园林的美学研究视野上的分析比较,总结、反思过去几十年间的中国园林的美学研究成果,深化了对于中国园林特性和审美特征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园林的美学研究奠定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园林美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园林美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院论文、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园林美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园林美学论文范文题目

第二篇园林美学论文样文: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

谢灵运美学思想是以山水美学为主体,以园林美学为具体呈现形式的思想体系.这一美学体系的形成,与玄学背景下才性主体的彰显有关,同时也深受道教神仙思想以及佛教净土信仰的影响.

汉末对名教的过分强调,使得道德被异化.玄学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这种状况的修正,同时亦是对自然生命的回归.由此,主体的才性因素得以凸显.在此背景下,谢灵运深受玄学的影响.他一方面表现出天赋的文学才性,一方面将山水内化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他在文学才性抒发的过程中实现着山水之性,他在山水之性实现的过程中抒发着文学才性,山水之性因文学才性得以表达,文学才性因山水之性得以彰显,文学才性和山水之性在双向贯通中得以会通,谢灵运的才性生命得以完全打开.在此基础上,谢灵运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山水,山水摆脱了生产、娱乐和道德的束缚,还原山水“自然”本来面目,形成自然清新的山水审美意识.就审美客体而言,谢灵运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山水自美的观点,认为山水之美与审美主体的观照无关,山水之美作为审美客体的独立性便显现出来.在山水之美的客观存在的认识前提下,谢灵运认为山水处处皆是美景.另一方面,谢灵运还提出了以情入景的原则,从而自然山水纳入了主体的审美欣趣中.就审美方法而言,谢灵运提出“贞观厥美”的观物方法,以一种正常的状态、正直的心态来体现山水之“正”美.与玄学的“得意忘象”相比,这种观物的方式正心观物,追求象、意合一,在重象的基础上以原自然山水之美.

道教长生久视的目的,使得道士们格外重视现实世界山水的助道之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山水观.谢灵运自幼受到道教思想的熏陶,江左谢氏家族世奉天师教,谢灵运亦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在道教重视现实世界山水思想的影响下,谢灵运一方面在山林中采药炼丹,希望利用道术救颓住年;另一方面,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山水中寻*间仙境,探索在山水美学层面上将自然山水与神仙居所进行沟通,将仙境引入现实的生活中,形成山水“仙境”化的美学思想.谢灵运创造性地将“为道者必入山林”转化为“为道者居于山林”的思想,山水中的“生”至此便愈加美丽生动起来.谢灵运上承葛洪的“仙可学致”的生命美学理想,下启陶弘景的“欲界仙都”的山水美学,对道教山水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佛教净土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被中国人所接受.谢灵运一生与佛教结缘,他不仅与佛教名僧广泛交往,钻研佛经,精通佛典,倡导顿悟说,发挥自己的文学才性弘扬佛教.谢灵运服膺莲宗初祖慧远法师,也深受净土信仰的影响.他将生命中的山水精神与佛教的净土信仰相融合,产生了“净土”山水美学.在谢灵运的“净土”山水美学观照下,自然山水呈现出空寂、幽美、洁净、光明的山水净土化的审美取向.同时,按照佛教的说法,西方极乐净土在他方世界,然而谢灵运创造性地将自然山水视为净土,探索在现世的娑婆世界中,通过营造山居园林实现净土境界.

谢灵运在始宁庄园实现“山居”的过程中,摆脱了只是在山中建造房屋以求隐于山林的单一目的.他在玄学、道教和佛教山水美学影响下,因借天然山水地貌、地形和植被,在祖父谢玄车骑山基础上进行园林化处理,扩建南园,创建北园,将山居发展为山居园林.谢灵运的山居园林美学成为其山水美学的物质载体.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首先总结了晋宋之前的士人隐居方式,并依据环境条件将隐居划分为岩栖、山居、丘园和城旁四种模式,开启了中国文人园林系统分类的先声.他在园林的形式与本质关系,即心事之辨的基础上,表达了重心又重事的思想,不仅使山水成为园林的主体,而且还为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发展打开了“心”门.先秦两汉园林的生产、狩猎、祭祀等实用功能,在山水园林中转变为虚灵思想,即园林“栖盘”、“嘉遁”之“意”,这种之意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灵魂.隐逸之“意”,使得谢灵运在山居园林的经营中,体现出一种清新、幽深的审美品位.

在园林的选址方面,谢灵运提出的“周员之美”的山居园林美学命题,表达了他对山居环境的“山水兼美”追求.在这种园林环境美学思想的要求下,谢灵运的始宁庄园选址在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环水绕的理想的自然山水环境中,由此构成一种环向、多层次、围合式的山水景观体系.在园林建筑方面,山居建筑“依山就势”,穿插、点缀在山水之间,与山水相依成景.始宁庄园的山居建筑不注重建筑形式,而是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之美,美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虽然山居建筑素朴,但是素朴并不代表没有装饰.谢灵运设计的山居建筑,利用光影作为装饰材料,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追求一种人文对天文的“因”、“借”,达到无饰而饰的天饰之美.由此,山居建筑将两汉皇家苑囿中提供娱乐的建筑空间,转变为与山水环境和谐相处的建筑空间,这是一次质的转变,这是一次人与山水审美关系转变在建筑中的反应,成为园林建筑美学的开端.谢灵运在进行山居建筑布局时注意建筑之间的游览路径设计.他将南北二居之间的交通路径规划为欣赏山水的动线.在这条山岭与湖水、自然与人工交替变换的路径上真实体验湖中的漂浮感和山中的曲折感.在园林动植物方面,谢灵运在山居园林中“贞观厥美”的审美方式观察山中动植物.他在《山居赋》中采用如实的手法,具体地写出动植物的美趣、生机.山中树木茂密葱郁,山水间充盈着果实、弥漫着果香,呈现出一种山水才能具有的气势之美.谢灵运一方面欣赏野性十足的山中动物生命活力,一方面感受它们因顺自然而体验生命的静谧自由.谢灵运不只发现了天地万物之美,同时也发现了动植物的可爱之处.谢灵运对山中动植物的欣赏,其实是他的生命情趣的真实表达,是对天地万物生命形式的认同和感通.

谢灵运出于对神仙的羡慕,必然会产生对神仙生活环境的向往,因此他的山居选址在天台山、桐柏山、会稽山等洞天福地附近,并借此虚构出具有山水灵趣的神仙居住环境.谢灵运在经营始宁庄园时,山居建筑大多选址在山峰处.诗人身居山巅高处,环境幽静,更彻底地脱离世间的羁绊,而且山峰与仙境距离更近,便于得道成仙之人接引.这种试图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而营造仙居的观念,显然蕴含着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肯定,而这种肯定背后的道教因素无疑也是很明显的.

谢灵运的山水美学具有“净土化”的宗教意味.始宁庄园精舍建筑群体现了他的山居“净土”美学.谢灵运在精舍选址时,寻找与灵鹫山相似的清幽、美妙的山水环境,以创造自然山水中的佛国“净土”.同时,采用轴线控制的庭院式建筑布局,建筑结合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布局灵活,既考虑到了佛教建筑的庄严氛围营造的要求,又因峰借崖创造性地突出了讲堂、禅室的空间所具有的宗教意义.由此,谢灵运塑造出“清虚寂寞”的空间,心灵的静寂与山水的清寂融合成一片,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得道之所”.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明确山居园林的“自然”意义.他的山居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自然”山水园林,与两汉的天然山水园林已经有了质的区别.山水景观成为谢灵运得以超越自身的外在无限性存在.在这种意义下,谢灵运的山居园林与后世城市园林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前者的重点在于凸显自然山水的本原意义,后者的目的在于显现胸中山水的自然意义.

在山居园林中,谢灵运在抒发才性中体味着生命的自由,在神仙思想中追求着生命的永恒,在净土信仰中安顿着生命的轮回,形成了文人园林美学的基本精神.同时,在谢灵运的山水美学观照下,“周员之美”的山水环境,无饰而饰的山居建筑,繁茂蓊郁的林木花草,野趣十足的鱼虫鸟兽,构成了山水、建筑、植物、动物一体化的山居园林景观体系,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基本格局.由此,谢灵运的山居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自然山水的审美特质,成为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式的文人园林的起点.

第三篇园林美学论文范文模板: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研究

晚明时,政治的畸形变化、经济的空前繁盛、哲学的重大突破、园林艺术的深化乃至巅峰,促使众多的江南文人摒弃重道轻器的传统而空前地活跃于园林设计与营造领域之中.这些晚明江南文人根据自己的设计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写作,出现了《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等比较专门、系统地论及园林设计与营造的理论性著作.

晚明江南文人在其园林设计理论著作中,不仅论及了园林设计原则、园林营造技艺,还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在园林艺术中的审美理想与精神追求,蕴含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由于承继了儒家中庸、中和哲学—美学思想以及古代早期“宜”的造物设计理念,晚明江南文人在园林设计与营造中秉持“宜”的理念,以便使设计、营造出来的园林在功能上适宜人居住,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审美上巧妙地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经济上尽可能地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不给园主人带来经济负担.因秉承了儒家、道家尊“雅”卑“俗”的传统文化观念与文人尚“雅”、隆“雅”的古典人文精神,面对当时日益兴盛起来的市井平民阶层文化对文人士大夫文化的剧烈冲击,晚明江南文人在园林设计与营造中尊奉“雅”的品位.其尊奉的“雅”,审美内涵相当丰富,大体上可分为“清雅”、“文雅”、“淡雅”三种审美范式.受儒、道、释三家具有天人合一特征的传统“自然”观念以及以“自然”为审美理想的传统艺术精神的影响,晚明江南文人将“自然”作为园林设计与营造最为理想的审美境界.关于园林自然天成审美境界的实现,晚明江南文人提出了遵循、顺应自然与师法、妙造自然这两条至为重要的原则或途径.受历代文人崇尚创新这一艺术传统的影响,并在当时所盛行的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这一哲学思潮的激发下,晚明江南文人在造园艺术上竭力地倡导要突破前人的旧式俗套,追求新意、新奇和变化.他们不仅在园林制式上追求新颖、在造园手法上力求革新,还在园林意境上创造性地宗法画境.

由晚明江南文人造园家的典型代表计成、李渔与文震亨的园林设计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风貌可以看出,其“宜”、“雅”、“自然”、“创新”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如实并完美地运用、贯彻、渗透到了园林设计实践之中,其园林设计作品本身就是其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样板.

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不仅是针对园林设计与营造的理论性阐发,而且还富有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甚至还凝结着中国传统哲学、传统造物设计观念以及传统诗文绘画的精华与意蕴,这在中国古代园林文化中是前所未有的;其园林设计美学思想,富有浓郁的文人色彩,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宫廷也有别于民间的独特的文人园林设计文化;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引领着此一时代人们在造园艺术上的审美取向,对提升此一时代人们的审美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晚明江南文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人”,在于实实在在的个体,闪烁着近代人文主义的光辉;并且还勾勒、创建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与当代所畅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有着某种相通或相近之处;对清代人们的园林设计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人们为了舒适惬意地栖居而营建古典园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但在城市环境设计日益凸显出恣意破坏自然生态、忽视城市环境的和谐美、盲目效仿外国设计风格、过分追求视觉美观等问题的当代,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无疑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篇园林美学论文范例:魏晋玄学影响下传统园林美学范畴的构建

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园林美学范畴是研究园林美学的必由之路,反映了主体对园林中一切与“美”有关内容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认知,它往往与审美实践相联系,通常也被称为“审美范畴”.中国园林美学范畴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直接反映了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自然”、“写意”、“含蓄”、“冲淡”、“调和”、“空静”、“悲悯”等意境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综合体现,与将自然观理论化、抽象化的哲学显然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魏晋南北朝人本主义的确立催生了魏晋时期感物美学的成熟以及绘画、造像、园林等艺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促进了儒、道、释文化思想的合流,为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奠定了基础;理性自然宇宙观的形成打破了谶纬迷信之学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垄断;思辨式方法论的产生增加了理论的逻辑性,这些都与玄学的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借助原始的文献资料以及前人的分析与总结,全面总结了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思想及其形成的过程.从中提取出一切与美学相关联的理论内容,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相联系,从而确立了两者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

论文直击中国传统园林美学范畴形成的哲学根源,探求其体现出来的深厚的思想内涵,达到提升其理论高度的目的.并将“意境”范畴确立为园林美学范畴中的首要范畴,作为连接理论与审美实践的重要环节,促进了美学范畴在园林创作及审美中的应用.

第五篇园林美学论文范文格式:《园冶》园林美学研究

本文从哲学-美学和设计的视角来研究《园冶》.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上看,《园冶》主要是围绕着文人园林的建造而展开的.换句话说,计成所阐发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征.《园冶》的园林审美观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自然、如画和尚雅,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主要艺术和审美特征.《园冶》还总结出造园方法的精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它是帮助人们实现造园目标的有效方法.

第一章探讨《园冶》文中体现出的崇尚“自然”的园林审美观,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自然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具体表现.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想,认为园林虽系人力所为,但要有天然生成的自然感,富于自然山林的意味.这八个字集中地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显著特征.中国园林的“天开”理想,源自中国古典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儒道禅三家思想都重视遵循自然规律,欣赏自然的美,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崇尚艺术品的自然天成美感和清新自然风格.由于中国园林早在唐代便完成了从模仿自然到妙造自然的转变,因而《园冶》所提出的“天开”园林实际上指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自然园林.进一步讲,《园冶》主张园林的自然感主要表现在山水、建筑、花木和景观以及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布局审美特征上.造园家根据自然山水的特征来组合园林要素,以有机不规则形态和错综自然的布局来使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组成有生命、浑然一体的园林艺术品.

第二章探讨“如画”园林审美观,以园林与山水画的关系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园林如画的原因与表现.唐宋以来,园画相通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征.以王维和白居易为代表,文人日益参与到造园活动中,不但赋予了园林以浓厚的文人色彩,而且促成了古典园林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山水园的转变.文人的诗情画意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不仅出现了像艮岳这样完全按照画意来建造的园林,还涌现出一批像计成这样能诗善画的文人造园家.这些反映在《园冶》中,便是“境仿瀛壶,天然图画”的创作理念.计成在造园上所承接和发扬的是荆浩、关仝、倪瓒、黄公望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风格.“如画”造园观主要表现在画意、画理与画境三方面.从创作上来看,园林与绘画在立意构思、写意手法和意匠创新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来说,绘画讲究意在笔先,造园主张相地合宜,都是突出和强调构思规划的优先性;绘画采取简笔写意手法,造园运用小中见大手法,均为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创作手法;画论有“有法”、“无法”之说,构园则强调“无格”,它们都要求打破陈规、自由灵活地创作.从画理上来看,计成把阴阳互生和多样统一的绘画法则应用到造园活动中,以期造出意境深远、景观多变的园林.从意境上来看,山水画与园林有着相通的主题,都以成仙隐逸为宗旨.然而,园林毕竟不是山水画,二者在意境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与山水画相比,园林在表现隐逸出尘的超越情怀之外,还充满了世俗享乐的物质气息.

第三章探讨文人园林的审美品质:雅.文人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的宏大富丽,而是以精巧雅致为园林的基本风格.在儒道思想的熏染下,文人园林讲究美善合一的文雅,追求美真合一的清雅.具体来说,清雅的表现是建筑简朴疏朗、山水清幽自然,用以满足文人超越凡尘、隐逸自得的精神旨趣.计成并不把清雅与精巧及时尚对立起来,认为精心构思运用这些美学特征,它们可以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通常而言厅堂等园林主体建筑要精巧,窗户等局部装饰构件的造型要合乎时尚.文雅则表现为诗文题咏和人文寓意上.计成认为,通过运用隐逸典故和象征手法可以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文人胸有万卷诗书、隐居求志、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

第四章分析“因借体宜”的造园原则.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造园原则源于先秦诸家的处世哲学,儒家、法家、道家都有贵“因”的思想,尤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系统阐述了贵“因”的原因和途径.明末许多学者提出要在实践活动中用“因”.并且因借造园的思想火花一直闪耀于历代的园林游记和诗文之中,所以计成提出的“因借体宜”原则是对传统实践智慧的系统总结.《园冶》理论中的用“因”造园原则具体表现为因水构园、因地成形、因地造屋、因地取材、因时制宜五种设计手法.计成对传统的取景手法进行归纳,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借景”概念,归纳阐述了五种借景手法,描写通过借景营造出的境界.该理论认为要不分远近、内外,尽可能地吸纳美景为我所用,并且要巧于用“因”.借景可以使园林内外贯通一气,融合为往复不尽的视觉空间,从而使人在园林中产生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造园的“因借体宜”原则中,“因借”是手段,“体宜”是标准,二者不可分开,只有“因借”才能实现造园得体,而“因借”一旦失去分寸,不能做到“体宜”,就走向事情的反面,不成其为“因借”,而是“逆”.“体宜”标准要求造园家在规划和设计园林时,要综合考虑园林主人对园林的功能、艺术和人文方面的具体要求.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94048.html

结语部分总结《园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从历史方面看,与《长物志》和《闲情偶寄》等书相比较,《园冶》确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造园原理与技法的理论著作,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譬如“借景”理论.从现实来看,《园冶》所提出的“天开”理想和“因借”法则,对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建筑与环境相和谐的生态规划观、以朴素自然为美的生态审美观和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的生态节用观等.

主要论述了园林美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园林美学引用文献:

[1] 园林美学论文选题范文 园林美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园林美学论文集 园林美学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园林美学论文提纲模板样本 园林美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园林美学论文范文参考 园林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园林美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