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大四德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四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四德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9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

大四德育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对女子高校大四年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的思考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3. 第三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研究
  4. 第四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模板:师范专业大四女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研究——基于X师范大学的调查
  5. 第五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怎么写: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本科生学力发展与课程对策研究
  7. 第七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师范专业大四女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研究——基于X师范大学的调查
  8. 第八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格式:“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
  9. 第九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100篇】免费大四德育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摘要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大四德育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摘要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对女子高校大四年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的思考

女子高校各个年级的女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主导性需求,经过一年级的彷徨与适应,二年级的挫折与磨炼,三年级的摸索与追求后,进入四年级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困惑,有其思想行为特点.在女子高校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模式下,有针对性地对大四学生进行思想督导、学业指导、就业引导和心理疏导,将推动女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创新,有助于女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第二篇摘要范文: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国内外的研究报告均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差异,一般趋势是低年级大学生问题较多,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从总体上看,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差到好依次为:二年级、一年级、四年级、三年级.我的调查也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一年级大学生在环境适应、经济负担、人际关系不适应和对专业不满意方面问题比其它年级大学生突出;二年级大学生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对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对性和情感的困惑及神经症等方面问题较严重;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不突出;四年级大学生在就业、考研等方面问题较严重.从总体上看,一、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尤以二年级大学生的问题为重.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有各自特点.相对而言,一年级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较敏捷、情绪较不稳定、敢作敢为;二年级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处事更加精明得体,但学习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趋向保守;三年级大学生自制能力增强、专业能力增强、思维更加合乎成规;四年级大学生自制能力增强、性格更加开放、人际交往水平提高,但自信心、自我决断能力下降.

我采用心理测量、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不同年级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归纳.一年级大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失落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造成紧张、焦虑;对大学生活不适应造成了情绪的不稳定;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导致严重的孤独感;目标的迷失与徘徊导致的困惑和迷茫.二年级大学生由于人际关系不和谐引起悲观甚至敌对情绪;学习任务重、学习方法不得当、压力大,导致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加重;考试焦虑;性困惑和对爱情的渴望产生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依然是困扰大三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业和考研压力的提前到来也使大三学生感到焦虑不安.毕业走向选择冲突、就业冲突、考研冲突、恋爱走向冲突、大学期间的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找工作的花销造成的经济压力等是造成四年级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58213.html
大学生的教育就应该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及其成因,把有针对性分年级地开展教育和以大学生为整体开展教育相结合,进行综合管理和教育.即学校专业课教学部门、德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处)、各个院系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部门齐抓共管,专业课教师、德育教师、政治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学生管理机构人员、班主任和大学生个人等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将对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方法论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大学生德育结合起来.专业课学习方法论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大学生的德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针对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本着为以后三年奠定良好心理基础的目的,开展综合管理和教育.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即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性教育、人际交往教育、人生观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定期测量、帮助大学生确立成才目标.针对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要进行性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和继续专业思想教育,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大学生调整和消除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焦虑心理.三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比较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部分同学仍然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加之就业与考研压力的提前到来,所以各部门应该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查缺补漏,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同学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并且要重视对他们的就业指导教育.对大四学生,学校学生管理机构和教师应以毕业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大学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为大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多渠道为大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和引导.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使自己能顺利地跨过关口,进入新角色.具体应做到:树立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认识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强化社会支持意识,克服封闭性应对.

第三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研究

目的:医学生的道德心理(Moral Psychology)发展对于其成长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其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展现出的职业素养密不可分,这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医患关系状况、医疗行业发展水平、行业风气及社会影响.医疗卫生行业中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件表明,医患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医学生的德育问题被社会重新审视.然而,国内缺乏对医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本研究采用MJT、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IRI-C对当代医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公正信念、关怀水平状况及不同性别作出道德两难决策的焦虑感受程度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医患关系双方心理因素特点及变化的分析研究,探讨改进医学生的德育方式,以期有助于改善医学生德育现状.

方法:对象为429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一至大五年级医学生,各年级人数、年级内学生年龄、性别匹配相当.实证研究采用道德判断测验(MJT)、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人际反应指针(IRI-C)进行测验.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医患关系双方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情感、共情、移情等)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得出对医学生德育改进的启发.

结果:1.MJT测验C分数:大一(29.63±,8.10)、大二(27.25±,9.38)、大三(26.99±,7.39)、大四(25.28±,10.99)、大五(27.72±,8.91),年级得分差异显著(P等于0.036),总体存在下降趋势;2.在进行MJT测验时,选项抉择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等于0.001),女生(2.74±,0.913)高于男生(2.46±,0.778).3.各年级公正世界信念得分差异显著(P等于0.009),各年级同情关心因子得分差异显著(P等于0.000),两个得分均呈现下滑趋势;4.对医患关系的心理因素特点及变化趋势的分析研究启发我们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情商与智商的共同发展.结论:医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下滑趋势,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今后职业道德的形成,德育方式需要改进和创新;医患关系双方心理因素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研究对医学生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第四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模板:师范专业大四女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研究——基于X师范大学的调查

通过对X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大四女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从角色认识、风度仪表和行为举止等方面分析了大四女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着重研究了当前大四女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女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相关对策,以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战略,为在师范教育阶段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女教师队伍建言献策.

第五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怎么写: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

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研究力图攻克的难关和始终难以解决的难点.德育理论源于德育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以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界通过世界关注、传统回归和现代创新,在前一种理论体系“还没有足够时间在实践中生根”就义不断创新德育新理论,在德育目标、德育本质、德育功能等诸多方面开展百家争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生活德育理论”、“生命德育理论”、“生态德育理论”、“生本德育理论”等,开始重视德育在物质、制度和理念等全方位构建,反映了德育人学研究的走向.

但任何德育的理论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的验证,要不然,德育始终想“一个能用健全的双腿走路的人却拄着拐杖走路”一样,只有象征意义而没有实质意义.仅仅持有德育的知识、理念和思维并不能令德育发挥作用,只会加剧社会对德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争论.德育研究要想取得新进展,需要在研究中回避两类问题,一是就理论谈理论,或者借用时髦的命题或哲学思辨直接和德育实践中的复杂现象挂钩,生搬硬套政治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另一类是仅停留于经验研究之上,缺乏科学定量分析和理论概括.这两类问题,都忽视了对德育学科中间层次的研究,没有建立起德育学的中层理论.在理论和事实结合上,缺乏内在的必要的场所,“应把一般经验升华上去,把一般原理渗透下去,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建立这种上下之间的中层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问题意识”和“交义学科视野”,尽量回避传统研究中只关注单个学科及其发展的“体系取向”,而以德育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和着眼点,深入研究对象实际,在具体的对象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在大量的问题研究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研究视野.

校本研究是面向“问题”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校本”概念在国外兴起,发展的原因是人们对教育领域中与工业化运动相匹配的“工具和技术理性”的批判和反思,主张回归到教育实践中.风靡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所提倡的社会现象“多元”形态、“之中心”、“反对同一,崇尚差异”等思想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界对“校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运用决心,校本运动在国外教育界蓬勃发展.80年代“校本”理论传入我国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85年我国中小学校开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校长负责制的推行以及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成为“校本”进入教育研究视线的先决条件,而95年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成为校本实施的直接动因,“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指标.从源头考察,“校本”能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发展促进了人的个性张扬,教育激发了社会对人的创造精神的高度关注,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日益扩大的张力使得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实践,校本成为教育振兴的巨大实践.

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理念能否为高等教育服务,能否为高校德育研究作用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就目前看,“效果危机”正成为高校德育的严峻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则进一步强化了危机,教育部16号文件中提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①文件还提到,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实践是德育实践和德育理论研究亟需攻克的难题,校本研究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为高校德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着眼当前德育研究范式转换的趋势,运用德育学科交义的视野,引入和使用基础教育领域“校本研究”理念,开展德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旨在面向具体高校用学校的方法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为学校德育实践的开展提供范式指导.论文从三个步骤分五个部分展开,三个步骤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陈述论证,即首先回答“是什么”,介绍并指出基础领域的校本研究可以为高校德育所用,也即校本研究的高校德育研究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德育校本研究进行了界定,讨论了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其次回答“怎么用”,对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基于校本研究的特征和德育实践的需要论述了方式方法实践取向的特征;第三步着重回答“使用效用”,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现实的推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展开.理论层面德育校本研究推动了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包括德育观、德育范式、德育模式及德育队伍等;实践上,论文选取了具体的学校为例,对校本研究在具体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开展步骤、方式方法、表现形态及具体效果进行了现实分析.

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研究背景,表明德育校本研究的研究原因,并对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构想进行阐述.“问题即研究”,德育研究亦是如此,本章从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新环境、新情况出发,着眼于当前德育理论研究中关于德育价值观的人本转向、德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趋势,着眼于德育环境中高等学校的异质性竞争及德育工作者的专家化、职业化要求,着眼于德育对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及德育如何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提出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概念,开展高校德育校本研究.在引入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难点和创新点等基本研究构想.

论文第二部分为基本理论论述和概念界定,回答了德育校本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本章认为,关于校本研究在高等学校的研究和运用在目前只是刚刚破土的嫩芽,在显示其勃勃生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关校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高校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比如虽然已有研究者将校本理念引入高等教育的一些领域,但至今尚未有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领域校本研究的内涵和运用方法.研究高校德育校本研究,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德育校本研究,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和属性是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校本研究概念的基础上,首次对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概念作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对其内涵做出揭示,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其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打下基础.

论文第安部分主要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即德育校本研究开展的主体和基本方法.研究主体及方法的确定是开展研究的基本前提,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可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界定和阐述,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设置而言,学生工作部或者学生工作处是当前德育校本研究的组织实施单位,就个体而言,德育工作者范围较广,目前主要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一线学生工作者,本章从辅导员的角度给予阐述.德育校本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基本遵循了校本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但又充分结合了德育研究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校本德育研究的基本取向,即践行务实有效、倡导方法多元、尊重本土知识和关注累积渐进.本章实际上提出并论证了普遍意义或者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研究方法在高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表现的特殊性,是校本研究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阐述.

论文第四部分从理论维度回答了德育校本研究对当前德育理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和论述都是基于德育范式转换的历史背景,范式研究一直是德育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德育研究者用“范式”来衡量德育发展水平.随着对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德育研究范式也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范式创新不是范式重建和革命,任何一种范式都是对前一种范式的继承,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新范式实际上都是对前一范式的改良,或者是前一范式的拓展.本部分从四个和德育范式密切相关的维度,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范式对当前德育范式的历史转型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德育观和德育范式的决定和被决定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德育观人本化演进的进一步推进,并提出了德育校本研究下德育价值的平民化取向;从德育范式转换的角度,基于当前德育范式的人学趋势,阐述和论证了校本研究范式和德育人学范式的本质契合,德育校本研究具有人学范式的基本特征,是人学范式在具体学校中的实践范式;从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变革角度,德育校本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校本德育管理,而德育管理的校本化也必然会反过来促进德育校本研究.最后,从德育校本研究的实施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维度,论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推进.

论文第五部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在具体学校中的运用,从实践维度回答了校本研究的实践模式和表现形态,也从侧面证实了实施效果.校本研究主张,学校中的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解决,要讲究问题的设计、操作的程序、成果的总结等.德育校本研究视野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包含学校中的问题、现实中的问题、相对稳定的问题、关键问题和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等.本章从校本研究“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逻辑特征,对校本研究如何在具体的学校中开展和实施进行了论述.论述以叙为主,摆案例、讲方法、论实效.如何“基于学校”,本章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剖析,对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重点在发现问题.如何“为了学校”,本章从德育校本研究运行的机制体制角度开展了研究,实际上是从管理如何确保德育校本研究开展的可能性和高效性角度进行论述,列举了学校在保障德育校本研究开展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从顶层设计到中层管理再到后续评价激励,全面保障德育校本研究在学校中的顺利进行.如何“在学校中”本章从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角度,通过对校本文化的内涵挖掘,最大限度发挥校本文化的德育资源对本校学生的德育意义.本章从整体上力图为德育校本研究展现一个具体情境,也是德育校本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

高校德育校本研究承认德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多样性、复杂性是理解、阐释和建构校本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德育校本研究尊重和提倡德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承认德育范式的整体转型、德育观念的历史变迁、德育发生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只承认简明性、惟一性和模式化,德育校本研究的实施和完成具有不可精确控制和计算性,但它确实体现了德育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的历史转向,这种转向表明了学校德育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进步和提升,丰富了德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切实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大四德育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四德育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大四德育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六篇摘要范文:本科生学力发展与课程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大学学历.可是,拥有大学学历不等于获得了大学学力.学力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普遍关注,学力问题甚至被视为解决和克服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关注本科生学力”与“重视本科生学习质量”是2011年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学习科学大会的主题之一,大会还明确提出“重视本科生学力培养正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学力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的观点,将学力培养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也由此可知学力、学习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联系.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其中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而本科生学力发展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此,本科生学力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之核心.在高等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同时,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化再一次验证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斯蒂芬海尼曼(Stephen.Heyneman)博士在1992年对教育质量危机的断言,“教育质量的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中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一员,也未能从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之中幸免,高等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我国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等都对中国本科生教育提出“缺乏思维训练,培养出的学生不会思考”的批评.以认知与思维力为核心的本科生学力发展水平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就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调查结果来说,清华大学与美国位列前10%的大学相比,仅在校园环境支持程度上与对方无差异,在学习的严格要求程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四个指标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对方,而这四个指标都与学力的一级指标直接有关.此外,武汉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得分也低于美国大学常模,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学力的二级指标.教育部、学术界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出台多部文件、实施多项工程,并为此设置多种指标体系来考核高等教育质量,但得出的结论依然是“质量普遍不高”.本文根据学力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具体转化为本科生学力的发展研究.围绕主要解决的问题“学力定义近乎百种,究竟什么是学力的本质”、“年级特征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特征,那么本科生学力水平随年级增长发生怎样的变化”、“影响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因素诸多,核心影响因素是什么是如何影响的”,本项研究在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研究思路下,首先采用文献检索法(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研究方法)对已有学力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学力发展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教育、通识教育、终身教育为学力发展提供教育基础,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学力发展提供心理基础,认知神经科学中神经元再生、神经系统重塑机制为学力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其次对学力定义、学力结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学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分歧,甚至误解,不同学力定义混淆了学力的本质,采用词汇分析法对已有学力概念进行关键词分析,修订学力概念,得出学力要素及结构,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本科生学力水平和学力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此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我国30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发现我国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评价方面提出培养本科生学力的课程对策.根据对学力本质的理解,发现它与以NSSE为调查工具的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项研究以NSSE(2013)问卷作为编制问卷的基础,将本科生学力分为认知与思维力、行为力、动力、效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2个题项,将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课程、教师、院校(支持)、学生个体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和题项都来自NSSE(2013)问卷,这就保证了问卷的效度,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65.采用事实性作答的方式组成问卷,以网络调查的方式在川渝高校的本科生中发放,最后收集有效问卷713份,采用教育统计软件IBM 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对学力及要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检验发现,本科生学力水平显著低于理想水平(p<,.001),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其中行为力的差距最大.2.学力四要素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四要素对学力模型的贡献率依次是认知与思维力>,动力>,行为力,效力是通过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学力模型.3.不同年级的学力及要素的得分均值显示,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学力发展趋势呈“V”型,在大二出现最低拐点,归纳为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大二谷底”现象.出现“大二谷底”现象既有学生自我管理不严,缺乏长远规划的自身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对大二学生关注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不严格等方面的原因.4.学力差异比较显示:男、女生的学力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5),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学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5),大二年级显著低于大四,理工农类本科生的学力显著高于文史哲类、艺术类(p<,.01,p<,.01),但文史哲类与艺术类的学力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985”高校、“211”高校(p<,.001,p<,.001)本科生的学力显著高于普通高校,但“985”高校与“211”高校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5.学力发展影响因素调查发现,教师、学生个体、课程、院校(支持)是影响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因素,它们对学力发展影响的大小依次是课程>,教师>,学生个体>,院校支持,即在参加本次调查的本科生看来,大学课程是影响学力发展的主要因素.6.课程与不同变量的卡方检验发现,课程与性别、年级、高校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1,p<,.05,p<,.05),这说明课程因素对不同性别、年级、高校类型学生学力的影响水平不同.与女生相比,男生受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大三、大四学生受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大,与“985”高校、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211”高校的学生受课程因素影响较大.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来自“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音乐专业的30个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中的大学课程存在缺少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同一所大学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致使课程分类不一,重视通识课程,但将通识课程与思政类、外语类、军体类、计算机类组成的公共必修课程等同,致使通识课程对本科生价值判断、思维训练等通识教育的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必修课程脱离培养目标等问题.根据已有教育理论对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中彰显的培养目标与学力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提出基于学力发展目标的课程对策.本项研究在理论上修正了学力定义,明确了学力的要素与结构,得出了学力的线性回归模型,发现了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年级“V”型趋势和“大二谷底”现象,证实了大学课程对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培养本科生学力发展的课程策略.关注和研究本科生学力发展在实践中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生学习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此外,本项研究如果能够获取同一研究对象在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力水平,就能够进一步证明本科生的学力发展趋势,大学课程对本科生学力发展产生哪些具体影响,这些正是今后大学课程影响学力发展模型研究的内容.

第七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师范专业大四女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研究——基于X师范大学的调查

通过对X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大四女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问卷调查,从角色认识、风度仪表和行为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大四女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着重研究了当前女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女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相关对策,以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战略.

第八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格式:“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

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诠释,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育,雷锋精神教育在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然而,时下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由传统同质性向现代异质性转变,转向更为开放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些不良思潮冲击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主体价值利益选择多样化使得雷锋精神教育在新时期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困境,雷锋精神教育表面上的“轰轰烈烈”难掩其“弱效”的事实.面对雷锋精神教育与现实需要的矛盾,急需直面“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予积极回应,让雷锋精神教育重放光彩.

本研究力图在借鉴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重庆市“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现状,探寻其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增强雷锋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全文由绪论、四章、结语构成:

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研究设计.

第一章:雷锋精神及雷锋精神教育释义.这是全文的逻辑基础.主要是对雷锋精神的含义、实质、特征以及雷锋精神教育的内涵、实质和重要性进行说明.雷锋精神教育的实质是价值观教育、双向互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章:“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现实考察.通过前测和研究假设,把“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着力在主客观方面,即学校、教师教学、社会和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这是全文的难点.

第三章:“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得出“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重视不够;教师教学不适应大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社会、家庭没有充分发挥支撑辅助作用;“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第四章:“90后”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改进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落脚点.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和原因的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即学校提升重视程度;完善雷锋精神教育体系;社会建立“助人使人愉悦”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家庭积极改进错误认知.

结语:主要概括论文研究的重点问题及论文局限性和期望.

第九篇大四德育论文摘要: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了大学德育内容的科学涵义,提出了构建大学德育内容的依据及原则.据此,首先从整体上构建了大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体系: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并对各分项内容分层次全面地予以阐释;其次,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思想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确定了不同年级德育教育内容的重点和不同条目、层次的教育内容,使大学德育内容体系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大学德育的新内容,并研究了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的衔接问题,提出了大中小学德育内容衔接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篇摘要范文: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而中华传统美德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是经济科技、人文道德等协调发展,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绝不是简单的工业化以及西方化.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历程,中华传统美德历经沧桑.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科玄论战”到八十年代“文化热”,中华传统文化(含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化的关系就一直是几代中国人苦心求索的问题.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核心内容为近现代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所传承.当前,中华传统美德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肃家风民风政风党风、构建生态与网络文明、强化世界华人“中国人”意识等方面显示其时代新价值.基于在榕9所全日制公*高校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传统美德知行情况存在一定问题:认知方面突出表现为认知片面性明显、认知被动性明显、认同国家理想有待提升等;践行方面突出表现在家教家风问题、尊老敬贤问题、和合人际问题、慎独自律问题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立身处世教育功能、为学求真教育功能、心性修养教育功能等.世界高等教育发祥地的英国和儒家美德教育典范的新加坡,为我国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借鉴.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对策应当进行系统构思.重视组织领导,明确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力量.强化制度建设,国家要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法规和制度,高校要健全传统美德教育机制.优化教育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打造国学师资队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传统美德认知能力;以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两个主题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激活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传统美德认同情感;通过组织体验传统文化馆、酌情安排生产劳动、有序开展基地化军事训练,提高大学生传统美德践行能力.

为您写大四德育毕业论文摘要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大四德育引用文献:

[1] 大四德育相关论文选题 大四德育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经典大四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大四德育参考文献怎么写
[3] 大四德育论文大纲 大四德育论文大纲怎么写
《大四德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四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大四德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