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参考 高中德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高中德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2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

高中德育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高中德育论文范文参考: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2. 第二篇高中德育论文样文:德育形态比较研究
  3. 第三篇高中德育论文范文模板:教师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变革之“基”
  4. 第四篇高中德育论文范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
  5. 第五篇高中德育论文范文格式: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100篇免费高中德育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高中德育论文写作参考,适合高中德育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高中德育论文范文参考: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说明人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在于对提升生命质量和探索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人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由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方式而形成的自身内在的基本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当中,极不稳定,可塑性强,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探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指导.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途径,界定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涵义,探讨了思想道德素质要不要评价、能不能评价、能不能量化评价、如何评价等理论问题,厘定了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编制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包括四个一级维度,即:自我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一级维度又包括五个评价指标,其中,自我关系维度包括珍爱生命、自尊自立、求知进取、实践创新、正直正义;与他人的关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助人为乐、宽容;与集体的关系维度包括集体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爱党爱民、爱国意识、热爱和平;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包括社会公德、权利义务、*法制、节能环保、网络道德.然后,对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除了12道题目与其所属一级维度之间的区分度较低外,问卷其余80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基本满足了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说明经过修改后的这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具有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的测查工具.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分别抽取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省区作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代表,运用正式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先后在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的30多所中学随机抽取100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我们还对三省区30多所中学的200多名学生和160多名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的性别差异比高中更为明显,女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初二较高,初三最低;高中生年级差异不显著,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上比高中生高;独生中学生与非独生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独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中学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学校城乡类型的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城乡结合部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最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欠发达地区次之,不发达地区最低.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前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较高.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四个一级维度中,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与集体的关系维度次之,再次是与他人的关系维度,自我关系维度得分最低;在20个二级维度中,得分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节能环保,尊重他人,社会公德,集体合作,网络道德,助人为乐,珍爱生命,爱国意识,自尊自立,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这一结论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时*展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敏感而强烈,突出表现为他们在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等传统价值观上得分较低,而在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等凸显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价值观上得分较高.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针对性别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实施因性施教策略;针对年级差异,学校德育方法要注重价值引导,摒弃应试教育,重塑教育的育人目标;针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家庭要加强亲子沟通,采取*型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城乡类型学校差异,政府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针对地区差异,加大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在职教师职后培训,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第二篇高中德育论文样文:德育形态比较研究

德育形态,即德育这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时空的表现形式,包括内外相联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运行,本文主要以“中国现行德育形态”为坐标原点,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各取一个社会形态,将其德育形态与“中国现行德育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期通过系统地差异对照、成因分析找到德育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为德育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提供些许有益参考.在纵向上,本文选取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德育形态,在横向上,选取的是美国现行德育形态,形成以“中国现行德育”为立足点的“古今对比”和“中美对比”.这一思路主要是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反思传统”和“学习西方”两种倾向的启发.同时,这三种德育形态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递进性:中国封建社会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我国当下则正处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建设中,而今天的美国可以被认定为“后工业社会”.三者这种发展阶段上的递进性使得三种德育形态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顺次并行开展,如此,可使探索德育发展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尝试更具全面性和脉络性.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德育形态的考察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调查来进行的,笔者查阅了各种相关古代文献和现当代研究成果,尝试还原当时的德育实践样态;对于我国现行德育形态和美国现行德育形态的考察除了通过文献调查外,还进行了一定的实地调查和访问,考察重点仍然放在其德育静态要素和动态运行的现状上,并进行相应的对比考察和分析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意义、核心概念及研究现状,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从整体形态上和各个静态要素的现实状况来进行对比研究,第五章是在前面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态角度对比三种德育形态的现实运行状况,分析彼此之异同及其成因,并区分这些成因的性质,以期为改善我国德育现状、促进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明确着力时机与着力范围.

第三篇高中德育论文范文模板:教师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变革之“基”

20世纪60、70年代,课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教师价值取向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近二三十年以来,教育改革的研究也证明了:没有教师价值取向的改变就没有教育改革的真正发生,以教师价值取向为核心成分的教师文化是教育改革关键的要素.教师文化研究指出,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教师文化结构最稳定和核心的部分,是学校文化转型的关键.没有教师价值取向的转型就没有学校文化的转型,也就没有教师文化结构的改变,当然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这些理论研究与我个人过去的中小学实践相映照,彰显了我对教师价值取向的研究旨趣.过去对教师价值取向的理论探索指明了:教师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核心和关键;教师价值取向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和教学行为具有深刻作用;教师价值取向具有稳定性、弥漫性、共享性等特点;教师价值取向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教师价值取向包括工具主义取向和目的取向等等.但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它是以何种方式影响教师行为与教育改革的,如何进行改变等等理论问题还未得解.为此,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个案中学教师价值取向实然样态的解释,揭示教师价值取向是什么,教师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变革中的作用,以及其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价值取向是指影响教师教学实践行动的观念体系,是在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的激发下,指导教师选择教学行为的指令.它蕴藏于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之中,深藏于教师的观念体系之内,隐含在教师的教学言语、思维和行为之里,潜藏在学校制度和教师创造物的背后,很难通过观察或者问卷得出,因此,适合做质的研究.为了探索学校文化与教师价值取向的关系,以及教师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变革中的运作状况,采用了个案研究的设计.以J中学为研究个案,通过对J中学教师的观察、访谈、临床研究等方法搜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工具对资料进行整理,探寻J中教师的价值取向结构,揭示价值取向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以及课程教学中的运作,理解价值取向对学校教育变革的作用,以及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中的“点”,因此,采用以学校文化现象的“面”着手,以价值取向的“点”着力,再返回到学校文化现象的“面”的研究思路,从假设构想到实证研究再到应然探索的研究路向,旨在提高研究的信度与内在效度.在对J中学学校文化的实证研究中,运用了叙事的文本撰写方式,采用整体*和焦点*的形式展现J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及其存在状态.首先,对J中学教师价值取向进行整体*,平面展现教师价值取向结构及表现形态.其次,选择极端教师个案进行焦点*,纵深探究价值取向在教师实践中的运作情形.焦点*的目的是揭示教师个体与群体的悖论式价值取向的存在状态,展现教师价值取向的冲突与整合,为进一步阐释教师价值取向与学校文化及教育变革之间的关联提供数据支撑.价值取向是文化建构的,对价值取向的探究离不开学校文化.因此,研究以J中学学校文化为着眼点,以价值取向的实践样态为着力点,以极端教师故事为支撑点,描绘一幅教师价值取向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图景,展现教师在价值追求中的尴尬、矛盾、整合与超越的观念形态,为教师文化与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依据.就J中学学校文化而言,纵向梳理学校发展的基本历程,勾勒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通过对学校文化类型(横向维度)与学校文化层次(纵向维度)的分析,解读J中学学校文化的特征.从总体上看,J中学学校文化呈现“认干”、“无言的竞争”与“看堆”等主要特征.这与J中学发展过程中的崛起阶段有很大关联,学校是在全体成员以教学为中心,全体教师勤奋、奉献,“好学生”的加盟等系列程序的推动中“翻身”的.这一过程使学校成员共享了“知识越多越有利”、“学生不看不行”等价值观,为J中学教师价值取向结构铺设了建构情境.整体*J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他们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五种价值取向,即知识取向、能力取向、情感取向、道德取向及应试取向;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为权威控制取向与非权威控制取向;在课堂教学方面表现为任务取向、整饰取向与替代取向.从特点上看,J中教师价值取向呈现核心与边缘取向共同运作于学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结构中,信奉的价值取向与践行的价值取向并存于教师个体的价值观念系统中.依据劳伦斯·,哈里森的进步文化与停滞文化的分析框架,学校中的教师价值取向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别.消极价值取向表现为保守、僵化的知识观、学生观与人才观,是学校教育变革的“负能量”;积极价值取向走向教师的自我超越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自觉,将变革作为行动的指导价值,是学校教育变革的“正能量”.通过对J中教师价值取向的整体*,筛选出极端个案——道德取向型教师和情感取向型教师.她们处于学校教师价值取向结构的边缘,与学校核心价值取向之间呈虚性和谐状态,彼此间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并存于学校文化结构中.他们持有的价值取向虽然与学校核心价值取向不同,但他们的教学行动能够“完美”地达到学校的目标,旨在突出了从行动的视角研究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考试作为价值目标,并不是彻底牵制教师行动的纲领,而是教师的价值取向指导了教师的实践,缩小了考试目标与行动选择之间的张力.通过对J中学个案研究,提出了超越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校整体教师价值取向观,提出了以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价值取向一般结构.通过对个案中学教师价值取向与学校文化及学校教育变革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了教师价值取向是学校变革中“看不见的手”,是学校文化重建的“*”.为此提出学校教育变革作为一种指向教师价值取向转型的介入式变革理论,以构建变革取向与学习型的学校文化.

第四篇高中德育论文范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研究,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题目作为学位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吸收和汲取了以往研究者的理论和成果,特别是吸收和借鉴了当代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以期深化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和理论建设的深入发展.本文共包括四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理论问题.论文从概念分析入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确立依据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梳理,并从承载形式视角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成进行了解读.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现行学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本章在教材梳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现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从而力求全面把握我国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在整体构建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现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本章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现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从而力求全面把握我国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整体构建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具体实施问题.针对前面的分析,论文首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进而在此基础上从基本思路、实施策略两个核心层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具体实施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第五篇高中德育论文范文格式: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自主性是人“是其所是”的本质特征,亦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从教育培养人这一本质规定性而言,无论培养何种社会角色的人,最终要落基于人本身,使人成为他自己.如果教育使人“不是其所是”或“是其所不是”,学生就会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当然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要解放学生,使之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学生,使之遵从一定的教育秩序,由此带来了学生自主与教育控制之间的背反性困局.*这一困局的办法有多种,可能较为重要的是知晓学生自主与教育控制的辩证性质,并用其处理问题.若欲此,前提是对学生的自主性内涵、结构、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找到学生自主与教育干预之间的合理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探讨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借鉴自主性的一般理论,从中吸收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于是从中演绎出学生自主性定义,即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出于自身真实偏好,综合运用多种心智因素,能动地处理自身事务及与外部关系的品性.自主性是学生能力、品质、特性等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出自我确真性、自我独立性、自我认同性等特征.学生自主性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从内部条件来说,要具有一定的认知技能、意志品质和确真性偏好:从外部条件来说,要免于过度规约和提供必要的自由选择空间.对于学生,自主性至少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目的价值,意味着自主性会给学生带来幸福,学生自主规定的目标和愿望的满足会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同时,赋予学生以自由与尊严;二是工具价值,因为自主性意味着权利,学校和教师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会利用自主性品质能动地指导和检验自己的生活.

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学生,其自主性品质中涵盖了多种因素.参照其它学科对自主性结构的分析,这里将学生自主性分为感情、认识与行为,并加入道德一维.尽管在逻辑上,道德攘括这三者,应是上位概念,但它是三者的综合反映,故作为综合指标留存.于是这里生成的学生自主性谱系有感情自主性、认识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和道德自主性.这些不同的自主性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自主性在特定方面的表现.分述起来,感情自主性是学生基于真实偏好,在认知判断基础上形成合理化体验的品性;认识自主性指对认识过程与结果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主动构建独特性认识的品性;行为自主性指借助自我决定动机降低顺从性,提高行为独立性的品性;道德自主性是指从自身道德需要出发,通过自我道德选择,形成道德认识进而付诸道德实践并敢于承担道德责任的品性.学生的自主性蕴涵独特的教育价值.归结起来,自主性是学生创造的前提,自主性是学生人格之基础,自主性还是学生解放之本.

对学生的自主性进行了“是什么”的分析之后,对其现实状况进行考察是必要的.根据有关自主性理论编制的学生自主性问卷,对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吉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南、重庆与新疆)40多所初、高中(包含个别小学高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总体上,学生自主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四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初、高中分别来看,初中总体水平高于高中,这与10多年前北京等地关于中学生创造性调查结论相似.但学生的自主性除了道德和感情两维有显著差异外,其它两个维度和整体上,初高中差异并不明显.从年龄上看,无论总体还是四个维度都存在明显差异.12岁自主性水平最高,16岁最低.12-15年龄段明显高于16-19年龄段,16岁和19岁是两个低点.从年级上看,学生自主性存在明显差异,初一年级的四个维度及总体水平都高于其它年级.具体来说,初中逐步下降至高一稳定而高二略有上升,但高三又略有下降.从性别来看,学生自主性存在明显差异,四个维度及总体水平,女生均高于男生,并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从班级质量看,部分学校仍然划分好中差班,这三类班级自主性存在明显差异,好班最高,中班其次,差班最低.从民族来看,汉族学生的四个维度都高于少数民族学生,但差异不明显.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中德育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高中德育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高中德育论文范文题目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0713.html

从归因的角度看,学生自主性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但这里主要分析学生自身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的原因.比较各年级,初一学生自主性水平较高的原因也许在于,他们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阶段,自我意识日趋强烈,独立自主要求日盛,即心理学上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正在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出现较强的反叛精神与行为.在感情上他们表现较强的冲动性和表面性;在认识上他们正在形成独立性和批判反思意识;在行为上他们希望摆脱他人控制能够自主行动;在道德上他们正在由服从居多向自律居多过渡.而此时,他们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尚未感受到的中考压力,为他们的自主性敞开着一扇门.而从初二开始学生的自主性逐步下降到初三和高一出现低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初二开始中考压力逐步渗入学生意识之中.可见,进入中学阶段后,长期形成的追求规范化、标准化、一致性,过度规约和控制,对学生的自主性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在高中阶段,刚从高一低谷走出的高二的自主性,在高三时略有下降,为应付高考的模式化和机械化训练也许是其元凶.

有了上述铺垫,本文便可以全面回答“如何做”的问题.针对四个维度的自主性归因,提出发展学生自主性的大致方略.一是从情绪中的“涌流”和情感中的“理性情感”出发,通过关爱和激励两个基本的感情策略,培养学生的感情自主性;二是以知识的非确定性为前提,通过确真性问题生成,培育学生的反思性认识和批判思维,以增强学生的认识自主性;三是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提出激发自主行为动机,形成合理价值期望,拓展行为自主性空间三种基本策略,以此培养学生的行为自主性;四是基于“人是目的”的道德教育前提,从外部德育生活环境塑造、内部自主道德体验和特殊教育载体三个层面,分别讨论集体公正策略、游戏扮演策略、自我修为策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

本论文可用于高中德育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高中德育引用文献:

[1] 热门高中德育教育论文选题 高中德育教育论文题目如何取
[2] 经典高中德育论文选题 高中德育论文标题如何定
[3] 容易写的高中德育工作论文题目 高中德育工作论文题目哪个好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参考 高中德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高中德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