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参考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1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糖尿病防治能力研究
  2. 第二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样文: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3. 第三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模板: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4. 第四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例: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
  5. 第五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格式:上海全科服务团队模式现况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糖尿病防治能力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掌握我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与管理模式现状及开展的效果,研究分析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糖尿病防治能力、管理模式和机制以及相关经验与问题,深入剖析各地没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系统管理的原因和实施障碍,为构建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的管理模式、机制及支持系统和提高中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糖尿病防治能力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包括文献荟萃、问卷调查、专题组访谈和案例分析等.设计糖尿病管理基本情况调查表,通过函调和现场填写等方式回收问卷,现场访谈同时收集文件、制度、总结等现成资料,了解各地糖尿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工作模式和机制以及相关的建议和意见等.对各地具有特色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进行案例研究,深入了解糖尿病管理的具体模式、工作机制和支持系统等情况.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数据,应用Excel2000、SPSS13.0以及SAS8.12等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机构建设情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平均面积分别为2469.25平方米和2553.56平方米,均超过国家建设标准.中心的住院病床平均为34.49张,观察床平均为5.18张.卫生院住院病床平均为24.10张,观察床平均为4.93张.

2、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生中研究生学历占2.94%,本科占31.3%,专科占36.54%,中专占21.64%,其余为中专以下学历,占7.54%.防保人员学历以专科为主,占42.99%,其次为中专学历,占28.60%,本科为18.17%,研究生为0.90%,中专以下占9.56%.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45.55%,其次为专科,占41.25%,中专以下占6.55%,本科为5.42%,另外,研究生学历占1.2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生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51.58%,其次是中级职称,占35.99%,高级职称为12.43%.防保人员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92%,中级职称为28.94%,高级职称仅为1.65%,另外,无职称为5.49%.护士职称也以初级职称为主,占71.82%,中级为26.74%,高级职称仅为1.43%.在农村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学历以专科和中专为主,分别为43.73%和38.92%,其次为本科学历,占12.68%,其余为中专以下学历,站4.68%.防保人员学历以中专为主,占48.88%,其次为专科,占36.06%,中专以下占11.90%,本科仅为3.16%.护士学历也以中专为主,占58.37%,其次为专科,占34.52%,中专以下占5.54%,本科仅为1.57%.卫生院临床医生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58.82%,其次是中级职称,占32.68%,高级职称为3.47%,无职称占5.04%.防保人员没有高级职称,其中初级职称占71.85%,中级职称为20.37%,另外,无职称为7.78%.护士的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03%,中级职称为30.88%,无职称为5.98%,高级职称仅为0.11%.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的学历和职称水平都偏低,并且表现为农村差于城市.

3、慢性病管理资源配置情况.在管理配套上,配有专门的慢性病管理办公室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91.53%,所有中心都配有专门用于慢性病管理的计算机,平均拥有的计算机为3.07台.有96.61%的中心建立了慢性病管理数据库(包括糖尿病数据库),但管理系统稳定性还不太理想,正常率为57.89%.配有专门的慢性病管理办公室的乡镇卫生院占64.55%,配有专门的慢性病管理计算机的卫生院占51.82%,卫生院平均拥有的计算机为1.45台.只有32.73%的卫生院建立了慢性病管理数据库(包括糖尿病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基本正常,正常率为97.22%.乡镇在糖尿病管理配套上较城市落后,资源数量少于城市.

关于糖尿病检测和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调查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以开展糖尿病检测工作,都配有血糖仪,另外配有生化分析仪、尿糖试纸检测的中心分别为79.66%和77.97%.能开展糖尿病治疗的中心占96.61%.药房配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降糖中成药的中心分别占84.48%、75.86%、96.55%、60.34%、53.45%、75.86%、79.31%.然而,在乡镇,能开展糖尿病检测的卫生院占92.73%.具有血糖仪、生化分析仪、尿糖试纸检测的卫生院分别为90.20%、70.59%和59.80%.能开展糖尿病治疗的卫生院占89.91%.药房配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降糖中成药的卫生院分别占47.57%、11.76%、82.35%、8.82%、15.53%、48.54%、63.11%.本组数据提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检测相关仪器和治疗药品的配置相对齐全,具备提供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条件.而乡镇卫生院则存在部分机构缺乏检测能力和治疗药品,导致存在无法提供糖尿病检测和治疗的情况.

4、糖尿病管理实施情况.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进行糖尿病社区筛查的中心占93.22%,2009-2010年度中心平均举办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为7.03次,绝大部分中心都定期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占98.31%,定期复查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的中心占86.44%,督导患者服药的卫生院占96.6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或技能培训的中心占94.92%,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的中心占100.00%,开展患者家庭访视98.31%,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促进活动的中心占91.53%,开展并发症监测的中心占55.1%.在乡镇卫生院,已经进行糖尿病社区筛查的卫生院占65.45%,其中摸清糖尿病患者的卫生院32.73%.2009-2010年度,卫生院平均举办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为2.79次,定期开展病人健康教育的卫生院占67.27%,定期复查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的卫生院占70.91%,督导患者服药的卫生院占81.82%、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或技能培训的卫生院占82.73%、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的卫生院占86.36%、开展患者家庭访视81.82%、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促进活动的卫生院占60.91%、开展并发症监测的卫生院占41.28%.比较可见,城市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情况要优于乡镇的.

5、糖尿病管理模式.主要模式有团队服务模式和中心(院)与站(室)分工合作模式.前者包括全中心(院)参与模式、慢性病工作组模式、慢性病督导管理模式;后者主要包括中心(院)主导,站(室)协助完成式、中心(院)和站(室)共同主导完成式、中心(院)组织,站(室)主导完成式以及中心(院)独自完成式.

6、基层医务人员糖尿病培训情况及其对防治工作的意愿.城乡基层医生一致认为现有专业培训次数少、内容不足.关于“对目前糖尿病防治工作是否满意”,52.0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对象表示“一般”,40.14%表示“很满意”或“较满意”,7.82%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乡镇卫生院调查对象中,54.82%表示“一般”,37.56%表示“很满意”或“较满意”,7.61%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研究结论

1、中国基层糖尿病防治网络体系基本建立,总体上表现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糖尿病防治能力不足.但从人力资源、硬件配套和投入经费等方面比较,显示出城市糖尿病防治能力要强于农村.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3704.html

2、部分管理层对糖尿病防治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糖尿病防治能力的提升.

3、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糖尿病防治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匮乏,因此表现为对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力不从心.

4、针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糖尿病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医务人员防治水平的提升.

5、糖尿病没有专项的防治经费,现有的防治工作经费主要来自公共卫生经费,而且数额很少,对糖尿病防治工作支持力度有限.

6、基层糖尿病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呈现不均衡态势,但城市要好于农村.

7、居民健康意识较差,对糖尿病防治工作参与度和配合度不强,成为糖尿病防治工作要解决一个问题.

创新与局限

本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我国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开展的现况,分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糖尿病防治能力,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的网络体系和提高防治能力提出改进方案和策略.本研究运用系统论、资源配置等的理论从宏观角度来探讨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糖尿病防治能力,具有创新性.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表现为,研究仅从组织结构系统和资源配置的角度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糖尿病防治能力进行了分析,未收集现有资源情况下体现防治成效的有关数据,因而不能更精确的掌握与提高基层糖尿病防治能力有关的更多信息.今后可以更进一步的开展相关研究.

第二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样文: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立意要与中国特定的工业化过程相联系,而具体工人的生产与不同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工厂制度相结合.中国农民工向新产业工人转换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但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相比较也具有共同点,都是符合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这一客观规律.自工业革命起,工厂制度作为资本积累方式和劳动生产组织在国家干预、市场力量、劳动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着变迁,根本目的在于控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鲍尔斯与金蒂斯归纳了美国历史上工厂制度变迁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联系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符应原则”.狭义上的“符应原则”指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与工厂劳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对应性,而广义的“符应原则”指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将潜在劳动力统合至社会经济结构中去.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工业化提供产业工人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农村户籍的学生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主体,毕业之后成为企业一线用工的主体.但鉴于工业社会中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存在“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的争论.学校和工厂都已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地方,本文应用“符应原则”运行机制从知识技术、个性品质、阶层意识三个方面对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职校工(生)在中职学校、制造业工厂接受的训导进行分析,应用“符应原则”传送机制对这一潜在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进行区分,从中反映出国家意识形态、工厂制度的强制与同意因素.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劳动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化的工业劳动.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对农村劳动力采取封闭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与这段历史相似的是,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只招收少量农村家庭的精英子女,1992年之后开始对农村人口放开,但之前的分配工作、落户等政策不再具备,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工业生产体系内部是多元化的,即使是在制造业工厂,工作岗位也分若干层次,而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在所有工业社会中本质都是一样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就是要将社会身份不同的潜在劳动力分配到分层化的教育格局和劳动格局中去.中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应着不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分配.农村家庭子女由于受限于各种资本,客观的结果是其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扩大,而其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层次有降低的趋势,难免引起教育再生产的讨论.工业化带来的另一相似影响是企业与工人之间是资本--劳动力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在国际分工领域,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中后段,国际资本强调的是弹性的积累,在劳动领域表现为低层次工人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制造业需要在竞争中壮大,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成为转型的关键,这也对中职校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工厂往往通过劳动分工和等级区分对企业进行复杂控制.统治阶级在教育政策有两大目标:一是劳动力的再生;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符应原则”在学校层面的运行机制在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显示了它的作用:在知识技术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由于性别、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喜好等因素,选择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这对其进入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产生了影响;在个性品质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特别强调纪律约束和规范内化,这与之后的工作要求是对应的;在成层意识训导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宣传的是蓝领文化,通过隐性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中职学生在此训导之下分化为积极、消极制造两类群体.进入工厂之后,极大多数中职校工(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上的用工)被安排在劳动等级制分工的较低层次,工厂对等级制分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个性品质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中职校工(生)必须接受工厂的再次训导,职业教育再次发挥了作用.与学校教育的相对公平而言,工厂的训导更带有技术、官僚控制的意图.在结构的限制之下,部分上进的中职校工(生)寻求工厂外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达到符合职业层次提高所需要的条件.

工厂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制度的变迁相比,中国沿海开发区的制造业工厂在劳动分工、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呈现趋同性,当然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下沙开发区的制造业有四大行业,每个行业的一线生产的工种基本上可以分为普工和技工.“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在中职校工(生)被分配至东部沿海开发区时出现了新的内容,与制造业专业关系不大的中职校工(生)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来工厂充当普通操作工人,地区差异成为异地工作制造同意的基础.在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在工厂内部转换为劳动,光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同意才能达到有效生产的目的.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成为下沙制造业工厂普遍采用的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式的合法性来自于工业社会普遍适用的技术决定论--选优任能论.工厂对处于劳动等级制分工不同位置的中职校工(生)进行再次整合,并促使其形成与工作相联系的阶层意识.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分化的过程,中职校工(生)发挥个人主动性追求个人的利益时也在维护着工厂的利益.由于企业职级的金字塔结构是既定的,中职校工(生)最终成为一线生产的主体,部分中职校工(生)经过时间磨砺成为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从而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的和“符应原则”所反映的劳动等级制分工的再生产.

农村户籍的中职校工(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需要一系列稳定性因素的保障.受葛兰西思想的影响,鲍尔斯、布洛维从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两方面探讨阶级结构稳定化的作用机制,强调国家干预导致霸权制度的出现.将青年人统合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去是“符应原则”传送机制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与工厂制度的变迁紧密联系.下沙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正发生着重构,这一案例体现了政府、资方、劳工各自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若干问题.职业是工业社会中进行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教育--职业--阶层是分层与流动的逻辑.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稳定的职业群体,标志着这一群体向产业工人进一步的转化,从而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整个工业社会都力图将工人变为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工业公民,而不是阶级的一员来建构,但“符应原则”最终揭示的是“少数人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大多数人只有劳动力”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必须重返

第三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模板: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师以下部队军医是基层卫生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战伤救治、疾病诊治、预防保健、心理服务和健康教育等最广泛的医疗和卫勤保障任务,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了要进一步健全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专业技术干部任职教育制度,完善任职教育培训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针对师以下部队军医这一特定群体构建任职教育培养模式,力图建立起军医任职教育培训规范,解决当前基层部队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与基层军医能力素质相对低下、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职能不断拓展与基层军医队伍职业热情相对低迷、军医任职教育的无序性与基层军医个人发展的迫切性等矛盾问题.

本研究将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纳入到军队院校教育整体,从当前军队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问卷和现场调研法、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专家深度访谈法和系统分析法,厘清职业生涯发展和任职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界定军医职业生涯发展、军医职业生涯管理和军医任职教育等相关概念;总结归纳中美军官职业管理模式特点及中美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特点,摸清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现状、任职教育现状、能力素质现状及主观需求期望;借鉴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基于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视角,探索出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路径;遵循分层次、分模块、分阶段和顺次渐进的设计原则,着眼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构建了任职教育培养模式,将任职教育贯穿于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建立从军医任职初期到成长为高级军医整个历程的各级任职教育的培训体系,形成一条完整的军医职业发展链.

本研究构建的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着眼职业发展、注重无缝衔接、强化医学特点、突出弹性模式和强调全程培训的构建理念,按照医疗专业技术职称发展路径将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生涯划分为初级军医阶段、中级军医阶段和高级军医阶段,对每一阶段应接受的任职教育培训专业进行了初步规范,并对每一阶段每一专业的承训单位、学制、培养目标、入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和师资力量等要素内容逐一明确.在此基础上,结合军队卫生系统实际情况,针对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新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提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成果能为有效解决基层部队军医知识技术更新问题提供有益方案,也能为总部进一步优化军医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成果将促进军医任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增强基层部队军医的职业热情,减少其职业高原现象,有利于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吸引并留住优秀军医人才,为提高基层部队卫生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例: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

20世纪是中国职业教育发生发展的百年:1904年,晚清政府以日本实业教育制度为蓝本确立了实业教育制度,1913年的民国教育部沿袭了该制度;1922年“新学制”实行仿照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一度梦想它能扩大职业教育的实施范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急剧的政治制度转变,引发职业教育制度走向苏联模式;“*”十年,职业教育几乎被毁灭;20世纪八十年代,职业教育重新开始恢复,打开国门后的职业教育实践者面对欧美先进的科技文明,他们又一次启动学习的历程,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都被介绍引入.每一次国家制度变革,引发教育制度变化,职业教育制度也随之改变.职业教育制度的每一次转变都彻底否定过去,但新的制度却未能如愿以偿,职业教育的命运在兴起与停滞之间循环往复.笔者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学制变革入手,以上海职业教育制度实施为主体,思考驱动职业教育制度数次重构的原因.20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是一个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上海作为在中国近代迅速崛起的一个城市,其职业教育制度变迁基本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现了区域服从*的精神.通过对不同阶段影响制度变革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影响上海职业教育的主导因素是是外力作用,尤其是政府行为;而在职业教育内部缺乏足以影响制度变革的力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总限于规模的变化,而其质量的提高举步维艰.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上海特点的职教制度体系,仍是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

专业设置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是按照专业进行配备.如何设置专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自1843年上海被开放后,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和它的经济结构变迁有着重要关联.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存在着数次转向:20世纪上半叶,商业教育占主导;五六十年代,因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工科教育大发展;*十年代,中国经济走向改革开放,上海重新恢复多元化城市功能,第三产业的专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受到政治制度变迁、城市功能转型、择业观变化以及校长的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调整,但由于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其总滞后于经济发展,始终在“追赶”经济的步伐,而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学校的类别很多,每类的具体分科更多.不同的类别与分科需要设定相应的课程,职业学校课程纷繁复杂在所难免.最初各校多根据自己需要,参考日本及欧美的成例,自行拟定.1934年,教育部开始规划各科课程标准.职业学校的课程从学校各自为政逐渐走向标准化、统一化.1953年,职业教育课程确立苏联的技术教育课程模式,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20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领域逐步重视课程理论.职业教育界也开始学习和模仿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学模式,又引发职业教育课程新变革.其在长期实践中纠结于针对性与普适性、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之间的矛盾.不管学制如何变迁,教学模式怎样转变,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比例是课程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永恒的难题.

教师是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20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训形式问题一直是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师资培养制度的长期缺失,其运行机制远远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再发展的瓶颈.建立完善的职业师资养成制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是变革与探索的百年,在移植西方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进程中,尽管遭遇到“水土不服”曾踯躅不前,但是有志于职业教育探索的先行者不断进行本土化实践.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又是构建与发展的百年,在引进西方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尽管遇到挫折会重构体系,但每一次构建都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法律法规,又要立足工商业大都会的经济特点,寻求部章规定与地方需要之间的变通,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形成地方特色.上海职业教育界在数次学制变革的引领下努力进行本土化探索,试图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教育制度,但至今尚未形成一条具有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独特路径.

第五篇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格式:上海全科服务团队模式现况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从2006年国务院召开“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全国各地得到蓬勃发展,各个地区都在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形式.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防治结合综合服务的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实,采取什么的服务方式来满足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成为了目前困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问题.上海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全科服务团队”的服务模式,全科服务团队已经成为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团队模式开展的现状如何如何界定其基本服务包供需双方的反应如何它们是否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针对全科服务团队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应用典型研究的方法,在对上海全科服务团队模式现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发展策略.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上海市全科服务团队运行模式现况的分析,提出其发展策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体研究内容有:

1、上海全科服务团队简介,

2、全科服务团队现况分析:

(1)硬件配置,

(2)人力资源及其知识需求评估,

(3)服务内容包界定,

(4)需方期望调查,

(5)供需双方满意度调查,

(6)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定性研究.

3、“四元一体”新型全科服务团队模式构建及效果评估,

4、全科服务团队发展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选择上海市徐汇区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由研究者结合徐汇区的实际情况和课题的研究内容,编写调查问卷,对徐汇区的60个全科服务团队开展调查,描述全科服务团队的硬件配置、人力资源、知识需求等,采用众数原则等对服务包进行界定.

结合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采用个人深入访谈,了解社区居民对全科服务团队的期望值、满意度和评价,了解全科服务团队长对于全科服务团队的认识、发展前景等.

四、主要研究结果

全科服务团队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延伸,它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地,服务一定数量的居民,由全科医师、中医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等组成,以全科医学为基本理念,以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抓手,为责任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综合性服务.

上海全科服务团队的组建是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需要、是由全科医生的现况决定的、是社区综合防治的需要、是医保预付制的需要、是健康管理的需要,上海已经组建了1190个全科服务团队.全科服务团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内部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运作机制.

1、全科服务团队硬件配置调查研究

1.1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全科服务团队开展工作的基地,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平均建筑面积为175.6 m~2,66.7%位于居民区内,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不需要卫生部门承担房租,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无障碍设施铺设率达到了75%,卫生间的设置率达到了93.3%,卫生间内扶手和挂钩的配备率均超过85%.

1.2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科室设置比较合理,做到了“七室分开”,治疗室、输液室、健康教育室、计划生育指导室的设置都在88%以上,83.3%的站做到“一人一诊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备配置比较齐全,听诊器、血压计、血糖仪、出诊设备、供氧设备、消毒灭菌设备等配置率较高.

1.3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设备调查情况显示:推拿床的配置率达到68.3%、针灸针为81.7%、刮痧板为71.7%、药艾条为73.3%、电针仪为70.0%、神灯仪为60.0%、火罐为85.0%、电子针疗仪为75.0%.

2、全科服务团队人力资源及其知识需求评估

2.1徐汇区60个全科服务团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27名,其中临床医生229名(其中中医医师61名),护理人员124名,公共卫生医生74名.有正式编制的占69.8%,平均工作年限2.09年:平均年龄40.51岁,学历总体情况为:研究生1.9%、本科29.3%、大专32.3%、中专36.1%、初中0.5%,职称总体情况为:主任医师0.2%、副主任医师5.2%、中级职称42.2%、初级职称47.8%、无职称4.7%.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题目

2.2定性调查发现:团队人员的流动性很大,特别是社区护士的流动性最大,编制问题是造成人员流动性的主要原因.

2.3 80.72%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内参加过各种培训,对培训的效果持肯定态度,认为培训效果较好的占45%,认为效果很好的占30%,认为培训效果一般的占25%,对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19.28%的人认为培训时间太短,17.94%的人认为重视不够,16.59%的人认为培训机会少,14.80%的人认为针对性不强,8.97%的人认为缺乏实践.

2.4培训意愿的调查显示:很愿意参加各种培训的占37.1%,较愿意的占44.8%,一般的占12.7%,较不愿意和很不愿意的分别为2.8%、2.6%: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22.3%的被调查者选择脱产培训,20.2%的被调查者选择半脱产培训,55.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职培训,其他形式占1.8%,定性研究也支持以上调查结果,对需要补充技能的调查显示:社区工作经验、公共卫生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居前三位,不同执业者对具体知识的需求不同.

3、全科服务团队基本服务包的界定

3.1基本服务包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包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其中基本医疗服务包研究了家庭服务包、社区中医药服务包和基本疾病种类的界定.

3.2根据众数原则对上门家庭服务项目进行界定,12项内容被定义为基本家庭服务项目:测血压、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抽血送验、送药、换药、导尿、膀胱冲洗、心电图、理疗、针灸、推拿,3项被定义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项目:火罐、插胃管、雾化吸入:2项被定义为不宜在家庭开展的项目:灌肠、口腔治疗.

3.3根据众数原则对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进行界定,5项内容被定义为基本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提供中成药、火罐、针灸、推拿、敷贴,2项被定义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项目:穴位注射、刮痧,2项被定义为不宜开展的项目:牵引、熏洗.

3.4应用能力判断综合评分法对全科服务团队基本疾病种类的界定结果如下:完全可以开展的疾病106种:需慎重开展的疾病55种,目前不宜开展的疾病28种.

3.5应用众数原则对全科服务团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界定:完全可以开展的项目109项,完全不可以开展的项目6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项目14项.

4、社区居民对全科服务团队期望调查研究

应用期望理论研究社区居民对于全科服务团队的期望,共设计6个场景.当某位糖尿病人长期由全科服务团队提供服务时,最高期望是医务人员在对疾病进行诊治时还“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对全科服务团队开展健康教育形式的最高期望是“专家定期开展义诊服务”,对全科服务团队开展家庭服务的最高期望是“能在1小时内提供居民需要的家庭服务”,对全科服务团队门诊处方均次费用的最佳期望是均次费用150-200元,对全科服务团队门诊处方配药量的最高期望“每张处方一个月配药量”,对全科服务团队门诊使用医保卡的最高期望是“能够当场刷卡并取药”.

5、全科服务团队供需双方满意度调查

5.1服务对象对于全科服务团队“非常满意”为0.42%,“满意”为67.37%,“一般”为26.74%,“不太满意为3.37%”,“非常不满意”为2.11%,以5分制计算,满意度得分为3.61分.

5.2服务对象首诊选择的原因依次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距离住所较近、小病不用去大医院、服务态度好、相对大医院便宜、社区医生更了解病情、与社区医生比较熟悉等.

5.3对于全科服务团队功能的使用依次为:日常配药89.10%,看病治疗88.50%,静脉补液41.80%,接受康复辅导治疗19.70%,健康咨询17.90%,体检0.60%.

5.4全科服务团队医务人员“非常满意”10.85%,“比较满意”43.41%,“一般”36.50%,“不满意”6.52%,“很不满意”2.72%,总评分为3.53分,其中公共卫生人员的满意度评分最低.团队医务人员对于收入的满意度最低.

6、运行模式定性研究

通过对徐汇区15个全科服务团队长的个人深入访谈,主要结果如下:徐汇区全科服务团队长对于当前团队的组建方式、运行模式比较认可,团队内部的协调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理念也进一步转变,团队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的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对于团队利用以医疗为主.

人力资源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等成为制约全科服务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源不足成为团队长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7、“四元一体”全科服务团队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全科服务团队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的不足,这可以由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和引入社会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决,由此研究者创建了“四元一体”的新型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四元一体”新型全科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和社会工作者组成,通过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和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探索,并对社会工作者进行的ROCCIPI分析,证明社会工作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规则,具有良好的机会丰富了全科服务团队的服务内容,强化了服务广度和深度,最大程度了发挥了医务人员的专业作用.

本文总结出了上海三种不同的全科服务团队模式,通过其优缺点的比较,证明“四元一体”的服务模式在现实情况下是最适宜和最可行的.

8、全科服务团队发展分析及发展策略

结合以上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通过情景分析法,识别出了影响全科服务团队的9个关键事件,并构建了3种不同的发展情景,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全科服务团队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其发展战略.

在对全科服务团队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5个发展策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分别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完善全科服务团队的内部运行机制、改善外部支持性环境.

包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落实医保对于全科服务团队的支持机制,积极争取街道、居委会等的大力支持等.

本论文可用于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引用文献:

[1] 关于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的论文选题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题目怎样取
[2]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大纲格式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框架怎样写
[3]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摘要怎么写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参考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计算机专业中级职称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