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参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0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参考: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2. 第二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样文: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
  3. 第三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模板:认同与建构: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研究
  4. 第四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例: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5. 第五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格式: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研究

★100篇免费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可用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参考: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实践;是系统*“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社会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明者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在新形势下,西部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本研究的目的:论文以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西部地方高校的职能作为切入点,以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体系建设为导向,通过中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历史、现状分析,探索政府、学校、个人分别在高校服务新农村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通过绵阳市四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本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扩招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地方院校完成的.地方高校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角色.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也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同时地方高校是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者.新农村建设对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的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高校建设的紧迫任务.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假设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可持续发展,出路在农业科技进步,方向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力.建立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地方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指向性的切合;二是高校内部如何深化体制改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高校的发展关系十分紧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又复杂的历史任务,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离不开高等院校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新的平台.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6265.html

因此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如何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怎样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加强地方经济和高校自身的研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前提,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核心,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保证.在经济区域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具体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当地人才智力、教育科技文化中心,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地方高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这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地方高校实现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研究证明: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有大众教育的重任,办学条件的限制;办学理念的困惑,管理体制的限制,传统阻力的羁绊及其教育全球化的压力等.地方高校只有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剖析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地方高校的科学定位,转变教职工的价值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地方高校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论文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阐述地方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职能以及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第三章,从经济服务、信息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阐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第四章,以绵阳市的四所高校为个案进行分析,探究理工大学、师范学院、职业学院、医学院等不同类型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第五章,论述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及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第六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并提出措施,第七章,结论.

第二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样文: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

本文以历史、现状与未来为逻辑线索逐步展开论述.首先,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的相关重要内容.其次,以案例为视角探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创造教育及创造学传播等现实概况.最后,对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思路.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看,广义的“创造”具有自然生成性.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创造的思想便伴随着创造的行为孕育而生.人类创造思想与方法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不同民族迥异的创造思想与方法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场景中,便呈现出其本有的同存共生性.在这个拥有不同创造思想与方法的世界共同体中,各民族创造思想与方法可以交流、取长补短,以达为我所用.因此,通过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以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学发展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根据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按照历史、现状与未来的逻辑思路对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进行了探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回顾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程与现况.现代创造学于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于美国.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发表振奋人心的创造力演说,进一步推动了创造力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之后,创造学理论与创造技法便广泛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从国外创造学发展现况看,发达国家与地区重视创造力的理念已明鲜地融入政府相关政策制度中,高等院校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的必要场所,民间组织在普及、提升创造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意文化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与普及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创造教育在20世纪30、40年代被提出,但没有形成主流.在中国台湾省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创造学研究,而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创造学研究.总体看,晚起的中国创造学,在理论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上已建立了许多创造、创新实验基地.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创造学团体合作交流.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

2.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理论相关主要内容.国外创造学理论主要集中在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以创造技法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创造力培养和开发为重点的创造教育研究,尤以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发达国家最为显著.总体看,中国创造学在借鉴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同时,也形成了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色彩,如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创造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学理论、中西结合的现代创造学理论、行为创造学理论等.然而,相比国外创造学理论,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仍有许多空白之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文章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题目

3.以中日发明创造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相关内容.日本很注重发明创造,也很注重专利制度的建设.正是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形成了有利的互动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发明创造一直处于世界前位水平,尤其是发明专利更显优势.与日本相比,中国发明创造较显弱势,特别是发明专利更显不足.通过对中日发明创造及相关情况比较,发现中日发明创造认知观与实践观之差异,为寻求今后中国创造学发展提供有益之借鉴.

4.以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教育现况.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及其所形成的创造力开发、培育体系,与美国社会创造、创新实践有着紧密联系,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创造学观念与方法普遍存在于美国各类学校中,且.美国大多高校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相对美国高校而言,还显得相当薄弱.在中国高校中只有100多所开设创造学课程,且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创造、创新实践脱节甚大.通过考察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的相关情况,以*中外创造教育之差距,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5.以两岸创造学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为例,比较分析了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传播现况.自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台湾省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对创造学思想传播、创造力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台湾地区创造学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尤其自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发表“创造力白皮书”,更显台湾地区对创造学传播、创造力开发的重视.80年代初,创造学思想引入内地.自此,中国发明创造协会、创造学会、创意产业协会及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各类创造学相关组织也相继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创造学与国际创造学接轨.通过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等情况比较,进一步探索中国创造学积极有效的发展空间.

6.分析了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的困境因素,提出了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思路.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理论相比,中国创造学理论有其不完善之处,这是制约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有教育、家庭、社会等外在深层次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视角提出了相应思路:即从生生到创造不息、从求放心到创造之道的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框架及实践方法.同时提出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圣外王”人格转化观.要之,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以中西思维互补为手段的综合创造、创新观的体现.

总之,本文只从局部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相关情况,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疑.但从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不同侧面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多视角直击讨论对象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较为重要的领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别人长处,寻找自己短处,以达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第三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模板:认同与建构: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研究

学科教学论教师是发展职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能力与智慧的专业教师教育者,其独特的专业价值缘于教师教育的有效性不足.传统分科式教师教育课程组织模式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必然增加不同知识内容在主体认知结构中进行整合的交易成本.职前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只能根据“前见”和“常识”进行课堂教学.学科教学论教师是提高教师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力量,但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使他们的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在现代大学制度环境中受到消解.认同与建构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不仅是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之需要.

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是其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表征其在专业共同体中所处坐标的有关自我特征的符号系统.专业身份认同是学科教学论教师在大学学术环境中获得本体性安全的基本方式.专业身份建构是学科教学论教师与重要他者的社会性互动过程,是实然状态不断趋近应然状态的跃升过程,是专业文化与专业制度的共同作用过程.学科教学论教师是否具备专业身份的认同问题和如何具备专业身份的建构问题不只是个体心理过程,而应该在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才能得到更为恰当地理解.

尽管学科教学论教师同样具有学术人身份,但他们的专业身份又具有不同于物理学、化学、文学等学科专业教师的特殊规定性.学科教学论教师通过培养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与智慧来履行其专业责任.他们所要创造、传递和发展的知识不是学科专业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教育学知识,而是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在教学情境中有机融合后生成的学科教学知识.他们的专业发展不能按照学科专业教师的发展模式,而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发展范式.在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关系中确立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独立地位是认同其专业身份的重要支持条件.中小学课堂教学情境是建立学科教学论教师反思性实践家特质的重要平台.因此,专业责任、专业知识、专业发展、专业组织和专业实践是认同与建构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的五个重要维度.

按照五个维度构成的理论框架,设计出面向四类主体的四份等值调查表.调查发现,学科教学论教师对自我专业身份的认同结构由组织机构、专业合作、专业责任、专业知识、专业认知、专业实践、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八个因素构成;专业实践、专业责任、专业知识、组织机构、专业发展、制度环境是影响学科专业教师对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六个基本因素;职前教师对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结构由专业责任、组织机构、专业发展、专业效能四个因素构成;中小学教师对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结构由专业知识、组织机构、专业发展、专业责任、专业符号、专业实践六个因素构成.在专业身份认同水平方面,学科教学论教师对自我专业身份的认同度最高,职前教师对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度最低.学科教学论教师、学科专业教师、职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对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追根溯源,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对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没有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质,按照一般大学教师的学术标准对学科教学论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必然导致学科教学论教师履行专业责任的错位与缺位.其二,教学活动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不被认可,边缘性的学科教学论学科特性使其处境尴尬,学科教学论教师缺乏足够的学术自信.其三,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使学科教学论教师不得不重新在大学制度环境中寻找自身的专业定位,主流的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将学术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对学科教学论教师形成了无形的压力,从而左右着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四,学科专业学院的学科专业文化形成了对学科教学论教师群体文化的消解力量,但建立学科教学论教师专门组织机构面临着行政与学术双重阻力.其五,在现代大学制度环境下,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的实践特性在相当大程度上被遮蔽,远离中小学课堂教学现场削弱了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

在深入分析影响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的内在机理之后,其专业身份的建构需要完善多方面协同的系统机制.首先,有效整合学科教学论学术资源,在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体系中建设学科教学论,从而增强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学术自信力.其次,组建教师教育学院,整合学科教学论教师资源,搭建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再次,建立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资格制度,健全职前、入职、在职专业发展体系,完善自我研究、伙伴关系和组织支持等专业发展方式.再次,建立学科教学论教师在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两个现场转换的系统机制,在由学科教学论教师、学科专业教师、职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促进其反思性实践品质的不断生成.最后,明确学科教学论教师发展职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能力和智慧的专业责任,从专业道德和专业制度两个方面强化对学科教学论教师履行专业责任的规范与监督.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建构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才会有稳固的根基.

第四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例: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不同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是个体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其心理状态失调产生的症状.而创伤后压力反应是普遍存在于创伤个体中的现象,并且强调这种现象是经历创伤所产生的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虽然大多数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症状,但只有一部分人最终成为PTSD患者.由于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面极大,使得相当数量的人出现了创伤后压力反应.

从已有研究来看,多数研究者以PTSD患者为被试,探讨创伤性经历对其认知加工神经机制的影响,而少有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关注没有表现出PTSD症状的非临床被试.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已有研究中,多数研究都局限于探讨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地震亲历者的脑区激活情况,而少有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技术从加工时程方面分析地震亲历者的认知特点.本研究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主要运用ERP实验技术,在汶川地震两年后,考察没有出现PTSD()临床症状的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信息认知加工的特点.

本文共包括7个研究,19个实验,从创伤后压力反应的主要方面:注意、记忆、情绪加工,分别在两个维度上:不同灾难暴露程度(经历组和未经历组)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中学生和大学生)比较分析了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1)不同灾难暴露程度(经历组和未经历组)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部分(包括研究1、研究2和研究3):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ERP研究.研究1运用线索提示范式(cue-target paradigm)考察了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行为结果以及P3潜伏期和峰值上的效应发现,不论是地震词还是中性词,中学生经历组都比未经历组更加警觉.行为和N1峰值的效应发现,大学生经历组比未经历组对地震词更加回避.但是,研究1并没有发现地震亲历者在地震词和中性词上注意偏向的差异.这可能与线索刺激与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关.

鉴于此,研究1采用阈上呈现威胁性刺激的方式考察注意的定向和维持,而研究2则运用视觉点探测掩蔽任务(masked version of the dot probe task),通过阈下呈现刺激的方式考察地震亲历者的注意从威胁性刺激到探测点位置的注意转移过程中认知加工的时程动态变化特点.通过比较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下早期成分N1、P1和P2潜伏期与峰值的特点发现,中学生经历组比未经历组对地震词更加警觉.研究1和研究2从注意的成分理论探讨了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及其神经机制,然而,我们仍不清楚是否地震亲历者对中性刺激也存在同样的认知加工特点.因此,通过研究3对此进行了探讨.

研究3通过经典的oddball实验范式研究发现,在后部脑区,中性靶刺激对中学生经历组比未经历组诱发的P1和P300波幅更弱.由此可以推测,地震亲历者可能存在注意加工的缺陷.这也与临床上PTSD的症状一致.尽管PTSD患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降低了,但轻微的创伤性刺激就能够诱发闯入性记忆和闪回现象的出现.为此,研究4考察了地震亲历者是否对地震威胁性刺激存在记忆偏向.

第二部分(研究4):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记忆偏向的ERP研究.研究4采用学习-再认(study-test)范式中新/旧测试的实验任务发现,地震图片与中性图片相比,引起了地震亲历者更长的反应时,更高的正确率,以及更大的P3和LPC峰值效应.对负性刺激认知偏向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释地震相关图片比中性图片会诱发更大的ERP效应.另外,根据Brewin提出的双向呈现理论(duel representation theory)()阳记忆-视觉神经认知模型(neurocognitive model of memory and imagery),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创伤性经历在情景记忆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这促使被试在回忆灾难场景时在大脑产生了生动的画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或者闪回现象.此外,还有可能是创伤性记忆对地震亲历者的情绪性记忆造成了影响.有研究表明PTSD患者主诉记忆障碍并不能真正反映记忆损害,相反它提示了共病情绪障碍的危险性.根据多重记忆系统说(multiple memory systems view),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通过启动效应使得存在于这些记忆系统中的图示被激活.那么,这些情景性记忆或者情绪性记忆以何种方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又如何对认知加工产生作用因此,研究5和研究6考察了威胁性刺激启动效应对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究5和研究6):威胁性刺激启动效应对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影响的ERP研究.研究5采用阈上情绪启动(supraliminal emotional priming)的实验范式,从行为和ERP结果来看,并没有发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可能和启动-靶刺激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SOA)有关,研究表明情绪启动效应大部分是在较短的SOA内出现的.为了说明个体是否受到了阈下,即无意识情绪启动的影响,研究6采用阈下情绪启动(subliminal emotional priming)的实验范式考察了威胁性刺激阈下启动效应对地震亲历者情绪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中学生组,地震图片启动下经历组对恐惧面孔的反应时更短,对高兴面孔的反应时更长,且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经历组,对恐惧面孔的反应时均比未经历组更短;同时,地震图片启动下,恐惧面孔对中学生经历组诱发的N1、P1、P2和LPC效应比未经历组更大.可见,地震图片启动下,地震亲历者对恐惧面孔的敏感性增强.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认知和神经生理的训练改变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呢研究7对此进行了探索.

第四部分(研究7):地震亲历者认知与脑功能修复中的神经可塑性研究.从研究5和研究6可见,创伤性经历对地震亲历者的情绪功能产生了影响,使其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敏感性增强.因此,研究7以生物反馈训练调节地震亲历者焦虑情绪为例,开展了应用神经可塑性原理修复脑功能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馈训练能够有效缓解地震亲历者的负性情绪,通过脑电指标证实了地震亲历者认知与脑功能修复中的神经可塑性.这也为从神经生理层面对地震亲历者进行干预和治疗以改善其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

(2)不同年龄阶段(中学生和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表明,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小者,越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症状.因此,本文对不同年龄地震亲历者的注意偏向、记忆偏向、情绪加工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比较.在研究1和研究2中,行为结果和ERP早期成分P1效应显示,中学生经历组比大学生经历组对地震词更加警觉;在研究3中,中性靶刺激对中学生经历组比大学生经历组诱发的P300波幅更小;在研究4中,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上P3成分的潜伏期短于大学生经历组,旧的地震图对中学生组诱发的P3峰值和LPC波幅大于大学生组;在研究5和研究6中,行为结果和N1、P1成分的ERP效应表明,威胁性刺激对中学生情绪加工的阈下启动效应更大,且中学生经历组比大学生经历组的情绪敏感性更强,尤其是对负性情绪.这些结果表明地震创伤性经历对中学生经历组有更大的影响.这可能与中学生群体脑与认知的发展特点有关.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大脑各个部分协同运作的结果,因此,构建了基于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的创伤后压力反应合作认知模型(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 Cooperation Cognitive Model, PTSR-CCM).PTSR-CCM是反应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认知加工特征的模型,包括三个模块和一个原理,即本研究考察的四个方面:注意功能、记忆功能、情绪功能、神经可塑性,试图揭*胁性刺激对非临床被试创伤后压力反应作用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五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格式: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研究

30余年来,中国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巨大,举世瞩目,但伴随产生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等区域经济问题日趋严峻,西部的四川省尤其如此,这些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区域经济社会的最大障碍.

区域经济管理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人本性、协调性和效率性.人本性指区域居民福祉普遍而公平地改善;协调性指区域经济子系统协调共进;效率性指区域财富总量得以快速增加.人本性和协调性是“质”的规定,是区域经济终极目标;效率性是“量”的要求,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目标的资源利用率.长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运行重“量”轻“质”,有悖于区域经济目标,导致区域经济管理错位和失位,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区域经济问题,强化区域经济管理是治理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区域经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分支学科,与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密切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为突出该学科的管理学特征,批判性地吸收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的有效成分,在厘清区域经济管理内涵和区域经济质量特征基础上,以质量为切入点,从科学管理角度,展开区域经济管理研究

迄今,国内外的一些区域经济评价指标普遍存在问题是:重“量”轻“质”,或指标过多,数据收集难度大,实用性不高,而且是基于静态等,为弥补这些缺陷,提出由主观评价法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组成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即区域居民满意度评价法和区域经济公平性评价、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通过实证,建立了客观评价系列模型,用省域地区间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模型、生产力效率差距变化趋势模型,评价省域经济公平性;用省域生产要素总引力、节点市对生产要素平均引力数据,评价省域经济现实竞争力,用省域城市和张力强度模型,评价省域经济潜在竞争力;用省域高能城市分布密度和四城市差异指数,评价省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以四川为例,从公平性、协调性和区域经济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省域经济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四川省域经济质量欠佳的原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省域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

构建了城市规模和所在市域三种经济收益的3个实证模型,揭示了中国三种经济收益与城市规模的演变规律,得到基于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城市规模,进一步对城市规模的自然灾害风险、交通通达性、资源承载力等其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考虑到四川省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风险,提出了四川省合理的城市规模范围,并根据城市数量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实际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的不合理性.通过利益博弈模型,阐明中心城市与其它地区城市规模差距不断扩大的内在原因,认为,在省域城市结构调控方面,政府必须有所“为”.

从区域经济质量保证系统的决策体系、影响决策体系、控制体系和协调体系四个方面,对中外相关机构及其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其利与弊、经验与教训,就完善中国区域经济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探讨,根据目标管理法,提出了四川省域经济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以及目标管理过程.

围绕“收入分配不公”、“地区间发展严重失衡”和“经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认为四川经济质量问题的治本途径是,建构合理的省域城市体系,重点培育一批城市人口为150万~240万的大城市;基于规模经济效益和自然灾害风险,应控制中心城市的过度扩张;区域经济有效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构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客观实用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省域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放在次中心城市比放在中心城市更具示范效果和推广价值;发展边远地区和农村经济,需要特殊的扶持机制和政策导向,重点做好从城镇→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的城市培育工作;转变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内需为主的特色产业,增强省域经济持久发展动力;现行户籍制度是居民公平享有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农民增收与就业的最大体制性障碍,是最具歧视性的制度,应予以废止;划小省级行政区划、设立特别发展区和发展基金、扶持落后地区发展,是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必要之举.

这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引用文献:

[1]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大纲格式范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框架如何写
[2]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摘要怎么写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3]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参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范文参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