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本科数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本科数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3

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参考: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2. 第二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样文: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
  3. 第三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4. 第四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例: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
  5. 第五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格式: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发展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大学本科数学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参考: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数学是其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目前的高职数学课程,从数学学科内部出发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较少顾及学生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及工作发展的需求.基于目前高职数学课程与学生水平及需求之间的矛盾,笔者选择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即:

(1)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数学知识与技能

(2)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信息技术

基于研究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综述: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了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外延、目标定位及发展情况,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及现状,以及高职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二,工作场所中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了解这一领域的国际研究机构和团体的研究成果,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等;三,美国与新加坡职业数学课程中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AMATYC编制的两份数学课程标准《Crossroads in Mathematics》和《Beyond Crossroads》、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数学课程结构、美国课程基础项目成果,以及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数学课程设计;四,课程设计理论,选择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Lisa R. Lattuca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术计划和AMATYC与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框架,构成了本文研究设计的两个维度.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法、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参与者有某航空公司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一年级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编制了1份问卷、1份观察提纲,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针对不同人员的11份访谈提纲.收集的数据资料有:工作场所中的文本资料、专业教材、数学教材、计算机教材,一年级8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6名学生的访谈资料,以及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的访谈资料.笔者使用了SPSS19.0和ATLAS.ti分别对问卷和访谈转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形成了概念分析框架(如图),采取二次编码、三角互证、受访者检验等方式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研究结论:

(1)数学知识与技能.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要是统计与运筹,但该学院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提供微积分相应内容;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对待数学的态度消极.

(2)相关的信息技术.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技术主要是Excel的高级管理与分析功能,但计算机课程并不教授Excel高级分析功能,且数学课程并不教授信息技术;该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薄弱.

建议:(1)适当削弱微积分的地位,相应增加统计与运筹知识;(2)使用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巩固中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大学阶段的统计与运筹知识;(3)以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与工作场所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选择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4)将数学学科内容与专业和工作的需求相融合,以工作中的实际数据为背景开发数学教学案例;(5)各类人员对数学课程的必要性达成统一认识,创建适当平台,加强数学教师、计算机教师、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课程之间合理衔接或整合;(6)进一步明确“必须够用为度”的“度”,应定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不是最低入职要求.

第二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样文: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研究

大学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国家发展大计,涉及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乎千万学生的前途命运.1912年到1949年的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在国立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异常重要,其招生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影响深远,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虽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已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原始资料发掘不足,研究视角狭窄,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运行机制和实际情况的挖掘很不深入,其观点多有可商榷之处.因此,本文力图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制度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具体地说,本文除通过原始资料的梳理理清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外,将视野聚焦于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选拔途径、招生考试、录取、照顾政策、对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等重要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国立大学招生变迁的动因、问题、影响与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78202.html

除绪论外,正文分为八章.

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理由、研究目的、内容、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相关问题.

第一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招生概况.分析国立大学概况是探讨国立大学招生的必要前提.国立大学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的沿海、沿江大城市.国立大学数量从少到多,地域分布从偏于东部到相对均衡,学生数量波动上升,学科发展由文法科泛滥到文实科均衡.在北洋政府时期,教育考试权下放到学校.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政权趋于稳定,自由招生显现出一定的缺陷,教育部开始控制招生的数量、科类,直到抗战时期全面接管招生事务.尔后,战争环境恶化,以及控制招生带来的弊病,促使政府与大学分享招考权.招考权是招生的关键特征,它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上,对招生制度的所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因此,根据国立大学招考权的变化,结合时代的演进,本文将国立大学的招生发展变化的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大学自由招生阶段(1912-1932);政府严格控制招生阶段(1933-1940);政府宏观调控招生阶段(1941-1949).

第二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和选拔途径.招生的组织主体是指招生由谁来组织,是*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大学;选拔途径是指考试还是保送、推荐.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经历了从大学到政府,再到二者分担的发展过程.选拔途径以考试为主导方式,推荐、保送等是重要的补充形式.招考权和文化传统对组织主体、选拔途径的影响最大,进而影响了国立大学招生的概貌.

第三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考试.考试是招生的内核,尤其是在我国这种特别重视考试的国度里,考试科目与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招生的成效.本章主要论述当时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舞弊等.考试科目变迁的趋势是由合科、分科并行,发展到合科、分科融合.当时考试的命题立意、试题编制、题型及题量等都有较大的合理因素,但也有明显的弱点.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考试方式有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等多种形式,但是单独考试是主流,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考试是其显著的特点.入学考试中新旧舞弊方式并存,媒体抨击之,大学和政府打压之,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之,甚至发展到追究刑事责任,这反映了舞弊背后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录取.民国时期招生录取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兼顾其他因素.国立大学的入学机会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立大学在校生的区域分布、阶层分布,探讨了国立大学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对学生籍贯的分析,发现国立大学招生有本地化倾向,东西部省份入学机会差异极大.通过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分析,发现各阶层入学机会极端不平等.学、商、政、军界等优势阶层子弟在国立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农工阶层子弟所占比例较小,与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不成正比.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收效甚微.国立大学破格录取早已传为佳话,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探明偏才怪才的入学机会.

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本科数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院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本科数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选题

第五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照顾政策.民国时期大学招生的照顾政策基本形成了四大体系:侨生升学照顾体系,边疆少数民族升学照顾体系,国民党员、军人升学照顾体系,教职员子弟及公务员(包括官员)子弟升学照顾体系.这些照顾政策对于政权的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对国民党员、公务员特别是官员的照顾政策的实施也损害了国民政府的信誉,破坏了教育公平.

第六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中的失调与整顿.在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占主导地位,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招生“市场失灵”表现为:招生标准混乱,与中学教学相脱节,入学资格模糊,文实科失衡.政府对其进行了“宏观调控”,健全招生规则,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净化招生环境.这些整顿措施有利于整齐新生程度,提高录取标准,规范入学资格,加强中高等教育的联系,平衡文实科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单独招生制度公平、有序、高效的运行.民国时期大学单独招生并未发生大面积的腐败,值得深思.政府对大学招生的整顿导致了一些风波,如因整顿国立劳动大学的招生而发生纠纷,这一事件不仅是教育问题,也反映了党派斗争、政治控制、青年失业、无政府主义泛滥等问题.

第七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问题的争鸣.民国时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有关大学招生考试的论争:“废考运动”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批判:“新法考试运动”主要致力于引进西方的测验理论;“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则是探索本土化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三次论争推动了我国考试制度的现代化,促进了考试文化的更新.

第八章论述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特点、经验与启示.通过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发展的梳理,本文认为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主要特点:招生的演进过程就是招考权的博弈过程;招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招生改革具有过渡性,即从受科举影响的传统考试到受西方测验理论影响的现代考试的过渡.国立大学招生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基本经验:招生标准强调全面性、学术性;招生的考试追求科学化,考试具有多样性、选择性;招生的录取侧重于“考试公平”;招生的照顾政策以补偿性为主.国立大学招生发展具有以下启示:政府宏观管理,大学依法自主招生;坚持以考试为主,考试多样化;高考在文理分科基础上融合合科因素较为合理;增加弱势群体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消除“升学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语考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破格录取偏才怪才;以制度、文化变革消弭单独招生中的腐败.

第三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模板: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近20多年来,世界政治形势剧烈变化、全球化浪潮影响日甚、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正在积极进行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但对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对本科教育任务与功能认识模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严重趋同,阻碍了本科教育改革.

本研究将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放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背景下,系统梳理与总结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本科教学的影响,分析不同时期本科教育的成因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本研究从高等教育内部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及内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重点是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转变, 外部从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规律出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深刻变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从而明确大学本科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新的任务与使命.最后提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探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本研究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两个方面考察分析了本科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清末大学“造就通才”的理念,其实是一种以大学预科为基础的高级专门教育理念, 大学本科教育要培养的是“明体达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多为高级精深的专门课程, 高等学堂(大学预科)的课程以普通基础课程为主.“硕学闳才”是对高级专门教育理念的继承,但这种理念下的本科教育一方面注意培养学术专才,另一方面也强调培养*政治需要的通才, 大学本科的课程分通科与专科,通科部分有基础课、概论课等, 预科年限与课程缩减,分属各科, 呈现出教育理念转变的趋势,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种教育理念.通才教育理念自192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渐兴起,通才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培养,注意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平衡,强调培养眼光远大的社会人才, 课程体系上由博返约,由通入专,大学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不仅为高深专门学术奠定了广博的知识基础,还具有文化陶冶与人格培养的价值.专业教育理念适应了建国以后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国家建设需要,专业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是按专业招生、培养、分配,以专业为教学的中心,围绕专业构造课程体系, 专业教育模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后来却成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桎梏.厚基础宽口径教育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后针对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种理念的特点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应的,在教学改革方

第四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例: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

今天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一流大学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一项最基本社会职能,其核心在于课程.本科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在于它是连接中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是为本科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基础.在我国,本科课程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产生了高校本科课程到底是应该重学术还是重职业,或者是二者并重,如何正确处理专业课程与素质课程的关系等问题.

本研究带着这种问题意识,按着从历史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文献分析、思辨与实证等研究方法,*本科课程现象,探讨本科课程构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

首先,从课程基本概念入手,在探讨课程相关概念的同时揭示了不同概念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及其价值取向.在考察科学化、人文化、实用性、批判性和后现代主义等几种经典课程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课程研究应该以责任为理念,重视满足社会与个人两种基本需求,强调个性化、弹性化、地方化、国际化,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大学课程形成、中日本科课程模式演变的历史.发现大学课程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三条轨迹,一条是职业性的,一条是学术性的,另一条是素质性的.建国以来我国本科课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系科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阶段、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阶段、多样化本科课程模式发展阶段.二战后日本本科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相分离的“二·,二分段”式本科课程模式、教养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融合的本科课程模式以及学士课程教育等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引起本科课程模式变革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厦门大学与广岛大学的本科课程现状.进一步了解了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属于“模块式”本科课程模式,广岛大学属于教养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融合的“一贯式”本科课程模式.又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所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极其相似,可是,在“通识教育模块”与“教养教育课程”等“非专业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科目的数量与综合化程度,还是修读方式的灵活性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最后,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本科课程构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并构建了本科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开发,要通过*本科课程现象,挖掘其根本性的东西,从理论层面上去解决本科课程现实问题.本科课程构成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配置课程内容到课程效果评价,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有其具体要求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它的合理化程度还取决于课程模式的选择与开发.把哲学、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作为本科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探索本科课程开发的可能性、阶段性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和由谁来开发等基本理论.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21世纪学士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为本科课程开发提供方向和理念,从而构建了本科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五篇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格式: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发展研究

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制度确立于1902年,废止于1922年,大学预科实践的时间虽较制度为长,前后相加亦不过多出十余年的光景,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可视为昙花一现.然而作为沟通中学与大学的*,大学预科直接关系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各自发展与相互沟通,实为影响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大学预科制度与实践的沿革,希望能对近代中学、大学教育史研究的深入有所帮助,为当今中学、大学的衔接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1902年亟待复办的京师大学堂缺乏应入中学毕业生源,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制度.近代大学预科制度是以日本为师建立起来的,除京师大学堂设大学预备科外,各省于省会设立的大学预备科称为“高等学堂”,从学校名称到学科分类、课程设置,都与日本“高等学校”如出一辙.执政者如此形式主义地将日本经过几十年摸索而形成的高等学校制度全盘照搬,看似决心极大,但实际上却流于纸上谈兵,在中学教育刚刚起步,尚未成为大学生源基地的阶段,清末高等学堂仅起到了暂替中学堂的作用.

民国建立之初,清末高等学堂种种名实不符的弊端已充分显现出来,但鉴于中学教育尚不能与大学教育直接沟通,故民初学制对大学预科制度的调整是,废除清末设于各省的高等学堂,大学预科须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大学预科附设大学的制度调整明确了大学预科的学段归属,使得大学预科逐渐摆脱了清末等同中学堂的境地,大学预科的主要任务亦由中学补习转变为高等专门教育之预备.但因中学教育的薄弱,民初大学预科的发展仍是有限的.

近代大学预科是因中学毕业生源不足而直接催生的,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伴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源较之清末已有了一定的保障,如仍坚持设立大学预科,必在时间、经费等诸多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成为拖慢高等教育发展的包袱,再加上学界在新学制的模仿对象上弃日选美,美制并无大学预科设置,故1922年的“新学制”废除大学预科,中学施行“六三三制”,规定由高级中学承担大学预科的功能.制度的确立并未在实践中即时生效,因大学的强势与中学的积弱,大学固守预科的情形屡见不鲜,直至1930年,在教育部反复重申废止大学预科令后,大学预科的废止才得到彻底执行.

近代大学预科产生、演变、废止的全程在北京大学预科得到了清晰地、完整地展现,作为中国近代大学预科教育的领头羊,北京大学预科一直以附设于大学的形式,借助了北京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承担了为北京大学本科输送合格、优质生源的使命.

从历史渊源角度看,近代大学预科源于欧洲,确切地说,始于中世纪大学的文学院.自12世纪至18、19世纪,依据中世纪大学四学院模式建成的大学均将文学院作为医、法、神三个高级学院的预备教育机构.自18、19世纪始,伴随着大学日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文学院作为大学预科的效能也逐渐消减,原由文学院承担的预备教育逐渐交由独立于大学之外的中等教育机构负责.旨在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的文法学校经由英国传至美国,先于大学产生,在大学产生后,自动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至19世纪中叶,已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大学预科功能亦已由中学承担的西方*学校系统传入中国,20世纪初,中国仿照西方*学制骤然建立起一个从学前教育到研究院教育,从普通教育到实业技术教育的十分完整的教育体系,却难以落于实处,近代大学预科的出现即是为解决因*学校教育处于同一起跑线,彼此间无法衔接而产生的生源不足问题,原本为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但从近代大学预科的发展全程看,它确实起到了暂时连结上下学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保证了大学的发展,但于学制中独立设置大学预科的做法,一方面有延长修业年限之弊,另一方面与中学、大学直接沟通的教育发展趋向相背,故从其产生之日起便面临着被废除的结局.今日之中国,存在从侨务政策、民族政策角度考虑而开设的,不彰于学制的大学预科,中学以升学为主要职能的倾向亦未更改,近代大学预科的历史经验值得关注.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本科数学引用文献:

[1] 大学本科数学类论文题目 大学本科数学论文题目如何定
[2] 大学本科数学专著类参考文献 大学本科数学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大学本科数学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大学本科数学论文框架怎样写
《大学本科数学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本科数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学本科数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