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国际贸易专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8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识别与排序
  2. 第二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样文: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
  3. 第三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模板: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4. 第四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5. 第五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格式: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识别与排序

出口技能作为一种行业技能,是外贸企业从事出口业务时的一种熟练的专业操作能力.对出口技能的认识是随着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以及外部市场行为的产生而产生,并逐步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国外对出口技能的研究已经进入比较深入的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的构架还是有关的实证研究,覆盖面较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口技能对企业出口的重要作用促使国外许多学者对企业成功出口所需要的重要技能进行识别与排序,同时欧美国家也非常重视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并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研究为开展我国出口技能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起点,但是国外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外贸企业.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需要何种重要技能,这是一个尚未系统回答过的问题,在我国外贸研究领域中仍属空白.同时,大学生缺少技能(skills shortage)也是目前我国大学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论文自2006年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历时2个月在我国东部经贸发达的省份和地区首次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技能需求的实际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了解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的现状并对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需要的重要技能进行识别并排序,填补我国出口技能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以及政府出口技能培训提供参考.

本论文共分十章.

第一章主要给出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研究问题的界定及原创性.

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国外出口技能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出口技能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能够促进企业出口绩效的提高,对于企业的成功出口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企业性质、出口发展状况、企业管理层和政府的支持状况,企业和员工对出口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同时实证研究发现,许多国家的企业普遍存在缺乏出口技能的状况,并成为企业开拓出口市场的重大障碍.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识别企业成功出口所需要的重要技能并对技能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为开展我国的有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章构建了出口技能识别与排序理论关联模型和指标体系,并按照专业技能类别进行出口技能定义.

第四章介绍了本次调研的实施情况并简要分析了企业的主要信息.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本论文的实证部分.

通过采用对应分析法并根据统计结果发现,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的整体水平不高,尽管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认识到出口技能的重要性,但对于出口技能学习的实际投入较少,影响了出口部门员工出口技能水平的提高.政府在外贸企业出口技能学习的支持力度也不够,然而我国外贸企业特别是刚刚开始探索出口可能性和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来自政府的帮助.

根据我国外贸企业对88项出口技能的评分结果,本论文采用均值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识别出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8类重要技能并进行排序,同时找出不同出口发展阶段以及不同企业性质的外贸企业出口技能需求的差异性.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外贸企业认为对于成功出口最重要的技能是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调研.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更重视基本的金融技能和战略管理技能,而对于国际营销技能的重视程度评价一般甚至有些偏低.同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技能的研究结论相比,我国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较低.

企业处于不同的出口发展阶段,对各类出口技能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性.随着企业出口发展阶段的提高对国际金融技能、国际贸易调研技能以及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的重视程度下降,随着企业出口发展阶段的提高对国际营销技能、国际贸易物流技能的重视程度随之提高,出口经验比较丰富和非常丰富的企业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相对更加重视,各个出口发展阶段的外贸企业对于国际结算技能都非常重视,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各个出口发展阶段的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都非常低,而且随着出口发展阶段的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下降.此外,不同企业性质的外贸企业对各类出口技能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性.国有企业对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贸易物流、国际贸易战略管理、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最重视,私民营企业对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调研以及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最重视,而外资企业对国际贸易物流、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调研三类技能相对比较重视.第九章根据上述结果,本论文初步设计了“出口技能识别与能力定位模式”(6个维度、7大专业技能模块和4个能力级别),并为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技能水平提出了有关建议.

第十章归纳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样文: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

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都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化,恰恰表明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受到了阻碍.追问阻力来自何方,将我们引向了对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探究.因为只有弄明白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并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才可能找到有效的调整策略,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与实现.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高校专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变化的现状描述,借助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指出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的变化,无论专业设置,还是专业内部课程的安排,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与脱节,由此加剧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更多的不是高校专业设置上不适应市场需求,而是由于专业内部知识结构与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脱节造成的.本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本部分进一步分析影响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规模扩张的经费来源结构制约了高校对成本较高且社会普遍需要的理工类专业的增设,在有限的收入以及对专业办学成本考虑不多的拨款制度面前,高校更多地选择增设一些低成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来实现扩招,原有专业管理制度中,理论型专业和单一学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目录,加上其规范性特点,不但不利于新专业品种的产生,而且强化了学科壁垒,加上与专业制度配套的高校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分割了有限的课程资源,使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实现跨学科组合,影响人才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在对两所本科院校部分学生选报志愿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第五章第一节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考生的选择对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本部分的最后,还指出了独立学院这一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部分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综合前两部分的研究所得,第六章从专业结构变化的事实和影响因素入手,指出当前情况下,顺应规模扩张和经济体制转型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功能扩大的关键,在于将市场力量更多地引入高等教育内部,在拓宽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利用办学体制的改革,同时变革专业管理制度,借助办学体制变革和专业分化来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化,以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联系.

第三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模板: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研究国际贸易可以从多维的视角来加以研究,本篇论文是从时间的角度即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的是明清时期的国际贸易.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本文截取明清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发生了一个“千古巨变”:在1840年的*战争中,面对西方列强,中国人忽然发现,自己已不在世界先进之列.显然,落后不是某一时点突然发生的,它是一个过程.研究这一转变的过程,需要向前追溯.本文将研究的历史时期,限定在*战争之前的明清时期.尽管我们无法确定中国由先进转而落后的具体始点,但可以肯定地说,明清时期(1368-1840)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时期,而且在这一时期,中国还有保持先进的机会.

使中国由先进转而落后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一个为人们所注目的原因是对外关系,所谓“闭关锁国”就是人们用来抨击明清统治者的常用词.对外关系仍然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课题,由于本人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因此,本文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方面.国际贸易分为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显然,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较陆上贸易更为重要,这样本文就侧重研究了海上贸易.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发现,尽管涉及这一时期海上贸易商品的文献浩如烟海,但详细而系统地直接、完全针对海上商品贸易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上.于是,也就有了本文的标题: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以统一的国家而论,中国的国际贸易自秦*始.但秦朝短命,持久的汉代则成了中国国际贸易真正形成的时期.

1、中国的海上贸易商路分为东、南、西三个方向或三大航路,明清人分别称之为东洋、南洋、西洋.沿着这些商路向外流出的不仅是丝绸,还有瓷器、茶叶等,而在同样的航路上,反方向流入中国的则是白银、香料等各种商品.

2、自汉代始,中国的海上贸易是不断发展的.宋元时期只能是以奢侈品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大宗商品海上贸易,是在明代中期,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才发展起来.从原来以奢侈品为主向以大宗商品为主是明清时期海上贸易的一个重大变化,伴随这一变化的自然有贸易量的增长.

3、明清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大致在明代中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人开始大规模进入东方,中西方直接贸易大规模展开.但在明代以前,甚至在明代前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主要是通过阿拉伯人进行的.当大航海时代来临时,东方的神秘面纱才逐渐揭开.随着进入东方的西方人逐渐增多,中西方海上贸易的地位也逐渐提高,逐渐取代了海上贸易中中国周边国家的贸易地位,成为了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要贸易国.自此,中国的海上贸易就分成了二大部分:一是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贸易,二是与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

4、从贸易方式上,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也可分为二大类:朝贡贸易和民间商业贸易.还应该指出的是,朝贡贸易在全部中国海上贸易中,只是在明代前期居重要地位.明中期之后,朝贡贸易虽然一直持续进行,但相对于民间贸易,其地位已经大大降低.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81778.html

民间贸易包括合法贸易和*贸易.明清政府对民间海上贸易施加了各种限制,最严重的是在某些时期实行的禁海政策.明清政府也因此而被后人批评为闭关锁国,并认为由此而导致了中国后来的落后.客观地说,不够开放确实是阻碍中国走上早发内生型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中国的内部,对当时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就更是如此.事实上,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量大于以前的历代,本文正文中关于各种商品进出数量的描述证明了这一点.明清政府对海上贸易的大多数限制性政策与其对国内商业的限制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与以前历代的限制性政策一脉相承的.而近乎全面的禁海主要在明前期和清初,时间跨度并不是很长,远短于开海或部分开海时期(从来就没有过完全意义上的全面闭关锁国,即使统治者想,也是做不到的).

限制海上贸易的严厉政策还有“一口通商”.其中更为著名、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大,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关闭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只保留粤海关通商,变“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直至1840年.一些后人对此项政策的理解常有夸大失实之处.首先,当时以省命名的海关并非只有一个港口,而是下辖多个港口.其次,撤消海关机构不等于完全封港,例如,“一口通商”期间的赴日铜商就仍走宁波.再次,贸易量与通商口岸的数量不存在线性关系,它更多地是使原来通过其他关口的进出口商品改为通过仍允许通商的关口.另外,即使是“四口通商”时,实际上至少还有四口之外的“山海关”,尽管山海关过往的主要是国内贸易.更重要的是,除合法贸易外,还有大量的*贸易,而且当时的政府,查禁*的能力远远不如现代政府,*贸易的比例远远大于现代,与战乱相伴的禁海时期就更是如此.

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主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商品出口贸易;第二部分为主要商品进口贸易;第三部分是白银的流入,每部分各有四章.第一与第二部分分别分析各种主要的商品出口和进口贸易.最重要的进出口商品贸易单列一章进行分析,较次要的商品贸易则合为一章,用一节或更少的篇来加以论述.论述每种出(进)口商品贸易的大致内容为:1、简要地介绍该种商品的原产地(发明国)和发展史,2、分析明清时期出(进)口国该种商品的生产和供求情况,3、出(进)口的途径和经营者,出(进)口数量,兴衰的变化过程,4、在出(进)口商品中的地位及对出(进)口国的影响等.第三部分分析白银的进口.白银也可视为一种商品,而且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进口商品,但由于白银在明清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本文将其单独列为一篇来加以论述.

在明清时代的世界,中国当得起地大物博之说.而且以机器生产出现之前的手工业论,中国的工艺技术不仅普遍高于亚洲周边国家,也比西方国家先进精致,商品成本低、质量高,很多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强悍的竞争力,各国争相购买.因此,在明清时代的大部分时期,一些中国商品的出口量不仅居世界首位,甚至居唯一的地位.出口商品的种类也极为丰富,各种史料所载者已达数百种之多.按大类算,明清时期的全部出口品中,主要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但经过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占绝大比例,未经任何加工的初级产品只占很小比例.只是到*战争几十年之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比例才‘逐渐提高.当然,当时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和半成品中是手工加工的.就具体出口商品的相对重要性而言,可以有“三皇五帝”之说.丝、瓷、茶可视为“三皇”,布、糖、药、书、钱则可称作“五帝”.

与出口商品一样,明清时代进口商品的种类也很繁多,并且同样是经过一定加工的商品为多.就具体的商品来说,最著名、数量和影响巨大的输入品无疑是*,当然,是臭名昭著.明清时期,兵器进口数量不一定比棉花等一些商品多,但影响重大.进口兵器主要是日本刀、西洋火器和东亚、东南亚的硫磺.在明清时代,一些香料由奢侈品变成了大宗贸易品.无论中国还是欧洲,进口的香料主要产自东南亚.棉花原产外国,明代时中国已普遍种植,中国棉花和纺织品成为大宗进口商品是在18世纪末之后,其中棉花先于纺织成品变为大宗进口品,而且一直到*战争前夕,棉花进口仍远远大于纺织成品.暹罗、吕宋等地的大米很早就有进口,明代时进口规模已经较大,清代进口更多.此外,锡、铅、水银等金属,东亚与东南亚的海产品,东南亚珍稀木材,奇禽异兽和各种珍宝,日本折扇,亚洲和美国皮货,以及西洋钟表和玻璃制品也在进口品中占有一定地位.

可以肯定地说,白银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价值量也最大的进口品.但白银不仅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货币,在明清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其进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其他商品的贸易平衡状况.明清时期,中国自产白银不足且减少,国内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财政货币制度演变为银本位,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其他各国对中国商品有巨大需求,却没有合适而充足的商品向中国出口,自16世纪中期后日本、美洲又盛产白银,加之存在通过白银贸易套利的机会,于是大量的日本和美洲白银流入了中国.日本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后期和清前期,流入量约2亿两,其中约三分之一通过中日直接贸易输入,三分之二为转口贸易输入.美洲白银的大规模流入始于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结束.美洲白银的流入量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和经欧洲(或美国)流入中国的各约一半.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6亿两.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的系统研究上,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考虑中国的发展问题,在考虑我国长期发展的时候,把中国在世界上长期领先变为落后那段历史时期的一件事说清楚我感到还是有意义的.本人认为:*战争以后的研究太多,而对明清时期的海上商品贸易缺乏系统研究,甚至对这一段还有很多的误解,尽管涉及到明清海上贸易商品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在本文的标题下对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的有关文献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通过史料把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的发达程度的轨迹如实反映出来,尽自己所能弥补了以往学者研究的不足,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本文对现实有借鉴、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翅膀,把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的这段历史如实的反映出来,让今人很好的总结历史上对外贸易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四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本文通过世界茶叶主产贸易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比较,旨在得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势及规律,寻找到影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动因素,发现制约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障碍,获得强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正确路径,解决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长期弱化和动态比较劣势长期无法转变的问题.本研究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茶叶对外贸易领域的一种探索,有助于丰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以茶叶为代表的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发现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劣势及其形成因素,有助于改变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劣势,促进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中国政府启动振兴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对于发挥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强国优势,恢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领导地位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要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共包括九章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理论借鉴;第三章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历史的演变;第四章中国当代茶叶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环境;第五章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势;第六章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因素分析;第七章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动特性;第八章制约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障碍分析;第九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研究的基本结论

1.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国家生产专业化方面的动态比较优势,无国际和产业内专业化方面的动态比较优势,也无出口市场竞争方面的动态比较优势通过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在国际专业化水平、国家专业化水平、产业内专业化水平以及出口市场竞争优势四个方面的动态量化,发现除有国家生产专业化动态比较优势以外,其余三个方面均表现为动态比较劣势.其中除了产业内专业化水平近二十年来呈不断强化走势以外,其余三个方面均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走势.目前,世界茶叶贸易动态比较优势总体竞争格局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两级分化,一是以肯尼亚、斯里兰卡、马拉维、坦桑尼亚四国具有极为明显强化的趋势,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越南、阿根廷、日本、土耳其八国呈不断弱化的趋势.

2.随着世界茶叶贸易竞争加剧,世界茶叶主产贸易国间双向贸易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势头,虽然世界茶叶产业内专业化动态比较劣势突出,但中国茶叶差异化对外贸易动态比较劣势相对较弱目前世界形成了以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四国寡占茶叶出口市场规模的格局,同时也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马拉维和坦桑尼亚四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竞争格局.但从世界茶叶贸易本身的发展变化来看,出现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明显偏向茶叶产业内差异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发展的趋势.根据对茶叶产业内专业化程度的动态量化,虽然至今总体严重滞后于茶叶单向贸易,但通过衡量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四个指标的国际比较,唯独发现中国拥有茶叶产业内专业化水平的相对动态比较优势,而肯尼亚茶叶产业内专业化水平极低,斯里兰卡也低于中国,唯一对中国构成威胁的是世界另一个茶叶生产大国印度.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国际贸易专业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题目

3.政策是影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国际专业化和产业内专业化动态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市场是影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市场竞争动态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生产、市场和政策均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国家专业化动态比较优势无显著关系,而影响世界其它茶叶主产贸易国动态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为市场根据生产、市场和政策对影响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因素分析,发现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国际专业化和产业内专业化动态比较优势存在显著关系的只有政策,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市场竞争动态比较优势存在显著关系的主要为生产和市场,而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国家专业化动态比较优势均无显著关系;发现市场是影响世界其它茶叶主产贸易国动态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这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动态比较优势的解释,主要是基于技术变化引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生产因素和政府对后天先进要素资源实施干预的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不相一致.

4.先天生产要素积累不足和后天先进要素投入不足,致使中国茶叶土地生产率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低水平,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市场中有量无质的竞争优势,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长期弱化和动态比较劣势长期无法转变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源地,但茶业一直处于副业地位不被国家重视其商品地位.从世界茶叶主产贸易十二国茶叶对外贸易在国家商品贸易结构中的专业化程度来看,除肯尼亚以外,总体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中国茶叶国家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为最低水平,严重阻碍有利于提高茶叶土地生产率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各种生产要素积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基于技术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的解释,是由于先发优势国的“技术外溢”和“干中学”的后发优势国技术创新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劳动技能的提高,才会导致先发优势国逐步丧失其基于先天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5.世界茶叶贸易动态比较优势不是单个国家所拥有,主要表现为在发展中国家更迭中实现不断强化的特征世界茶叶贸易优势地位的更迭,主要经历了早期的中国,到后来的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再到现在的肯尼亚、马拉维、坦桑尼亚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动态变化.从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来看,最早出现中国最弱走势,其次是印度、斯里兰卡、日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以及肯尼亚、马拉维和坦桑尼亚后发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世界茶叶贸易动态比较优势正是通过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的不断更迭,才实现了世界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促进了世界茶业的不断发展.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1.首次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针对以茶叶为代表的农产品贸易领域进行探索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主要针对工业制成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研究,认为基于先天资源禀赋优势的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长期会弱化而不具有动态比较优势,基于政府干预下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具有动态比较优势,但对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变动的特性以及影响的主要因素缺乏深入分析.所以本文将动态比较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后天学习形成的相关观点,引入以茶叶为代表的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研究,以发现茶叶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动特性和制约茶叶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主要障碍,以及决定茶叶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以丰富和完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2.首次在原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中引入市场因素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深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强调通过后天技术创新和“干中学”的知识经验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维持产业动态比较优势,同时政府对贸易产业先进要素资源干预性的投入增加而实现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不断强化.无论是基于贸易商品比较优势生产自身条件的改进或提高,还是强调基于政府对贸易商品比较优势生产条件改进或提高的支持,始终只围绕单纯从提高贸易商品比较优势的生产能力出发去解释动态比较优势,忽视了市场因素对贸易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所以本文除了考虑已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生产、政策对贸易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以外,另外增加了市场因素对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

3.多角度或多层面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变动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考虑到世界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不但涉及到以单向出口为主的贸易数据来判断,同时也考虑到随着世界茶叶出口市场不完全竞争加剧,包括进口在内的茶叶双向贸易数据.与此同时,考虑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的普遍存在以及国家对贸易商品生产要素资源投入的干预,贸易商品在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中的专业化程度同样影响动态比较优势走势,通常只有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商品,才有可能具有该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专业化程度优势.另外,生产专业化程度优势都得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具有出口市场竞争优势.所以本文具体采用了国际专业化、国家专业化、产业内专业化三个衡量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以及出口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指标,共四个指标,以全面分析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变动趋势.

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只从茶叶进出口贸易角度研究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但中国作为世界茶叶贸易大国,不可忽视国内巨大茶叶消费市场对其产生的动态影响,有待于进一步从中国国内茶叶消费市场动态变化的角度研究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

第五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格式: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

保税区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二十年过去了,保税区担当起了中国对外的桥梁与窗口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进了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实现了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等目标.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对外发展战略由外向型转为开放型,保税区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第四和五章在分析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功能、类型及其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思路和发展模式;第六和七章以沈阳保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背景、机遇、历程,运用区域增长理论和区域优势理论、SWOT进行分析,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对保税区内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沈阳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第八章为全文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保税区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系统地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升级路径和发展模式,提出促进保税区功能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这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以促进保税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保税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升级发展、功能转型的发展模式研究,探索沈阳近海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成沈阳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及模式选择.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基础上,以系统的发展观对保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加以分析和量化,进行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为提升我国保税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而服务.

本文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专业引用文献:

[1] 新颖的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新颖的汽车国际贸易论文选题 汽车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3] 国际贸易专业参考文献外国 哪里有国际贸易专业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