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参考 农田水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田水利工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参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
  2. 第二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样文: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
  3. 第三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模板: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4. 第四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及效率研究
  5. 第五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格式: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参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

在国内外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提高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治理绩效,既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又是促进其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也是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不断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创新,工程的治理模式也不断随之改变,但是实践中工程的治理仍然存在种种困境.因此,为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其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办法.

论文以制度相容为视角,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治理制度、治理模式以及组织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政府投入减少背景下如何制定有效的治理制度、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和构建参与性强的组织架构来达到工程可持续利用目的,以期完善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理论.

论文的大致结构为:首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性进行分析,指出工程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工程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性;其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动态分析利益相关者关系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状况,为目前的既存利益关系进行纵向梳理,并对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的缘由、实践成效和制度冲突进行分析;再次,基于制度相容视角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研究,认为工程治理变迁成功的关键是主要相关正式制度之间以及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兼容性,本文的正式制度层面研究内容是水权制度、水价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非正式制度层面研究内容是农民意识形态和农村社会资本;接着,论文研究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模式、运行方式和驱动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工程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化多中心治理模式,并针对我国专业用水合作组织的缺乏,对我国的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在对治理制度和治理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绩效评价体系.

第二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样文: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

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活动中,农村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强制性、时效性很强的干扰活动,在短期内会对生态系统及景观格局产生剧烈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偏重于新增耕地目标,对农村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和治理力度不够,致使乡村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并对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作为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及国家、区域层面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求的重要手段——农村土地整治,在技术需求上应如何响应;在工程措施上应如何适应;这些工程技术措施又将造成什么样的生态景观效应,尤其在小尺度上对生境质量、景观多样性、土地产能、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及水文生态过程等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都急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或理解.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田水利工程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题目

本文立足重庆,基于“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选取5个国土整治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为样点,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理论、农村土地整治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及生态学过程”分析框架,试图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揭示小尺度上工程技术措施治理土地破碎化过程的机理;同时,借助于对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学过程的分析,阐明土地利用、农业生物多样化与地块异质性间的联系,为评估乡村景观建设的技术需求和土地整治工程措施的适应性,以及制定农村土地整治建设乡村生态景观的技术策略,提供科学的认识途径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由此以期为土地整治景观建设理论和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指引.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农村居民点复垦工程及其景观效应:①依据不同的用地控制标准,5样点村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水平相对集约,但户均表现相对粗放,从格局来看,在横向水平上,农村居民点从丘陵到山地由小聚居向大分散过渡,在纵向梯度上,随着海拔的上升,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面积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②农村居民点复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实施,并参与产业规划,不仅促进了样点村自发形成的分散农村聚落向具有相对规模且有序的农村聚落转变,也加快了丘陵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和生态恢复.③数量特征上,农村居民点复垦导致样点村居民点个数和面积均大幅减少,而聚落规模则明显增大,其用地格局由复杂趋于简单.④景观特征上,农村居民点复垦导致样点村景观多样性水平下降,SHDI均值由0.9209降至0.8829,而斑块形状规则化程度提高,LSI均值由23.2451降至21.3039;景观的空间集聚性有所提高,CONT均值由93.9518升至94.8299.可见,农村居民点复垦,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村域土地利用、农业生物多样化与地块异质性间的联系,既消除了自然村落的弊端,又实现了乡村景观的重塑,同时也给当地创造了发展契机.

(2)土地平整工程及其景观效应:①从浅丘到低山丘陵再到中低山槽谷,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从人多地少转向地形地貌约束;就耕地而言,水田均分布于15°,以下,而旱地的78.28%分布于15°,以上:水田和旱地的破碎化表现形式不同.制约水田利用的是田坎曲折、占地宽,制约早地利用则是坡耕旱地,生产耕作困难,水土流失和作物减产现象普遍.②在土地平整中,采取田块归并和条田整治治理水田、采取坡改梯治理旱地是丘陵山区降低破碎化、提高土地利用率较适宜的方式.③土地平整工程显著改变了水田和旱地的农田景观,田块形状趋于规整.因此,对土地破(细)碎化的治理,不仅限于单纯的地块调整和归并,在丘陵山区更应注重条田整治和坡改梯的治理方式.

(3)农村道路工程及其景观效应:①农村道路优化布局和整治设计,提升了项目区道路结构、质量和通行能力,且减少了占地.除YD-Ⅱ外,其余样点田间道与生产路之比提高2%-11%,砼质生产路、硬化田间道比重增加,路面宽度增加:道路环通度(αα)、连通度(y)变化范围分别由0.32~0.37、0.54~0.58提升至0.37~0.46、0.58-0.64.②在景观水平上,新建道路会加剧景观斑块分割,导致破碎化程度增加;而道路减少,则有助于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不过,因工程规模有限,农村道路建设对区域景观斑块间连接程度和景观多样性不会造成显著影响.在类型水平上,农村道路整治则一定程度地改变了耕地、农村居民点和生态用地的形状及格局,发挥了对乡村景观的重塑和优化作用.

(4)农田水利工程及其景观效应:①农田水利工程整治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质量及网络结构特征,增加了有效灌面.经整治,5样点村水源工程新增蓄水池65口,灌溉渠总长由19.94km增至27.25km,排水沟由80.60km增至136.03km,渠网密度(D)、环通度(α)、连通度(y)变化范围分别由10.98~22.94、0.16~0.25、0.45~0.50提升至16.73~50.60、0.20~0.28、0.47-0.52.②在景观水平上,新建农田水利工程会加剧对区域景观斑块的分割,增强景观的破碎性,导致斑块形状规则化程度降低,但对区域景观的多样性和连通性影响不明显:在类型水平上,农田水利工程整治作用于土地利用过程会明显改变耕地和生态用地的形状及格局,但对农村居民点影响较小.

(5)土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效应及其景观生态学过程:①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变化表现为:农业生产景观显著增加,农业生态景观显著减少,农业服务设施景观有所减少.②在类型水平上,耕地景观受到较强干扰,变化显著,破碎度增加;农村居民点景观受到强烈干扰,变化剧烈,破碎度显著下降;生态用地景观受到一定干扰,但变化较小,破碎度有所下降.在景观水平上,总体景观破碎度下降,最大斑块面积和斑块聚集度提高,斑块间的廊道连通性增强,斑块形状的规则性和景观多样性降低;从样点间比较看,从丘陵平坝到中低山区土地整治带来的景观变化存在差异,但不显著.③土地整治使生态总价值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值,且其作用于不同类型的景观产生了不同的景观生态效应.其中,农业生产景观和农业服务设施景观(水域)的生态价值普遍增加,如YD-I分别有10.25%和9.94%的显著增幅,而农业生态景观的生态价值变化不一致.④与土地整治相关的景观生态过程表现为,a)土地整治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改变了景观结构,土地用途转变改变了景观功能,由此导致了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带来不同的景观生态效应.b)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的复垦还耕、还园、还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景观要素之间的连接度水平,有利于保持景观生态的稳定,而土地整治实施的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景观的连通性.c)土地整治易导致耕作层土壤发生改变,给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循环不能充分进行.d)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通过尊重地块异质性,发展农业生物多样化,优化村域土地利用,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景观多样性.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86590.html

(6)研究建议在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中,适当引入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方法,注重核心生物栖息地的保护、缓冲区的建立、廊道的构筑以及景观异质性的加强和栖息地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的指向下,本文构建了“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及生态学过程”分析框架,为解释土地整治在微观尺度上导致的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景观生态效应问题,以及揭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农业生物多样化与地块异质性间的联系提供了途径,有助于深入把握土地整治与土地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并为评估乡村景观建设的技术需求以及土地整治工程措施的适应性,以及制定农村土地整治建设乡村生态景观的技术策略,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研究有望为开展土地整治景观建设理论和技术创新的综合研究提供有益的尝试.

第三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模板: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及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农田水利工程资源配置不合理及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现状,一直是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决定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力度,力求使之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学术界对国家投资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用及如何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尚未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开展了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研究,探索了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路径方法,为国家科学投资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紧紧围绕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及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展开,以生产函数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作为理论支撑,运用计量学方法和改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进行了测度,在计量模型和改进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农业规模经济理论模型和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农业规模经济理论模型和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的研究结果是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有效路径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纵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设定了农田水利工程指标集,对农田水利工程指标集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剔除,确定了本文的农田水利工程指标.说明了农田水利工程指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效用的机理,创新性地将农田水利工程指标纳入农业生产系统分析中,在农业生产系统中,运用计量学模型方法,根据生产函数理论,依托C-D生产函数测度农业生产系统中各指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效地测度了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用及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度.横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针对传统DEA模型存在权重分配不规范、误差较大和计算繁琐问题,为克服其不足,本研究对传统DEA模型进行了创新性改进.在全国范围内,依据气候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运用改进的DEA模型,对南北中部地区省际决策单元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进行了有效测度.纵向视角探讨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在计量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农业规模经济理论模型,探讨了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规模经济性的关系,阐述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农业规模经济性理论模型.根据农业规模经济性理论模型,依托面板数据,展开了对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规模性经济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为调控区域农田水利工程投资规模,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提供了依据.横向视角探讨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在改进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运用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测算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指标,指出增加最高频数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敏感度指标投资,是提升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有效路径方法.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缺失,研究表明,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为国家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提供了重要参考,探索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路径方法,为国家制定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战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等问题提供可借鉴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四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及效率研究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以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实行以村委会为主的村集体直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因难以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农业分户经营的需要,致使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存在“产权不清、主体缺位、工程老化、效益衰减”等现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开始探索实行“承包经营”、“股份合作”、“水利会”等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这为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效率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有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及其效率问题,至今在国内学术界尚未见有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全面、系统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公共产品管理理论、效率经济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委托*理论等,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与资料,构建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模型,对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理论设计和实证分析;然后在此框架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内在形成机制,并基于前沿生产函数和线性非效率模型分别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管理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浙江不同地区五种主要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有关政策启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第2章,主要是在综述有关公共产品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探讨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和解决方式等重要观点,指出现有研究局限于对农业灌溉管理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涉及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状况及国内外管理实践经验及启示,本文首先运用实地调查与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及浙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中国台湾农田水利会、日本土地改良区、韩国农业基层公社等农民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现状,给出有关启示.

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涉及农户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和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委托*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激励机制模型,分析了政府投资力度、组织管理效率、报酬分享机制和个人质量特征等因素对农民参与式管理的影响,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涉及农户参与方式变化的4个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以浙江为例,对农户参与激励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仍缺乏农户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激励机制,农户参与管理的*决策是保证农户有效参与的必要条件,农户的非报酬性参与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第6章以农户的理性假定为出发点,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首先对农户的参与态度、参与意愿及行为取向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参与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揭示农户有效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农户的自愿性参与是构建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激励机制的存在与否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及其效果,农户的风险规避态度及对管理组织的不信任对其参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农户参与行为因其不同的个人或家庭特征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第四部分为第7章,涉及参与式管理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根据对浙江697个农户和30个村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动态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量化评估,探讨不同地区和不同管理模式的管理技术效率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非效率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管理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利会”模式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管理模式;扩大非集体产权结构、建立用水收费制度和提高农户参与程度将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效率,其中,农户交纳水费意愿与户主文化程度、家庭用水总量、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家庭用水来源、家庭总收入对农户交纳水费意愿的影响却没有显著联系.另外,农业水价和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户交纳水费意愿的影响也比较大.

第五部分为第8章,对当前浙江不同地区、模式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进行了案例研究.在个案分析中,利用上述有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采用图形描述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区五种主要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其模式特点、适用性及改进之处.

第六部分即第9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从激励制度、人力资本、资金投入、产权制度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农户自主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构建有效管理模式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案例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农户层面,深入研究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参与行为、管理模式及效率问题,揭示了农户有效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在机理.这在理论上突破了国内现有研究至今仍局限于农业灌溉管理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层面的探讨,提升了我国农户参与式水利工程管理理论;在方法上,使研究更具规范化和科学性;在成果上,提出的有关观点对建立能适用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五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格式: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短缺问题,尤其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在开源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节流来缓解水短缺,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迄今为止,有关农田灌溉节水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农户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灌溉水价的支付意愿,灌溉水价对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的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农户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等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临的困境以及世行倡导的SIDD模式上.制度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权制度和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但是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如何整合政府、农民组织及农户三方面的力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用水管理的节水、输配水系统的节水以及农业节水增收.

本研究将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田灌溉节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解决我国干旱地区的水短缺提供一种新的治理方略.全文是按照“分析框架—理论模型—实证模型”的逻辑结构来进行分析,构建了三层次的农田灌溉节水分析框架,即如何充分发挥农户、村庄和政府在农田灌溉节水中的作用,通过各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实现农田灌溉节水.

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首先测算了不同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灌溉用水效率远远低于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275个农户的平均灌溉用水效率为22.5%,说明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达到目前小麦产量可以减少77.5%的灌溉用水,说明2007年民乐县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很低,农业灌溉节水的潜力较大.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区位变量对不同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表明海拔越高,农户用水量越少,其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该地区的气温越低,水资源蒸发量越少,依靠灌溉补充水量就越少,故三类地区农户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水从计时开始到灌溉农田的时间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表明地块距离量水设施的距离越远,水资源的非生产性损失越大,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土壤肥力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表明农户为了保证高质量土地的稳产高产,投入了更多的水资源.故而,土壤肥力越高的土地,其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水权面积占水浇地面积比重对不同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表明水资源短缺程度越高的农户,其节水的动力就越足,水资源利用效率就越高.水价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为被调研农户局限在一个县域范围内,不同农户之间缴纳的水费差距不大,缺乏可比性.非农就业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前需要大量成年男劳动力负责的灌水活动,现在妇女和老人就可以完成,大大减小了对成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限制.然后运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不同农作物的水资源边际产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m3水资源的投入,胡麻、克新土豆、油菜、大麦、玉米的边际产品价值为正,其中胡麻的水资源边际产品价值最高;小麦和大蒜的边际产品价值为负,也就是说小麦和大蒜的水资源投入已经过量.

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如何在村庄层面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来兴建和维护渠系,减少渗漏与蒸发,提高渠系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奥斯特诺姆和威廉姆森的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在井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容易被私有化,交易成本较低,市场治理是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的最佳治理结构;而在渠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归村庄范围内的农户集体所有,不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自主治理是村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最佳治理结构.而大型灌区和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由国家进行投资,政府的投入能够克服农户或者其他主体搭便车的行为,最佳治理结构为层级制.集体行动的结果直接体现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上.因此,本文运用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对35个村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工资模式下,村庄主要管水领导拥有的显性激励比较低,为了寻求连任的隐性激励是促使其更好地为村民提供灌溉服务的动力来源.*选举、政府投资都能有效促进农民形成集体行动,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因此,需要推广农民直接选举村庄主要管水领导.

论文主体的第三部分讨论了正式制度建设对农田灌溉节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之间的水权流转受到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的限制,这不仅制约了水权流转规模的扩张,而且使水权交易价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水权的行政调整使农民只需要向水资源管理机构进行“寻租”就能获得水资源,且多年水权行政调整使农民形成水权行政调整的预期,也为灌区管理机构利用信息优势和配水权进行寻租.在向其他区域无偿供水的情况下,鼓励农户节约用水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灌区而言,没有任何收益或带来的收益不足抵偿其为节水而付出的成本,灌区缺乏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自然不会鼓励农户节约用水,其结果是灌区变相的鼓励农户多用水,使得水资源短缺与严重浪费并存.当向下游供水的水权交易价格低于农业水价,则灌区管理机构愿意在满*灌区农户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将节余的水量卖给下游的农户;如果水权交易价格高于农业水价,则灌区会鼓励农户节约用水,节约更多的水卖给下游,但如果缺乏农户对灌区管理机构的监督,灌区可能侵犯农民的用水权益.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政策启示:(1)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挖掘节水潜力作为实现农田灌溉节水的一条重要途径.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选择节水高效型作物,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产值,实现农田灌溉节水与农民增收的“双赢”;(2)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体系,大力发展低耗水、市场竞争力强和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通过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充分发挥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缺水难题,实现西北地区水土资源的协调发展;(3)进一步推进村庄主要管水领导的直接选举,而不是注重用水者协会这种形式;加强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财政扶持力度,扩大扶持范围;加强对主要管水领导的培训,提高其领导能力;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水资源丰富地区村庄的节水意识;(4)**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增加水利投入作为安排新增建设资金的重点领域.因此,水利管理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弥补水利投资的历史欠账,确保水利工程的投资落到实处,尤其是处于最薄弱地位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5)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农田灌溉节水的发展.明晰初始水权的分配,建立农户和灌区两套水权流转体系,鼓励农户和灌区将节余水量进行交易.通过水市场,使农户和灌区管理机构切实感受到发展节水农业有利可图,使其从被动节水向主动节水转变,提高其自觉参与节水的积极性.允许灌区之间进行水权交易,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但是灌区之间的水权交易,要防止灌区管理机构利用手中的信息优势权和水资源的配置权去“寻租”.因此,政府在促进水市场发育的同时,还应该运用法规、制度和政策(如保障灌区农民的原有灌溉权益不受侵害,只有在水资源拥有绝对剩余的情况下灌区才能进行水权交易)等手段来引导水市场的发育,促进其健康发展,防止灌区管理机构侵犯农户的灌溉水权.

这是一篇与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农田水利工程引用文献:

[1] 优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论文选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论文题目哪个好
[2] 最新农田水利工程论文选题参考 农田水利工程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3] 农田水利工程英文参考文献 农田水利工程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参考 农田水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田水利工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