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润色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润色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润色英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8

润色英语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润色英语论文范文参考: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传播研究
  2. 第二篇润色英语论文样文: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 要 英译研究
  3. 第三篇润色英语论文范文模板: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
  4. 第四篇润色英语论文范例:笔译过程中的译语方向性研究
  5. 第五篇润色英语论文范文格式: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润色英语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润色英语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润色英语论文范文参考: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传播研究

仓央嘉措(1683-1706/1746),藏传佛教第六代**,藏地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藏地家弦户诵,历300年而不衰.1930年,于道泉教授将仓央嘉措诗歌同时翻译成汉、英两种文字,开仓央嘉措诗歌汉、英全译之先河,同时也构成了其域内外文本旅行的滥觞.这犹如一条主河在某一点分出两脉不同的支流,各自冲积成不同的景观,衍生出别样的风景.截止2012年,仓央嘉措诗歌的跨语际旅行己走到第82个年头.在此期间,先后问世的汉语译本有21个之多,英语译本也多达15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21世纪初,仓央嘉措诗歌更是在汉语文化圈中掀起一股热潮,带动了影视、出版、文化、艺术、旅游等多方面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仓央嘉措的经典作家地位.

本论文以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英语文化圈中的翻译与传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它们汉、英翻译的译介脉络,各个译本之间的生成、参考关系,译文生成的外部影响因素(如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藏学发展概况),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英文化中的传播、影响、接受情况,主要汉、英译本的特色及相关的文学翻译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仓央嘉措诗歌汉、英译介的统计学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各自的特征并且对仓央嘉措诗歌的复译进行反思;对藏语诗歌汉、英翻译在语言、诗律方面的可比性进行讨论,对翻译的跨语种对比进行探索性的尝试.挖掘翻译现象背后隐藏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涉及到重译、复译、学术性翻译、创意翻译等问题.最后还特别讨论了交集理论观照下的翻译问题,分析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复杂关系.

本研究发现,仓央嘉措诗歌的域内外传播表现出不同的脉络特征,其汉译与1930年以来中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关联密切,其英译则与海外藏学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诸多译本(包括汉、英语译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译本与创意翻译产生的译本,不同特色的译本又折射出译者不同的身份特征,即前者对应学者型译者,而后者指向诗人型译者.事实上,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翻译与创意翻译分别代表了译者不同的诗学追求.鉴于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信”与“雅”的自然分流,学术翻译与创意翻译作为两种策略在它们之间必然形成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

接下来,仓央嘉措诗歌汉、英翻译的比较研究凸现了许多翻译问题.例如,汉语翻译领域很多译本缺乏特色,部分译者版权意识淡漠,直接来源于藏语的译本相对较少,一些译者率尔操觚,相关翻译批评缺席,值得注意.与之相对,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比较规范,大多数译本直接从藏文译出,即使是转译,译本的特色也十分鲜明.对比藏、汉、英三种语言(音节、音调)及其诗学(韵律、节奏与诗歌体式)特征,藏汉之间在语言、诗学方面的相似性便显露出来(与藏英在语言、诗歌方面相比较而言).尽管音韵、节奏、音节发音等方面的因素常被视为不可译,但鉴于上述相似性的存在,藏、汉语之间诗歌体式的再现会更加逼真,译入语读者的接受会比较自然,译入语诗学规范的满足也近于浑然天成.

本研究首次将交集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赋予交集理论新的涵义,试图用这个理论解释仓央嘉措诗歌汉、英翻译中具有普适意义的翻译现象.从规范拘谨的学术性翻译到自由创造的创意性翻译,翻译与创作的概念分界渐次变得不再明显,译文本也由源文本的互文本渐次过渡成为承文本.事实上,对字翻译、学术翻译、创意翻译、临界翻译等类型分别处于从源语文本到译入语创作这一连续统的不同位置,它们之间呈现出渐次过渡的倾向.从严谨的对字翻译到极端的临界翻译,存在一个幅度很大的学术翻译与创意翻译的逐渐演变区域,由此构成文学翻译的丰富的创造性空间.本文指出对字翻译与学术翻译的单调性,创意翻译与临界翻译的丰富性,而诗歌翻译的丰富性无疑更加契合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和语言临界点所展示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篇润色英语论文样文: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 要 英译研究

研究背景:摘 要 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摘 要 不仅能使作者清楚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助于审稿人审稿,帮助读者迅速判断文献的主要内容并决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还能为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提供便利.英文摘 要 在国际间进行知识传播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三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摘 要 写作进行了研究,对提高期刊摘 要 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尚无从翻译视角对学术论文摘 要 进行系统研究.

润色英语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润色英语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8000字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润色英语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润色英语论文范文选题

目的:针对学术论文摘 要 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框架,制定学术论文摘 要 英译原则,探讨摘 要 翻译策略,构建摘 要 翻译模式,以期帮助中国作者掌握摘 要 写作和翻译规则,提高摘 要 写译质量,促进学术交流.

方法:(1)采用文献法,概括和分析国内外学术论文摘 要 研究现状以及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摘 要 翻译的指导作用.(2)随机选取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的影响因子大于1.0的90种中文期刊,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各30种,文章发表于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从写作规范、宏观结构和语言运用三大方面对其研究型论文英文摘 要 质量进行调研,并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基于目的论以及国际标准ISO214-1976(E)和国家标准GB6447-86,探讨学术论文摘 要 翻译原则;从摘 要 的宏观结构和语言特征入手,探讨其翻译策略;建构学术论文摘 要 翻译模式,为译者提供较为清晰的翻译思路.

结果:(1)国内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 要 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写作规范方面的问题、体裁结构要素不全和语步混乱以及语言运用上存在的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不足.(2)功能翻译理论可用于指导学术论文摘 要 英译.(3)确立了学术论文摘 要 翻译原则.目的论的“三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是摘 要 翻译应遵循的“总则”.基于ISO214-1976(E)和GB6447-86有关摘 要 写作的规范和要求总结而成的“九原则”是摘 要 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体现摘 要 的体裁性特点、规范、客观、完整、准确、一致、简洁、正式以及与时共进原则.(4)制定了学术论文摘 要 翻译策略.基于语步的选词选句策略用于各语步典型词汇和句型翻译;语序调整策略用于定语翻译和状语从句翻译;词类转译策略用于连动式谓语句的英译(确定一个动词,其余动词转换成非谓语动词或介词);时态、语态和人称的选择应以实现摘 要 各语步的功能为目的以及衔接策略用于语篇翻译,以符合英文表达习惯.(5)构建了一个基于“五步骤”的学术论文摘 要 语篇翻译模式.该模式由五个“步骤”组成:明确“翻译纲要”、做好译前六项准备工作、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文本”分析、文本翻译、润色、加工以及对照摘 要 质量评价表审核译文.

结论:功能翻译理论为学术论文摘 要 翻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目的论的“总则”和基于两“标准”的“九项基本原则”对摘 要 翻译起到了规范作用;翻译策略有其各自的适用层面;“五步骤”翻译模式能够为译者提供清晰的“图式”.

研究局限: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分析不够透彻;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

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篇体裁意识,另一方面可将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到学术写作教学中.

此外,本研究探讨了关 键 词 的标引和翻译原则.英译关 键 词 应遵循规范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准确性和一致性原则.

第三篇润色英语论文范文模板: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译诗名家余光中的翻译思想和译诗实践.本论文着眼于剖析余光中英诗形式汉译的技巧,总结其译诗策略,彰显其诗歌翻译艺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成因、内涵和实践.

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标、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本论文的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余光中作品研究以及余光中翻译研究的概况.

第二章分析介绍了余光中的文学翻译思想以及个人诗学追求,以揭示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成因.笔者提出,对话与融合是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核心精神,而这一核心精神的形成与其文学翻译思想和个人诗学追求有关.笔者将余光中的文学翻译思想概括为以下七条:(一)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二)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有限的创作”,(三)研究翻译就等于研究比较语言学,(四)翻译乃大道,(五)译者是学者、作家,(六)英译汉要避免恶性西化和西而不化,倡导善性西化和西而化之,(七)翻译是一件不得已的代用品,决不等于原作本身.并指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这里列出的第一条: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而他其它的文学翻译思想大都是从这个核心衍生而来,或者受其制约的.我们还通过对余光中诗学探索和诗学实践的简要回顾指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始终是余光中诗学探索的重点,而这也成为了余光中诗学实践的主要方式.我们认为,正是在“翻译是妥协”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以及在对话与融合的诗学探索和实践方式的间接影响下,余光中的诗歌翻译艺术表现出了对话与融合的核心精神.在本章中我们还特别指出,余光中对可译性问题的辨证态度,决定了“翻译即复制”不可能构成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文学翻译就是解释,这构成了余光中对文学翻译本质的潜在认识.而这一认识也构成了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根本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本质就是,译者在深入了解汉英诗歌语言艺术的基础上,通过思考、磋商和妥协使汉语诗歌的语言艺术视域与英语诗歌的语言艺术视域发生融合而形成对汉诗语言艺术新传统的认识,并用浸润着汉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这一新传统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

第三章通过对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两个环节、三个步骤的过程以及六个特征的分析和介绍,充分挖掘了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内涵.笔者指出,从余光中英诗汉译的整个艺术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两个环节,即铺垫环节和实施环节.没有铺垫环节的准备,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实施环节将难以为继.没有实施环节,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铺垫环节也将徒劳无功.在铺垫环节中,余光中对汉英诗歌的语言艺术做了全面而透彻的了解,也就是形成了丰富而厚实的汉英诗歌学问,这构成了他整个诗歌翻译艺术大厦的基石.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过程的实施环节包括了信赖、对话和融合等三个步骤.在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过程的信赖步骤中,余光中不仅把译诗视为写诗的有益锻炼,而且还带着译诗有助于形成汉诗语言艺术新传统的信念进行诗歌翻译.关于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过程的对话步骤,我们指出:余光中译诗的格律、语法和修辞都以一定的格律、语法和修辞认识为背景,而这些认识又都是在对汉英两种诗歌语言艺术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他本人的思考,经汉英两种歌语言艺术的比较与妥协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对汉诗语言艺术新传统的认识.关于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过程的融合步骤,我们指出:余光中用浸润着汉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对话步骤所产生的汉诗语言艺术新传统固定下来,形成了中西融合、西而化之的新文本,从而实现了译诗为诗的艺术追求.融合步骤是对话步骤的落实,也是对话步骤的延续.对话步骤所产生的汉诗语言艺术新传统只是一种初步的认识,余光中经过融合步骤把这一认识落到了实处,并且在落实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了这一认识.最后我们还指出:余光中两个环节、三个步骤的诗歌翻译艺术过程对译者的汉英诗歌学问、翻译动机、艺术协调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还以传统译诗观影响下的英诗汉译实践为参照对象,概括出了余光中诗歌翻译的六大艺术特征,即(一)在摹拟原诗形式的基础上,讲求译诗本身的形式秩序,(二)译诗的总体策略为中西融合,西而化之,(三)译诗策略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特点,(四)译诗是突出重点的活动,因此,译诗文本与原诗文本之间是一种既同且异、交叉互补的关系,(五)译诗与写诗之间彼此输血,关系尤为密切,(六)译诗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指出,“神似”派译诗实践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很难在形式上为诗歌创作输血,而“形神兼似”派译诗实践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往往折损了译诗的诗质.余光中的译诗实践则既能在形式上为诗歌创作输血,又不过分拘泥于原诗的形式,从而维护了译诗的诗质.当然,余光中的诗歌翻译实践也有追求译诗的艺术性而不够忠实的一面.应该说是各有利弊.

第四章把余光中对英诗节奏的翻译艺术实践分解为了对话与融合两个步骤加以分析.我们指出,通过汉英诗歌节奏艺术之间的对话,余光中认识到现代汉诗节奏体系包含了三种节奏,一是“恒奏”,二是现代汉诗格律体的节奏,三是现代汉诗自由体的节奏.为了突显后两种节奏与第一种节奏之间的巨大差别,我们用“变奏”来统一称呼它们.而不管是现代汉诗“变奏”的“常态”——格律体,还是现代汉诗“变奏”的“非常态”——自由体,甚至包括“恒奏”诗,余光中都强调诗的节奏起伏应该能配合诗情的起伏,节奏的特点应能反映出内容的特点.因此,同是格律体,每一首的内容有不同,其节奏就有所不同,内容上的特点越鲜明,其节奏上的特点也就越鲜明.自由体更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内在神合”,也就是“从心所欲”,却“不逾矩”.在余光中看来,现代人多变的情思与生活需要充满“变奏”的现代诗格律予以表现,但如果这种格律达不到预期的功效,一切也只能是空谈.因此,他非常强调诗歌的节奏应该是有声的节奏,需要通过诵读来检验.这一认识反映在他纵谈中西诗歌音乐性的文章中,是一种融合中西的认识.在余光中的感性认识里,诗人要营造诗中之乐,就必须对文字极为敏感.我们通过译诗实例分析指出,余光中是靠着他对中国文字的敏感,包括对平仄协调、音韵呼应、音组配备、行中顿、待续句的敏感,使每一首译诗在声音效果上都能配合诗情,从而营造出有声的节奏.余光中在翻译英诗的节奏时着力反映出每一首诗的不同节奏特点,从“恒奏”到“变奏”的常态再到自由的“变奏”,从呼应式变奏到摇荡式变奏,从双轨式变奏到迟滞式变奏再到轻快式变奏,从逡巡式变奏到四重奏,从音韵呼应式变奏到立体交错式变奏等,都在他尝试翻译的范围.这使他的译诗从体式上来说诗意浓厚、节奏鲜明,每首各自不同,显得摇曳多姿.我们还特别指出了,与原诗在字数、顿数和韵式三方面都只求“大体一致”是余光中翻译英语格律诗的基本方法,它比“形神兼似”派刻意追求形似的主张更具有“弹性”,也为译诗为诗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第五章把余光中对英诗语法的翻译艺术实践分解为对话与融合两个步骤并加以分析.我们指出,余光中对现代汉诗以及译诗语法的认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汉诗以及译诗的语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备现代散文常有的美德,即合于现代散文的基本语法.而对现代散文常有的美德,余光中用“中文的常态”这一说法进行了概括.余光中的“中文常态”说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即(一)现代中文仍应以意合语法为主,(二)现代中文也可以以适度西化的形合语法为辅.余光中分析汉语与英语表达方式差异的大量例子,证明了余光中对汉英语法隐性/显性特征的差异有着虽然感性但却深刻的认识.正因为他有这些深刻的认识,他才能够在译诗中顺利地实现从英语语法显性特征向汉语语法隐性特征的转换,保证译诗语法仍以意合语法为主.余光中对语法适度西化的认识则包含了“适度西化也有程度上的差异”这一方面的内容.相较于“化”多“西”少或者“化”少“西”多,他本人似乎最钟情于守住了分寸、“行乎中庸之道”的适度西化.余光中在译诗中一方面要求尽力维护语法的中文常态,另一方面又要求适时地反抗语法的中文常态,追求语法的高妙西化,这也就是对现代散文基本语法的“半迎半拒”.余光中不仅认可适度的西化,倡导高妙的西化,而且强调西化应该西而化之,而不是西而不化,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善性西化,这就要考验写诗者和译诗者西而化之的功力了.我们根据余光中译诗语法适度西化程度上的变化,把余光中的诗歌翻译实践划分为三个阶段:首版于1960年的《英诗译注》和首版于1961年的《美国诗选》代表了余光中译诗语法适度西化的尝试阶段,“化”少“西”多,首版于1968年的《英美现代诗选》代表了余光中译诗语法由“‘化',少‘西',多”朝“行乎中庸之道”的转向,而余光中近期的《英伦:一八一九年》等译诗则代表了余光中译诗语法“行乎中庸之道”的成熟.通过对以上三个阶段的译诗实例分析,我们指出,余光中主要是靠着去除冗字,改换措辞,巧断文气,重排语序等技巧,实现了从英语语法显性特征向汉语语法隐性特征的转换,这就保证了他的译诗语法始终以意合语法为主,同时,他的译诗语法还以形合语法为辅,主要是允许了词法的适度西化.而余光中有时也允许句法的西化,这主要是为了实现译诗语法的高妙西化.我们同样通过译诗实例分析指出,余光中译诗语法的高妙西化是为了“截长补短”,为了“尽原文形式之妙”,虽然违背了译诗语法的中文常态,却属于善性西化、西而化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了制造一种豪迈激昂,开阖吞吐的气势,以反映原诗作者的风格,有意保留原诗句子的长度,(二)为了修饰单调的句法,以尊重原诗作者的独特构思,有意保留原诗中的非自然语序,(三)为了以跨行句法突显重要语义,有意保留原诗的跨行方式,(四)为了反映原诗精巧的逻辑秩序以及原作者在诗歌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有意保留原诗复杂的句法关系.总之,余光中译诗一方面不拒现代散文的基本语法,努力维护中文的常态,另一方面又适时地反抗现代散文的基本语法,追求高妙的西化,这使他的译诗从语法上来说充满张力,富于弹性.

第六章把余光中对英诗修辞的翻译艺术实践分解为了对话与融合两个步骤加以分析.我们指出,在余光中看来,翻译英诗中的音韵修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换句话说,与英诗修辞相比,音韵修辞是汉诗修辞的弱势.面对汉诗音韵修辞的总体弱势,余光中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姿态.他把中国古典诗中原来作为一种文字游戏的双声叠韵,以及原来作为格律手段的脚韵,乃至于原来并不发达的同声字、同韵字、重复字修辞等,统统视为现代汉诗积极修辞的手段,归并在“重复”这一修辞格之下.这一认识显然是与英诗音韵修辞格对话的结果.余光中对“重复”修辞格的认识,无疑代表了一种汉诗修辞艺术的新传统.如果说与英诗修辞相比,音韵修辞是汉诗修辞的弱势的话,那么以象形文字为基吹暮菏其修辞的最大优势理应在汉字修辞,对此,余光中也有深刻的体悟.除了“联边格”,余光中在他的诗论中曾提到过“神智体”、“回文”等汉字修辞格,他的创作中也有“字阵”格的尝试.另外,余光中还曾特别谈到汉语“对仗”格的优势.可以说,余光中对汉字修辞是颇为敏感的.对文言的活用也属于现代汉字特有的修辞.余光中认为今日的作家在白话文的主流中,不妨偶尔酌用一点浅近的文言作为支流,以求变化,而使文笔更有弹性.只要能够“文融于白”而不沦为“文白夹杂”,这种“文言浮雕”的做法可以是风格的正数.文言的一大特点就是精炼.而精炼本身就是中国古典诗主要的修辞方式.余光中指出,很多人以为白话取代了文言之后,文言就全废了.其实文言并未作废,而是以成语的身份留了下来,其简练工整可补白话的不足.可以看出,对文言以及四字结构的活用已经成为余光中诗歌修辞的重要方式之一.余光中对汉字修辞格以及文言活用的体认,无疑代表了一种对汉诗修辞传统的回归与更新.我们通过译诗实例分析指出,碰到含有头韵、元韵、谐音、拟声、同源词并列等辞格的英诗,译诗处于修辞上的弱势时,余光中就以意译或修辞变通的方式来译.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英诗歌的修辞都极为相似,处于均势,因此对于在汉语中有对应修辞格的英诗修辞格,比如意象修辞格和重复修辞格,余光中主要采取了直译加润色的翻译方法.而碰到含有“对偶”辞格的英诗,译诗占有修辞上的绝对优势时,余光中就用更为对称的汉语“对仗”来译.从翻译方法上来说,属于直译加润色.当然,他译诗中的对仗在力求工整的同时也不失灵活.余光中的个别译诗还能在特定的诗境中巧妙地利用汉字的象形符号,进行无中生有的修辞添加,取得很好的修辞效果.我们还通过译诗实例分析特别指出,余光中在译诗中发挥汉字修辞的优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结合诗境活用文言以及四字结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一)一般地,文融于白,使译文更显精炼,(二)如果原文有古诗雅趣,就用文言来表现“古雅”的风格,(三)有意识地利用四字成语或四字结构来变换节奏.从翻译方法上来说,这也属于无中生有的修辞添加.我们对余光中译诗修辞的总体评价是:一方面针对汉诗音韵修辞的弱势,寻求译诗修辞的变通之道,另一方面又适时地发挥汉诗汉字修辞的优势,追求译诗修辞的优化,这使他的译诗从修辞上来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七章为结语,总结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得失,并提出了对后续研究的展望.我们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我们对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所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总结,对其成因、内涵以及实践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弥补了余光中翻译研究乃至于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为中国外诗汉译史的书写提供了一份来自台湾的素材.

其次,我们所揭示的余光中译诗的主要技巧和总体策略,为其他译诗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特别是我们所揭示的余光中译英语格律诗的基本方法,给当代中国译学界关于英语格律诗汉译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三,我们借助诠释学的相关理论,对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成因和内涵所进行的较为深入的解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译诗阐释学”的发展,促进了外诗汉译的理论研究.

第四,通过本论文对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的揭示,我们看到,译诗与写诗之间的距离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译诗其实就是有所限制、有所凭依的写诗.对于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过”而发挥其“功”.当代诗歌译者应该像余光中那样,在汉英诗歌学问、诗歌翻译动机、艺术协调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等方面都依循高标准,努力提高译诗质量、使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本

第四篇润色英语论文范例:笔译过程中的译语方向性研究

国际上,翻译实践主要还是奉行“母语原则”,因而以往的翻译研究鲜有涉及译入外语的情况.近年来,译语方向性问题逐渐开始得到讨论和重视,并且出现了一些重要论述和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仍然数量较少、成果有限.在中国,有关两个翻译方向的差异(特别是翻译过程的差异)研究几乎是空白.鉴于当下中国的翻译市场在中译英方向上的高质量译员紧缺,且中译英译作的质量大多较为低劣,因此翻译研究领域有必要研究两个翻译方向在翻译过程及质量上的差异,以便为翻译教学提供有扎实依据的参考.

本论文主要研究英译中和中译英两个过程的差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假设,即与英译中相比,译员在中译英方向上,由于译入语不是母语,因而:(1)所需的初译时间更长;(2)为确保译入语的可接受性,需要更多的搜索和查证工作;(3)对译文的监控能力可能较弱;(4)译文的质量可能较差.

除两个方向的翻译过程差异外,本研究还探索学生译员和专业译员之间的差异,因而开展了两次实验:学生译员的实验为预备实验,专业译员的实验为主实验.最后将学生译员作为参照组,与专业译员的表现进行对比,以发现两组之间的差异.两次实验均采用屏幕记录为主要数据收集方法,主实验还进行了译者的回述报告和译后调查.两组译员在各方面的数据形成多维度的三角验证,并分析不同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获得对译员翻译表现的整体理解.数据分析采取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特别是在质量评估环节制定了有效、可靠、实用的质量评估体系.

本研究对学生组和专业组表现情况的分析结果都是部分验证了提出的四个假设:专业组译员验证了前两个假设,后两个不成立;而学生组译员验证了后两个假设,前两个不成立.两组译员之间的对比发现,专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英译中方向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在中译英方向上,专业译员的初译时间和搜索努力远远超过学生译员,监控能力和译文质量也比学生译员强.因此可以认为,翻译过程中的监控能力越强,处理和搜索努力越大,译文质量也越高.

本研究希望这些结论可以对翻译教学提供参考,并且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也可以用于翻译教学.

第五篇润色英语论文范文格式: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本研究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为研究对象,宏观上着眼于多元、动态和开放的教学主体交往体系的建构,微观上则从具体的参数着手,包括交往主体、交往过程、交往目的、交往*客体、交往环境和交往模式等.

研究始自于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状的描写性探讨,将调查结果与穆雷老师199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总结其历时性嬗变,得出的结论是: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在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测试评估和师资等方面,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其跨越性发展与教学效果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将主体交往体系的建构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富有积极意义.建构健全的主体交往体系必须始自于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观和教学主体观上.我们对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背景的翻译教学过程进行了延伸,提出整体观观照下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把传统的单/两极翻译教学主体拓展为多极主体,包括教学操作主体、调控主体、组织和管理主体等等.经过考察发现,这些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缺失和不足.

传统翻译能力结构在范畴等级方面往往缺少基本范畴层次,对于以教学交往为取向的翻译能力可以进行再范畴化,形成完备的包括上位范畴、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的能力结构.以翻译能力的再范畴化为基础,翻译教学主体的交往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一定层次的本体性、条件性、实践性和评价性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翻译能力是发展后一阶段能力的“支架”,对学生某一阶段中的翻译能力培养目标应遵循“最邻近发展区”原则进行定位.

翻译教学内容是教学主体之间开展交往的最为重要的*客体.以交往目的为参照,以翻译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交往*可以分为条件性、本体性、实践性和批评性*,分别对应语言/文化/知识、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等教学内容,其选择设置要符合以下原则:合目的性原则、合规律性原则、所有主体参与原则、在主体交往中选择设置的原则等等.翻译教学主体交往*客体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和复合式的特点,不同模块既矛盾又统一、既独立又联系.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87788.html

多极翻译教学主体的交往环境可以分为物理性、心理性和技术*往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在交往主体、交往时空、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很大差异.多极翻译教学主体既融于交往环境又超越于交往环境.交往环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极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主体融入与超越原则、不同环境互补以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原则.

翻译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组合主要有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师生-翻译市场交往、师生-其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等等.

师-生交往的前提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换,师-生交往必须以复合过程(翻译教学过程和翻译过程)为导向、以翻译结果为旨归,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本主义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以及性别等个体因素的差异,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往,而教育叙事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生-生交往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全班整合”三个环节进行,小组的划分采用“组内异质”和“组际同质”的方式.在生-生交往中,教师必须履行相应的角色,生-生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师生-翻译市场交往的实现有以下几种方式:以真实翻译项目为*、模拟翻译情境、进行翻译培训和实习、引进翻译资格认证、实行合作师资、以翻译行业的纲领性文件为*等等.此外,师生还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与教学调控主体、组织和管理主体等开展充分有效的交往.

这是一篇与润色英语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润色英语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润色英语论文题目 润色英语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润色英语论文提纲格式样本 润色英语论文框架如何写
[3] 润色英语论文摘要怎么写 润色英语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润色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润色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润色英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