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美国名牌大学金融系为何停招中国学生?为什么征服了全世界的饮料是可口可乐而不是芬达?

主题: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9

简介:关于名牌大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名牌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名牌大学论文范文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中国父母向来有“望子成龙”的情结,而这种情结又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光宗耀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将教育变成了一种攀比.

他们在乎的是孩子是否上名校,而不是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成为了父母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他们过的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父母希望他们过的人生.

中国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的确很愿意付出,然而与他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相对比,这种付出不是一种伟大,而不过是一种势利.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论文范文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

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论文范文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

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关于教育

这么多年教过的中国学生中,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和安排.

既然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真实的兴趣而为,出现上面我们谈到的,那么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更差,就不足为奇.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中国父母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可能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就有了众多中国父母起早摸黑,不分周中周末,一年到头为了子女上学的事情奔波,甚至常年离开丈夫、家论文范文朋友到外地或国外陪子女上学.

也为了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经常想尽办法找关系、开后门,使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在专业方面,都倾向于要求甚至不惜逼迫子女学金融这样光鲜的专业,或者学会计这样容易找工作的实用专业.

可是,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最好”.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

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

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经常有朋友咨询子女教育的事情,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我就想女儿读完大学,立即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工作、结婚成家.”

我就问:“为什么非要有读硕士、博士的任务呢?为什么不能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让他比较一下工作和读书的差别,感受一下自己到底喜欢工作还是学习,喜欢什么专业、什么工作呢?”

他们当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读硕士博士”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反正大家都要子女读研究生,所以理所当然自己的孩子也要读.

他们没想到也许自己的子女根本就不适合读研究生,也可能对学术和读书没任何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他们去读书,对子女是劳命,对父母是伤财,对社会是浪费资源.

这些朋友就说:“万一他去工作后不再想回学校读书了,那不就不好了吗?”我说:“如果是那样,那就更说明大学毕业后先工作是对的!否则,他们会浪费那么多青春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父母可以给子女最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选自己有论文范文的事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的父母显得太自私、太不尊重子女,这包括学校、专业、工作和婚姻恋爱.

关于职业和做人

下面这个故事很流行:

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论文范文美国人.

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

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

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

也正因为美国和印度社会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

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许多朋友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关于文化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印度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紧密相关.

在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等周边的人都教你“乖乖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要顺从听话,不能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

由于三纲五常,长辈、年龄是中国社会名分等级秩序的最重要组织维度,这种等级秩序压制个性的表达,使我们长大后本能地安静、讲话谨慎又谨慎.

美国社会是另一极端,没有鲜明的基于年龄、长幼的等级秩序,大家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龄大小压人,所以,就更加促长美国人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印度则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他们对长辈也会敬重,但不像中国社会那么绝对,再加上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100多年,多少也淡化了印度人对长者的顺从程度,不再像原来那么论年龄,而是更加讲理,以理服人.

这些文化特点是上面三个硅谷实习生故事背后的重要原因.

中庸逻辑要求你不能声张,不能过多表达自己,什么都要适度.即使是讲道理、辩论,也不要那么认真,那么“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了.

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当然倾向于不会表达,即使表达或者争辩,也不会太认真,否则,内心会感到不自在,会内疚.

我这些年经常在中国生活,发现许多做母亲的不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让自己孩子永远长不大.

比如,在我原来任教的一个大学里,一位中国教授已经30岁出头,没有结婚成家.尽管他已经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但还是不成熟,因为他母亲还是每天跟着他、盯着管着他的一举一动,结果她儿子就没机会长论文范文人.

根据六年前我女儿用的一本美国中学教材的一些研究估算,中国大学生的成熟度平均比美国同龄人要低3.5年左右,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和中国父母育子方式,在该放手的时候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

而成熟度跟领导力又高度关联,没有成熟就无法有领导力,就难以竞争谷歌、微软、花旗等公司的CEO岗位.

许多人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在美国不能更成功、中国人不如印度人那么突出的时候,都喜欢以中国人英语差、印度人英语好作为主要理由.

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语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会招致重罚.

以至于等我们长论文范文型时,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只会做事、不会作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没有“软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

为什么征服了全世界的饮料是可口可乐而不是芬达?

没有二战,没有纳粹德国,就没有芬达.

一切都要从可口可乐说起.

虽然可口可乐如今风靡全球,但直到上世纪40年代,全世界大部分地方还不太买这种饮料的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可口可乐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唯一成就是在纳粹德国的装瓶业务.

1929年,美国人雷布斯(Ray Powers)把可口可乐带去了德国.他努力工作,他雄心勃勃,到了1933年,可口可乐在德国的销量已经从最初的每年6000箱提升到每年10万箱.在一战结束后那段混乱的时期里,雷布斯的事业可谓非常成功,但和一路混成了国家元首的阿道夫·希特勒比起来还是逊色多了.

好多人都知道希特勒,这个很坏的大坏蛋上台之后推行纳粹主义,反美成为德国舆论的主流.一些纳粹五毛没日没夜的宣传美国“想要把德国变成殖民地”,让人民群众相信一切不如意都是美论文范文主义捣的鬼.在这种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爆棚的情况下,可口可乐的销售似乎将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1938年,可口可乐在德国的销售进一步扩张,共有43家装瓶厂和600多家本地分销商,销量又比去年翻了一番.这不是因为可口可乐中的咖啡因让德国人欲罢不能,而是因为精明的雷布斯找到了一个从源头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没人知道可口可乐是美国货,不就没人会抵制了吗?

深谙纳粹式洗脑策略的雷布斯,开始通过所有的传播渠道来促使可口可乐的形象本土化,并尽可能的加强可乐品牌与纳粹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一本杂志的封面是希特勒,那么封底一定是可口可乐,如果一张报纸的上半截是纳粹海报,那么下半截肯定是可口可乐.

连可乐杯垫也要纳粹化

除了铺天盖地的广告之外,可口可乐还大量参与纳粹党的各种活动,比如为希特勒青年团的集会伴游卡车,或者赞助纳粹举办的各种展览;甚至纳粹德国最著名的口号 “一个民族,一个论文范文,一个元首” ,也被可口可乐改成了 “一个民族,一个论文范文,一杯可乐”.总之就是各种跪舔,恨不得在勃兰登堡门上架起高音喇叭,论文范文歌颂慈父希特勒是德国人民的大救星.

当希特勒青年团坐着印有“可口可乐”字样的卡车,喝着清爽的免费可乐参加反美大会时,谁会相信这浓眉大眼的瓶子里装的竟然是美国舶来的反革命?可见这家企业对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比不远万里从美国运来的可乐糖浆还要浓厚许多.

就像您可能不知道可口可乐其实来自于爱尔兰,而不是一个美国品牌一样,雷布斯用他伟大的营销手段成功忽悠了德国人,让德国大众相信可口可乐是值得他们骄傲的国货精品.1936 年柏林奥运会举办时,可口可乐是三大主要赞助商之一,希特勒则是世界各国面前最骄傲的主持人.

不好意思刚才论文范文输入出了点问题——可口可乐的确是100% 的美国品牌.如果我的一次笔误就让您对可乐的发源地产生了些怀疑,也证明了宣传媒体想歪曲事实其实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

要知道,那是一个没有google 和维基百科的时代,从旁人的嘴里你很难搞清楚一个新玩意的来龙去脉.所以当半路上忽然跳出个推销员请你品尝一瓶冒着气泡的古怪汽水,尤其是他身后海报上的可乐Logo 正舒舒服服地躺在纳粹万字标旁边——作为一个爱国心炸裂的青年纳粹冲锋队员,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 “哎哟我大德意志第三论文范文的最新发明万岁”.如果你想的是“这么好喝可能是美论文范文主义的糖衣炮弹”那就赶快滚,我们党卫军喜欢不怕死的大头炮灰,不需要你这么精明的小伙儿.

雷布斯的耍猴战略为可口可乐赢得了发展空间,但这款饮料在纳粹德国的命运最终还是取决于希特勒的态度.虽然论文范文官员相信这种东西对于德国人来说太无聊了,然而美国性质的产品——比如财富和华而不实的梦想等——对全世界的民众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就连希特勒也不能免俗.

尽管在各个方面都使劲忽悠德国人讨厌美国,但希特勒本人却是美国大众消费的倡导者,并欢迎美国的高效生产方式.可口可乐现代化的统一生产方式让希特勒印象深刻,元首也需要一个产品来宣传纳粹论文范文无以伦比的生产效率.于是两者一拍即合,可口可乐在纳粹上台后,几乎立刻就学会将其利益与德国统治者的利益结合起来,甚至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作为一个美国公司,在德国完整地保存到了战争结束.

为了宣传纳粹的光辉形象,这位国际爱国主义标兵甚至享受到很多德国品牌都没有的特权:希特勒的心腹赫尔曼·戈林(Hermann Goering)在1935 年搞出了一项 “四年计划”,将进口限制在最低限度,以使德国自给自足并准备战争(同时期苏联也在搞五年计划,两方的小算盘都打的飞快).即使是这种紧张的气氛中,雷布斯依然能把美国生产的可乐原浆源源不断运到德国.

可口可乐在德国的忽悠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二战结束后,一队被押送到新泽西州的德国战俘看见路旁的可口可乐广告牌,竟然惊讶地问押送的美国士兵,你们美国也有可口可乐?

雷布斯的努力让可口可乐同纳粹携手走上了第三论文范文的康庄论文范文,但这个创业故事里的每个人都那么不寻常,所以他在1938年的一场车祸中死掉了.

而当雷布斯以被车撞死这种商战剧里最标准也是最狗血的方式退场后,他的助手,本文的男一号,德国人马克思·凯特(MaxKeith)接替了他的位置.

图片上这个不苟言笑的小背头,就是纳粹时期可口可乐在德国的负责人——马克思·凯特(Max Keith).相比于壮志未酬的雷布斯,马克思更加精通于可口可乐的品牌生存哲学:在他的管理下,可口可乐不但继承了雷布斯时代的爱国这一优良品质,而且整个公司的运作也更加纳粹化:马克思勤奋、专制、志向远大,并且对公司的运营有相当的狂热,正如希特勒对待他的纳粹论文范文.

但老话说得好,品牌啊,自我奋斗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和可口可乐一样,希特勒也有征服世界的梦想,并且更加迫不及待.于是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总是那么的残酷,我们在电影中见识了许多两兄弟因为战争生离死别甚至手足相残的场景,现实这样的悲情故事即将降临在可口可乐的头上.

就像小背头马克思那位著名的德国老乡——大背头马克思所言,资本为了追逐理论敢于不择手段.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赋予了可口可乐爱国的形象,并号召大家以可乐为武器,与自由论文范文的敌人作斗争;而在德国,可口可乐则是元首和第三论文范文的坚定支持者,每一瓶可口可乐都是灌满了纳粹真气的论文范文,不把所有阻碍德意志民族发展的外国佬炸光不罢休.于是在德国,人们挥着可乐瓶子热爱着他们的元首;在美国,人们则挥着可乐瓶子热爱着他们的自由.

自由论文范文的口号显然没有外汇来的实际,可口可乐总公司尽管知道德国那边在干啥,但为了更好的产品销量,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可乐原浆被运去支持纳粹事业.这种灵活的企业战略形成了二战前期世界的一个奇观,即可口可乐同时在纳粹德国和论文范文美国以本土爱国品牌存在.只是爱国主义的存在从来不是用来套近乎,两瓶可乐争着爱国就像两兄弟争着爱一个女人,最终只能演化成一场手足相残的悲剧.

现在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了.二战开始后,美国与纳粹德国之间断绝了一切交流,制造可口可乐最重要的原料——可乐糖浆自然也就没法运到德国.没有了大本营的支持,马克思的公司经营立刻陷入了困境.他必须发明一种新的饮料来继续拥护元首的论文范文计划.

没错,于是马克思发明了芬达(Fanta).

和你在电影上看到的所有古怪纳粹计划一样,芬达的研制也离不开纳粹疯狂科学家的参与:马克思和他的论文范文化学家Scheteling 博士一起,开发出了这种可口可乐的替代品.

战争年代物资紧缺,马克思也搞不定可口可乐熬中药一样的复杂配方,所以他们使用了其他食品行业的遗留产物,包括奶酪生产的副产品乳清,以及苹果酒生产中剩下的苹果纤维.所以如果你是个黄皮纳粹或者德棍,请一定记住原始芬达只有苹果味,其他各种口味的芬达统统是山寨货,喝得再多也无法体会昔日纳粹论文范文的荣光.

马克思用德语中的“幻想”(Fantasie)一词,将自己的饮料命名为芬达(Fanta).芬达的出现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努力,如果美德两国士兵在战场上撞面,刚想开论文范文却发现大家都攥着瓶可乐,真是碰杯也不好死掐也过分,而芬达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尴尬:

“X 你丫这个喝芬达的纳粹!”

“X 你丫的山寨我们德意志可口可乐!”

抱着引以为豪的可乐被美国人山寨的怒火,德国军队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由此带来了稍微改变一点历史进程的副作用就是,德国人打到哪,就意味着哪的可乐原浆供应就此中断.所以马克思的手下总是兴冲冲地跟在党卫军屁股后面,到处接收可乐工场用来改产芬达.如果一个欧洲居民一觉醒来发现原来街边卖可乐的小摊改卖了芬达——真不好意思,贵国已沦陷,最好赶快立正行个纳粹礼,免得暗中观察的盖世太保把你扔去喂毒气.

在马克思的领导下,可口可乐(德国)进一步展现了其支持纳粹战争的努力:1943 年,芬达总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00 万箱.同时马克思也在考虑更好地节约成本以支持纳粹战争,比如像柯达(kodak)公司生产奴隶胶卷那样,使用占领区的犹太奴工来进行芬达的灌装工作.

奴隶芬达工厂挽救了不少犹太人的生命(至少是暂时的),多产几箱芬达就意味着晚几天被送进集中营,也许就能逃脱被做成肥皂的命运.对于那些从辛德勒名单中落选的犹太人而言,能上马克思名单也是保命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否出于本意,马克思在这个时期都或多或少的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可见自由的可口可乐精神在人类社会最黑暗的角落也能绽放光芒.

纳粹同样没有亏待马克思的效忠,他的公司自始至终都能不受战时配给制度获得超量的糖.在食糖资源紧缺的时候,芬达开始成为德国人民烹饪的调味品,从而进一步打开销路.即使在党国存亡堪忧的困难阶段,公司的忠诚也没有动摇:1944 年,马克思和他的公司仍然生产了200万瓶纳粹芬达和纳粹奴隶芬达,销往这个正在盟军的轰炸中退化成瓦砾的国家.

1944 年对于芬达或许还是个不错的年头,但对于纳粹就要糟糕得多.随着苏联那些以伏特加为能源的坦克碾回德国本土,也到了希特勒从他的第三论文范文之梦中解脱的时候了.事到如今,只希望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时能喝上瓶芬达,这样或许能在他的fantasy 破灭的时候好受些.

盟军到达后,马克思又做出了另一番公司忠诚度的惊人展示.当他以苦盼王师十年的欣喜姿态,迫切表达出愿意把德国可口可乐的所有资产(包括厂房和利润,也许还有犹太奴工)上交给美国总公司时,似乎证明了自己对可口可乐一以贯之的忠诚态度.

鉴于德国境内的可乐工厂实际上早就被盟军炸成了废墟,论文范文马克更是一文不值,我们有理由相信是马克思的忠诚而不是这些理论上的资产打动了总公司,总之芬达避免了作为纳粹遗毒被彻底消灭的命运,并被吸纳为可口可乐公司的果味饮料品牌销售至今.

虽然如今芬达玻璃瓶里灌装的乃自由论文范文之思想,但高傲的雅利安基因从未彻底流失.也许是受够了寄人篱下的屈辱,2015 年,芬达在德国推出75 周年纪念广告,希望消费者们和芬达一起回顾 “75 年前的美好时光“.

75年前的1940年,正是马克思和Scheteling博士发明芬达的年份.那时鲜艳的万字旗正在柏林总理大厦上高高飘扬,那时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正把英法联军打得满地窜稀,那时斯图卡轰炸机的嘶吼正在让整个欧洲大陆肝胆俱裂等那时也正是忠诚的马克思和他忠诚的德国可口可乐公司最辉煌的时期.可惜啊可惜,要不是赫尔曼·戈林那个蠢胖子在敦刻尔克拖后腿、在英吉利海峡拖后腿、在斯大林格勒拖后腿,说不定元首就能完成他打造德意志第三论文范文的梦想,芬达也会理所应当的成为世界饮料一哥,而不是现在那个可口可乐屁股后面的万年二弟.

事到如今,芬达的心中只有恨.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名牌大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引用文献:

[1] 北京重点大学会计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题目
[2] 财经大学专业论文选题 财经大学论文题目哪个好
[3]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集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哪个好
《美国名牌大学金融系为何停招中国学生?为什么征服了全世界的饮料是可口可乐而不是芬达?》word下载【免费】
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