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一心理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6

大一心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人格心理学的未来:等待“大一”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人格模型的“大五”、“大七”、“大一”及对中医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思考
  3. 第三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4. 第四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模板: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之关系研究
  5. 第五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本科生学力发展与课程对策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心理学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7. 第七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8. 第八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格式: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发展特点
  9. 第九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大学生感戴倾向及其与移情能力、助人倾向间的关系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资料,适合作为大一心理学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人格心理学的未来:等待“大一”

本文对当前人格心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从中发现其发展趋势是需要“大一”———一个大理论来指导人格研究,然后以“大五”模型和“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例深入分析了“大一”的可取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人格心理学的未来作出展望.

第二篇摘要范文:人格模型的“大五”、“大七”、“大一”及对中医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思考

整合人格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作为人格心理学的元理论,建构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整合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整合人格中个体与群体的观点,提出行动者、观察者、自我观察者是人格建构的三成分[10].以个体为中心的西方传统人格理..

第三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研究背景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学生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必然给他们带来适应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心理困惑,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大学生在遭遇困境时,不能及时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诸如“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据调查,医科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0.1%.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等文件,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立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也制定并下发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监护体系实施意见》(2009),以促进相关举措的贯彻和落实.

危机干预正是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近年来,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引领的积极心理学思潮逐步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其价值取向就是,将我们关注心理疾病的目光,转而投向人类美好和积极的方面,并帮助人类挖掘和激发内在的品质和力量,获得更美好的生活[3,4].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已形成多中心合作的危机干预体系.国内学者多止步于探讨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核心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团体性辅导的绝对数量还比较少,并以贫困生、抑郁症等特定群体为主[5],对心理危机的普遍干预研究并不多见,针对医学生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式,对某医科大学生中心理危机群体进行干预,以期为高校学子打开一扇抵抗危机、促进成长的窗口,也为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实施有效干预以及改进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

1调查了解医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2通过试验验证团体干预对于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3建立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危机团体辅导的内容体系.

研究意义

1为探索医学生心理危机相关因素提供参考依据,

2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一种积极的视角,

3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及抗击挫折的能力.

研究对象

采取按年级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作为第一部分调查研究的对象.从筛查出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中,通过自愿招募和简短访谈后,完全随机分配至第二部分干预研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中.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全国统招全日制本科生;(2)高中阶段为普通全日制高中;(3)目前在校正常就读;(4)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1)定向生,委培生,专升本学生;(2)在外见习、实习无法参与研究的大五学生;(3)拒绝参加研究的学生.

研究步骤及方法

本研究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为调查研究,经过小范围预试验后,修改和完善自行选择和拟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运用分层便利抽样法,抽取某医科大学4个年级4所学院9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录入北京心海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以软件内置SCL-90常模为准,系统判断异常者作为心理危机发生标准.以此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对抗挫折的心理韧性,以及危机处理方式即“应对(Coping)",.

第二部分为干预研究.在第一部分内容的研究基础上,从筛查出的符合心理危机标准的大学生中,遵循自愿招募的原则,经简短访谈后纳入团体,并完全随即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拟订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方案,着眼于积极认知、情绪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纳入研究的学生开展为期6周的心理危机干预.在干预开始前,结束当天及结束3个月后,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以评价团体辅导的即时和短期维持效果.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经仔细检查、核对后,应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不同时间点上的两组数据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调整α水平的独立样本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水准a等于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医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较高

共发放调查问卷983份,回收有效问卷900份,回收有效率91.84%.以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内置SCL-90常模为准,依据SCL-90得分筛查出心理危机大学生223人,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为24.8%.

2.心理危机医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及心理韧性得分较低

当按照心理危机发生与否将学生分为两组时,除了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异常组的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均低于正常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分及因子分也低于正常组,且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积极维度得分偏低,消极维度得分偏高(P<,0.05).

3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

症状自评量表: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学生SCL-90得分明显高于未接受过心理或治疗的学生的得分(t等于7.989,P等于0.005),大一学生的SCL-90总分最高(152.46±,39.68),心理问题最为严重;大三学生的SCL-90总分最低(131.52±,36.23),心理状态较为良好.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回归方程SCL-90总分等于159.828-6.092年级-16.053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3.125对所读专业的感觉+4.02家庭居住地+2.663母亲文化程度,以上5个变量是与SCL-90总分关系最为密切的重要因素.

总体幸福感量表:男生比女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等于7.530,P等于0.006).对所读专业满意的学生,其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高于除“无所谓”态度外的所有学生,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学生得分也较不太满意的学生得分要高,说明专业满意度可以影响学生的总体幸福感.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得分高于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得分(P<,0.01),说明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耐受能力较好.对所读专业满意的学生,其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得分高于除“无所谓”态度外的所有学生,比较满意的学生得分高于一般和不太满意的学生,感觉一般的学生得分也较很不满意的学生得分要高,说明专业满意度也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韧性,且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越高,其心理韧性越好.

4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量表得分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趋势不同

(1)时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干预前后及干预后3个月,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他因子的主效应有差别(P<,0.05).

(2)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结果表明,除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外,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得分、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得分存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及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在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幅度不同,随着时间的延长,试验组的SCL-90得分明显下降,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及青少年韧性量表得分明显升高.

(3)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即固定时间因素,对不同时间点上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为保证3个独立样本t检验的试验误差比例不超过0.05,调整α至0.016(0.05/3≈0.16).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即刻试验组SCL-90总分及恐怖、抑郁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干预结束3个月后试验组SCL-90总分及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及青少年韧性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

结论

医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较高,存在心理危机的医学生其总体幸福感及心理韧性偏低;大一学生和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专业满意度可影响医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能够明显改善医学生的心理症状,提高其总体幸福感及心理韧性.经实证研究证明,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开发、培养和引导医学生自我潜能,使实践积极改变的理念成为可能,相较于个体干预更加简便易行,不失为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之策.

第四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模板: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之关系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的关系.根据大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角色的适合性和研究现状的需求性,选择理工科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着,对古今中外的有关自我控制和焦虑的部分文献作了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本研究提出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操作性定义.然后在这个理论构想的指导下,运用定量(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与定性(深度访谈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两次(大学入学时,入学一年后)跟踪调查X大学2012年入学的理工科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力与英语学习焦虑的变化情况.在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综合运用叙事探究(narrative study).

本研究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以及可能的创新,接着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自我控制的概念,元认知的概念,焦虑的概念以及叙事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梳理,进而重点介绍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和焦虑的关系.另外,详细阐述运用心理学应用技术一元认知干预技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力,降低英语学习焦虑的方法.并根据质的研究需要,选取了X大学18位2012级大一学生为深度访谈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x大学大一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和焦虑感形成的背景和原因等,最后提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发现,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X大学大一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具有非常强烈的导向性.他们往往将通过CET4/6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和英语学习的成功标志.X大学大一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实际采用的自我控制的方法和本文理论构想的四个维度非常一致.X大学大一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是客观存在于学生群体之中的.这些焦虑突出地表现为考试焦虑和交际焦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实现表现比较突出.焦虑与自我控制具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借助元认知干预技术,被试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摆脱对个人发展的限制,降低外语学习焦虑感,使英语学习成绩有更明显的提升.

第五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本科生学力发展与课程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大学学历.可是,拥有大学学历不等于获得了大学学力.学力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普遍关注,学力问题甚至被视为解决和克服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关注本科生学力”与“重视本科生学习质量”是2011年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学习科学大会的主题之一,大会还明确提出“重视本科生学力培养正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学力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的观点,将学力培养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也由此可知学力、学习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联系.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其中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而本科生学力发展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此,本科生学力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之核心.在高等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同时,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化再一次验证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斯蒂芬海尼曼(Stephen.Heyneman)博士在1992年对教育质量危机的断言,“教育质量的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中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一员,也未能从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之中幸免,高等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我国华东理工大学校长等都对中国本科生教育提出“缺乏思维训练,培养出的学生不会思考”的批评.以认知与思维力为核心的本科生学力发展水平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就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调查结果来说,清华大学与美国位列前10%的大学相比,仅在校园环境支持程度上与对方无差异,在学习的严格要求程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四个指标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对方,而这四个指标都与学力的一级指标直接有关.此外,武汉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得分也低于美国大学常模,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学力的二级指标.教育部、学术界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出台多部文件、实施多项工程,并为此设置多种指标体系来考核高等教育质量,但得出的结论依然是“质量普遍不高”.本文根据学力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具体转化为本科生学力的发展研究.围绕主要解决的问题“学力定义近乎百种,究竟什么是学力的本质”、“年级特征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特征,那么本科生学力水平随年级增长发生怎样的变化”、“影响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因素诸多,核心影响因素是什么是如何影响的”,本项研究在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研究思路下,首先采用文献检索法(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研究方法)对已有学力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学力发展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教育、通识教育、终身教育为学力发展提供教育基础,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学力发展提供心理基础,认知神经科学中神经元再生、神经系统重塑机制为学力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其次对学力定义、学力结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学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分歧,甚至误解,不同学力定义混淆了学力的本质,采用词汇分析法对已有学力概念进行关键词分析,修订学力概念,得出学力要素及结构,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本科生学力水平和学力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此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我国30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发现我国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评价方面提出培养本科生学力的课程对策.根据对学力本质的理解,发现它与以NSSE为调查工具的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项研究以NSSE(2013)问卷作为编制问卷的基础,将本科生学力分为认知与思维力、行为力、动力、效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2个题项,将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课程、教师、院校(支持)、学生个体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和题项都来自NSSE(2013)问卷,这就保证了问卷的效度,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65.采用事实性作答的方式组成问卷,以网络调查的方式在川渝高校的本科生中发放,最后收集有效问卷713份,采用教育统计软件IBM 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对学力及要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检验发现,本科生学力水平显著低于理想水平(p<,.001),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其中行为力的差距最大.2.学力四要素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四要素对学力模型的贡献率依次是认知与思维力>,动力>,行为力,效力是通过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学力模型.3.不同年级的学力及要素的得分均值显示,大一至大四学生的学力发展趋势呈“V”型,在大二出现最低拐点,归纳为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大二谷底”现象.出现“大二谷底”现象既有学生自我管理不严,缺乏长远规划的自身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对大二学生关注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不严格等方面的原因.4.学力差异比较显示:男、女生的学力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5),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学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5),大二年级显著低于大四,理工农类本科生的学力显著高于文史哲类、艺术类(p<,.01,p<,.01),但文史哲类与艺术类的学力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985”高校、“211”高校(p<,.001,p<,.001)本科生的学力显著高于普通高校,但“985”高校与“211”高校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5.学力发展影响因素调查发现,教师、学生个体、课程、院校(支持)是影响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因素,它们对学力发展影响的大小依次是课程>,教师>,学生个体>,院校支持,即在参加本次调查的本科生看来,大学课程是影响学力发展的主要因素.6.课程与不同变量的卡方检验发现,课程与性别、年级、高校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1,p<,.05,p<,.05),这说明课程因素对不同性别、年级、高校类型学生学力的影响水平不同.与女生相比,男生受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大三、大四学生受课程因素的影响较大,与“985”高校、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211”高校的学生受课程因素影响较大.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来自“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音乐专业的30个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中的大学课程存在缺少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同一所大学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致使课程分类不一,重视通识课程,但将通识课程与思政类、外语类、军体类、计算机类组成的公共必修课程等同,致使通识课程对本科生价值判断、思维训练等通识教育的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必修课程脱离培养目标等问题.根据已有教育理论对大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中彰显的培养目标与学力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提出基于学力发展目标的课程对策.本项研究在理论上修正了学力定义,明确了学力的要素与结构,得出了学力的线性回归模型,发现了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年级“V”型趋势和“大二谷底”现象,证实了大学课程对本科生学力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培养本科生学力发展的课程策略.关注和研究本科生学力发展在实践中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生学习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此外,本项研究如果能够获取同一研究对象在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力水平,就能够进一步证明本科生的学力发展趋势,大学课程对本科生学力发展产生哪些具体影响,这些正是今后大学课程影响学力发展模型研究的内容.

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一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一心理学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58569.html

第六篇摘要范文:心理学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测量了某校应用心理学和非应用心理学大一与大三共138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发现心理学专业学习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大三心理学学生幸福感低于大一心理学学生幸福感.说明心理学专业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的原因.

第七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人际困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关系不和谐,交往不协调,伴有焦虑、孤独、自卑、抑郁、苦闷等消极情绪的体验过程.人际困扰是阻碍人们社交活动顺利开展也是影响其他心理活动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有效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当前社会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交往呈现多层次多渠道日益复杂的态势,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愈发凸显,一旦出现人际困扰,常会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产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倾向.对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止意味着在学校里有和谐的人际氛围,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做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准备.人际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但是直接研究人际困扰的并不多见,本文旨在更具体的了解人际困扰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深入研究其与心理健康及各个维度水平上的相关性.不仅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也为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成长,切实解决其人际困扰提供依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人际困扰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随机选取荆州地区70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HS)对在校大学生的人际困扰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份,问卷回收率93%,剔除无效问卷后,实收问卷626份,有效问卷率89.4%.研究结果如下:

(1)被试大学生的人际困扰问题普遍存在,其中有45.5%的被试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有严重人际困扰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高达10.4%.人际困扰综合诊断量表对其四个因子的检出率及排序为:交际交友困扰(50.3%)>,交谈行为困扰(44%)>,异*往困扰(33.5%)>,待人接物困扰(15.5%),被试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困扰程度排序为:交际交友困扰(x等于2.73)>,交谈行为困扰(x等于2.20)>,异*往困扰(x等于1.96)>,待人接物困扰(x等于1.37).

(2)不同性别的被试大学生在交际交友和异*往两个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在交际交友困扰上,女大学生的困扰程度高于男大学生;在异*往困扰上男大学生的困扰程度要高于女大学生.

(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困扰总分、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异*往困扰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仅在待人接物困扰这个维度上,大四的被试大学生明显困扰程度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4)被试大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在人际困扰总分和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人际困扰总分、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困扰上,非学生干部的困扰程度要明显高于学生干部;在待人接物困扰维度上,学生干部的困扰程度要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

(5)被试大学生是否系统学过心理学在交谈行为困扰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没系统学过心理学的大学生的交谈行为困扰程度明显比系统学过心理的大学生要高.

(6)居住地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被试大学生在交谈行为困扰和异*往困扰上有显著性差异:来自农村的被试大学生在交谈行为和异*往方面的困扰程度明显要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高.

(7)是否独生的被试大学生在异*往困扰上有显著性差异,非独生的被试大学生比独生的被试大学生在异*往维度上的困扰要高.

(8)是否单身的被试大学生在人际困扰总分、交谈行为困扰、异*往困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单身的被试大学生的人际困扰、交谈行为困扰均比非单身的被试大学生的困扰程度高.

(9)家庭结构在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差别不大.

(10)是否混合宿舍在大学生待人接物困扰上有显著差异,住混合宿舍的大学生在待人接物维度上困扰程度比住非混合宿舍的大学生困扰程度要高.

(11)宿舍人数与大学生在人际困扰总分、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异*往困扰上有显著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3人宿舍的被试大学生在以上几个因子上得分最低,即困扰程度最低.

(12)在焦虑、自卑、社交攻击、偏执、精神病倾向这5个因子上,被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但在强迫因子上,被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水平.

(13)性别在被试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男大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大学生.

(14)不同年级的被试大学生在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冲动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社交退缩因子上,大一的被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大三、大四的低;在社交攻击因子上大四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大一大二的低;在冲动因子上大三、大四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大一.

(15)是否独生子女在被试大学生的社交攻击、强迫因子上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社交攻击维度上独生的被试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独生大学生;在强迫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独生的被试大学生.

(16)不同居住地的被试大学生在社交退缩、依赖两个分量上的得分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来自农村的被试大学生在社交退缩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来自城市的被试大学生;来自城市的被试大学生在依赖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来自城市的被试大学生.

(17)人际困扰及其四个分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均显著相关.

(18)以大学生人际困扰的4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困扰对其心理健康显著的预测作用.

第八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格式: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发展特点

社会责任心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品质.研究大学生责任心结构及发展特点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需要.国内外有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但社会责任心的系统研究还较缺乏,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社会责任心必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外学者已对社会责任心的概念、结构及影响因素等问题作过一些.我国对社会责任心的研究刚刚起步,还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因此,系统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从“社会人”的要求出发,根据人与自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以社会和谐发展的时空环境为基点,从责任对象的角度初步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的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专家咨询并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最终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根据该结构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探讨了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从责任对象的角度划分,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由物质、文化和群体三个维度构成.物质责任心主要由生物责任心、资源责任心和环境责任心构成.文化责任心主要由有形文化遗产责任心和无形文化遗产责任心构成.群体责任心主要由家庭责任心、团体责任心、国家责任心和世界责任心构成.

2.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测量的工具.

3.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水平较高,但各维度、各因子间发展不均衡.

4.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水平与具体的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呈现如下特点:

(1)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学校性质、年级、专业、家庭收入、家庭类型等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大学显著(国家和环境除外)显著高于重点大学,大一显著高于大二,理科显著高于经贸,非独生显著高于独生,非单亲显著高于单亲.

(2)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性别、家庭来源和父母职业等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资源责任心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世界责任心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大学生家庭责任心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父母是农民的大学生的家庭责任心显著高于父母是教师的.

(3)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家庭收入存在显著差异.按家庭收入的高低大致呈N型的发展态势,除1000-2000月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外,其他四类大学生随着家庭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在家庭收入水平上,物质和群体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家庭收入最高的物质和群体责任最低,家庭收入最低的两者均最高.2000以上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家庭责任心显著低于其他四类大学生,该类大学生的团体责任心也显著低于家庭月收入200-500元和500-1000元的.

(4)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家庭类型关系密切.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显著高于单亲家庭.非独生大学生的群体责任心极其显著高于独生大学生的群体责任心,非单亲大学生的文化和群体责任心显著高于单亲.非独生的家庭、无形和团体责任心显著高于独生.非单亲的生物、资源、无形和团体责任心显著高于单亲.

(5)大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学校性质、年级和专业等存在显著差异.一般高校大学生的各种责任心水平均显著(国家和环境除外)高于重点高校.

(6)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按年级呈U型发展态势.从大一到大二之间下降很大,以后从大二、大三到大四缓步上升,大四有较大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大一>大四>大三>大二,大一显著高于大三.

(7)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和经贸专业顺序,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大致呈半弧型的发展态势.文科、理科和工科发展高而较均衡,经贸专业较低,具体表现为理科>文科>工科>经贸,理科显著高于经贸.

第九篇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大学生感戴倾向及其与移情能力、助人倾向间的关系研究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越来越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并对快乐、乐观、希望、满意等积极情绪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而感戴作为人类重要的美德和积极品质,也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心理学家对感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对于感戴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有关感戴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并积累资料,使人们对感戴有进一步了解并为继续深入研究感戴提供线索.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采用方便取样原则从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发共选取8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个别访谈,考察了大学生的感戴倾向、移情能力以及助人倾向的状况和特点以及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感戴倾向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大学生感戴倾向总体来说比较高.

2.方差分析显示,在感戴倾向的充足感维度上,大三学的充足感显著高于大二和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的充足感显著高于大二年和大四学生,女生比男生有更高的充足感,农村大学生在充足感上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大二和大四的大学生充足感均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充足感为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和大四的学生,女生的充足感为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和大四的学生,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和大四的学生.城市大学生充足感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3.在简单乐趣维度上,年级、性别、生源地的差异均不显著.

4.在感激他人维度上,三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和四年级,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和四年级,性别、生源地上的差异不显著.

5.感戴倾向、移情能力、助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6.感戴倾向在移情力能与助人倾向之间起部分*作用.

7.在助人倾向低分组中,感戴倾向在移情力能与助人倾向之间起部分*作用.

8.在助人倾向高分组中,感戴倾向在移情力能与助人倾向之间起完全*作用.

第十篇摘要范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

调查发现,在中学和大学里,许多学生认为化学属于难学的课程之一.而导致化学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化学学科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因此,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寻找一条统领化学教与学的思路和方法,受到了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上,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理解性质、把握变化本质的依据,而化学符号则从微观层次上科学、简明地表达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联接宏观与微观的*.这样,在学习者心理上就形成了对物质特有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三种表征应有机结合,因此,从三种表征有机结合的角度,也就是从三重表征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化学就成为一条统领化学学科教与学的有效方法.

本论文主要探讨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国外宏观、微观、符号化学学习三种水平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三重表征的理论构建,对学生三重表征思维状况的调查,“鲁教版”化学教材体现三重表征的特点分析以及培养学生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实践研究.

化学学习的三种水平(宏观、微观、符号)最初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苏格兰的A.H.Johnstone 教授首先提出来的,之后,这种全新的观点得到了国外化学教育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缺乏对学生三种水平结合情况的调查,并忽视了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而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本研究借助于“表征”这一心理学概念,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的内在联系入手,在化学学习三种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重表征这一科学命题,并深入阐明了其内在依据、基本内涵及特征.我们认为,三重表征是一种能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具有一系列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此外,对于三重表征的形成过程,我们也做了较深入的探讨.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我们构建了四种教学策略:(1)注重培养学生的三重表征意识,(2)充分利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3)突出符号的宏观与微观意义,(4)挖掘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三重表征的作用.这些为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自编问卷,采用对照法、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查了济南市高一、大一、大三不同学生群体(共936 名)三重表征方面的思维水平,

该文是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大一心理学引用文献:

[1] 大一心理学论文选题范文 大一心理学论文题目怎么取
[2] 大一心理学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大一心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
[3] 大一心理学论文提纲 大一心理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一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大一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