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 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学研究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5

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民间文学:转向文本实践的研究
  3. 第三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
  4. 第四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模板: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5. 第五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日常生活与文学上海
  6. 第六篇摘要范文: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7. 第七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范文: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
  8. 第八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格式: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究
  9. 第九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文学*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

【100篇】免费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摘要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摘要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

家族文学研究将触角深入到",家—族—宗",宗法社会的基本构成中,力图介入中古以来文学创作基层写作的具体过程,通过家族性文学经验,揭示中国文学创作的族聚性、互动性、基层性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家族文学相关研究中所关注的历史建构、依存关系、类型特点、生产方式、现场情境、成果样本等问题,体现出这一研究方向的核心知识和发展趋向.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知识理论等可为研究提供一定的认知视角,但家族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和民族性的特点,故应以朴学的态度,重视文献价值,在此基础上兼容多元方法,以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二篇摘要范文:民间文学:转向文本实践的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往往用认识方法研究民间文学的文本实践问题,认为民间文学的文本和语境是彼此游离的.21世纪引入的表演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也仍被多数中国学者理解为一种理论认识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而忽视了民间文学转向实践科学的可能性.从实践研究的角度看,民间文学的文本实际上是人们用民间文学的不同体裁进行叙事的表演行为本身.表演就是体裁叙事传统的互文性通过表演行为具体化为动态文本的实践过程.只有把民间文学文本还原为体裁叙事的表演行为,体裁和人共有的形式意志、表演者和观众的责任*以及民间文学的实践特性才能被彰显,民间文学表演的",这一个",文本和采录的",这一个",文本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实践上的澄清.

第三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

认知诗学是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它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但又不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新的诗学.它以研究文学阅读为主要任务,同时也力图回答历来文学研究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建立自己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体系,是对以往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对文学和语言学研究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第四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模板: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本文讨论近期文学研究中围绕",本质主义",产生的争论,进而提出另一种称之为",关系主义",的理论模式.本文认为,文学必须置于多重文化关系网络之中加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呈现的关系表明了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在关系主义的视野之中,无论是文学性质、典型性格、文学之上一些著名概念还是文学经典都将因为复杂的关系网络而得到多重解释,而不是力图将结论还原到某种单一的",本质",.同时,研究者本身也是关系网络之一部分,而不是一个中立的、超然的客观观察点.

第五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日常生活与文学上海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处于从封建帝国向独立的民族国家行进的路途中,在内部嬗变和外部冲击的双层压力下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现代化和城市化成为该时期最为核心的政治诉求,城市特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口岸城市最早成为实施这一诉求的主要场域.上海也因其殖民都市的境遇与中国近现代史发生的同步性,被看做是“提供了用以说明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锁钥”,从而诱发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建构与都市文学研究的日渐升温.但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执迷”(夏志清语),导致对现代性过分的依赖,使得“民族国家”、“启蒙救亡”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主流叙事,城市现代性和日常现代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文学上海研究呈现出“去地域化”、“去本土化”以及意义超载的现象.因此,将都市生活作为核心观照对象,通过历史考察和文学文本细读,还原都市变迁过程中作家都市书写的历史情境和心理图景,从而凸显文学上海的“中国经验”和本土特性就成为必要.

从传统小县城到民国大都市,从孤岛时期沉沦的畸形都市到全面改造、压抑的共和国城市,从80年代后期商品经济冲击下城市生活的日渐恢复到当下都市的全面扩张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新定位,百年上海经历沧桑,而它最大的遭遇无过于从传统乡村生活方式到都市生活方式的急遽过渡,这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相契合,其差别只有范围、深度、表现形式和时间延滞早晚的不同.因此,对上海的关注,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都市生活方式的关注,也是对当下中国和世界最大现实的关注.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是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代表人物路易斯·,沃斯提出的,主张从社会生态学视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和有其精神个性和心理体验特征等三方面把握都市生活区别于乡村生活的根本特征.从精神个性和心理体验特征角度考察都市生活,显示了沃斯与德国早期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的师承关系,体现了西方城市社会学“从实证走向人文”的逻辑进程,这一点与中国都市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关注个体感性生存和精神生态存在先天的契合,也成为论文重要的理论资源.

研究都市生活回避不开日常生活的关注,因为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都市生活的变迁最终都能在日常生活领域反应出来,正如齐美尔所指出的:“即使是最为普遍、不起眼的生活形态”,也是对更为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表达,因此,经由日常生活场域追踪都市文学的变迁成为重要的研究路径.而近代以来启蒙、救亡话语和文学中的宏大叙事成为压倒性力量,导致日常生活在都市文学创作、研究领域有意无意的遮蔽,因此从日常生活角度研究文学上海,有助于“破除种种改写上海历史背后的神话统治,恢复人们对历史经验之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感受与记忆”.

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市民社会的兴起,日常生活的独立价值开始得到承认,国外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日常生活”转向带来的影响和理论资源,使得从日常生活角度研究都市文学成为可能,并涌现出众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提供借鉴、开启思路的同时,也显示出目前研究现状中的薄弱环节:1.一般将“日常生活”叙述与现代性联系起来考察,无意中淡化了日常生活的都市场域,因此也关注不到“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与前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区别特征.2.因过度聚焦于现代性,仅仅从反映论的单一角度将“文学中的日常生活”看作“现实中的日常生活”的附庸,没有看到二者间的辨证关系;作家作为都市日常生活的主体,其充满体验性的日常实践及对日常生活的抵制或超越常常被忽视.3.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单个作家日常生活叙事形态的研究,但在整体上呈现出零散和不系统的状态,目前还没有从“日常生活”角度对20世纪“文学中的上海”进行系统考察的.

鉴于此,本论文以“日常生活与文学上海”为题,将场域定位于20世纪最重要的都市——上海,在借鉴城市社会学、时间地理学、文化史学、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代表性作家小说、散文(含杂文)作品的细致研读,从“日常生活”角度分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到底给文学带来了怎样的新质

论文将从文学文本与城市文本的互动共生中分析以下主题:在20世纪作家笔下,都市“上海”呈现出怎样的日常“现实”不同作家对于这一“现实”“再现”的方式有何异同导致差异的原因何在他们有关上海的“日常生活叙事”有何共同特征或规律对于上海文学形象的建构上有何贡献在从乡土向都市生活的变迁过程中,这些作家在城与人的交接和遇合上给当下中国提供了怎样的经验

论文关注的是都市生活给文学上海带来的新变,因此在代表性作家、作品的选取上,主要关注具有以下特征的文学想象:它首先是在上海居住过的作家的创作;其次是作家对于上海“此在”生活给予了有意识的关注,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明显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点;再者,作家对于都市生活方式进行过观察、审视和思考,这往往体现在对都市生活的描摹、再现和批评中:或者自觉将都市上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或是关注处于乡土、都市临界状态下的人物类型,或者聚焦时代氛围氤氲下都市生活内部潜隐和局部异动.

在分析当前都市文学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个人研究兴趣和创新的可行性,论文最终确定韩邦庆、鲁迅、张爱玲、王安忆等四位作家为主要关注对象,研究他们在小说、散文方面充满体验性和独特性的都市书写.这几位作家对“文学上海”的书写几乎都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性中宏大叙事传统的规避,而关注上海百年变迁中较为日常的、市民的、私性的都市生活,建构了类似陈思和所说的文学“都市民间”,相对于夸张变形的、移植想象式的上海书写,他们的写作带有平实的社会学色彩,带有日常生活的况味.在对不同历史时段都市生活的自觉摹写和上海文学形象的建构上,他们的贡献不容回避.而他们进入都市、面对都市、写作都市的日常实践本身也构成了都市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规约着他们的都市书写.论文希望通过分析作家创作的心理特征、在都市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再现方式的独特性上,力图复原20世纪作家笔下的人物及作家本人在城与人、城与文遇合上的极大丰富性,并在研究的实践中激发出创意和生机.

论文的总体创新体现在:1.从生活方式角度把握都市生活和文学都市,为都市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2.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作家都市书写的特征分析和梳理,再现了20*上海的日常生活图景;3.在都市文学研究领域广泛引鉴西方城市社会学、日常生活和空间研究理论,体现出研究方法的创新.

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论证论文选题的缘由和必要性,并交代论文的逻辑结构和整体框架.首先分析了上海与现代中国、上海在城乡关系格局的特殊地位,说明将20世纪的上海作为考察都市生活变迁的依据;其次,在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指出论文选题的理论出发点和研究基础;再者,介绍论文的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最后指出论文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一章到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围绕四位作家的小说、散文(含杂文)等创作实践进行具体的文本细读与分析的批评实践.在综合考察城市文本、细致研读文学文本基础上,试图揭示出都市生活现实对于作家书写的潜在规约,作家对日常生活抵制和超越的可能和智慧,以及都市日常生活中具有的“生动的态度”和“诗意的气氛”.主体部分无意建构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和阐释方法,但会重点关注以下三点:1.关注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以作家日常实践的历史解析和作品的文本细读为主体,最大限度凸显研究对象的个体性和体验性,建构自下而上的都市文学研究路径.2.关注作家生活的都市历史情境,注意从时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把握作家都市书写的根本特质.3.关注都市书写再现过程中的媒介影响,也即都市媒介形式对于文学表现的丰富和参与.

第一章:都市肇始的日常书写者:韩邦庆.本章以韩邦庆的都市生活和日常生活写作为例,描述清末民初都市日常的新变,论述《海上花列传》在早期都市日常书写中的开创意义、在都市空问写作形式上的创新性和作品屡次遭弃的原因.首先,通过与明清士妓的交往形式及情艺生活的对比,揭示《海上花列传》因为金钱和*的介入而引起妓院情感形式的复杂化.通过两类情感形式和两类都市空间的对照,揭示都市肇始时期传统家庭、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岌岌可危的现实,不受外界侵蚀的古典私乐园终将无可挽回的“失掉”.其次,借鉴时空地理学的时空动态图,分析晚清小说时间形式的新变、交通方式的混杂带来移动的复杂性以及移动方式在城市空间建构上的意义.本章的创新点在借鉴时间地理学理论和空间理论分析《海上花》中混杂的移动方式与城市空间建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内在关联,指出小说的突出价值在于开启了与传统历时性的传奇体完全不同的空间写作形式,以及作家表现出明显的都市意识和展示都市全景的意图.将近代富有争议的《海上花》纳入都市文学研究系统,有助于推动对《海上花》文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

第二章:殖民都市的批判与照相者:鲁迅.本章围绕鲁迅上海十年的生活和杂文创作,分析都市生活对于鲁迅后期杂文写作的影响,上海殖民语境带来的国民性批判和启蒙立场的微调;他对殖民都市众生相的照相和文化*,对都市文化领域权力的抵制,都显示出对日常都市的精准把握和超越的智慧.论文首先分析他通过漫步都市、弄堂幽居和报刊阅读生活建构起与都市的联系,概括出鲁迅疏而不离的都市旁观者和文化守夜人的都市角色;其次将鲁迅对于半殖民地都市市民众生相的杂文写作与历史照相术联系起来,通过分析鲁迅杂文写作与照相术的关系,论述鲁迅后期杂文体现出的日常性、视觉性的特点,以及杂文书写作为他历史写作的重要方式.此外,鲁迅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多角度的书写,他与30年代图书报刊检查制度的斗争中体现出对权力抵制的智慧,他对商品竞卖时代文坛怪象的批判体现出知识分子的道义坚持,都有着一致的关注点:即在商品化、殖民地情境下“立人”问题的实现和文化批判的兴趣.本章的创新点在于打破偏执于纯文学文体的研究传统,将鲁迅后期杂文纳入都市研究视野,借鉴罗兰·,巴特《明室》中的摄影理论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分析和探讨了作家与都市的共生关系,对鲁迅研究领域中单一将乡土写作作为鲁迅研究“正脉”提出质疑,也是对城市文化研究中将海派文化视为上海城市研究固有模式的突破.

第三章:时代梦魇的日常呈现者:张爱玲.本章主要论述张爱玲处于时空封锁背景下的都市日常生活写作,认为只有将日常生活置于“乱世”的背景下才能理解她在日常生活和饮食男女上附着的热情.首先,通过辨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化”和“日常生活的戏剧化”,结合文本论述她多次提到的都市生活的二轮性特征;其次,通过借鉴芝加哥社会学派二代学者欧文·,戈夫曼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相关理论,考察张爱玲小说中处于传统社会和现代过渡期中上海市民的人际交往形式和家庭关系的隔膜.正是通过多重镜像中对人物“假扮”的揭破,张爱玲体现出对饮食男女的超越和对都市生活的深刻省思.再者,通过对公馆和公寓两大都市空间书写的梳理,分析了都市文明背景下传统家族生活的不合时宜和诡异的扭曲,以及中产阶级思想背景中的传统道德负累,它们共同构成小说人物难以摆脱的“时代的梦魇”.此外,张爱玲对于家庭居室空间的发现和最大限度的开发,提供了空间功能与家庭政治结构的关联通道.最后,通过分析小说中“艳异的瞬间”和“文本的阻滞”特征和原因,揭示“封锁”的历史情境对于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根本影响,从而理解处于乱世中的作者对于都市日常生活的沉溺和超越.本章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将“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的理论用于张爱玲笔下的都市人际关系的分析,此外对公寓生活、生活的戏剧化等都市独有的日常体验的分析都是此前研究者少有关注的.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71000.html

第四章:弄堂生态的持久关注者:王安忆.本章关注新时期作家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将其核心内容定位于对上海弄堂生态性的发现和全面书写上.通过分析弄堂生态中的构建主体、弄堂生态的侵入和扰动、调节弄堂生态的市民道德、生活逻辑,维系生态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神话传说、流言等精神力量以及弄堂作为独特建筑形式所具有的自然特征,揭示弄堂生态的多面立体的含义.其次,分析王安忆弄堂生态书写背后的日常历史观和日常生活审美的主观意图,她对于弄堂生态挽歌式书写和日常生活审美背后清醒的“寻找上海”的理性意图.本章的创新在于第一次提出“弄堂生态”的概念并进行全面立体的解析.

第五章:百年都市日常的见证者:上海的女佣部落.本章是在作家专论上的综合分析,主要选取四位作家笔下均涉及到的女佣题材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通过不同时期作家对于女佣生活的叙述角度和再现方式的不同,考察作家在日常生活书写上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上海百年变迁过程中,女佣群体作为都市日常生活的主体和见证者,同时也是从乡土向都市变迁过程中最具体和最直接的承载者,因此对百年女佣群体的交往对象、职业意识、情感生活的考察就具有代表性意义,特别是对女佣群体中私通、姘居、同居等亲密关系的分析,体现了都市变迁过程中男女亲密关系之变,而不同时期作家对于女佣生活的叙述角度和再现方式的不同,则增强了认识这一问题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结语部分论述四位作家在“文学上海”书写的相似特征、存在的继承和

第六篇摘要范文: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其学术史的追溯.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界对自身学术史的梳理工作明显是缓慢而滞后的.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学术史论著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并没有进入有些学者的学术视野.有的将其从外国文学学术史中一笔抹杀,有的将其作为附件并入该时期的翻译活动中.对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来说,这样的学术史显然是不完整的,还有待于完善.

基于此,本文将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作为独立的考察对象,以若干重要文学期刊——《新青年》、《小说月报》、《现代》、《西洋文学》、《民族文学》、《时与潮文艺》为经线,以中国现代社会的话语嬗变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呈现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风貌,及其在中国百年外国文学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以梁启超、林纾、王国维为例,梳理外国文学研究在晚清的原初状态,以此作为引入本论题的铺垫.在晚清科学救国的国家话语下,梁启超在《清议报》上以日本政治小说为依托,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标志着外国文学作为话语对象在中国学界的首次登场,这预示着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功利色彩.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撰写的外国作家传记,既代表了中国百年外国文学学术史中的传记研究模式,也体现了独立于国家话语之外的个人美学话语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与其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延续,尤以民初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最为明显.

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研究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2000字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文学研究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二章分析一九一○年代中后期,在启蒙思想话语下,《新青年》对于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从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文章可以看出,《新青年》将外国文学作为批评话语,在外国文学中寻求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的突破点.由此,进化文学史观、写实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成为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调.其中,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观念,使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话语向“人”的话语转变.由此,俄国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研究,因为“人”的话语获得生机.所以,本章认为,《新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是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策源地.

第三章主要以《小说月报》为例,梳理一九二○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在文学革命话语下,《小说月报》直承《新青年》的衣钵,成为继《新青年》之后该时段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小说月报》将俄国文学与弱小民族文学作为文学“为人生”的主要支撑,进一步落实了“人”的话语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由此,形成了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为中心、以俄国与弱小民族为代表的被压迫民族文学为主导的外国文学研究模式.此种研究模式代表着一九二○年代中国主流学界的外国文学观,成为建国后外国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称为之“鲁迅方向”.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式”的认识也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主要以《文学》、《现代》等刊物为例,梳理在多元话语并置下,一九三○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文学界的话语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环境与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发生断裂,战后新兴文学与尖端文学构建了此时外国文学研究的秩序.其中,《拓荒者》、《萌芽》等左翼刊物将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此相对,李健吾之于福楼拜、叶公超之于艾略特等经典作家研究的出现,则显示了一九三○年代革命阶级视角之外,学理层面上外国文学研究的实绩.《现代》这份具有左翼与自由主义双重视角的“非同人”刊物,以“现代”意识绘制了世界文学的图景.此外,《文学》关于“文学遗产”的争论,使莎士比亚成为研究热点.

第五章主要以《西洋文学》、《民族文学》等刊物为例,梳理在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的不同话语背景下,一九四○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概貌.周立波在解放区鲁迅艺术学院的外国文学讲稿,预示了出《讲话》精神的要领;《西洋文学》在沦陷区的刊发,成为战争年代处于孤岛上人们重要的精神慰藉;国统区的《战国策》、《民族文学》力主战时文化重建,以叔本华、尼采学说为主要话语,倾力易卜生、歌德等的研究,则凸显了国统区另类的外国文学研究;《时与潮文艺》展示了学院派研究的特征,是此时段外国文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而集中的一个刊物.

第六章主要从总体上分析民国学人对外国文学研究探讨.在民国文学期刊刊载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学者不但对外国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高屋建瓴地对外国文学研究本体进行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九二○年代,茅盾与郭沫若关于外国文学介绍与研究的争论,使外国文学研究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怎样研究西洋文学”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总的看来,此时的外国文学研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普及外国文学常识的启蒙阶段,而且已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层面.

第七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范文: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

本文对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逃离文学”的普遍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 ,指出后现代总体文学状况的双重性 :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统治并存 ,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掩盖.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条件下“文学终结”的艺术分类学意涵和文化分类学意涵 ,并着重描述了后现代条件下“文学性”在思想学术、消费社会、媒体信息、公共表演等领域中确立的统治及其表现 ,提出重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克服社会转型期文学研究危机的关键.

第八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格式: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研究文学文本.研究者常以语料库文体学、计算文体学、计量文体学、统计文体学、量化文体学等字样概括相关研究.这一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以及上述术语间的联系是本文考察的内容.纵观其发展过程,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有两个特点:一,对比参照语料库研究文学文本语言的显著特征,验证在语料库语言学迅速发展前学界所归纳出的言语与思想表达方式的完整性,验证基于直觉判断和理性分析的文学评论的合理性,二,主张超越验证文学评论的阶段,关注文本的潜在意义,提倡结合文本,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探究借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研究文学文本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指出在批判性地通读文学文本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语料库工具可多维度地丰富文学研究.

第九篇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文学*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文学*学批评是一种从*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的艺术.文学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文本的艺术.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审美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存在的物质形态.教诲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文学*学批评就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特性,从*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道德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禁忌、*蒙昧、*意识、*环境、*身份、*选择等,都是文学*学批评的核心术语.

第十篇摘要范文: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

语言是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键性因素.1990年代之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仅仅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研究文学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根本问题,不可能认识到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话语意义,也不可能认识到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所造成的文本差异性.1990年代之后,由于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学理论、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学研究在语言的层面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文学理论话语研究、文学问题关键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思想层面研究、翻译文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文学语言问题的史实清理与理论问题、文学话语与文学理论关键词问题、翻译文学与文化和文学交流的问题、文学语言的诗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该文是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文学研究引用文献:

[1] 女性文学研究论文选题范文 女性文学研究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经典外国文学研究论文题目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标题怎样定
[3] 网络文学研究类论文题目 网络文学研究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文学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 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文学研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