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专业毕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金融专业毕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2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海派学习文化研究
  2. 第二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样文: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
  3. 第三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
  4. 第四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5. 第五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格式: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化研究

★100篇关于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金融专业毕业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金融专业毕业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海派学习文化研究

上海,始终是一座不同凡响又与众不同的城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永远聚敛着才气,又赚足了财气等缘何或许,本项研究能为此提供某种可以解释的答案.

本论文运用深度访谈法考察了“觉新族”、“幸运儿”和“开拓者”三类若干新上海人真实的成人生活世界:

首先,呈现出他们在家庭、职场和社会所构架的三维立体的成人生活世界的学习文化.主要有: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学习价值观(重商)、市场化的学习心态(开放求新)、西学为用的学习诉求(享受西方物质文明之生活实利、崇尚西方格致之学之谋生实利)和自我导向的学习心理(自主学习).

其次,挖掘出海派学习文化的动因.主要包括:个人的自然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个人的内在需求驱动(如对物质生活的渴求、对生活压力的应对、对自我实现的追求)、非个人的客观因素影响(如家庭成员、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个人生活情境的作用(如“问题”出现、“机会”来临、“经验”聚合),以及文化生活观念的变迁影响(如性别文化重构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观念变迁、经济和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观念变迁、学习化和数字化的社会生存方式变革).

再次,反思海派学习文化的形成.主要包括:呼唤性别平等、呼唤开放意识、倡导社会公平、倡导自主创新,以及构建*的家庭养育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

最后,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包括:新上海人要积极关注自我认知、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应答新上海人的学习需求、成人学习支持者(包括家庭及其成员、学校及其传道者、企业及其管理者、权力机构及其政策制定者等)要重构积极的上海文化.

第二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样文: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

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作为民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其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和中心地位,在民国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影响到新中国的人口论.这一重要经济学术团体,今日学界对之却了解甚少.本文在广泛收集各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活动和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形成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者群体,他们参加或组织的学术团体在各地广泛成立,为中国经济学社创立奠定了基础,1923年11月,清华留美归国的经济学者刘大钧、陈长蘅等人与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戴乐仁等共同创立了中国经济学社,其最初目的是为社员提高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1924年马寅初等人加入后,学社宗旨改变为:发展中国经济学术和改进中国现实经济.这一改变,适应了社会需要,导致了学社的长足的发展.

在马寅初、刘大钧的积极领导下,中国经济学社由北京市的一个小团体,向天津、上海、美国等地扩张,到1927年11月,学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在此之后,马寅初等人开始了大量吸收商界和政界社员,学社的组织与影响就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延伸.同时,学社开始了艰辛的基金筹募,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到30年代中期,学社拥有杭州房产一处,南京地皮14亩,基金20万左右.然而由于抗战的爆发,中国经济学社的发展势头受到重大打击,虽然学社继续在重庆聚集社员,坚持发展,但学社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不断贬值,社员的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重大分化,特别是马寅初被软禁后,学社发展进入后期,走向衰落,一直到1953年正式结束.

中国经济学社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集体学术活动就是举行年会,前3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主要是社务会议.第四届年会在上海召开,确立了进行社务会、学术讨论会、讲学会、各种宴会以及参观游览等多种活动.在1927年至1936年间,学社在杭州、青岛、广州等地举行了10次年会,每次年会都受到了经济学界、政府、工商界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支持,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在1938年至1943年学社总部西迁重庆后,还召开了三次有影响的年会.同时,中国经济学社还举办了多种学术事业,如:出版丛书,创办社刊,建立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等等,发表了被经济学界公认的一批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刘大钧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次工业普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经济学社骨干社员马寅初、刘大钧、卫挺生、何廉、唐庆增、顾翊群、潘序伦等人的经济思想,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关于经济哲学:主张“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既反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不激),又批判保守的传统封建思想(不随),并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在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等方面,主要是受英美的马歇尔、克拉克等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而不是王亚南所说的主要受奥国派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实证和统计方法.

在应用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他们多在切磋和争论中相互影响.关于统制与放任:1932年10月,武育干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的主张,社员多主张在保留私有制前提下,由政府联合工商界上层统制全国经济.在统制经济理论流行时,顾翊群运用哈耶克理论批判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运用比较优势论批判了贸易保护主义,主

第三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

在当代,教育捐赠已成为具有多重价值和意蕴的、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捐赠问题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育的社会资本是教育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结构资源,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为教育捐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文化学视角来看,教育捐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捐赠制度演进的初始条件与逻辑起点,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教育捐赠为教育筹集资金,并进一步促进教育更加注重自身内涵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和服务社会,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乃至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教育作为制度性的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教育捐赠的可行性.教育捐赠作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形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贫富分化程度、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整体和谐,从*学的视角看,教育捐赠的意蕴已经超出经济学领域,逐渐延伸向价值观念、道德*等层面,教育捐赠行为是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教育捐赠宣扬了尊师重教、爱国主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客观上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公民道德的培育.同时,教育捐赠作为一种*行为,捐赠的当事人在捐赠过程中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捐赠使捐赠者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崇高感,给他们带来最高层次的心理满足.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毕业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选题

在人生价值实现、回馈与报答的心理驱动下,人们会更多地将捐赠投向教育事业上来.在中外教育的发展中,教育捐赠行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捐赠发展历史证明,教育捐赠与地域文化、社会政治等关系密切.由于文化传统以及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不同,教育捐赠的内核和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特点.但是,教育经费的来源逐渐趋向多元化是目前各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历史走向与共同趋势.

从教育捐赠的动力机制来审视,强烈的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是我国教育捐赠的主要动因,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教育捐赠的社会文化基础,儒家文化关于完善人性与理想人格追求的激励作用引导人们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进行教育捐赠.从跨文化学的视角出发,美国传统的宗教文明以及深厚的慈善捐赠文化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基本动因,对教育捐赠减免税收的相关优惠制度和配套政策是美国教育捐赠的直接动因,美国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校友捐赠文化,校友情结是校友为母校捐赠的内在动因,社会文化强调不遗留过多的物质财富也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动因之一,教育捐赠行为背后的本根动机是利他主义.

国外教育捐赠体制和机制已经相对成熟.从国家层面来讲,许多国家政府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进行教育捐赠,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为教育捐赠提供了高位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撑.从学校本身募集教育捐赠的相关行为来看,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捐赠,并有很多积极有效的做法:校长率先士卒参与募捐工作,提高了学校对教育捐赠的重视程度,建立了专业化的捐赠管理机构和较为完善的筹资与运作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制定战略性的筹款目标与详尽的筹款计划,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教育捐赠基金运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激发捐资者的积极性,密切与(潜在)捐赠者的联系,巩固与捐赠者的忠诚友好关系,等等.其中的有益经验可资借鉴.

近年来,我国新时期的慈善捐赠环境开始逐步形成,捐赠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捐赠已经起步.国家积极鼓励社会集资、捐资助学,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引导教育捐赠的开展,*财政对*级高校设立了捐赠配比资金,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教育捐赠.国内很多学校也逐步认识到教育捐赠的重要性,重视教育捐赠在学校多元化经费来源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争取社会各界的最大支持视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校友工作和筹资工作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总体而言,教育筹资工作逐渐从许多高校的战略边缘向中心工作转移,成为高校深入改革、重点加强、积极推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学校逐步建立了进行教育募捐的社团组织和筹资机构,对教育捐赠管理也作了许多实践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一些教育基金开始独立进行捐赠基金的管理与运作.

然而,由于我国教育捐赠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资金筹措机制呈现出多元化虚像背后的单一化格局.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教育捐赠要在规模和范围上有所发展,应由国家单一拨款向多渠道筹集经费的形式转变.从宏观层面来说,要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变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关于教育捐赠的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捐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做好执法监督、行政管理、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要发挥政府政策的杠杆作用,促使政府政策导向化,提高政府资金效益,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教育领域.同时,要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向教育事业捐赠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教育捐赠的相关税收政策,为教育捐赠提供税收激励机制.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立专门的筹资管理部门,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水准、有文化素养、热心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团队,形成专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各类人才汇集、优势互补的教育筹资、教育基金管理与运作的强有力队伍.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做好发展联络工作,拓宽学校的筹资渠道.

加强我国教育捐赠文化建设,构建适合我国教育捐赠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建立有效激励社会捐赠的制度体系,已是应当提上日程的问题.我们要在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有益的捐赠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诚信、透明、高效的筹措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有机体系.

第四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城市化进程要求提高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伴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的改变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学术型人才却忽视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十分匮乏,致使职业教育实践缺少有效的理论指导,这必然带来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如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不健全以及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这已严重制约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正是理论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在研究设计方面,融合城市化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现代就业理论,采取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辅之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本文的思路是在分析城市化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厘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研究设计,论文以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为起点,基于相关理论和实际环境因素,从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结构以及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衔接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

其一,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设计.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理念,论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进一步论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选择,是调整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切入点,是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途径,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的战略举措.

其二,职业教育体系制度设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提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制度,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立产业技术技能校企共享积累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制度,建立职业教育社区服务制度;投资体制方面,提出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提出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法律制度体系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其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设计.职业教育类型结构方面,提出要建立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类型结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方面,提出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专业特色,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职业教育区域结构方面,构建与区域内产业构成、生源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区域结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方面,构建了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和博士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在内完整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

其四,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衔接部分,搭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其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通道和桥梁,提出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总之,论文论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问题,构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造性地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相互衔接的方式方法,丰富和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当然,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再加上本人视野、能力所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第五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格式: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化研究

1955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1955年至1973年,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高达9.3%,在1968年其经济总量超过原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也奠定了雄厚的资本基础.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日益发展,日本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一些规制促进了其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日本金融机构开始大举进入海外,促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大大提高,日元走向国际化.1986年末,日本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已占其资产总额的20%,国际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22%.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银行业全行业实现大规模盈利;全球银行产业的利润主要来自日本银行,这让欧美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但是,国际银行业掀起的并购浪潮促使日本银行业在这次变革中规模更加扩大.1992年,排在世界前九位的商业银行均为日本所有,世界前五十家商业银行中也有近一半(22家)是日本的银行.1994年,日本银行业在这两项中所占位置有所减少,但世界前六大商业银行仍为日本所有;在全世界银行业总资产中,日本占了近40%.

1995年“住专事件”这一导火索暴露了日本银行业的巨额不良债权问题,日本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由此急转直下.从1992年至2002年这10年间,日本的银行已处理了大约90万亿日元左右的不良债权,这一数额己达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泡沫”繁荣时银行所增加贷款额的80%.“泡沫经济”崩溃使得日本银行业累积了巨额不良债权,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削弱,将日本经济拖入了长期萧条泥潭而难以自拔.日本金融当局并没有从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日本“金融大爆炸”之中切实理清日本银行业危机的深层原因,始终在制度疲劳和制度惯性形成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作用之间找寻解决出口.这种牵制作用体现在政府出台的各种处理措施、改革方案和政策对策方面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拖延了时间和贻误了最佳时机,使得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一蹶不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延伸演化且日趋恶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日本政府疲于应对外部冲击而相应推迟了国内的改革,这也阻碍了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梳理日本银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可以从中找寻出其国际竞争力兴替的演化路径、深层原因和生成机制,这对于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分为7章.第1章为导论.本章主要论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评述相关国内外文献,而后进一步探讨论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为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评价标准.本章首先介绍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及其相关理论,然后阐述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最后介绍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第3章为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变迁.本章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划分为由弱变强和由强变弱两个演变阶段进行详细梳理.在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演变中,文章进一步从经济萌芽和起飞时期(1955年以前)、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和经济低速或稳定增长时期(1974~1985年)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展开;在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由强变弱的演变中,文章进一步从泡沫经济时期(1986~1990年)和经济长期萧条时期(1991年~至今)两个典型阶段展开论述.

第4章为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化的宏观动因.本章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在国际环境分析方面,主要围绕跨国并购浪潮高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膨胀、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和新资本协议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在国内环境分析方面,主要集中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降、流动性陷阱和量化宽松政策、日元持续升值和“住专事件”五个方面进行展开.

第5章为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化的微观动因.本章论述导致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银行自身原因,这一部分主要从银行特许权价值、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管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84841.html

第6章为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的生成机制.本章将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的生成机制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制度疲劳和制度惯性形成的制度僵化“硬约束”;二是政府作用弱化形成的“软约束”.“硬约束”体现了制度变迁所具有的路径依赖属性,制度惯性和制度疲劳使得日本银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纽带难以割舍,这样会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的存量积累;“软约束”体现了政府在经济中主导作用的弱化,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过程中原来经济鼎盛时期的强政府作用被经济萧条时期的弱政府作用所替代,这样在处理银行业巨额不良资产等重大问题上极易贻误时机而陷入恶性循环泥潭难于自拔.

第7章为结论和启示.本文的结论归结为三个方面:(1)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兴衰变化反映了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泡沫经济转向长期萧条的内生演化路径;(2)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兴衰变化具有深刻的宏观动因和微观动因;(3)制度僵化和政府作用弱化共同促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由盛及衰的变化.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兴衰变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1)实施基于Basel III的新资本监管标准,增强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风险可控性;(2)构建价值创造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3)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4)信息披露与外部监管的强化约束有助于夯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这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金融专业毕业引用文献:

[1]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文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哪里有金融专业毕业参考文献
[3]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大纲样本大全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怎么写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专业毕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金融专业毕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