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学校德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学校德育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
  2. 第二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样文: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
  3. 第三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模板: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4. 第四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例:身体德性论: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
  5. 第五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格式:高校生态德育研究

★100篇免费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学校德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

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校德育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校德育教育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百多年来,教育现代化每跨越一个历史阶段,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德育体系都会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教育现代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重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当把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相衔接的、公平合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更新教育内容和知识传承体系、技能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92229.html

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坚持五大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适应性原则,解决好现代学校德育的适应性问题;三是整体性原则,解决好各个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四是科学性原则,解决好德育要素选择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五是可操作性原则,解决好为学生接受并取得积极效果的问题.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总体框架是,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系统科学、传承创新的德育内容体系,先进灵活、务实高效的德育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德育环境体系.

德育目标对整个学校的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等,并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确立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每一进程,既需要发挥总目标的导向和保证作用,还需要相应的具体德育目标来发挥选择、激励、纠偏和评价的功能.德育目标体系既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向和旗帜,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德育活动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德育目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学校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是由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学校德育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学校德育内容来源于实践,它不仅应该是深刻的,而且是应该生动的、丰富的、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行为规范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大责任,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并纳入德育范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丢弃优秀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当把创新教育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课程.

德育工作体系是德育目标实现的保证.更新德育理念,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创新德育方法,从德育对象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确定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思维,能够积极反映、促进和引导德育科学的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强化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完善德育机制,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解决好他们的地位、待遇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对现代学校德育效果至关重要.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关系,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第二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样文: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所必须正确回答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实现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德育工作.而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质量取决于系统各个要素作用的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但高职毕业生存在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道德观念薄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缺失,加大了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风险.而现今一些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德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德育工作低效运行,德育陷入瓶颈与困境,直接拷问着现行的高职院校德育.因此,随着人们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已经势在必行.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汲取国内外关于德育体系研究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解决高职院校德育困境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第一部分,系统阐述了德育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德育的理论、中国*关于德育的理论、主体性德育教育理论以及系统论理论.对学校德育体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为深入课题研究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第二部分,梳理了德育体系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高职德育体系缺乏整体性、层次性、针对性、处延性;深入分析现阶段高职德育体系存在问题,将其原因归结为“五化”,即德育理论的“模糊化”、德育“边缘化”、社会道德环境“失范化”、德育资源“非合化”、德育主体因素“他律化”.对这些德育体系制约因素的分析,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整合创新提供了依据.

第三部分,对整合与创新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目标、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整合创新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目标,要适应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基本覆盖高职德育教育的全部阶段,体现我国高职德育教育的特点,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创新高职德育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坚持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坚持高职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第四部分,论述了高职德育体系整合创新的主要内容.一是整合德育目标体系,要定位总体目标与分项目标,分解年级德育目标,畅通“入口”与“出口”目标,协同学校、企业、家庭德育目标;二是整合德育内容体系,要实行德育“五要素”的分层式施教,开展价值观、义利观与经济*教育,强化基础道德、底线道德教育,贯穿实施职业素质、就业及创业教育;三是整合德育途径体系,要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高职各专业学科的德育渗透,营造“五育人”高职德育工作格局,统合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网络高职德育资源;四是整合德育方法体系,要从灌输式一维方法走向对话式多维方法,从封闭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型教育,实现高职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结合,探索知识本位教学法向项目教学法的转变;五是整合德育管理体系,要理顺、健全高职德育领导体制,稳定提高专*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建立完善德育规章制度与德育工作网络,创建“五级监督”体系;六是整合德育评价体系,要组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丰富立体化的评价内容,拓展多样化的德育评价形式.

第五部分,阐述高职德育体系整合的实施机制.一是建立全员化高职德育体系管理机制,包括建立责权分制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德育经费保障体系、创新高职德育科研管理模式;二是建立具有合力效应的高职德育体系协调机制,包括加强学校、企业、家庭德育合力建设,加强德育阵地的合力建设,强化德育施教主体的合力作用,创新德育载体的合力交互;三是建立“五育人”高职德育体系工作机制,包括教书育人体系化,管理育人规范化,服务育人人性化,生产育人特色化,环境育人主题化;四是建立高职德育体系自律机制,包括建立学生德育自律组织强化主体意识,依托党团组织形成个性教育与培养的良好氛围,利用社团活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教育,建立自我管理与评价的德育成长档案.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目的是针对高职德育教育瓶颈,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实施的方法措施,构建起了一个全过程、全功能、全方位、全员化、主体化的高职德育实施体系,最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模板: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遭遇着严峻的外部冲击,而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却长期受到忽视,这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客观现实境况.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永恒存在,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内在的德育功能对于和谐社会秩序建设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必须摒弃德育即为学校德育的固化理念,在创新学校德育的同时,加强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研究,确立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德育地位,探寻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规律,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意义.

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受到来自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大众媒介、社会活动、社区文化以及人际交往等各种德育影响的总和效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和受教主体的全民性.在实践特性上,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性以及情境性,体现了人追求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主体性文化自觉,是社会道德秩序自我调整和完善的内在机制.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理论演变的研究,不仅能够确证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客观存在,更在于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认知发展逻辑的深入探寻.本文探索性地将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划分为混合共生、相对分离和趋向统合三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社会教育德育思想经历了从关注社会生活德行*,到倡导人道主义帮助*,再到追求完整社会人格*的理论致思进程.这一辩证性思想进程不仅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内涵逐渐变得丰富全面,而且更加关注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德育功能实现,折射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向人的类本性的复归趋势.

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客观自在性,关键在于如何得到真正实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现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依据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随着人类交往关系的阶段性演变而呈现出强势主导、整体式微和全面实现的历史发展动态,表明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存在着内在因果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对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历史考察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证,从而尝试探索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规律,即不同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决定和制约着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程度.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交往关系中,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只能在生活*秩序上得到实现;在物的依赖性社会交往关系中,由于人的原子化生存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受到抑制;在人的平等自由社会交往关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得到全面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整体性社会交往关系结构遭遇了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的侵蚀和消解,使得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因主体缺失而陷入现代性困境.而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同样由于急剧社会转型过程中主体利益观念、主体正义行为、主体意义关怀、主体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而出现现代性异变.基于现代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和传统共同体的日渐消逝,西方学者们提出了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建立具有*精神的普遍性制度规范,以及以共同体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培育人的德性品格的学理性致思努力,对构建现代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但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前提,才能形成突破社会教育德育困境的现实逻辑理路.

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扬弃与超越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和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积极借鉴西方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有益经验和中国*所领导的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社会德育主体的生成和新型社会交往关系的型构.在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关键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各个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的良性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行动准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开展社会德育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德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充分彰显社会德育活动的人民性;全面建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建设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在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中陶冶和培育人的德性人格.

第四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例:身体德性论: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社会道德生态出现了大幅度滑坡的怪现象.在大量社会道德滑坡的案例中,比较凸出的是社会公众身体*退化的现象,这种退化实则是公众在身体*领域的共同道德信仰,趋于瓦解和崩溃的一个重要信号.作为一项客观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诸多不利的社会因素和不良的社会思潮,在身体*领域对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信仰造成了挑战.

与此同时,学校道德教育对身体*层面日渐浮现的危机面前集体失语、鲜有作为,也折射出了当前教育系统在与身体*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环节上的缺陷与不足.当然,近些年来,作为一种反思,诸多德育领域的先驱在学校道德教育领域完成了大量基础理论方面的奠基工作,也提出了一些主张,如生命教育.但是,就关于如何发展和培养人的身体德性发展的议题而言,学校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界定身体德性的概念以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确立学校教育塑造教育对象身体德性的教育发展原则以及应当确立哪些原则、在身体德性塑造领域学校教育系应当设立何种教育目标、以及作为在校学生身体德性发展的责任主体的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应当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分工来开展身体德性塑造的具体工作等,一直是道德发展理论中的真空地带.

本研究着眼于义务制教育阶段在校学生身体道德发展的基础教育理论环节,致力于在该阶段与身体道德发展相关的德育原理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作出突破.在梳理和归纳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语言分析法、文氏图法、历史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对身体德性的概念与属性、身体德性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身体德性异化现象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身体*道德危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以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危机破题的关键策略,就现行教育系统如何进行合理的教育分工以实现重构国民身体德性的进行了论证并做出了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理论构想.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本研究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身体德性的基本概念展开分析并指出,作为一个身体*学的实体范畴,身体德性在内涵上并不等同于对身体制度性的立法,而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基于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取向上的一种价值关怀.从对道德、身体、这些基本的概念的分析和考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身体德性”及其相关的诸般概念进行了分别的探讨和辨析,并对一些可能产生混淆和歧义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和澄清.

在与本研究相关的诸般基本概念得到阐明和理清的前提下,第二章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主要进行了三个主要领域的研究.一是对近代以前的东西方身体道德观念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前人的文献,勾勒了东西方两大文明发展线路中人类身体道德文明的不同发展理路.二是对现代化社会中的道德危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从分析全球道德危机爆发特征与本质,再到探讨中国道德危机的形成背景与影响,最后聚焦到中国社会面临的身体领域中道德问题,并提出身体领域的道德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更应当看做是身体的教育问题.三是从课程与教学两个角度,对当代学校教育中的身体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接下来的章节中,在前面章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两个章节的篇幅对身体道德教育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在上篇中,首先将身体道德教育定位于身体教育,讨论了什么是身体教育,并从身体教育的视角出发,将现代德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应用于对身体道德发展规律的探索,最后对学校身体教育活动中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理论谬误和教育偏见进行了批判和剖析.在下篇中,本研究着重从目的论、内容论的角度对身体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目的论部分着重讨论了如何界定身体道德教育中教育目的的问题;内容论部分则侧重讨论了身体道德教育的内容选取范畴的问题.通过将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在第四章结论中以结论提纲的形式提出了身体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

最后,综合前面的研究,本文提出欲重构身体的德性,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勇气承认当前这一领域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处于空白区间的现状,并致力于完成身体道德教育从无到有的变革,而这一系列的变革必然由体育学科来承担和完成.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在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中,身体教育作为一个与身体发展高度相关的学科,在重新构建国人身体道德面貌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提出将重构身体的德性作为历史性的教育使命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育职能中,是一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必然.作为对身体德育在体育课程中运作层面上的探索,研究主要从课程论、教学论以及教师论三个关键因素入手,对如何建构身体道德教育的实施体系进行了研究.

第五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格式:高校生态德育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问题日益凸现,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生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培养我国高素质的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中,进行生态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态德育作为一个新近出现的概念,其理论研究已经起步,且实证层面上也有了进展.但对生态德育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甚至没有形成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体系.有鉴于此,本文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对生态德育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挖掘生态德育所具有的当代价值、理论基础,考察生态德育的现实实践,尝试建立生态德育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构出高校生态德育的初步实践模式.

基于以上思路,本文的研究按以下两条路径展开:

第一条路径:生态德育理论体系构建.

首先,本文从梳理当前对于生态德育概念的各种观点入手,将生态德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笔者以为:生态德育尽管与生态道德教育有相似之处,但唯有生态德育更能彰显德育视域下进行生态道德层面教育重要性的内涵.把生态德育与其他关于环境的教育作出区分,是高校生态德育研究的前提,并赋予环境教育与价值观内涵.

其次,生态德育价值的探讨是生态德育理论的前提.如果生态德育没有价值,那么生态德育的一切理论自然也就没有了价值.笔者对生态德育的价值进行了确证,认为生态德育能够培育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公德意识以及激发生态需要意识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意识、转变经济社会的机械、僵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培育包容开放的精神氛围从而推动社会和谐构建;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整合教育因素、创新德育因素、营造环境因素.

其三,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是关乎生态德育的方向发展、基本原则的指导性理论.本文认为:第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观以及人的解放学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生态德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二,西方生态*学中的各种生态*流派思想也是生态德育借鉴的理论宝库.第三,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道两家的生态*思想是生态德育应该汲取的智慧源泉.

第二条路径:高校生态德育的实证考察.一是对我国建国以来生态德育实践的历史考察;二是对我国高校生态德育实践的现状考察;三是对我国高校生态德育实践现状的原因分析;四是在前三个方面的考察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生态德育实践模式的建构.笔者认为,我国生态德育刚刚起步,其实践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中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因而整体效果较低.分析其原因,本文认为,造成高校生态德育实践薄弱、效果低下的原因,与学校教育自身因素、以经济发展因素及消费主义意识形的影响直接有关.

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固然离不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在根本上必须付诸人的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因而,更需要有效的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本文认为,高校生态德育要想提升实效性,必须遵循三大原则、确立两大价值目标以及建立长效机制.其指导原则应该以主体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为方向;其价值目标应该分成两个层面,即:生态规则意识培育和生态道德意识培育,避免德育目标过高而造成的德育效果低下;并提出高校生态德育实践的课堂模式、课外模式和文化模式,形成高校生态德育的长效机制.

论文最后,笔者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本文是一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学校德育教育引用文献:

[1] 最新学校德育教育论文选题参考 学校德育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学校德育教育参考文献外国 学校德育教育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学校德育教育论文提纲 学校德育教育论文提纲怎么写
《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学校德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学校德育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