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语文本科论文范文参考 语文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语文本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21

语文本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语文本科论文范文参考:教师职业紧张与其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关系研究
  2. 第二篇语文本科论文样文:专业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实践路径探寻
  3. 第三篇语文本科论文范文模板: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
  4. 第四篇语文本科论文范例: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5. 第五篇语文本科论文范文格式: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语文本科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语文本科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语文本科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语文本科论文范文参考:教师职业紧张与其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关系研究

目的:通过对教师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工作能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问卷调查,了解教师身心健康状况、探讨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及其对教师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为新疆地区教师职业紧张研究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完善我国教师职业心理研究方面资料,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两市、三地州等地大学、中学、小学教师6,600人,进行职业紧张因素、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等问卷调查.结果:1)不同层次教师的职业紧张因素各不相同:在环境紧张、任务危险性维度、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和个体应对资源维度,小学教师得分最高(P<,0.05,P<,0.01);在交流的可能性维度,初中教师得分最高(P<,0.01);高中教师在合作的需求程度、任务不确定性、工作组织问题、注意力需求、时间压力、工作环境、个体紧张总体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维度得分最高(P<,0.01),在个体应对资源维度得分最低(P<,0.01);大学教师在复杂性、任务控制、参与、时间控制、合作的可能性、工作干扰、合作的紧密性、任务界限、责任和业务紧张反应维度得分最高(P<,0.01);各层次教师在不合理体位要求维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层次不同任教科目教师的职业紧张因素各不相同:小学教师中,在复杂性、合作的需求程度、任务控制、参与、交流的可能性、注意力需求、时间压力、任务危险性、合作的紧密性、职业任务总分、任务过重和任务模糊维度,小学主科教师得分高于副科教师((P<,0.05,P<,0.01).中学教师中,语文教师在复杂性、工作干扰、注意力需求、时间压力、职业任务总分、任务过重、心理紧张反应维度得分最高(P<,0.05,P<,0.01);数学教师在任务控制与不合理体位要求得分最高(P<,0.01);英语教师在合作的可能性、任务不确定性、任务模糊、个体紧张反应总分、人际关系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维度得分最高(P<,0.05,P<,0.01).大学教师中,人文专业教师在任务模糊、复杂性、个体紧张反应总体、心理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维度得分最高(P<,0.05,P<,0.01);工学专业教师在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和工作组织问题维度得分最高(P<,0.05);农学专业教师在任务不适、任务控制、参与、时间控制和合作的可能性及个体应对资源维度得分最高(P<,0.05,P<,0.01);医学专业教师在任务不确定性、不合理体位要求、工作干扰以及合作的紧密性维度得分最高(P<,0.05,P<,0.01);3)不同层次教师职业紧张程度各不相同:处于中度以上职业紧张教师比例为32.6%,不同层次教师中度以上职业紧张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中(34.4%)、小学(33.7%)、大学(33.4%)和初中(30%).处于中度个体紧张反应的教师比例为37.6%,不同层次教师中度以上个体紧张反应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中(51.8%)、大学(49.4%)、初中(48.4%)和小学(42.9%).处于中度以上缺乏个体应对资源的教师比例为27.3%,不同层次教师中度以上缺乏个体应对资源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中(29.9%)、大学(28.9%)、小学(26.3%)和初中(25.6%);4)不同层次不同任教科目教师紧张程度各不相同:职业任务维度,小学中度以上职业紧张主科教师检出率36.5%,副科教师检出率27.6%;中学不同任教科目教师中度以上职业紧张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语文(检出率35.9%)、外语(检出率32.8%)、数学(检出率32.4%)和其它科目(检出率27.4%);大学不同任教科目教师中度以上职业紧张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其它专业(检出率37.5%)、人文(检出率36.7%)、医学(检出率31.2%)、理学(检出率29.3%)、工学(检出率28.1%)、农学(检出率25.1%);个体紧张反应维度,小学处于中度以上个体紧张反应的主科教师检出率44.2%,副科教师检出率39.9%;中学不同任教科目教师中度以上个体紧张反应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语文(检出率53.7%)、外语(检出率52.9%)、数学(检出率48.9%)和其它科目(检出率47.3%);大学不同任教科目教师中度以上个体紧张反应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人文(检出率53.4%)、工学(检出率52.8%)、其它专业(检出率50.2%)、医学(检出率47.3%)、理学(检出率43.3%)、农学(检出率40.7%);个体应对资源维度,小学处于中度以上个体紧张反应的主科教师检出率44.2%,副科教师检出率39.9%;中学不同任教科目教师中度以上个体紧张反应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语文(检出率53.7%)、外语(检出率52.9%)、数学(检出率48.9%)和其它科目(检出率47.3%);大学不同任教科目教师中度以上个体紧张反应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人文(检出率53.4%)、工学(检出率52.8%)、其它专业(检出率50.2%)、医学(检出率47.3%)、理学(检出率43.3%)、农学(检出率40.7%);5)教师个体特征与职业紧张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教师职业紧张的个体特征相关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教龄、学历、性别、民族、婚姻和月收入;6)在职业人群尤其是脑力劳动者中,教师承受着较高的职业紧张,并在个体应对资源方面相对匮乏:在复杂性、变化性、合作的需求程度、任务控制、时间控制、交流的可能性、合作的可能性、任务的不确定性、工作组织问题、不合理体位要求、注意力需求、时间压力、任务危险性、合作的紧密性等14个维度,教师得分都高于乌市脑力常模(P<,0.01);在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界限、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以及躯体紧张反应8个维度及职业任务和工作紧张反应总分方面,教师得分均高于西南地区职业人群常模(P<,0.01).在个体应对资源项目的总分及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各维度,教师得分均低于于西南地区职业人群常模(P<,0.05,P<,0.01);7)不同个体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各不相同:男性、少数民族、高学历和高收入教师在工作倦怠和心理疲劳的得分均分别高于女性、汉族、低学历和低收入教师(P<,0.05,P<,0.01);女性、低学历、高教龄、已婚和低收入教师在情感资源维度得分较高(P<,0.05,P<,0.01);女性、10~20年教师在体力疲劳维度得分较高(P<,0.01);女性、少数民族、低学历、高教龄教师在社会支持维度得分较高(P<,0.05,P<,0.01);女性、汉族、低学历、高教龄教师在解决问题和求助维度得分较高(P<,0.05,P<,0.01)男性、高学历、高收入教师在自责、幻想和合理化维度得分较高(P<,0.01);8)不同层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小学教师在情感耗竭、体力疲劳、社会支持、解决问题和求助维度得分较高(P<,0.05,P<,0.01);高中教师在工作倦怠总分、心理疲劳总分、自责、幻想维度得分较高(P<,0.01),在社会支持维度得分较低(P<,0.01);大学教师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较低(P<,0.01).不同层次学校教师累计中度及以上倦怠水平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中(检出率56%)、初中(检出率51.5%)、大学(检出率51.4%)和小学(检出率45%);9)不同任教科目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小学主科教师在成就感降低、体力疲劳和脑力疲劳得分高于副科教师(P<,0.01),副科教师在情感耗竭、活动减少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高于主科教师(P<,0.01),主科和副科教师在应对方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学语文教师在情感耗竭、体力疲劳维度得分较高(P<,0.01);数学教师在人格解体维度得分较高(P<,0.01).大学人文专业教师在情感耗竭、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幻想维度得分较高(P<,0.05,P<,0.01);工学专业教师在成就感降低、疲劳总分和体力疲劳维度得分较高(p<,0.01);农学专业教师在社会支持、解决问题和求助维度得分较高(P<,0.01);10)不同紧张水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同:高度紧张教师的中高度倦怠程度比例较高,达到了55.01%,不同紧张水平教师心理疲劳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度紧张水平教师心理疲劳得分较高;不同紧张水平教师社会支持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紧张程度的加深,社会支持逐渐降低.不同紧张水平教师应对方式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教师紧张程度越高,成熟应对方式得分越低,不成熟应对方式得分越高;11)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特征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各不相同: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得分在性别、民族、学历、职称、教龄及月收入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女性、高职称、高教龄、高收入教师职业紧张较高,汉族、本科及以下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初中教师职业紧张得分在性别、民族、职称、教龄、婚姻状况及月收入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男性、汉族、10~20年教龄和已婚教师职业紧张较高,高职称、高教龄和高收入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高中教师职业紧张得分在性别、民族、学历、职称、教龄、婚姻状况及月收入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男性、汉族、高学历、10~20年教龄和已婚教师职业紧张较高,汉族、高职称、高教龄和高收入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大学教师职业紧张得分在性别、民族、教龄、婚姻状况及月收入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12)不同层次教师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各不相同: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各维度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脑力疲劳均具有相关性(P<,0.05,P<,0.01),初中教师职业紧张各维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体力疲劳、脑力疲劳、疲劳总体、求助均具有相关性(P<,0.05,P<,0.01);高中教师职业紧张各维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工作倦怠、体力疲劳、脑力疲劳、疲劳总体、客观支持、自责、求助、、合理化具有相关性(P<,0.05,P<,0.01);大学教师职业紧张各维度均与成就感降低、解决问题具有相关性(P<,0.05,P<,0.01);13)不同层次教师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小学教师患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疾病、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的疾病率较高;初中教师患血液、生殖泌尿系统、神经和感觉器官、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的疾病率较高;高中教师患消化系统疾病比例较高.小学教师患高血压和冠心病比例较高;初中教师患糖尿病和脑卒中比例较高.不同层次教师患慢性病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中(33.5%)、小学(32.9%)、高中(19.7%)、大学(14%).不同层次教师因病缺勤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学(35.5%)、小学(33.4%)、初中(33.2%)、高中(26.1%),教师因病缺勤率达到32%.提示教师因病缺勤率较高,应对教师健康予以关注.教师患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器官疾病,这两种疾病占到教师总人数的67.53%,占教师所患疾病的28.77%;教师患慢性病主要是高血压与冠心病,这两种疾病占到教师总人数的7.63%,占教师所患慢性病的83.35%;14)不同紧张水平教师健康状况不同:不同职业紧张水平对引起各类急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随着紧张程度的增高患病比例也在增高;15)不同个体特征教师工作能力各不相同:男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高于女教师(P<,0.01).汉族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高于少数民族教师本科及以下学历组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低于研究生学历组教师(P<,0.01).不同职称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中级、初级和高级(P<,0.05).不同教龄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10年、10~20年、≥20年(P<,0.01).未婚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高于已婚教师(P<,0.01).不同月收入教师工作能力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5000元、3000~5000元和<,3000元;16)不同层次教师工作能力得分存在差异(p<,0.01),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提示大学教师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强;17)不同任教科目(专业)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小学副科教师工作能力指数较高(P<,0.01);中学语文科目教师工作能力指数较低,其他科目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较高(P<,0.01);大学人文专业教师工作能力指数得分较低,农学专业工作能力指数较高(P<,0.01);18)不同层次不同紧张水平教师工作能力各不相同:各层次教师不同紧张水平工作能力为良和优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均为中度紧张、高度紧张和低度紧张;19)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教师职业紧张与健康呈相关关系(P<,0.01),对工作能力具有影响;学校层次、教龄、工作倦怠、心理疲劳、各类疾病、因病缺勤、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对工作能力的影响比较大.结论:1)不同层次教师的职业紧张因素及职业紧张水平各不相同:环境紧张、任务危险性、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是小学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交流的可能性是初中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合作的需求程度、任务不确定性、工作组织问题、注意力需求、时间压力、工作环境等是高中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并在个体紧张总体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和躯体紧张方面反应比较强烈;复杂性、任务控制、参与、时间控制、合作的可能性、工作干扰、合作的紧密性、任务界限和责任是大学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并在业务紧张反应方面比较强烈;高中教师职业紧张尤其比较严重,个体应对资源也比较匮乏;小学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2)不同任教科目教师的职业紧张因素及职业紧张水平各不相同:复杂性、合作的需求程度、任务控制、参与、交流的可能性、注意力需求、时间压力、任务危险性、合作的紧密性、职业任务总分、任务过重和任务模糊是小学主科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复杂性、工作干扰、注意力需求、时间压力、职业任务总分、任务过重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并在心理紧张方面反应较强;任务控制与不合理体位要求是中学数学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合作的可能性、任务不确定性、任务模糊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并在个体紧张尤其是任教关系及躯体紧张反面反应较强;任务模糊、复杂性是大学人文专业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并在个体紧张总反应、心理紧张和躯体紧张等方面反应强烈;工作环境是大学理学专业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工作组织问题是大学工学专业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并在人际关系紧张方面反应强烈;任务不适、任务控制、参与、时间控制和合作的可能性是大学农学专业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农学专业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任务不确定性、不合理体位要求、工作干扰和合作的紧密性是大学医学专业教师的主要紧张因素;小学主科、中学语文、大学人文及医学任教科目教师职业紧张比较严重;小学主科、中学语文、大学人文及工学任教科目教师个体紧张反应比较强烈;小学主科、初中语文、大学人文及工学任教科目教师比较缺乏个体应对资源;3)在职业人群尤其是脑力劳动者中,教师承受着较高的职业紧张,并在个体应对资源方面比较缺乏;影响教师职业紧张的个体特征相关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教龄、学历、性别、民族、婚姻和月收入;4)不同个体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各不相同:男性、少数民族、高学历和高收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女性、少数民族、低学历、高教龄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相对较多;男性、少数民族、高学历和高收入教师倾向于采用不成熟或混合的应对方式,女性、汉族、低学历、高教龄教师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成熟方式;5)不同层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小学教师更容易体验到情感资源过度消耗和体力疲劳,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倾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成熟应对方式;高中教师工作倦怠和心理疲劳程度相对高,待人方面常采用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获得的社会支持相对少,倾向采用自责、幻想的不成熟应对方式,或者合理化的混合型应对方式;大学教师更多地体验到成就感降低;6)不同任教科目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小学主科教师心理疲劳程度较高,缺乏成就感;副科教师情感资源过度消耗,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比较高.中学语文教师情感耗竭过度消耗,感到体力比较疲劳;数学教师对人常采用一种负性的、冷淡和过度疏远的态度.大学人文专业教师情感资源过度消耗,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高,比较倾向于使用幻想的应对方式;工学专业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成就感降低和疲劳(尤其是体力疲劳);农学专业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多,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7)不同紧张水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同:高度紧张教师更容易感到较重的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采取不成熟应对方式越强,教师工作紧张越严重;8)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特征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各不相同:小学女性、高职称、高教龄、高收入教师职业紧张较高,汉族、本科及以下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初中男性、汉族、10~20年教龄和已婚教师职业紧张较高,高职称、高教龄和高收入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高中男性、汉族、高学历、10~20年教龄和已婚教师职业紧张较高,汉族、高职称、高教龄和高收入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大学汉族、高学历、20年以下教龄、未婚和高收入教师职业紧张较高,男性、汉族、≤10年教龄教师个体应对资源比较丰富;9)不同层次教师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各不相同: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各维度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脑力疲劳均具有相关性;初中教师职业紧张各维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体力疲劳、脑力疲劳、疲劳总体、求助均具有相关性;高中教师职业紧张各维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工作倦怠、体力疲劳、脑力疲劳、疲劳总体、客观支持、自责、求助、、合理化具有相关性;大学教师职业紧张各维度与成就感降低、解决问题具有相关性;10)不同层次教师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小学教师患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疾病、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冠心病)、肿瘤的疾病率较高;初中教师患血液、生殖泌尿系统、神经和感觉器官、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糖尿病和脑卒中的疾病率较高;高中教师患消化系统疾病比例较高.呼吸系统、消化器官疾病以及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是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疾病,教师因病缺勤率达到32%,应对教师健康予以关注;11)不同紧张水平教师健康状况不同:不同职业紧张水平对引起各类急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随着紧张程度的增高患病比例也在增高.提示职业紧张越高引起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的可能性越大;12)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特征教师工作能力各不相同:大学教师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强;男性、汉族、高学历、中级职称、低教龄、未婚、高收入教师工作能力较强;13)不同任教科目(专业)教师工作能力不同,小学副科、中学其它科目、大学农学专业教师工作能力较强,小学主科、中学语文、大学人文专业教师工作能力较弱;14)不同层次不同紧张水平教师工作能力各不相同:各层次教师不同紧张水平工作能力为良和优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均为中度紧张、高度紧张和低度紧张.说明适度的紧张有助于工作能力的提高,过度紧张和缺乏紧张对工作能力会有所影响;15)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教师职业紧张与健康呈相关关系,对工作能力具有影响;学校层次、教

语文本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本科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2500字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语文本科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语文本科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篇语文本科论文样文:专业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实践路径探寻

在互联网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变革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将被重新定义.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是变革时代社会的必然诉求.为适应社会变革、提高民族素质而大规模开展的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后,需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实然现状迫切需求教师具有课程领导力.教育部近年出台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显示,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教师课程领导力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需求.基于如上社会变革宏观背景、课改深化中观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微观背景,本研究将对发端于欧美,近年引进到我国的教师课程领导力进行探讨.主要聚焦如下四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的前提性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教师课程领导力.二是“是什么”的本体性问题,即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是什么,构成因素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三是“怎么样”的机理性问题,即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模型是怎么样的.四是“如何办”的策略性问题,即教师课程领导力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提升.围绕研究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和自传叙事法展开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运用文献法,对领导力、教师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领导力和教师专业化等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关于领导力本质的认识还存在很大争议.传统观点将领导力看做只是处于领导职位的人才拥有的一种权力.这种看法窄化了领导力的对象.新兴领导理论认为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这种能力人人都具有,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得以提高.领导力的新内涵是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性发展需求.关于课程的定义也是纷繁多样,没有定论.普遍的看法是课程即教学科目.随着教育变革,课程被理解为学生经验、学校教学计划,文化再生产等.后现代课程学者甚至将课程视为一种转变性过程,意为在跑道上跑的过程.有关课程事务包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等.目前,研究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学者不多,已有研究基本上将教师课程领导力视为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这种看法强调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课程范畴,却忽略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领导力属性.根据文献启示,本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出发,触及领导学和课程论范畴,建立在后现代课程观、分布式领导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取向于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去探究教师课程力的内涵意蕴、构成要素、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具体研究视角表现为:从研究者作为家庭成员,在为人之子、为人之夫、为人之父和为人之兄的角色扮演中,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家庭因素;从研究者作为学习者,一路经历懵懂启蒙的乡村小学、人生转折的县城中学、井底之蛙的师专日子、自考本科的学位憾事、教育硕士速成的跛脚研究生、“攻”读博士永久性脑损伤中,寻觅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基础;从研究者作为教育工作者,辗转于公办普通初中成都市温江寿安中学两年、公办民助改制学校成都市树人学校七年和民办体制名牌私立学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八年,翻检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土壤;从研究者作为追梦者,无论是专家学者梦还是办学梦想中,探寻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经历怎样的课程将深深地影响教师引领学生怎样经历课程.教师的出身、相貌、家庭背景、婚姻状况、成长历史、求学经历、工作变迁等生命历程中的一些事件都会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的“总开关”,又深刻地影响着教师课程领导力.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为:在运用文献法获得关于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意蕴、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自传叙事法,全面、深入地回顾和省思研究者42年来的生命历程.从研究者作为家庭中成员、学习者、教育工作者、追梦者等角色展开回顾,展现了研宄者从9岁才入学的山村小学生到39岁成为211大学博士生的学习经历;从偏远、落后、贫穷、闭塞的农村放牛娃到繁华、发达、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名牌中学教师的身份转换;从在西部内陆工作到足迹踏至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东部沿海省市考察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访学学习的成长轨迹:从两年普通公办学校到七年公办民助改制学校再到八年一流私立学校的单位变迁;从17年语文教师、12年班主任、8年年级组长、6年德育主任及教导主任到成都市温江区教坛新秀、青年优秀教师、成都市武侯区优秀班主任、成都市武侯区初中期末语文阅卷负责人、成都市武侯区青年教师语文技能大赛评委、成都市武侯区教师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讲座人的角色扮演;从中学语文*教师到中学语文二级教师再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最后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职称升级,意在从全方位、多角度探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庭因素、知识基础、实践土壤和动力源泉.研究者也希望从“我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历程回顾中,能够更进一步认识“我是谁”,更清晰明了“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更清醒思考“我何以能够做”“我将怎么做”,以此来达到重构自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重点回溯了从教17年来,在中学语文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丰富经历,着眼于教师课程领导力生成影响因素和提升实践路径,着手于构成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五个要素——课程价值洞察力、课程设计预见力、课程开发决策力、课程实施指导力和课程评价激励力,翻阅研究者所记的16本日记本(2010年后改为电子文档记录)、38本工作笔记本(2010年后主要用电脑和手机电子文档记录,很少使用纸质笔记本)、21本听课本、20备课本、22本学习笔记本、24本研究者使用过的小学语文和数学教材、57本研究者使用过的初高中语数英等教材、30本研究者使用过的师专本科硕士学习期间的教材、24本研究者使用过的初高中语文教材、81本教辅用书以及其他大量的语文教学相配套的辅助光碟音像、报刊杂志和研究者保留的许多学生的代表性作业等等,也重读了电子文档记录的上百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希望以这些真实、丰富的原生态素材和可贵资源,来详实、具体、生动地再现研究者在中学语文课程事务中的实践经历,力图以一个不一定典型,但也许会有某种启发,真实而鲜活的个案,在叙事风格的可读性、易读性基础上来论证和阐释关于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前提假设,最后挖掘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并对生成路径进行提炼和总结.通过探寻,研究者认为领导力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是人的能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价值洞察力、愿景预见力、科学决策力、实施指导力和评价激励力等.教师领导力作为教师专业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是教师具具有的一种引领和指导能力,包括教师自我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和班级领导力等.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事务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其构成要素主要是课程价值洞察力、课程设计预见力、课程开发决策力、课程实施指导力和课程评价激励力等.通过研究,发现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生成主要受到思想意识、制度缺陷和主体素质等三类因素影响.思想意识作为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主观理念,具体表现为实用至上的价值取向、“教书匠人”的角色观念、前苏联的大教学理论和英雄主义的领导观念等.制度缺陷作为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客体环境,具体表现为国家制度顶层设计的缺陷、市区教师指导制度的创新性不足和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漏洞等.主体素质作为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人性,具体表现为校长主体的能力倾向和教师主体素质的多面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有工作场学习、反思性实践、师生教学相长、研修共同体互动和跨际域交流等.教师工作场学习是为了工作、基于工作、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教师通过学习有关课程理论、领导力理论和教师专业知识,可以为教师课程领导力打下坚实基础.自我学习、顾问指导和借调学习等工作场学习的主要策略.反思性实践指教师在实践后进行反思,通过运用经验中培育的默会知识,展开问题的反复建构和思考,以求获得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有效策略是与自身对话和与同伴交流等.师生教学相长是指教师要树立以生为师的观念,通过学生给教师提建议和意见,学生当小老师进行锻炼等策略来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研修共同体互动是指学校以不同形式组成指向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如备课组、教研组、师徒结对、班科教师会、自愿组织等,通过交流、沟通等互动活动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跨际域交流倡导教师通过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跨地域(区、县、市、省、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打破固有的边界区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相互启发中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第三篇语文本科论文范文模板: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

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意义:一是较为全面地考察了350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实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二是对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分期进行了初步尝试,便于人们从宏观上把握不同时期大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三是对350部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等进行了定量考察,促进了大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细化;四是本研究在大量事实材料基础上,分析了教材编写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针对性较强,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绪论”.这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概况,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数据统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尤其是对1978年之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这部分揭示出1978年之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排版方式和文字使用形式上与之后的教材明显不同,二是在内容构成上只由文选组成,三是选文上已体现出古今兼及或中外兼及的特点,四是1949年至1950年出版的大学国文(或大一国文)教材与之前的教材在政治色彩、中外文选、古今文选方面差别较大.

第二章是“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19781996.5)”.这部分简要介绍了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产生的背景,对恢复期大学语文教材的出版与发行、内容体系的构成、选文编排体例、文选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考察表明,在发行量方面,恢复期的教材在单部教材发行量上十分可观;在内容体系构成上,恢复期的教材以“文选”型为主;在选文编排体例上,恢复期的教材以“文体”型为主;在文选古今中外方面,恢复期的教材以中国作品及中国古代作品占多数;在文体上,恢复期的教材所选的中国古代及近代作品以“诗”为主,所选的中国现当代作品以“文艺文”为主,所选的外国作品以“小说”占多数.这部分还揭示了恢复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材在课文编写上较为精细,二是教材主体内容的构成形式比较丰富,三是教材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古今中外兼及的特点,四是教材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

第三章是“素质教育期的大学语文教材(1996.62008.12).这部分对素质教育前期及后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发展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素质教育前期及后期大学语文教材的出版与发行、内容体系的构成、选文编排体例、文选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考察表明,在发行量方面,素质教育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单部教材的发行量上与恢复期比有明显下降;在内容体系构成上,素质教育前期的教材以“文选”型为主,后期的教材以“文选十写作”型为主;在选文编排体例上,素质教育期的教材以“文体”型为主;在文选古今中外方面,素质教育期的教材以中国作品及中国古代作品占多数;在文体上,素质教育期的教材所选的中国古代及近代作品以“诗”为主,所选的中国现当代作品以“文艺文”为主,所选的外国作品前期的教材以“小说”占多数,后期的教材以“诗”占多数.这部分还揭示了素质教育期的大学语文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材主体内容的构成形式特别丰富,二是教材在选文编排体例上灵活多样,三是选文在古今中外兼及方面的特点十分突出,四是教材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

第四章是“案例研究:当前部分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这部分对有代表性的高校本科类教材进行了介绍,以2007年徐中玉和齐森华共同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及2005年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详细分析了这两部教材的编写情况,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有代表性的高职高专类教材进行了介绍,以2008年孙听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二版)》及2008年邓福田和陆玉团共同主编的《大学实用语文》为代表,详细分析了这两部教材的编写情况,并比较了它们的同异.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两大类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出两类教材的相同(或大体相同)及不同之处.

第五章是“基于1978年以后大学语文教材状况的思考”.这部分对1978年以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进行了总结,并对1978年以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予以揭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材编写的改进建议.

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

第四篇语文本科论文范例: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它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特色.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引入,并逐渐形成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两大特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自身特点,培养出大批优秀外语专业人才,为近现代中国众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近代大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建设以及办学成效,有利于总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加深对大学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对于当前中国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围绕外语专门人才培养的主题,系统考察和分析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保障制度的变迁、总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为当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界定相关概念,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厘清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探讨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嬗变.从洋务外语学堂的“中体西用”人才观,到清末确立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办学宗旨是理念演变的第一阶段.民初《大学令》提出“硕学闳才”的教育宗旨是第二阶段.到二十年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输入是第三阶段.1938年共同必修科目表的颁布与推广,标志着通识教育理念的最终确立.第三章具体考察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不同大学组织模式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和师资队伍)进行论述,阐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第四章探究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论述教学管理制度和师资管理制度对外语专业教育的作用与影响.第五章以清华大学外文系教育模式为个案,探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及实施特点.第六章是成效分析.从五个职业领域探讨外语专业人才的成就与特点,并剖析其成才原因.第七章为理论探讨.运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阐释制约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归纳其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为当今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注重通识教育,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需要,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上,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经历了从培养“中体西用”专门人才到培养“会通中西”人才的变革过程,最终形成通才教育的模式.通过文理兼习的共同必修课与以文学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相结合,以及营造人文教育氛围,达到培养知识面宽广、人文素养深厚的外语通才的目的.

第三,在教师选聘和教学管理方面,采用教师聘任制、导师制、教师兼课制和教授学术休假研究制,实施选科制、学分制、评价制度和转学转系制,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制度保障,促进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第四,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人才辈出,通识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识教育理念拓展了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通才教育模式为外语专业学生成才奠定了基础,高水平的大学外语师资队伍为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五,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启示在于:大学外语人才培养应以人文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结合,加强“通识”师资建设,改进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构建以文学和文化类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外语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通识教育的视角,系统考察中国近代大学外语教育理念嬗变的轨迹,以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迁,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凸显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教育特色,揭示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三,总结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的群体特点,分析其成才经验,对当今改革和完善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五篇语文本科论文范文格式: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国家和各级政府已将“发展学前教育”提上日程.为更好地发展我国学前教育,有必要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现状,以及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与儿童后期发展结果的关系.

全文包括三个子研究,其中研究一以东北地区某城市3所小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未曾换过幼儿园”为筛选标准,企图反映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城市小学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和研究三以东北地区的7所乡镇中心校的一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源自乡镇中心园&,未换过幼儿园&,学前教育时间不超过46个月”为筛选标准,企图反映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农村小学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采用回溯研究的方法,利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测查了农村和城市小学生的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以及学校适应各指标上的表现.其中,学前教育时间是幼儿园毕业时间(2011年7月)与入园时间的差值;家庭环境特点调查表包含父母受教育水平和人均月收入等信息;学校适应问卷包含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问题行为五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

(1)学前教育经历能够影响小学生的学校适应.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93901.html

在城市地区,小学生的学前教育时间越长(不超过46个月),他们的攻击冒犯行为、冲突师生关系和问题行为就越少;毕业于示范园比毕业于非示范园的小学生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社会行为和亲密师生关系,

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学前教育时间越长(不超过46个月),他们一年级秋季学期的积极社会行为就越多,问题行为和冲突师生关系就越少.具体来看,与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相比,学前教育年限“3-4年”的小学生在一年级秋季学期越多地表现出积极社会行为,越少地表现出问题行为和冲突师生关系,但到一年级春季学期,这些优势不再明显.

(2)家庭环境特点能够影响小学生学校适应.

在城市地区,与母亲“高中、中专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相比,母亲“大专、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越少地表现出攻击冒犯行为;与父亲“高中、中专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相比,父亲“大专、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越多地表现出积极社会行为、亲密师生关系和受欢迎同伴关系,

在农村地区,与母亲“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相比,母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伴拒绝;小学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越高,他们的积极社会行为越多,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越融洽.

(3)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在影响小学生学校适应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

在城市地区,学前教育年限与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能够共同影响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具体来看,人均月收入“超过1000元”的小学生中,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比学前教育年限“3-4年”的小学生更多地表现出问题行为,这种关系在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000元”的小学生中不明显.

在农村地区,在控制学前教育质量后,学前教育年限与母亲受教育水平能够共同影响小学生的攻击冒犯行为.具体来看,在母亲“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中,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比学前教育年限为“3-4年”的小学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冒犯行为,但这一交互作用仅体现在一年级春季学期而非入学初.这些关系在母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中不明显.

在农村地区,在控制学前教育质量后,学前教育经历与父亲受教育水平能够共同影响小学生的亲密师生关系、冲突师生关系、受欢迎同伴关系和语文成绩.具体来看,在父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中,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比学前教育年限为“3-4年”的小学生更少地表现出亲密师生关系和受欢迎同伴关系,更多地表现出冲突师生关系这些关系,在父亲“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中不明显;在春季学期,在父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中,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的语文成绩要优于学前教育年限“3-4年”的小学生.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我国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经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家庭环境特点也是小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需要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进程,并且注意发挥学前教育机构对家庭的辐射作用,提高儿童的家庭环境质量.此外,对于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充分的学前教育经历是儿童发展的重要保护性因素,所以家庭处境越是不利的儿童,越应该接受幼儿园教育,并且,在处境不利儿童较多的地区,更应该推动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工作.

该文是语文本科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语文本科引用文献:

[1] 语文本科类论文选题 语文本科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语文本科专著参考文献 语文本科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语文本科论文大纲格式样本 语文本科论文大纲如何写
《语文本科论文范文参考 语文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语文本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