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聚焦教材变化 提升核心素养

主题:素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7

简介:本文是关于核心素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跟素养相关论文范文.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素养论文

目录

  1. 一 聚焦教材变化,培育唯物史观素养
  2. 二 聚焦教材变化,关注时空观念素养
  3. 三 聚焦教材变化,突出史料实证素养
  4. 四 聚焦教材变化,强化历史解释素养
  5. 五 聚焦教材变化,彰显家国情怀素养

[摘 要]部编版教材已经启用三年了,这三年间教材也有调整与完善.部编版历史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聚焦教材变化,挖掘其中深意,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材变化;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62-03

2016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初中历史教材从七年级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已有三年,这三年间教材也有调整与完善.《2019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说明》在历史考试能力要求中明确强调:试题将体现对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考查,要求学生初步具备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见,在平时的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性和紧迫性.历史教师当务之急便是要聚焦新旧教材的变化,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聚焦教材变化,培育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理论[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正文最后一个段落: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该段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春秋争霸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如果仅止于此,显然评价是不全面的.部编版教材增添了一个环节“相关史事”: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这说明了春秋争霸也有负面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教材还设置了一个环节“问题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人教版对这一部分只有这样的表述:“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这样的表述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既难以理解,又不利于形成唯物史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应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二 聚焦教材变化,关注时空观念素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3]历史的时序思维契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更改为《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而人教版第二单元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从中可以看出部编版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历史时期和历史时序的明确.“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是培养时空观念的具体要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设置了三个子目: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而人教版把“战国七雄”安排在《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中,把“商鞅变法和都江堰”安排在《大变革的时代》一课中.这样的变化,不仅能使学生直观地把握时间和空间,还能使学生由点到面地认识当时的时代特征,教会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中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当人类思维的触角一旦涉及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历史思维便产生了.”[5]因此,教师应观察到教材的变化,并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三 聚焦教材变化,突出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6].史料是研究和認识历史的依据.正如梁启超所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部分,从修建的时代背景、设计的科学性、功能的综合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部分便是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认识和总结历史.教材辅以“相关史事”: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560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教材文末又设置了“知识拓展”,介绍了“震不垮”的都江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但鱼嘴仍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外江一侧的水闸仍能正常开闸放水.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教材的变化突出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都江堰的“造福千秋”,也印证了“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样的观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中指出学生应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现教材这样的变化,教会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四 聚焦教材变化,强化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7].历史解释的培育目标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8].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设置了三个子目: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这三个部分都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既是独立的知识点,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诸侯争霸”更能体现出“动荡”,也是本课的核心.教师通过挖掘整合,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各知识点的历史理解,并能准确地进行历史解释.而人教版教材对此只有很简单的表述:“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这样的论述不利于学生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李剑鸣教授在《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中提出:“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9]因此,教师应洞察教材的变化,帮助学生建构起历史解释,“这既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核心目标,也鲜明地体现历史课程的性质”[10].

五 聚焦教材变化,彰显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重点介绍了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已知最早的汉字——甲骨文”,让学生感受到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树立了文化自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为《百家争鸣》.人教版“百家争鸣”的内容只是被安排在《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中.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各派思想及观点.但部编版教材在文末新增了两个段落: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既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准确的历史解释,又彰显了家国情怀.部编版教材在本课还设置了“材料研读”“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让学生分析孔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其对今天的指导意义,思考孟子的精神,谈谈对孟子言论的感想.这无形中渗透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2]诸子百家思想与传统文化联系密切.百家争鸣中各家思想最初为了理想而相互辩论、相互抨击,但在关注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又相互影响与交融,最终都希望实现天下大治与社会和谐,不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习总书记曾指出,不仅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3].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先辈优秀精神品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落地生根、才能激发社会大众对核心价值观最真挚最深切的情感共鸣,最终形成广泛的大众认同.”[14]《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義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应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主要体现的就是历史价值观,这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应领悟教材的变化,在历史教学中彰显家国情怀.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聚焦教材变化,挖掘教材深意,注重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6][7][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

[5]北京师范大学考试测量研究中心.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新坐标[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58.

[8]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9]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15.

[10]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1.

[12][1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14]郑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

(责任编辑袁妮)

总结:综上所述: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核心素养专业范文可作为素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核心素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素养引用文献:

[1] 让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论文范文 让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相关论文范文检索2000字
[2] 提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关于提升核心素养类论文例文10000字
[3] 数学和核心素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关于数学和核心素养硕士论文范文8000字
《聚焦教材变化 提升核心素养》word下载【免费】
素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