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服务引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大视野

主题:专业建设规划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9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专业建设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专业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专业建设规划论文

目录

  1. 一、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都学院
  2. (一)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
  3. (二)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
  4. (三)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5. (四)建好成都学院,是成都发展的需要
  6. 二、成都学院专业建设服务成都能力不足
  7.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本科层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成都需求
  8. (二)发展目标不清晰,与成都市社会需求不对接
  9. (三)内涵建设没有跟上,与成都市经济发展不互通
  10. 三、校政企协同创新,形成合力进行成都学院专业建设
  11. (一)确立本科为主发展目标,调整专业结构
  12. (二)根据成都发展需求,科学设置专业
  13. (三)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打造大专业平台
  14. (四)管评办三极分离,开展专业评估
  15. 四、成都学院专业建设的成效
  16. 专业建设规划: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狠抓专业建设

(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610106)

[摘 要]专业建设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成都学院立足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关注省内同类院校专业布局、整合校内资源形成优势,科学论证专业规划,顶层设计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专业建设模式,专设质量保障机构,逐步形成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 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0-0064-04

①本文系成都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cdjg2012028.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全国出现了282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总数的34.26%,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总体来说,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分为面向行业发展服务和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两种类型.在高校生源压力和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既没有老牌本科院校厚重的学科专业基础,又缺乏行业院校稳定的行业支撑,如何构建起适合自身特点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体系,不仅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动双赢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成都学院作为成都市属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根据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以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己任,坚持立足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注省内同类院校专业布局、整合校内资源形成优势三大视野,校政企协同创新形成合力,科学论证专业规划,顶层设计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专业建设模式,专设质量保障机构,逐步形成专业建设校地合作、共建共赢的良好

局面.

一、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都学院

(一)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

成都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的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辖9区4市6县,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0余万人.成都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成都市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中国十大

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实力在全

国城市中名列第九.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成都市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2009年至2013年,成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由4503亿元提高到9000亿元,翻了近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659元提高到29913元,增长37.6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129元提高到12880元,增长44.65%.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金融、物流、会展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蓉设立分公司,以便携式电脑为主导的机电产品出口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挑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足,资源环境制约明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

(二)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

“十二五”结束之时,成都要实现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上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45:52,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完善,城乡社会建设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

拓展.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三)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将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人才高地,成为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人才强市.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将由2009年的202万人

增加到42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提高了6.1个百分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22.6个百分点.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要,加快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围绕发展机械(含汽车)等现论文范文造业,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数字新媒体、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建立人才“产销衔接”机制,形成一支引领未来产业前沿的新兴产业人才队伍.

(四)建好成都学院,是成都发展的需要

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的中心.成都学院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本科高等院校,与省内其他地方大学相比较,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目前,四川省正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发展,成都在四川省建设发展中担当了“首位城市”的使命.《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将成都建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西部金融、物流、商贸中心和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未来,成都的发展前景无限广

阔,有望成为一座影响全球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

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综合水平相当、与成都市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内知名的城市型综合大学,成为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既有利于培养符合成都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成都”城市品牌效应,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作为“城市名片”促进成都对外合作与交流,增强“成都”影响力.

二、成都学院专业建设服务成都能力不足

成都学院始建于1978年,初为本科高校设置,校名为“成都大学”.1983年为接受世界银行贷款,自降为专科,2003年恢复本科,暂更名为“成都学院”,并保留“成都大学”校名.2003年,学校设置了8个本科专业,涉及三大学科门类,至2009年,本科专业数增加到41个,涵盖十大学科门类.专业数量不断增加,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使成都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本科层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成都需求

截止2009年,成都学院共有41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涵盖十大学科门类,专业特点为综合性和多样性.这与成都学院的历史息息相关.成都学院原本就开设有理、工、农、文、管、经、法、艺术等学科门类的专业,2006年合并两所师范学校和一所卫生学校后,又新增了教育学和医学两大学科门类的专业.四校融合时“平衡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专业数量的井喷式增长,而忽略了对专业布局和学科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论证.2009年,学校近50%的二级学院开设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门类,而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学科内专业分别在三个以上二级学院开设.

2009年,学校专科教育的比例很大,本专科结构不合理.当年本科专业仅占招生专业数的一半,本科在校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60.6%,可以说,专科层次教育向本科层次教育的转型尚未完成.据统计,2009年中国成都人才市场本科学历人才供需比(求职人数与岗位数之比,下同)为3.43∶1,大专学历人才供需比为1.04∶1,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供需比为0.53∶1.可以看出,总体来说,2009年成都地区本科学历的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一些专业的层次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体育教育专科专业,主要面向成都市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而成都市自2005年实行事业单位统一考试后,中小学教师的起始学历大多就要求为本科.所以,成都学院当时本专科专业各一半的人才培养结构已经很难满足成都市的人才需求,与成都市城市定位不匹配.

(二)发展目标不清晰,与成都市社会需求不对接

2006年,学校在《“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以工学、文学和管理学为主的发展目标,但既缺乏科学论证,又缺乏具体措施支撑.在选择的依据方面,主要学科选择的是当年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三个学科,丝毫没有考虑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省内同类院校的专业布局,也没有科学分析校内资源和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建设方面,主要学科内专业的建设与其他学科内专业的建设没有区别开来,缺乏有重点、有显示度的政策倾斜和建设措施.

在缺乏专业建设发展目标的前提下,2003~2009年,成都学院的本科专业数由8个增加到41个,翻了五倍,规模的高速扩张使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一味“做大”,却对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缺乏论证,存在模仿老牌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和因人设置专业的情况.到2009年,学校设置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等10个专业在四川省就有超过20所高校在开设、横向比较、专业设置方面与其他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成都市重点产业中的汽车、医药,新兴产业中的会展等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学校却没有相关的专业支撑.

(三)内涵建设没有跟上,与成都市经济发展不互通

本科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内涵建设没有跟上,缺乏与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流合作,没有形成互通共赢的良好局面.没有研究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部分专业目标定位与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无关;专业建设规划缺乏;专任教师不够且与行业脱节;教学内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应用”;实习实训条件不足.专业建设不能适应产业的快速发展,没有从成都市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出发,使人才的供求出现了对接不上的尴尬.截止2009年,全校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数为零.

三、校政企协同创新,形成合力进行成都学院专业建设

面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服务成都能力的严重不足,学校经过认真调研、充分酝酿、反复论证,明晰了学校“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姓成都”的办学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结构、进行专业建设,使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最紧密.这样,毕业生在成都的就业率就可能最高,进而所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就可能最好.

(一)确立本科为主发展目标,调整专业结构

针对专业结构不合理、专科教育比例过大的问题,成都学院从2010年起,明确主要发展学科,适度增加本科专业数量,大力提高本科招生人数,不断削减专科招生专业和计划,大胆关停部分专业基础薄弱、就业率低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全校专业建设与调整工作;在《“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本专科专业数量的发展目标,为本科专业50~55个,专科专业10个以下;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成都大学”校名的要求,经过多次论证,确定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为主要发展学科;通过增加对二级学院的本科生均拨款,引导各二级学院主动调整本专科结构;组织各学院制定《本科专业建设规划》,详细部署各专业五年的发展;联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作为确定重点扶持专业和优化专业结构的依据;建立专业建设分层、动态投入机制,分为新设专业、常规专业、特色专业、专业群四个层次进行经费投入.从2010年至2014年,学校共停招艺术教育、园林等五个本科专业,专科招生专业则由2009

年的40个减少到2014年的10个,学科门类由10

个减少为9个.目前,成都学院本科专业占招生专业总数的84%,本科在校生16941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0%.

(二)根据成都发展需求,科学设置专业

2010年,学校根据“差异化、特色化”的基本思路,开始对专业增设实施顶层设计,构建起“一体两翼”的专业设置模式,通过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专业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引导学校专业建设科学发展.“一体”即以成都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主体.学校根据每年的《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和《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目录》,认真分析各产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前景,科学论证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将本科专业增设重点放在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翼”即是学校规划和专业基础.在“十二五”期间,原则上只增设工学、文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四大学科门类内的专业,并着重考量专业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2010年,学校根据成都市重点产业——汽车产业设置“车辆工程”本科专业.2012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成都市重点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对接,在“护理学”“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13年,学校根据成都市“立城优城”战略中加快发展“文化特色”的思路设置文化产业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一体两翼”的专业设置模式以凸显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为前提,配合已有专业的结构调整,使成都学院逐步形成与成都经济社会需求互动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打造大专业平台

成都学院紧扣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以产业结构为依据,分析各产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打破学科、学院、专业界限,搭建起涉及41个本科专业的文化创意、国际合作教育、电子信息、健康产业、教师教育、汽车产业六大专业平台,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的专业群.学校通过组建校、政、企三方人员组成的“平台建设委员会”,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推行“校内学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和学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多轨道评价机制,确保将产业需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每年200万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科创活动,激励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大专业平台通过“整合政府资源、整合产业资源、整合校内资源”构建产学研有机链,使教师提升产业项目能力;学生获得产业认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政府提升决策科学性,强化产业对政府的反哺能力;产业明晰高校人才培养规律,搭建人才培训基地.促使政府和企业愿意出人、出资、出政策、出项目参与专业建设,学生愿意从事应用技术型实践训练并在毕业后进入产业就业或创业,学校培养出合乎产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实现了学生、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四赢.“大专业平台”建设模式获四川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专业建设规划: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狠抓专业建设

(四)管评办三极分离,开展专业评估

2012年,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独立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形成“管(教务处)、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办(各二级学院)”分离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人才培养思路、教学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成果、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管理、专业优势和特色等方面开展本科专业

评估.

四、成都学院专业建设的成效

成都学院立足服务成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政企协同创新形成合力进行专业建设,通过四年的努力,成效逐渐显现.成都市也因此看到成都学院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反哺成都学院,形成良性互动和合作双赢,逐渐形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道路.

2010~2014年,学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个,优势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二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论文范文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4个.学校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从2009年初的11项增至2014年的149项,4000余人次学生参与科研课题,1万余人次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6项,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3.63%,高于全省平均7.39个百分点,60%以上的学生在成都地区实现就业、60%左右的科研项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学校与泰国、新西兰共建泰语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形成特色,促成成都市与泰国清迈省、新西兰汉密尔顿市确立国际友城关系,成为推进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成都学院等市属高校服务成都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总结:这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专业建设规划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班组建设论文题目 班组建设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反腐倡廉法制建设专业论文选题 反腐倡廉法制建设论文题目如何定
[3]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专业论文题目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论文标题如何定
《服务引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大视野》word下载【免费】
专业建设规划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