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李彬:“不畏浮云遮望眼”

主题:中国教育新闻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5

简介:关于新闻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新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新闻教育论文范文

中国教育新闻网论文

目录

  1. 中国教育新闻网:母亲暴力教育儿子 佯装把孩子扔下七楼 [超级新闻场]

三尺讲台,拿起教鞭一晃半生岁月;水木清华,孕育桃李不觉十年荏苒.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来第二个十年时,李彬教授在新闻教育的课堂上,已经站了整整28年.

从郑州大学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再到清华大学,李彬从未离开新闻教学的第一线.这位在学生眼中有谦谦君子之风的老师.一直把新闻人的理想、论文范文与素养放在培养学生工作的首位.他推崇新闻人要有一股“精气神儿”,更告诫学子在这个“全民性精神恍惚”的年代里,不畏浮云遮望眼.

2001年,刚调入清华不久的李彬聆听了朱镕基总理告别清华的演讲.总理不带片纸,纵横捭阖,侃侃而谈,台上台下,论文范文迭起.他不由想起这位清华老校友曾强调的一句话:“清华不仅是一个为学的地方,还是教人为人的地方.”

以后十年,李彬始终未忘“教人为人”.他与范敬宜等学院初创时的老师一起,筚路蓝缕,共同缔造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原则,而“素质为本”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百业待兴 共谋发展

2002年4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李彬作为院长助理协助范敬宜院长主持本科教学事宜,后来又作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统筹学生培养工作,直至2010年10月辞职卸任.

李彬记得,建院之初为制订本科培养方案时的多次全院研讨会.“一次教学委员会的会议一直开到中午还意犹未尽,最后干脆定了盒饭,大家边吃边谈.”后来,这份凝聚了全院老师心血的培养方案遵循“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方针,以及“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理念,强调了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实践教学、国际化内涵和学生自主发展的高度重视,一直影响至今.

2005年,范敬宜院长亲自挂帅,在全国新闻院系中率先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其后多年由李彬与周庆安老师具体负责(现由陈昌凤与王维佳老师主持).这个起初听起来“好恐怖”的课程,却带给了学生“出乎意料”的惊喜.在一场场来自业界学界权威人士的专题讲座中.貌似枯燥的理论外化成丰富生动的故事与实践,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新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如一些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说的,“达到一种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拿得稳的素质状态”;“明白了今天我们怎样做记者,怎样做好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等

除了培养方案的制订和重点课程的开设外,对于每一届新闻学院的学生来说,还有一个共同的记忆——100种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书目.这张专业类和博通并重的书单,源于李彬在郑州大学执教时的一个灵感,当时有感于学生读书不多、文化素养欠缺,他便发动学界业界的好友一起努力、遴选书籍,汇编成一张400本的书单,后经两次删减,缩至100本.但即便如此,“大学能读完三五十本就已经很不错了”,他眼下觉得.

殚精竭虑 潜心育人

“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这副黄埔军校的对联,被李彬作为寄语赠送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黄埔一期”——新闻99班.这个由来自清华16个专业35位同学组成的班级,是清华历史上第一个新闻专业本科班,而李彬,正是新闻99班的班主任.毕业之际,他模仿《酒中八仙歌》为全班同学逐一画像(刊于清华大学《清新时报》第5期),欣慰嘱托之情溢于言表.

十年育人,李彬最感到自豪的,是一个个学生在校时或者工作后的出色表现.2003级李强的《乡村八记》,曾让他“越看越兴奋,一口气看完,禁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后来推荐给范敬宜院长和胡显章常务副院长.范院长呈送温家宝总理并得到复信的故事,成就了学院历史上的一段佳话、2005级的周劬人,从一位入学时只想“过小日子挣大钱”的小女生,到本科毕业时即以出色成绩进入论文范文社,并在业务中迅速崭露头角的新闻人,这种“脱胎换骨、判若两人”的变化,一直被李彬作为新闻学院教育的典范之一.

“新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李彬心中,尽可能多地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新闻人才,同样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论文范文的事业.20余年来,他对新闻教育的思考越深,越有一种“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的感慨.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网络风靡、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中,张炜所谓的“全民性的精神恍惚”已经很难让人埋首书本,潜心钻研.但尽管不无困扰与迷茫,他仍然相信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无违”的准则,即新闻人的人文理想和关怀.“这是新闻人的灵魂.也是吸引一代代有理想的新闻人投身于此、乐此不疲的关键.”

十年再话素质为本

张晔:您从1984年开始在高校新闻院系执教,也亲历了学院十年发展的全过程,您对新闻教育的方向有什么看法?您认为新闻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李彬:从中国新闻教育自身状况来看,似乎一直在两极间摆动,一极是实践的需求,一极是理论的诉求.极端的实践派认为新闻教育纯属多余之举,而理论派认为新闻教育应该超越技术训练和专业培训,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和品位.这种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使得新闻教育往往不是东倒就是西歪.我在从事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的过程中,也时常困扰于新闻教育的第一要义,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还是一种对社会政治与历史文化的透彻把握和深刻领悟,以及由此生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

中国教育新闻网:母亲暴力教育儿子 佯装把孩子扔下七楼 [超级新闻场]

张晔:从您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来看,您一贯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学院的十六字方针中也有“素质为本”的理念,您认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应以哪些“素质”为本?又需从哪些具体方面着手呢?

李彬:借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D论文范文id Klatell教授的一段话:本科生应该学习语言文学、历史、经济、社会学、数学、科学,而不是广告和公关,因为它太实际了,在研究生层次上可以学这些,本科生应该接受良好的、坚实的文科教育,上各种人文和科学方面的课程,知道地理、语言、数学、国际关系、历史、艺术等,从而成为更加有才智的人.具体来说,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广泛研读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体验,培养学生的开阔胸襟、广博视野、高远见识,特别是培养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深厚情感.简言之,前者是对经典的体悟,后者是对人生的体察,亦即中国古话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张晔:清华大学百年来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建院以来,“素质为本”也一直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您认为学院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有什么特点或者经验?

李彬:我在一篇《清华百年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及理念初探》文章中,曾谈了四个要点——政治素质、文化底蕴、实践意识和世界情怀.所谓政治素质,归根结底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也是温家宝总理致范敬宜院长的信中强调的:“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

政治情怀和文化底蕴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建院以来,学院遵循梅贻琦校长“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注重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修养.像范院长念兹在兹并坚持开讲的“新闻中的文化”课程,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

实践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培养环节,而是已经上升为根本性的教育思想.近年来“关门办学”的趋势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乃至学生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脱离人民,躲进论文范文塔,既不关心国情民情,也不适应生活的风风雨雨.像我们学院的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等一大批课程与教学环节,都是这种实践意识的体现.

最后,世界情怀同属清华新闻教育的突出特征.可以说清华的新闻传播始终追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人类情怀,以及双语能力与多元文化素养的新闻传播人才,就像梁启超先生说的有一人之报、有论文范文之报、有一国之报、还有世界之报.而这也是论文范文在《纪念白求恩》一文里所论“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张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闻学院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尝试着进行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培养方案的修订.您如何看待“素质为本”在当前环境下的生存空间?

李彬:我们学院编的《新闻教育未来之路》一书,是目前国内最新最好的一部新闻教育专著之一.其中,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的文章将当前新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困惑,归结为四个不可逆转:大学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的趋势不可逆转;新闻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不可逆转;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急功近利的局面不可逆转:媒体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为此,新闻教育面临一大问题:应该重在通才教育,还是重在专业教育?李良荣教授提到当前新闻教育的两个现象让他不无“恐惧感”,也让我颇有同感.一是放弃基本理念,放弃新闻学的人文精砷,将新闻教育弄成专业化、技能化的“培训”:二是教育教学内容“很杂、很散、很空”,追新逐奇,纷纷攘攘,“学科无边界,专业无核心”.

无论如何,新闻学子都应该多读读“闲书”,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我曾经给新生上课打过一个比喻:史学相当于人的骨骼,文学相当于血肉,哲学相当于心智.没有这三方面的营养,人就势必长成歪瓜裂枣.史学不足则身材欠佳,文学不足则瘦骨嶙峋,哲学不足则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文、史、哲的意义还在于激发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成就大业的原动力.

(作者为清华大学《清新时报》总编辑)

【人物简介】

李彬,1959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1978年春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新闻方向),属于“文化大革命”后首届大学生(论文范文级).1984年,在郑州大学新闻系执教,后任系副主任.1995年至1998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方汉奇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并任系主任.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传播系.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后任院长助理、新闻99班班主任.2005年至2010年,任教学副院长.

编校:董方晓

总结:本文关于新闻教育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中国教育新闻网引用文献:

[1] 中国教育改革专业论文题目 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热门中国教育技术论文选题 中国教育技术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中国教育技术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技术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李彬:“不畏浮云遮望眼”》word下载【免费】
中国教育新闻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