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曲艺式民生新闻——第三届曲艺式新闻会嘉宾演讲摘要

主题:曲艺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1

简介:关于对写作曲艺节目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曲艺节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曲艺节目论文范文

曲艺论文

目录

  1. 曲艺:08春晚曲艺节目大论文范文

编者按:10月28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齐鲁电视台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曲艺式新闻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家省级地面频道的总监、业界精英,以及曲艺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的品牌扩展,深入探讨了中国曲艺式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

赵德全:《拉呱》是中国电视曲艺式民生新闻的缘起

2005年,齐鲁电视台的《拉呱》节目将“严肃的新闻播报”和“娱乐类的曲艺样式”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融合在一起,进行了一番探索式创新,把新闻的真实性和主持人风趣、幽默的表达结合起来,形成了曲艺式新闻,在业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较高的评价.

可以说,中国电视曲艺式民生新闻由《拉呱》节目缘起,并迅速波及全国许多地区.《拉呱》节目开播以来,始终占据山东市场收视第一名,主持人“小么哥”在山东本地也是妇孺皆知,“粉丝”众多.这是因为,该节目使观众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去接收、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但是,一个栏目的发展,有上升期,有持续发展期,也有下滑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齐鲁电视台包括各省地面频道都有一种危机意识:如何不断地创新节目形式?如何保持节目对观众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这是各电视台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困惑.

徐龙河:常变常新让《拉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拉呱》的定位是“倡导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仁爱信义、忠孝和睦”.节目自开播以来,已成功调解数千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成为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也成功塑造了齐鲁台为民代言、惩恶扬善的良好公益形象.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拉呱》开办了“和为贵”板块,从全省17市海选了“和事佬”,由“和事佬”出面调解各种纠纷.“和事佬”知事明理懂法律,与记者相比,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更强的调解能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拉呱》以方言曲艺式播报为特色.关于方言播报,还有一个小插曲.为了响应“主流电视媒体黄金时间要讲普通话”的号召,《拉呱》一度改成了普通话播报,但是这一改,观众不答应.今年8月,齐鲁台利用Call in电话平台系统做了一份调查,就是每天在节目中增加一个电话论文范文的环节,观众的论文范文会即时显示在电视屏幕左下角,最终方言PK普通话的支持率是4:1.事实证明,大多数观众依然青睐《拉呱》的老味道和本色的“小么哥”.其后,《拉呱》又改回方言主持,回归了曲艺式原味.

《拉呱》还经常邀请曲艺名家、明星与“小么哥”共同主持,刘兰芳、姜昆、牛群、刘伟、句号、黄渤等都被请进过《拉呱》的演播室.演播室与主持人搭词嘉宾的常变常新大大刺激了观众的眼球,同时也带来了收视期待,观众会禁不住猜测:今天会是谁?

每逢周五《拉呱》都会推出周末版,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大胆揭露行业黑幕.从收视效果来看,市场份额比日常版还要强势.《拉呱》还把单纯的“送奖”活动进行了创新改造,走进社区,通过卫星连线,由得奖观众和演播室的“小么哥”实时对话.观众出难题挑战“小么哥”,“小么哥”的机智应对,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笑果”.这已成为《拉呱》颇受欢迎的一个环节.

公益事业方面, 《拉呱》5 周年时,提出了“每年捐建一座爱心桥”,现在四座爱心桥已经通车,第五座爱心桥由“小么哥”以个人名义在他的婚礼上捐建.

总之,齐鲁台非常注重老品牌的创新升级.《拉呱》这个节目,可以说常变常新,这也是它6年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

刘兰芳:让“小人物”在老百姓心中“活起来”、“亲起来”

《拉呱》节目六年如一日,收视率节节上升,为什么?我觉得答案有三点:

第一,内容真实、亲切.寻亲找友、见义勇为、邻里相帮,这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事本身就有吸引力,而主持人不饰雕琢的本来模样也让人感到真实和亲切,它验证了一个曲艺的规律:既质朴又可信.可信才觉得亲切,亲切才能打动人心.所以说,抓住老百姓的故事,抓住故事的本质,这样才真正抓住了曲艺的魂.

第二,营造现场互动.“小么哥”以相声演员特有的睿智,即兴巧妙地引入导语,用济南方言讲述新闻,并得体地进行辛辣、幽默的点评,在节目的尾声,他还会念几条观众发来的短信,他的对答也往往因为桀骜不驯而妙趣横生,从而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境界.

第三,追求机智、智慧的即兴感.曲艺式新闻受欢迎,恰好是因为它的即兴创作,脱口秀风格所致.曲艺式新闻显现的情趣,无一不源于曲艺的传统——曲艺的拙中含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真正的曲艺家,无一不是“文化杂货铺”,知多见广.最典型的相声演员随机应变的现挂,这也是脱口秀.正是因为这些随需应变的灵性,才造就了民族曲艺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沿着这样的思路,“小么哥”缘何在山东走红的答案就逐渐水落石出了.

首先,“小么哥”赢在意识.我们所有的曲艺演员都是源自“茶馆”,但是今天,看电视才是百姓们最享受、最方便、最自由的娱乐方式.“小么哥”带着他的曲艺本领主动地去适应电视媒体,适应大众的认知和把握, 是在创新或开辟一个曲艺艺术、电视新闻、大众情感和谐交融的新语境.

其次,“小么哥”赢在素养.有的演员演了一辈子都演不好,因为一上台就“画鬼脸”,笑得不自然,曲艺演员就怕这个.“小么哥”在生活中和在电视镜头前都一样,他的难能可贵就在于新闻的《拉呱》中融入了模糊的、新鲜的曲艺味儿.

第三,“小么哥”赢在机遇.面对今天演义舞台大制作、大投入的挑战,如何使曲艺保持独立的个性,不屈从世俗,靠一两个人的能力和能量显然势单力薄.而“小么哥”背后是一个人才团队,他的形象设计、播报文案、视频效果等,无时无处不渗透着集体的汗水和心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么哥”就在老百姓身边.像一个街坊邻居家的孩子——善良、孝顺、质朴、勤劳、爱憎分明;爱“说三道四”、打抱不平,有时还故意露点儿小怯;他爱抖机灵,常常掩饰不住“小人物”得志后的沾沾自喜.一句话,张勇把小人物演活了,小人物们把“小么哥”捧火了.

《拉呱》、“小么哥”能够如此受欢迎,它带给今天曲艺的启示是,一切形式和元素都应无条件服从于“小人物”在百姓当中“活起来”、“亲起来”的大原则.

孙立生:贵在“崇德”与“坚守”

《拉呱》节目组为贫困乡村义务修建连心桥的行动打动了山东观众的心,成为审美理想文化符号的《拉呱》节目则证明了民生新闻和百姓大众心连着心.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东方崇德,西方崇利.我们的“崇德”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感情为纽带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崇德”文化在《拉呱》中,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俯拾皆是.具体体现为四个字:一是德,中国人崇尚德,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无所不在;二是情,中国人讲情,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同胞情;三是和,就是和谐,从和气待人到家和万事兴;四是爱,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大爱.这四个显著的特征,是《拉呱》节目6年来一以贯之的品质.

这些年《拉呱》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路.《拉呱》的成功,在于它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小么哥”的形象善良、美好,是老百姓信任的,这是很难得的.因此,曲艺也好,方言也罢,对《拉呱》而言,不过是一种修饰,或者说是一种手段,电视新闻才是其本质,节目最终还是要围绕新闻不断创新.

今天,《拉呱》6岁了,作为山东的一名观众,我要送它一张生日贺卡:首先我想涂上红色,象征着论文范文点钟的太阳;但想到《拉呱》6年的成就,我又觉得橙色或许更合适,因为橙色象征着成果;橙色之后又想到论文范文,谁都知道黄皮肤是我们中国人,而《拉呱》一直坚守着我们中国的崇德文化;而绿色在多元竞争中显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种希望;最后要涂抹一笔蓝色,愿《拉呱》有蓝天的志向、海洋的胸襟,高尚、透明.

曲艺:08春晚曲艺节目大论文范文

周雄:民生节目要“接地气”、“有观点”

齐鲁台的实践,最令我感同身受的是它的民生特质、公益特质.《拉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首先,用曲艺的方式来演绎新闻的《拉呱》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现在中国电视有一种误区或者说是一种极其浪费的思潮,在我看来,曲艺式新闻这种节目形态,即便是模仿也不太会同质.《拉呱》6年来能够始终处在高位运行的轨道上,其实是它的这种唯一性给这个栏目带来巨大的拓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然而,任何一个节目,哪怕有再好的创意、再好的专属性,在今天高速发展的节目创新替代的前提下,都有一个疲软期,甚至随时就有可能被观众厌倦.类似这样的节目还要走长、走远,还要走稳,那就必须把功夫下在创新上.

其次,《拉呱》的民生气质具有强烈的标识性.现在各地民生节目遍地开花,支撑节目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前几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打开电视,凡民生类的,特别是民生新闻类的节目,内容资源都比较单一,如果不在形式、表达上加以突破,就很难在众多的同质节目类型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说,可能会失去节目自身的特色.《拉呱》最能给人以触动的,其实就是一种民生的情怀.特别是它的方言的形态,确实给这个节目注入了厚重的民生的贴近性.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很多地方台都应该有各自的优势,比如说,我们湖南有湘剧、花鼓戏,都可以加以借鉴.

第三,《拉呱》在民生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方面,也迸发出了“化学反应”,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比如收视的回报,就是因为《拉呱》是一档“接地气”的节目.像这样比较优秀的民生节目,在全国也有很多,在当地的影响力也很大.如浙江的《老娘舅》、湖南都市频道的《寻情记》,以及我们湖南经视的《家事一本经》.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贴地”,能够跟老百姓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以同样的视角,讲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说大家都能听得懂的道理,这是它的一种本质.

最后,评论式的节目应该引起重视.一个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声音,一个台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拉呱》对论文范文事的观点,从民生角度来看,是鲜活的.鲜活在哪里?它的嬉笑怒骂、率性而为;对黑恶势力和不良现象横眉冷对;对需要帮助的弱者,敢于站出来,帮到之处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作为一个频道,民生节目一旦做成“接地气”而且“有观点”,这就是质的飞跃.

张建红:“创新”是泉 “坚守”是魂

从“ 家长里短” 到“ 社会公信”,我们可以看到,《拉呱》在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演播厅内到演播厅外,幽默的语言以及与观众的互动,齐鲁台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钦佩.

我最深的感受有两点:

第一,创新是《拉呱》的生命之泉.2006年,我们考察了齐鲁台的《拉呱》,回去之后办了一档栏目叫《咵天》.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节目在家长里短中融入法理的分析、法律的帮扶,成为了一档民生法制类节目,最高时收视也达到了三点多.通过这个节目,我们不仅打造了知名的主持人、知名的栏目,而且也打造了一批金牌律师.应该说《拉呱》的创新精神,也引领和带动了我们的创新.去年我们又开办了一档节目,叫《经视一播鲜》,每天80分钟的大时段直播,收视率在中午时段遥遥领先.

第二,坚守是《拉呱》的生命之魂.从爱心桥到“公益齐鲁、公信天下”的追求,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齐鲁人的坚守,其实这也是很多有良知的电视人的一种共同的坚守.去年我们提出了一个“大民生”的理念,并积极实践.比如,我们开拓话题的公共性,从个体到公共,从边缘到主流;我们增强舆论的引导性,从展示到引导,从宣泄到沟通;我们注重事业的开拓性,从方言全国到走向海外,从临时帮扶到建立爱心基金;我们打造系列的公益形象,推出品牌志愿者、品牌律师、品牌调节员等;我们构建大民生的栏目集群,从苦情到亮色,从感伤到感动.我们用民生情感、民生娱乐、民生法制、民生慈善,证明我们在为这样的坚守而努力.

冷凇:民生新闻的创新趋势

首先,我想谈一下民生新闻的创新趋势.

一是责任意识.近十年民生新闻经历了四次角色转变:从冷眼的旁观者到热心的帮忙者,再到细致的解读者,又到观点的输送者.而《拉呱》的出现,正是民生新闻转型升级的典型体现,它标志着媒体从工具客体向责任主体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拉呱》节目的记者和编导以体验式出镜的形式,融入到民生纠纷中,进行民间事务的解读,表现出了显著的责任自觉和媒体意识.

二是简单为王.当前,各台在新闻编排时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构思过度、台本过度、逻辑性过强的倾向.

其实,从新闻资讯的传播上来看,应该是“简单为王”.越简单的形式收视越好,《拉呱》就是以单人、双人脱口秀的形式呈现,新闻故事化、故事即时化、即时批评化、评论曲艺化、曲艺幽默化.我仔细看了《拉呱》至少20期节目,我发现“小么哥”是说、谈、评、问这四个角色的水论文范文融.

三是要做有态度的新闻.以往我们过于追求时效性,而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应该从对速度的追求转向对态度的追求.“态度”是一个六度空间:高度是它解读政策的能力,深度是它分析透彻的能力,厚度是以人物带动虚实,还需要全新的角度,锐度则是批判不良现象的力度.最后一度就是温度,就是说新闻中需要温情.在“小么哥”的幽默中能看到《拉呱》对弱势者的关注和关心,这就是温度.此外,《拉呱》的幽默色彩在当代极为稀缺.其实幽默是一种生产力,它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呈现价值观.

其次,我想对《拉呱》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继续丰富多元化的表现手段.第二,建立完善的微博评论制度,让每位使用微博的山东百姓都成为《拉呱》的记者.第三,继续强化真实记录,不要忘记第一现场的素材是对观众最有影响力的.第四,希望《拉呱》在社会危机事件的直播和报道中,将天灾和人祸区别对待.在人祸中,因为是人所为,所以要约见当事人,并且要披露原因.天灾中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服务和衣食住行用的服务.第五,希望所有的民生新闻的节目,能够强化联想和对比思维,多做点面结合.我看了很多台的新闻,我的感觉就事论事的偏多,借题发挥的不多,特别是话题策划不够.

(编辑 马莉)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曲艺节目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曲艺节目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曲艺引用文献:

[1] 曲艺论文范文 关于曲艺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2500字
[2] 曲艺和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曲艺和文化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8000字
[3] 曲艺和艺术学术论文怎么写 曲艺和艺术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
《曲艺式民生新闻——第三届曲艺式新闻会嘉宾演讲摘要》word下载【免费】
曲艺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