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关于教育教师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育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菲律宾太历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TARLAC STATE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共享
作 者: 耿 佳
导 师: 王本陆 教授
学科专业: 教育学
完成日期: 2017年2月26日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我即将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喜悦之余深感自己学识浅陋,积淀浅薄,深知学海无涯,唯有潜心钻研,勤奋努力才能适应并做好以后的工作.
论文从构思到如今正式定稿,论文的开题和写作都是在我的导师王本陆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师恩难忘,永铭我心!谨以此文向导师至上最深的敬意!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家论文范文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要特别感谢经管学院的各位老师给予我在学习,生活中的指导和关怀,诸位老师的孜孜教诲和关爱,犹如丰富的营养滋润我的成长,是我永将珍藏的丰厚财富.同时,万分感谢北京市西城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姚定国主任,张冈书记对本人承担的市级区级两项科研课题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在此,我谨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三年以来所有教育我,帮助我,鼓励我,支持我的人们,在此我谨献上世间最美好的祝福,祝福他们永远健康,快乐,幸福!
作者:耿佳
2017年2月26日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教育公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是困扰教育界整体平衡发展的最大难题,教育信息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差异直接导致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和质量的不公平.由于信息技术具备"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优势,从国情出发,笔者希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力量,克服时空上的障碍,使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人所共享,实现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理论上讲无疑是最理想,最现实的实现均衡教育的新途径.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对教育资源共享具有促进作用.在吸纳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各级基础教育学校不再另建资源库,并共同扩充和丰富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方案;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共享模型,并对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的建设目标做出明确解释.本文提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共享的整体方案模型,即城市(或农村)教师在对本校学生实施面对面教学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农村(或城市)学生实施非面对面的网络教学;城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城乡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际,以县(区)级为单位,统一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实践研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各种社会性软件实现异地教学和学校间的师生交流合作;证实信息技术确实能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并对实施效果做出分析.研究将为信息时代缩小教育差距问题提供新方法,新途径,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城乡共享的探讨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资源 优质教师资源 共享
Abstract
The education relates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 It is concerning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quity is not only a basic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sociali论文范文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ut also a goal, which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in relentless pursuit of. In China,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s the biggest problem preventing the education sector from an entirely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quality teacher resources directly results in inequity in students' receipt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dvantages of quick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wide coverage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Therefore, from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author wishes to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working to overe the barriers of time and space so that more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can share 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can mak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This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apply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heoretically, it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and most realistic new way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 has revolutionary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t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ased on absorbing and inherit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d to collect funds to construct large-scale digit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 database with centering on counties without building resource center at basic education schools at all levels. In addition, the schools shall jointly expand and enrich the central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achieve sharing and co-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This dissertation also constructed a model of promoting sharing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made a clea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for educational metropolitan area work (EMAN) and campus work.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d the overall scheme model of promoting the sharing of teacher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means that when urban (or rural) teachers are teaching their students face-to-face at the school, the non-face-to-face online teaching is also offered to rural (or urban) students through a work platform.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can carry out a variet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through the work platform;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work platform to carry out research-based learning.
Since 2017, the author has assumed two Beij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IT Subject Virtual Learning Platform and Research on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s to conduct researches on promoting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information-based hardware supporting environment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Beijing has achieved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he practic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t a county (district) level for the unified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center to achiev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a region. The remote teaching and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achieved by work teaching platform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social software. The research was to confirm that IT could really promote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new methods and approaches for narrowing the educational gap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exploring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aring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Beijing and even all over China.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quality teacher resources, sharing
此英文摘 要可以等待翻译公司翻译以后再放置.
目 录
致 谢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录 V
图表目录 VIII
第1章 研究问题及背景 1
1.1引言 1
1.2研究目标 1
1.3概念界定 2
1.4问题陈述 3
1.5研究意义 4
1.6研究范围与局限 4
第2章 相关研究及文献 6
2.1相关文献回顾 6
2.2相关研究回顾 8
2.3本文研究的概念框架 10
第3章 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及本文的构架 11
3.1研究方法 11
3.2数据的收集 12
3.2.1基础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建设情况 12
3.2.2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资源配置情况 14
3.2.3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配置情况 15
3.2.4基础教育教师信息素养情况 16
3.3本文的创新 18
3.4本文的构架 19
第4章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20
4.1我国教育资源非均衡发展现状 21
4.1.1城乡教育信息化失衡 21
4.1.2城乡教师资源失衡 23
4.2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型 25
4.2.1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模型 25
4.2.2中心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模型 26
4.3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模型 27
4.3.1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依据 27
4.3.2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模型构建 29
4.4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实践 30
4.4.1教育城域网建设 30
4.4.1.1教育城域网的建设目标及设计原则 30
4.4.1.2教育城域网的设计方案 31
4.4.1.3教育城域网的系统规划 32
4.4.2校园网建设 35
4.4.2.1校园网的建设目标及设计原则 35
4.4.2.2校园网的设计方案 36
4.4.2.3校园网的系统规划 37
4.4.3中心资源库建设 38
4.4.3.1中心资源库的内涵和目标 39
4.4.3.2中心资源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 40
4.4.3.3中心资源库的总体规划 41
4.4.3.4中心资源库建设的评价 44
4.4.4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在学校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46
4.4.4.1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46
4.4.4.2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9
4.4.5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52
4.5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实践 55
4.5.1利用Moodle平台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共享 55
4.5.1.1Moodle平台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55
4.5.1.2利用Moodle平台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共享的模型及解释 57
4.5.1.3利用Moodle平台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共享的实践 58
4.5.1.4利用Moodle平台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共享的实施效果分析 60
4.5.2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共享 61
4.5.2.1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简介 61
4.5.2.2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共享的模型及解释 62
4.5.2.3利用网络视频会系统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共享的实践 63
4.5.2.4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共享的实施效果分析 64
4.5.3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共享 66
4.5.3.1即时通讯软件简介 66
4.5.3.2社会性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共享的模型及解释 66
4.5.3.3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共享的实践 71
4.5.3.4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共享的实施效果分析 73
第5章 概要,结论与建议 75
5.1概要 75
5.2结论 75
5.3启示 77
5.4建议 78
参考文献 81
附录 87
附录一 87
附录二 89
附录三 91
附录四 95
独创性声明 97
个人简历 98
图表目录
图2-1本文研究的概念框架 10
图3-1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11
表3-1调查问卷回收情况统计 12
表3-2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情况统计 13
图3-2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年均网络和设备管理维护论文范文支出状况 13
表3-3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硬件配置情况统计 14
图3-3 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应用状况 15
图3-4 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软件资源建设主要建设途径 15
图3-5 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 15
图3-6 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对各类教学资源丰富性的评价 16
图3-7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7
表3-4 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技能 17
图3-8 中小学教师每周上网时间分布 18
图3-9 北京市三类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情况 18
图3-10 本文框架结构 20
表4-1 城乡小学,初中生机比数据 22
表4-2 2017年中小学电子图书,建立校园网学校统计 22
表4-3 011年普通中小学代课教师城乡分布情况 23
表4-4 2017年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学历情况 24
图4-1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区域性共享模型 26
图4-2 教育资源分类管理模型 28
图4-3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共享方案模型 30
图4-4 育城域网设计方案图 32
图4-5 校园网设计方案图 37
图4-6 教育资源分类体系 42
图4-7教育资源库功能模块 43
图4-8资源库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图 43
表4-5 中心资源库建设的评价原则 45
图4-9 Moodle平台的主界面 55
图4-10 利用Moodle平台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共享方案 58
图4-11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模型 62
图4-12主会场教室设备连接图 64
图4-13 副会场教室设备连接图 64
图4-14 改进后的主副会场教室示意图 65
图4-15 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共享模型图 67
表4-6于即时通讯软件的网络教研形式 68
图4-16 即时通讯软件作为教研资源共享通道示意图 68
图4-17 即时通讯软件作为辅助课程讲授网络教学平台示意图 69
图4-18 即时通讯软件作为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性教学平台示意图 69
图4-19 即时通讯软件各功能用于教学辅导示意图 70
第1章 研究问题及背景
1.1引言
中国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应该说,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取得既有成绩相当不易.然而,辉煌和进步的同时,巨大的教育差距令人担忧.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基础教育无论从教育年限或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和乡村.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样会继续造成东西部之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势必会加剧社会矛盾.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是困扰教育界整体平衡发展的最大难题,城乡教育差距凸显更是亟待解决的,这首先表现在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
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对教育资源共享具有促进作用.首先,在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决定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一体化配置.其次,优质的教育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学校教学质量.网络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农村教师与市区教师的资源共享.同时,网络所展示的精彩世界,不仅带来了崭新的教育观念和丰富的教育信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村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还为师生的远距离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学生还可以借助各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时或非实时地和教育专家,优秀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在课后得到指导和帮助.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提供了新的手段.一方面,充分满足了相对落后地区的信息需求,提高落后地区获得高质量教育的可能性,降低了落后地区获得高质量教育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网络为提高当地师资水平,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平衡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等做出了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共赢".
1.2研究目标
教育信息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差异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现行校校建资源库策略和挂职,支教等措施未能从根本上遏止优质教育资源差距扩大化趋势.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全面介入教育领域,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提议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达到缩小教育差距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近年的发展也表明这是一种趋势,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和优质教师资源共享问题,找到信息时代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维.
由于信息技术具备"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优势,从国情出发,笔者希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力量,克服时空上的障碍,使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人所共享,使这些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理论上讲无疑是最理想,最现实的实现均衡教育的新途径.1.3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概念很广,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研究所探讨的是与教育相关的信息技术,它指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技术层面上,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综合化.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变得简单,统一及可靠;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可以共享,活动较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机器能够做到机器教学,教学个性化等;多媒体化则使学习者可以利用多种感觉通道来接收信息;综合化是指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各种信息业务的综合和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当前综合化的,比较普遍的,大众化的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并连接Inter的硬件环境以及相适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教育资源
一般认为教育资源是指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也称教育条件.人力包括师资队伍和培养对象——学生,财力包括投资来源,分配与使用,物力包括校舍,设施,设备,仪器和图书资料.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即教育系统中运用的各种设备,媒体,器材,工具等),人力资源(即教育系统中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支持人员及学生等),信息资源(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传递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及伴随教学内容产生的其他信息).彭绍东教授认为,教育资源是指支持,促进教育的物质,能力,信息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和条件.从列举的教育资源的界定中不难看出,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支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教育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教育信息资源主要指教育信息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教育信息硬件资源包括校园网络建设和教育信息硬件设备(主要指学校计算机配置,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硬件设备);教育信息软件资源指教育信息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是对一系列提供学习,支持学习与改善学习事物的总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初步分为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试题及VOD视频点播等部分组成.
优质教师资源
教师资源,简称"师资",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人员.随着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其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劳动特点和内容均有变化和发展.优质教师资源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成熟的教学风格,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和有一定成就和影响力,科研能力较强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如特级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
教育信息化
尽管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已在我国广泛使用,但对其定义却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南国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李克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从列举的三种教育信息化的界定来看,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关键在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更新教育观念.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研究中的教育信息化重点指微观层面的学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信息软硬件资源,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等诸方面.
1.问题陈述
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本身性质使然,而且是我国消除地方差距,实现教育信息化事业均衡发展,顺利推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比较和探讨,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是什么?
二,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
三,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中国教师资源失衡问题?
1.研究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然而,教育公平问题不但没有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还有不断凸现的趋势.论文范文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也曾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教育公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全面介入教育领域,笔者提议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达到缩小教育差距的最终目的.国家推行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信息技术近年的发展也表明这是一种趋势,因此笔者思考的是换一个角度来研究教育公平问题,即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研究,结合了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际(全市所有区均拥有自己的教育科研网,中小学校园网"校校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抓住北京市实施"校校通"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契机,研究以县(区)级为单位,统一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如何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各种社会性软件实现异地教学和学校间的师生交流合作;证实以信息技术确实能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并对实施效果做出分析.北京市具备该项研究实施的便利条件,凸显北京特色.此项研究将为信息时代缩小教育差距问题提供新方法,新途径,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城乡共享的探讨均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范围
本文重点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以技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以技术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新突破口.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从同一地区内教育信息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现状调查入手,打破学科界限,探讨现行缩小教育城乡差距相关举措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技术引发社会各行各业发生根本变革的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一体化是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新思路,阐述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观点的成立.
以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一体化均衡发展研究
在比较传统纸质教育信息资源与信息时代电子教育信息资源在存储,传输,阅读和交互功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在县教育局集中财力组建一个大型电子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库,县内所有学校不再单独组建自己的资源库,充分利用"校校通"网络平台,完全共享县教育局的中心资源库,从而实现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理论构想,从本源上解决传统纸质资源由于资金问题而造成的重点学校建图书馆,普通学校只能建资料室的教育信息资源城乡不公平现象.拟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高度共享的整体4层框架结构模型,研究资源库的素材分类与检索系统,学校与中心资源库共享的运行机制等问题,并在试点地区开展实证研究.
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师资源一体化均衡发展研究
分析现行支教,挂职等缩小优质教师资源差距的相关举措存在的缺陷,提出优秀教师不离开本学校,利用网络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及社会性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普通学校学生教学的观点.构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一体化方案模型,并在试点单位验证利用信息技术在结对的两校实现讲授型课堂教学,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及课后辅导等常规教学活动.研究异地网络教学过程中引发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变革,探讨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开展异地教学研究活动,实现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第2章 相关研究及文献
不管哪一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这直接导致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和质量的不公平.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教育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各国政府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共同目标,它始终左右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最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兴衰成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由于事实上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个体才能的差异和不平等,因而使得教育公平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
在国外,发达国家主要有三类对教育公平的看法:一类像北欧福利国家,认为所有教育都应该是政府包办下来的事业,从幼儿园到大学基本都是政府花钱,但也有一些改进,比如高校收学费收得非常策略,给予很多优惠奖学金和贷款.一类是美国的模式,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是不一样的,公立学校免费和低收费,私立学校高收费.另一类是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希望把公共事业民营化,尽可能增加公共事业的选择性,当然也会深刻影响教育公平的程度.西方教育公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广泛深入,形成了诸多教育公平研究流派,产生了诸多有影响的教育公平研究成果,开展了大规模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重视文化影响的教育公平研究,把理论研究与法案政策制定实施紧密结合等方面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享有同样优质的资源,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无论哪个国家,教育信息化最先发起都是政府主导,一方面政府要有明确的整体发展战略,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明星学校"计划;日本的e-Japan战略;英国的全国上网学习计划等.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有保障和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后期信息资源的建设.网络这一媒介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外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无论是美国MIT's Open Course Ware,日本的大学公开教学系统,还是英国开放大学,他们在资源发展初期就意识到资源共享对全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使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在共享系统的实现和共享机制的运作上,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我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把促进教育公平写到文件中,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在重申,有关教育公平的论着也非常多,如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不公平现象透析,解决对策与和谐教育构建及教育可持续发展全书》;中国论文范文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和"教育公平"相关的论文3340篇,足以看出我国对社会公平中的教育公平的关注.可以说,我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逐渐转移以内部问题为主,正在由硬件建设转为以软件的更新,提升为主."尤其是在我国城乡全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城乡教育的内涵特色,均衡发展问题成了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成果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研究成果质量在教育公平评价研究和实证研究层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理论体系研究相对缓慢.呈现出如下特点:从研究队伍上看,研究体不仅有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有教育管理者,社会学,政治学,*学,法学研究者.从研究范畴上看,研究主题随着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变化,内容基本涵盖本质论,领域论,条件论,发展论等研究领域.从教育公平研究的学科归属看,多学科研究者进行的多学科理论基础上的研究使我国教育公平研究更似一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论题.从研究视角上看,我国教育公平研究采取了哲学,经济学,文化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元视角.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较多理论,政策层面的研究,但开始有更多的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实施层面的研究.笔者浏览了收集到的与教育公平相关的论文,发现内容多以促进农村教育和社会和谐为主,大多探讨的是政策法规类的制定和农村扶持项目的实践经验,较少涉及到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有关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影响的文献方面,不少文献和论文就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建议大多以倡导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主.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绝大多数作者都赞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观点.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如下不可忽视的问题:理论支撑较多引进西方理论,缺乏前提批判,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上个世纪末,国内开始系统引进国外教育公平理论,如胡森,罗尔斯,科尔曼等人的公平理论,公平问题是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联系十分紧密的,忽视我国国情,不加以批判地引用西方理论观点,导致已有研究对教育实际中不合理现象仅停留在表层的描述和原因探析上,教育公平研究缺乏逻辑严密的理论框架的指导,显得零散,杂乱,缺乏整体感.对教育公平关注的多,对城乡教育公平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从经济,政策等视角对教育公平研究的多,从信息技术视角对教育公平尤其是城乡教育公平的研究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介绍的多,具有本土色彩的原创生成的教育公平理论较少.我国教育公平研究亟待发生如下转向:进一步构建教育公平的概念体系,由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转向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注重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关注其他利益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2.2相关研究回顾
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学,教育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角度来探讨世界各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分析中大都涉及城乡教育差别,女性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少数民族的教育落后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来看,教育公平主要表现为机会均等,有三种说法:一是基本认同美国学者科尔曼和瑞典学者胡森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定义方式;二是将教育公平视为一种原则,认为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尚未普及义务教育时,人人都应享受教育的机会,在已实现了教育普及时,人人都应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三是认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按教育过程应由就学权利平等,就学机会平等,学生成就机会均等,教育效果均等4个方面构成.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来看,国家教育政策需在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分配,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和资格认定三个阶段体现全体社会成员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活动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资源分配和享用联系在一起的,或具体表示为个人获得教育资源的多少与其社会的共享或报酬相称,另外也有将教育公平界定为资源分布公平与机会分布公平.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发展失衡将直接导致"数字鸿沟"的扩大化,因为信息时代知识富裕阶层通常能比知识贫穷阶层更快地获得信息,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在时间序列和地域人力资源聚集基础上,个体"知识沟"的差异将演变成广泛意义上的"数字鸿沟":一是高学历者和富裕阶层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数字鸿沟";二是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三是富国与穷国之间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扩大正在加剧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信息时代解决贫富差距的源头,是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问题.
我国在2005年由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研究符合当地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城乡教师轮岗和支教等措施,通过区域内教师的有机流动,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同等优秀教师的教学,扩大优秀教师的教育范围.中国在2006年6月通过的新《义务教育法》,以法律来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务院提出从2006年开始,我国实行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等政策.我国《教师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
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和教育经费的倾斜投入问题,相当一部分国家,如南非,墨西哥,印度和韩国等都提出要通过"贫困优先策略"配置教育经费,论文范文政府根据各州的实际情况,对其教育经费实行差额拨付制度:困难较大的则全部拨付,经济富裕的则拨付较少一部分,从而保障所有学校能够达到统一的"目标标准",逐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芬兰实行分权制的教育管理政策,地方负责教育,论文范文政府出资平衡地方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各地的教育条件保持均衡.芬兰拒绝市场机制(如择校),而努力通过制度途径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提供经费改善校舍,高质量教师的培养,学校内部条件的改善等多种渠道,来帮助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化.巴西出台了"论文范文政府资金",主要用于补助经济相对落后的州.在我国,王善迈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教育经费的区域性差异同经济发展存在的地区差异一样,确实成明显的上升趋势;蒋鸣和教授对地区性不平等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公共财政分配的差异是导致教育投资不均的主要原因;岳昌君用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得出结论,教育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呈正相关.针对上述事实,我国许多学者提出,用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弥补教育发展失衡问题.
教育政策是教育公平的导向,各国需根据具体国情制定缩小本国教育差距的政策.许多国家对教师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教师实施优惠,补助政策,以保障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待遇的一致或稍高于城市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而保证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法国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由国民教育部实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教师工资全国统一并由论文范文财政负担,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教师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配置.美国,尼泊尔,菲律宾等国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偏僻和艰苦程度,在保证城乡教师享有同等的基本工资外,加发补贴津贴.墨西哥政府通过"电视+辅导+基本概念"的电视中学方式服务于农村偏远地区家境贫穷的初中生,填补了农村教师不足的缺口.印度的"ShikshaKarmis"工程(简称SKP),针对农村教师缺乏的现状,运用革新方法培训地方知识青年,通过动员农村社区力量来参与普及小学教育.英国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注重全面开展中小学信息与通讯技术(ICT)教育,主要采取以政府规划,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和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具体实施的办法,实现信息时代城乡孩子在获取知识技能方面的同步.1998年,美国开始实施旨在使全国中小学加入互联网的"网络年"计划,出台"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和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政策,如阿拉斯加州发动了"Prepare Tomorrow's Teacher to Use Technology"项目(简称PT3),密苏里周提出的"the Missouri Educational Renewal Zones"计划(简称ERZ),都是针对乡村中小学教师开展辅导和培训.我国山东寿光市成功开始教师轮岗,支教和城乡互助等尝试,并由教育部2006年下文在全国推广.此外,还有学者研究推行教育券政策,以及通过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让发达地区的优秀师资为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生所共享等.
2.3本文研究的概念框架
图2-1本文研究的概念框架
第3章 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及本文的构架
3.1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研究,在总体上采用理论与实证并举的研究方式,既强调理论上的创新,又注重实际的可操作性.用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教师配置方面的理论研究文献,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及一些走在前沿省市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用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方式调查试点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状况,学校师资力量及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地考察分析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最后确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内容与形式.采用行动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验方案的建立的前提下,在实验学校通过"计划——实施——调整计划——再实施"的行动研究方法,验证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如图3-1.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教育信息化系列丛书,权威的学术报刊,国家相关机构,具备真实性,可比性.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教师配置方面的理论研究文献,借鉴发达国家及一些走在前沿省市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经验.用采访式收集法对曾参与过教学实践的教师和学生观点进行收集归纳,为进一步方案和设备调整提供依据.
图3-1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3.2数据的收集
面对21世纪信息化浪潮,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教育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针.首都北京也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首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动首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教育发展战略.北京市自1999年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确定为跨世纪重点建设工程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办2017年奥运会成功的综合效应对北京现代化提速的拉动,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北京市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笔者于2017年9月至次年1月间,对市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抽样分布既考虑了数据的覆盖性,又充分考虑到不同研究层次之间数据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深入发现问题.笔者选择北京市6个区县(西城,海淀,通州,昌平,门头沟,延庆)作为宏观层次研究对象;从6个区县中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中,低三个层次各抽取3所学校作为中观层次的研究对象,共需要抽取54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抽样对象包括:北京市中小学主管信息化工作的校长或负责人(附录1),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包括学科教师(附录2)和网络管理员(附录3),以及北京市中小学学生(附录4),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见表3-1.
表3-1调查问卷回收情况统计
问卷名称 应答份数/份 有效答卷/份 回收率/% 中小学校校长或负责人问卷 54 54 100.0 中小学校学科教师问卷 540 540 100.0 中小学校网管员问卷 54 52 96.3 小学生问卷 750 592 78.9 初中生问卷卷 750 570 76.0 总计 2148 1808 84.2 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是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标.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各类学校的校园网已陆续建设完成,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体现了公平化的原则,特别照顾到条件相对较差的郊区学校.目前被调查所有学校的校园网均联通了教育城域网和因特网,实现了"校校通".同时校园网建设之初本着发展性的原则,在教师办公室,普通教室,各类专用教室及机房等处都预埋了一定数量的网络接口.被抽样调查的54所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情况见表3-2.
表3-2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情况统计
网络建设指标 西城 海淀 通州 昌平 门头沟 延庆 已开通校园网学校比例/%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88.9 已开通校园网学校拥有服务器数量/(台/所) 4.2 3.9 2.2 2.9 1.8 1.6 拥有门户网站的学校比例/% 100.0 100.0 88.9 100.0 77.8 77.8 具备专职网管人员的学校比例/% 100.0 100.0 100.0 100.0 88.9 88.9 从调查问卷中还可看出,6个区县接入Intemet的学校比例均在85%以上,其中85.2%的学校是以光纤形式接入因特网的;98%的区县学校有有源信息点并连入了教育城域网;89%的区县的网络平均出口带宽为10M或10M以上.这组数据反映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显着成绩,"校校通","班班通"的物质条件在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形成;校园网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流,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以及其他教学服务功能.此外,6个区县均建立了区县门户教育网站,并且具有对外交流功能.本研究对54所学校的调查中,发现有90.7%的学校建立了学校门户网站,并利用门户网站与外界进行交流.
随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设备和校园网的维护工作出现了较大的困境.主要原因是各区县在网络安全维护以及基础设施设备的维护更新的论文范文不足.44.4%的区县学校在网络和设备维护管理的论文范文每年低于5万,这势必阻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大网络和设备的维护管理的投入已经刻不容缓(图3-2).图3-2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年均网络和设备管理维护论文范文支出状况
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从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看,硬件投资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配置是关键.截止到2017年年底,在被调查的北京市6个区县的54所学校中,建成计算机教室186个,平均每所学校拥有3.44个计算机教室.其中延庆和门头沟两个区县平均每所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如表3-3所示.
表3-3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硬件配置情况统计
硬件资源配置指标 西城 海淀 通州 昌平 门头沟 延庆 调查学校数/所 9 9 9 9 9 9 学生用计算机数量/台 1826 1648 985 1239 452 483 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比例/(台/百人) 11.0 8.4 7.7 7.0 5.9 3.6 计算机教室数量/间 44 41 27 35 18 21 每间计算机教室配备的计算机数量/台 41.5 40.2 36.5 35.4 25.1 23.0 校均拥有计算机教室数/间 4.9 4.6 3.0 3.9 2.0 2.3 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数量/台 509 432 391 323 322 202 校均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拥有量/(台/所) 56.6 48.0 43.4 35.9 35.8 22.4 在对54所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49.5%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周上机时间不足3小时,有37.1%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周上机时间为3-5小时,有8.2%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周上机时间为5-8小时,有5.2%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周上机时间8小时以上.这一现象说明多数中小学学生上机时间较短,除了信息技术课外基本上没有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由此可以得出,在中小学中以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知识拓展的教与学活动还不普及,计算机利用率较低.另外,图3-3显示出4.8%的学校即使拥有多媒体教室,但几乎从来不使用,另有22.6%的学校一个月使用1-4次,即有27.4%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利用率很低,多媒体教室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图3-3 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应用状况
软件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学校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强调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更应强调教学资源建设要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图3-4反映了北京市6个区县教学软件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
图3-4 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软件资源建设主要建设途径
从图3-4中可以看出,商业教学软件资源在6个区县软件资源来源中仍然占有主要地位.这种资源建设策略在信息化资源建设初期,有效地解决资源匾乏问题是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深化,商业教学资源脱离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等问题日益凸现.针对这一问题,教育信息化的各级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例如通过采取政府指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加强监管,分阶段推进等资源建设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图3-5 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
图3-5是北京市6个区县教师获得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北京市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共享和自制资源等其他方式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除了学校购买资源外,网上下载资源己经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其次是自制资源的比例己经高达23.5%.
图3-6 北京市54所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对各类教学资源丰富性的评价
图3-6表明学科教师对多媒体素材库,微教学单元视频案例资源库以及学科案例库的满意程度偏低.通过研究者的访谈了解到,中小学学科教师认为目前的信息资源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资源与新课程改革内容不匹配;2)许多资源不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际,好看不实用;3)个别主科教学资源丰富,但是小学科,如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资源严重缺乏;4)资源库中教学案例严重缺乏;5)自制资源符合教学的实际,但是共享性差,创新不够.
在中小学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人员有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主管校长,全体教师和网管员.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本次调查中,88.1%的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并且其中的80.5%连通了因特网,71.4%的教师已经拥有自已的Email帐号,11.9%的教师有了个人主页.
北京市中小学所有的教师在从2000年开始都进行了"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等级考试"的测试,通过略带强制性的考试,促进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发展.这次对教师的调查过程中出现了几个百分之百,即100%的教师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100%教师会至少会一种办公软件;100%的教师在工作使用互联网;100%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有关系.图3-7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的认识.
图3-7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师的信息能力方面,中小学教师对文字处理最熟悉,其次是Windows基本操作,幻灯片制作,网络基本技能,可见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但对其他相对比较高层次的工具软件还了解不多,如photoshop,音频视频的制作等(表3-4).教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课件占84.3%,写教案占70.1%,写论文占60.2%,用于上课的占57.9%,用于娱乐的占34.9%.
表3-4 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技能
熟练程度
工具软件 很熟练 会用但不熟练 不会用 文字处理(word) 92.8 7.2 0 Excel电子表格 34.3 49.2 16.5 幻灯片制作(PPT) 59.5 31.0 9.5 Windows基本操作 64.3 28.6 7.1 Photoshop等图像工具 2.4 45.2 52.4 制作音频,视频素材 4.8 50.4 44.9 网络基本技能 55.1 38.1 6.8 中小学教师上网情况如图3-8所示.每周4-5小时的人数最多,而且总体而言,中学教师上网时间比小学教师要少.
图3-8 中小学教师每周上网时间分布
城区学校,乡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也有差异(如图3-9).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不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已经很少,分别在2.3%和2.35%;农村学校从来不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相对较多,有8.0%.总的来看,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努力尝试着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三类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为分别是61.4%,36.6%和15.4%,农村学校相对差一些.
图3-9 北京市三类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情况
在吸纳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经验,构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和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模型,并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式调查对北京市试点中小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理论贡献和创新
笔者结合我国在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出现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扩大化的实际,考虑到未来几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是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依据教育公平理论和数字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型,对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的建设目标做出明确解释.通过专家咨询和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构建了中心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模型.
为解决农村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困境,笔者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构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方案模型.这是信息时代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发展的新途径,同时为实践提供了一套行动框架.
2实践贡献和创新
本研究除了提出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构想,还在部分中小学检验教育资源库在教学中的应用,例如,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城乡教学协调发展等.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如加强科研认识,丰富科研信息,拓展科研领域,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区域合作等.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如促进管理者观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工作管理信息化;促进教务行政管理信息化;促进总务工作管理信息化等.这些都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深化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方案模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网络会议视频系统的实施过程,以及开展即时通讯系统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都为区域教师资源均衡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应用案例.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教育资源非均衡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和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模型.在北京市试点中小学进行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和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实践,最后提出相关的结论和后续研究建议.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如图3-10所示.
图3-10 本文框架结构1982年,教育部做出了在清华,北大和北师大等5所大学的附属中学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萌芽的产生.在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和引导下,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差异很大,普及水平极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失衡,直接影响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本章以基础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建设,硬件资源配置,软件资源配置,"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等项指标为均衡教育信息化的依据,自2017年,在北京各区县实地调研,了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发展现状,得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等结论.
基础教育均衡化是指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以最大限度满足受教育者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由于信息技术具备"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优势,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用基础教育信息化来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最佳途径.就教育而言,"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能够保证一个区域范围内大部分学校都完成网络化建设,那么与世界连为一体的网络首先保证了所有孩子接受最新信息的机会均等,这是科技进步赋予教育均衡的全新内涵,理论上讲无疑是最理想,最现实的均衡教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叶平等人认为,国内基础教
总结:关于免费教育教师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教育教师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山东教育教师网引用文献:
[1] 经典山东教育论文题目 山东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山东教育论文集 山东教育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山东教育论文提纲 山东教育论文框架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