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护理学文下载2021年,附件下载

主题:网瘾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简介:关于对写作网路成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网路成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网路成瘾论文范文

网路成瘾的问题成因分析与谘商辅导策略

   王智弘(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教授)

   壹,网路成瘾是最受瞩目的网路行为问题

   一,网路人际活动已是现代人与他人接触的重要方式

   网际网路是21世纪最具威力与成长空间的生活科技,随着网际网路的多元应用,冲击了人类的各个生活层面,从商业交易,人际互动到生活形态,都受到了许多直接,间接的影响.当青少年学生进入网际网路的环境中,其所从事各种人际沟通与生活活动的可能性与弹性大增,而同时各种层出不穷,前所未有的问题也陆续来到了跟前,由於网际网路有其特殊的双重特性,它不但是一种沟通媒介,也是ㄧ个活动场域(王智弘,2004).网路人际活动已是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接触的重要方式,透过各种网路应用程式,发展出各种形式的人际互动活动,就以走红的部落格(Blog)为例,部落格(Blog)或被称为「网志」,「网路日志」或「博客」(大陆用语),由於架站容易,不需要网页编辑的复杂技巧,却能制作出拥有文字,影像与音乐等的网页,又有如BBS,留言板或讨论区的留言互动功能,站主可以写日记,发表作品,又可以组织社群,因此,部落格的使用人数不断增加是有其实际功能上的理由(王智弘,2006a).除了部落格之外的更有虚拟网站可供寄托情感,在红遍海峡两岸的爱情公寓网站中,可与网路伴侣共组家庭,更可购买IKEA虚拟家俱布置房间,真是假似真来真亦假,真实与虚拟莫辨.更何况,网路人际沟通媒介还有BBS,MSN,Yahoo Messenger,E-mail,聊天室,邮件群组,留言版,讨论区,Skype等网路沟通软体,还有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微网志或「微博」(大陆用语):噗浪(Plurk),推特(Twitter)与脸书(Facebook)等程式可以,WhatsApp,LINE,WeChat微信等手机App沟通与交友应用程式的快速流行,网路上人际活动确实是具有多元丰富的互动管道.

   二,网路问题行为引发注意

   此外,另一极具吸引力的网路人际活动是网路游戏,青少年都知道有个史莱姆的家网站有游戏软体可下载,更有许多网路连线游戏,跑跑卡丁车,枫之谷,仙境传说,天堂或魔兽世界等网路游戏都有为数众多的玩家,甚至Facebook上的小游戏:开心农场,宠物社区,我的水族箱等亦曾让许多人着迷,唯网路游戏易於引发网路成瘾的问题,这也是网路在台湾地区居民的生活中被大量使用所引发的问题之一,由於网路使用的量不断增加,使用的质不断改变时,许多网路使用的行为问题依序被探讨出来,就目前引发社会注意的网路行为问题包括:1.网路犯罪;2.网路论文范文;3.网路情爱症候群(论文范文,援交,异质化 等);4.网路上瘾,5.网路退回;6.网路孤立;7.网路弱势;8.网路外遇;9.网路谣言;10.网路论文范文;11.网路购物狂;12.网路教唆;13.网路霸凌等(王智弘,2000,2003;吴明隆,简妙如,2017;吴齐殷,1998;戚国雄,1998;叶保强,2000;陈英杰,2006;陈淑惠,1998a,1998b,1999,2003;Holland, 1998; Siponena & Kaj论文范文ab, 2000; Sleek, 1998; Suler, 1999; Young, 1996a, 1996b).此等问题都相当棘手,也有必要加以研究与探讨.

   就以警政署(2017)在2017年11月26日发布之警政统计通报(97年第48号)的网路犯罪统计为例,2017年1-10月电脑网路犯罪发生数共22,111件.究其分类观之,最多的犯罪行为主要为诈欺案(网路诈欺)9,437件(占42.68%)为最多,其次是妨害电脑使用案(亦即网路入侵与网路病毒等)3,519件(占15.92%),第三是一般妨害风化案(网路上张贴,散布及贩*范文之图文或其他物品案件)2,864件(占12.95%),第四是违反儿童及少年论文范文易防制条例(即网路援交)2,646件(占11.97%),第五是侵害智慧财产权2,415件(占10.92%).前五种类型占了网路犯罪案件的大多数(占94.44%),网路诈欺与网路援交即与网路交往行为息息相关,加上网路论文范文与网路情爱症候群中除援交外的论文范文,情爱异质化,网友性侵害等问题,以及网路外遇与网路教唆等问题,网路交往所衍生的负向问题与行为,确实需要加以关切与因应.而在所有网路使用的行为问题中,又以网路成瘾的问题最受到大家的注意.

   三,网路成瘾问题特别受到嘱目

   由於网路成瘾的当事人往往在身陷其中时无法自拔,在跳出泥沼之後,才惊觉是噩梦ㄧ场,就如同一位网友的真实告白(Queeni,2004):「等网路里面的我是成就论文范文,但是现实生活的我却『ㄧ无所有』等.亲友走了,没朋友,没女友,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我才惊觉,原来当初坐在电脑前面所奋斗的东西都是一场空,如果可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愿意拿我天堂里的一切成就换回母亲的生命等.」,随着网路成瘾的问题越来越常见,其严重性也越来越被认识,社会大众,教育界,学术界与助人专业对其可能的问题成因与解决之道,也就日益关切.

   在台湾有关「网路成瘾」问题的相关学术用语不少,就以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etds.ncl.edu.tw/theabs/)的查询结果而言,2006年底第一次以「网路成瘾」为精准查询模式的查询用语,发现「网路成瘾」出现在学位论文题目上的篇数有30篇,若改以「网路沉迷」为查询用语,则出现在学位论文题目上的篇数有17篇(王智弘,2006b).2017年11月26日的第二次查询结果,以「网路成瘾」为精准查询模式的查询用语,发现「网路成瘾」出现在学位论文题目上的篇数有85篇,若改以「网路沉迷」为查询用语,则出现在学位论文题目上的篇数有24篇(王智弘,2017a).2017年8月21日的第三次查询结果,以「网路成瘾」为精准查询模式的查询用语,发现「网路成瘾」出现在学位论文题目上的篇数有117篇,若改以「网路沉迷」为查询用语,则出现在学位论文题目上的篇数有26篇,研究数量仍持续增加中.此等结果显示,在用语上,台湾较多数研究人员采用「网路成瘾」的用语,其次是「网路沉迷」,就语意来看,说沉迷感觉轻,说成瘾感觉重,但是就问题而言,无论怎样称呼都是ㄧ样令人不可轻忽的,事实上为讨论方便之故,两词常被加以并用(王智弘,2005c).此外,其他较常被提起的用语还有网路重度使用或网路病态使用(Pathological Inter Use)(王智弘,2005c;陈淑惠,1998a,1998b,1999,2002,2003)等,不过并无学位论文以之为论文名称.

   此外,就上述的第一次查询结果亦可发现,就论文产出的系所加以分析,发现以「网路成瘾」为名的学位论文中,有十篇出自教育学类系所,六篇出自心理学类系所(包含行为医学所一篇),四篇出自资讯科学类系所,三篇出自护理系所,社会学类与家政学类系所各有两篇,大众传播类,政治学类与观光服务学类系所各有一篇;而以「网路沉迷」名的学位论文中,则有九篇出自教育学类系所,其次是心理学类,社会学类与企管系所各有两篇,资讯科学类与警政类各有一篇.将「网路成瘾」与「网路沉迷」两项查询结果相加,发现投入「网路成瘾」研究最多的兴趣研究领域为教育学类系所(19篇),其次是心理学类系所(8篇),再其次是资讯类系所(5篇),社会学类系所(4篇)以及护理系所(3篇)等,不过,另外令人注意的是有这麽多不同类别且研究领域差异极大的系所投入「网路成瘾」的研究,也显现此一研究主题的跨领域特质.

   就用语而言,网路成瘾已成为大家琅琅上口的习惯用语,在缺乏病理因素具体证据的情况下,网路沉迷的用语显然比网路成瘾更接近实际的状况,不过,Ivan Goldberg医生开玩笑的提出网路成瘾的病名(Just click no, 1997),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引发了全世界学界,助人专业人员与社会大众对此一问题的重视.最新的发展是美国精神学会(APA, 2017)已将网路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分类手册第五版(D论文范文-5)的草案中,但是其病名被改称为「网路使用疾患」(Inter Use Disorder, IUD).

   四,网路成瘾的问题类型

   从上述的探讨可知,网路成瘾问题在社会大众,学术界与助人专业界持续关注与探讨的情况下,此一问题的各个面向也渐次被了解,网路成瘾问题的类型依网路的使用内容加以区分,可分为五大类(Young, 1999):(一)网路之性成瘾:深受网路上与性相关的网页内容所吸引,或沉溺於基於网路所引发之论文范文活动之中;(二)网路之关系成瘾:沉溺於网路上的人际关系活动之中;(三)网路之强迫行为:包括沉溺於网路游戏,网路论文范文,网路购物与交易等活动;(四)网路之资讯超载:沉溺於网路资讯的搜索与收集之活动;与(五)网路之电脑成瘾:沉溺於与网路有关之电脑操作与探求之活动.五类成瘾问题的强度不一,但以网路强迫行为的问题最为严重,其中更以网路游戏成瘾问题最受到关切,而在实务经验上也显示,网路成瘾当事人的成瘾行为有可能会横跨两类以上(王智弘,2017a).

   五,网路成瘾的症状与负面影响

   网路成瘾者通常会出现的核心症状与负面影响包括(柯志鸿,2003;陈淑惠,2003;Goldberg, 1996; Griffiths, 2000):(一)强迫性:不能克制上网的冲动,(二)戒断性:不能上网时出现了身心症状,(三)耐受性:上网的慾望越来越不能满足,所需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四)在相关问题上也出现了状况:比如在1.人际问题,2.健康问题,与3.时间管理问题上都受到负面的影响,而造成人际孤立,身体受损,失学与失业等问题.当发现有上述的症状与问题发生,可进一步运用评量工具或诊断标准加以确认(王智弘,2017a),并寻求助人专业人员的协助.

   六,校园网路成瘾的现况

   一般来说,各国网路成瘾的人数比例,目前约在6-17%之间(柯志鸿,2004,2005),就台湾校园过去的研究调查资料来看,国中生曾测出为7.5%(柯志鸿,2004),高职曾测出为13.9%(李佳蓁,2005),大学曾测出为10.3%(林旻沛,2003),15.3%(Lin, Ko, & Wu, 2017),20.3%(王智弘,2017),但在教育部论文范文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严文廷,2017):国小四到六年级的网路成瘾高危险群,占20.4%;国中学生占23.7%;高中职占32.3%,成瘾状况比以往更加严重.就大陆的调查资料来看,青少年约为13%(岳晓东,应力,严飞,2006),但韩国汉阳大学接受政府经费支持的三年期调查研究却指出,韩国十八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中,有高达百分之三十的人有网路成瘾的风险(The New York Times, 2007).就笔者所属的台湾网路成瘾论文范文研究团队调查所得,台湾的国小三到六年级网路成瘾者约占18.8%;七到十二年级的国,高中学生则约占20.2%(以上是以陈氏网路成瘾量表64分为切分点),大学生则约为20.3%(以陈氏网路成瘾量表68分为切分点,若以64为切分点则为29.6%)

   )(王智弘,2017;王智弘等,2017;施映竹,2017;陈慧苓,2017),由於调查工具与认定标准的不同,因此结果有所差异,但是都提醒我们,青少年网路成瘾问题确实不可加以小看或掉以轻心.

   台湾网路成瘾论文范文研究团队试图突破研究技术的限制,以第三者评量技术,编制「陈氏网路成瘾量表」家长版,全球首次对国小低年级学童的主要照顾者进行测量:以推估出小学低年级可能有网路成瘾问题孩子的估计比率,小学一年级可能为3.03%,小学二年级可能为16.22%(林靑颍,2017;张翠芬,2017).因受第三者评量为间接评量技术会有偏误,且家长与主要照顾者可能有过份忧虑孩子问题而有高估现象,接受评量的研究参与者亦仅为164位,是属於初探性之研究,此等结果仅能供未来研究的参考,尚不能反应完整的真实状况.但是可以观察到国小低年级学生的网路成瘾已是该担心的问题,ㄧ升二更是预防网路成瘾问题的关键时刻.

   在绝大部份的调查研究报告中都指出,男性学生的网路成瘾情形较女性学生严重,无论在小学(施映竹,2017;许仲毅,2007;刘文尚,2003),国中(陈慧苓,2017;傅义婷,2007;郑淳忆,2005;廖思涵,2005),高中职(李佳蓁,2005;陈慧苓,2017;卢丽卉,2002;韩佩凌,2000)或大学(王智弘,2017;杨正诚,2003;萧铭钧,1997;Lin, et al., 2017)都是如此.而且自小学以至大学阶段,似乎就学阶段越高者其网路沈迷问题有越严重之倾向(陈冠名,2004;严文廷,2017).值得加以注意.

   贰,网路成瘾的可能成因分析

   一,造成网路成瘾的网路基本社会特性

   网路成瘾行为的造成有其网路环境的特性,由於网际网路有沟通媒介与活动场域的双重社会特性(王智弘,2004),网路世界的沟通较实体世界增加了更丰富的多元风貌与较难预知的特性;而其无国界联结与虚拟性特质,更使得欲以*与法律对网路行为加以规范,远较实体世界为困难(王智弘,杨淳斐,2001a).因此,网路世界除了会重现实体世界的问题之外,有新增新了许多前所未有而特属於网路世界的问题,这也使得网路世界的行为问题更显得复杂而不易处理(王智弘,2005b),网路成瘾问题即在此等社会场域中孕育而生,而网路成瘾行为的造成除与网路环境的社会特性有关之外,更与网路环境的心理特性有关.

   二,造成网路成瘾的网路基本心理特性

   网路环境有其特殊的心理特性:匿名性,虚拟性,方便性与跳脱性等特性(王智弘,2004;李伟斌,陈庆福,王智弘,2017),此等特性造就了网路上的特殊行为表现.而此等基本心理特质则与网路成瘾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关联.

   就网路之匿名性而言,网路使用者可以隐藏自己身分与个人资料,而增加其表达自我的安全性,因此愿意有较高的自我揭露(李美枝,2001;吴姝蒨,1999).此外,由於社会临场感较低的缘故,较易於形成逆向的月晕效应,降低个人的责任感或自陈内容的真实性与增加情感投射与幻想的可能性(王智弘,2005a;李美枝,2001).匿名性亦可能造成去社会化,去个人化的沟通情境,而引发网路退回(inter regression, Holland, 1998,即在网路上表现出之心理退回现象或原始本性:攻击,性与过分慷慨)或恣意行为(uninhibited beh论文范文ior,吴筱玫,2003;Kiesler, Zubrow,Moses, & Geller,1985)的可能性,因此,性与暴力特别容易充斥在网路上.

   次就网路之虚拟性而言,网路的虚拟特质提供了当事人角色扮演的可能性,网路虚拟团体或虚拟社群,以及网路线上游戏等都是其中典型的形态之一.网路之虚拟性提供上网者扩大人际网络的可能性(吴姝蒨,1999),并由於能提供一种低社交焦虑的人际互动环境,而有利於上网者社交技巧的发展(郭欣怡,1998),网路虚拟社群的参与所提供的社会支持机制,则有利於上网者多元自我的建立与整合(林以正,2003),亦即网路虚拟特质的可能正向效应是提供了一个发展多元自我与人际关系的场域.不过,网路之虚拟特质所带来的负向效应亦不可等闲视之,特别是网路角色扮演行为或网路角色扮演游戏的代价是造成真实与虚拟间的混淆或网路成瘾(Inter Addiction)问题的可能(吴筱玫,2003;曾怀莹,2001;陈淑惠,1998a,1998b,1999,2003;Suler, 1999; Young, 1996a; 1996b; Wallace, 1999).

   就网路的方便性而言,网路使用的方便性包括了(李伟斌,王智弘,陈庆福,2002):(一)上网环境之方便性,家中,学校,公共场所,网咖,甚至无线通讯等皆可上网;(二)工具使用之方便性,网路上有许多工具,以提供我们从事工作,学习,生活与娱乐等活动的方便性;(三)满足需求之方便性,网路很方便的满足了上网者有关性,人际亲和,成就感,自主与创造变异等方面的需求(杨佳幸,2001).网路的方便性使网路使用的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戚国雄,1998)或近用(access,吴筱玫,2003)性增加,并且增强了民众使用网路的动机,也增加了过度使用网路的可能性.

   最後就有关网路的跳脱性而言,网路的跳脱性包括超文本(hypertext)的跳脱性与文字使用的跳脱性(李伟斌,王智弘,陈庆福,2002),超文本的跳脱性使得网路资讯的连结非常容易,使得网路上资讯的提供不受限於线性的结构,而能多元活泼的串联与引用网路上的文字或多媒体的资讯,提供给网友前所未有的丰富讯息,文字使用的跳脱性造就了俗称火星文或注音文等网路文字型式,使文字使用的多样性表现是前所未有的局面(王智弘,2005c).因此,网路沟通内容与型式的多元性可说是现代生活的一种人际新风貌.不过,网路之跳脱性亦可能造成网友易生思考跳跃或不易专注的现象,或者易於在网路上沉溺与迷失,多视窗的阅览习惯,使网友在网网相连中可能越走越远,迷失了上网的目标,把现实生活中的工作与任务置之脑後,旷日费时,徒让时间空流转.

   三,造成网路成瘾的个人心理因素(现实生活的推力)

   网路成瘾问题的产生,除了与前述之网路基本心理特质有关,更涉及其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王智弘,2005c):一是个人心理层面,一是网路心理层面.

   造成网路成瘾问题有其个人心理层面因素,包括(王智弘,2017a;白育甄,2003;邱圣玲,2003;柯志鸿,2003,2004,2005;陈冠名,2004;陈淑惠,2003;黄一玲,2001;杨正诚,2003;卢丽卉,2002;戴秀津,2002;颜如佑,2004;韩佩凌,2000;Ko, Yen, Yen, Lin, & Yang, 2007; Yen, Ko, Yen, Wu, & Yang, 2007):1.网路成为生活问题的避难所:网路可能成为逃避下述生活问题的临时避难所,包括:(1)缺乏自尊;(2)缺乏社会支持或情感寄托,或是人际冲突;(3)家庭功能不佳;(4)课业或工作挫折;(5)生活无聊.亦即有此等问题的当事人是较可能成为网路成瘾的高危险群;2.其他的心理问题:有网路成瘾问题的当事人亦可能合并有其他的心理问题,比如不良的心理状态:神经质,忧郁与焦虑等情绪状态,或是3.甚至可能连带有精神疾病的症状:比如躁郁症,忧郁症,过动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与人格违常等.亦即现实生活问题的逃避,个人心理问题的合并发生,可能产生网路成瘾行为背後的现实心理问题.此为造成网路成瘾的个人心理因素,也就是现实生活的推力.

   其中,所谓现实生活的推力正是造成学生网路成瘾的重要因素,若不计精神疾病问题,这些重要的心理与环境因素,我们称之为网路成瘾的危险因子(王智弘等,2017;Chan, et al, 2017),为研究网路成瘾的危险因子,笔者与本系的刘淑慧教授,台湾大学心理系的陈淑惠教授,高雄医学大学的柯志鸿医师以及几位相当优秀的博硕士班研究生(其中负责危险因子的包括张匀铭,陈慧苓与施映竹等)一起成立研究团队,就国内先前的网路成瘾研究以系统性回顾(systematic reviews)之研究方法进行文献分析,先收集国内已有之网路沉迷与网路成瘾研究共得193篇,再依第一阶段筛选标准筛选出实徵研究73篇,再将研究中所纳入的变项依其特质之相近性加以归为16类,再依第二阶段筛选标准筛选出七个危险因子,包括低自尊,同侪疏离,家庭功能不佳,课业压力,神经质,忧郁,社交焦虑等七个因子,再经网路成瘾临床与实务专家之建议纳入无聊感,至此共得八个网路成瘾危险因子(王智弘等,2017;施映竹,2017;陈慧苓,2017):网路成瘾的危险因子为:a.缺乏自尊;b.同侪疏离;c.家庭功能不佳;d.课业压力;e.无聊感;f.神经质;g.忧郁;h.焦虑等.其中的课业压力因子,又特别会对学业低成就学生产生影响(陈慧苓,2017),因此,以课业挫折称之更为真确.

   四,增强网路成瘾行为的网路心理因素(网路经验的吸力)

   有关网路成瘾的网路心理层面因素,主要是采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加以诠释,相关因素包括(白育甄,2003;邱圣玲,2003;柯志鸿,2003,2005;陈淑惠,2003):(一)同步空间的立即回馈:随时随地上网几乎都可以得到网友的立即回应;(二)连续增强与间歇增强:上网的经验可能得到立即的情绪需求满足而使上网行为得到增强,更包括有机会能够名(角色与等级)利(金钱收入)双收;(三)匿名化身的挫折与喜悦:不同的角色扮演带来多元而复杂的难忘经验;(四)网路论文范文与暴力的致命吸引力:其中特别是网路游戏中的影象与声光所引发的新鲜感与感官刺激尤为强烈,(五)网路满足网友现实生活所不易获得的心理期待:满足成就感,掌控感,归属感与虚拟名声:网路提供了满足其正向自我意象的可能性,特别是此可能是其在现实生活所不易获得的;意即上网时的网友立即回应,持续性或间歇性得到行为增强的经验,匿名与模糊情境的幻想空间,性与暴力的感官刺激经验,以及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心理期待,是强化了网路成瘾行为的重要心理机转(王智弘,2005b),也就是网路经验的吸力,此为造成网路成瘾的网路心理因素.而有关网络成瘾是否有大脑认知神经机转的生理反应的问题,根据柯志鸿(2017)的研究显示,在网路游戏图片的诱发下,网路游戏成瘾大学生在功能性核磁造影的图像显示,脑部出现活化反应的位置与物质依赖者诱发渴求之位置一致,显示网路成瘾可能具有与物质依赖类似之脑神经机转,而在线索诱发渴求(cue induced cr论文范文ing)或注意力偏误(attention bias)上造成强烈的制约反应而引发成瘾的行为,但研究同时指出网路游戏成瘾大学生并未出现有物质依赖者所呈现的认知能力(如决策分析或反应抑制)缺损的问题,因此,网路成瘾者有可能出现冲动控制上的问题,但未发现对认知能力有负面影响.虽此等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厘清,但初步而言,在未造成认知缺陷的情况下,对网路成瘾者提供教育与谘商协助是可发挥积极的功能的,惟有关网路成瘾被视为一种行为成瘾的成瘾机转问题确实值得关切,并应持续加以研究.

   五,网路成瘾的解释模式与脱离成瘾的原因

   关於网路成瘾的解释模式,可见的说法包括(王智弘,2017a):

   (一)网路沉迷强化循环模式

   陈淑惠(2003)提出网路沉迷的强化循环模式,指出网路使用者遇挫折压力或觉得心烦时,若网路易於取得,则会选择上网,一上网则不舒服的感觉暂时得到消退,进而得到放松与愉悦的经验,形成一种增强作用,促成再上网,但因上网而影响人际,课业或工作,则可能产生罪恶感,而罪恶感可能导致压力与心烦,若无其它解决之道,则又可能易於取得的网路来减轻压力,由此,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假以时日,恶性循环将越来越自动化与稳固,而不可自拔.此一病理模式可说明现实生活的推力与网路经验的吸力如何形成网路成瘾的病态行为,至於如何能够脱离成瘾的原因则需进一步加以探讨.

   (二)网路成瘾三阶段模式

   由於一样使用网路,有人会成瘾有人却能够脱身,为此,Grohol(2005)提出的解释模式是:网路使用者在遭遇新的网路活动时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着迷(Enchantment, Obesession):投入大量时间以探索与适应新的网路活动;第二个阶段是醒悟(Disillusionment, Avoidance):随着熟悉与适应网路活动,使用量逐渐降低;第三阶段是平衡(Balance, Normal):能够以合宜与正常的时间使用网路活动,他认为大多数的人可都可以发展到第三阶段,而少数人则会停滞在第一阶段而需要他人的协助.此等模式可说明未必人人会成瘾以及许多人在无外力协助下也能自行脱离成瘾,可是却不能说明为何有不少人不能脱离成瘾的原因,无法解释为何许多已熟悉与适应网路活动之网路使用者或网路游戏玩家却无法自行醒悟,进而发展至平衡的第三阶段,於此,Grohol所描述的发展阶段并未能就影响网路成瘾的个人心理因素议题加以阐明,例如白育甄(2003)的访谈研究指出,网路成瘾者初期会经历被网路吸引,中期会遭遇网路有成就感与归属感但现实生活却脱序的两难情境,而後期则面临已萌生退意却无法割舍的挣扎,以终至最後在面对重大生活改变的冲击後回归现实,其中之阶段发展(或称心路历程)显较Grohol所言者为复杂.

   可见针对网路成瘾的解释模式,不能忽视相关的心理因素(或影响力),包括现实生活推力与网路经验吸力之影响,及其间可能涉及的病理模式(陈淑惠,2003)等因素,均需纳入考虑,方能周全.亦即当遭遇到网路活动的吸引力(网路经验的吸力)较小,情绪压力(现实生活的推力)较小且处理能力较佳的网路使用者,虽有机会接触到网路活动,仍较能够发展至平衡的第三阶段,反之则较为困难而易於成瘾.

   (三)网路成瘾与脱瘾的脉络分析模式

   从实徵研究观之,网路成瘾者自述能够脱离成瘾的原因包括:上网已不能再满足需求(成就感,赚钱,交友,新鲜刺激感与挑战感等),有外力介入(包括帐号被盗,被关,网路人际冲突,游戏规则改变)以及生涯压力(升学考将至)等(邱圣玲,2003;锺筑凡,2017);或是其遭遇发生重大事件或改变,其严重性足以转移成瘾者的注意力(白育甄,2003;锺筑凡,2017)等.亦即能够脱离网路成瘾的主要原因在於外在力量的变化,同时引发内在力量的调整所致.将上述的相关研究与模式加以统整,并佐以实务经验的考虑,可得网路成瘾的可能解释模式与脱离成瘾原因的脉络如下(王智弘,2017e):

   网路成瘾的脉络:遭遇生活问题的情绪压力(现实生活的推力)→方便取得网路以接触网路活动(接触网路的机会)→暂时得到情绪纾解与愉快经验(网路经验的吸力)→增强上网行为→生活问题仍旧存在或恶化(同时可能引发逃避问题的罪恶感),情绪压力再次昇起(现实生活的推力)+再次接触网路活动的论文范文(网路经验的吸力)→方便取得网路以接触网路活动(接触网路的机会)→持续重覆上网行为(着迷)

   脱离成瘾的脉络:持续降低上网行为(醒悟)←生活问题的情绪压力(现实生活的推力)降低+情绪纾解与愉快经验(网路经验的吸力)降低+自我的觉察力(自我调适的拉力)+现实生活情境的重大改变:不方便取得网路,替代性其他活动与生活上发生重大事件与改变(现实生活的拉力)+重要他人与专业人员的协助(他人协助的拉力)

   简而言之,脱离网路成瘾的关键因素即在降低现实生活的推力与网路经验的吸力,而增强自我调适的拉力,现实生活的拉力与他人协助的拉力.

   参,网路成瘾的情境辅导策略

   一,处理网路成瘾的关键要化解吸力与推力且内外兼治

   由上所述,可论文范文路成瘾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於不同网路成瘾问题类型所涉及的网路内容或网路活动能提供网路使用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再加上在上网的经验中,上网行为的不断被增强,亦即其网路的内容与上网的经验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而能吸引网路使用者的参与,因此是一种网路成瘾的吸力;而网路使用者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遭遇问题的,他(她)们可能是正面临了生活中的困扰,挫折,障碍与瓶颈,这些现实生活的问题变成一种网路成瘾的推力,将网路使用者推向一个可能的避难所,而网路扮演了一个具吸引力的避难所,一吸一推之间,成瘾者可能会因而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如何改变此等吸力与推力,是处理网路成瘾问题最重要的关键王智弘(2017a).

   网路成瘾当事人的成瘾状况其实是深受外在生活情境与内在个人心理问题的影响,而陷入了一种增强其成瘾行为的情境之中.要协助网路成瘾的当事人,而其谘商辅导策略则需要从情境辅导策略以改变其外在生活情境以及透过专业谘商协助以处理其内在个人心理问题两方面着手(王智弘,2003),内外兼顾是较为可能成功的.

   二,网路成瘾的情境辅导策略

   网路成瘾的情境辅导策略包括(王智弘,2003):

   (一)家庭与学校情境层面

   在家庭与学校情境层面,网路成瘾的情境辅导策略包括(柯志鸿,2003;施香如,2001;陈淑惠,2003):要协助当事人:1.加强其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沟通维系技巧训练:协助当事人扩展多元的人际互动关系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不仅可以防止他们过度依赖网路,也可教导他们藉由学习如何维系与处理冲突的方法,以避免在网路或现实的人际互动受到挫折或伤害;2.厘清其生活目标与学习时间规划:当事人过度使用网路有可能是自觉空闲时间过多,或将上网当作他们排除压力的方式,因此时间规划与压力调适,也是应提供他们协助的部分;3.重要他人的适度规范与约束:当事人之父母亲可采行之作法包括:(1)电脑设备的摆放位置,宜在家中公共场所,使家人有共同参与或互动之机会.(2)父母本身若能对电脑网路有所了解与熟悉,可以协助子女让他们的使用网路经验成为愉快,安全,且具教育性.(3)学习与青少年的有效沟通方法:以免父母在约束子女网路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4.适当的环境规划(提供上网的限制,建立优质与健康的家庭与学校网路环境等);5.提供增强当事人觉察力与自制力的训练;6.提供选择性,取代性的活动(包括娱乐的活动,增进人际关系的活动,提升自尊与责任感的活动)等;7.提供有助於降低网路成瘾或网路重度使用情形的班级团体辅导与团体课程(罗士媛,2005).

   (二)在社会情境层面

   在社会情境层面,网路成瘾的情境辅导策略包括(王智弘,2004):要能建构一个优质与健康的社会网路环境:可的做法包括:1.网咖的管理与辅导条例:以提供较为健康的社区上网环境;2.侦查网路犯罪的相关机制与法规:以提供较为安全的网路活动空间;3.研拟网路与电脑游戏的分级制度与防沉迷机制:美国有玩具与游戏分级制度,韩国有网路游戏分级制度与防沉迷机制,大陆亦有网路游戏防沉迷机制,台湾的网路游戏应有分级制度与防沉迷机制,网路产业并应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王智弘,2007a,2017e),政府亦宜建立跨部会的网路问题因应委员会,或结合相关部会建立专责工作小组,以提供政策订定,行政协调,产业影响以及对网路问题相关教育措施,受害当事人与家属的心理辅导与行政协助等(王智弘,2017c,2017e);4.建构优质与健康的网路环境:建置优质与健论文范文站;5.提升优质的网路文化,此等社会情境的辅导措施,则须辅导人员透过与行政,立法单位的互动,并与民间相关社福组织合作以建构对青少年更有利的网路环境.

   就网路成瘾之辅导策略而言,在校园中最好能建立以辅导策略为主体,而包含健康促进,初级预防,预警制度,次级预防,论文范文预防的网路成瘾五级预防机制(王智弘,2007b),才能将网路成瘾的辅导与谘商策略有整体的规划与整合.

   肆,网路成瘾的心理谘商策略

   网路成瘾在心理谘商策略上,可运个别谘商或团体谘商的方式来加以实施(王智弘,2017a):

   一,网路成瘾的个别性谘商策略

   网路成瘾的个别性谘商策略,其主要程序为(王智弘,2003,2004,2005c):

   (一)首先要判断当事人是否为网路成瘾

   要判断当事人是否为网路成瘾,可以量表评量与症状评估的过程加以确认:

   1.量表评量:在网路成瘾的衡监工具方面,各国的研究者曾先後编制不少的评量工具,最早有Brenner (1997) 依循Goldberg (1996) 的作法,参照D论文范文-IV的诊断标准提出了包含32题是非题的「网路相关成瘾行为量表」 (Inter Related Addictive Beh论文范文ior Inventory, IRABI) ;而Young (1998) 则就其实务观察并参考D论文范文-IV病态性论文范文的定义提出了包含八题是非题的网路成瘾诊断问句的网路成瘾诊断问卷 (Inter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DQ) ,其中若有五题以上答是,即属网路成瘾者,而目前在所主持的网路成瘾疗癒中心 (Center for Inter Addiction Recovery) 网站所提供的网路成瘾测验 (Inter Addiction Test, IAT) 则包含了20个题项,每题1-5分,若达50分到79分则有轻度成瘾问题,若达80分到100分则有重度成瘾问题 (Young, n.d.);另Morahan-Martin和Schumacher (2000) 亦同样参照D论文范文-IV的诊断标准提出了包含13题是非题的病态性网路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 Use, PIU) 量表,其中若有四题以上答是,即属病态性网路使用者;而Greenfield (no date) 提出了包含十二题是非题的网路滥用测验 (Inter Abuse Test) ,其中若有六题以上答是,即可能有网路滥用问题.此外,南非的Thatcher和Goolam (2005) 亦曾使用问题性网路使用问卷 (Problematic Inter Use Questionnaire, PIUQ).,韩国的Kim等人 (2006) 亦曾使用网路成瘾量表 (Inter Addiction Scale, IAS) 以分别在其国内进行网路成瘾的相关研究.上述工具的编制主要参照D论文范文-IV的诊断标准,并参酌实务观察所得,但在量表编制的程序与品质上各有差异.

   台湾早期的相关研究有引用国外的评量工具,如Chou和Hsio (2000) 曾运用Brenner (1997) 的IRABI和Young (1998)的DQ在台湾进行网路成瘾的研究.而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客观评量工具则为陈淑惠及其台湾大学研究团队所编制的「陈氏网路成瘾量表」(Chen Inter Addiction Scale, CIAS,之前的名称为中文网路成瘾量表)(陈淑惠,1998a,1998b,1999;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杨品凤,2003),该量表之题项编制除参照D论文范文-IV对各种成瘾症的诊断标准与透过对临床个案的观察之外,并对网路重度使用者进行焦点访谈所得,共得26题网路成瘾的行为描述,为李克特式的四点量表,有两个分量表:(一)为「网路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包括「强迫性上网」(5题),「网路成瘾戒断反应」(5题),「网路成瘾耐受性」(4题)等三个因素;(二)为「网路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7题),「时间管理问题」(5题)等两个因素;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 .93,量表的计分方式采四分法,程度为「极不符合」表示1分,「不符合」表示2分,「符合」表示3分,「非常符合」表示4分,最低得分为26分,最高得分为104分.此一版本并有儿童版的编制(CIAS-C,王智弘等,2017;施映竹,2017;Hsu, et al, 2017)与家长版的编制(林青颖,2017;Lin et al., 2017),可用於儿童网路成瘾之评量上.

   根据Ko,Yen,Yen及其同僚 (2005) 对「陈氏网路成瘾量表」的研究指出,57/58分为最佳之筛检切分点,具有 85.6% 之敏感度,可作为两阶段诊断研究方式之适当筛检工具;同时 63/64 为最佳诊断切分点,可以正确诊断 87.6% 之个案,可作为单阶段调查之适当诊断工具.因此,就高中,国中与国小的当事人而言,在「陈氏网路成瘾量表」得分为58分以上的当事人可评估为有网路成瘾的危险,而得分为64分以上的当事人则可评估为具有网路成瘾的问题.而就大学生而言,则得分在68分以上的当事人则可评估为具有网路成瘾的问题(Ko, et al., 2017).

   2.症状评估:在症状评估上,Goldberg (1996) 是最早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四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D论文范文-IV) 的撰写方式,带着部份玩笑性质的提出了网路成瘾的诊断标准 (Inter Addictive Disorder﹝IAD﹞ diagnostic criteria.) .但是,就华人的经验而言,中国大陆的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及其研究团队所提出的「网路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值得加以注意,其主要内容包括(李晓宏,2017;陶然等人,2017;刘学奎,王经国,庄海红,2017):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於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6小时,且符合以下症状超过三个月,即为网路成瘾:1.对网路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1)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路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2)使用网路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後均未成功;(3)固执使用网路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後果,即使知道网路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4)因使用网路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5)将使用网路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此等诊断标准由累积大量临床经验而来颇有参考价值.

   而台湾在临床上所用的网路成瘾诊断准则,可参考柯志鸿及其高雄医学大学研究团队(柯志鸿,2005;Ko, Yen, Chen, Chen, & Yen, 2005)的临床经验.其诊断准则包括A,B,C三轴:A轴:在以下九项中符合六项因素:1.整天想着网路上的活动;2.多次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3.耐受性:需要更长的上网时间才能满足;4.戒断症状:产生焦虑,生气等情绪;5.使用网路的时间超过自己原先的期待;6.持续的想要将网路活动停止或减少,或有多次失败的经验;7.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网路活动上或离开网路上;8.竭尽所能来获得上网的机会;9.即使知道网路已对自己造成生理或心理的问题,仍持续上网;B轴:功能受损(须至少一项符合):1.学校或家庭角色受影响;2.人际关系受影响;3.违反法律或校规;C轴:网路成瘾的行为(须完全符合)无法以其他精神疾患或躁郁症作最佳之解释.美国精神学会(APA, 2017)精神疾病分类手册第五版草案中,「网路使用疾患」(IUD).

   柯志鸿及其同侪(柯志鸿,2005;Ko, Yen, Chen, et al., 2005)的诊断标准与前述之评量工具与诊断标准均有相近之处,但其拥有台湾本土案例之临床基础,在症状描述上也相当清楚明确而有利於临床实务上的操作,更可搭配前述之CIAS量表进行相关实务与研究工作,相当具有实用性.

   3.评估模组:在笔者进行网路成瘾的相关研究与实务工作中,发现网路成瘾问题若有一能检测问题成因的评量工具将有助於相关辅导策略之进行.建立一个筛检网路成瘾相关危险因子的架构,以进行网路成瘾的临床评估工作,此等网路成瘾之八个危险因子,值得学校老师,家长与谘商辅导人员加以注意,适切的预防策略或可降低网路成瘾问题发生的机率,适切的处理策略亦可能较为有效而对症下药的协助学生解决网路成瘾的问题,八个危险因子同时发生在一个网路成瘾学生身上的机会可能不大,但是发生其中一个或数个因子则非常可能,笔者所主持的研究团队为寻求评估此八大危险因子的适切方法,於是着手建构「网路成瘾评估模组」,我们选取可分别评量上述低自尊,同侪疏离,家庭功能不佳,课业压力,无聊感,神经质,忧郁,社交焦虑等八种危险因子之八种心理评量工具,采用包括「Rosenberg自尊量表」,「真实人际互动问卷」,「家庭关怀指数量表」,「压力经验与感知量表」,「无聊倾向量表短版」,「性格自评量表」,「CES-D忧郁量表」及「社交互动焦虑量表」取其全量表,分量表或部份题项再加上「陈氏网路成瘾量表」以组成「网路成瘾评估模组」(王智弘等,2017,2017;陈慧苓,2017;施映竹,2017),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观之,在「网路成瘾评估模组」中所评估的八大危险因子(除中学生在课业压力危险因子之表现外)均直接与网路成瘾显着相关,课业压力可能在连带有学业低成就时(也就是产生课业挫折时)较会与网路成瘾发生显着关联,其与网路成瘾的关系较为迂回.

   应用此一「网路成瘾评估模组」有助於助人专业人员进行初步评估以快速找出导致当事人网路成瘾的可能原因,而有利於後续谘商辅导工作之进行.

   (二)其次为订定网路成瘾的谘商目标

   对网路成瘾当事人的谘商目标为何呢?简单而言,就是从disorder 回到order,也就是说协助网路上瘾的当事人从失序的上网行为与失序的生活状况中回归次序与平衡,谘商的目标不是「戒除」上网,而是合理的上网,可以控制的上网,可以适切的安排上网与非上网的时间,可以将网路世界与真实世界加以统合并达成协调与平衡,Suler(2000)称之为统整原则(Integration Principle).事实上,研究亦显示能与现实世界的希望与活动有较好联结的较不会网路成瘾(锺宇星,2017),因此,如何藉由上述之谘商辅导方法与技巧以协助网路上瘾的当事人以回归正常与和谐的生活,正是辅导人员的挑战与任务.亦即不是「戒除」上网,而是「合理」上网,「控制」上网,不是「排除」网路世界,而是「平衡」网路世界与真实世界,「统整」网路世界与真实世界.

   (三)实施网路成瘾六阶段处遇模式

   网路上瘾当事人的谘商过程,王智弘(2003,2004,2005a,2017a,2017a)参考Young与Goldberg(Ferris, 1996)的观点,经实务经验的修正与补充,提出网路成瘾六阶段处遇模式.此模式建议网路上瘾的谘商步骤应包括:

   第一步骤,「觉」-觉察病识感:协助当事人觉察到自己已过度使用网路了:换言之,使当事人对自己的上网行为有「病识感」,或者觉察自己的行为失当,比如,知道自己已「超时」上网了.亦即当事人对网路经验到负向的情绪与认知,而产生改善的动机常是网路沉迷改善的重要关键(邱圣玲,2003).实徵研究也确认觉察病识感式网路成瘾治疗最重要的关键(陈彦如,2017).

   第二步骤,「知」-认知潜在问题:协助当事人认知到导致其过度上网行为的潜在心理问题:网路上瘾行为的背後其实是有理由的,过度上网的行为是潜在心理问题导致其逃离正常生活的结果.此一阶段若能配合运用「网路成瘾危险因子量表」加以评估,则可能更清楚与快速的辨识其潜在心理问题(王智弘等,2017;Chan, et al, 2017),而有利於处遇的进行.

   第三步骤,「处」-处理潜在问题:协助当事人去面对现实,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而非沉迷网路以逃避问题:让当事人深切了解到逃避问题只是使问题更加恶化而已,并非解决问题之道.联结到现实的希望感,以在现实生活中确认努力的方向是免於网路成瘾的重要因素(锺宇星,2017).

   第四步骤,「行」-发展并执行改变计画:协助当事人发展出改善过度使用网路行为的行动计画并加以执行,此等行动计画若能提供当事人从事其他替代性正向活动的吸引力,并结合重要他人的协助以塑造有利情境,则成功率将大增:配合第三步骤的潜在心理问题的处理,应协助当事人提出具体改善网路上瘾行为的行动计画,并身体力行以逐步改变上网行为.

   第五步骤,「控」-培养自我监控能力:逐步降低上网时间培养出对时间的敏感度与对自我的监控能力:以期在达成谘商目标回归正常与和谐的生活之後,能自我监控以持续维持战果.

   第六步骤,「追」-後续的观察与追踪:由於考虑一般成瘾问题的再患率极高,为稳定谘商成效,避免问题复发,亦可再加上以持续的观察问题的改善状况,追踪谘商的长期效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修正以避免问题的复发.

   而此等网路上瘾的谘商步骤更可结合一次单元谘商模式(王智弘,2017d)加以实施,透过上述的五加一个步骤与逐步渐进的方式帮助当事人改善网路成瘾的问题,辅导人员可透过弹性使用网路谘商与晤谈谘商的方式,逐步协助网路上瘾的青少年,面对过度使用网路与处理其利用上网以逃避的潜在心理问题,最後并培养其时间敏感与自我监控的能力,以维续改变的成果与面对未来的诱惑与挑战.

   在个别性谘商协助的实施形式方面,可透过面谈,电话,函件与网路等不同谘商型态来提供帮助,特别是运用网路谘商或晤谈谘商的型态以结合叙事治疗,焦点解决,多重模式,现实治疗,认知行为治疗,阿德勒学派,危机介入理论或一次单元谘商模式等(王沂钊,2001;王智弘,2005a,2017d;王智弘,杨淳斐,2001b,2004,2005,2006a,2006b;林雅涵,2017;卢怡任,2007;陈美文,2004;陈彦如,2017;张匀铭,王智弘,2017;蔡易辰,2017;谢亚娴,2004;Collie, Mitchell, & Murphy, 2000; Day & Schneider, 2000; Polauf, 1997),应可运用於网路成瘾者之网路谘商与实体晤谈谘商的过程之中.

   在具体协助的个别谘商方式上则有多元的形式(王智弘,2005a):在网路谘商型式的使用媒介可透过E-mail,Web-based ,聊天室,MSN,skype,即时会议系统等加以进行;在实体晤谈谘商的服务形式则可透过电话,函件与面对面谘商方式进行.若助人专业人员同时能提供网路谘商与晤谈谘商,混合网路谘商的与实体谘商的互动方式来协助网路成瘾的当事人应是ㄧ个极佳的选择.在实徵研究上,除运用焦点解决短期谘商取向之个别谘商以协助网路沉迷的国中生(陈美文,2004)与大学生(蔡易辰,2017),可获致良好的协助效果之外.运用前述网路成瘾六阶段处遇模式结合一次单元谘商模式与网路谘商,以协助网路成瘾之大学生亦证实有良好之立即与追踪治疗效果(陈彦如,2017张匀铭,王智弘,陈彦如,杨淳斐).

   二,网路成瘾的团体性谘商策略:

   网路成瘾的团体性谘商策略,可包括网路团体谘商与面对面团体谘商两种型态:

   (一)网路团体谘商

   在Goldberg在提出网路成瘾病名之後,网友蜂拥而至向其告解已得网路成瘾症,Goldberg因此成立了网路成瘾支持性团体(Just click no, 1997).由於在面对面谘商团体中所会出现的团体疗效因子(Yalom, 1995)也被认为会有部份因子出现於心理健康讨论区之网路社群(施文正,2007)以及网路团体(Bellafiore, Colón, & Rosenberg, 2004; Page, 2004)之中,网路支持性团体被视为可行的协助策略(郭思琪,2007;Gary & Remolino, 2000; Page, 2004),其形式则可透过BBC,留言版,讨论区,信件群组,聊天室等方式进行,透过网路成瘾团体谘商来协助网路成瘾当事人,应有其可行性(王智弘,杨淳斐,林雅涵,2017;林雅涵,2017;Finn, 1996).其以一次单元谘商模式结合网路谘商的团体谘商形式来协助网路成瘾当事人,即是可行的方式之一(王智弘等,2017),实徵研究上应用运用前述网路成瘾六阶段处遇模式结合一次单元谘商模式与网路团体谘商,以协助网路成瘾之大学生亦证实有良好之立即与半年之追踪治疗效果(林雅涵,2017).

   (二)面对面谘商团体

   透过面对面团体谘商形式进行网路成瘾问题处理的实徵研究方面:陈淑惠(2002)曾运用人际导向之团体谘商,以对网路成瘾高危险群高中生进行每周一次,为期六周的团体谘商,虽未得到网路成瘾显着改善的谘商效果,但达到学生每周上网时数降低14小时的效果;叶静君(2003)曾运用现实治疗取向之团体谘商形式,进行每周一次,为期八周的团体谘商,以协助网路成瘾之大学生,得到网路成瘾显着改善的谘商效果;谢亚娴(2004)运用现实治疗取向之团体谘商形式,进行每周一次,每次九十分钟,共十次为期两个半月的团体谘商,以协助网路成瘾高危险群高中生,同样亦得到显着的谘商效果.连廷嘉(2007)以焦点解决取向之团体谘商对网路成瘾倾向高中生进行八次,为期三个月之辅导,亦获得正向的改变效果.可见面对面团体谘商亦是可行的网路成瘾谘商策略之ㄧ.

   蓝菊梅(2005)曾提出以多重模式理论取向为架构设计包含两阶段的网路沉迷矫治团体方案,第一阶段为情绪支持与自我成长团体,第二阶段为人际压力管理团体,每ㄧ阶段都进行八周,每周两小时的团体谘商,其并同时提出个别谘商与预防网路成瘾课程的方案设计,因此,可说是具可行性与多元性的网路成瘾防治与处理策略.

   从上述之研究与实务经验显示,网路成瘾问题的处理可由不同理论与不同服务形式之多元谘商策略来加以协助.其中相当具有潜力的谘商策略是结合一次单元谘商模式与六阶段处遇模式,并可运用网路谘商形式以对网路成瘾当事人提供协助.

   伍,多元管道与多元策略以因应网路成瘾-建立校园网路成瘾五级预防机制

   整体而言,网路成瘾的因应有两大策略重点(王智弘,2005a;柯志鸿,2005):ㄧ是:多元管道,多元策略;ㄧ是:偷天换日,全体动员;亦即网路成瘾除了需要透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等情境性辅导策略来加以协助之外,在个别性谘商协助方面,亦可透过面谈,电话,函件与网路等不同谘商型态来提供帮助,特别是运用网路谘商或晤谈谘商的型态以结合叙事治疗,焦点解决,多重模式,现实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危机介入理论或一次单元谘商模式等,以运用於网路成瘾者之网路谘商与实体晤谈谘商的过程中.并透过多元的协助形式(王智弘,2005a):在网路谘商型式的使用媒介可透过自助文章(包含Q & A形式),BBS,留言版,讨论区,E-mail,Web-based(即非同步网页互动,或同步网页互动:包含聊天室,MSN,skype,即时会议系统等)等型式;在实体晤谈谘商的服务形式则可包括透过个别或团体谘商,或透过谘询的方式来进行.若助人专业人员同时能提供网路谘商与晤谈谘商,混合网路谘商的与实体谘商的互动方式来协助网路成瘾的当事人应是ㄧ个极佳的选择.

   亦即透过多元管道与多元策略以全面协助可能有网路成瘾问题的当事人,是较有可能成功的方式,特别是谘商辅导人员须能够创造ㄧ个有助於网路沉迷当事人改善其网路成瘾问题的生活环境,配合替代性活动的提供,其中需结合当事人的老师,家长,同学,同事,朋友等当事人生活中之重要他人,以共同创造此一有利的改变情境,以对网路成瘾问题的改善,提供较完整的因应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偷天换日,全体动员的实际涵义.亦即要处理网路成瘾问题需内外兼治,并运用多元管道与多元策略较易成功.

   而从实务经验中发现,网路成瘾的问题处理,虽然心理辅导,心理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策略都可能会使用到,但是就整体策略而言,辅导重於谘商,谘商重於治疗,在校园中最好能建立网路成瘾五级预防模式(王智弘,2007b),可使网路成瘾问题有整体的因应机制,也更能发挥预防胜於治疗的效果.心理卫生工作向来有所谓的论文范文预防模式,而此所谓之五级预防模式即在原有之论文范文预防模式外,於初级预防层次前加上更积极之健康促进层次,而在初级预防与次级预防之间再加上预警制度层次,以使原有之心理卫生论文范文预防概念更为周延与完整.由此建立之校园网路成瘾五级预防模式,可藉由更周全的整体防治机制以避免校园网路成瘾与其他网路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创造优质的学校网路心理健康环境,而达兴利除弊的功能.此等网路成瘾五级预防模式的概念亦可转化而运用於不同的机构之中,特别是在具有为数众多成员的大型机构中适用行应该更高.

   有关校园网路成瘾问题五级预防模式之防治机制依序为(王智弘,2007b,2017b;王智弘,林雅涵等,2017):

   ㄧ,健康促进层次:

   (一)意涵:

   健康促进的重点不只是在预防网路成瘾与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更要以积极的作为以促进学校师生的网路心理健康.目的在增进学校师生的网路正向使用能力,运用网路以作为提升其心理健康,学习成效与生活知能的工具,透过提昇全校师生网路使用能力与网路安全观念,并建立网路专业*,使用者行为规范与优质网路文化(王智弘,杨淳斐,2001a),以建构优质的网路辅导,学习与生活环境,而达到善用网路以提昇心理健康,学习效能与生活品质,以期能发展有利健康促进之网路心理健康环境.

   (二)具体作法:

   1.提昇健康使用网路的知能:提供如何在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上均能以健康的方式与态度使用网路的师生研习课程.

   2.强化网路专业*(王智弘,杨淳斐,2001a):加强网路服务提供者(网路设备,伺服器,资料库等网管人员)的专业*教育与法律教育,制订网路服务提供者的专业*守则.

   3.强化网路行为规范(王智弘,杨淳斐,2001a):制订网路服务使用者之行为规范,加强网路服务使用者的网路*教育(包含网路礼仪教育),设置校园网路*委员会(应纳入网管人员,学务人员,辅导人员与师生代表)以规范与处理网路*相关问题,强化网路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的法律观念.

   4.加强对校园网路*,网路文化,网路行为问题及其相关辅导措施之研究.

   5.结合电脑专业人员,学生事务人员与心理谘商辅导人员以形成网路问题工作团队,以强化对学生网路行为问题的处理与心理辅导工作.

   6.具体推动优质校园网路文化之建立(王智弘,杨淳斐,2001a):透过通识教育电脑课程以提倡优质网路文化;透过具体鼓励与协助师生设立优质网站以建立优质网路文化之风气.

   7.网路心理健康环境的维护:提供网路心理健康资讯,举办网路心理健康讲座,推动健论文范文路环境之塑造并进行定期性的追踪评估.

   二,初级预防层次:

   (一)意涵:

   初级预防的重点在透过发展性与预防性的网路心理健康措施,以避免全校师生网路成瘾与相关网路行为问题的发生.目的在统整全校的资源,提供预防网路成瘾与其他网路行为问题的发展性辅导策略,以期建构避免网路成瘾与其他网路行为问题发生之学校环境,提升老师,学生与家长对网路成瘾与其他网路行为问题之相关辅导知能,营造学校师生之间,学生同侪之间以及学生与家人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推动积极的网路成瘾与网路心理问题之预防策略,减少危险因子,增加保护因子,以共同营造安全与健康的网路学习环境.

   (二)具体作法:

   1.对学校老师提供网路成瘾,网路心理健康与网路安全之辅导知能研习课程.

   2.对学校老师提供有关网路科技冲击下师生互动与亲师互动之道的辅导知能研习课程.

   3.对学生提供有关生涯规划,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提升自尊,学习辅导,时间规划,休闲安排,压力调适与自我监控等之团体辅导活动与研习课程,其实施重点如下:(1)透过生涯规划课程以发展其生涯与生活目标;(2)透过人际关系,沟通技巧与提昇自尊课程可协助当事人建力自信,扩展多元的人际互动关系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不仅可以防止他们过度依赖网路,也可教导他们藉由学习如何维系与处理冲突的方法,以避免在网路或现实的人际互动受到挫折或伤害(施香如,2001);(3)透过学习辅导课程可提昇其学习技巧,课业成就与自尊;(4)透过时间规划,休闲安排,压力调适与自我监控课程可厘清其生活目标与学习时间规划,当事人过度使用网路有可能是自觉空闲时间过多,或将上网当作他们排除压力的方式(施香如,2001),因此时间规划,休闲安排,压力调适,压力调适与自我监控,可强化其生活目标,有意义使用时间.

   4.对学生提供网路成瘾,网路心理健康与网路安全之网路心理健康课程:可透过团体辅导与班级座谈的形式(罗士媛,2005),或融入一般课程来加以实施.

   5.对家长提供网路成瘾,网路心理健康与网路安全之亲职教育与辅导知能研习课程.

   6.对任课教师,导师,家长与学生提供有关网路成瘾,网路心理健康与网路安全相关知能之宣导文章.

   三,预警制度层次:

   (一)意涵:

   建立全校师

总结:这篇网路成瘾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网瘾引用文献:

[1] 治理视野下的青少年网瘾问题 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2] 网瘾和网瘾青少年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网瘾和网瘾青少年方面有关论文范文5000字
[3] 网瘾和电竞硕士论文范文 网瘾和电竞方面有关论文如何写3000字
《护理学文下载2021年,附件下载》word下载【免费】
网瘾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