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谷歌论文翻译考研,谷歌论文翻译经验

主题: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3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文献情报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献情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文献情报论文范文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论文

目录

  1.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4 创业影院第97期活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彭皓分享 “移动智能终端的技术趋势及竞争格局”

目 录

   一,创建和发展阶段(1950-1976) 2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及上海,兰州,武汉,成都等分馆相继成立,任务逐步明确 2

   2.图书馆业务建设开始发展 4

   3.全面开展图书馆服务 8

   4.参与全国图书馆协调建设 10

   5.注重培训干部 11

   6.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1

   7."十年动乱",工作受损但未完全中断 12

   二,恢复发展与改革探索阶段(1977-2000) 13

   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16

   2.大力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18

   3.不断提高情报研究服务的质量 19

   4.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建设 23

   5.加强全院图书情报系统建设 26

   6.开展干部培养工作 28

   7.研究生教育起步并得到发展 30

   8.开展理论方法研究与国内外合作 31

   9.学术刊物相继出版 33

   10.积极进行改革实践和探索 33

   三,进入21世纪以后的深化改革与创新阶段(2001-2017) 36

   1.院馆及各分馆陆续进入全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36

   2.开展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2001年-2005年) 41

   3.整合组建国家科学图书馆 43

   4.推动我国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在国家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54

   5.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57

   6.持续加强战略思考与战略研究,凝练发展目标,把握发展方向 59

   参考文献: 60

   附录: 63

   附录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历史沿革及历任主要领导 63

   附录二:兰州馆历史沿革及历任主要领导 65

   附录三:成都馆历史沿革及历任主要领导 67

   附录四:武汉馆历史沿革及历任主要领导 68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简史

   (徐引篪执笔,龚惠玲统稿)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简称"国科图")是经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于2006年3月18日在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4个法人单位基础上整合组建起来的.国科图总馆设在北京,下设兰州,成都,武汉3个法人分馆.截至2017年底,总分馆现有在编职工509人,馆舍建筑面积总计8.1万余平米,印本馆藏书刊共1145余万册(件).自1979年总馆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后,相继获得图书馆学,科技情报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在读博士研究生55人,硕士研究生95人.国科图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支撑服务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我国科技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重要单元,也是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国家队.在支撑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事业中,其主要任务是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国科图发端于1950年4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图书管理处,1951年2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该名称对海外一直保留至今(以下简称2006年前馆名为"院馆").早期,院馆作为中国科学院成立的全院性图书机构,承担着统筹管理全院图书收集,采购,服务,以及调拨和组建分支机构的重任.而后,随着院馆自身业务的迅速拓展,以及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各地设置科研院所,地区性分馆及各研究所图书馆(室)相继建立,中国科学院内各级图书馆主要以业务关系为纽带,互为补充,协同发展,但院馆始终承担对院属各图书馆进行业务指导的职责.1978年,中国科学院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体制,院属各图书馆随之同步更名为"文献情报中心",重点加强了情报服务工作.2006年,为适应网络化数字化知识服务需求,院属文献情报中心在更高层次上整合组建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建立了总分馆之间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体制模式.60年来,尽管历经数次名称变化,机构组织有分有合,相关馆的起步发展也有先有后,但各馆始终密切相连,相辅相成,主动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和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需要相适应,并遵循文献情报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与特色,为支撑中国科学院科研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创建和发展阶段(1950-1976)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及上海,兰州,武汉,成都等分馆相继成立,任务逐步明确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伴随新中国诞生而成立.1950年中国科学院组建首批15个研究所的同时,于4月28日在院论文范文下设立图书管理处,负责管理全院图书工作,着名数学家关肇直任处长.图书管理处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接管,接收和整理原论文范文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单位的书库和图书,以及为15个研究所*国外书刊.1951年2月3日,院务会议决定将图书管理处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其时,作为全院管理供应和对外交换书刊的机构,院馆直属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第一任馆长由着名社会学家,副院长陶孟和兼任.院馆初成立时,工作人员十余名,办公地点在北京文津街中国科学院院部.1952年图书馆迁至王府大街9号.1955年底,工作人员便发展到70人.随着书刊接收和文献采购业务的开展,院馆逐渐健全组织,1954年7月,经院务常务会议批准,院馆设馆长1人,副馆长若干人,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和阅览部,部(室)下设组.1956年8月,院馆提出未来发展远景计划,目标是在12年内发展成为一个全国科学技术文献资料中心,*重要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图书.

   1953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成立,在院馆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科学院上海地区各研究所的图书馆工作,以及开展书刊采购,编目与阅览服务工作.上海分馆文献*重点根据上海地区研究所的需要而确定,主要偏重生物学,医学,化学,农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文献.馆址设在上海岳阳路,馆舍10000平方米,其中书库约6000平方米.

   1955年9月,院馆指派专人组成筹备组,筹建兰州分馆.1956年7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兰州分馆开馆,次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图书馆.该馆在1957年制定的《1958-1962年发展规划》中,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与甘肃省图书馆和周边高校图书馆分工协作,共同促进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将兰州各研究所图书室联系起来,组成院内图书馆网;以*科技图书期刊为中心,特别重视尖端科学,电子技术,新兴科学技术方面的书刊资料,包括国外政府出版物,专利,日本特许公报,国际学术会议录等*.之后,进一步明确要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科技文献中心.

   1956年6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决定由我国第一位图书馆学博士桂质柏教授主持筹建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图书馆(简称武汉馆),馆址设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1959年6月,2500平方米新馆舍建成,阅览组和情报资料组设立起来,开始编制二次文献,服务科研.次年,开始开展期刊*工作.1961年起负责协调武汉地区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国外期刊的*工作.至1966年,武汉馆初步建立了以自然科学文献为主体的藏书体系和与馆藏相适应的目录体系,成为武汉地区较有影响的科技图书馆.

   195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图书馆成立,馆舍设在四川分院办公楼内,面积580平方米,主要任务是为四川分院机关和下属各研究所收集书刊资料并提供借阅服务,由分院机关直接领导.1962年6月,四川分院图书馆更名为西南分院图书馆,并迁址至人民南路,馆舍面积增加至2200平方米.

   在这一时期,针对科学院迅速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院并相应设置分院图书馆的实际需要,院馆及各分院图书馆的工作任务,业务关系逐渐制度化地明确起来.1954年7月院务会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暂行组织规程》规定,中国科学院京外分院设立的图书馆,受本分院及院馆的双重领导,京区研究所的图书馆(室)同样受本所及院馆的双重领导.院馆的主要任务,一是统一管理全院图书工作,二是供应并调剂本院各研究机构的图书资料,三是负责对国外交换图书.但随着院馆自身业务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大量文献服务任务的加重,对分院馆及研究所图书馆(室)的领导在随后的几年已渐渐难以兼顾,基于这种情况,1956年7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院馆与分院馆及所馆的关系由原来的双重领导改为业务指导.1965年11月进一步明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全院服务,并按照全国图书馆的分工,承担为院外科学技术界服务的任务.分院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设在当地的院和分院的各研究所服务,并按照地区图书馆的分工,承担为院外科学技术界服务的任务."

   2.图书馆业务建设开始发展

   随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全院图书机构的纷纷建立,院馆及各分馆为全院的书刊搜集,交换,供应,整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图书馆自身业务建设也开始起步.1956年党论文范文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图书馆业务得到了空前发展.

   1)藏书建设.1950年院图书管理处组建伊始,即开始接收位于王府大街9号前论文范文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和语言研究所的大书库,总计接*书328914册,这批藏书为院馆奠定了馆藏基础.此后,通过接受调拨和赠与等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到1955年底,院馆已藏书刊93.4万余册.但这时的馆藏系统性不强,且以社会科学文献为多.1956年,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可直接向国外订书,并追拨一笔购书预算款,院馆,上海分馆和各研究所都开始有计划地大量补充图书资料,初步形成了以院馆为龙头,以*科技图书,期刊及特种文献为主的科技图书馆馆藏体系构架.1956年院馆全年入藏的期刊总量达到17万多册,几乎在前5年期刊入藏总量基础上翻了1番.并把当时近10年出版的国内外重要科技图书基本补全.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科研急需的学术会议录,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专利说明书和技术标准等文献资料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大量搜集和补充,文献*的重点,文献类型和文献物质形态的多样化,构成了当时院馆藏书最突出的特色.同时通过接收全国各出版部门缴送的样本(呈缴本)以及开展国际书刊交换等方式,进一步补充了藏书.到1959年底,院馆入藏的文献总量达到184.5万余册(上海分馆还藏有文献55.28万册),1965年底已近300万册.

   按照全国图书文献协调分工要求,院馆*的文献主要以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文献为主,并在我国最早开展专利文献及标准资料的收集和服务工作.1956年成立专利文献组,到1965年时,已收集有包括24个国家的专利说明书在内的几十万件专利文献及26个国家的专利公报.这批特色文献在资料极端匮乏的当时显得极为珍贵,全国各地读者反响热烈,纷纷前来借阅.一时间,院馆门前排队借阅的读者长龙延伸到王府井大街.为此,院馆专门延长服务时间,每天13小时开放借阅也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也就在这个时侯,院馆的复制服务应读者所需而蓬勃开展起来.

   兰州馆成立后努力补充文献,到1959年4月底,藏书达17.48万册,至1965年,馆藏书刊资料接近30万册.武汉馆从建馆开始就结合科研需要,着重于科技期刊的收集整理与服务,1956到1958年,采购文献近50万册.成都分馆建馆之初,虽然经过加工和流通的书刊仅7000余册,但经过不断补充,至1965年底,馆藏文献也已充实到27万册.

   在中国科学院各图书馆的文献收集工作中,外文期刊始终是各馆收集的重点和特色.在中国科学院早期发展阶段,院馆和各分院馆还积极为各研究所采购书刊,院馆还承担为院内新成立的分院或研究所图书馆调拨图书的任务,为研究所图书馆藏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开展国际书刊交换.1951年初,中国科学院国际图书交换工作由院联络局,编译局移交图书管理处统一*.图书管理处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后,各所的书刊交换由院馆论文范文.陶孟和副院长兼任院馆馆长后,特别重视并加强对国际书刊交换工作的组织,亲自过问和指导国际书刊交换业务,甚至亲自审核每一张交换卡片,确保交换书刊的质量和效益都有保证,也使院馆的国际书刊交换工作得到迅速发展.1951年,院馆与18个国家的48个单位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1959年,发展到同56个国家的1290个科学机构建立交换关系,年获得交换图书5千余册,期刊近3万册.到1965年高峰时期,院馆与69个国家的1829个单位开展交换工作,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提高了文献*品质,在当时的国内图书馆界拥有盛名.

   3)编制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编目条例.50年代初,院馆和各所图书馆(室)在建立分类目录和排列图书时,所采用的分类法不一致,很不利于研究人员对全院文献资料的利用.以陶孟和馆长为首的院馆领导向中国科学院建议并得到郭沫若院长的批准,开始着手编制一个适合中国科学院各图书馆(室)的统一的分类法.为此,中国科学院组织了科学图书分类委员会,聘任43位科学家担任各学科分类委员,和院馆图书馆人员一起讨论确定编制图书分类法的指导思想和体系结构.1954年7月,院馆成立图书分类法编制小组,由顾家杰和赵继生任正副组长,并聘请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我国图书分类学专家刘国钧担任顾问,开始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通用的分类法,广泛听取了科学家和院内外研究单位及大学图书馆(室)的意见,至1958年11月,《科图法》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分类法问世后,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并称为我国图书馆三大分类法,院内外有1000多个科技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使用该分类法.

   1959年,院馆还组织编制了各种编目条例和目录组织规则,包括《中文图书着录条例》,《西文图书着录法》,《俄文图书着录法》和《目录组织规则》等,供院内各图书馆使用.这些规章制度不仅加强了院馆自身业务工作的规范,而且对规范全院图书馆业务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兰州馆按照院馆制定的业务制度,结合本馆实际,制定了西北分院图书馆的图书补充,分类和编目条例.1957年,武汉馆在桂质柏馆长指导下编印了《中文着作号码表》,越年又编制了《西文图书编目条例》.

   4)编制二次文献.为了充分开发图书馆所*的文献,院馆加强了文献报道工作.1952年开始编制各种书目和索引,有《苏联科学期刊论文索引》,《自然科学期刊索引》和联合北京地区各大图书馆编制的《新到图书公告》,并编有全院性的联合目录和为新成立研究所图书馆选购书刊的各种专科基本书目,如《全院论文范文总目》,《中国科学院入藏化学期刊总目》等5种联合目录,以及有关高分子化学,有色金属与稀有金属等基本书目9种,方便了科研人员的查询和利用.其时,1950年从美国西蒙斯学院学成归国的彭溎源同志承担专职负责各类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武汉馆从1959年起先后编制了有关化学,水生生物学和土壤微生物等专题的多语种期刊论文索引,并与湖北省图书馆共同牵头组织武汉地区三大系统图书馆协作,陆续编印了《武汉地区农业图书馆联合目录》,《武汉地区化学,化工书籍联合目录》等多种联合目录.

   3.全面开展图书馆服务

   院馆刚一成立,即向院内外所有科研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1954年底时,已共出借图书6.5万余册,当时借阅书刊的院内外读者数量基本相当.1956年党论文范文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院馆在继续大力开展文献*工作的同时,将加强为科研服务的图书情报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1956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陶孟和馆长题为"图书馆要为科学家服务"一文,阐述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必须加强为科学工作者服务的指导思想.1958年9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和编译出版委员会的领导下,院馆召开了全院图书馆工作会议,提出了图书馆"开门办馆,勤俭办馆,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办馆方针.1959年冬,院馆召开第二次全院图书馆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开展文献参考和书目情报工作.这两次工作会议,对促进全院图书馆工作人员树立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大局意识,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落实为科研服务的思想,院馆从1956年起开始扩充阅览室,增设专利文献阅览室和缩微资料阅览室,1958年在科研人员密集的中关村地区设立西郊服务站,加强为中关村各研究所的图书借阅服务.1959年院馆中关村书库落成,移入原藏于城内王府井书库的自然科学书刊,正式设立自然科学服务部,方便了为中关村各研究所研究人员提供就近服务,使馆藏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当年的书刊借阅量达到30万册,比1956年增加了5倍.除接待来馆读者外,院馆还开展了信函借书,送书上门,国内外馆际互借,复制照相等服务项目,并延长阅览服务时间由每天8小时至每天13小时,周末照常开放.1962年,院馆中关村新阅览楼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扩大了服务空间.武汉馆于1959年正式成立阅览组,为便利读者,开始实行开架借书服务.兰州馆于1958年增设了4个专门阅览室,全年到馆读者迅速增长14倍达1万人次,流通书刊达6千册.1963年该馆还在西安设立分馆,为西安地区的科研人员开展服务.到1965年时,兰州馆接待读者最多时超过年5万人次.

   4.参与全国图书馆协调建设

   1957年,国家成立"全国图书馆协调组",国家科委主任武衡同志任组长,陶孟和为副组长.不久,国务院颁布《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和《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指出图书情报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全国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编制全国联合目录,报道国内外科技领域的成就和动向,使科学技术,经济,高等教育等部门及时获得必要的情报和资料,以节省人力和时间.该方案规定"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员馆之一",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开放.陶孟和馆长为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范新三副馆长为副主任委员.上海,兰州,武汉和成都馆也分别成为当地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成员馆.武汉馆馆长桂质柏任武汉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成都馆则是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三个常委之一.

   此后的几年间,院馆在第一中心委员会发挥了很多作用并引领开展了许多重要工作,包括主编《全国物理学西文图书联合目录》,负责全国西文图书卡片联合编辑组工作,参加编制全国大型图书分类法,承担红专大学的教学任务等.其中,院馆阎立中担任全国西文图书联合编辑组组长,主持全国西文图书集中编目工作,编制了《西文普通图书着录条例》(该条例于1961年10月正式出版),并在以后继续从事文献着录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曾任国际标准化组织第四十六技术委员会顾问组(以下简称ISO/T论文范文6/AG)成员(1985-1989).

   5.注重培训干部

   院馆注重对本馆和全院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很早就开始派出业务骨干到国外进修学习.1959年,佟曾功在苏联莫斯科图书馆学院学成归国,成为院馆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此后,他长期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早地提倡和推行对于不同读者的区别服务,其《苏联科学图书馆中分别服务的发展》和《读者服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在业界形成影响.1955年,院馆创办《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后改名为《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开辟了图书馆干部工作交流和学习的园地.从1956年开始到1960年,院馆与分院馆合作,先后举办了5期图书馆学进修班,使全院近800名图书馆员获得学习培训机会.1960年后,根据院内许多图书馆初建时期所面临的一些业务难题,院馆和分院馆组织了采访工作,编目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等系列专题讨论会,有力推动了全院图书馆业务基础建设和干部队伍业务基础知识的提高.在对在职干部进行培训的同时,1958年,院馆与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所合作,在中国科学院和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办中国科学情报大学,设立了图书馆学系,出版学系和情报学系,院馆全面负责图书馆学系的教学和管理工作.1959年,该校合并到中国科技大学科技情报系,为科研机构图书馆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6.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60年以后,国家经济遇到暂时困难,党论文范文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国科学院的独立研究机构由111个压缩为86个,队伍规模从原来的5.7万多人调整为4万人.全院图书馆也随之在体制,人员和业务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院馆提出"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整顿充实,密切联系读者,提高服务质量"的工作方针,开展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一方面进行内部清理整顿,清仓核资,整顿馆藏,进行期刊定种定份,订正馆藏目录和修订规章制度等,一方面调整服务范围,缩短采编周期,继续提高服务质量.期间,院馆组织了一系列科学报告会,业务报告会和图书馆基础知识讲座,向读者和图书馆员宣传科学的最新发展,介绍图书馆文献的利用知识,以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1964年,全国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院馆和分院馆都以不同形式开展"大练基本功","改善服务态度"等活动,院馆还召开京区图书馆"比学赶帮"大会,表扬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干劲.通过这一阶段的整顿,充实和提高,全院图书馆加强了业务基础建设,健全了组织体系,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呈现出稳定发展的局面.

   7."十年动乱",工作受损但未完全中断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使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业务萎缩,队伍离散,系统整体处于基本停滞状态.院馆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组织三批干部到湖北,河南等地的五七干校接受锻炼,到1973年才全部撤回北京.期间,上海馆归属于上海市科技组领导,更名为上海科技图书馆,经费大量削减,绝大部分书刊停订.兰州馆改为以地方为主,受中科院和甘肃省科技局双重领导,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甘肃省图书馆,设在西安的分馆被撤销.武汉馆与湖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因方向,任务的改变,图书馆采购工作中断.成都馆与四川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该所的一个部门,书刊*中止.

   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也因为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对党的热爱和对图书馆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业务工作没有完全中断.院馆仍然设法坚持书刊*,基本保证了外文期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自然科学服务部坚持开馆提供服务.另外,还应当时重大科研任务的特殊需要,开展了专门文献信息服务,如为党论文范文的一号工程服务,为总参提供有关珍宝岛的7种信息资料,组织翻译出版《进化论与*学》和《用微生物从石油,天然气和煤中提取蛋白》译文集,参与进行棉粮油接收技术的文献调查,唐山地震后组织人力编印有关地震资料以及编印《国外科学导报》等,都满足了当时的急需,受到有关领域高层机构用户的好评和赞扬.

   另外,中国科学院修建的四川双流万安6000平方米战备书库于1968年竣工,院馆的部分外文书刊复份和满铁资料等珍贵文献运往该书库保存.

   二,恢复发展与改革探索阶段(1977-2000)

   粉碎论文范文,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全国人民开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工作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77年,中科院发出通知,要求院馆承担科技情报工作任务,并恢复一度被打乱的对院内各地区图书馆和研究所图书馆的业务指导关系;各研究所图书资料工作和情报工作合并,统一成立图书情报资料室,直属所长领导.1978年,中国科学院将原属双重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改由中国科学院直接领导,将已并入地方科技情报所的原西南分院图书馆和武汉分院图书馆收回,改称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重建武汉分院图书馆.1981年,《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是全院图书情报中心,负责科学技术文献,情报的搜集,整理,研究和提供;对分院,研究所的图书情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为更好地指导促进全院图书情报工作发展,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全院图书情报工作会议.会议首次在国内提出"图书情报工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情报人员是科学研究人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两个一部分"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图书情报工作及其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在科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会议还强调,图书情报工作必须根据中国科学院"侧重基础,侧重提高"的原则,紧密结合研究和发展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围绕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综合性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收集,整理和提供有关战略情报和战术情报,努力使图书情报工作走在科学研究工作前面,充分发挥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中国科学院出成果,出人才做贡献.会议确定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内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体制,使图书,资料和情报工作在组织上和业务上统一起来.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会议所确立的"两个一部分"理念和"图书情报一体化"体制,彰显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卓尔不群的先进理念,也开辟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独具特色的图书情报一体化模式.这次会议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全院图书情报工作者的使命意识和服务热情,促进了全院图书情报工作的飞速发展,而且也在国内图书情报界引起很大震动,从而推动了全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进程.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院图书情报工作的组织领导,198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由着名科学家,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和叶笃正相继兼任主任,成员包括院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热心出版图书情报事业的着名科学家和出版图书情报机构的代表.1985年,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组织院内外图书情报专家和院有关主管领导对院馆和地区图书馆进行了长达3年的学术评议,就全院各图书馆的方向任务,组织管理,文献基础,情报工作,网络建设,新技术应用和干部队伍等七大方面逐一进行评议,很好地促进了全院各图书馆工作的全面改进与提高.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情报服务,1985年,院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987和1989年,上海,兰州,武汉和成都四个地区图书馆也相继分别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加上各具学科专业特色的100多个研究所图书情报室,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图书情报一体化的论文范文体系结构.

   1986年,全院第二次文献情报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七五"期间全院文献情报系统"坚持改革,努力创新,切实改善文献工作,大力加强情报工作,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努力发展横向联合,加快实现手段现代化,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单位建成一个多学科,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现代化文献情报系统,更有效地为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它也标志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开始进入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意识不断增强的新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在图书馆的普遍应用,中国科学院1991年召开的第三次文献情报工作会议和1995年召开的第四次文献情报工作会议,相继把自动化建设,网络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列为"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发展重点,以加速全院文献情报工作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

   就在这时,国家经济建设开始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科技体制而言,一时间确实产生了很大冲击.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系统各机构与各研究所一样,为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开始摸索着进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直至1998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才迎来新的飞跃发展时期.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期,以院馆为代表的科学院各主要文献情报机构的工作,主要分以下几大方面展开.

   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文献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中国科学院一直十分重视文献建设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科学院建立的是全院双重文献保障体系,即院馆建立一套藏书体系,地区馆和各研究所馆也共同建设一套.从1985年以后,逐渐发展为全院经过协调,分工而共同建立一套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这一藏书体系建设中,院馆除主要负责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方面综合性及核心类文献的收集外,还一直与国内几个大型图书馆和京区各研究所图书馆进行外文期刊*协调,尽可能保证在经费有限条件下减少期刊复份,增加期刊文献品种.各地区馆在全院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从满足所属分院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出发,文献资源采购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书刊为主.

   1987年以后,由于外汇并轨和文献论文范文上涨等因素,全院文献资源的*数量逐年快速下滑,院馆1985年*外文原版期刊有5000种,到1996年仅*600余种,已远不能满足科研读者的需要.针对这一形势,各图书馆紧急呼吁并积极采取行动,一方面努力争取和呼吁上级主管部门重视文献保障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另方面大力推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院内各图书馆之间和与院外相关图书馆之间在外文文献*上的协调与合作,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文献*和利用的品种与数量.1998年,院馆积极参加科技部联合财政部推出的"科技信息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并于两年后加入了虚拟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英文缩写为NSTL),通过参与NSTL理,工,农,医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分工负责国外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学术期刊*任务,以及提供相应的服务职责,使外文现期期刊的*数量得以大幅增长.2000年,院馆仅通过NSTL*的外文原版期刊就有458种.同时,从1986年起与世界着名的科技出版社Springer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为该社编制新书评介和组织书展宣传,每年免费获得最新出版图书400余种.

   截止2000年底,在历经馆藏剔除和整顿清理后,院馆藏书共计560余万册(件),以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文献为重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献之比约为7:3.外文学术期刊的*成为馆藏重要特色,有很多高质量高水平的权威学术期刊从创刊号就开始*,也比较完整系统地入藏了一些检索性刊物,并随着出版物载体的变化,及时更新订阅光盘版及网络版文献.此外,还保藏有约40万册线装古籍,其中很多是珍本,善本,尤以地方志和明清文集见长.

   兰州馆渐成中国科学院的地学文献中心.2000年末,馆藏文献总量为160多万册(件),其外文期刊和外文图书分别占入藏期刊和图书&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4 创业影院第97期活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彭皓分享 “移动智能终端的技术趋势及竞争格局”

#30340;80%,61%.馆藏中,科技类文献约占90%,尤以西北地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及工程问题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重点,形成了有西北地域特色和资源环境学科特色的馆藏体系.同时,通过加强与院内外单位协调共享,以及参加地区性和学科性的文献情报网络建设,更进一步确立了一个有地区特色的文献情报保障体系.

   武汉馆重点围绕中国科学院武汉地区科研机构的学科设置和科研方向,开展文献资源的*与服务,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体的馆藏结构.截至2000年底,累计馆藏文献190多万册(件),拥有1500多种外文期刊和包括SCI,EI等在内的大型光盘数据库24种,自建数据库10多种.

   成都馆根据分院各所的科研方向,长远规划和在本地区承担的任务,多次调整馆藏结构,通过压书保刊,改换*渠道和进行网络协调等措施,保证了核心科技期刊和大套会议录的*,逐渐形成了以科技期刊,检索工具和会议文献为特色的馆藏结构.2000年馆藏量约150余万册(件).

   2.大力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1)持续发展阵地服务.文献借阅服务在信息化网络化之前,一直被视为图书馆基础服务之一,各图书馆都想方设法为到馆读者提供优良服务.1989年时,院馆拥有院内外注册个人读者1.7万个,年接待读者11.7万人次,年流通文献44.5万册次.现刊,检索工具等7个阅览室共开架陈列各类文献47万多册.武汉馆则除开架现刊,参考工具书和专利等文献外,还将流通量较大的部分中外文图书和全部过期期刊开架服务.此外,各馆相继延长开馆服务时间,发展送书上门的新服务.院馆数十年坚持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北郊各研究所科研人员送书上门,在2000年还与地处北郊的生物物理所合作,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郊服务部,使便利于读者的服务更加主动和及时.同时,各馆主动开展了现刊目次报道和代查,代借,代复制服务,还通过举办展览,组织讲座,编论文范文献目录,《图书馆与读者》,《科技信息导航》等宣传资料,加强了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各类文献使用方法的宣传报道,并普遍开展了参考咨询和定题服务.

   2)面向用户拓展计算机检索咨询服务.1987年3月,院馆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国际联机终端,与西德STN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终端连通,正式开展检索业务.通过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检索到包括CA,BA等在内的40多个国外文献数据库.当年即接受检索课题150个.院馆于1991年开始开展科技查新服务,1994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到1997年,院馆年接受联机检索课题已达1528个.检索查新服务的推出,使中国科学院的读者检索服务从手工操作方式进入计算机自动检索新阶段.各地区馆也随之建立分终端,1997年,全院在地区馆和研究所共设立了17个分终端.同时,各图书馆相继开设电子信息服务室,向全国科研用户(包括部分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查新,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和Inter网络信息咨询等服务.地区图书馆也分别成为地区性科技成果查新咨询中心.成都馆被四川省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先后批准为"四川省科技成果查新咨询服务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科技查新咨询中心";兰州馆1991年成立文献咨询与检索组,并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为院兰州科技查新咨询检索单位.武汉馆从1990年开始查新检索咨询业务,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科技查新咨询检索中心.

   3)改善工作环境和服务条件.1981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都馆修建市区阅览楼,建筑总面积3258平方米.1985年5月,成都图书馆迁入新建阅览楼,设立了5个阅览室和检索室及总出纳台,借阅条件得到改善,文献服务工作实现面向全社会开放.武汉馆在维修老馆舍的同时,1983年开始建设6000平方米新书库,新书库于1986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新开辟了中文图书和参考工具书等阅览室.院馆在成都双流万安的6000平方米战备书库于1982年移交给成都馆.1988年和1996年,院馆在北京中关村修建的600平米办公楼和4000平米科技信息办公楼先后投入使用,读者服务空间同时扩大.1999年,伴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启动,院馆新馆舍在中关村北四环隆重奠基.

   3.不断提高情报研究服务的质量

   197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发文决定由院馆担负科技情报任务,要求院馆成立情报论文范文,并随之增拨40个人员编制.院馆随即迅速挑选精兵强将成立了"科学情报室",明确其任务是为院领导提供战略情报服务.1978年底开始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体制以后,院馆和地区馆在继续做好文献基础工作的同时,对二次文献工作和情报研究等服务工作给予了更充分的重视,地区馆也分别成立了情报研究部(室).根据不同需求,院馆和地区馆分别开展了专题情报研究和定题情报跟踪服务,以编制专题目录,撰写综述报告,编辑学科进展情报刊物等不同形式开展情报服务,加速了图书馆情报化的进程.特别是1984年后,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各级领导的重视,情报研究工作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项目增多,服务质量也明显提高.

   1)决策情报服务和定题跟踪情报服务.院馆,地区馆将配合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和研究所的需要,开展决策情报调研服务和定题跟踪情报服务,作为情报研究的主要重点.1978年以后至2000年期间,根据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人大常委会和院有关主管机关的要求,院馆提供美,英,苏,日,法等国的科技体制和科技立法资料等情报,并编辑出版《国外科技体制汇编》和《科研规划参阅资料》80多期,创办了《科研管理》和《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两个情报杂志;针对生物工程及遥感技术等国家和院的重点项目需求,与院内外单位合作编辑出版了《遗传工程》,《生物工程进展》和《科研攻关参阅资料》等情报信息刊物;还为院的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如863生物工程高技术规划中的"植物基因工程"等课题提供定题跟踪情报服务,以及为我国外交部提供西沙,南沙问题的情报调研服务等.情报研究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到了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其中《科研管理》杂志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遗传工程》杂志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兰州馆重点围绕地球科学中的科技问题,开展"河西商品粮基地科技问题的文献调研","地球科学基础情报调研"以及国家或中国科学院科技攻关项目"遥感技术开发","黄金科学技术","天然气地球科学","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的情报研究,接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球科学家队伍现状研究与中国地学家数据库"和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课题"地球科学发展规律,特征及对策研究"等重大任务,并因此而与地球科学界建立了广泛联系,逐渐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重点领域的情报研究服务特色.在1997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前后,曾承担完成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与发展"和"中国西北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等战略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任务.至2000年,共完成情报研究课题(项目)20余个,发表有关专着(编着)20余种(册),研究报告70余篇,建立了中国地球科学家数据库等3个,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优秀情报成果奖共12项,省部级社科成果奖3项.

   武汉馆结合院内科研需要,开展了有关科研管理,神农架自然资源考察和生物工程等文献调研,开发与情报服务工作,编辑出版了《科学进展》,《生物工程信息》等情报刊物,还参与长江流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四湖地区持续高效农业发展技术研究与开发","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促进武汉知识经济发展的创新体系研究"等一些国家和省院重大科研项目,创办了一份全面报道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术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建立了"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据库","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文献数据库"等.1996年,武汉馆完成的"湿地生态农业开发技术信息及农业实用科技情报调研服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与的《四湖地区湿地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课题项目也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都馆积极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先后编印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图书馆三峡工程内部资料馆藏报道》,《大坝水库环境影响文摘》和《猪脏器综合利用专题报告》,《柑桔良种与培育》等专题资料.所开展的"红泥塑料情报研究与情报服务","凉山甘孜阿坝自治州史料选编及矿产资料选编","长江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国土资源资料汇编及分析研究","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及现状分析"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和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连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

   2)为地区发展提供情报服务.各馆还为地方政府制定科技,经济,资源,社会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情报服务.院馆参加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科技教育经济特区规划办公室信息组的工作,开展有关国外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的情报提供服务.武汉馆围绕湖北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编印了香料香精,猕猴桃,刺梨等资源开发和甘薯综合加工利用的资源及文献索引.1994年,武汉分院与东湖开发区共建,在武汉馆成立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咨询中心".武汉馆服务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完成了"国外大型水坝工程生态与环境管理"和"大型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情报研究"等情报研究课题.成都馆参与四川省攀西地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中的科技发展规划以及乐至县科技,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等工作,与西昌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书",以及负责主编《三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国土资源资料汇编》等.1993年,成都馆整体进入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息中心".

   3)科技咨询情报服务.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科技咨询和科技查新等服务也于这个时期开始,各单位在技术转让和信息咨询服务方面作了很多的尝试.院馆以院内研究所为依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开展了技术信息发布,技术转让,成果*,转化和推广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咨询服务,还尝试开展了一些产品的市场营销研究和公司专题信息咨询研究工作.和院开发局合作编辑出版的《科技开发动态》,于每年年底在《人民日报》发表本年度世界科技新成就专文.武汉馆作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信息中心,同时也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咨询中心身份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公司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咨询合作与服务.成都馆1987年开始编印介绍技术项目的文摘《食品技术专辑》和《轻化工新技术》为地方经济服务,受到许多乡镇企业欢迎.其定向为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的项目,如与成都恩威世亨制药有限公司连续签订多年的中药新药开发情报调研合作协议,与三九(999)企业集团医药研究院和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达成的共同进行专题情报研究和合办科技刊物《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协议等,成效显着.1996年,成都馆完成的"实用技术信息——食品,轻化工新技术文献的开发研究"项目获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三等奖.

   4.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建设

   1)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建设.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系统是国内图书馆界最早应用计算机的单位之一.1978年,院馆牵头成立了院京区图书情报自动化系统筹备组,开始研究图书情报自动化和计算机发展规划问题.随之,院馆开始了计算机情报检索的研制工作,与我院计算所合作研制激光文献的情报检索软件,引进SPIN和CPI两种国外文献数据库,做定题通报服务试验,进行应用软件开发.武汉馆于1980年牵头成立中国科学院武汉地区计算机情报检索协作小组,着手进行计算机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应用的实验工作.1981年引进第一台CBM-4032微型计算机后,研制了书刊流通系统.院馆和成都馆1981年合作在美国王安计算机上研制成功"LASIRS多用户联机情报检索系统",随即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大连化物所实际推广应用,1983年院馆和成都馆向长春光机所转让技术,三方合作在光机所M-160H计算机上共同研制完成"LASIRS{M-60H计算机多用户联机情报检索软件系统STIRS",两项目分别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3年开始,院馆组织全院共同研制"中国科学院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系统",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持续发展为有500多个成员馆参加,包括中外文期刊和图书在内总记录达100余万条的全国大型联合目录数据库.同期,各地区馆的计算机文献检索工作也陆续开始.兰州馆于1979年开始筹建,1983年用LYPC220-0-64F微型计算机开展服务,还*了国外水资源文献磁盘.成都馆于这年引进PDP11/23计算机,用计算机编制出版《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区论文范文联合目录》,1986年,微机中文图书编目试验系统投入使用,1987年实现了3+COM局域网环境下的计算机编目和检索,1988年设置读者检索终端提供馆藏中文图书计算机检索免费服务.

   与此同时,各图书馆采用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等方式,对文献情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1979年3月,院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联合举办计算机情报检索培训班,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招收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生;1980年与兰州馆合办《计算机与图书馆》杂志;1988年开始研制"分布式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1993年开通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系统,将中外文文献目录机读化.九十年代下半期,院馆和上海,兰州,成都,武汉等地区图书馆相继研制成功了图书馆集成系统,逐步实现了文献采访,编目,流通,查询和期刊的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图书馆开始以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用户传递全文,传统的文献服务开始朝现代化新手段新模式转变.

   2)图书馆服务的网络化建设.1991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资助,院馆牵头,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合作建设的中关村地区网上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APTLIN)项目启动,该系统开通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上对这三大图书馆的书目查询,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内26个研究所的预约借阅服务和联机编目作业,它是我国第一个在高速网上投入运行服务的书目文献共享系统.1995年,院馆在阅览目录厅向读者开通网上书目查询系统,提供公共书目查询服务.1996年开始基于网络面向院内外读者提供WWW服务,包括网上查询中外文书刊,预约借阅和国内外文献代查代借代传送服务,期刊篇名目次网上检索和定题服务,中外文数据库网上检索和外文原版期刊网上全文阅览下载服务,以及网上实时咨询服务等,并开设了网上个性化服务,通过e-mail方式,向提出请求的用户提供定题文献传送服务.

   武汉馆于1984年开始进行书刊流通管理系统的微机应用试验.1995年9月开通建成中国科学院武汉地区文献情报计算机网,运行书刊流通,编目,查询,采访和期刊管理等五个子系统.分院各研究所用户均能在网上查阅和*书刊预约及续借等手续,并实现了分院各研究所图书情报室的联机编目.成都馆于1990年开始在期刊阅览室向读者提供《成都地区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检索终端,1994年联通Inter,开始使用电子邮件提供服务.1995年开始开展网上检索,国际联机和光盘检索等服务.

   1996年,中国科学院立项,院馆牵头,建设"全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一期工程,至1998年,通过该工程项目的建设,院馆与4个地区馆全面实现了服务系统的互连,并相继开通了tel方式,PC/CLIENT方式和因特网上的www服务系统,为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获取全院书目信息和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途径,使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在业务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和人员专业化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996年,第62届国际图书馆联合会(英文缩写为IFLA)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院馆被IFLA大会组委会指定作为会议代表参观单位之一,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代表展示了当时先进的中国图书馆网络服务,获得许多代表的交口称赞.他们认为院馆的数据库数量多,系统功能完善.成都馆于1998年完成计算机网络建设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网站"建设,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同年,接管中国科技网成都网络管理中心,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系统唯一一家将网络服务与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紧密集成的文献情报中心.1999年该馆还承担了中国科技网(CST)成都卫星地面站建设任务,使成都节点通过卫星联入国际互联网,并使文献信息共享系统由网络的论文范文节点升为二级节点,提高了文献信息共享系统的网络响应速度和使用效率,探索出一条将网络管理与文献信息服务融为一体的新路.

   3)建立文献数据库.1984年,中国科学院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科学数据库工程"建设任务.该工程项目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均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重大建设项目.为此,在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下成立了科学数据库筹备处,院馆承担了全院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到20世纪末,全院文献情报系统共建有书目库,文摘库,引文库,成果库,学位论文库和全文库等13个各具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总数据量达到数百万条.很多数据库还出版了光盘产品,有的还上网提供服务.

   5.加强全院图书情报系统建设

   1)协助召开图书情报工作会议,制订相关条例和办法.长期以来,院馆和地区馆在不同层面发挥了对全院图书情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协调作用.院馆发挥这种作用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就是协助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组织召开全院的图书情报工作会议.1978年至2000年间,全院文献情报工作会议共召开了5次,院馆及各地区馆全力组织,参与和支持每一次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为成功召开1978年和1986年的全院第一次,第二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院馆牵头组织开展了大量筹备工作.全院第一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筹备办公室就设在院馆,各馆积极行动,组织外调,派员参加筹备办公室的工作,在办公室领导下起草《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和规划等,确保了具有重大改革意义的全院第一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长期以来,院馆一直积极主动承担全院出版图书情报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积极协助研制全院文献情报工作制度,条例和办法.1979年院馆恢复成立"研究辅导组".1987年后,"研究辅导组"先后更名为"研究发展部"和"理论方法论文范文",专门从事全院文献情报工作规划计划的制订,规章制度建设,业务服务协作协调和学术研究等工作.在组织研制《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基础上,后又协助制订了非常重要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条例》.该条例于1991年5月在第三次全院文献情报工作会议上通过.之后,院馆又陆续为主组织制订《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人员职称评定办法》,《中国科学院评定图书,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情报成果奖励办法》,《中国科学院优质服务奖励办法》,《中国科学院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和共享方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馆际互借规则》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业务指导与协调暂行办法》等,这一系列制度规章,使全院各文献情报机构逐步走向统一,彼此之间关联日益密切,发展步调和发展速度基本一致,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全院文献情报系统的整体化建设.

   这期间,白国应同志相继任院馆研究发展部副主任,主任,协助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策划和组织各次重要工作会议,重点参与与全院文献情报系统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重要条例的起草研制和实施落实工作,以及组织学术研究,学术研讨和全院干部培训的工作.

   2)建立文献情报协作网络.在院馆和地区馆的组织下,全院从1983年开始按照学科分类和地域特色,建立学科文献情报协作网和地区文献情报协作网.1985年,院馆担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情报网网长单位,承担编辑出版《中国物理文摘》的任务.作为国家级检索刊物,《中国物理文摘》被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其编辑部挂靠院馆.兰州馆牵头组织建立了兰州分院地区文献情报协调网络,并与地理所,地质所等单位联合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学情报网,被选为网长单位.地学情报网根据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需要,交流国内外最新信息,交换文献资料,进行学术研讨,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并出版网刊《地球科学信息》.武汉馆作为网长单位,1988年牵头成立了武汉地区科技图书馆协作网,开展文献资源采购协调,编辑联合目录等工作,促进了武汉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成都馆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区文献情报协作网的网长单位,通过联合和协作,解决了成都地区各所图书馆期刊重复*问题,使成都地区的期刊重复率由37%降至20%以下,原版期刊重复率降为零.

   中国科学院的各文献情报协作网络在建立全国基础学科文献情报检索体系,推进全院文献数据库建设和促进全院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以后,院馆根据全国情报体系的分工,开始规划和建立全院基础学科检索刊物体系,经过各情报网的共同努力,到1990年全院已出版包括中国数学,物理,力学,天文学,地理学,国土资源,生物学等学科在内的13种检索刊物,使我国基础学科的检索刊物体系形成一定规模.

   6.开展干部培养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具有重视专业人才和干部培养工作的传统.1978年以后,按照全员轮回培训的思想原则,结合图书情报业务的开展,院馆面向本馆职工,本地区各所的图书馆员和全院的图书情报工作者,每年组织包括图书情报基础训练,专门业务和管理工作研讨,进修和专题学术讲座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1979年,院馆组织院内的图书情报专家还编写了一套包括13门课程的《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教材》,铅印出版.利用该教材,上海,兰州,广州等很多分院都先后举办图书情报业务培训班,院馆和地区馆也先后组织图书情报干部培训班,图书情报管理,图书情报业务复习,二次文献,参考咨询与文献检索,编辑出版,声像技术,图书馆自动化与情报检索,文献资源布局,以及中文图书编目,西文文献着录,文献分类与标准着录等内容的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全院系统业务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提高.1983年先后参加二次文献和参考咨询研讨班培训的学员们,回各自单位

总结:关于免费文献情报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文献情报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引用文献:

[1] 经典情报计量论文参考文献 情报计量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2] 情报社会外文文献 情报社会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最新情报心理参考文献 情报心理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谷歌论文翻译考研,谷歌论文翻译经验》word下载【免费】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