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申报指南

主题:梅州农业学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0

简介:适合农业学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农业学校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农业学校论文范文

梅州农业学校论文

目录

  1. 梅州农业学校:重庆农业学校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史目录

   (讨论稿)

   序

   前言

   第一编 晚清创建时期(1907年~1912年)

   第一章 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的诞生

   第一节 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第二节 《吴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建校

   第二章 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监督何刚德

   第二编 艰难前进时期(1912年~1949年)

   第一章 省立第二农业学校(1912年~1922年)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的筹建工作

   第二节 校长王舜成及其办学思想

   第三节 培养的我国早期杰出农业科技先驱

   第二章 省立苏州农业学校(1927年~1949年)

   第一节 "六三三"学制与职业教育

   第二节 北伐战争后的教学状况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的复校工作

   第四节 培养的一批着名农业科技专家

   第三编 曲折发展时期(1949年~1979年)

   第一章 解放后十七年的探索

   第一节 新中国对学校接管改造与调整整顿

   第二节 "一五"期间效仿苏联办学经验

   第三节 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培养的一批新中国农业科技精英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挫折

   第四编 开拓奋进时期(1979年~2007年)

   第一章 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1979年~2001年)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复校

   第二节 改革招生分配制度,铺设人才通向农村之路

   第三节 突出技能考核,加强实践教学

   第四节 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教学改革

   第五节 进行教育评估,促进教育规范

   第六节 探索办学模式,扩大服务面向

   第七节 重视职教研究,出版全国农职教育刊物

   第二章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2007年)

   第一节 乘势而上升学院,规划未来谋发展

   第二节 遵循高职特点,提高职教水平

   第三节 强化思政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第四节 深化人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第五节 重视科研工作,增强服务功能

   第六节 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容校貌

   第七节 开展国际交流,努力融入世界

   第八节 全校迎评创优,着力再创辉煌

   校志

   大事记

   前 言

   一,苏州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苏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太湖平原.远古时期是江南古陆,曾经海水浸淹,后由长江泥沙冲积成陆.据1983年太湖三山岛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溶洞,揭示了在二万年前后就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踪.至于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则有更多的发现,如市郊唯亭东北二公里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分层出土的遗迹,遗物,有助于认识太湖地区古代的面貌.在第10层发现有居住遗迹——灰坑(窑穴).出土文物中有纺织品残片,木桩,木板等及大量陶片,陶杵和动物遗骨,炭化稻谷凝块等,经C14鉴定这些稻谷凝块的形成有六干年以上历史,且有粳稻,籼稻两种类型,展示出苏州在新石器时代水稻栽培的悠久历史和人们过着农业定居生活.经过人类的劳动生息,度过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再经过漫长的岁月,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全过程,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之后也同中原地区许多地方一样,进入了奴隶社会,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证明太湖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二,吴文化的兴起与形成

   商代末年,泰伯奔吴,建立吴国,这是吴文化的起点.

   春秋时期,吴王阎闾在这里建都,兴建规模宏伟的姑苏城垣,距今已2500周年,是长江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秦汉三国时期,苏州农业,手工业获得发展,丝绸织物和刺绣已较精美,商业繁盛,时有"江东一大都会"之誉.

   西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促进了苏州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史有"一郡丰收,可供数郡食用"的"粮仓"之称.

   隋唐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被称为财富之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苏州成为南北交通要津,有利"南粮北调",是米豆,竹木,丝绸等大宗商品的集散地,市场十分繁华,对外通商的有今阿拉伯,伊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以丝织品和工艺品为大宗.古谚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宋元之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东方见闻录》一书中,记述他游历苏州时所看到的人烟稠密,产丝甚饶,商业繁盛,河道纵横,水网交叉,桥梁众多的情景,被譬喻为"东方威尼斯".

   明代中叶以后,苏州手工业,如丝织,棉布和染坊行业蓬勃发展,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中叶,苏州已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

   与经济繁荣相关联,苏州又是文化发达的城市,曾哺育过如蜚声西晋文坛的陆机,工于诗词散文的政治家范仲淹,博学多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以及着作宏富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等.苏州这个城市,以"人文荟萃之邦","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等美誉蜚声中外.

   三,近代实业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文范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开始动摇.鉴于西人之"船坚炮利"和后来镇压太平军时得力于洋论文范文洋炮.当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眼看定传统的封建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提出要考求洋务.所谓洋务,就是要学习外国文字,训练海陆军队,制造论文范文炮船舰,开发矿

   产,修筑铁路等等,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东的东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以及浙江蚕学馆等属之.浙江蚕学馆足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农业学校,创办于1898年.该馆毕业生中有史量才,郑辟疆等知名人士,也是早期从事农业教育工作者.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朝野震惊,一些官员和士大夫探求西方和东洋富国强兵的道路,看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提出"启迪民智","振兴实业"等口号,实行劝农政策,使日本很快地就富强起来.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力主维新变法,提出:废科举,兴实业,办学堂,派留学,以图自强.但是,由于顽固派的阻挠,维新失败,变法中止,世称"百日维新".直至1902年,清廷迫于潮流,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随后,各省纷纷举办农业学堂.苏州府农业学堂就在那时应运而生.

   第一编 晚清创建时期(1907一1912)

   第一章 苏州府农业学堂的诞生

   第一节 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清末,科举既废,学堂待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的"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本学制系统共分三段七级,长达29年.如果蒙养院四年不算在内,也有25年.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小学),高等小学四年,共论文范文十三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共五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共论文范文十一至十二年.

   "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自成系统,共分三类:正式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和实业师范.正式实业学堂分初,中,高三等.中等实业学堂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相当于普通中学堂程度.高等实业学堂与中等实业学堂一样,也分四种,相当丁普通高等学堂的程度.

   中等实业学堂的修业年限与中学堂一样,为五年,其中预科二年,本科三年,到二十一岁时毕业.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确定始于 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在该章程中规定:"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授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其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

   之意."这一宗旨,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一种主要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学"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知识","艺能"为主.

   到了1906年,学部成立后一年,正式由学部规定了更明确的教育宗旨,由政府颁示全国各级教育机关切实推行.这一项教育宗旨共分为二类五条:第一类为"忠君","尊孔"二条;第二类为"尚公","尚武","尚实"三条.前者属封建统治时代的道德标准,后者系中国民质之所最缺,亟宜针砭,以图振起.至于实业学堂之教育宗旨,则为振兴农,工,商业以富国裕民,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癸卯学制"中的农业教育系统图(1903年)

   第二节 《吴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建校

   据《光绪朝东华录》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署理两江总督端方奏,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苏州现虽有农务,工艺两局,然非施以完全教育,成效终不可期.拟设实业学堂一所,分农,工两种.此举于国家本计,民生职业,地方财赋,关系甚大,非可缓图,当即择地建堂,迅速举办."

   1907年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宣告成立.据《吴县志》

   等有关资料的记载:官立农业学堂光绪三十三年由苏州府

   知府何刚德设立.

   校名: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

   校址:盘门内小仓口

   设立年月:光绪三十三年五月

   经费支出:年支银九千二百余元

   经费来源:七千二百元由府署拨给,不敷二千余元以

   学生学膳费足成之

   课程:遵照《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如下: 吴县志二十八卷

   课程设置,有普通科目和实习科目两类.

   农业科普通科目凡八:

   一,修身;二,中国文学;三,算学;四,物理;五,化学;六,博物;七,农业理财大意;八,体操.此外尚可便宜加设地理,历史,外国语,法规,簿记,图画等科目.

   农业科的实习科目十二:

   一,土壤;二,肥料;三,作物;四,园艺;五,农产制造;六,养蚕;七,虫害;八,气候;九,林学大意;十,兽医学大意;十一,水产学大意;十二,实习;均可酌量地方情形,由各科目中选择,或便宜分合教之,并可于各科目外酌加其他有关农业的科目.

   中等农业学堂本科之授业时数,除实习时间外,每星期三十点钟;其实习时数,可按各业的繁简,随宜酌定.

   办学人:知府何刚德自为监督

   毕业次数:两届

   第三节 苏州府农业学堂创始人何刚德

   何刚德,字肖雅,号平斋,福建闽侯人.生于清咸丰五

   年(1855年).光绪元年(1875年)应童子试中式,光绪二年

   (1876年)丙子恩科乡试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会试成进士,

   时年二十三岁.1878年起在吏部任职,做京官十九年.在职

   期间,曾获京察一等记名(注:京察,指对在京官吏定期进行

   考绩).光绪十七年(1891年)升考功司员外,补文选司主事(注:

   清代吏部设文选,考功,稽熏,验封四司,选,功两司部员,

   可随便在熏,封两司*.司的官员分郎中,员外,主事三

   级,郎中是司的论文范文官员,员外是副职).光绪十九年(1893 何刚德

   年)升验封司郎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简放江西建昌府知府,时年四十二岁.

   建昌任后,又署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

   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何刚德调任抚州(今江西临川市)知府.劝农兴学,并撰刻《抚郡农产考略》.全书有上,下两卷,分谷类,草类,木类三部,分述稻,麦以及棉,麻,蔬菜,果木等经济作物143种,仅水稻一类,就列品种56个.每一作物均有附图,并详述形态性状,产地,品种,又按天时(种植季节),地利(土壤条件),人事(栽培技术),物用(产品加工)四个方面予以说明.该书始编于壬寅(1902年)六月,迄于癸卯(1903年)三月,是年夏由抚郡学堂刊印.郡人黄维翰作序.序曰:"今日桔饼岁入数千,而郡人不多树桔.夏布岁入三,四十万金,而织布之麻来自他处,庸非可惜耶.辛丑秋古闽何公来知郡事,汲汲以兴学劝农为事.且谓天下大利所归,亦吾人为己之学也.抵郡之明年,编辑《抚郡农产考略》一书.公其所书者,与古籍时有异同,然皆乡农所口陈,文人所身验,当不谬也.古之郡者,类以不亲吏事为高.其能饬吏治,亲庶务者十二,三焉.至于兴学劝农以垂教育于无穷孳孳,为之惟不足,求之晚近,盖不多见.若何公者,可谓贤矣".何氏在抚州任内,还倡办学堂,辟试验地,探讨农业技术改良.在《考略》的自序中曰:"中国农书具在,士人读者少问之,农人更茫然也","于府义仓侧,建屋数盈为农局,拓地数十弓(五尺为一弓)备作试验场之用,并垦辟官荒四处,试种麻,麦,黍,豆,以为属县倡.时学堂初成,拔诸生优异者读书其中.公余日,与之论古今,别名物.谓人人读禹贡矣,而土壤之辨识焉不详.人人演周礼矣,而土化之学习焉不察.人人读周诗矣;而螟,特,蟊贼之名,知之而未亲见也.旧法不明,遑问新法.乃设农学课,迭以辨土,用肥,杀虫三格考证."在《考略》编后,何氏又补语:"奉讳家居,与乡人经营垦种公司,日奔走田间,不少懈".何氏在抚州的经历,大概也是他到苏州后,创办农业学堂的思想根由.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何刚德简放苏州知府.任内创办中国最早的论文范文机构,又曾兼关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何刚德在盘门内小仓口创立"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自任学堂监督,并在盘门内百花洲设桑场一区,胥门外设果园一区.七月又重刻《抚郡农产考略》.在辟疆园为

   《考略》写了后跋,文中明确叙明了自己创办农业

   学堂的宗旨.跋曰:"丙午(1906年)衔命来吴,除

   守苏州.苏东南大郡,腴沃甲遍国.顾自兵燹后,

   荒田不下数十万亩,而士夫,农人之学莫为提倡,

   世变日极,游旷日多,可忧孰甚"."府颁纤劝农 盘门百花洲实习桑园

   条教人","并立农业学堂于吴县漕仓旧址,附辟试验场焉.生肄业其中者,则令以时各归其乡土,调查农产,纤悉返报".办学后,何聘请留洋学农归来者任教习,并告之曰:"农学以选种,杀虫,制肥为要素,宜按程序,分浅深教之,以资实效".但教习答曰:"吾所学,乃农理化学,不能一一实验也."后何氏在其所着《客座偶谈》中记其事曰:"余心非之,而无可改聘.开学几及五年,而现象如此","余岂得谓无罪哉".可见何氏当初办学对实践教学十分重视.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发辛亥革命,11月3日上海光复.5日驻苏新军标统刘文洁起义,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告反正.何刚德等申请离苏,被获准,遣送到上海.民国三年(1914年)3月,应北洋政府之请出署江西内务司司长,6月任豫章道尹,*江西省长.民国十一年(1925年)后挂冠,侨居上海,暂作寓公.隐退后写回忆录:《春明梦录》,《郡斋影事》,《西江赘语》,《客座偶谈》,《家园旧话》共五种,所记都为作者亲身经历,其史料价值颇高.1936年,何刚德病故.

   第二编 艰难前进时期(1912-1927)

   第一章 省立第二农业学校(1912-1927)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的筹建工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苏州府农业学堂由共和国政体接管.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省临时省议会决定,委派汪杨宝在苏州筹备建立省立第二农业学校(省立第一农校设在南京,即南农大的前身).嗣后,汪杨宝调农林部就职,改委王舜成为省立第二农校校长.

   民元,国体更替,民国政府对清末癸卯学制进行了一次改革,制订了"壬子学制",次年又修改成为"壬子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所规定的各类学校系统如下:

   (1)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 7—10岁

   (2)高等小学三年 11一13岁

   (3)中学校四年 14—17岁

   (4)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二年,本科三至四年8—23,24岁

   (5)小学以下的蒙养院和大学以上的大学院都不计年限.

   (6)除了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或专门学校的直系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实业教育分为乙种和甲种两级,所居地位为初等,中等两段.

   (7)甲种实业学校(预科一年,本科三年)的修业年龄,比清末"癸卯学制"提早三年.由于按规定六岁入小学,故十七岁时即可毕业.

   这一学制的特点是缩短了修业年限,确立女子受教育的地位,取消读经与忠君,尊孔的内容,加强自然科学知识传授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教育方法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等.

   遵民初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规程》规定,省立第二农业学校设农学科,蚕学科两个科.

   课程设置,本科通习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经济,体操,实习,并得酌加地理,历史,外国语,法制大意,簿记,图画等科目.

   农学科之科目为土壤学,肥料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产制造学,畜产学,养蚕学,病虫害学,气象学,农业经济,农业法规,森林学大意,兽医学大意,水产学大意.

   蚕学科之科目:养蚕学,蚕体生理学,蚕体病理学,蚕体解剖学,制种学,细菌学,制丝法,桑树栽培学,土壤及肥料学,气象学,蚕业经济,蚕业法规,农学大意.

   中等农业学校授课时数,除实习外,每周不得超过二十八小时,各科目学习时数,以作业繁简而定,按一般规定:每周实习时数与授课时数合计不得超过四十五小时.蚕学科在养蚕时期得停课三周以内.

   江苏省立第二农校成立后,立即确定,培养目标为:高级农业中学程度的乡村农业教员及农村指导员,农村师范教员,农,蚕各机关,场所的试验员及管理员,实地经营农蚕业人才.招生对象为14岁以上,高等小学毕业,能耐劳苦确有服务农,蚕业的坚定志愿者.学制定为预科二年毕业,成绩合格者升入本科,三年毕业.当年8月争取省拨开办费2400银元,暂在盘门内小仓口前清农业学堂原址,修缮校舍,购置校具,仪器设备及标本等准备招生上课.第一届招考录取农科预科生40人,本科生34人,蚕科预科生30人,并收管浒墅关166.98亩瓦砾地为实习基地.

   1913年,选定阊门外下津桥运河沿岸屋基荒地76亩为学校新址.从此以后苏州农校的校址没有变动.3月招工投标,4月破土动工,全校学生参与建校劳动.1914年6月新校舍主体工程落成.新建校舍形式,大致仿效日本论文范文一高的建筑,校门内正落前排为办公室,后排为教室.东落前排为平房作教师住房;其后排

   为楼房,供学生住宿及自修.至今保留完整的为原校门内正落前排主体建筑,辟有校史陈列室,供老校友返校怀旧之需.当年11月全校学生迁入新址上课,定11月11日为建校纪念日.

   江苏省立第二农校校

   第二节 校长王舜成及其办学思想

   王舜成,号契华,生于1875年,江苏太仓人.清末诸生(经省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入学的生员).王氏在京师大学堂就学时,被选送留学日本,先后9年,毕业于日本论文范文大学农科,获农业硕士学位.1912年回国,受江苏省临时省议会委派,赴苏州就任省立第二农校校长.从1912一1927年任职期间,他对中国农业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并付诸实施.1916年,王舜成与国外学农归来的有

   王舜成像 识之士陈嵘(日本留学生,浙江农校校长),过探先(美国留学生,南京农校校长),陆水范(北京京师大学堂农科毕业生)等聚会苏州,发起组织中华农学会.1917年1月30日中华农学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会员50余人,着名的有梁希,邹秉文,顾复,郑辟疆,邓植仪,吴觉农,丁颖,蔡邦华,吴耕民,金善宝,杨显东,陈植,费鸿年,陈方济等,推选王舜成为中华农学会第一任会长.学会事务所设在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农校.

   王舜成对农业学校的办学思想,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第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由于当时学生囿于昔日趋重文学的习惯,对农业学科的教学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不足.鉴于清末实业学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现象相当普遍.为此,他主张要在办学过程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原则,狠抓实践教学.1924年军阀混战,波及学校,其时已临蚕期,急需资金向外购买桑叶,王舜成即将其夫人的钗簪等金银饰物兑换论文范文作为购买桑叶之需,让师生完成教学实习.同时,他狠抓教学环节的建设,费尽心机为办学创造条件,抓住了实习农场,实验室,图书室三大建设.他努力扩大实习耕地,从国内外大量引进农作物,果树,蔬菜,花木,蚕桑,畜禽等优良品种,建立标本园区,增添实验仪器设备.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深悟劳动为农业所必要".1922年全校规模为8个班级,196名学生,而学校已拥有农作物耕地421亩,桑园89亩,园艺实习基地51亩.建有各类实验室9个,供学生实验用的仪器设备达到3—4人一组.图书2000余册,各类中外文杂志资料47种.在1915年苏卅农校已拥有荷兰奶牛10余头,并建立了牛奶消毒室.1916年为农产制造课程进行酿造实习,建成发酵室.1917年建园艺栽培玻璃温室与促成栽培设施,在此前后又引进结球甘蓝,番茄,无核葡萄,苹果,桃,枇杷等果品新品种.1920年成立蚕桑原种部,培育良种桑苗及杂交蚕种.1922年引进美国玉皮小麦等.王舜成的这些举措,为当时国内农业改良之先导,并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蚕科制种室 病虫害论文范文

  

   图书馆一角 标本室

   第二,王舜成办农业教育,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效益.为了实施教育为社会服务思想,王氏提出"欲求毕业生为社会所利用,先当使社会信任学校"的观点.他认为当时国家处于农业社会,农民尚无自动改进之觉悟,就学校现有的设备,规模与工作情况,虽然成绩显着,但其影响还难扩大到社会.因此学校还必需发展"校外事业".

   他在任内主办了四件事:

   (一)建立农事社交部(后改称推广部).组织专业教师和生产部门的职员,高年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织演讲,发行宣传刊物,为农民介绍农业技术与论文范文各项农业服务.

   (二)在校外建立推广实习基地.1920年学校在苏北东台县购地400亩,作为棉作实习农场,并还准备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增设稻作,麦作试验场,在上海附近设园艺场.蚕科的实习,通常在养蚕期间,学校选派教职员和学生下乡,租用民房养蚕.当时农校的蚕桑示范推广区,不仅限于江苏,同时还扩大到浙江.王舜成对蚕桑推广基点的设置,认为"设在蚕桑繁盛之地,可以示范改进.设在蚕业不发达之地,可以提倡发展."

   (三)繁殖推广优良种子,种苗.当时学校研制成杂交改良蚕种,普及江浙一带,在社会上有相当信誉,蚕种供不应求.其他方面,学校还培育优良品种的果苗,桑苗,番茄与甘蓝秧苗以及稻,麦,棉原种供应农民.

   (四)组织农村巡回展览.

   王舜成校长在任职的十五年中,培养出一批我国近代有影响的农业科技界的先驱人物.

   第三节 培养的我国早期杰出农业科技先驱

   章守玉(1897—1985)花卉学先驱

   章守玉,字君瑜,189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12—1915年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他是辛亥革命以来第一届毕业生.1918年东渡日本,就读于千叶高等园艺学校,1922年学成回国任教于省立第二农校和福建集美农林学校.1928 1937年担任南京中山陵园园艺技师,负责全园的绿化规划设计与主要景点的施工.抗日战争期间,章守玉辗转西北农学院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在河南大学,论文范文大学,复旦大学任园艺系教授,兼任河南大学,论文范文大学园艺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去沈阳农学院任园艺系主任,并被评为一级教授.60年代初在沈农主持筹建园林绿化专业.曾兼任辽宁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全国园艺学会理事等职.

   章守玉在花卉园林的规划设计方面造诣颇深.早年曾为南京,蚌埠,西安等地公园,宾馆,高级住宅作绿化规划和设计,继而对沈阳农学院植物园,沈阳北陵的改建作了精心设计.章氏对花卉园艺的科研,如从事引种驯化工作,曾作出过论文范文贡献.对"切花之王"的唐昌蒲的科研引种,即使在"左"倾思想干扰年代里,曾选育了数百个优良株系.章氏退休后,还特地为编写《花卉园艺》专着两上沈阳,与他的学生王缺同志磋商修订他早年的《花卉园艺》一书,在他历年讲稿的基础上,出版了该书的上册.

   孙本忠(1897—1 968)家蚕育种学先驱

   孙本忠,号瓞绳,江苏吴江人,生于1897年.1917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首届蚕科.1924年入法国蒙贝里农业专门学校蚕科,两年后考入里昂大学动物学系,专攻蚕体生理,获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任江苏省农矿厅蚕丝技正.1930年后任论文范文大学,浙江大学教授,蚕桑系主任.1934年任论文范文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养蚕系主任.1951年后任华东蚕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蚕种论文范文主任.中国蚕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孙本忠对家蚕育种颇有造诣,在家蚕遗传理论与育种方法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1940年经杂交选育成高出丝率品种黄皮蚕中农29号,1945年育成第二代黄皮蚕3011号.50年代选出镇1,镇2一对高产优质的蚕种.为了提高蚕种生产上雌雄鉴别的效率选出了镇3,镇4成对限性品种.

   孙本忠于1949年7月赴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6年参加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十二年远景规划中有关家蚕育种长远规划的制订工作.

   胡昌炽(1899—1972)果树学先驱

   胡昌炽,字星若,1899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农科,随即东渡日本留学.四年后从论文范文大学农学实科毕业回国,受聘于省立第二农校任教4年.1924年再度赴日在论文范文大学研究园艺学.1928年回国后创建金陵大学园艺系,任教授兼系主任,长达20年.胡昌炽是我国高等学校设置园艺系的开拓者之一.

   胡昌炽在大学教学中,曾担任过有关园艺学,果树学,蔬菜学等多门课程,并结合实践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教材.他十分重视良种推广工作,曾在果树繁殖,果树选种,蔬菜采种,蔬菜早熟栽培等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如20—30年代在江浙调查桃品种,选出"陈圃水蜜","陈圃蟠桃"等良种,并大量繁殖推广.30—40年代,在浙江黄岩,四川金堂选出柑桔无核品种,大量繁殖推广.

   1948年秋,胡昌炽利用休假机会去台湾考察并讲学,由于时局骤变,他被长期阻滞在台,任台湾大学教授兼园艺系主任.1950年应美国加州大学的邀请,赴美考察研究一年.

   胡昌炽长期坚持柑桔研究,自1928年起,曾先后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地调查,搜集材料,进行分类,选种,果实品质分析,开花结果习性,落果,砧木等多方面研究.去美国加州考察研究柑桔分类,砧木,珠心胚品质及果皮形态性状等.他对柑

   桔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中国柑桔分类和中国柑桔栽培史的整理.1964年由台北中华书局出版了一部40万字,由胡昌炽编着的《园艺植物分类学》的权威性园艺巨着,也是一部记录中国园艺植物家底的专着.胡昌炽为中国的园艺事业奋斗终生,这部专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曹诒孙(1 905—1993)蚕体病理学先驱

   曹诒孙,1905年出生于江苏吴江.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蚕科第七届毕业生.1924年留学日本,毕业于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蚕科,继而在论文范文高等蚕丝学校研究蚕体病理学.1929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讲师,论文范文农业实验所技正,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江苏省蚕

   业改进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后任华东蚕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病理论文范文主任,中国蚕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等职.

   曹诒孙长期从事蚕病研究工作,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33年首创应用柳酸等药物配制成防僵粉,进行僵病防治,同年提出蝇卵洗落法防治蝇蛆病.1955年发现石灰浆对消灭病毒有特殊效果并应用于养蚕消毒.1962年研究了"灭蚕蝇"粉剂防治蝇蛆病的实用方法,第一次彻底解决家蚕蝇蛆病危害,是蚕病防治技术的重大突破.引进,试验,改进散卵卵面消毒和"毒消散"的应用方法.以上研究成果,至今仍在丝蚕育养和种蚕育养中广泛应用.

   曹诒孙从事蚕业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多年,为我国蚕桑生产和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发表蚕体病理方面的论文30多篇,是我国着名的蚕体病理专家.

   费鸿年(1900—1 993)鱼类学先驱

   费鸿年,生于1900年.浙江海宁人.1916年16岁时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蚕科.当年夏赴日本补习日语,并考入预科学习.1921年进入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大学动物系.1923年归国.

   归国后先在北京大学任教,次年出任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生物系主任.由于上次赴日留学时遇到论文范文大地震,以致学业未完提前回国,后在1934年又东渡日本,在论文范文大学浅虫临海实验所研究了一年鱼类生理学,从此费氏一生即以鱼类学为其专门研究方向.

   我国最早的一本鱼类学专着,是费鸿年与陈兼善合作撰写,由商务印书馆于30年代初出版的《鱼类学》.他是我国鱼类学研究的先驱.

   建国后,费鸿年任农业部参事,水产总局副总工程师.为查清青海湖的鱼类资源,曾冒着极大危险,以牛皮筏子深入青海湖湖心调查.费氏还组织渔业规划考察队进行历时一年的沿黄河流域考察,为黄河流域各省制订渔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费氏在任国家水产总局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时,对南海北部进行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研究达数年之久,查清了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后,编写了五大本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科学论文.费氏在鱼类科学所取得丰硕的成果,曾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授予科学成果奖.

   第二章 省立苏州农业学校(1927一1949)

   第一节 "六三三"学制系统和职业教育

   1922年,北洋政府模仿美国的"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实行"新学制"改革.这个学制的系统是:

   (1)中等教育修业年限从四年改为六年,提高中学程度.

   (2)中学分成初,高二级,增加灵活性.

   (3)增强职业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就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况,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

   (4)这个学制系统的高级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职业科的修业年龄为15—18岁.

   本学制系统自公布后,迄今已达八十年.

   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鉴于过去所办普通教育(包括实业教育)没有和社会联络,受教育者反多失业,认为这是国家前途潜伏之危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创社时宣布立社宗旨是:"鉴于方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无过于生计.根本解决唯有沟通教育与职业,此乃救国救社会唯一方法."黄炎培等创始人提出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等口号,竭力提倡和推进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922年,国民党政府颁发的《职业学校法》规定:"职业学校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以培养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

   省立苏州农业学校分科设农艺科,园艺科,蚕桑科和农产制造科四个科.其中园艺科创设于1933年,是我国中等农校中最早设置该学科的学校.到1946年又增设了农产制造科.

   农业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推定朱经农,邹秉文,王舜成,黄异,赵师复,杨鄂联为委员担任起草事宜,于1924年草案脱稿.当时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校长王舜成曾参与其事.至1946年,随《修正职业学校规程》的发布,课程标准作了一次修正.职业学校每周教学40—48小时,以职业学科占30%,普通学科占20%,实习占50%为原则.职业学校每天实习时间,以继续3—4小时为度.

   "六三三"学制中的农业教育系统图

   高等教育 不定 大学院 四年至六年 大

   学 农科大学 农

   业

   专

   门

   学

   校 中等教育 六年 中(高级)

   学 农科

   高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校(初级) 初等教育 六年 小(高级) 学

   校(初级) 幼 稚 园

   现将1946年(民国35年)修正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农艺科的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数列表如下.

   表:修正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农艺科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数表(1946年)

   学年

  

   学期

   时

   科目 数 第一学年 第一学年 第一学年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讲授 实习 讲授 实习 讲授 实习 讲授 实习 讲授 实习 讲授 实习 公 民 1 1 1 1 1 1 国 文 2 2 2 2 2 2 算 学 3 3 3 3 3 3 英 文 3 3 3 3 3 3 军 训 1 2 1 2 1

梅州农业学校:重庆农业学校

2 1 2 1 2 1 2 体 育 1 1 1 1 1 1 地 理 2 2 历 史 2 2 物 理 2 2 化 学 2 3 2 3 植物形态及生理 3 3 3 3 动物学 2 2 2 2 测量学 2 3 2 3 气象学大意 2 作物学 3 3 2 6 2 6 2 6 2 6 土壤及肥料 2 3 2 3 园艺学或造林学 2 3 2 3 蚕桑或牧畜学 2 3 2 3 农具学大意 2 病虫害学 2 5 2 5 育种学 2 3 2 3 遗传学 2 3 2 3 农业土木学大意 2 农产制造学 2 3 2 3 农场经营学 2 2 农业经济学 2 2 农村合作 1 1 23 20 23 20 24 20 24 20 25 18 23 18 合计

   第二节 北伐战争后的教学情况

   1927年北伐战争后,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当时,教育

   行政由原教育厅制改为大学区制,学校更名为国立第四中山

   大学区立苏州农业学校,由廖家楠(南才)继任校长.两年后

   大学区制取消,恢复教育厅制,学校仍归省立,并定名为江

   苏省立苏州农业学校,设农,蚕本科及预科两部.1928年夏

   接收论文范文大学医学院所属妇孺医院院址,作为预科及职员宿

   舍.于是以下津桥原址为第一院,以留园马路预科为第二院. 廖家楠(南才)

   廖家楠系省立二农毕业校友,后留学法国.廖任内聘有张敬(惕民),黄人俊,丘天锡等留法学者和留美昆虫专家邹钟琳(孟千)以及多位留日学者,养蚕制种曾请日籍上田重德任技师.

   1933年夏廖家楠辞职,省教育厅任命唐志才(松园)校友为校

   长.唐氏曾留学东瀛,毕业于论文范文帝大实科.为适应社会需要,学校除设农,蚕科外,当年即招生创办园艺科.1935年夏与上海冠生园合作,添设糖果职业班,学制两年,生产西式糖果及面包为主,为今后学校设立农产制造科创造条件.省立苏州农校对科研和推广较为重视,各科均注意向国内外征集优良品

   唐志才(松园) 种,通过品种比较试验或杂交育种,制成良种推广,如水稻曾

   搜集到200多品系,认为优良的约有40余种,复经杆行试验比较,其中以神力,无锡大黄稻,飞来凤,红芒粳,白壳糯等产量最高,曾育成水稻中粳良种"三一四",推广于苏锡澄中稻地区,群众称之曰"学堂种"."美国玉皮"小麦于1922年引种,最先在省立第二农校栽种,到1927年与中大农学院,无锡小麦试验场合作试验示范后,于1933年开始推广,颇得面粉厂商欢迎.果树方面以水蜜桃为重点,多品种比较,其优良者装纸盒出售,脍炙人口.梨,苹果,枇杷,葡萄主要品种,也均多方搜集.蔬菜引种,也为风气之先,甘蓝,番茄,萝卜等均采种或育苗后向外推广.荷兰纯种奶牛早在1914年开始饲养,所产牛奶一直向市场供应.蚕科制种的"方印牌"(苏州农校印章)蚕种,曾在吴江,常州及浙江海盐等地推广,学生于养蚕季节下乡进行指导,深受蚕农欢迎.抗战胜利复校后,增设农产制造科,其生产的"豆麦酱油",畅销于苏州市场,成为学校的一项校办产业.

   建校以来,学校十分注意校园绿化,辛亥校舍建造时在原校园西首,移植银杏树两株,现在已是百龄老树,学校历尽沧桑,它依然是那样坚韧,挺拔,朴质,无私,堪为学校的历史见证,树木论文范文,相映成辉.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恢

   复,又在东首补植香樟三株,与银杏遥相对称,至

   今重枝叠叶,蔽荫盖天,堪为学校两个时代的纪念树.

   省立苏州农校在唐任和冯任期间聘请任教的有王峤

   (绍云),陈植(养材),顾复(震吉),于矿(蕴荪),黄枯桐,

   雷男(力田),陈石民,朱重民(了洲),彭谦,王干治,王

   太一,丁耀坤等.农业职业学校专业用教科书及参考用

   书,由省立苏州农校教师编纂的如下表:

   表二 抗战前农业职业学校教材建设 百岁银杏

   编者 书名 出版单位 顾 复 作物学泛论 商务 顾 复 作物学各论 商务 冯明昊 唐志才 育种学 商务 王历农 作物虫害学 商务 朱念椿 栽桑学 商务 章守玉 花卉园艺 商务 王太乙 果树学 商务 唐志才 稻作学 文怡 唐志才 储劲 农业及实习 黎明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复校工作

   1937年,日本侵略军入侵,苏城沦陷.唐志才校长曾将重要图书仪器,运至洞庭东山寄存.历年档案,贮于铁柜,穴埋农场,以策安全,终以保存.对学校地契论文范文等则携至重庆,在日机空袭时,必先将这些论文范文随身珍藏,方再顾及稚子论文范文,然后一起躲进防空洞内.苏州沦陷后,学校为敌军营及伤兵医院所占,日本投降后又为撤退日侨之集中地.

   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撤走.校舍被国民党

   部队驻扎,成为骡马队的马厩,所有房屋毁损过

   半,幸存者也四壁不全,椽瓦不整,不独地板全

   被拆除,即门窗也十不存一,设备荡然,不存一

   桌一椅.全校荒烟蔓草,一片兵燹景象.直至

   1946年8月省教育厅始任命冯明吴(晋藩)校友为校 老图书馆

   长,*复校事宜.冯为日本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大学实科毕业,抗战前曾任宜兴农校校长.校名改称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复校时学科设置除农,蚕,园三科外,增设农产制造科.当时省拨复校经费有限,无济于事.在复校后第一次校庆纪念日,校友到者甚多,目睹残垣断壁,满目疮夷,咸谓复兴母校,凡我校友,俱有责任,决定举办复兴母校基金之举,许多校友主动分头经募,一些关心学校成长的企事业单位,也伸出援助之手,踊跃输浆,集腋成裘.不及一年,计募得"国币"3393万元,悉数充作修复老校门和第一进辛亥建校时所建房屋,校友们的爱校精神,当永志不忘.在重建校园之际,在校学生过着艰苦的学习生活,并参加建校劳动.复校第三年,正当抗战胜利后第一届学生毕业时,迎来了苏州解放.

   1949年4月苏州解放前夕,国民党部队在学校西北开挖战壕,学校面临国民党部队溃退时再度破坏的厄运.当由地下党员杨立峰率领教师周式耕,袁延年以及学生齐绍棠,倪国杰,徐志海等组成苏农护校委员会,分头收集情报,组织师生分点轮流值班,进行护校,终于顺利地迎来了解放大军,使学校财产完整地为人民政府所接管.

  

   第四节 培养出一批着名的农业科技专家

  

   胡大勋(1898-1969)林业专家

   江苏铜山人.192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农校果树园艺专业.解放前,曾任"苏鲁边区抗日游击队"副司令员,陇海游击支队参谋长,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驻铜山,滕,峄县

   同学报名获准参加军干校

   1950年后,苏南行署文教处曾多次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如1950年暑期的土改学习,1951年暑期的镇反学习,1952年暑期的思想改造学习.与此同时,还号召师生深入农村,接触生产,如1950年4月由学校安排52名农科师生去吴江县平沙农场及庞山湖农场推广盐水选种,合式秧田和治螟,6月由苏南行署发动苏州中等以上学校6千余名师生,停课10天,分赴吴县车坊,枫桥,唯亭,陆墓等地宣传和进行治螟活动;1951年暑期,苏南行署组织农业院校学生对苏南棉区进行棉麻调查.同年学校在枫桥乡西塘村建立农业推广实验区.

   1952年根据政务院关于对中等专业学校调整整顿的指示,将蚕桑科并入浒墅关蚕丝学校,苏州苏民中学农科,吴县初级农校以及丹阳相伯初级农校等部分师生并入我校,并将并入的初级农校班级改为五年一贯制.1953年,全省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进行全面调整整顿.

   当年撤销农产制造科,学生借读于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归并入我校的又有上海七宝,高行两农校和南京农干校.

   根据文件精神,经过调整整顿后的中等农业学校所设专业,应力求集中单一,一般说同一学校所设专业的性质相近为基本原则.苏州农校将保留的农,园两科改为农作物,果树蔬菜两个专业.当时有越南派遣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第二节 "一五"期间模仿苏联的办学模式

  

   195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学校定名为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由江苏省教育厅,农林厅双重领导.

   1953年江苏省政府任命王教伦为校长.王氏到任后开始在校建立党组织.到1955—1956年加任季琴,王仁山,周式耕为副校长.

   王教伦是新中国第一任校长.在他主持校务的一段时间里,

   坚持群众路线的光辉传统和优秀品质,把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完

   整地,有效地贯彻到群众中去.当时,正值国民经济"一五"

   计划的头一年,高等教育部借助苏联农业中专教育经验,结合

   本国实际情况,颁发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学校章程,考试考查

   办法,生产实习规程,教学实习条例等一系列文件.按照文件

   精神,王教伦充分依靠广大教工的工作积极性,予以实施,使 王教伦

   各项工作在群策群力之下开展得井井有条,成效卓着.王教伦在任内主要抓了三件大事.

   一,建立了正常教学秩序

   建国伊始,学校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师生参加了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广大师生受到了很大教育,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当时大家对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缺乏经验,对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还不全面,以致学校里一度出现了混乱现象,造成教学时间无保证,教学计划完不成的局面.

   为了克服当时学校中的混乱现象,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培养建设人才的需要.1953-1954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发出了一系列指示,明确提出:"校长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学是学校中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坚决纠正了师生过多地参加社会活动的偏向,并作出许多具体规定,例如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等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专业,学期考试及学年(升级)考试,评定学生成绩,学生生产实习,学生健康状况,春假,应用十

   四种教学表格等一系列指示和规定.1954年政务院颁布《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由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来安排学校工作,学校中的混乱现象迅速得到克服,教学秩序走向正常,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

   二,贯彻执行新颁的教学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解放区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改造旧中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借助苏联中专教育的经验,建立起以培养国家干部为特征的中等专业(技术)教育体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颁发了我国中等农业教育史上最为完整的各专业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在制订过程中,曾经邀请我校园艺科教帅张宇和对果树蔬菜专业的教学计划征求修改意见.计划内容包括制订计划的依据,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教学进度表,教学时间分配表,课程设置及其教学进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毕业考试,课程内容说明等.当时教学计划是作为法令性文件发布的.如农作物专业培养目标是初级农学家.课程设置分为三段:一是普通课(政治,语文,外国语,数学,化学,物理,体育);二是专业基础课(植物,土地测量,气象学,普通耕作附土壤学);三是专业课,可分为三类:即专业主修课(植物栽培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选种和良种繁育学,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经济及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组织),专业辅助课(动物饲养学,农业土壤改良及森林学,果树蔬菜栽培学,养蜂学)和专业补充课(系1956年修订后增设的).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论文范文的到来,进行了一次修订,主要是停开外国语及养蜂学,加强农业经济方面的授课时数.

   在教学活动安排上,除理论课教学外,还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理论课教学周时数为36学时(1956年改为34学时).

   在教学原则上,根据凯洛夫教育学,贯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1955年论文范文农业部宣传总局在武汉召开教学大纲审定会上,又在上述五个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条原则:即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少而精原则.在课堂教学上提出五个环节,即组织教学,课堂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旧课,布置作业.要求教师做到五个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试.

   对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安排是:教学实习以课程为单位,安排学生到校内实验场(厂)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以利于巩固和充实所学得的理论知识;生产实习则安排到校外生产单位,如水稻劳模陈永康所在地松江县华阳桥乡长岸村,徐州国营鸿门果园,苏州地区农事试验场,太仓浏河棉种场等,学生以技术员身份参加实习.1954—1955年起学生还以农技员身份,参加了徐淮地区旱改水,防治地下害虫等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产实习.这对当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下,改革耕作栽培制度,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对于学生认识农业,热爱农业,熟悉农业技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积极发动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制订与编写工作

   1954年,论文范文农业部在颁发了农作物,果树蔬菜等专业教学计划(草案)之后,随即论文范文农业部宣传总局副局长李世俊来校检查工作并为组织编写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做准备.接着于1955年8月在武昌召开教学大纲审定会议.我校张宇和,徐国桢两人分别承担《果树栽培

   学》和《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的编写起草任务.1956年2月农业部宣传总局在保定召开编写中等农校教科书预备会议,准备编写出一整套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教科书.在这批统编教材中,有我校徐国桢主编,林孝文,袁延年,马家璋参编的《作物栽培学》,钱立宪主编的《蔬菜栽培学》和彭家栋参编的《普通耕作附土壤学》.这批教材于1957年起由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1959年改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显着的作用.

   "一五"期间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由于思想进步,热爱农业,吃苦耐劳,没有架子,钻研业务,能说会做,和群众打成一片,因此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和爱戴.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成为改革开放年代农业战线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还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的精英.

   第三节 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教育大革命"及其对学校工作的影响

   自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后,党面临着工作着重点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转移.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中等农业教育曾试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办学道路,开展了一场教育大革命.江苏省苏州农校于1958年"戴帽"办专科,校名为苏州农业专科学校,与江苏省苏州农校并存,领导体制下放由苏州地区专员公署,与省农林厅双重领导.苏州地委任命王逢贤为党委书记兼校长.1959年苏州水利专科学校并入本校,张泽明任副书记兼副校长.1960年王逢贤奉调后,由程群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当时学校专业设置,大专部分有作物栽培,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和农田水利四个专业.中专部分有作物栽培,果树蔬菜,土壤肥料三个专业(此外中专还曾设过农机,农田水利,后调整停办转为其它专业).学校土地面积由解放初期310.9亩扩大了七成,校本部四址是:南至古运河,北至西园路,东至西园放生池围墙,西至运河通往辛庄的河浜为界,计校园面积168亩,农场总场187亩,白洋湾分场136亩,连同二院29.2亩,全校总面积为520亩.在校园新址上建造了四层办公楼(2535m2)一幢和三层教学楼(3484m2)一幢,同时学校大门朝北通向西园路.学校建筑总面积近1.5万m2图书馆藏书数由解放初三千多册增加到4万余册,杂志期刊400多种.实验仪器可供3-4人一组实习之需.

   在1960年学校曾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单位.我校作物栽培教研组被评为江苏省和全国先进单位.林孝文代表作栽组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

   在这一阶段内,我校曾接待过越南人民论文范文共和国,论文范文德国,法国,日本国和外国在华专家来校参观,较早地打开同西方国家交往的门户.

   从1958一1963年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精神鼓舞下,出于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良好愿望,曾一度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而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使学校工作一时因离开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而遭到了失误.主要的失误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规模的超常发展.从"大跃进"开始,持续二年招生名额大大增加,当时在校学生增至36个班级,1482人,教职员工272人,这是苏州农校历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由于那时尚处在国家统招统分时期,突出反映在人才供需矛盾上,加以教学上的一些失误,如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片面强调政治而忽视知识质量,社会上的浮夸风也吹进了学校,导致教学质量大幅度降低,产生了不少难以克服的困难.

   二是生产劳动占教学的主导位置.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过程中,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和理解的片面,学校曾实行"三放"(下放农村,下放班级,向工农开门),如"田间干什么活,课堂上就讲什么课","根据生产组织调整学习班级,使学习班级适应生产需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生产上需要多少课时就给予多少课时"等等,片面强调劳动,忽视教学;片面强调实践,忽视理论.大约二年时间里,不是坚持"以教学为主,,来抓学校工作,反而要求教学服从生产劳动,甚至停课搞生产.结果出现了师生劳动时间过多,教学与休息时间过少,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试行"社来社去,半农半读"教育管理制度

   1960年冬,党论文范文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次年1月,党论文范文,国务院果断地决定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起,学校贯彻"八字"方针进入了调整巩固阶段,专科下马,保留中专,校名恢复为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张泽明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周式耕任副校长.在"八字"方针下,首先是教师队伍的调整,调出了超编的教职员工,个别专业教师蹲点向劳模学习,如袁延年蹲点常熟浒浦学棉花,张丽芬蹲点望亭样板学水稻,还邀请陈永康同志来校指导水稻丰产试验田.从1963年秋季开始,招收"社来社去"学生,为社队培养人才.专业设置有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畜牧兽医.1965年接收上方山果园,实行半农半读.1965年7月,农业部召开全国高,中等农业教育会议.我校周式耕参加了这次会议,受到了论文范文,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会议确定对现有高,中等农业院校进行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的教学改革,为以后的农业教育发展做好准备,争取到1970年高等农业学校试行社来社去的学生占当年招生总数的30%一50%,中等农业学校全部实行社来社去.从此,学校教学工作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张泽明调任苏州市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任命张仁迪为学校党总支副书记,之后又任命周式耕为*总支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1964年论文范文农业部教宣局局长邢毅和中专处处长史宗廉来校视导工作,从那时起,学校开始步入充实提高阶段.

   (一)社来社去

   "社来社去"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初期农业教育面临国家不能为农业学校提供足够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广大农村青少年迫切要求学习与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双重矛盾下提出的.农业部教宣局于1963年对全国十三省(区)就"从农村人民公社招生,毕业后回公社工作"的招生分配改革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由农业部教宣局周启文处长率领的江苏调查组,在苏州农校的配合下,前往无锡市,并深入到堰桥公社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农村普遍需要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兽医,植保,种子,农药,化肥,财务会计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方面人才.人民公社干部和社员一致拥护这一办法.苏州农校于1963年开始招收"社来社去"新生,按照苏州地委指示精神,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阳澄湖地区招生,以便尽快改变该地区的经济面貌.应该说这一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

   (二)"半农半读"

   早在1958年5月,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副主席刘少奇在论文范文政治局会议上,就提出要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苏州农校于1965年接收苏州市上方山果园面积1500亩为半农半读基地,供一年级六个班级师生教学与生产之用.孰料,半农半读制度执行仅一年多时间,就被"文化大革命"风暴刮得无影无踪.

   第四节 培养的一批新中国农业科技精英

  

   毛炎麟(1934- ) 农业物理精英

   毛炎麟,出生于1934年江苏常熟.1954.年毕业于苏州农校农作物专业.195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历任北京农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副系主任,研究院副院长,生物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会常务理事等职,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毛炎麟长期从事农业物理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放射生物学"和"植物诱变遗传研究"等课程.科研上主要从事高能辐射的生物效应和诱变遗传研究,曾主持全国植物辐射遗传效应研究课题,在诱变遗传类型及其分离方式上有较深入研究.着作《原子能

   与农业》,《植物诱变育种学》,《中国核农学》,《核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中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郑兆鑫(1 935- ) 家畜口蹄疫病毒病遗传工程精英

   郑兆鑫,出生于1935年江苏南京.1954年苏州农校农作物专业毕业,留校任教两年.1956—1961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1964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复旦大学助教,讲师.1979—1981年到瑞士日内瓦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进修.返校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副系主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后,被西德比勒菲德大学和瑞士日内瓦大学聘为教授团成员,客座教授,美国国际刊物"Viral Immanoloty"杂志编委.

   郑兆鑫在科研上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研制成功抗猪"0"型口蹄疫病毒病基因工程疫苗.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方面发现二种新的棒状杆菌质粒pXZl0145和pXZl0142.曾先后担任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的口蹄疫病毒病遗传工程疫苗,CGRP的遗传

总结:关于免费农业学校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农业学校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梅州农业学校引用文献:

[1] 河南农业大学校网查重怎么查重
[2] 关于农业学位的论文选题 农业学位论文题目如何定
[3] 农业学士论文选题范文 农业学士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申报指南》word下载【免费】
梅州农业学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