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高中数学教改文大境中学教学

主题:民族法律关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简介:适合民族关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民族关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民族关系论文范文

   教学辅导用书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导引

   卢华语主编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二0一二年十月

   前 言

   西南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已经走过30个春秋,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班和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班学生(统称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养质量,我们特推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导引》教学辅导用书,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特点,将相关内容辑录成 " 名着,名篇导 读"," 名着,名篇推荐", "学习方法漫谈", " 民族源流简介","中国文史工具书简介", " 参考论着索引"等6个板块,另有附录3篇.值得指出的是,相关栏目的设计和论着的选择,加重了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在预科学习阶段就能逐渐培养和掌握专业阅读和学习的一些方法,感知和关注我国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及相关学术思想,动态及前沿问题,以提升其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学术见解和学术创新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且希望学生能在通晓中国古代辉煌与近代苦难中提升历史自觉,塑造共同历史记忆,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中华民族荣誉感及对国家的认同.

   全书由卢华语统稿.书中所涉内容,除署名者外,其余均由相关教师分别完成或提供,具体分工如下:" 名着,名篇导 读"和" 名着,名篇推荐"中的民族理论部分田阡,国家认同部分张文,传统历史文化部分孙运君,卢华语; " 参考论着索引"由范奎山,孙卫红,何开丽,卢炳惠等推荐.

   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同样是一个既宏大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命题,需要相关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真正做到在认识使命感基础上提高责任自觉.本书虽名为"导引",但我们仍期盼它的问世能对提高我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国家认同贡献绵薄之力.

   卢华语

   2017年10月

   目 录

   前言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卢华语(1)

   名着,名篇导 读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民族理论通论(存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金炳镐(6)

   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存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金炳镐(16)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费孝通(23)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等等等等等等等高永久 朱 军(48)

   吾国与吾民(存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林语堂(62)

   中国人的精神(存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辜鸿铭(68)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存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陈寅恪(72)

   名着,名篇推荐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中国和平发展中的民族宗教问题等等等等等等 龚学增, 胡岩编着(75)

   民族问题新论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毛公宁(75)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金炳镐主编(76)

   解读民族问题的理论思考(上,下)等等等等等等等郝时远主编(76)

   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王希恩主编(76)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陈达云(77)

   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贺金瑞,燕继荣(77)

   " 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等等等等陈茂荣(77)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等等等等等等何叔涛(78)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认同等等等等等等等陈晓婧(78)

   中国文化要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梁漱溟(78)

   中国文化史导论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钱穆(80)

   中国文化史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吕思勉(80)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孙隆基(81)

   中国文化的展望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殷海光(81)

   论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张岂之(82)

   国民性批判:一个文化的谎言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贺仲明(82)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周伟洲(82)

   "唐宋"抑或"宋明"

   ——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葛兆光(83)

   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

   ——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葛兆光(83)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刘梦溪(83)

   西学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叶晓青(84)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张岱年(84)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张岱年(84)

   辛亥文化革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龚书铎(85)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陈寅恪(85)

   剑桥中国隋唐史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英]崔瑞德(86)

   万历十五年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美]黄仁宇(86)

   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胡如雷(87)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梁启超(87)

   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张广达(88)

   一个值得努力研究的重大史学课题

   ——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效益问题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胡如雷(88)

   学习方法漫谈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民族预科生语文学习模式探究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崔淑兰(90)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汉语言能力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巩 晓(92)

   浅谈语言背景对于民族预科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等等等等等等等欧艳婵(95)

   浅谈民族预科生大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等等等等等等李健,李抒梅(98)

   如何学习高等数学钱靖宇101)

   高等数学学习方法简介野 心104)

   浅谈线性代数的学习静 子107)

   如何学习概率统计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赵新会(110)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探析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李秦松(112)

   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新生英语学习观念的转变等等等等等等等张辉遒(118)

   浅谈元认知策略运用与

   民族预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史 琳(123)

   英语学习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训练李 俏131)

   民族源流简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张 文(140)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中国文史工具书简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秦学颀(235)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参考论着索引等等等等等范奎山,孙卫红,何开丽,卢炳惠等(265)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附 录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回眸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何金元(270)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简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张 文(279)

   中国人类学,民族相关学术团体简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田 阡(280)

   名着,名篇导 读

   金炳镐

   民族理论通论(存目)

   论文范文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原版前言

   修订版前言

   第一编 绪 论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第一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理论体系

   第四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性质

   第五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针

   第六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重点

   第七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论文范文民族理论的发展

   论文范文民族理论的发展

   中国论文范文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的发展

   中国论文范文新的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的发展

   民族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诞生

   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

   中国民族理论的全面研究和发展

   中国民族理论的突破和发展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中国民族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展望

   第二编 民族实体论

   第四章 民族概念及民族的产生

   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运用和发展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时间

   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

   民族形成的特殊途径和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民族形成理论的统一性

   第五章 民族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

   民族基本属性

   民族基本特征

   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

   民族识别的依据及过程

   民族的基本历史类型

   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第六章 民族的基本结构,基本素质

   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

   民族结构的特点

   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

   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

   民族素质的特点

   民族素质的社会作用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的关系

   第三编 民族发展论

   第七章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民族经济发展

   民族政治发展

   民族文化发展

   民族社会发展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八章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

   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

   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

   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

   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

   自然环境与民族发展

   社会环境与民族发展

   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

   第九章 民族消亡的基本条件,过程

   民族同化及其类型

   民族同化的特点

   民族分化,组合

   民族融合及其特点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

   民族消亡的途径,一般规律

   第四编 民族关系论

   第十章 民族关系概念

   民族交往

   民族矛盾

   民族关系含义

   民族关系基本内容

   民族关系基本性质

   民族关系过程

   民族关系类型

   第十一章 民族关系发展规律

   民族关系核心问题

   民族关系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特点

   民族关系影响因素

   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条件,轨迹

   民族关系发展基本趋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发展

   第十二章 民族关系调控

   民族关系调控与类型

   民族关系调控原则

   民族关系调控政策,措施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含义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类型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民族关系调控与民族平等和谐和发展繁荣

   第五编 民族问题论

   第十三章 民族问题概念

   民族问题的涵义

   民族问题的产生根源

   民族问题的发生范围

   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

   民族问题的基本性质

   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

   民族问题的存在时间

   第十四章 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的理论

   列宁主义对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理论的继承发展

   中国论文范文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理论发展的贡献

   民族问题与资产阶级论文范论文范文命

   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

   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第十五章 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中国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问题特点和发展趋向

   中国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问题特点和发展趋向

   中国城市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取向

   中国农业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第六编 民族纲领论

   第十六章 民族纲领的基本内容

   民族纲领定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首例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论文范文民族纲领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论文范文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论文范文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方针

   第十七章 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

   民族自决的政治形式

   论文范文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形式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解决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解决

   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与民族问题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解决

   第十八章 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

   第七编 民族政策论

   第十九章 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民族政策定义(包括本质)

   民族政策基本特点

   民族政策基本类型(分类,结构)

   民族政策基本依据

   民族政策基本原则

   民族政策基本功能(社会作用)

   中国多民族基本国情

   第二十章 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基本政策

   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原则

   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民族平等团结与论文范文法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与实践

   第二十一章 民族政策的具体政策

   第一节 民族干部政策

   第二节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第三节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第四节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第五节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六节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七节 民族人口政策

   附 录

   原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导 读]

   金炳镐,男,朝鲜族,黑龙江省延寿县人,论文范文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2004年3月—2017年11月任两个学院院长)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当代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主任,论文范文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法制研究基地主任,论文范文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

   在论文范文民族大学任教38年,1989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1993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3年被评为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4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被评为首届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金炳镐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同时进行民族法学,民族社会学,民族人口学,朝鲜·韩国学等方面的研究.

   金炳镐参与创建全国第一个民族理论本科专业,创设几门民族理论专业主干课程;牵头申报并获得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成为全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主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课程被评选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017年,主持和主讲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被评选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017年,主持和牵头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团队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金炳镐组织编写全国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统编教材,全国民族预科统编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国论文范文民族纲领政策通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民族理论基础"十一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港澳公务员培训教材以及民族理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20多部.编写的教材多次获省部级奖:如,《民族理论通论》,1995年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民族类)二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2007年获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立项;《中国论文范文民族纲领政策通论》(主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2017年获北京市精品教材重点项目立项.

   金炳镐招收培养国内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130名,进修教师33名,外国籍硕士,博士生20名,外国籍高级研修生13名.

   金炳镐独撰,主编着作在国内出版68部,在国外出版着作2部;在国内发表论文470多篇,在国外发表论文30多篇.论着中获国家部委级,省市级奖22次(一等奖7次,二等奖8次,三等奖7次).主要代表作有《民族理论通论》,《中国论文范文民族纲领政策通论》(主编),《中国论文范文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二人合着),《民族关系理论通论》,《民族问题概论》,《中国民族理论百年发展》(主编)等.

   金炳镐参与组织全国性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术讨论会34次,组织召开全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培训班和研究生研讨会15次,组织召开国际会议4次.承担和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日本和韩国等国际课题等35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3次.

   金炳镐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中的中青年学者杰出代表人物.

   《民族理论通论( 修订本)》 是一部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专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正式的,规范的专业教材,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教科书作用,在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改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书作用,在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构的作用.

   《民族理论通论( 修订本)》将民族理论学科的体系划分为六个部分, 分别从民族实体论,民族发展论,民族关系论,民族问题论,民族纲领论,民族政策论等方面构建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以揭示民族基本属性为基础,认识民族的基本自然特征和民族的社会性质,民族基本结构和基本素质诸方面内容;以民族发展为主线,把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发到民族发展过程中加以认识并解决;以探讨解决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协调问题的原则为重点,为解决现实民族发展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提供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从理论与实际结合出发,掌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性,把握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向, 重视民族理论的超前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全书在第一编第一章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中, 作者把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体系,学科的性质,研究方针,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七个方面作为单独的章节一一加以阐述,概括全面,系统,完整,内容新颖.

   在第二编 民族实体论 中主要论述了民族概念和民族的产生,民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民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素质等内容.在民族概念和民族的产生一章中作者收集和总结了一些当前的新资料,详细地阐述了民族形成的特殊途径和特殊规律等内容,特别是民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一章中民族识别的依据和过程等内容和民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素质一章中民族素质的社会作用等内容进行了独到的论述.

   在第三编 民族发展论 中主要论述了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民族消亡的基本条件和过程等内容.在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章中详细阐述了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等内容.作者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强调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编 民族关系论 中主要论述了民族关系的概念,民族关系发展规律,民族关系调控等内容.在民族关系概念一章中,从民族交往,民族矛盾,民族关系内涵,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民族关系过程,民族关系类型几个方面重新构建了民族关系的研究对象, 并对民族交往,民族矛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在对民族交往的研究中,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出发,探讨了民族交往的含义,形式,类型,性质,内容,原因,影响因素,发展及其结果等,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交往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要不断解决民族之间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不完整性,民族间互相合作的有限性等问题, 要促进民族间 的和谐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并结合有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国际因素,影响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正负作用的五对因素等现实内容进行分析,在提出了民族关系调控中的,原则,政策,措施,调控机制等内容.

   第五编 民族问题论 中主要论述了民族问题概念,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等内容.系统阐述了民族聚居地区,杂散居地区,农业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完善,而且针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对中国城市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进行了研究.

   第六编 民族纲领论 中系统论述了民族纲领的基本内容,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国论文范文的民族纲领等内容.不仅详细地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而且还专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解决,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与民族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时期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的解决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突出了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等问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七编 民族政策论 中主要论述了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民族政策的具体政策等内容.并且在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章中创新地阐述了民族政策的定义,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基本类型,基本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功能等内容.在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一章中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民族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与实践等内容.

   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用大量的篇幅阐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诞生正是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论文范文思想民族理论,中国论文范文民族政策等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论文范文民族理论和以论文范文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形成,是继论文范文民族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第二,第三个阶段,完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点,而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论文范文为总书记的新的论文范文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论文范文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已成为民族研究学科的指导理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体系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的,全面的,完整的反映.

   《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有利于读者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更结合我国社会实际,不仅对新世纪民族理论研究面临的任务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且提出了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若干值得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民族关系研究,信息时代与民族问题的研究,东西部发展差距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究,民族主义与民族发展的研究等,是一部完整阐述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专着.(陈永亮,田阡)

   金炳镐

   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存目)

   论文范文民族大学出版社

   第五节 民族的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第三章 民族交往

   第一节 民族交往及其类型

   第二节 民族交往的性质,内容

   第三节 民族交往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民族交往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民族交往的发展及其结果

   第四章 民族矛盾

   第一节 民族矛盾的涵义

   第二节 民族矛盾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民族矛盾的产生原因

   第四节 民族矛盾的类型

   第五节 民族矛盾发展过程

   第五章 民族关系内涵

   第一节 民族关系的含义

   第二节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

   第五节 民族关系过程

   第六章 民族关系类型

   第一节 国际民族关系

   第二节 国内民族关系

   第三节 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关系

   第四节 民族散居地区民族关系

   第五节 城市民族关系

   第七章 民族关系特点

   第一节 民族关系核心问题

   第二节 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

   第三节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四节 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五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八章 民族关系影响因素

   第一节 影响民族关系的民族自身因素

   第二节 影响民族关系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影响民族关系的自然因素

   第四节 影响民族关系的国际因素

   第五节 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因素

   第九章 民族关系发展规律

   第一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轨迹

   第三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状况

   第四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五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十章 民族关系调控

   第一节 民族关系调控含义

   第二节 民族关系调控类型

   第三节 民族关系调控原则

   第四节 民族关系调控政策

   第五节 民族关系调控措施

   第十一章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

   第一节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及其建立和运行

   第二节 民族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调控机制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正作用与反作用调控机制

   第四节 民族关系的政策与法律调控机制

   第五节 民族关系的社会协调调控机制

   第十二章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民族政策完善与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

   第二节 民族法制建设与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

   第三节 社会环境建设与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

   第四节 工作机构建设与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

   第五节 工作人员培训与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

   第十三章 民族关系调控与民族平等和谐,发展繁荣

   第一节 民族关系调控是民族平等的前提因素

   第二节 民族关系调控是民族和谐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 民族关系调控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民族关系调控是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

   第五节 民族关系调控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条件

   附录一:《民族关系理论》(教学大纲)

   附录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

   第二节 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出现及汉族的形成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第四节 五代至元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再次出现

   第五节 明清时期多民族格局的最终形成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1949—1956年)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曲折发展(1957—1976年)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调整与发展(1977—1989年)

   第四节 九十年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完善(1990—1999年)

   第五节 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完善(2000—2006年)

   附录四:民族关系研究论文索引(1979—2006年)

   后 记

   [导 读]

   《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一书中构建的民族关系理论体系是金炳镐教授经过近二十年的民族关系理论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不断完善的结果.民族关系理论体系是民族关系现实和民族关系过程的理论概括的逻辑构架.完整把握民族关系理论体系,将对正确观察和认识民族关系事象,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将对准确地进行民族关系相关课程的科学理论教育有重要意义 .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观等为指导思想,多途径,多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进行研究,合理地提出的"民族关系理论体系"由四大版块内容构成:民族关系事象,民族关系过程,民族关系发展规律,民族关系理论的实践——民族关系调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十三章内容:一,绪论;二,民族实体论;三,民族交往及其过程;四,民族矛盾及其类型;五,民族关系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六,民族关系的类型;七,民族关系特点;八,民族关系影响因素;九,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十,民族关系调控;十一,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十二,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十三,民族关系调控与民族平等和谐和发展繁荣,并在附录部分增加了《民族关系理论教学大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关系等内容,完整地分十三章构建的这一民族关系理论体系,可谓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完整.

   一,绪论.绪论主要阐述了民族关系理论体系中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内容,特别是对国内外民族关系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况综述.

   二,民族实体理论.民族实体理论是民族关系理论的基础理论.本章系统地论述了民族,民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民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素质,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消费的条件和一般规律等内容.

   三,民族交往的理论.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构成前提,是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关系状态的体现. 特别是从民族交往的视角将民族交往关系分为:民族内部交往,民族外部交往;民族间的物质交往,民族间精神交往;.民族间的主动式交往,民族间的被动式交往,民族间的互动式交往;民族群体之间的交往,民族成员个人之间的交往,民族之间直接交往,民族之间间接交往等形式.

   四,民族矛盾的理论.民族矛盾是民族交往 过程中的社会现象,是以权益为核心内容的交往关系的表现,是民族关系状态的又一层次的表现.民族矛盾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特别是从民族矛盾的视角将民族矛盾关系分为: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猜疑,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仇恨,民族不团结,民族不平等;民族不和,民族对立,民族纠纷,民族冲突,民族斗争,民族战争等形式.

   五,民族关系的内涵.主要论述了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 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 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区别的关键是看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民族关系既可以表现在民族群体之间, 也可以表现在不同民族成员之间,还可以以某种曲折的形式表达出来.

   六,民族关系的类型.民族关系的类型是多样的.依据民族结构的差别和族体间互动的形态上的不同,当今世界国内民族关系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元主导型,两元共存型,多元共存型,层次混合型.

   特别是详细论述了"国际民族关系",从世界五大洲民族分布状况和特点,世界格局与民族关系,国际民族关系的类型等方面,详细的分析了世界民族关系结构的实际状况.通过这些详细的中外民族关系结构分析,使我们对全球民族关系格局的实际状况有了一个概况的了解.

   七,民族关系的特点.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来说,民族关系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现实反映性和折射性,平衡性和合理性,均等性和公平性.社会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具有不完善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民族和谐和繁荣的初步性等.

   八,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民族关系发展受重要理论和重要措施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到民族自身,社会,自然和国际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些基本因素的合力使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特别是在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时,把国际环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系统分析了全球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跨界民族,世界性宗教等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处理好中国的民族关系,并把理论分析系统应用于分析中国少数民族的概况,中国民族关系的概况,国内民族关系的类型,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民族散居地的民族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同时也通过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历程的梳理来印证其理论,把理论与实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九,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社会各方面量的变化,将会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量的变化.民族族关系发展以现有的民族关系格局为前提和基础,以国家宪法关于民族关系方面的规范,原则和执政党民族政策为发展方向;民族关系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受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制约.

   十,民族关系的调控.民族关系的调控是多格局与民族关系,国际民族关系的类型等方面着手,民族国家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控,具有特定的主体,客体,手段和方法.民族关系调控实质上是一种利益调控.民族关系调控的一般性原则是坚持实效,时效和合力的原则.

   十一,民族关系调控机制.民族关系调控机制是带有规律性的民族关系调控模式.民族关系调控是通过机制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由调控主体,手段,对象等构成.民族关系调控机制有宏观与微观调控机制,正作用与反作用调控机制,政策与法律调控机制,社会协调调控机制等.该部分对民族关系调控从理论,制度建设及其中外实践经验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1.民族关系调控的含义,类型,原则,政策和措施.2.民族关系的调控机制及其建立和运行,民族关系的宏观和微观,正作用与反作用,政策与法律,社会协调等调控机制.

   十二,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特别阐明了民族政策完善,民族法制建设,社会环境建设,工作机构建设,工作人员培训与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的关系.

   十三,民族关系调控与民族平等和谐和发展繁荣.主要论述了民族关系调控与民族平等,民族和谐,民族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和谐社会构建等之间的关系.

   该书在附录二,三中,通过"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关系"两篇专论文章,对中国民族关系以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视角,简要考察和梳理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使整个《民族关系理论通过》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民族关系理论通论》提出中民族关系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下来界定民族实体,民族交往,民族矛盾,民族关系等概念范畴,特别是对民族实体和民族关系调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有关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及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观点,确保了理论的科学性,并对民族关系事象,民族关系过程,民族关系发展规律以及民族关系调控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各体系架构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论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民族关系理论的一部学术专着.(陈永亮,田阡)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本文选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费孝通主编,论文范文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发表Tanner讲演的机会,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向各位学者请教.请容许我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格局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所以这篇讲演只能说是我对这问题研究的起点,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见解.为了避免对一些根本概念作冗长的说明,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我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国家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又有联系的概念.我这样划定是出于方便和避免牵涉到现实的政治争论.同时从宏观上看,这两个范围基本上或大体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我这篇论文将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论文范文,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这是一幅丰富多采的历史长卷,有时空两个坐标,用文字来叙述时有时难于兼顾,所以在地域上不免有顾此失彼,方位错乱,时间上不免有前后交差,顺序倒置的缺点.

   让这篇论文作为我在这个学术领域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吧.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殖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称之为天下,又以为四面环海所以称四海之内.这种概念固然已经过时,但是不会过时的却是这一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倒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西部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地势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间有塔里木及四川等盆地.再往东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东西落差如此显着的论文范文梯阶,南北跨度又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华民族的来源.任何民族都有一套关于民族来源的说法,而这套说法又常是用来支持民族认同的感情,因而和历史上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出现差错.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长期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本土说和外来说的争论,直到本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认识.

   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从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

   这些时代的人体化石又分布极广,年代最早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在云南发现的.其他猿人的化石已在陕西蓝田县,北京周口店,湖北郧县及郧西县,安徽和县有所发现.生活在10万至4万年以前的古人化石,已在陕西大荔县,山西襄汾县丁村,山西阳高县许家窑,辽宁营口金牛山,湖北长阳县,安徽巢县及广东曲江县马坝等处发现.生活在距今4万至1万年以前的新人化石已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山西朔县峙峪,内蒙古乌审旗,辽宁建平县,吉林延边州安图县,黑龙江哈尔滨市,广西柳江县,贵州兴义县,云南丽江县,台湾台南县左镇有所发现.我列举这许多地名目的是要指出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他们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出于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总共有7000多处,年代从公元前6000年起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根据考古学界的整理和研究,对各地文化区的内涵,演进,交融和汇聚,已有比较明确的轮廓,尽管有不少专题还有争论.我在这里不可能详细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只能就中原地区的有关资料择要一述.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和下游存在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

   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的序列是前仰韶文化(前6000~前54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继河南龙山文化的可能是夏文化.因仰韶文化以彩绘陶器着名,曾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边长城沿线,南抵湖北西北部,东至河南东部,西达甘青接壤地区.但在河南龙山文化兴起前它在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衰落了.

   黄河下游则另有一序列的文化和黄河中游的文化不同.它们是青莲岗文化(前5400~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山东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继岳石文化的可能是商文化.龙山文化以光亮黑陶着名,曾被称为黑陶文化.

   公元前3000年当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区突然衰落时,黄河下游的文化即向西扩张,继仰韶文化出现的是河南龙山文化.虽则考古学者认为河南和山东的龙山文化具有地区性的区别,但中游地区在文化上受到下游文化的汇聚和交融是明显的.

   长江中下游在新石器时代同样存在着相对的两个文化区.长江下游的文化区是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达杭州湾,西至苏皖接壤地区.其文化序列大体是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400年)——马家浜?崧泽文化(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良渚文化大体和河南龙山文化年代相当,文化特征也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面尽三峡,北抵河南南部,其文化序列分歧意见较多,大体上是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年)——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000年)——青龙泉文化(前2400年),因其受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亦称湖北龙山文化.长江中游和下游相同的是在后期原有文化都各自受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渗入,而处于劣势地位.

   关于新石器时代北方的燕辽文化区,黄河上游文化区及华南文化区留待下面讲到这些地区时再说.

   上面所述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5000年到前2000年之间的3000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而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夏商文件和上古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期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而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论文范文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达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论文范文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

   传说的历史中在禹之前还有尧,舜和神话性的始祖黄帝.留下的传说大多是关于他们向四围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族团的征伐.黄帝曾击败过蚩尤和炎帝,地点据说都在今河北省境内.据《史记》所载,舜又把反对他的氏族部落放逐到蛮夷戎狄中去改变后者的风俗,也可以说就是中原居民和文化的扩张.到禹时,如《左传》所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这时的地域总称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地区,奠定了日益壮大的论文范文族的核心.

   继复而兴起的是商.商原是东夷之人,而且是游牧起家的.后来迁泰山,再向西到达河南东部,发展了农业,使用畜力耕种.农牧结合的经济使它强大起来,起初臣属于夏,后来取得了统治九州的权力,建立南朝,分全国为中东南西北五土.《诗经?商颂》有:"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代疆域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安徽以及江苏,浙江的一部分,可能还有江西,湖南及内蒙古的某些地方.

   继商的是周.周人来自西方,传说的始祖是姜嫄,有人认为即西戎的一部分先人,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受商封称周.它继承了商的天下,又把势力扩大到长江中游.

   《诗经?北山》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它实行宗法制度,分封宗室,控制所属地方;推行井田,改进农业,提高生产力.西周时松散联盟性质的统一体维持了约300年,后来列国诸侯割据兼并,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时的统一体之内,各地区的文化还是保持着它们的特点.直到战国时期,荀子还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更是指中原一带的一个核心,不论哪个地方的人,到了越就得从越,到了楚就得从楚,可见楚和越和夏还有明显的差别.

   无可否认的是,在春秋战国的500多年里,各地人口的流动,各族文化的交流,各国的互相争雄,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这500年也是汉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育成时期,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而告一段落.

   汉作为一个族名是汉代和其后中原的论文范文四围外族人接触中产生的.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秦人或汉人自认为秦人或汉人都是出于别人对他们称作秦人或汉人.必须指出,民族的得名必须先有民族实体的存在,并不是得了名才成为一个民族实体的.

   汉族这个名称不能早于汉代,但其形成则必须早于汉代.有人说:汉人成为族称起于南北前初期,可能是符合事实的,因为魏晋之后正是北方诸族纷纷入主中原的十六国分裂时期,也正是汉论文范文非汉诸族接触和混杂的时候.汉人这个名称也成了当时流行的指中原原有居民的称呼了.

   当时中原原有的居民在外来的人看来是一种"族类"而以同一名称来相呼,说明了这时候汉人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民族实体.上面从论文范文人开始所追溯的2000多年的历史正是这个民族诞生前的孕育过程.

   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产主了一个凝聚的核心.

   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地方割据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因为从此统一的格局成了历史的主流.当然所统一的范围在秦代还只限于中原.就是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地区,而且这个统一的格局也是经过长时期逐步形成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地方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他们修筑道路,发展贸易.战国时的列国通过争雄称霸已把中原这片土地四通八达地基本上构成了一个整体.秦始皇在这基础上做了几件重要的事,就是车同轨,书同文,立郡县和确立度量衡的标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为统一体立下制度化的规范.

   车同轨和度量衡的标准化是经济统一的必要措施.传统的方块字采用视觉符号把语和文分离,书同文就是把各国的通用符号统一于一个标准,也就是把信息系统统一了起来,在多元语言上罩上一种统一的共同文字.这个信息工具至今还具有生命力.废封建,立郡县,建立了论文范文集权的政体,这个政体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中原地区的统一我不再多说.在这里要指出的,这只是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又一步.第一步是论文范文族团的形成,第二步是汉族的形成,也可以说是从论文范文核心扩大而成汉族核心.

   我说秦代的统一还只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形成的一个步骤,因为当时秦所统一的只是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里只占

总结:这篇民族关系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民族法律关系引用文献:

[1] 民事法律关系论文题目推荐 民事法律关系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论文参考文献 民事法律关系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民事法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民事法律关系论文大纲如何写
《高中数学教改文大境中学教学》word下载【免费】
民族法律关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