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唐代美术作品艺术风格的变化

主题:美术作品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2

简介:该文是美术作品和艺术方面论文怎么写跟美术作品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美术作品和艺术论文范文

美术作品论文

目录

  1. 一、初唐时期的美术作品
  2. 二、由盛转衰时期的美术作品
  3. 三、结语

摘 要:唐代的美术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只就唐代美术作品的风格而言,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透过历史脉络,从史论研究的角度,尝试探索唐代艺术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关键词:唐代美術作品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27-0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也在中国美术作品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段属于唐朝的长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盛世到乱世,美术作品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繁多,色彩也变得越来越明快艳丽.但除了作品的形式、色彩之外,仔细观察唐代众多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我们就能发现在这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唐代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初唐时期的美术作品

在初唐的美术作品中,宫廷绘画的成就尤其引人注目,其中就有著名的宫廷画师阎立本.不得不提的就是其广为传世的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描绘的是唐贞观十五年,由于政治因素的原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西藏)的故事.在这幅画面的右侧,唐太宗形象被绘制的十分高大威严,正襟危坐在步辇上.在画面左侧,第一位应该是唐朝的外交引见官员,其后就是吐蕃的接亲使者,最后是吐蕃使者的随行官吏.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初唐时期的宫廷画家运用了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皇帝身份尊贵的描绘以及对普通官员和吐蕃使者相对大唐而言的卑微.

之所以能描绘出这样的情景,其实还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当时,也就是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阎立本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彼时的唐朝,无论经济、政治、文化,都是世界的中心.唐朝对于外邦来说是“上国”,唐朝人对于外邦人来说是“上人”.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一方面画家阎立本有着自己极为高超的绘画技艺,另一方面他对于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身份也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阎立本对于统治阶级充满了崇敬和尊尚,所以将画卷中的太宗描绘的高大威猛,充满了帝王威仪;对于自己国家的国体制度充满信心.所以虽然其画面的上侍女是属于渺小的婢女身份,但还是充满了雍容华贵的气息,举手投足尽显大国风姿.当然,在现在看来,君主制度是落后和愚昧的,充满着剥削和压迫.当时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的人民引领和创造了一个让世界瞩目的盛世,国民对于外邦友人充满了民族优越感,所以画家阎立本将外邦使者描绘的瘦小卑谦.画家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他对于当时的唐朝充满骄傲自豪,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于当时的外交充满着自信和底气.

当然,除了阎立本这样的宫廷画家,当时的唐朝还有同样技艺高超的民间画家,譬如我们所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提到吴道子,我们脑海中就会立马蹦出“吴带当风”,的确,民间画家吴道子的表现手法就比较自由,不像阎立本这样的宫廷画家那么严谨和小心翼翼.吴道子生活的年代,也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

吴道子的人物画代表作《送子天王图》中的内容本是写异域故事,但其对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与中国本土融合.为什么本来属于印度佛教的故事,吴道子会选择中国化?这是因为,首先,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肯定是不能照搬艺术素材,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一定艺术形象处理,吴道子认为印度的佛教形象狰狞凶恶,远远不如中国人心目中济世救难的慈悲形象.因此他在大胆创新的同时,融合了南北绘画的特点,在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引导下创作这幅作品.

当然,《送子天王图》这幅作品也不仅仅只表达了吴道子的艺术构思,在他画卷中的这些神仙,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是活脱脱的“唐朝人民生活照”,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一种反映,所以画家吴道子将他所看到的社会百态,人民形象都融入这幅作品.从社会角度而言,吴道子的这幅人物画作品其实不光是艺术的创新,更是当时唐朝人们的一个真实写照.

二、由盛转衰时期的美术作品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唐朝一片歌舞升平,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唐朝的发展开始渐渐的走下坡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的美术作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首先是唐代的宫廷绘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宫廷画家的绘画内容从帝王的威仪高大、宫廷的华丽艳美开始转向描写宫廷妇女多姿多彩的生活了.对比初唐时期的宫廷绘画,会发现这时候的艺术作品好像突然变的“小家子气”了.同时也不像盛唐时期的那般大开大合,充满着自信和朝气.

该时期的美术作品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已经由盛转衰,国力也变得大不如前,再也没有出现像之前类似《步辇图》那种可以宣扬国威的题材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画家对于自己的国家已经开始出现民族自信心的动摇.

一个优秀的画家一定是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充满着好奇和了解,他们能深入探索生活,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敏锐的发现统治阶级所忽视的地方.或许他们并没有政治家那样对于社会发展的敏锐性,但毋庸置疑的是通过对他们的美术作品风格的探析,我们可以发现画家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对于自己的国家、社会已经产生了思考.

当然,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因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了初唐时期的雄才伟略,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出现腐化和堕落,导致艺术家无法再从统治者的角度获取素材.这些因素都从侧面促使了宫廷绘画的转变.

变化的不仅只有宫廷绘画,还有民间绘画.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看似是一张普通的山水画,其实背后也是有着历史变迁的痕迹.《明皇幸蜀图》的画面内容主要就是描述“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丢弃首都长安,避难到蜀地的情景.

这幅青绿山水画,整个画面色彩鲜艳明快,和初唐的山水画相比色彩丰富了许多,其中山水、人物、驼马的形体都是用线条表现,这种线条带着刚劲,能表现出山石硬度,很好的表现了蜀地山石的奇峭险峻.但令人不解的是出现了“安史之乱”这种国难,画家仍将唐玄宗避难的情景描绘的雄伟壮观,车队看上去光鲜艳丽.这难道不是很矛盾吗?明明是避难,却描绘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明明是生灵涂炭,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却呈现出一片国泰民安.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画家要表现出一副胜者姿态,因为在安史之乱中唐朝军队一败涂地,画家对于击败外敌赢得胜利的渴望和对于自己本国腐败不堪的失望交织在一起.细思之下,这里面很明显的表达了画家对于自己本民族的不自信,不自信自己的国家一击即溃,不自信未来社会能够恢复以往的繁荣昌盛.

如果我们再更仔细一点的去翻开历史画卷,会发现从这以后,画卷里的“胡人”(特指外邦人)越来越少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再也不像盛世时期的天下熙熙攘攘皆往我朝的景象了.追其究竟,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我们的画家渐渐地觉得我们不如“胡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胡人”和我们交过战,对我们造成过伤害.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民族的不自信感.画家们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民族,觉得自己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不如外邦.所以,在这种不自信或者是自卑的驱使下,后期的艺术作品中就极少出现外邦人士了.

三、结语

从盛世转向衰败,唐代的美术作品很好的见证了这一过程.盛世时期,因为国家强大,经济基础雄厚,统治者志存高远.艺术家们充满着民族自信,从而创作出一幅幅大气磅礴,气势如虹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透露着画家对当时社会繁盛的讴歌,对统治阶级的推崇,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信.衰败时期,民生凋敝,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画家一方面受此影响,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偏向安逸闲适,另一方面仍然胸怀国家意气的画家苦于没有创作题材,只能寄情山水.看似将祖国的山川河海描绘的壮丽雄伟,实则透过画卷,看到的是画家对于统治阶级的失望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卑.

透过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在这段时期里,美术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其實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于我们细致的认识和学习唐代美术作品而言是很有帮助的.从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乱,画卷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消失殆尽,转而三千粉黛,莺莺燕燕声不绝.从天下长安到礼乐崩坏,画卷里的繁荣昌盛,万邦千里来贺再无踪影,但见朱门酒肉,都人回面向北啼.

总结:概括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美术作品方面的美术作品和艺术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美术作品和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美术作品引用文献:

[1] 艺术和美术论文范本 艺术和美术有关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2] 艺术和美术论文例文 艺术和美术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3] 美术教育和艺术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美术教育和艺术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唐代美术作品艺术风格的变化》word下载【免费】
美术作品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