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国贸专业论文选题

主题:产品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3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产品企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产品企业方面论文范文。

产品企业论文范文

产品论文

目录

  1. 产品:三打哈网-用博客推广来推广企业产品会事半功倍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本章关键术语】

   1.产品生命周期 2.制成品生命周期 3.原材料生命周期 4.国家竞争优势

   5.产业集聚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多以静态分析和短期分析为特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准确地解释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诸多现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努力致力于贸易理论的动态化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但从总体上说,国际贸易动态理论仍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有影响的和有代表性的动态理论与学说.

   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专栏4—1]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小传

   弗农·雷蒙德(Vernon Raymond)是二战以后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方面一位多产的作者.他的着作反映了他多方面的职业生涯,包括将近20年在政府部门供职,短时期从商,担任过3年"纽约市区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从1959年开始与哈佛大学有成果的合作,先是在商学院,在那里他是国际商业的教学和研究骨干,后来是在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管理学院,在那里直到退休他一直是克拉伦斯·狄龙(Clarence Dillon)国际问题讲座教授.

   他的着作的政策导向,以及反映他对外国政府及其制度构成与局限的兴趣和观点的真知灼见,无疑主要归功于他在国务院工作数年的经历.他对重建国际贸易,投资和支付体系,经济发展——特别是拉美的经济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关系的持久兴趣,肯定也与他在国务院经历有关.

   弗农早期的研究贡献之一是区位经济学.在"纽约市区研究"中心工作时,他把"外在经济"的概念应用于城市聚集的特定环境,说明位于市区的企业所享有的成本优势.信息和专业化服务也很显着地出现在弗农论述多国公司的大量着作中.在这时,弗农揭示了信息和专业化服务是如何内在化的和怎样转化为专有知识,多国企业利用这种知识获取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把生产转移到位于常规的生产要素最便宜的国家中的子公司,同时把总部放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祥地——最发达的市场,从而使这些企业的垄断地位从"产品周期"的初始阶段一直延续到成熟阶段.

   弗农在哈佛商学院时,单独或与同事和博士生合作,出版了大量关于多国公司的着作,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研究了它们一方面在以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另一方面在以资源为基础的行业的世界生产和贸易中的主导作用,他使用"产品周期"理论和更为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型来解释它们特有的竞争结构,它们同东道国和母国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以及通过一个可预测的权力关系周期——弗农恰当地称之为"过时的契约"——而发展起来的冲突.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4.1.1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如图4-1.

   图4-1 技术差距与模仿滞后

   关于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波斯纳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模仿生产,但由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有在该产品上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必然继续进行.

   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但不能解释为什么某些国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则处于落后地位,也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模仿时滞.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有助于理解这些现象.

   4.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弗农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可以说,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投入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发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的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例如,如果在某一阶段,资本在生产成本中居支配地位,而资本又是某一国的相对丰富要素,那么该国在这一阶段就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以下三个不同阶段.

   1.产品创新阶段(The Phase of Introduction)

   产品创新阶段也称创始阶段,或新产品阶段.这一阶段上的特点是:从技术特性看,创新国企业发明并垄断着制造新产品的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从生产地特性看,由于新产品的设计和设计的改进要求靠近市场和供应者,因此新产品生产地确定在创新国;从产品要素特性看,这一阶段上产品设计尚需逐步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因此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从成本特性看,由于这时没有竞争者,所以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从产品的论文范文特性看,这一阶段,生产厂商数目很少,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因此产品论文范文比较高;从产品的进出口特性看,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着世界市场,国外的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这种产品,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

   2.产品成熟阶段(The Phase of Maturation)

   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三打哈网-用博客推广来推广企业产品会事半功倍

340;特点是:从技术特性看,生产技术已经定型,且到达优势极限,由于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技术垄断的优势开始丧失;从生产地特性看,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公司,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从产品要素特性看,由于产品大致已定型,转入正常生产,这时只需扩大生产规模,使用半熟练劳动力即可,因此生产的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从论文范文特性看,由于这一阶段是产品增长时期,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参加竞争的厂商家数很多,消费需求的论文范文弹性加大,厂商只有降低论文范文才能扩大自己的销路;从产品成本特性看,随着出口增加及技术的扩散,其他发达国家也开始制造创新国企业制造的新产品,由于其他发达国家不需支付国际间运费和交纳关税,也不需要像创新国在创始阶段花费大量的科技发明论文范文,因而,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从进出口特性看,东道国的厂商在本国生产新产品的成本虽然能够和创新国进口货相竞争,但在第三国的市场上就不一定能和创新国企业的产品相竞争,因为这些厂商和创新国企业一样要支付国际间运费和关税,而在开始生产中,却无法获得创新国企业所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成熟阶段,创新国虽然可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当然出口增长率要减慢.

   3.产品标准化阶段 (The Phase of Standardization)

   标准化阶段的特点是:从技术特性看,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不仅一般发达国家已掌握产品生产技术,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产品技术;从产品生产地的特性看,产品生产地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在不断扩大;从产品要素特性看,这时的产品要素特性,由于劳动熟练程度已经不是重要因素(产品标准化造成的),因而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从成本特性上看,由于其他国家的厂商产量不断增加,生产经验不断积累,加之工资水平也低,所以产品成本开始下降;从产品进出口特性看,其他国家的产品开始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替代了创新国而占领了这些市场,当这些国家成本下降的程度抵补了向创新国出口所需的运费和关税外,还能与创新国的产品在创新国市场上竞争,则创新国的产品开始从出口转变为进口.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推断出不同国家的贸易演变过程:当创新国家推出新产品后,出口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跟随生产这种产品,这时创新国就会从出口的高峰上降下来,而这些发达国家开始从进口的谷底逐渐上升;当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打入创新市场并具有一定份额后,创新国出口极度萎缩,并逐渐走进进口谷底,与此同时,这些发达国家开始走向出口的高峰;当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标准化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创新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原来处于出口高峰的发达国家也开始滑向进口的深谷.这时这些发达国家要想挽救销售,以免丧失市场,必须研究提高和改进技术,使产品升级换代,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保住市场.但是,与其花力气在国内研究改进技术,不如将一些标准化的产品转移到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论文范文低廉,地价便宜的发展中国家生产.这样,这些发展中国家就开始把产品出口到创新国家和一些其他发达国家,并开始从进口的深谷走向出口的高峰.

   事实上,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上,各国间的贸易显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不同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创新国家工业比较先进,技术力量相当雄厚,国内市场广阔,资源相对丰富,在生产新产品和增长产品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国土较小而工业先进的国家,由于拥有相对丰富的科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在生产某些新产品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生产成熟产品缺乏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不熟练劳动称补了相对缺乏的资本存量的不足,因此生产标准化产品具有优势.相对于今天各国来说,各自都有自身优势,只要适当运用其优势,就可以获得极大的动态效益.

   在产品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国际贸易的演变可用图4-2来描述.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上端表示净出口.在初始时刻(),新产品刚刚由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研制开发出来.在初始阶段,由于产品的技术尚未成型,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到了时刻,开始有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进行出口.由于产品的品质和论文范文校高,进口国主要是一些收入水平与创新国较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品,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之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出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到时刻,生产技术已成型,产品达到了标准化,由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这时,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原来的创新国随后(时刻)成为净进口国.最后,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时(时刻),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

   图4-2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演变

   4.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弗农,赫希哲(Hirsch),威尔斯(Wells)等人进一步分析了制成品贸易流向.如图4-3所示.

   图4-3 制成品贸易周期与各国贸易地位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新产品的创新一般首先发生在美国.这是因为:第一,美国较高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引起了对复杂技术设备的需求.第二,美国较高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对新产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其他国家.第三,美国高水平的技术,强大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丰裕的资本使其在新产品开发与生产上占优势地位.如图3-9所示,美国首先推出新产品.这样,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周期性运动便开始了.

   第一阶段,新产品处于创新时期,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并向欧洲出口.在这个阶段,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垄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新产品的供能能力不断扩大,新产品的销售市场也从国内扩展到发达的欧洲国家.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始生产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在这个阶段,新产品生产的技术差距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之间逐步缩短,欧洲不断扩大新产品的自给能力.美国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以增强竞争力,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在这个阶段,欧洲国家开始成为新产品出口国,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

   第四阶段,新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美国成为净进口国,欧洲国家成为新产品的供给者,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保护政策下开始生产新产品.在这个阶段,欧洲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竞争优势明显,并彻底挤垮美国,发展中国家逐渐掌握新产品生产技术,并在高成本状态下开始自给.

   第五阶段,欧洲的竞争优势下降,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者.在这个阶段,因为新产品的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欧洲国家的竞争地位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则凭借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不断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渐成为净出口者.到这里为止,制成品贸易完成了一个周期.

   4.1.4 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过程中以制成品为主,而梅基(S. P. Magee)和罗宾斯(N. T. Robins)在1978年将此理论运用于对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料贸易的分析,提出了原料贸易周期说.

   梅基和罗宾斯将原料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派生需求上涨"时期.某种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会引起该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料需求的增加,原料论文范文将大幅度上升.第二阶段是"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时期.世界上天然原料的供给开辟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来源,产品的原有原料将被相对较便宜的替代品所取代.原料论文范文的上涨幅度缓慢下来,甚至出现实际下降的情况.第三阶段是"人工合成和研究与开发"时期.研究与开发最终引致人工代用品的发展,或者出现了节约使用原料的重要方法.原料进入生命末期.

   从原料贸易的流向来看,它呈现出与工业成品贸易流向正好相反的过程特征.在第一阶段,少数具有自然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供给者,而发达国家则是主要进口者.在第二阶段,其他发展中国家加速开发原料生产,利用自己的劳动力优势逐渐取代原有的少数原料出口优势另家,成为国际市场原料的主要出口者.在第三阶段,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优势开始作用于原料,出现了合成原料,原料供应的优势从发展中国家转向了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还开始出口合成原料.

   通过对原料贸易周期的分析,梅基还得出了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第一,在原料贸易初期,发展中国家因为拥有对发达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原料而居主导地位,但在原料贸易末期,发达国家逐渐成为原料市场的控制者.

   第二,技术突破既决定了在原料生命周期之初对天然原料需求的剧增,也决定了在其生命的晚期对天然原料需求的下降.

   第三,全世界天然原料供给的最终耗竭并不意味着它的供应全部断绝.

   第四,原料的贸易条件在原料周期的第一阶段随着需求的增加而改善,但在生命周期的后期,天然原料的贸易却随着人工合成原料和其他代用品的投产而下降.

   第五,在处于导致原料贸易中断的非常时期,对原料的替代的研究和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技术进步是对天然原料贸易的一种替代.

   近百年来,橡胶,锡,工业论文范文等世界主要初级原料的国际贸易模式及其演变过程基本上验证了原料贸易周期说的正确性.但是,梅基也认为原料贸易周期说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原料应具体分析.

   4.2 要素增长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仅仅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并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外延.他们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同时,要素的国际移动,要素密集性的变化都使要素功能增加,从而使要素增长理论更加充实.

   4.2.1技术要素

   传统经济学家通常把生产要素定义为生产过程的投入物,这样作为规定如何使用这些投入物的工艺规程或方式方法的技术就被排除在生产要素之外.但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的积累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要素生产率,从而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也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可以看成是相关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或同样投入能有更多产出的技术实质上等于生产要素供应量的扩大,就技术使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提高的程度而言,可以把技术看作是这些生产要素按照各自的生产率提高的比例来扩大其供应量.

   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技术也是可以流动的.但是,技术的流动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技术往往依附于其他生产要素之中,这就使技术的流动难以独立进行,而且有时还会因此而影响其他要素的流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具有专门性,因此技术的流动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可以相对容易地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而只能用于某种特定的生产过程中.同时,由于技术是一种可以取得专利权使用费,特许证费,特许权费及利润等报酬的生产要素,其流动的代价较高且过程较复杂.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技术要素要越过国界是相当困难的.其主要原因有:技术的支付论文范文高昂;发明者或拥有者的保守;政府对技术的管制;技术运用的条件与环境等.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或要素的节约,商品成本和论文范文的降低,产品质量效能的优化,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等无一不是依靠技术水平的提高.当今国际经济竞争说到底就是技术水平的竞争.

   4.2.2 人力技能要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各国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实质上就是人力技能的差异.因此,人力技能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人力技能是人力投资的结果,因此人力技能又称人力资本.

   主张人力技能要素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技能理论.这种理论把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劳动,即无须经过专门培训就可以胜任的非技术的体力劳动;另一类是技能劳动,即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胜任的技术性的劳动.要对劳动者进行专门培训,就必须进行投资.因此,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持续时间不同,投资形式存在差别,投资领域不一致(亦即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和项目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劳动力的质的差别,从而使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效力的不同.

   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通常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职的岗位培训;合理的人员配置;必备的卫生与营养条件;修养生机的外部环境,以及与上述各项投资形式相关的其他投资形式.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其他投资一样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效用发挥的程度.其估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收入报酬计算.这种方法是以工资差别反映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的差异,计算非技术或非教育劳动的工资差别,并以适当的贴现率将其折算为工资.比如凯能(Kenen)就以9%的贴现率将技能劳动超过非技能劳动的工资资本化,即把它作为实物资本的一部分,并和实物资本相加,得出资本总量,用以解决里昂惕夫之谜.二是以所有的要素报酬为基础,运用要素收入数据计算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和初级劳动的报酬,衡量人力资本的效果.这实质上也是以收入报酬估价人力资本的方法.三是以成本计算.这种方法把投在劳动者身上的全部教育,培训论文范文和所放弃的全部收益相加,得出人力资本的全部成本,用以衡量人力资本的效用及其差别.四是用以生产出口或进口产品的不同劳动集团的重要性为基础计算的技能指数来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

   人力资本论者如基辛(Kessing),凯能等认为,技能禀赋或人力资本赋予状况对国际贸易格局,流向,结构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认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往往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这些国家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在于人力资本的充裕,这是它们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这些国家往往是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他们在分析美国的情况时指出,美国最充裕的要素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相对稀缺的是非熟练劳动.这就决定了美国贸易结构必然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体.比如最先进的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等都属于技能密集型产品,而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三要素论是无法说明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

   4.2.3 研究与开发要素

   格鲁勃(W.H.Gruber),梅达(D.Mehta),弗农及基辛等西方经济学家在注重技术要素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推动技术进步的形式和途径及其与贸易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开发要素论.

   所谓研究与开发要素是指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论文范文.它不同于生产过程的其他形式的要素投入.研究与开发要素是以投入到新产品中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有关的一系列指标来衡量的.在进行国别比较时,可以通过计算研究与开发论文范文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各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研究开发论文范文占一国国民生产总额或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法,来判断各国研究与开发要素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差别.

   研究开发要素对一国贸易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这个国家投入到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去的资金就越多,其生产的产品中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就越有利.基辛曾以美国在10个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不同部门的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代表竞争能力,分析研究与开发要素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高质量劳动力比重大的部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就越强,出口比率就越高.这就证明了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格鲁勃和弗农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

   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类比较,并按照研究和开发论文范文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比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占整个产业全部雇佣人员的比重进行排列.结果发现,运输,电器,仪器,化学和非电器机械这五大产业名列前茅.这五大产业中,研究与开发论文范文占19个产业的78.2%,科学家和工程师占85.3%,销售量占39.1%,而出口量占72%.可见,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工业部门在生产的产品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更有能力获得比较利益.

   4.2.4 信息要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除了需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以外,更需要信息.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一切讯号的总称.信息要素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它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是生产要素观念上的大变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宽以及各种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巨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和行为方式,甚至有时还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信息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但是由于信息创造价值的能力难以用通常的方法衡量,其交换价值只能取决于信息市场的自然力量.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强烈的时效性,信息交换也常常带有神秘的性质.由于信息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因此,信息利用的状况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而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4.2.5 规模经济与管理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发生的单位成本下降所带的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规模经济可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

   规模经济分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指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由于采用效率更高的特种生产要素和进行企业内部的专门化生产而从企业内部引起的收益增加.外部经济是指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后利用企业外部的各种有利条件而获得的利益.因此,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企业要取得规模经济利益,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而扩大生产规模又必须以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条件.由于规模经济能够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和资源赋予一样也应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保持最优地组织,配置和调节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管理既可以看成是生产函数的一个单独要素,也可以看成是劳动要素的特殊分类.但是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管理是生产要素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它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管理需求随生产规模扩大而增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管理通过相应的管理人员的工作而体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管理水平的差异说明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般说来,经济水平落后的国家,管理要素都相对稀缺,表现在管理人员比重小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等方面.比如,20世纪50年代埃及的工厂在工艺技术上和美国工厂基本类似,但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20%上下,其原因就在于埃及管理资源稀缺,管理方法落后.由于管理资源的丰缺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管理也就直接影响到一国的比较优势地位和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

   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 )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该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正好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波特试图赋予国家的作用以新的生命力,提出了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产业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的现象,导致一些人认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已不具有国家的意义,跨国企业已成为超越国家的组织.但波特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事实是:几十年来,在某些特定的产业或行业中,竞争优胜者一直集中在少数国家并保持至今.不能离开国家谈论产业竞争力的原因在于:竞争优势通过高度的当地化过程是可以创造出来并保持下去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差别,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制度安排,历史遗产等种种差别都对竞争力有深刻的影响.竞争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产业母国的重要作用,国家仍然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80年代美国的一些传统支柱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被日本和西欧国家所超过,一些新兴产业也受到这些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当时美国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获取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一个现实的迫切需求.

   [专栏4—2] 美国着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

   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1947~ )是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并兼任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和政府机构的咨询顾问,是当今世界有关竞争策略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权威之一.1983年,波特在里根总统设立的产业竞争力委员会任职,在美国挑起了有关竞争力问题的大辩论.他在哈佛大学首开竞争策略,竞争优势等课程.他在80年论文范文表了着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反映了当时的需要,他的理论对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波特的着作被美国《幸福》杂志标列的全美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咨询顾问及证券分析家们奉为必读"圣经".波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组织两方面.因此,在他的着作中,单个的企业和产业始终是他的研究对象.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别化战略(differentiation);目标集聚战略(focus).在《竞争优势》中,波特创立了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着名的"论文范文理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波特研究的逻辑线索是: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作者是站在产业(中观)层次,从下而上,即从企业(微观)层面向上扩展到国家(宏观)层面上.这是对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一种拓展,因为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立足点大多侧重于贸易活动,即从贸易研究入手,把产业研究仅作为一个附属领域,而波特的研究视角则是从产业经济入手,再去探讨它对企业乃至国家对外贸易的决定作用.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国家获取整体竞争优势的因素分析,也有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分析,以及企业具有的创新机制分析,波特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下面就波特的主要理论进行说明.

   4.3.1 "论文范文"理论

   波特认为,财富是由生产率支配的,或者它取决于由每天的工作,每一美元的所投资本以及每一单位所投入的一国物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生产率根植于一国和地区的竞争环境,而竞争环境则产生于某一框架,这一框架在结构上如同一枚由四个基本面所构成的论文范文,因而通常被称为"论文范文理论".论文范文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内竞争状态所构成的不同组合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激烈的国内竞争对国际竞争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获取国家整体竞争优势.如图:4-4.

  

   图4-4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要素

   资料来源:Micheal E.Por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 1990,P.72.

   1.生产要素

   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 basic factors)和高等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要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最终使国家在高等要素上更具竞争力,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但这种转化需要条件:一是要素劣势刺激创新要有一定限度,不可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否则会被淘汰;二是企业必须从环境中接受到正确信息;三是企业要面对相对有利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及相关产业.

   2.需求因素

   一般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本国需求来考虑的,企业对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所谓有利于国际竞争的需求,取决于本国需求与别国需求的比较:一是需求特征的比较,这包括:①本国需求是否比别国需求更具有全球性;②本国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具有超前性需求会使为之服务的企业能相应走在其他同行企业领导者的地位;③本国需求是否最挑剔,往往最挑剔的购买者会迫使当地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二是需求规模和需求拉动方式的比较,当地需求规模大的某一产品有利提高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在需求拉动方式中,消费偏好是很重要的,一国国民的普遍特殊消费偏好容易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三是需求国际化的比较,一国的需求方式会随着本国人员在国际上的流动而传播到国外,反过来本国人员在异国接受的消费习惯也会被带回国并传播开来.因此,只要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产品就越容易适应国际竞争.

   3.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一国某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另一因素是该国中该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水平之所以对某一行业的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其原因有: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显然,是否具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能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它们与主导产业在地域范围上的邻近,将使得企业互相之间频繁而迅速地传递产品信息,交流创新思路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形成良性互动的既竞争又合作的环境.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

   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所处产业的性质有关,而且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波特强调,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正是因为国内竞争对手的存在,会直接削弱企业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所可能享有的一些优势,从而促使企业努力去苦练内功,争取更为持久更为独特的优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国内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向外部扩张,力求达到国际水平,占领国际市场.

   除了上述4个基本因素外,波特认为,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具有辅助作用.他主张政府应当在经济发展中起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能力的作用.政府政策和行为成功的要旨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

   4.3.2 "优势产业阶段"理论

   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而,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将一国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

   过程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1.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这种表述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含在竞争优势之中.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依靠较低的论文范文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需求和相对论文范文.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按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阶段,某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

   2.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论文范文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些论文范文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政府可以引导稀缺的资本投入特定的产业,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提供短期的保护以鼓励本国企业的进入,建设有效规模的公用设施,刺激和鼓励获取外国技术,以鼓励出口等.

   按波特的标准,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进入这一阶段."二战"后,只有日本和韩国获得成功.

   3.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要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在这一阶段,民族企业能在广泛领域成功地进行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显着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这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服务的国内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增强.政府的直接干预越来越降低,而是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业领域的形成,保持国内竞争等等.

   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也进入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

   4.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的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实力投资的动机下降,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积累转变为资本保值,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以达到保护企业的目的.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财富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进入财富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的投资所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德国等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入这一阶段.

   4.3.3 创新机制理论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企业具有合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来阐述.

   1.微观竞争机制

   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企业内部的活力.企业不思创新就无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低下就无法建立优势产业,从而国家就难以树立整体竞争优势.企业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其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种产品价值在各环节上首尾相贯的联系,就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价值链有3个含义: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着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价值,例如服务这条价值链,如果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关系以及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2.中观竞争机制

   中观层次的分析由企业转向产业,区域等范畴.从产业看,个别企业价值链的顺利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要素,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区域上看,各企业为寻求满意利润和长期发展,往往在制定区域战略时,把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设置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大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3.宏观竞争机制

   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如前所述,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 四要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要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4.3.4"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C1ustem)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的特征.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如何改善企业环境的问题.以美国为例,重要的产业和资本的集聚有: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投资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互惠基金,生物技术,软件与网络,风险资本投资集聚在波士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聚在纽约;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聚在西雅图;房地产开发集聚在达拉斯;化工业集聚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娜两州南部交界处;影视娱乐业集聚在好莱坞.产业集聚的概念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生产率和企业间的彼此联系之上.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建设性的和可行的议事日程,产业集聚把政府实体,公司,供应商以及当地各项制度结为一个整体.

   产业集聚这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外部经济效应.集聚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并不大,但集聚区域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论文范文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聚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竞争激烈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及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产业集聚也刺激了企业家的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范文.有时这种形象会波及到一些相关互补性产品上,由此产生一个优势产业群.

   在波特的理论中,他极力赋予政府和企业在追求竞争力提高和经济繁荣的进程中以新的,

   建设性的和可行的作用.对政府作用来说,自由放任与干预的传统划分已经过时.政府所面临

   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环境.这表明在某些领域如定价,政府应

   尽量减小发挥作用的余地,而在另一些领域如提高素质教育和培训等,政府却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应为有效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自身也作为一个实体去直接参与竞争.

   波特指出,国家环境因素十分关键,特别是存在国内市场具有不同寻常的或与众不同的特征,或者存在国内具有支撑特定产业的先进的基础设施与专业技能等情况.在世界市场存在众多竞争企业时,企业的竞争优势常常以本国要素是否充裕为基础条件.企业同样最可能主动地对本地刺激因素做出积极的反应.企业在满足国际需求前肯定会先满论文范文地需求,而且通常会先于国际竞争者之前对本地竞争者做出反应.再者,企业还会首先在国际机会之前看到本地尚未满足的需求所带来的机会.即使是面对竞争的跨国公司也会直接加强国家环境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超越,是对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接近.波特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竞争优势的内涵.他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他关于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这对任何一个国家,行业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表现在竞争优势理论中对产业的选择是基于已经存在的产业而言的,是对已结构化或未完全结构化产业进行的选择,这样使企业在所选择的产业中取得领先地位是相当困难的.在一个已结构化的产业中,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十分有限.因为产业结构化程度越高,产业内的竞争强度就越大,企业选择的余地(即竞争空间)也越小,并且边际产出递减.此外,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过多地强调了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而对政府在当代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仅把政府的作用作为一个辅助性的因素来对待.

   【本章小结】

   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科学技术进步这个因素出发所提出的贸易理论,由于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的周期变化,使得产品从其创新国开始,先是形成技术密集型的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不断急剧扩大,形成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技术转而向标准化阶段扩散,其他国家的模仿技术也逐渐成熟,进而成本降低,出口优势的减弱,使得创新国的产品开始从出口转变为进口.制成品与原材料的生命周期同样是由于技术在各个国家的差别化而形成的,从而形成国际间的贸易.

   2.要素增长贸易理论将传统的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贸易扩展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影响着要素密集性的变换,也相对改变了一国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和要素赋予状况,从而影响国家的对外贸易的策略.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一国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国家的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竞争状态决定其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尤其重要.一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优势要素和优势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策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创新机制的完善与否决定着一国在国际竞争市场中的优势取得.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要为有效竞争提供一个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环境,而不是自身也作为一个实体去直接参与竞争.产业集聚可以通过外部经济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学习创新效应以及品牌广告效应获取竞争优势.

  

   【本章荐读书目】

   [美]斯蒂芬·P·梅基:《国际贸易》,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2.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论文范文出版社,1997年版;

   3.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论文范文出版社,1997年版;

   4.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论文范文出版社,2002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题】

   如果某一创新国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领先产品,该国何时会开始出口该产品,又何时开始进口该产品?

   2. 美国的一家计算机公司设计出了一种新的产品,其功能比现有的产品稍有改进,但是外观作了很大的改动.其实际成本并不比现有产品高,而公司却决定将现有产品转移到新加坡和韩国等地生产,而在美国的工厂生产这种新的产品.请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公司的这一决策进行分析.

   3.加入WTO之后,中国应如何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1

   19

   时间

   模仿国进口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消费

   创新国生产

   需求滞后

   创新国

   模仿国

   反应滞后

   掌握滞后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生产

   模仿滞后

   生产/出口

   生产/出口

   O

总结:本文关于产品企业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产品引用文献:

[1] 企业产品质量方向论文选题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经典企业产品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大纲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框架怎么写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国贸专业论文选题》word下载【免费】
产品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