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小学生五年级科技小论文排名

主题:调查问卷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7-30

简介:关于调查活动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调查活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调查活动论文范文

调查问卷论文

目录

  1. 调查问卷:使用一次性木筷的调查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优质课案例与评析)

附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为了加深学习者对本教材理论部分的理解,增强培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能力,本书作者特地从地理教学期刊和乡土地理专着中搜集整理了一部分优秀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案例.

   这里共引用了50个案例,按照其侧重点不同,作者将其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案例是地理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设计是乡土地理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是一节好课成功的一半,希望这些课堂设计能给读者一些启示和帮助.第二类案例是由教师记录下来的已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教学过程.从这些教学过程中,读者能够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细节,这将有助于您顺利地开展教学.第三类案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乡土地理调查后完成的小论文.这部分案例代表了近年来乡土地理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家乡,并能够运用学会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心家乡和建设家乡.第四类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立项设计报告,可以从中获得启示.第五类是一些国外地理教学乡土地理部分的教学案例,以供参考.希望这些案例能给您一些启发,有助于您工作的开展.

   由于排版需要,作者对所引用的案例进行了些编排和改动,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予以谅解.在此,还要感谢所有引文的作者,谢谢你们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案例I-1 乡土地理考察活动设计

   一,制定考察纲领

   首先,教师进行一次勘察,然后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考察提纲,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我制定的考察提纲如下:

   (一)观察地点:醴陵市状元洲,仙岳山,西山

   (二)观察路线:按状元洲——仙岳山——西山山麓——左权将军塑像处的顺序.

   (三) 时间安排:7:50时各班教室集合,然后按预定路线的各观察点

   进行,下午3时野外观察完毕,然后返校.

   (四)各观察点活动内容:

   (1)状元洲观测点:了解状元洲成因,以及渌江的水系特点和水文特点;

   (2)西山山麓观察点:了解褶皱的形态及成因;

   (3)仙岳山,从仙岳山向四周看醴陵的丘陵地形,了解丘陵的形态及成因,了解攸醴盆地的古地理环境,从主峰看醴陵市区全貌,了解醴陵的发展变化;

   (4)左权将军塑像左侧观察点:了解红壤的结构及其特性,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及侵蚀作用.

   (五)观察材料整理:野外观察完毕返校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写出野外观察报告,同时,把路线图,各种因素和采集来的土壤,岩石标本整理好,出一次地理观察成果墙报.

   提出目的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了解江心洲的形成,土壤的结构,褶皱及攸醴盆地的形成,丘陵的形态特征,渌江河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点,主要农作物以及醴陵市重点工程建设情况和市政变化,并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乡土地理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向自然进军的雄心壮志.

   提供辅导资料和必需用具

   油印出辅导资料,人手一份,再准备好必备的用具,如指南针,地质罗盘,小铁铲,小铁锤,长绳,小袋(装岩石标本用),小放大镜,小刀,PH试剂,简易药品,水壶,背包等.

   具体实施

   设计的实施是设计教学过程中最丰富多彩的一段,学生最乐于参加这种实际的工作活动,因而他们心中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因此,具体实施是整个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我是这样实施的:

   出发前,作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分好小组,确定好小组长,分组负责,由班长领队.安排专人分工负责搞好药品,工具,标本的收集保管,准备就绪后出发,按计划中拟订的要求和步骤,在观察点向学生提示观察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注意纪律,因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往往容易忘记观察目的.

   (本文选自《地理教育》1989年第6期第45页 作者:贺 勇)

   案例I-2 蚌埠九中地学野外考察实习计划

   一,目的和要求(略)

   二,活动地点

   蚌埠龙湖公园,曹山一带四个观察点.

   活动时间

   月 日(星期 ) 午 点正.

   活动内容

   1.龙湖公园观察点:

   ⑴龙湖公园内有哪些植物品种?

   ⑵分析本区域植被属于什么类型?

   ⑶公园内的花岗岩由哪些矿物构成?它属于三大岩类的哪一类?

   ⑷从成因来看,龙子湖属于什么湖?从水文特性来看,龙子湖又属于什么湖?

   ⑸龙子湖盆地有哪些自然地理特点?

   2.XX工地观察点:

   ⑴从地带性分布规律看,蚌埠地区应属于什么土壤类型?

   ⑵观察当地土壤剖面由哪些层次组成?

   ⑶测量土层厚度并取样土.

   3.曹山观察点:

   ⑴观察变质岩,这些变质岩由哪类岩石变质而来?采集岩石标本.

   ⑵观察曹山地质构造,属背斜还是向斜?并叙成因.

   ⑶观察山脊,山谷,陡崖的特征,想想这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怎样表示?

   ⑷观察曹山植物的垂直差异.

   ⑸观察曹山南麓的红色土壤,分析这些红色土壤是哪个纪形成的?

   3.汤和墓观察点

   ⑴欣赏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⑵观察这些石刻的岩性.

   ⑶介绍汤和生平.

   物质准备

   (1)学校介绍信;(2)照相机,胶卷;(3)小锤;(4)小铲;(5)卷尺;

   (6)标本袋;(7)钢笔,笔记本.

   六,实习区图(略)

   (本文选自《地理教学》1987年第4期第30页 作者:蚌埠九中地理组)

   案例I-3 "水——生命之源"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通过参观,考察,探索,讨论,让学生了解水与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组织学生考察附近的水域情况,以漫画,照片,录像,考察报告等形式记录下来.查阅课外书籍,了解水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关系.小记者录音采访当地环保局的有关专家,了解本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活动时间 3课时.

   活动过程

   设疑导学.

   同学们,我们走进美丽的长江水厂,就会看到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展出标语)水——生命之源(学生齐读).那么,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呢?这一节专题活动课,我们就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参观访问,广泛阅读,小组探索,讨论交流,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探索研讨.

   参观水厂:我们每天刷牙,洗脸,洗衣,做饭都离不开水,几乎从早到晚都要同水打交道,可是你们知道家家户户用的自来水是怎样得来的吗?让我们一起去长江水厂看一看.同学们边看边想边记,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向水厂的叔叔请教.大家谈谈参观水厂后的感想.

   查阅资料:同学们按照老师发下来的讨论提纲自由,广泛地查阅资料,可以听录音,看录像;可以阅读书籍以及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边查阅边作好记录.

   讨论提纲:

   * 水有哪些用途?

   * 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污染有哪些危害?

   * 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设计一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办法.

   小组探索: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就提纲上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讨论,人人参与.各组汇报探索结果.

   总结延伸.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国家之一,我们海门的地下水资源已向我们亮起了红灯,地下水位由80年代的17米降到今天的40米,有少数地区已超过45米警戒线.作为地球村的小居民,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布置学生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设计一个雏鹰假日活动方案,双休日到社会上去活动.

   (本文选自《环境教育》2000年第1期35页 作者:施 健)

   案例I-4 镇江第一中学环境夏令营计划

   (一)日程安排(略)

   (二)营员守则(略)

   (三)句容宝华山自然保护区考察

   1.考察目的

   了解宝华山的自然生态,调查其物种资源,认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路线示意图(略)

   3.考察内容

   (1)在芦圹工业区:观察仑山水库附近的自然环境,了解山青与水秀的关系,认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在摇林口:观察斗篷山和馒头山的杉木林.

   (3)在林场总部:参观标本室,了解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林木资源的种属,知道植物标本的压制方法.

   (4)在分场:观察油茶,红枫,毛竹等经济林木的生态环境及用途.

   (5)在隆昌寺周围:观察宝华山的自然环境;观察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了解林区植物的层次结构及其明显的过渡性;观察宝华山特有的珍稀树种,认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观察废煤矿,认识因植被遭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组织地采集珍稀植物的标本.

   (四)丹阳"乡镇企业与环境"调查提纲

   1.企业概况调查

   (1)全乡企业总数,类别.

   (2)全乡企业年产值,占全乡经济总产值的百分比.

   (3)有污染的企业数,它们用的是哪些燃料和原材料?生产哪些产品?

   排放哪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4)有多少是和其它地区一些工厂扩散协作的企业?有无污染转嫁问题?

   (5)没有防治污染设施的企业有多少?"三废"处理较好的是哪些企业?

   (6)从事企业的人口数,占全乡人口百分比.

   2.重点企业调查

   (1)企业名称,性质,开创时期;职工人数,性别构成.

   (2)固定资产,年产值,逐年完成指标的情况.年利润逐年各是多少?

   (3)产品名称,数量,主要原材料及其来源;全厂总耗能.

   (4)污染物名称,排放数量,含有害物质的浓度,排放去向.

   (5)治理情况及其经济效益;职工健康状况.

   3.环境调查

   (1)乡镇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及地形特点和常年风向.

   (2)企业分布是否符合环境要求?是否设置在上风头,水源区?

   (3)乡镇周围的绿化状况,林木覆盖率多少?有无荒山?植物生态怎样?

   (4)周围有哪些河流和池塘?水质如何?沿河有哪些企业的废水排入?

   (5)地面状况如何?有无工厂废弃物和居民生活垃圾?其污染程度如何?

   (6)学校附近有无工厂?它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师生身体健康有无影响?

   (7)周围环境是否优美?

   (本文选自《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第204页)

   案例I-5 丹徒韦岗考察计划

   时间安排

   6月2日(星期天)早晨在南门长途汽车站乘5:50和6:30的班车去韦岗镇.集合地点在韦岗汽车站前.

   08:00—10:00在高骊山活动

   10:30—11:30在船山矿一带活动

   12:00午餐

   12:30—14:00在韦岗铁矿区活动

   14:00以后乘班车返镇

   路线(略)

   考察重点

   高骊山溶洞(上,下仙人洞)

   船山村附近地下热水资源

   韦岗铁矿区

   考察要求

   1.测量溶洞的深度,宽度和高度,仔细观察洞内的石灰华,石钟乳,

   石葡萄,莲花座.

   2.了解韦岗铁矿的生产情况,采集铁矿及围岩标本.

   3.测量地下热水的温度,并仔细观察地热的资源环境.

   作业

   6月5日前每人必须交作业一篇.可联系课本中关于地下水溶蚀作用的知识,写一篇高骊山溶洞的考察报告.可以描述溶洞的景物,可以分析溶洞的成因,也可以评估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可联系课本中关于地热或岩石与矿床的知识写一篇考察报告.可以描述地热或铁矿的资源环境;可分析地热或韦岗铁矿的成因;还可根据韦岗一带的资源状况和交通条件写一篇论文,论说韦岗镇经济发展的前景.

   准备

   来回车费0.90元,必须在本周五下午交各组组长汇总后统一买票.

   干粮可带可不带,韦岗镇有许多小卖部可解决午餐问题,但必须带饮料.

   每人必须带手电筒一支,没有手电筒的不能下洞.

   不能骑自行车,女同学不能穿高跟鞋.

   (本文选自《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第28页,作者?)

   案例I-6 公园植物环境调查计划

   活动1 公园实地考察

   选择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园,按照教师事先制定好的路线,对主要植物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的名字,或请教公园管理人员.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尽可能找一张所去公园的平面图.

   学生准备好记录纸,垫板,铅笔,橡皮,指南针等用具.

   学生量好自己的步长并记住.

   如有条件可带上相机,选择一些典型的植物和景色拍照.

   带上几个夹废弃物的长夹子,用于清洁和统计公园绿地上的废弃物.

   活动2 公园植物标本采集

   征得所去公园管理部门同意后,采集主要植物种类标本,具体方法如下:

   1.用枝剪或采集竿将标本采摘下来,夹在标本夹中带回.采集时作好记录.

   2.回来后及时对标本进行整理.

   3.把标本放在标本夹中,中间用吸水纸隔开,放在通风处,直到标本干透.

   4.上台纸.

   活动3 整理资料并进行讨论

   将在公园调查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讨论:

   为什么人们喜欢去公园?

   公园内的主要植物有哪些?有没有特色植被?

   公园内的各种植物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你认为公园内景色最好是哪一部分?为什么?

   我们能为公园植物的更好生长,为公园更漂亮做些什么?

   活动4 撰写小文章

   利用调查的资料和阅读资料,结合活动3中的问题,撰写小文章,如描写公园美好景色,讨论公园种什么植物好,告诉人们怎样保护公园美好的绿地等.

   表1 公园植物种类及分布调查

   公园名称: 时间: 观察者:

   序号 植物名称 类别 地点 数量或面积 保护情况

   1

   2

   3

   等

   表2 公园绿地废弃物记录

   公园名称: 时间: 观察者:

   序号 废弃物名称 数量 地点 距最近垃圾箱距离(米)

   1

   2

   3

   (本文选自《环境教育》2000年第2期第25页 作者:林培英)

   案例I-7 汽车与环保活动设计

   活动1 游戏

   想象一下作为外星人,第一眼看见汽车时,他会怎样描述它的外表和性

   状?

   活动2 了解世界汽车发展概况(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讨论)

   全球有多少辆汽车?

   全球汽车产量的年增长率是多少?

   全球排名前5位的汽车公司有哪些?

   我们所在的城市有哪些跨国汽车公司存在?

   为什么大型汽车制造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运作经营?

   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通政策中,汽车的待遇是不同的?

   活动3 了解人们对汽车的心理(通过调查,了解现代人对汽车的态度)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渴望得到汽车?

   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要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哪些方面受汽车的影响最大?

   哪些工作离不开汽车?没有汽车的人会面临哪些问题?

   活动4 调查汽车带来的环境问题(讨论下列问题)

   汽车每年消耗世界多少资源?

   汽车带来哪些大气污染问题?

   汽车带来哪些水体与土壤污染问题?汽车带来哪些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汽车带来哪些噪声污染问题?

   公路建设回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汽车占据了城市多少土地与空间?

   汽车会给全球带来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活动5 填写交通记录表

   交通记录表

   次数 乘车目的 车乘公里数 交通工具 所用时间 所用论文范文

  

  

   活动6 了解汽车尾气排放情况(分组调查)

   上学路上,早晨,中午和傍晚公路上的大气状况有什么不同?

   校园内和校外马路上的大气状况有何不同?

   不同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情况有何不同?

   汽车在不同路面行驶时,尾气排放情况有何不同?

   十字路口等候通行的车辆与正常行驶汽车的尾气排放情况有什么不同?

   汽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在大气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活动7 预测21世纪的环保汽车

   请同学结合自己的调查情况,开展合理想象设计一种环保型汽车.

   活动8 采取行动

   请同学考虑,为保护地球环境,我们每个人应如何去做?

   请同学整理自己的调查材料,图片及同学撰写的文章,举办一次汽车与环保的专题展览.

   (本文选自《环境教育》2000年第1期第34页 作者:龙伟平 顾泳洁)

   案例I-8 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活动设计

   活动准备

   主要是学习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的专业知识和合理地选择,确定调查的对象.

   污染源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了解工厂的基本情况企业基本概况包括:企业名称,详细地址,企业性质和主管单位,工厂规模,职工构成,以及近年来产品的产量,质量,产值和利润的情况.

   进行工艺调查,找出污染原因调查时要关注从原辅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注意调查工厂的工艺原理和流程,以及工艺和设备的水平,这些往往成为造成工业污染的关键环节.

   确定污染物的排放量 有以下一些办法:

   (1)实测法 当有条件对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现场实测时,取得排出的污染物的有关数据,便可利用公式计算出污染物的排放量.公式

   为Q等于C*L*10-6.

   其中:Q:污染物的排放量,吨/天,吨/年;

   L:污染物的算术平均浓度,毫克/升;

   C:烟气或废水的流量,米/天,米/年;10-6:单位换算系数.

   (2)物料平衡法.当缺乏实测数据时,便可采用物料平衡法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例如燃煤工业锅炉产生二氧化硫的计算公式就取:

   Q等于B*S*80%*2*(1-C) 其中:Q: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吨/小时;

   B:燃煤数,吨/小时;

   S:燃煤中全硫分的百分数;

   80%:可燃硫占全硫分的百分数;

   2:二氧化硫与硫分子量的比值;

   C:脱硫措施效率,无脱硫措施时C等于0.(3)经验计算法.当没有实测资料时,则可以利用经验排污系数法,计算企业的排污量.如:我国工矿企业使用不同能源材料时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当调查到工厂企业消耗的燃料的吨数,即可按照以往的经验数值进行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

   调查污染物的危害情况 包括以下的调查内容:

   (1)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调查.所需材料,内容主要包括职工的职业病,职工和附近居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的发病率和自觉症状,人口死亡率以及对死因的分析等.

   (2)污染物对动植物的危害.这是对厂区及周围动植物生长状况的调 查,以了解污染物对动植物的生长有无影响及影响程度.

   (3)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调查.调查污染物对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要注意对水中排放的污染物及纳污水体的了解.总之,调查要尽可能的了解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的真实情况,以便对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及程度给予准确的判断.

   调查污染治理的情况.工厂进行污染治理的调查,首先要搞清楚污染治理的现状,同时要了解治理污染的投资,成本效益和稳定程度,有无二次污染发生.

   (本文选自《环境教育》2000年第2期28页 作者:陈树杰 梁志顺)

   案例I-9 乡土地理野外实习设计

   一,野外实习准备

   (一) 教师的准备工作

   1. 制定野外实习计划

   (1)首先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出发来安排活动.活动内容既要有地理观察,又要有适当游览,既要有集体活动,又要安排个人或小组活动.

   (2)计划的目的性要强.例如:我校佘山地区乡土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就是:

   A.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B.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和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

   C.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的要求是观察和解决如下问题:

   佘山地区能看到哪些岩石?如何识别?

   根据这些岩石,你认为这些小山丘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小山丘有多高?上海的地形最高点在哪里?

   佘山地区可以看到哪些土壤?它们是怎样演化而来的?

   佘山地区可以看到什么植被?

   (3)内容要充实,计划中有明确的实习路线并附有地图.

   2.选点:指导教师要事先亲自到实习地区选点,各点都要有详细计划.

   (二)学生的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

   分组并明确组织纪律方面的要求.

   知识准备

   指导教师要在出发前向学生宣布实习计划,并给学生上"野外实习基础知识课".

   野外实习过程

   (一)先分散

   到达每一个观察点以后,先让学生分散活动,在这期间教师不断提问.(二)后集中

   由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再由教师归纳小结.

   如在天马山观察点我们给学生的实习任务是:采集,观察和识别熔结流纹凝灰岩,熔结火山角砾岩,花岗斑岩等岩石并讨论其成因;采集土壤和植被标本;游览护珠宝塔和竹林.

   又如在辰山观察点,我们给学生的实习任务是:采集,观察和识别熔结凝灰岩,熔结凝灰角砾岩,闪石玢岩,细晶岩等岩石,并讨论其成因,观察和分析岩石节理和花岗岩球状风化.

   再如在西佘山观察点,我们给学生的实习任务是:登高眺远,观察上海地貌;西佘山的土壤,植被及它们的垂直分布;观察作为吴淞零点高程起算点的"球式铜头标志"(海拔46.065米).天文台地震台,教堂等.

   野外实习总结

   包括谈收获和体会,整理标本,完成和交流作业.

   (本文选自《地理教学》1983年第6期第33页 作者:顾蕙荪)

   案例I-10 通江中学高一年级地理野外考察计划

   一,考察目的:

   加深对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初步掌

   握在野外观察地层,地质构造的方法;通过观察加深对褶曲,背斜,向斜,断层,沙洲,阶地等地貌的认识.

   通过采集活动,培养学生野外操作能力.

   结合考察水文,植被,工厂分布,加深对家乡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

   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崇高品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考察内容:通江小江口及其附近地质地貌等的综合考察.

   三,时间:一天.

   四,路线:由通江城乘车至小江口,然后步行约1.5千米,过河,沿通江河顺流而下返回.

   五,各考察点主要观察内容:

   第一考察点--乘车沿途:地层特点,地质构造,地貌,沿线工厂分布.

   第二考察点--小江口大桥至阳望山背斜:通江河水文状况及流水地貌;江心碚石;大桥的跨度,结构,拱径,总长度,作用等.

   第三考察点--阳望山背斜至阳望山断裂:背斜特点,阳望山断裂两侧岩石的岩性和产状;观察本区热带常绿林的特征,主要树种,郁闭度,层次,灌丛及草类.每个同学采集二三种矿岩标本,注明名称,采集地点,采集人,返校后由各组收齐交学校.

   六,组织纪律及要求:

   各班4-6人为一组,自愿结合,选出组长,名单交该班任课教师.

   一切行动听指挥,考察中既有全年级活动,又有分班,分组活动.年级以红旗所在地为指挥中心.班组指挥中心由班主任确定,任何人不得擅离指挥中心50米以外地方单独行动.

   考察中必须带铁锤,白胶布,布包,饮水,食品,中途不得请假离队.

   注意安全,绝对不许在考察中游泳,洗澡;途中道路崎岖,严防受伤或饮食中毒事件发生;各班分乘汽车前往,不得骑自行车或摩托车.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力争圆满成功;各班,组之间开展一个竞赛(条例另定).

   考察结束后,各组写出一份书面总结或考察报告.分班宣读总结或考察报告,并进行评比.

   七,经费:(略)

   八,领导机构:(略)

   (本文选自《地理教育》1993年第2期 第26页 作者:凌志雄)

   案例I-11 乡土地理(南京)课外活动的设计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厂,农村去观察,访问.了解工业,农业,交通及城市建设和古迹,名胜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故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立志好好学习,长大了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在教授《南京地理》过程中,我设计了三组课外活动路线.各条路线有长有短,需时有多由少.每次活动前对学生讲明本次活动的目的,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三组活动路线如下:

   第一组 历史地理路线(分3条)

   凤凰台---中华门城堡----周处读书台----江南贡院.

   牛首山(岳飞抗金主战场)----南唐二陵.

   太平天国纪念馆(瞻园)----南京民俗馆.

   第二组 德育教育路线(分3条)

   雨花台----菊花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梅园新村----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

   南京长江大桥----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

   第三组 风光名胜路线(分4条)

   煦园----泸宁高速公路连接线----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

   论文范文矶----三台洞.

   玄武湖----莫愁湖.

   南京气象台(北极图)----紫金山天文台.

   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安排时间进行小结.为了避免与通常的"总结"雷同,我设计了一帧具有地理特色的课外活动卡.(如下表)

   班级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起 日 时 分止 天气 风向 风力 主要交通方式 活动地点 名称 地点 市 区(县) 位于城市的方位 总行程 约 千米 主要内容 感想和收获 建议和意见 (本文选自《地理教育》1997年第2期 第44页 作者:许 迅)

   案例I-12 某城市中学乡土地理观察,调查计划

   一,活动目的

   通过野外观察,调查,使学生了解本地区东北部的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为以后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条件.

   观察,调查乡村农民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从事经济活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乡土,建设祖国,向自然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二,活动范围

   本市东北部3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小区域(明确四至界限),可确定七个观察点.各观察点活动内容:

   第一观察点:认识位置,了解活动范围,熟悉本区的地图,确定方向,制定路线图.

   第二观察点:了解本区内山丘的成因,描述其形状,访问地名的来源,认识石英岩,砂岩,页岩等几种岩石,采集有关标本.

   第三观察点:了解几种地形形态(山顶,山坡,鞍部台地,丘陵),观察地形对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的影响,认识马尾松,洋槐,杉木等几种树木,采集有关标本.

   第四观察点:了解本区黄土台地和湖滨平原的形成和利用,观察郊区农业的特点以及和市内的经济联系.

   第五观察点:了解岩浆岩侵入体的形成,分析地层剖面.

   第六观察点:了解本区铁矿的生成,认识此铁矿,黄铁矿,高岭土等几种矿物,采集有关标本.

   第七观察点:认识水稻土和沼泽土,了解作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农民利用自然与自然斗争的实例;了解本区湖沼,池塘的成因,水系的分布特点,小型水利建设工程.

   三,组织领导

   由地理教师领队,聘请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参加指导,把参加乡土地理研究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同一观察,调查之中,分别有重点的研究一两项内容.

   四,工作安排

   指导教师要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学习.并且到野外观察点做好预习工作.

   指导教师向学生作有关乡土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

   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每次三小时左右.以上七个观察点的活动,分五次进行.必要的访问,可在观察,调查过程中结合进行.

   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五,成果处理

   在全校一定范围内,由学生作乡土地理研究的口头报告.

   在讲授本县(市)地理时,应用乡土地理研究成果,充实关于本县(市)地理的教学内容.

   把观察,调查的路线图,采集到的标本,书面报告等在乡土地理陈列室内陈列.

   (本文选自《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褚亚平)

   案例Ⅱ-13 判读大比例尺家乡地图

   (一)目的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学校的准确位置.

   2.运用指南针确定实地与地图上的方向.

   3.运用简易方法测算地图比例尺,并根据图距推算两地实距.

   4.在地图上熟悉学校附近的街道,建筑物及公共设施的方向及位置.

   (二)准备工作

   上海市交通地图,指南针,直尺,三角尺,铅笔.

   复习有关地图知识的课文内容.

   掌握使用指南针的方法.

   在学校附近确定一段地图上有标注的道路,要求平直,能在4分钟内走

   完.

   掌握学校的篮球场,排球场的长度,宽度.

   (三)教学过程

   1.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学校位置,以及市人民政府,少年宫, 上海

   新客站,鲁迅公园,虹桥机场等场所的位置,并找出预先选定的位于学校附近一段道路的位置.

   2.分小组在篮球场或排球场上用正常的步距量出步幅长度,精确到厘米.反复三次后取平均值.填入表中:(略)

   3.整队到校外预先选定的道路上,打开地图,使地图上的道路方向与实际的道路方向一致,再把指南针平放在地图上待指南针摆动停止后,用铅笔与直尺在地图上画一条和指南针方向平行的直线,再用三角尺画一条垂线,标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根据地图判读这条道路延伸的方向.

   4.分小组步测这条道路的长度,精确到厘米,反复三次取平均值.回到教室后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这段道路的长度(精确到0.1厘米),然后求出该地图的比例尺.

   5.在地图上选择一些地点,要求学生根据比例尺推算出学校到这地点的直线距离.

   6.思考题:在上海交通地图上,如果要沿着曲折的道路测量出两地的实际距离,可以用哪些方法?

   7.课外兴趣作业:请你为班级的春游活动设计一条活动路线,要求估算出路程距离.行走时间和活动时间,读出沿途要经过哪些道路,哪些公共场所?

   (本文选自《乡土地理教育新论》测绘出版社 作者:陈胜庆)

   案例Ⅱ-14 整理家乡气候资料和气候调查

   上海地区气候资料统计整理实习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测绘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测制风向频率图以及用数轴表示无霜期与霜期的方法.3.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资料分析上海地区气候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根据上海地区1951年-1980年间3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出气温与降水柱状图.

   2.根据上海地区多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风向频率资料,绘制上海冬,夏季风向频率图.

   3.根据上海各年统计,在数轴上用兰色涂画出霜期,用红色涂画出无霜期.

   4.根据绘制的3张气候图表,分析上海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完成以下作业: (1)上海地区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为__度,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为__度,月平均气温小于10度的有__个月,可见上海地区的四季______,属于______带.

   (2)上海地区月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有__个月,其中__月份降水量最多,此时上海正处于___天气时期,其它各月降水量都在__毫米以上,可见上海地区降水____(丰沛或稀少),气候____(湿润或干燥).

   (3)上海地区冬季(1月)__风的频率最大,其次是__风,__风,而__,__风的频率最小,可见上海地区盛行__风.夏季(7月)__风的频率最大,其次是__,__风,而__,__风的频率最小,可见上海地区冬季盛行__风.这种随着__变化,风向有规律地转换的风称为______.

   (4)上海地区的无霜期可长达__天,综上所述,上海地区的气候是属于__带的 ____气候.

   上海地区的天气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影响的调查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习进行地理调查的方法,学会撰写地理调查报告.

   2.使学生认识当地天气,气候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关系,懂得要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警惕天气灾害的发生.

   (二)准备工作(略)

   (三)调查和交流的过程

   1.调查提纲:

   (1)梅雨,台风,寒潮,伏旱,寒冻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梅雨对食品加工,粮食和食品保管,精密仪器的保藏等的影响.

   (3)疾病与天气变化的影响.

   (4)浓雾,风浪对水上交通的影响.

   (5)市场上蔬菜,水果供应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确定调查课题后,每个同学拟好一份调查提纲.

   3.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并整理调查内容,着手写出调查报告.报告中最好有一些数据与图表,并有一些学生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本文选自《乡土地理教学新论》第76页 根据孙民基教案改编)

   案例Ⅱ-15 家乡河流的实地考察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校附近河流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实地考察和记录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

   3.了解河流受污染的状况,提高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关心家乡建设,关心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意识.

   (二)准备工作

   1.教师应预先选择好观察点,宜在小桥附近的河段.

   2.教师事先印制好"**河流水文特征的考察报告",并在课堂上向同学讲清各项考察内容与要求.

   3.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皮尺,测杆(约3-4米长的竹竿,竹竿上按一定的长度,如每隔10厘米,用红色和白色油漆漆好)或测绳(用粗麻绳下垂一重物,用红,白油漆画好尺码或用布条标记深度),浮标3~5块(用木块或塑料泡沫块上插一面铁皮的小旗),秒表,小玻璃瓶.

   (三)考察过程

   1.在观测点附近,以小组为单位先考察报告中的6项内容,即:河流名称,发源地,下游注入哪条河流,洪水期,枯水期,结冰期等.若有不了解的内容可访问所调查河流附近的居民.

   2.测河宽,河深和流速.河宽用皮尺在桥上测,河深用测杆或测绳在桥中选择合适位置量测(要能测到河底最深处).流速则要选择自桥身起至下游100米或50米以内的河段,从桥上向河流中心处投入漂标,至漂流到100米(或50米)终点时,用秒表记下所用时间.需反复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流速.为了测得正确的流速,在终点处的两岸各竖立两根测杆,当漂标流过两根测杆之间时准确地按下秒表.

   3.观测水色,取水样,分析水中的漂浮物以及河流受污染情况.

   4.记录船只过往的情况和运载货物的品种.

   (四)整理考察报告(课内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考察报告各项内容,关于"如何保护河流,减少污染"的问题由小组的同学集体讨论,并可在班内进行交流.

   (五)注意事项

   1.事先要进行安全和遵守纪律的教育.

   2.为了提高野外考察的时效,各项内容可以由各个小组分别承担.

   3.根据当地河流的特点,教师可设计其他一些考察内容,如观察两岸的洪水线,调查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和预防措施等.

   (本文选自《乡土地理教学新论》第80页 测绘出版社 陈胜庆编着)

   案例Ⅱ-16 利用城市公园进行地理综合考察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复兴公园的简史,了解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2.观察园内的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三大类岩 石的特点.

   3.观察园内的主要树种,初步了解这些树种原产地的气候条件.

   4.学习绘制简易平面图的技能.

   (二)准备工作

   1.活动前,教师先在公园内确定考察路线和考察点,熟悉园内岩石及主要树种的分布.

   2.学生带好指南针,图纸,小垫板,并预先测好自己的步长.

   3.时间安排为一个下午.

   (三)考察过程

   1.第一个观察点:公园门前

   (1)观阅"公园简史",了解公园曾建于1909年,初为法国侵略军及巡捕休息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上海,这里成为日军的练兵厂和论文范文库.解放以后,复兴公园成为上海闹市一块"绿岛",是人民游乐,休息的重要公共场所.

   (2)观察树种:菩提树,银杏树,悬铃木.

   2.第二个考察点:荷花池旁边.

   (1)观察石灰岩及化石.

   (2)观察树种:香樟和雪松.

   3.第三个观察点:花房附近,观察树种:水杉,白玉兰.

   4.第四个观察点:马克思与恩格斯塑像前.

   (1)观察大理石

   (2)观察花岗岩

   (3)观察树种:棕榈树.

   5.讨论小结,完成表格.

   用线连结有关岩石的内容

   岩石名称 岩石种类 本园景观 主要特征 列举园内代表性树种

   气 候 带 热 带 亚 热 带 温 带 寒 带 本园树种 6.平面图测绘

   (1)测绘范围:以喷水池为中心的长方形花圃(约100*75米).

   (2)定方向:用指南针或采取其他办法均可以,并在图纸上标好方向标.

   (3)比例尺:依据图纸大小与实际距离的关系由教师统一规定.

   (4)测距离:采用步测法,按比例尺缩小至图上.

   (本文选自《乡土地理教学新论》 根据张景新老师原稿改编)

   案例Ⅱ-17 市内交通及其污染情况的调查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调查使学生深刻了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了解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性.

   2.了解汽车废气对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3.认识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是一名城市公民应该具备的社会公德.

   (二)准备工作

   1.观测工具:3只秒表,3面小红旗以及记录表格等.

   2.选择交通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并事先了解交通高峰的时间.

   3.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观测组.4个组负责十字路口的东,西,南,北向的汽车流量观测,另2个组负责观测汽车的车速.

   (三)调查过程

   1.十字路口的流量观测

   最好选择有人行天桥的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置一小组,统计单向汽车的流量.起始与终结时间均以挥动小红旗为号.每次统计时间为20分钟,可做两次统计,统计内容见表.(略)

   2.汽车车速调查

   两条道路分成两个小组观测,大约离十字路口100米,以远处划定100米长度的测速距离(离路口太近,车速往往明显减低,甚至停车).一名学生立于起点,当某辆汽车经过时,挥动红旗,立于终点的同学立即按下秒表,测出该辆汽车通过时间,记录在表格中,并算出速度.每一种类的车速分别记录,并以多辆同类汽车的车速计算出平均车速.

   3.整理资料并大致测算十字路口单位时间内汽车废气排放量

   按每辆汽车每天平均排放3千克CO,0.05~0.15千克氮氧化物,0.2~0.4千克碳氧化物(主要是乙烯)计算,20分钟废气的排放量为:一氧化碳17千克,碳氧化合物0.275千克,碳氢化合物1.13千克.

   4.调查汽车废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可采访交通民警和园林工人并作对照.根据上海市虹口区公论文范文交通队和杨浦区园林局工人的健康状况调查,发现交通民警的呼吸道疾病的得病率高于园林工人.

   (四)完成作业

   1.通过调查谈谈你对交通拥挤以及交通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认识.

   2.谈谈你对治理交通和减轻交通污染提出的设想和建议.

   (本文选自《乡土地理教学新论》根据张景新等老师原稿改编)

   案例Ⅱ-18 城市噪声的调查

   (一)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使用声级计测噪声和统计噪声资料的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噪声源以及对控制噪声提出合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关心环境问题的意识,树立一个城市公民应有的环境道德.

   (二)准备工作

   1.向区或街道的环保部门借用声级计2~4只,学会使用方法.

   2.选择活动地点,如确定学校周围若干个测点以分析学校环境的噪声污染情况,或确定市中心若干测点以分析闹市区噪声污染情况.

   3.手表,垫板,笔,记录纸.

   (三)实习过程

   1.分组,每个声级计需有3~5人集体工作使用.使用声级计测定噪声时绝对不允许说话或发出其他声音.

   2.测定时要边看手表边看数字边记录,间隔5秒钟记录一次,取第五秒显示的分贝值,迅速记录在记录纸相应的空格中,连续记录100次.各组规定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测定.

   3.回到学校内整理资料,把出现过的每个分贝值次数累计频率写在相应的空格中.

   4.在噪声统计折线图上根据上述记录的累计频率数值点在相应的位置上,并用折线相连.

   5.取噪声中间值.

   6.对照"上海市环境噪声污染标准",分析测定值是否超标以及超标的程度.

   7.各小组分析超标噪声的污染源.必要时对测点附近的有关单位进行一些调查,以核正噪声污染源.

   8.对降低和控制测点附近噪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提交环保部门或有关单位参考.

   附:噪声数据记录纸,上海市环境噪声标准,噪声统计折线图.

   (选自《乡土地理教学新论》第93页 根据张志斌,向学禹原稿改编)

   案例Ⅱ-19 区域开发的综合考察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观察和参观,使学生了解芦潮港开发区论文范文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考察芦潮港开发区,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并树立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3.掌握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技能.

   (二)准备工作

   1.教师与当地管理委员会取得联系,获取必要的资料,并印制实习用图.

   2.教师踏勘考察地点,准备讲解内容,并上一堂"实习准备课".

   (三)考察过程

   1.第一考察点:芦潮港南端的客运码头

   在"芦潮港开发区规划图"上运用比例尺估算芦潮湾与舟山渔场,普陀山和宁波市的海上距离,并在地图上查看从上海港经黄浦江出海到达宁波市,或者乘火车经过杭州到达宁波市各有多少距离.由此引导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在芦潮港建立港区码头有什么意义?"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加以概括:扩建芦潮港码头首先方便了上海至宁波这一段繁忙航运任务,缩短了航运时间,加强了这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其次是减轻了上海黄浦江港区的压力.随着上海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扩建新港区的任务迫在眉睫,并且上海市政府已确立芦潮港,外高桥,罗泾为三个新建港口.

   2.第二考察点:渔港码头

   芦潮湾是全国重点渔港之一,年产海鲜1万吨,渔港长约750米,实际停泊区为450米,每天高峰时停泊渔轮达200艘,十分拥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有没有扩建渔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经过讨论,同学认为扩建渔港很有必要,因为这里面临舟山,嵊泗,岱山等三大渔场,仅嵊泗,岱山渔场每年可进入上海的渔货达8.4万吨.如果渔船都能在此卸货,可以大大缩短其航行时间,并能提高捕捞能力.扩建以后,港区要兴建仓库和水产品加工厂,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芦潮港的地理条件也允许其扩建,因此,芦潮港是个大有前途的大渔港.

   3.第三考察点:芦潮港水闸

   芦潮港是南汇县东南部最主要的入海泄水道.引导学生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在离海不远建造芦潮港水闸的作用有哪些?"教师概括总结:当河流水位过高时,开闸排水保证了沿河地区农作物免于水淹;当海水与闸内河水相平时,开闸利于渔轮进出;当闸内高水位时,开闸可让急流带走港区泥沙,以冲刷航道;当海水高于河水水位时,关闸可免海潮倒灌.

   4.第四观察点:芦潮港向东300米处的滩涂地

   请学生观察沿海大片滩涂,讨论南汇嘴这一片土地是怎样形成的;请学生尝尝海水的味道;让学生分组讨论"盐土的性质";继续讨论"如何改良盐土?"

   5.第五观察点:芦潮湾海滨浴场

   师生共同讨论这一浴场的优点,要求学生规划设想能建立哪些旅游设施.

   (四)实习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考察报告,题目为"芦潮湾的今天与明天".

   (本文选自《乡土地理教学新论》第96页 根据张永安老师原稿改编)

   案例Ⅱ-20 以地理学科为中心的多学科乡土地理考察活动

   (一)目的要求

   1.地理学科

   (1)学会在野外测定方向,并进行一些地质,地貌和水文的实习.

   (2)沿途观察市郊农作物分布状况,认识上海郊区农业的特点.

   (3)认识郊县卫星城镇工业布局的特点以及乡镇企业的特色.

   2.政治学科

   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郊农村的变化状况.

   3.语文学科

   要求学生把"乡土教育"活动中观察到的事,物,景用记叙文写一篇作文.

   4.历史学科:了解乡土考察中看到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历史.

   5.生物学科

   (1)识别裸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并采集标本.

   (2)识别一些昆虫并采集标本.

   (3)观察西佘山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状况.

   6.美术学科:进行一次静物写生.

   (二)准备工作(略)

   (三)考察活动的实施过程

   1.6:30--7:00,在汽车上观察市郊农业.

   (1)从漕河泾--九里亭,农作物以_____为主,其中有_____,____等品种.

   (2)从九里亭--松江,农作物以_____为主,有____,____等品种 . 2.7:00-7:30,在汽车上学会判定公路方向.

   3.8:00--9:00,在松江某中学邀请当地干部介绍松江县城的历史以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的变化,要求同学作好笔记.

   4. 9:00--10:30,游览松江县城.

   (1)参观方塔,它建于__年代,距今约__年,是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参观古典园林——醉白池,它建于__年代,距今约__年,它和____,____,____,____合称上海五大园林.

   5. 12:30--3:00,参观佘山风景区.

   (1)在东佘山草测地形略图和剖面图,各点水平距离由学生目测.

   (2)参观天文台,了解我国自行制造的国内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以及我国在天文研究上的成就.

   (3)参观天主教堂,由政治教师讲解宗教知识和我国的宗教政策.

   (4)在山上注意观察裸子植物——松树的叶形,花形和果实的特点,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并采集标本.

   (5)目测上山公路的宽度__米,实测__米,公路坡度为__度,实测为__度.(6)观察佘山基岩露头,介绍岩浆岩的特征,并讨论佘山的成因.

   (7)观察西佘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情况,填写:下部以____为主,中部以____为主,上部以_____为主.

   6.3:40--4:00,军事游戏和自由活动,军事游戏为"抢占山头夺红旗".

   7. 4:00--5:30,返程.

   (四)活动小结(略)

   (本文选自《乡土地理教学新论》第100页 根据曾连兴老师教案改编)

   案例Ⅱ-21 乡土地理考察活动的尝试

   考察目的

   培养学生热爱山区,热爱家乡的感情.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了解山区的发展变化,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地理科学的兴趣.

   考察过程

   (一)准备阶段

   拟订考察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内容,活动路线和地点,观察方法,所用

   工具,活动日程,参加学生,指导教师,资料,矿物标本的搜集与整理方法等.

   进行考察前的动员.

   组织领导.把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四个小组,选出组长,副组长.

   组织学生复习地理课本中有关地形,地质,温度带和自然带的划分,气候,

   植被与地形地势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便于在考察中实际应用.

   根据考察要求,准备考察用具.

   明确考察要求,确定考察方法.

   考察阶段

   7月12日,我们从学校出发,首先来到汉江渡口.观察了汉江两岸的沉积岩层结构与特征,了解这一带砂金矿的成因.进入十堰市区后,我们引导学生观察了十堰市地形特点,讲述十堰在二十几年来变化的事实.

   次日,我们登临云盖寺山顶后,首先引导学生鸟瞰了这一带地形地貌.他们亲切的感受到山区自然风光的美.我们进而引导学生观察了植被分布的特征.学生亲眼看到植被随地势增高呈垂直分布的状况,进一步认识到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同时,还观察了变质岩岩性,断层,褶皱,向斜,背斜.介绍了地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测量方法,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扩大了视野.

   接着,我们在矿长的带领下,深入矿井,对绿松石矿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情况作专题考察,并采集了矿物标本.

   总结阶段

   对采集的矿物,矿石标本进行了鉴定整理,选出了24块贴上注有标本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姓名的标签.由地理教研组保存*,供教学用.

   对考察活动的摄影图片,作了地点,时间,观察内容的文字说明,作为乡土地理教学史料,保存起来.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综合归纳,指导学生写出对绿松石矿区的考察报告,地理游记和心得体会等文章共27篇.

   组织学生座谈,交流了这次乡土地理考察活动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我们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开展乡土地理考察活动,能使学生具体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开阔了学生眼界,扩大了知识领域,培养了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地理课的认识,激发了学好地理知识为建设家乡,建设山区,建设祖国的热情.

   (本文根据《地理课外活动》第264页同名文章改编 原作者:何天顺)

   案例Ⅱ-22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为发展生产服务

   做好准备工作

   1.确定调查的详细内容.调查内容要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而定.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进行这项活动时,确定了下列调查内容(详见下表).

   农村生产状况调查表 调查单位 调查者姓名

   调

   查

   内

   容

   种 类 调查情况 建 议 土壤类型 土壤肥力

   施肥情况 土杂粪 化 肥 主要作物 一年几熟 主要病虫害 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 土地的利用情况 生产力

   水 平 灌溉面积 机械化程度 人均收入 群众想什么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后发展方向 2.人员组织.我们的做法是在每村成立二至三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每组发一张农村生产状况调查表,去进行调查,然后,各组集中讨论,再集体填好一张表,最后一起交给老师.

   进行调查活动

   时间安排.可安排在假期,课外活动,星期天或上课时间进行.

   调查活动的进行.调查前争取乡领导支持,并与各村进行联系.老师事

   先讲明调查表的填法,并在调查时巡回指导,深入组内与学生一起进行调查.

   综合管理

   教师把各组的调查表综合整理后,在填好一表,然后发给同学们讨论.

   对发展生产提出建议

   本地土地辽阔,适宜机械作业和专业化生产.

   要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发展水产养殖业.

   本地棉花生产条件论文范文,应大力发展.

   本地水资源贫乏,应总体规划,搞好水利建设,做到蓄灌配套.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传统生产经验占优势,对新事物接受慢.

   要促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向自由联合体发展.

   要重视土杂粪的使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掠夺性使用土地.

   做好总结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总结,为再开展这种活动提供经验.

   (本文选自《地理教学》1989年第4期 作者:崔杭贤)

   案例Ⅱ-23 保护城市水源

   适用年级

   小教大专班(三年级)

   相关科目

   化学,生物,物理

   教学目标

   意识目标:保护水源,防止水体污染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知识目标: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和城市污水资源化.

   技能目标:表达自己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目标:关心水污染问题和城市供水水源问题.

   参与目标:参与城市供水水源问题讨论,从我做起,保护水源,节约用水,进行环境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到国家,省市环保部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学生:调查黄河郑州段水污染现状,查找有关水污染资料,到有关部门了解供水结构和城市供水系统.

   教学过程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工业和农业的命脉,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郑州市供水水源在哪里?水源污染情况怎么样?

   同学们查阅大量有关水污染和防治资料.

   有些同学还调查了黄河郑州段水污染现状,调查了郑州市城市供水系统,并到有关部门了解郑州市用水结构.

   ⑴引入:地球上水的概况和黄河水的现状(录像).

   ⑵问题提出:郑州市是沿黄河的主要城市之一.城市生活,工业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源.郑州市供水水源存在一些问题,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供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这些天,同学们做了许多调查研究,肯定有很多好的想法,请大家共同讨论.

   ⑶角色分组讨论.

   ⑷发言(内容允许学生和老师视情况另行选择).

   政府官员:坚决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加强城市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城市合理用水.

   工矿企业负责人:污染责任人经济困难,要求加大供水量,要求打井.

   市民代表:黄河水质逐年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应加强水源保护,关停污染企业(争论).

   农民代表:水污染造成农业减产,牧渔业受损.

   专家代表:生态专家主张建立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黄河流域植被.环保专家主张加强黄河流域污染治理,不同意增加供水量,要求工矿企业达标排放,城市污水资源化,促进城市美化,绿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⑸总结.录像(水污染治理和水处理典范).

   扩展活动建议

   继续关注城市水源污染问题.

   节约用水宣传活动,社会调查.

   (摘自《环境教育》2000年第2期 作者:孙方民 金曲柱 李 红)

   案例Ⅱ-24 一次地理摄影活动的几点做法

   一,拟定活动细则

   拍摄内容:反映我市市容新貌的照片.重点可拍的景点如:高楼大厦,住宅新区,繁华商业街,城市绿化,工厂,道路,风景名胜等.

   评奖方法:展期内分发选票,参评选出自己喜爱的10幅照片.评审组经统计,按得票多少的顺序,取前20名发奖.

   二,举办摄影专题讲座

   在摄影知识方面,对用光,取景等方面重点培训介绍.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摄影方面的有关知识.

   三,分组摄影采风,室内整理编辑

   外出选景拍照,是活动的重点.为了使所拍照片覆盖面广,且具有代表性,组内几位教师分别带领部分同学按选定的几条摄影路线分组选景拍照.实践证明这种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法非常好.

   在室内论文范文理编辑已完成的作品,精心筛选,同时用最恰当的语言词汇进行"包装".

   四,撰写排板,布置专栏

   摄影专栏版面由前言和七个"板块"构成.前言由学生执笔撰写,经教师审阅略加修改后定稿.选出八十多幅较好的照片按七个板块分类布展.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主题.

   五,组织评选,颁发奖状

   经评审组认真统计后,20幅照片分获一,二,三等奖.对活动组织好的班级还颁发了集体奖.

   六 ,畅谈体会,总结成果

   地理摄影展的成功举办,在学校引起强烈反响.正值我校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地理摄影展,引来了许多观众.

   "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让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地理活动,对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培养动手,思考,想象,创造能力方面都有很大帮助.这次地理摄影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本文选自《地理教育》2000年第2期 第61页 作者:金国强)

   案例Ⅱ-25 酒文化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自古至今,饮酒已成为人类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酒文化,是一部很好的乡土地理教材.下面以沂蒙酒文化为例,谈谈酒文化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酒文化讲述沂蒙酒的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家乡文明史教育.

   沂蒙山区酿酒历史悠久,素有"名酒之乡"的美称.通过以酒为切入点的乡土地理教学,向青少年学生进行家乡悠久文明史的教育,从而唤起青少年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振兴家乡的使命感.

   二,借助酒名进行地名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地理知识.

   酒往往与古地名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酒文化.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借助学生所熟知的酒名,讲述地名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兰陵美酒"这一酒名中的兰陵,是指现今临沂苍山县兰陵镇;"古郯酒"这一酒名中的"古郯"是指现今的山东鲁南重镇--郯城县.

   三,由酒名讲述历史名人知识,把市场营销中的"名人效应"与学习经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酒常与当地历史名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如临沂酒厂的羲之酒,是以当地名人书圣王羲之名字而命名的;沂南县酒厂的诸葛亮家酒,是以出生在沂南县的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之名而命名.

   发挥名人效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营销的重要策略之一,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把名人效应与讲述经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名人,而且也学到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真本领.

   四,结合酒名讲述名山,名川,名产知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酒与当地名山,名川,名产结合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酒文化,是讲述地形,河流,物产等乡土地理的生动教材.如浮来春酒,是以沂蒙山区着名的风景名山浮来山而命名.再如沂河白酒,是以沂河命名.着名的"蒙山蝎子酒",是以蒙山特产——沂蒙全蝎而名.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述,使学生对家乡壮丽的山河,丰饶的物产而感到自豪,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之教育.

   五,通过讲述酒与地理环境关系知识,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俗话说,美酒出自佳泉.沂蒙山区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形发育良好,有丰富的地下水,而且埋藏深,地表植被覆盖良好,无污染,是清凉爽口的天然饮水.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到,要使沂蒙山区美酒飘香,必须保护沂蒙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六,通过讲述酒文化,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名酒除了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外,还与当地的气候,水质,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摘自《地理教育》1999年第4期第61-62页 作者 郑家庆 谷增发)

   案例Ⅱ-26 如何组织中学生进行人口调查活动

   对中学生人口调查活动的指导,一般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思想准备阶段

   参加调查的学生要充分认识人口调查的意义,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自觉地执行我国的人口政策,宣传人口政策,是其应尽的责任.

   二,相关知识准备阶段

   进行人口调查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并进行收集资料的工作.

   学生可以通过走访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同志来获得相关知识.至于资料文献,主要是指最新出版的,比较详细的地图,以及有关城市与村落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文字资料或图表.

   三,调查准备阶段

   1.调查内容,范围的确定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激化区,是产生人口问题的典型地区.因此,确定学生对城镇人口调查,较为适宜.

   调查内容一般有:人口总数调查,性别构成调查,婚姻,家庭调查等.

   2.制定调查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项目,日程,以及预期成果等.

   3.组建调查小组

   把调查人员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为宜,每个小组设组长.每个小组具体任务视调查内容而定,可负责一个项目,也可负责一个小区.

   四,调查实施阶段

   调查实施前,教师要召开全体调查人员的工作会议.宣布调查计划,进行必要的动员,培训,务必使全体参加者都能明确目标,掌握工作方法.

   调查的具体方法,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查找资料

   包括人口普查基本资料,反映调查区域内人口变动情况的具体资料,以及耕地,粮食,水资源等辅助资料.可向居委会,民政局等部门调查.特殊情况下,还可向居民直接调查,以取得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2.资料整理

   把调查来的资料,根据调查的目的,进行归纳统计,并把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五,分析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阶段

   目前,分析总结一般都是以人口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出现,一般分序言,本论和结论三部分.

   序言:着重介绍写作的目的,意义.要简明扼要.

   本论:是小论文的主体.是叙述人口调查活动,研究成果的重要部分,要详细写.

   结论:是小论文最后一部分,是在本论的基础上,对本文作出概括性结论.应明确的解决选定的问题,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本文选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第 1 期第36-37页 作者 杨 斌)

   案例Ⅲ-27 对昆明湖清淤的调查与评价

   1.调查目的

   作为北京市的中学生,很想了解清淤的情况,特别是清淤后昆明湖水质的变化,为此,在北京市西城区科技馆老师的帮助下,对清淤进行了调查.

   2.调查方法

   2.1 到颐和园实地考察和拍摄照片.2.2 走访颐和园公园管理处并与有负责人座谈.

   2.3 查阅有关资料,包括报纸和有关书籍,其中有些资料和图纸由颐和园清淤工程指挥部提供.

   2.4 在昆明湖沿岸分点采集水样.

   2.5 将水样于采集当天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测定方法采用《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规定的方法.

   3.调查结果

   3.1 1991年1月6日清淤工程开始.

   3.2 昆明湖的主要进水渠运河渠道两岸都铺上了水泥板,大大减少了泥沙带入量.

   3.3 在清淤过程中,公园还采取了保护园林的配套措施.

   3.4 水质分析结果,昆明湖水属清洁水体,符合旅游观光要求,也适合鱼类生长.

   4.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清淤工程使昆明湖乃至颐和园得到了综合的,有效的治理,有效的保护了颐和园这一古老的皇家园林,保护了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5.建议

   5.1 在湖中适量放养一些经济鱼类和观赏鱼类.

   5.2 进一步搞好园内尤其是万寿山的绿化.

   5.3 在进水口建沉淀池.

   5.4 园内添设清淤船.

   5.5 加强对游人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

   6.结束语

   这次调查活动使我们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丰富了环境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了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本文选自《环境教育》1995年第1期 作者: 白 昀)

   案例Ⅲ-28 北京市东南郊污灌朝阳区段的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弄清污水河的来源,成因,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二,调查的方法

   时间:1994年11月6日—11月20日,利用星期日全天进行调查.

   实地考察:徒步调查5000多米,乘车调查5000多米.

   访问:对周围的居民进行了采访.

   拍摄:用照相机对排污口,污水河上的漂流物及周围的环境选点拍摄.

   采样:对流过居民区的污水河选点采集水样.

   测定:①PH值:用PH试纸.

   ②色度:用铂钴比色法进行比色测定.

   ③氰化物,铜,铬等均用"常用环境监测箱"进行测定.

   三,调查结果

   主要污水来源是生活废水.

   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滨河路市场段.

   污水河流域的范围内有中学,重型汽车制造厂,贸易公司,食品厂,医

   院,小吃店以及大面积的居民楼区及平房区;其中楼房近百座,平房几百间,居住人口上万人.

   污水河水上漂浮物主要是生活垃圾.河沿边上有建筑用品和生活垃圾.

   四,分析与讨论

   用污水灌溉农田影响环境卫生,导致土壤盐碱化,地下水受污染.

   居住人口最多的地带是污染最厉害的地区,最需要清洁.

   周围的空气受到了污染.

   同时也造成了视觉污染.

   污水河周围公厕极少,使一些人在岸边随意大小便.

   另外,这里的农贸市场对摊贩管理不力,造成了噪声污染.

   五,结论

   这条污水河可以作为灌溉水源,但是它严重破坏了流域范围内的环境美化,必须及时改变现状,加强治理,为两岸居民创造一个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

   六,建议

   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加强对摊贩们的管理和监督.

   设立固体废弃物回收点.

   建几处流动公厕.

   河面上加盖板,封闭污水河.

   七,小结

   通过对这条污水河的调查,使我们亲眼目睹了环境污染对社会,对居民所造成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我们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选自《环境教育》1996年第1期第32页 作者:杨晓莉 纪蕴宜)

   案例Ⅲ-29 地理野外观察报告

   初一六 王晓园

   日期:1985年6月1日(星期六)

   地点:北京门头沟区三家店至斜河涧车站一带.

   实习路线:从永定门乘火车到斜河涧站下车后,沿永定河沿岸向下游

   走,经野溪火车站,龙泉务村西南小山顶到三家店水闸,乘336路公共汽车返回.

   实习内容:

   观察点一——斜河涧火车站:本地区是山地地形,地势比较高,四面环山.车站地处山间盆地里.车站北边的河流是永定河,水位极浅,水量很小,但含沙量大.河道是弯曲的,与山的走向一致.河漫滩上种着庄稼.

   观察点二——野溪车站北部河流南岸:河里堆满了石头,这些石头是从上游带下来的.由于地点,时间和被冲击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石头的形状,大小,磨圆度不一样.沿途的河谷从窄逐渐变宽.这座山的剖面是褶皱剖面,是受强大的内应力造成的.这里的采石场开采的岩石是石灰岩.

   观察点三——龙泉务村西南的小山顶:沿途山坡的植被以野草,荆条,酸枣较多.梯田谷地中有蔬菜,麦子,果树.果树以核桃,梨树,柿子树最多.香峪大梁和此山南面的九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谷地在雨季会形成条条小河,河床里的水量会增多.

   观察点四——三家店水闸附近:水闸北边有两座铁路桥,铁路通往怀来,张家口,大同,包头等地,新建的桥转向东北方.水闸北面的河段水量丰富,而南面几乎干涸.这里河床的石头比上一段的小而且少,但磨圆度更好了.向下游望,这条河已经不在山谷中流了.可见,此处正是河流的出山口.河东岸的引水渠的水流向北京城内.这条河再向下游将流向平原地区,在天津汇入海河注入渤海.

   (选自《中学乡土地理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景春泉 李南 谷运如)

   案例Ⅲ-30 高架道路与高楼

   活动1:收集资料

   让同学们收集有关上海城市发展方面的资料,了解高楼成为现在上海城市主体建筑的历史必然性;了解上海市发展高架道路的必要性,高架道路目前的建设情况以及未来规划,高架道路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同学们收集上海市城区声环境状况的有关资料,了解交通噪声在市区各种噪声源中所处的地位.

   活动2:实地监测

   监测前的准备 熟悉噪声仪的使用,能熟练操作.

   实地监测 每两人一组(一人检测,一人记录),选择距离高架道路较近楼层较多的两幢高楼作为监测对象.每个监测对象分别监测两个时间段,便于对比.监测时各小组分散在不同的楼层,主要监测噪声的垂直分布情况.

   监测数据的处理 求出各组数据的等效连续声级值,然后画出噪声随楼层分布的曲线图,找出高架交通噪声的垂直分布规律;通过两幢楼间的对比找出交通噪声的水平分布规律.

   活动3:入户调查

   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个人情况,家庭居住情况,高架道路建造前后噪声情况的变化,高架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居民的防范措施及期望.为便于回答,问卷以选择题为主.

   入户调查 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方便并符合要求的调查对象群进行入户论文范文,以保证调查表的回收率及回收调查表的有效性.

   回收调查表的统计 对回收的调查表进行分类统计,对比高架交通噪声对调查对象的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等方面的影响;对比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调查对象的不同反映;调查对象主动防范噪声的方法和防范意识.

   活动4:总结成果

   通过对实地监测和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讨论,同学们在如何降低和防范高架交通噪声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高架桥附近高楼阁楼层的使用功能可根据噪声的垂直分布适当加以区分;居民应增强防噪意识.积极采用有效方法降低噪声对自身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在建造高架改善交通时,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对高架道路附近居民的影响.

   (本文选自《环境教育》2000年第3期 作者:朱宏兰)

   案例Ⅲ-31 北京部分地区生活固体废弃物抽样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北京目前生活固体废弃物成分,城区与近郊固体废弃物的成分以及今后如何利用生活垃圾等问题.

   二,调查方法

   走访北京西城再生资源管理处.

   考察北京部分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购点.

   拍摄北京部分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购点的状况.

   考察北京部分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堆放情况.

   对北京部分生活固体废弃物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

   北京市1985-1990年人口,清扫面积及生活固体废弃物增长情况

   类别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清运量

   (万t) 4477 5010 5397.7 5751.3 6291.4 6766.8

   清运面积

   (十万m2) 4395.5 5114.6 5452.9 5887.6 6470.8 6919.8

   人口(千人) 9579 9712 9880 9926 10370 10819

   四,分析与讨论

   造成固体废物急剧增长的原因有三点:一,人口增长较快;二,城市面积扩大;三,人均收入增长,日用消费品增多.

   城区居民的物质消费与精神生活高于近郊农民,另外也表明城区居民在物资回收上做的还不够.

   对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与危害.固体废弃物有其特点:一,占用土地.二,污染土壤与水体.三,污染大气.四,含有害微生物.

   北京目前固体废弃物的收集方式存在弊端.

   北京废品回收与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应结合起来.

   合理处理生活固体废弃物,成为提高北京环境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北京生活固体废弃物提出新的处理方法.一,填埋法.二,堆肥法.三,焚烧法.四,高温分解法.

   (本文选自《环境教育》1996年第1期 第28页 作者:徐周亚)

   案例Ⅲ-32 北京黄花城长城地学考察

   一,考察目的

   长城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考察长城是学习地学知识,了解伟大祖国最好的课题之一.

   二,黄花城长城与地学的关系

   黄花城位于军都山复背斜的南翼,这一带的山脉主要是由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组成,多以中,小侵入体出现.在岩石之间及东部有中元古代蓟县纪的白云岩和中生代侏罗纪的火山岩,黄花关外东口楼附近还有小片古生代寒武纪的石灰岩.

   地貌呈北高南低的显着差异,地貌的差异使长城内外的小气候与植被也有不同,北部山地,山谷中,谷底,南部山坡,盆地里景色迥然不同.

   黄花城附近有石湖峪钼矿和分水岭金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是地学考察的好地方.

   三,黄花城长城概况

   这一带长城布局严谨,建筑也很有特色.城墙只有射孔,没有垛口,外观依然高大,内部是3米多深的通道.这样做既省工省料,又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这段长城共建有18座敌台.了望台结构与敌台相似,孤立地建在关外两座山头.关门已被严重破坏,城北的四道关仅存遗迹,只有撞道口和小城峪口保存至今.

   四,黄花城附近其他文物古迹

   石碑:在考察地段发现四块碑,其中东线发现三块隆庆三年碑,两块完好,一块仅见四分之一;西线一块万历七年碑,略有损坏.

   石灰牌:在东线的西端,发现在每个外侧垛口右边都有一个牌,由白灰抹成,个别牌上隐约可见字迹,可能是标记守卫士兵名字的.这一现象并不多见.

   砖上刻字:在城顶的女墙上,每相隔约10米便刻有人名及一些数字编号残迹,还发现一组刻字"昌镇标左车营右都分司防守军士十二名".

   石刻:在黄花关外西侧陡崖上刻有直径约3米的"金汤"二字.据说原字为"固若金汤",是明代时刻.

   此外,据当地农民讲,这里曾有过牛郎,织女两座庙宇,一座宝塔以及叫作蔡公碑的石碑,可惜均已荡然无存了.

   五,我们的倡议

   我们地学五组通过对黄花城长城的考察,初步了解了它的历史.我们倡议,请长城沿线的广大青少年地学爱好者都来考察长城,通过这一活动,掀起一个学习地学,了解祖国,振兴中华的新论文范文.

   黄花城长城除了局部被认为破坏外,基本上保存完好.这里交通便捷,建筑雄伟,山水秀丽,距北京较近,建议尽快修复,开辟为新的旅游点.

   (本文选自《地理课外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作者:胡文华)

   案例Ⅲ-33 苏州河航运噪声的考察与治理建议

   一,苏州河的航运功能

   苏州河沟通了太湖流域,苏北,苏南,杭嘉湖平原之间的水上往来.船舶每天进出总量为400艘左右.

   二,苏州河航运噪声的测试分析

   通过实地测试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苏州河航运噪声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噪声源主要来自船舶的柴油发动机,汽笛鸣号,船上高音喇叭,港监广播,船员呼喊声等.

   (二)航道弯曲,狭窄,拱形桥多.船只航行到急转弯处,往往先鸣笛示意.有时几艘船只同时航行到桥附近时,大家便用汽笛或高音喇叭协商解决.

   (三)当涨潮时,河面与桥下空间距离缩小,多数船只无法通过,这段时间是较高噪声出现的阶段.

   (四)有些挂机船,机帆船发动机陈旧,又无消声装置,造成噪音值增高.

   三,航运噪声的社会反映

   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且使健康和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噪声污染导致河滨大楼居民出现失眠,血压不稳,心律加快,头痛,听力受损,食欲下降等.

   四,治理苏州河航运噪声的初步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并和降低噪声的措施相结合.

   立法,检查,处理三结合,共同治理航运噪声.

   立法:①取消高音喇叭,代之白天用信号旗,夜间用灯光联络;②除特殊情况外不准随意拉汽笛;③不准在窄河道处停船,保持河道畅通.

   检查:①设检查站,负责检查船上消音装置,信号旗,灯光,对讲机等设备是否齐全;②巡逻检查,追查噪声污染源产生处.

   处理:教育,限期改善装置,罚款,禁止入港等.

   港监必须配备现代化的无线电通讯设备来统一指挥.

   不断改革,配套船舶上的消声装置,不断改进柴油发动机,力求减低噪声级值.

   建立苏州河两岸绿化林带,达到吸声,隔音,净化空气的作用,并可改变苏州河两岸的生态环境.

   苏州河两岸的宾馆,医院,机关,学校等,在沿河一侧建筑物内尽早装置吸声,消声结构,以及双层门窗隔音等措施.

   (本文选自《地理课外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 渔 戎 容)

   案例Ⅲ-34 自行车地理考察小记

   我校组织高中学生骑自行车赴蓟县进行地理考察.现将考察学习的内容和收获介绍如下:

   一,充分利用考察,学知识长本领

   (一)天津—蓟县沿途农业地理考察.

   蓟县在天津市最北部,距市区一百多公里.我们利用一天半的时间,完成了沿途农业地理的初步考察.

   考察沿途农作物分布.天津至蓟县沿途,学生亲眼看到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农作物的分布顺序,并区分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分布区的环境特点.

   考察沿途的水利设施.如节制闸,扬水站和水库等,并着重考察了农田中的灌排渠道.让学生观察灌水渠道高出田面和泄水渠道低于田面的情况,进一步认识了高灌低排解决盐碱化的道理,

   (二)登盘山考察花岗岩山体的地貌和植被特点.

   通过盘山花岗岩侵入体与周围沉积地层的接触关系,认识盘山的背斜构造.

   认识花岗岩的结构和风化特点.通过让学生观察由于岩体崩解形成的巨大裂隙和岩体崩落而成的巨大球状风化物,来理解花岗岩风化过程多崩裂和多球状风化巨石的成因.同时了解花岗岩的坚硬性.

   辨认盘山上植物生长的特点.盘山上松树分布较多,而周围的山地和平原却很少.教师引导学生从花岗岩的性质来认识松树的这种分布特点.

   (三)考察于桥水库的性质,作用及坝闸工程.

   学生观察了大坝和节制闸,认识到水库面积大但水不深是平原水库的一般特征.这种水库不具备修水电站的条件.

   二,寓思想教育于地理考察活动之中

   在骑自行车进行地理考察中,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集体行动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紧张的考察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区,不仅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选自《地理课外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崔国桢)

   案例Ⅳ-35 乡土地理研究立项申请书(编号:1)

   课题名称:北京地理小样带内

   建筑物格局信息搜索及驱动力分析

   申 请 者:曹彤 尤春菊 刘荣霞 曹鑫

   年 级: 98级

   专 业: 地理学

   申请日期:2001年4月3日

   简表

   摘 要

   通过实地观测北京地理小样带内从城市到农村建筑物的高度,颜色,质地,功能,风格,内部装潢,新旧程度等的变化,并观测沿途道路质量的变化,建立样带内的建筑用地的空间数据库.再结合遥感图象的变化,分析"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的建筑物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在这一样带内人类活动对建筑物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分析建筑物格局和环境安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道路质量和压力情况,分析城乡的连续变化.

   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实地观测可获取遥感图象反映不了的小样带内的建筑物变化信息,同时弥补了北京城市化研究中的建筑物方面的空白.通过对建筑物这一明显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变量的变化的观测,可估测北京城市化的程度.通过分析建筑物与环境安全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格局,为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建筑格局 城郊化 驱动力

   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采点方式:在城市地段每隔一街区进行一次采点,采点的个数由建筑物的密度和相似性而定,密度和相似性较大的选取3个点,较小的选取4—5个.城郊过度带每隔一平方公里采5个点.乡村每隔5公里采4个点.

   观测:对采样点上的建筑物(高度,颜色,质地,功能,风格,内部装潢,新旧程度)和道路质量的进行观测.高度观测用目估或数楼层法;颜色,功能,风格,内部装潢的信息通过目测获取;质地可通过手触获取;信旧程度通过目测和访问的方式获取;道路质量用目估法观测.最后将观测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并建立样带内建筑用地的空间数据库.

   分析: 结合遥感影象的变化和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建筑物的高度,密度,质地,功能,风格,新旧程度,建筑用地比例等指标从"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的变化规律,得出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物的一般递变规律.再结合社会调查资料和历史资料数据,主要包括收入水平,政府政策,人们观念,信息传输等数据,分析建筑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分析在这一样带内人类活动(政策驱动,人们观念等)对建筑物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结合其他小组的垃圾调查结果,分析建筑物带来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分析建筑物格局和环境安全的关系.结合这一样带的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建筑物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提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格局,为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2,关键科学问题(略)

   3,研究重点(略)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⑴ 选取能反映建筑物的景观及格局的各项指标,如高度,颜色,质地,功能,风格,内部装潢,新旧程度,建筑用地比例等,然后选取代表点.利用GPS准确定位,结合遥感和地形图,以及在野外进行典型样区的调查和测量,建立关于建筑物用地的数据库.

   ⑵ 收集和建筑物格局和建筑物政策有关其他社会属性数据.

   ⑶ 将建筑物格局的数据和其他子课题的数据(如土地利用数据,垃圾排放数据等)进行集成,作为以后进一步分析的基础数据.

   ⑷ 开展讨论,在充分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建筑变化格局的规律及其规律的驱动力,特别是要弄清楚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

   ⑸ 通过对环境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格局,为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在"小样带地理研究"中必须完成的观测,数据积累等工作

   完成对选定点的建筑物高度,颜色,质地,功能,风格,内部装潢,新旧程度,建筑用地比例,道路质量等的观测,并建立数据库;收集关于政府政策,人们观念等的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土地利用数据,环境影响数据和经济水平数据.

   研究计划与审查意见

   1.分阶段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选取指标,学习观测方法,选取观测点,确定行程,填报申请.

   第二阶段:实地观测阶段.观测小样带内各选定点的建筑物的高度,密度,质地,功能,风格,新旧程度,建筑用地比例等指标.

   第三阶段:分析整理阶段.将观测数据的结果数字化,建立数据库.结合遥感数据,及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建筑物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建筑物与环境,经济的关系.

   2.预期成果

   建立北京地理小样带建筑物景观和空间格局的数据库;

   提交论文一篇:北京地理小样带建筑物变化规律及驱动力分析

   3.经费计划(略)

   4.审查意见(略)

   (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98级本科生《乡土地理课程》 作者:周俊华 曹彤(组长) 尤春菊 刘荣霞 曹鑫 )

   案例Ⅳ-36 乡土地理研究立项申请书(编号:2)

   课题名称: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以北京地理小样带为例

   申 请 者: 徐 伟 董艳春 高 玲 张佳蕾 叶 宇

   年 级: 98级

   专 业: 地 理 学

   申请日期: 2001年4月5日

   一,简表

   1.摘 要 "从自然到人文",从"全球到区域",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经成为了当前国际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最新动向.其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通过对人类驱动力—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全球变化—环境反馈间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建立能够用来预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从而进一步评价环境变化并提供决策支持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但这种模型的建立,主要取决于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研究一直当前众多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区域背景的差异性,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等因素的限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仅有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对单一人类活动强度下的变化机制的理解和认识,尤其缺乏对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比较研究,从而限制了可靠有效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使相关研究难以深入.

   鉴于"北京地理小样带"呈现出从城市核心区,城乡过渡区到远郊区的有序过渡,映射出人类活动从高强度区(城区),中等强度区(城乡过渡区),一般强度区(永定河中游河谷区)到低强度区(东灵山自然保护区)的完整变化,同时,在最近20多年中,又发生了巨大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提供了一个认识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良好研究平台.因此,本项研究拟以"北京地理小样带"为例,通过野外观测,对地观测,GIS集成分析等方法,认识和理解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变化机制,为建立能够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进行有效模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合理评价的动力学模型打下基础. 2.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机制研究 影响分析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项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项基本内容:

   (1)野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获取:拟选取"天安门——苹果园——门头沟——斋塘水库"一线(东西长约45km,南北宽各约1km),作为研究区,等间隔取点,测定各点所在区周围的土地利用类型,记录于表(见附表1),获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数据,并建立野外调查数据数据库,完成与遥感数据的匹配.

   (2)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对家户的影响研究:选取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的上岸村(门头沟区)为典型研究区,并选取若干家户为代表样本,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完成研究报告"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对家户的影响研究".

   (3)背景数据库的整理与完善:进一步完善东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四区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环境等)数据库.

   (4)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比较研究:在GIS平台支持上,以实测数据,统计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完成社会单元,自然单元和信息单元,并进行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机制分析,完成研究报告"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比较研究".

   2.关键科学问题(略)

   3.研究重点(略)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野外数据的获取:从天安门开始,沿"天安门--苹果园--门头沟--斋塘水库"一线,采用GPS定位,沿路每间隔150m等间隔取点,每点以30m*30m为样区,记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类型(见附表1),并最终建立野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数据库,完成与遥感数据的匹配

   (2)在上岸村的调查中,根据设计表格(附表2),采用总体数据收集和路遇调查,入户调查等方法,完成该村各种社会经济数据的收集,并用GPS定位,调查典型家户10户左右,进行整理分析,完成报告"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对家户的影响研究"

   (3)完善整理样带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1975-1999)

   (4)在GIS平台上,综合野外调查数据,对地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完成社会经济单元,自然单元和信息单元的复合,揭示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完成报告"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比较研究".

   "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中必须完成的观测,数据积累等基础工作

   (1)"天安门--苹果园--门头沟--斋塘水库"一线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测量,统计,分析和数据库的建立

   (2)上岸村调查表格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3)东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四区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的整理和建设

   (4)完成报告"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对家户的影响研究"

   (5)完成报告"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比较研究"

   3.与"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其他课题配合,衔接,交叉等研究工作的安排 基于本项调查研究的特点(如工作量大)以及课时,人力,物力等限制,并与其他小组的研究有许多交叉之处,为使效率最高,效益最大化,小组之间的协作,配合主要安排如下:

   (1)在"天安门--苹果园--门头沟--斋塘水库"样区的选择时,尽量与南北样带协接,与植被覆盖度,建筑物调查组相同或相近,以便节省时间,并且获得植被盖度,建筑用地两方面更为详细的数据,有可能同时出去,节省交通论文范文和GPS等工具.在写报告中,可部分资源共享

   (2)在上岸村的调查表格设计时,与人文指标调查组讨论,以便使表格更具完整性和实用性

   (3)对于需利用GPS的组,若不在同一地点,尽量在时间上与其错开

   四,研究计划与审查意见

   分阶段研究内容和目标

   4月7日(周六),13日(周五)进行"天安门--苹果园--门头沟--斋塘水库"一线的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4月14日(周六),20日(周五),21日(周六)进行上岸村的调查;(以上两项调查小组全体同行,以便保证安全和测量精度)

   4月22日~5月2日,分工收集东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四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以上三种资料的入库

   5月3日~20日,进行GIS集成分析,分两组完成报告两篇

   预期成果

   到5月20日,完成报告两篇

   不同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分析与经济数据集成分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分析(对人民生活习惯,生物多样性,环境状况等).

   经费计划(略)

   审查意见(略)

   (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98级本科生《乡土地理课程》 作者:何春阳 徐伟(组长) 董艳春 高玲 张佳蕾 叶宇 )

   案例Ⅳ-37 乡土地理研究立项申请书(编号:3)

   课题名称: 北京小样带白色污染调查

   申 请 者: 孙晓虹 刘瑷薪 王 宁

   年 级: 98级

   专 业: 地 理 学

   申请日期: 2001年4月5日

   简表

   1.摘 要

   研究内容:对北京小样带内的白色污染进行实地的数量和密度的统计,并作出200m*200m的网格,利用GPS 确定每个网格内的白色污染状况,分析北京市中心——城乡交错带——郊县农村的白色污染梯度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研究意义:分析白色污染产生原因,确定白色污染源,提出控制白色污染的意见和建议,探究由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郊县农村白色污染的空间梯度变化规律,并通过此次考察,力争寻求调查白色污染的最佳时机,为北京城市市容建设和居民健康服务

   2,关键词

   白色污染 白度 塑料包装物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1)进行北京市中心——城乡结合部——郊县农村的白色污染分布情况,包括白色污染的密度(单位面积内白色污染物的个数),盖度及种类的实地考察.

   (2)将实地考察的结果绘制成200m*200m的网格(即以200m*200m为单位对整个样带进行规划,将不同单元中白色污染物密度分布情况绘制成图),显示白色污染物的空间递变规律.

   (3)根据沿途经济状况(产业经济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分析白色污染源及产生情况.例如,农用覆膜情况调查,居民的买菜用具,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可制定简单问卷随机访问50个对象).

   (4)根据地形(山地分布,海拔),地表植被,气候(风力,水力)等自然状况及土地情况确定白色污染的迁移情况(需与别组配合).

   (5)访问沿途垃圾处理厂,获取现有的垃圾处理方面的信息.

   (6)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目前大城市白色污染分布状况,并尽可能提出可行性建议.

   2,关键科学问题

   (1)垃圾盖度指标体系(白度——白色污染物所占的地面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数量等)

   (2)白色污染的最佳观测时机

   (3)样点选择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4)垃圾多样度指标等

   3,研究重点

   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郊县农村白色污染物的空间梯度变化(具体到各个网格中),包括白色污染物的盖度(白度),密度,种类等的空间梯度.在研究内容中以城乡结合部为研究重点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次课题的研究方法是网格法,即把1km*45km的样带分为200m*200m共1125个网格,;利用GPS对每个网格中的白色污染物进行白度和密度的测量,最终统计出由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郊县农村白色污染物的空间梯度变化趋势.(具体在进行白度测量时,利用样方法.)

   在"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中必须完成的观测,数据积累等基础工作

   (1)样带地形特点(从地图或卫星影象中获得)

   (2)各个网格中的白度和密度统计

   (3)沿途人口聚集度及经济状况等等

   与"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其他课题配合,衔接,交叉的安排

   (1)与"植被盖度"研究组合作,利用他们的数据,为白色污染物的分布与迁移找到一定的原因

   (2)与"土地利用"研究组合作,利用数据,为白色污染物的产生与分布提供信息

   (3)与"服务业"组合作,利用数据,为白色污染的数量和种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研究计划与审查意见

   分阶段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次课题分阶段研究内容:

   (1)4月3日前,确定并完成立项,绘制出表格

   (2)4月3—23日,野外的定点考察(预计出六次野外)

   (3)4月23日后—课程结束,数据处理和论文整理

   预期成果

   (1)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样带内各网格中白色污染物的白度和密度数据

   (2)根据统计数据,绘制出白色污染物的空间梯度变化图

   (3)提交调查报告

   (4)至少提交出一篇论文

   3,经费计划(略)

   4,审查意见(略)

  

   (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98级本科生《乡土地理课程》 作者:侯会乔 孙晓虹(组长) 刘瑷薪 王宁 )

  

  

   案例Ⅳ-38 乡土地理研究项目申请书(编号:4)

   课题名称:北京小样带活动人口调查与分析

   申 请 者: 毛 睿 黄正文 薛 勇 陈 磊

   年 级: 98级

   专 业: 地 理 学

   申请日期:2001年4月5日

   一,简表

   1.摘 要 研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对城市化的研究,可为城市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依据.该课题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小样带上的流动人口及居民家庭进行后期数据处理,研究样带上的流动人口及经济水平变化的规律分析.其意义在于最终有可能从调查结果中得到市区至郊区人口分布状况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判定提供依据.

   2.关键词

   路遇访问 城市化 流动人口密度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通过从北京天安门到门头沟区一线45*1km样带内人口的变化,经济方面的调查获取数据,反映城市化的进程.

   调查是本课题前期研究的重要内容.调查分路遇调查和住户调查.路遇调查在样带内选取样本点,在路上随机调查,初步拟定每公里调查10人,住户调查每公里2户.调查的基本指标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消费水平,投资方向和压力来源等.

   2.关键科学问题(略)

   3.研究重点(略)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数据收集

   主要是从天安门至门头沟,分别在每公里处进行路遇行人调查问卷,主要是靠近主干道调查,考察主干道对人口的吸引.有时间还进行居民家庭调查.

   (2)数据处理

   将调查问卷,信息进行提取汇总,输入微机,并采用EXCEL软件处

   理,做出曲线 .

   (3)论文完成

   查阅资料,参照曲线,总结规律,进行验证.

   "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中必须完成的观测,数据积累等基础工作必须

   完成样带中每公里的人口结构分布,以及沿途居民家庭经济情况

   调查资料,并且做出从城市中心至郊区的人口结构分布坐标图.

   3.与"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其他课题配合,衔接,交叉等研究工作的安排主要是为"流量"组和"垃圾"组提供样带人口结构的分布情况,所以必须要在段时期内将数据收齐,为上述组后期论文提供资料.

   四,研究计划与审查意见

   分阶段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方法(3月)

   第二阶段:查阅资料,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和相应的准备工作(3月—

   —4月5日)

   第三阶段:野外调查取样(4月5日——5月初)

   第四阶段:后期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5月初——5月中旬)

   预期成果

   从调查结果中得到市区至郊区人口结构分布状况的规律,从而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趋势判定提供依据.

   3.经费计划(略)

   4.审查意见(略)

   (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98级本科生《乡土地理课程》 作者:王静爱 毛睿(组长) 黄正文 薛勇 陈磊 )

   案例Ⅳ-39 乡土地理研究立项申请书(编号:5)

   课题名称:北京西部地区交通通量调查

   申 请 者:侯进锋 喻 锋 刘 莹

   年 级: 98级

   专 业: 地理学

   申请日期:2001年4月3日

   一.简表

   摘 要 监测从北京市区到西部郊区这一线上的交通通量指标(如车流,

   人流,物流等)及变化情况,获得基本调查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得出从高密度人文区域到低密度人文区域变化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

   衰减变化规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北京市的城

   市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人 流 物 流 车 流 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获取北京西部地区交通通量(人流,物流,车流)的基本数据,为此,我们拟在北京的中心区,论文范文区,近郊区,远郊区选取有代表性的点,运用"水管法"等方法进行"三流"的监测:

   ⑴车流:在某一点上某一时段内,分别测出来去两个方向通过的不同车型(公交车,出租车,卡车,私车,自行车)的数量,以及分为进口车,国产车,本地车,外地车的数量(附表1);

   ⑵人流:测出某一点某一时段上通过的人数,并对行人的职业,出行目的,出行源及目的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附表2),算出每项中不同类型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瞬时人口密度的测量;

   ⑶物流:和人流,车流监测结合着进行,在监测车流时,观察货车载的货物(原材料,蔬菜,集装箱,电器等),在对行人调查时,观察其随身携带物品.为了使数据具有普遍性和可比性,我们选择在上午8:30—9:30,中午11:30—12:30,下午3:00—4:00这三个时段内观测,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高密度流区,我们采用摄像的方法,在低密度流区,采用直接观测法;

   最后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期得出从高密度人文区到低密度人文区变化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衰减规律.

   2,关键科学问题(略)

   3,研究重点(略)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野外选取有代表性的点以及控制范围,运用摄像,目视等方法计算个数,对一定时段内的"三流"等与交通相关的通量指标进行调查与监测,获取数据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

   技术路线:(1)查阅前人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写出综述;

   (2)查阅北京交通地图及"北京小样带"的基本资料,获取所需

   数据;

   (3)野外通量指标调查;

   (4)调查数据整理;

   (5)参阅其他组的数据及资料;

   (6)分析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完成论文;

   在"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中必须完成的观测,数据积累等基础工作

   (1)相关的北京市交通地图以及基本资料;

   (2)对视点的公路等级和车流(车型,数量),人流(数量),物流(数量,类型)进行观测;

   (3)对视点上的出行者的职业,出行目的,出行源及目的地进行抽样调查;

   (4)对观测,调查信息的整理

   与"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其他课题配合,衔接,交叉的安排

   主要是结合毛睿组关于人文调查的资料,在野外通量指标观测之后进

   行.

   研究计划与审查意见

   分阶段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次课题分阶段研究内容:

   阶段一(3.28~4.6):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研究前人的成果写出综述,

   初步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

   阶段二(4.6~4.13):查阅"北京小样带"以及与北京相关的交通政策等

   资料,获取基本数据;

   阶段三(4.13~5.11):野外"三流"通量指标调查, 获取野外监测数据

   阶段四(5.11~期末):野外调查数据整理,参阅其他组的数据,资料,

   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并得出结论;建立数据库,以期找出规律,完成报告并

   力求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预期成果

   主要是获取丰富准确的"三流"通量指标的数据,并对获得的资料建库,

   分析,以期得出从高密度人文区域到低密度人文区域变化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衰减变化规律,从而写出相应的文章.

   经费计划(略)

   审查意见(略)

   (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98级本科生《乡土地理课程》 作者:徐小黎 侯进锋(组长) 喻锋 刘莹)

   案例Ⅳ-40 乡土地理研究立项申请书(编号:6)

   课题名称: 北京小样带植被覆盖度的地理研究

   申 请 者: 张晶晶 马 敏 吴 晶 冯 伟

   年 级: 98级

   专 业: 地 理 学

   申请日期: 2001年4月4日

   一,简表

   1.研究内容和意义摘 要(200字) 研究内容:1北京小样带植被覆盖度数据的获取2遥感图象处理的实地考察验证3小样带植被覆盖度连续变化数字模型的建设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意义:北京小样带上的植被覆盖度数据是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项目的一项重要基础数据,对于分析北京小样带上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各因子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建立北京小样带数字模型提供数据源,而且其自身所存在的水平尺度上的梯度变化也是这种影响的反映.同时,对北京地理小样带上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的获取,也可以作为目前存在的多种遥感图像转换模型的验证. 2.关键词

   北京小样带 植被覆盖度 数字模型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北京小样带植被覆盖度的测量: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初步计划在小样带范围内尽可能的测出所有主要绿地的面积,以期获得北京小样带植被覆盖度的连续数据.之所以要大面积的开展工作,原因在于城市植被(人工,自然)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本组不可能全部随机选点进行测量.对于遥感图象(TM图象)具有植被特征的像元进行实地验证,力求能区别开不同植被类型的卫星影象光谱特征.所选用的三个波段为TM4(red)TM5(green)TM3(blue).目前学术界有一些基于TM数据来计算城市植被覆盖率的模型,本组试图在北京小样带上验证较为常用的几个模型,找出小尺度上较为适用的计算方法.整理归纳调查数据,用遥感图象一个像元范围为最小单元,将数据体现在图幅上,结合遥感数据建立北京小样带植被覆盖度连续的,具有不同地区差异的数字模型.得到小样带植被覆盖度的区域差异后,进行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研究,从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率的影响程度.

   2.关键科学问题(略)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技术

调查问卷:使用一次性木筷的调查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优质课案例与评析)

路线

   研究方法:野外实地调查采取样线测量以及选取典型点的调查方法.利用GPS定点,绿地面积草测工具为测绳.北京小样带植被覆盖度具体测量:天安门→北辛庄段沿程测量.进入郊区,山区后根据预先在TM图象上选取的点进行定点测量.

   "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中必须完成的观测,数据积累等基础工作

   (1)北京小样带天安门→北辛庄沿程植被覆盖度的调查数据.

   (2)北辛庄→门头沟典型采样点的调查数据.

   (3)全区范围内RS影象对照点的数据.

   3.与"北京小样带地理研究"其他课题配合,衔接,交叉等研究工作的安排

   (1)运用土地利用组的地块分类数据.

   (2)与其他组地域单元划分相统一,同一地域单元数据可衔接.

   (3)如调查路线相似时,同出野外,以实现调查资源的共享.

   四,研究计划与审查意见

   分阶段研究内容和目标

   (1)4.1-4.15收集资料:样带的遥感图象,1:5000的交通图,地形图.在遥感图象上选取典型调查点,记录其经纬度,确定调查方法及路线.

   (2)4.15-5.15野外获取数据1进行典型采样点的验证工作:用GPS定位,并对采样点的盖度进行测量.2样带沿程测量盖度的工作,保证基础数据的获取.

   (3)5.15-6.15后期数据分析:1对比采样点的盖度值和遥感图象分类图,进行矫正,获取其精度.2对样带植被建立数据库.3区域差异分析及数字建摸.

   (4)6.15-6.20课题总结,提交报告.

   预期成果

   (1)对前人以有的遥感分类图进行验证.

   (2)获取北京小样带植被覆盖度信息,为寻求城市化过程中植 被覆盖度受人类驱动力的影响机制.

   (3)建立植被覆盖度的数字样带.

   3.经费计划(略)

   4.审查意见(略)

   (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98级本科生《乡土地理课程》 作者:赖彦斌 张晶晶(组长) 马敏 吴晶 冯伟 )

   案例Ⅳ-41 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野外调查

   ---以北京西部地区为例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近2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正在以其它国家空前罕见的速度进行着城市化过程.这种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从微观尺度上看,在为人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制造更多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犯罪,居住环境恶化等的一系列城市问题;从宏观尺度上看,由于以自然为主的土地利用/覆盖变成了以工厂和住宅为主的人为土地利用/覆盖,往往导致对各种自然过程如径流过程,蒸散发过程和生态过程等的改变,带来复杂的生态环境后果,影响区域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本研究所指的北京西部地区主要指由北京市门头沟,海淀区,石景山区,西城区和宣武区五个区级行政单元构成的带状区域,该区域从地形上看,呈现出中山—低山—丘陵—台岗地—山前洪积扇—平原区的有序排列,从地貌看,分别属于北京西部山地和平原两个一级大区和门头沟西部深切山地区,门头沟房山低山丘陵区,门头沟昌平石灰质中低山区,长辛店台地和和北京缓倾斜冲积平原区五个二级地貌单元.从经济地理状况上看,呈现出从城市核心区,城乡过渡区到远郊区的有序过渡,映射出人类活动从高强度区(城区),中等强度区(城乡过渡区),一般强度区(永定河中游河谷区)到低强度区(东灵山自然保护区)的完整变化.同时,在最近20多年中,伴随北京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提供了一个认识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良好平台.

   为此,确定野外调查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解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本区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打下基础.

   二.调查时间

   2001年4月10日-2001年4月28日

   三.调查路线

   沿天安门—苹果园—门头沟—斋塘水库—东灵山一线进行,调查具体控制范围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基本上可以反映北京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基本特征.

   四.调查方法

   (1):城区调查(天安门—苹果园—门头沟)骑自行车进行,以GPS定位,150米等间隔取样,设置样点,调查各点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山区调查(门头沟—斋塘水库—东灵山)乘公共汽车进行,以GPS定位,500米等间隔取样,设置样点,调查各点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2):各点调查信息

   土地覆盖信息:依照附表进行,按照每样点周围30m*30m的范围估算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比例.

   土地利用信息:主要记录各样点附近建筑物的用地性质(分成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事业单位用地四大类)和建筑物容积率

   典型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描述信息:这里主要指对各样点附近标志建筑物或典型建筑物(如造型,色彩,空间形态,文化等)等特征的描述和对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如孤立斑块,线状廊道和基质类型等)空间组合特征的描述记录.

   五.调查信息的整理

   (1)定量土地覆盖信息的整理:以各点定位信息为准,将各样点空间化,建立空间数据库

   (2)定性描述信息的整理:主要是整理各样点土地利用信息和景观特征描述信息并将其作为各样点属性信息的一部分输入空间数据库.

   六.调查信息的分析

   主要是在GIS支持下将调查信息与该区遥感影像信息,DEM,社会经济背景信息在统一投影体系下进行综合集成,划分城市化背景下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单元,并进行空间分析(具体内容略).

   七.初步结果

   城市化背景下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单元下土地利用/覆盖比例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内容略)

   城市化背景下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单元下建筑物容积率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内容略)

   城市化背景下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单元下建筑物用地性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内容略)

   城市化背景下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单元下建筑物人文风格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内容略)

   八.拟进一步的开展的工作

   主要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商用卫星数据(IKONOS-2)和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数据(CASI)等遥感数据,进一步从空间上测量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以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格局特征,进行城市化背景下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的比较研究.

   附表:

   北京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野外调查表(样表)

   调查时间: 调查人: 天气情况:

   样点编号 位置名称 记录

   时间 经

   度 纬

   度 高

   度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备注 林地 草地 城镇

   用地 农村居

   民点 等 裸地

   (何春阳,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案例Ⅳ-42 都市圈就地起沙调查——以校园调查为例

   一.目的与方法:

   由于各种原因,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多次出现风沙天气,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不合理利用土地,高建筑用地,低植被覆盖率,大量建筑工地及裸露地成为重要的沙源地.为此本调查以校园为例,说明都市圈就地起沙状况.

   于6月1日,5日,9日前后三次,用目测,步测,量测等方法,观察记录了校园主要建筑地,沙土堆和裸露地共40多处,记录了其分布,测定了其体积,面积和粒径.

   二.结果与分析:

   将记录点标于图1,以及经对样本粒径分析,可知校园的"沙尘源地"具有以下特征:

  

   (1) 建筑工地,沙土堆,裸露地等主要分布在西北角.调查的40多处沙源地有70%以上分布在校园西北角;有60%以上的沙土堆分布在建筑物的西北侧;有10%以上位于建筑物之间的狭道处.

   (2) 建筑工地与裸露地面积大,数目多.在师大70万m2的面积上,共有建筑工地及大片裸露地11处,总面积约91210m2.此外几乎每条路的两侧,每栋建筑物的四周都有一定面积的裸露地.

   (3) 沙土堆数量多,总量大,各沙土堆组成细粒含量高.调查的40多个沙土堆,约为450m3,有40%为废弃的沙土堆或垃圾堆;建筑用沙土堆总量大,约占90%以上.沙土堆粒径d<0.25mm的细沙,粉粒,粘粒含量从6%—50%不等,平均约为16%,以东操场南端的最大,约为52.97%.

   校园沙尘源不但数量多,而且主要分布在冬季的上风向,加之地表干燥,植被未返青,浮尘扬沙天气,甚至沙尘暴的发生可能性就更大,更为频繁.此外由于"狭管效应"和细粒径含量高,使得小风即可起沙,这在东西操场表现的犹为明显.

   三.对策与措施:

   基于以上校园沙尘源地的情况,提出了以下的几点意见:

   (1) 合理布局,将小沙土堆放置避风处或集中放置,如放置于垃圾站.

   (2) 加大施工投入,及早完工并及时作好降尘工作,如运动场的改建工作.

   (3) 加大绿化面积,并及时清扫道路,避免车过尘起的状况.

   (4) 及时作好湿土工作,例如可将澡堂用废水稍加处理后,用于浇罐裸露地.

   (本文由北师大资环系98级本科生徐伟提供,由王静爱老师指导)

   案例Ⅴ-43 Project Learning tree

   Project Learning Tree是美国西区环境教育委员会以及美国森林研究所发展设计的.该项参考教材的内容提供幼儿园到十二年级户外教学活动之用.它是集合不同主题,分列成不同的单元,以教案编写的方式而成,教师于实际教学中参考使用,非常方便.

   课程目标:

   让学生讨论树林在氧气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评估在他们的社区中,健康的树对空气质量的正面影响.

   课程活动:

   有个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就是避免树林的减少.因为它能过滤空气,产生氧气,特别是在都市环境里.问一下您的学生是是否读过Ray Bradbury所写的"火星人的历史"中的一篇小故事"绿色的早晨".这个故事告诉地球人在火星上的事物,还有那里的树所产生的"水果".虽然很有趣,可是若在一个烟雾弥漫的日子阅读它,这个故事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很深.

   您和您的学生可以调查和讨论下列问题:

   一棵树在一天中可以生产多少氧气?

   健康的树生产的氧气比不健康的树多吗?

   树的年龄会影响它的氧气生产量吗?

   有些树种会比其他树种生产更多的氧气吗?

   影响氧气生产的因素是什么?

   室内植物有哪些?某些室内植物一天内能生产多少氧气?

   一个人一天中的呼吸作用要消耗多少氧气?

   烟雾会伤害树林和其他植物吗?

   有哪些树种会比其他树种,对烟雾有更高的忍耐性吗?找出这些树种,并在所住的社区中找找是否有这些树.

   空气污染会导致什么后果?种植抗污染性的树木能解决它吗?

   如果您的社区中,有空气污染问题,是种一些树来解决它吗?

   若订有一些法规是谁负责监督法律的执行?实施效果如何?

   空气污染标准在您的社区中,是上升?下降?还是近几年都保持不变?

   走出户外,找出汽车排放物对树木及其他植物的影响证据.例如:在交通流量大的街道旁寻找树木和其他植物所受到的伤害.检查植物叶子受到的伤害,如变黄,沾上污点等.试着用科学过程收集资料,并集中注意力观察植物在受伤害后的显着影响.并试着决定:

   什么树种对空气污染比其他的树更敏感?

   在所住的社区中,什么树种在氧气生产功能上较有效率?

   在社区或州里采取什么步骤,以减低空气污染?什么问题牵连在内?例如:执法,经济等等.

   在您的社区中,树林对影响空气质量具有什么价值?

   教学资源:

   关于指引学生对控制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实验,可参考:

   "中学课程空气污染实验",可从空气污染控制协会获得.

   "污染相关练习",由国家生物教师协会出版.

   这两项都列在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中.

   案例Ⅴ-44 Project Wild案例选

   Project Wild是属于科际整合的环境和保育的参考教材,适用于幼儿园至十二年级的学生,也是以教案编写方式呈现,对于没有户外教学经验的教师,以此作为参考,能够很容易进行各相关的教学活动.

   (一)活动名称:制作衣服(M*E A COAT)

   (二)适用科目:社会研究,科学,艺术,语言艺术,家庭经济学以及数学.

   (三)使用年级:幼儿园至六年级

   (四)活动时间:45分钟或60分钟(分两次进行)针对年级较高的学生.

   (五)活动技能:分析,分类,叙述,讨论,评价,发现,观察,操作技能.

   (六)活动人数:小团体;也可达到20~30个学生.

   (七)活动场所:室内.

   (八)活动目标:培养学生:

   1.分辨衣服过去和现在的原料来源是植物和动物.

   2.收集和分析资料,进一步推论出现今所用物质的来源.

   3.区分再生性和非再生性资源.

   (九)活动方式:学生利用不同的物质来制作衣服,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

   (十)活动器材:大购物袋,剪刀,颜料,蜡笔,线,毛料布,粗线和针.

   (十一)重要词汇:衣服,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

   (十二)活动步骤:

   1.告诉学生他们将要自己制作衣服,但是首先需要探索的是服饰由什么做成的,以及为什么需要衣服.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天冷的时候,我们会穿外套,那外套从哪里来?"接下来可再问:"如果你不能由商店买到的外套,你如何能在冷天气下保暖?"

   以下针对高年级学生讨论再生性和非再生性资源物质的利用,如果学生有穿大衣,即加以区分其来源是再生性还是非再生性的资源.

   2.将学生分成3~4组,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行决定其居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方.

   3.指定每一组做一件外套,在纸下剪出形状,然后用颜料上色,代表不同时期毛皮外套,羊毛衫.利用简单的型式剪出脖子和袖子的洞后,可用针线缝制外套.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让每一位学生做一件.

   4.最后,在班上举办服装表演来展示这些成品,然后要求学生分辨他们的外套,指出其所存在的代表时代和地点,以及所使用的物质.高年级学生应能分辨其原料是再生性还是非再生性资源.

   (十三)活动延伸和变化——高年级:

   1.将再生资源分为植物和动物,然后将来自动物的资源,区分其利用时是否须猎杀动物.进一步讨论,在哪些情况下,会因人类的需求而猎杀动物,而哪些情况不需要.

   2.讨论本组如何设计所要做的外套,以及欲采用某特定物质的理由,是为了保暖?物质易于取得?方便?实际需要?价钱?时髦?等.

   3.讨论以下用来做成衣服的物质,对野生生物的消耗:棉花,奥龙,羊毛,羽毛,丝,皮革,尼龙,橡皮,聚酯,塑料和压克力纤维.在哪些情况下会造成牺牲动物个体?种群?栖息地?生态系统?甚至其他牺牲.

   4.建立自己选择衣服的标准,且能分辨自己选择的依据.

   案例Ⅴ-45 日本乡土环境调查案例剪辑

   日本学校将环境教育与乡土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调查活动,课题研究等多样性,立体的实践活动来展开环境教育.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出发来组织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切身体会的基础上,主动思考生活中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对于培养学生关心乡土环境,掌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实例一,滋贺县从1984年度开始,该县内小学5年级全体学生,乘坐"湖之子"学习船,参加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中航行乘坐船夜宿共同生活体验的课程.两天一夜的课程安排学生们参观污水处理厂并比较水质,观察水鸟,鉴别浮游生物等,通过在船上,岸边种种生动有趣的团体活动,希望培养一个有冒险精神,良好的社会关系,爱护乡土的情操,富于想象力与积极进取的学生.

   实例二,横滨市1984年起,开展市民环保记者活动.1987年又开始环境侦测活动.每年计有4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加上市民200人,担任环境记者,以环境指标生物(鸟类15种,昆虫15种,植物20种)的存在与否来报道反映周边环境生态,并观察自身生活环境中动植物变异,景观等变化.通过观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对环境改善提出具体意见,该市每年还为这些记者举办4~5次的环境讲座,实习.

   实例三,石川县在环境厅的委托下,1987年县内指定5所小学推动环境教育.在这5所示范学校实施参观污水处理厂,回收厂,自然保护中心等,进行教室内,户外环境实验的体验学习.环境实验实施项目包括:(1)冬天教室内空气污染的测定;(2)邻近河川的污染调查,让学生能具体地了解环境保育的重要性.另外编有"简易的科学的环境实验"辅助教材.

   实例四,北海道1987年度实施"母子彩绘大地研讨"该活动以深入了解住家环境并提高美化环境的意识为目标.在三地区分别征求约有小学生与母亲各50组参加,组成舒适环境探索队.绘出搭巴士或徒步时途中令人心旷神怡之处,随后并记录该处特色,发表感想,意见,提案.针对市府官员,指导员再加以讲评.

   实例五,香川县以"家庭用水反思"为主题举行一连串活动.该活动用活页,辅助教材,拼图,幻灯片等,举办"清洗有妙招"演讲,"我家的环保","清扫河川","锦鲤放流","水生生物调查"等示范观摩会.

   实例六,德岛县小松岛市板野中学初三化学在学习完"酸和碱"单元后,通过校区内雨水PH值的数据,了解身边酸雨的事实.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自己从报纸杂志上了解酸雨的知识,并了解全国的酸度,注意日本各地降酸雨的情况,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酸雨的看法.然后,教师教授酸度的测量方法及相关仪器的使用,通过学校科学部在校区内测定的雨水的酸度让学生感受到酸雨问题就发生在身边.鼓励学生用已有知识思考酸雨的成因,并分组讨论如何净化本地区的大气.

   运用这样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乡土环境调查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感受性和对知识的好奇心,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居住区,以至于对祖国,对所生活的星球的关心和爱护.

   案例Ⅴ-46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设计及相关案例

   第一阶段 要求范围

   在学校所在地开展野外实习活动

   研究两个地方的土地及建筑物的利用

   就当地环境中吸引人之处发表看法,调查那些环境是如何变化的,其质量如何实现可持续及怎样得到改善的

   机会:调查天气对人类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二阶段 要求范围

   研究三个有特色地区的自然的,人文的特征及其环境问题

   调查这些地方的特征是如何影响自然,及人类活动所占的位置如何

   研究人类如何影响环境,人们怎样及为什么要寻求办法来管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

   机会:

   研究居民区的土地如何以不同方式被利用

   调查由土地利用引起的特殊事件

   研究世界不同地区的天气条件

   第三阶段 要求范围

   考虑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会引起哪些问题

   研究两个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所导致的不同特征及区域变化

   研究每一个国家的两个地区的特征

   研究一种植被的特征,植被类型与气候,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调查一下为何有些地区被称为极有风景吸引力以及怎样引起这些地区的冲突性需求

   研究怎样来计划和管理这样的环境

   研究可持续发展,房管及环境保护如何影响这些计划及管理

   研究水的供应或能量供应及其环境意义

   机会:

   研究人口与资源如何联系

   调查因土地利用引起的冲突

   研究经济生活分布变化的影响

   研究发展的不同以及它们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四阶段 无特殊项目,但GCSE准则对大纲做如下要求:

   形成对一个地方的概念,发展一种对环境判断的能力

   研究人

总结:本文关于调查活动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调查问卷引用文献:

[1] 财务调查方面论文题目 财务调查论文题目哪个好
[2] 比较好写的财务调查报告论文题目 财务调查报告论文题目哪个好
[3]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的论文选题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小学生五年级科技小论文排名》word下载【免费】
调查问卷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