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模式

主题: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9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数字节目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数字节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数字节目论文范文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论文

目录

  1. 一、电视相亲节目的产生与现状
  2.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分析
  3. 1.双循环模式
  4. 2.一致性模式
  5. 3.波纹中心模式
  6. 三、在电视相亲节目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7. 四、电视相亲节目的负面传播功能
  8.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数字节目

■詹玉姝

【摘 要】目前,继湖南卫视最先推出《我们约会吧》大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之后,国内又有两大卫视相继推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同时在国内观众当中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类相亲节目在播出过程中的传播模式与受众心理需求的相互关系及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视相亲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果.

【关键词】相亲节目 传播模式 受众心理 负面影响

一、电视相亲节目的产生与现状

2009年12月24日,湖南卫视的大型电视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首次播出.紧跟湖南卫视其后的,是江苏卫视在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同类型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与浙江卫视在2010年5月28日推出的《为爱向前冲》.三大卫视推出的电视相亲节目形式均为大型群体性和参与论文范文友节目,选手以个人名义参加.多位女嘉宾集体亮相,几位男性追求者依次上场,要求连闯数关,最终能成功打动心仪女嘉宾并仍有亮灯支持者,男生就能最终牵手成功.

在这三档大同小异的节目中,受到非议最多的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由于节目中出现了一些炒作错误价值观的倾向,在社会观众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0年6月2日和8日,国家论文范文先后下发管理通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提出严禁炒作拜金主义;与此同时,论文范文电视台在晚间《新闻联播》中以评论的方式报道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乱相,在6月23日的《新闻1+1》中对此做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也刊发整版报道,批评相亲节目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低俗价值观等.至此,疯狂发展的电视相亲节目受到当头一棒,其中最为惹眼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不得不紧急停播,对外宣称栏目调整,延期播出;跟风的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也停播《为爱向前冲》改播《冲关我最棒》;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则保持原播出状态,只是在节目参与的方式上进行了微小调整.

纵观这三大卫视的电视相亲节目的产生与现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大型电视相亲节目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一方面是国家的打压控制,一方面是社会各界的非议,在面临这些压力的同时,电视媒介自身还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突破点求生存.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分析

从电视相亲节目的内容与播出形式来分析,这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显现出涵盖现有的几个理论模式的综合特点.

1.双循环模式

从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也称德福勒模式)来看,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行为应该是发生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由于节目的直接参与者是广大受众,因此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电视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通过对节目的不同环节的参与而成为信息的传送者.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行为主要体现出了此模式提出的双向性.

2.一致性模式

该模式认为,传播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固有信仰、观点、态度的威胁或强化程度.从这个模式的特点来分析电视相亲节目,可以看出,节目中所播出的婚姻恋爱观念对于社会受众的婚姻恋爱观念有着显著的影响,比如节目播出后就在舆论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拜金主义的讨论,尤其出现了几位极其拜金的焦点人物,而这样风起云涌的热炒恰好是对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效果最好的验证.因此,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也带有一致性模式的影子.

3.波纹中心模式

波纹中心模式是由美国传播学者R.E.希伯特等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在这个传播模式中,大众传播过程犹如投石于水池中产生的现象——石子击起波纹,波纹向外扩展到池边时又朝中心反向波动;在扩展和回弹的过程中,波纹(即信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此模式强调大众传播同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显示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电视相亲节目在播出后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巨大非议和国家论文范文的控制打压,之后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停播,改播等现象,这无疑反映出这类型的电视节目在其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因为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内容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紧密相连,在其传播过程中,其传播模式也显现出波纹中心模式的波纹状态.

三、在电视相亲节目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一档大型婚恋交友节目能在一个省级卫视迅速获得较高的观众收视率,并且被别的省级卫视相继模仿推出.从受众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应与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紧密联系.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正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使用与满足理论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在“使用与满足”的过程中,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目前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几乎都定位于时尚、婚恋的真人秀节目,参与节目的场上男女嘉宾以20到30岁之间的年龄段为主,他们似乎就是现在最热门的“剩男剩女”们.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很自然为了这一类人提供了心理需求的满足,并让这一部分人更加主动地选择节目,从节目中获得更多的满足.因此,节目所提供的婚恋交友机会无疑成为了吸引大众的主要魅力.以该核心年龄层的男女为基础,带动其周围亲朋好友,只要家有适婚青年,全家都愿意观看这个节目,这样就顺利地介入社会大众的行为,为其提供心理需求的满足,并逐渐使得社会大众对其产生某种依赖.

各大卫视争相推出此类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必然是为了寻找自身求存的道路,但是能够走向火爆的一个隐性因素也不可忽视,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人们往往寻找不到那些属于本质生活的部分,他们出现了极度的心理需求,他们自己也在努力地寻找,但是当媒介为他们提供了这种看似真实又合乎情理的满足时,他们会无条件地信任媒介,依赖媒介.因此,抓住时机的节目,才会拥有那么大的力量抓住受众群体.

四、电视相亲节目的负面传播功能

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方面,众多传播学家以及学者都从正面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社会四功能说”,对比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增加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娱乐功能,这类型电视相亲节目无疑拥有娱乐社会的正面功能.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类型电视节目的负面传播功能所带来的负面传播效果.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在研究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就提到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大众传媒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节目中大量的拜金主义观念倾向,多次出现持低俗价值观的拜金女,顾问嘉宾提出的扭曲问题,无疑不断地将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引入不正确的方向,使社会大众过度地沉溺于这种表面猎奇的信息传递方式与通俗可笑的娱乐当中,其中一部分社会大众很容易就失去社会判断力,或者说是丧失了思维能力.这类长期不间断播出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不断强化节目中出现的偏激观念,潜移默化就影响了社会大众的思考与固有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了全社会的情感认知结构.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数字节目

在这样的负面功能引导下,必然出现负面的传播效果.从《非诚勿扰》开播以来,就该节目引发的话题不断,在这些话题当中,引起人们讨论的更多的不是积极向上的正确婚姻价值观,而总是围绕拜金,虚假,作秀等这类话题展开.同时,从该节目走红的女嘉宾不断以出格的方式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并传递着偏激的思想,这些偏激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婚姻恋爱观念这个范畴,逐渐深入到社会*,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这无疑使得这档节目超出了预期的传播效果,从单纯的吸引观众而发展成为对社会大众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从最初的希望获得绝对收视率,到今天被国家控制,停播,改播,收视率直线下降来看,经过时间与社会的考验,电视相亲节目自身的传播负面功能就必然导致如今这样的负面传播效果.

结语

通过对电视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受众需求以及其产生的负面效果这几大方面的分析,大众媒介应该仔细审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作为舆论导向工具应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在泛市场化的今天,媒介也不能只关注自身的经营利润,更应该超越“市场化”,回归作为现代社会舆论导向的工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以社会利益为重,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以大众文化的顺向发展为目标,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在首要思考位置.大众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媒介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媒介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引导大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活风气.

因此,目前的电视相亲节目在国家论文范文的干预下,应该仔细审视节目内容中所倡导的婚姻恋爱价值观,提倡紧跟时代的、健康的婚姻恋爱价值观,让受众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也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⑦http://baike. baidu. com/view/1180647. htmfr等于ala0-1-1.[01].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视听媒体中“模糊数字”的运用

■朱建设

【摘 要】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字,但准确的数字反而让人模糊,模糊的数字却让人感觉清楚.笔者借用“模糊数字”这个词,谈谈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如何运用“模糊数字”.

【关键词】广播 电视 模糊数字 运用

二十多年前,当广播还是县级唯一的媒体时,我们每天有一档15分钟的“报纸摘 要”栏目,在摘取报纸重要信息的同时,编辑为了方便听众,除将少数难以听懂的书面语言改写成广播语言外,在内容上不可能有大的改动.但总编在审阅、签发稿件时,往往会将其中的数字表述作一些改动.比如:“连日来,上堤军民共14896人,共运土石方60920方,人均搬运土石方4.09方,使整个大堤安全渡汛.”改写成了“连日来,上堤军民近1.5万人,共运土石方6万余方,人均搬运土石方超过4方,等”.

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自采的稿件中也可以列出很多,当时笔者刚刚入门,心里始终有个“结”.“近1.5万人”、“6万余方”、“超过4方”等等,这些经过改动的数字,在准确的数字面前,无疑是不真实的.时隔几年,笔者看到了一篇关于新闻宣传中数字表述的相关文章,该文章指出“这些数字的表述,在语法上、语义上是正确清楚的,但与真实的数字相比,又是模糊的,我们权且称之为“模糊数字”等对于这样的‘模糊数字’,受众并没有产生模糊和不真实的感觉,相反,感觉清晰而明白;而冗长的所谓准确数字,受众反而感到繁杂、模糊.”

为什么准确的数字反而让人模糊,模糊的数字却让人感觉清楚.笔者借用‘模糊数字’这个词,谈谈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如何运用“模糊数字”.

在现实生活中,口头传播,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大量的信息交换面前,有关客观事物的数量,一般需要用准确的数字来表达,但“模糊数字”式的表述无处不在.“哟,你家这台37寸的液晶电视刚买的吧?论文范文?我也想买一台.等‘3000来块钱.”类似这样的表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3000来块钱”,回答的虽然是“模糊数字”,但并没有让你不满意,也没有让你对这台电视的论文范文是29 18元或是3099元这一准确数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的诉求.相反,运用“3000来块钱”这一“模糊数字”的回答,更显得快捷高效,并让你很快对这台电视的论文范文有了认知,并从性价比上加以考量,决定买与不买.

从人们运用口语传播信息这个层面上讲,笔者以为,广播、电视也都是一种以声音诉诸于人们听觉的传播工具(当然电视也有它的画面语言),新闻信息中大量的数字表述,基本上是依赖声音来传播给受众,但由于声音的稍纵即逝,它既没有口头传播中语言的重复交流的余地,也没有报纸、网络媒体能让受众多看几遍的自由,甚至连回想一下播出的数字,都会影响到下面的收听、收看效果,也就是说,它不能让受众有一点回过头来重新感知的自由和余地.因此,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数字表述方式,对提高收听收看效果,就显得很重要,影响人们记忆效果的因素很多,但就从听觉的识记规律来看,听觉感知的数量越大,识记的效果越差,识记者的识记积极性也越低.反之,感知的数量越少,识记者的识记积极性也越高.而这种表现,反映在数字的识记上更为明显.比如:“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964786000元.”这样一长串的数字,让人听了一遍之后,不但很难记住,反而感到模糊,甚至打消了对这一数字的识记论文范文.如果我们的表述是“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80亿元.”受众在听到这一“模糊数字”时,很容易就记住了,假如去年同期是60亿元左右的数字还在记忆中,那么他对全市上半年工业企业销售状况很快作出自己的评判:今年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

可以说,要让数字在瞬息即逝的过程中被受众记住,以此达到更理想的收听收看效果,就不能避免“模糊数字”的运用,或者说用“模糊数字”来表述事物的数量或形状等方面.也许有人要问,运用“模糊数字”是不是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笔者认为这是理解上的误区,“模糊数字”并不是虚假数字.比如:把“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5倍”,改成“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还拐个弯”.这样的表述既活泼形象又便于记忆,语义表达也很清楚,并没有违背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且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当然,对“模糊数字”的使用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具体的信息内容、客观事件的内在要求来决定.笔者有以下一些体会.

1、重要的且时效性很强的信息中的数字表述要少用“模糊数字”.比如说带有公告性的数据、涉及国家重大政策调整的数据,从统计学的角度或是法律法规有所规范的数据,运用“模糊数字”要谨慎.如:GDP、CPI、PPI数据,灾害性报道的伤亡人数等等,尽量要用准确数据,如掌握得不是很准确又需要运用这些数据时,要有修饰性语言加以注明.为了强化记忆,重要的数字,电视还可同时采用字幕提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重要的数据运用“模糊数字”会显得更加恰当.比如:“前几年,我国的CDP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76年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万多人”等等,这些数据,由于重要程度和时效性,虽不能“模糊”,但这种表述似乎显得更清晰明白.

2、不能“模糊”得太离谱.也就是说在运用“模糊数字”时,大脑中更要绷紧真实性原则这根弦.你不能把“7490元”说成是“近万元”,千万不能把小学数学中四舍五人的方式用在“模糊数字”的表述上,同时还要根据信息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来决定“模糊数字”表述的精确程度.如在采访一家大企业时,该企业的产值是“38260万元”,可以表述为“38000多万元”;但一家小企业的产值是“1230万元”,就不能表述为“1000万元”,那可能是这家企业二年前的产值,但可以表达为“1200多万元”.

3、运用“模糊数字”也要与时俱进.二十年前,我们表述一个县级的地区生产总值时,往往精确到万元,而二十年后,由于数字的增加和数字的庞大,往往精确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基数的庞大,我们在表述增长率时,二十年前“增长10.23%”的精确数字可以表述为“增长10%”.但二十年后,基数每增长0.1个百分点,都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我们在表述时要有一定的精确度,把握住“模糊”的程度.美国国家GDP升降的表述,就精确到0.01,就是因为基数的宠大,每升降0.1个百分点,甚至在特定的经济周期内每升降0.01个百分点,对世界经济的牵动都有很大影响.

4、无论是准确数字还是“模糊数字”,都要避免连续大量的运用.这点在广播电视中影响收听收看效果显得更为明显,在数字表述中,尽可能形成“小单元”或简单“组块”,更好地适应受众的识记“容量”范围,提高受众的识记论文范文.

5、运用“模糊数字”要在提高业务技能上下功夫.“模糊数字”运用恰当与否,与广播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有直接关系,驾驭“模糊数字”运用的能力,决定了作者对这一客观事件的认知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理解每个特定的数字与特定事件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运用好“模糊数字”.

总体说来,“模糊数字”的运用要本着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要本着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把握好客观事物中对数字表述的特定要求和一般要求,根据重要性、时效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要素来加以权衡,灵活恰当地运用“模糊数字”.二要本着广播电视媒体用声音这一特定的传播手段(稍纵即逝),使“模糊数字”在不失真的原则下,让受众听得更明白清楚,更容易产生记忆,并通过记住这些“模糊数字”,来回味整个事件的全貌,使之更加清晰,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收听收看效果.

(作者单位:桐城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数字节目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引用文献:

[1] 管理会计和数字经济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关于管理会计和数字经济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风险管理和数字货币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风险管理和数字货币方面论文范文素材5000字
[3] 管理会计和数字经济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管理会计和数字经济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模式》word下载【免费】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