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数控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浙江

主题:技工学校教师资格证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教师技工学校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师技工学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教师技工学校论文范文

技工学校教师资格证论文

目录

  1. 技工学校教师资格证:佛山邮电技工学校教师健身队

论文题目: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技工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广东技工教育担负着为广东省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自1998年"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出现以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口号.10年来,此项工作进展如何?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本论文范文过广泛收集各类文献资料,在文献综述中,对"双师型"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及探讨.从广东省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队伍结构,教师培训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广东省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对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用比较的方法从国内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提出了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以及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Title: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of Guangdong technical school's "double petency" Teaching Staffs' Building

   ABSTRACT

   Techn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ent pa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 aim is to train technician fo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enterprises .Guangdong technical educ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bringing up high quality laborers for the province. 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laborers need to construct a high quality teaching staffs.

   Since the concept of "double petency" teachers appeared on "the opinions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facing to the 21st century" set by the former National Education mittee in1998,the building of "double petency" teaching staffs becam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building of the teachers' staff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se ten years, what's going on about this job? and what's matter we h论文范文e encounter? Both are what we concerned.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theory about "double petency"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phases and connotation of "double petency" teacher. Second,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staffs of Guangdong's technical schools from the structure, building history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uble petency" teaching,and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double petency" teaching staff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ry to point out the strategy on the building of "double petency" teaching staffs in GD,The specific channel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of the building of "double petency" teaching staffs, also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introduction and viewpoints.

   Key Words: Guangdong technical schools, "double petency" teachers,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 the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中文摘 要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I

   英文摘 要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II

   目录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III

   第一章 导论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

   第二节 研究综述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

   第三节 研究方法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7)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

   第二章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9)

   第一节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9)

   第二节 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0)

   第三节 现存问题根源探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0)

   第三章 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经验等等等等等.(26)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6)

   第二节 国外的经验及启示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8)

   第三节 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与启示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3)

   第四章 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等等等等等等(37)

   第一节 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等等等等等等(37)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为等等等等等等等(39)

   第三节 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举措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2)

   第四节 企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8)

   结束语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等(51)

   参考文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52)

   第一章 导论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据统计,至2007年第一季度,全省劳动力需求中对求职者的技术技能等级的需求为129.27万人,而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仅为54.08万,缺口75.19万人,为广东技工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另外,2006年我省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两个重要文件,广东省技工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才的培养靠教师,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技工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生产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开发新项目,技术攻关以及从事科研,技术服务的能力.因此,技工学校的教师既应是专业理论方面的名师,又应是生产实践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原国家教委1998年正式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旨在提高职教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技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技工技术教育在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技工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青年教师依然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

   选择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是因为技工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主动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培养适合地方的+应用技术人才,在分析技工教育中的相关问题时,就不能脱离区域这个背景.而且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强省,就该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技工教育发展的地位而言也是必要的.另外本人有多年在广东省技工学校工作的经历,个人工作的性质和兴趣为研究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研究综述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研究

   1,有关"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变化

   由于"双师型"教师本身是个政策的产物,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概念的政策变化做综述."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概念的提出.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双师型"要求最早出现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但成熟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等,对教师的资格,职责等作出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后,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代表的一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性研究,1997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行"双证书"制(既有大学本科或专科论文范文书,又有技术等级证书),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教学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标志着我国在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此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各职业学校的重要课题之一,培养"双证书"职教师资己成为职业学校的共识.这一阶段虽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是对其具体涵义,各文件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二阶段,内涵发展阶段.2000年1月17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指出:"'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等.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丰富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该《意见》 附则二,师资队伍管理中指出,"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业务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教师".200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的通知》(教发〔2004〕41号),"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此阶段,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中都会提及"双师型"教师,注重了对"双师型"专任教师数量的要求,并开始探索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如通过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做为*教师,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但是并没有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评价标准.

   第三阶段,标准的明确.2000年3月2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的通知》(高教司函〔2000〕36号),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工作,其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便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的建议.该《通知》首次提出"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指出:"具'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不含公共课教师,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①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的各实践性教学环节;②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种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或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改造项目,有两篇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其他类参照上述条件统计."2000年9月14日《教育部关于启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通知》(教发〔2000〕168号)"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突出,专任与兼任相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一阶段,概念上出现由"双师型"向"双师素质"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对于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一方面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期,师资队伍本身的素质的限制,短时间难以达到"双师型"的标准.于是这一阶段的文件在概念上开始出现变化,对于教师个体上出现个体标准的下移,强调"双师素质",对于教师队伍则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四阶段,趋于完善期.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论文范文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明确提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②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己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006年12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逐步加大*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等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还出台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等文件,发挥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可获得"双师"素质证书.在之后的文件中也一直强调专业教师可申请第二专业技术资格,可取得证书.而且这一时期还侧重于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保障措施,比如,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对"双师素质"教师在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待.

   2,专家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

   自1997年到2002年的六年间,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献探讨可以说是热火朝天.诸多专家,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标准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双证"即"双师".它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为判断标准.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应智国)."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刘祥).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姚贵平,李利).二是"双职称"即"双师".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如"教师+工程师"或者"教师+会计师"等等,即教师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职称(卓维松,陈铁军,朱晓妹,杨旺才).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韦玉轩).四是"双素质"即"双师".认为从教师个体来看,只要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即专业课教师既具备了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一工程师,教师一技师等复合方向发展(陈周钦,李明惠).五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但是过于强调整体忽略个体的提法,容易造成专业指导教师与专业理论教师分割.

   通过以上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和专家评述的分析,可以发现,所谓"双师型"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即掌握本专业领域系统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具备比较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具有现场教学和现场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即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育技术.教科研能力,即了解国内外专业发展基本情况,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组织协调能力,即具备与企业,行业的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能力.管理和职业指导能力,即能承担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具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能力,较强的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创新能力,即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本论文中的"双师型"正是基于这两层涵义进行研究的.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教师个体的建设,主要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入手,界定他们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二是从教师整体入手,通常论述"双师型"教师应保持怎样的结构或状态(余群英).三是从理论上入手,阐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如: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他们还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平衡,学历层次低,培训滞后等问题(唐锡海).

   对于"双师型"教师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措施和建议:一是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培训现有教师,引进"双师"人才,聘请*教师等(王文龙,刘爱群).二是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应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向"双师型"转化(王荣成,丁训言,伍学雷,梁承忠).三是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在于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出论文范文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淘书中).

   综上所述,就目前研究来看,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已经从标准的认定深入到素质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和途径,肯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证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行性.这些研究成果对笔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研究的方法

   本论文涉及对已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献的分析,对国内外关于"双师型"师资研究的阐述,及对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研究,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本论文分别采用如下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家教委,教育部及劳动部相关文件进行广泛的收集,从图书馆和电子期刊上检索和搜寻大量有关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图书及文章,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把握,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发现目前研究出现的问题.二是调查法.本课题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法,对广东省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数值上的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三是比较研究法.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广东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参考有关行政管理学,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的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除了这些方法外,还采用了历史法,访谈法等辅助方法.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热点和难点,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也理所当然是问题的关键,但是论文如果仅限于此就和大多数人的论文雷同.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就体现在切入视角的创新,由于大多数论文都是从"双师型"的概念,单个高职院校或教师个体进行研究,而很少有针对区域及 "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研究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到整个区域发展,技工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影响,所以本论文选择从区域的层面来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并涉足了鲜有人研究的技工教育领域.此外,本文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得研究上也比以往的研究者更为全面和更富针对性.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从广东省技工教育的实际出发,对广东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现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广东省"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目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第二章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为了全面调查广东省技工教育的现状,2006年,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对全省技工学校的校长及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非常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技工学校的教育机构,人员情况,与企业合作情况,人事管理,财政情况,教师的工作状况及教师培训情况等,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评价.2007年6月,笔者随同基金会专家参观了江门市高级技校,湛江市高级技校,茂名市第二技校,阳江市技校,省城市建设技工学校,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省国防科技技工学校等学校,并对有关校领导,教师进行了访谈.此外,笔者还结合广东省劳动保障厅每年所做的"技工学校综合情况"统计表的数据及多年来在技工教育一线工作的体会,对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进行了现状的调查.在此着重介绍广东省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是因为要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只有在了解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我省技工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伴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起伏前进,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里,我省师资队伍经历了调整,充实,改革,完善,提高,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我省技工教育步入了迅速发展期,大量优秀的人才涌入技工教育教师队伍.但是在1996年之后,技工教育快速发展的势头出现了明显的逆转,初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的热情大大超过了报考职业学校.造成了技工学校招生难,生源差,就业难,成为一段时期内我国技工教育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形成恶性循环,那时候没有人愿意到技工学校任教,技工学校的师资队伍逐渐萎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滑.这一时期技工学校的教学工作均由教务科室与实训科室分别承担,各执行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任务,形成理论教学,实习教学两大块,相互割裂与独立,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及实际经验不足,学生对工艺课内容不易理解和接受,而实习指导教师通常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虽然1998年国家教委提出"双师型"教师是针对当时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情况提出的,是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准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出的.但是技工学校当时发展困难,师资严重短缺,"双师型"教师也一直没有在技工学校中正式提出.

   2001年之后,由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要,制造业的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使技工教育又步入了发展的正确轨道.《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标志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近几年来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投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逐年提高,吸引了众多优秀知识分子投身技工教育事业,同时各级劳动保障部和各技工学校充分认识到提高师资素质的重要性,加强师资培训,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素质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2006年全省技工学校教职工数由2002年的11740人,增加到16162人,增长44%.专职教师约1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0%,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40%,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52.1%,分别比2000年增长33.3%,33.9%和49.7%.2001年后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期,"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内涵及建设途径在高职教育领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双师素质"的概念也广为人们所接受.而技工教育这一时期也开始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体化"教师的目标.《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2〕12号中规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使职业培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教研,教改能力普遍增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不断增多,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相结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在高级技工学校的评定办法中规定: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实习教师总数的45%以上.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以上.学校应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但是对于"双师型""一体化"教师

技工学校教师资格证:佛山邮电技工学校教师健身队

340;概念和具体标准仍然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

   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广东省技工学校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仍然存在着困难与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总体情况

   1,教师总量不足

   表2-1 全省技工学校2006年与2002年建设发展情况对比

   项目 2006年 2002年 增长百分比 一,学校所数 202所 186所 8.60% 二,招生数 150802人 82000人 83.90% 三,在校生数 381642人 191400人 99.39% 四,毕业生就业率 98.16% 97% 1.2% 五,在职教职工数 16162人 11174人 44.64% 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讲师 1285人 754人 70.42% 一级实习指导教师,讲师 3872人 3016人 28.38% 六,全省技工学校占地面积 960.85万平方米 594.0043万平方米 61.76% 七,全省技工学校建筑面积 580.58万平方米 422.0720万平方米 37.55%

   资料来源: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一枝论文范文立南粤.2007.3.1

   从表2-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广东省技工教育事业改革创新,迅速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全省技工学校招生总数仅4000人,在校生9700人,校均在校生规模128人.2002年全省技校招生数为8.2万人,在校生19.14万人,到2006年,招生数达150802人,在校生数达381642人.2003年以来是广东省技工学校发展最快的时期,原因在于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技工教育作为战略大计,纳入"十项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主持制定积极扶持发展技工教育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技工教育的财政投入,有力的促进了我省技工教育大发展.在广东省技工学校招生人数,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全省技校的教职工数也有一定的增长,从2002年到2006年全省技校教职工数增长了44.64%,其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讲师增长了70.42%,一级实习指导教师,讲师增长28.38%.但是相对于在校生数99.39%的增长比例,明显教职工的增长率滞后于招生数的增长.到2006年底,全省共有在职教职工16162人,其中专职教师10921人,管理人员5241人,*教师2541人,任课教师总数13462人,在校生数38万人,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比例为2:1,师生比达1:35.在与部分技校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一般教师周课时数在15节以上,最多的周课时数达到20节以上,而且近年来由于技工学校扩招迅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加大,可见我省技工学校教师总数缺口很大,教师的管理和教学任务繁重.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表2-2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总体情况

   年份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数(人) *教师(人)数 一体化教师数(人) 在校生数(人) 2004 186 13988 9537 2119 2453 28万 2005 191 14583 10337 2664 2864 33万 2006 202 16162 10921 2541 3370 38万 2007 217 20239 14750 2244 4907 45.8万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技工学校综合情况表整理

   从表2-2中可看到,虽然近年来"一体化"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到2006年为止"一体化"教师才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0.8%,这与高级技工学校评估中要求一体化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还有很大距离,同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体化"教师是技工学校对应"双师型"教师提出的一种认定标准,是指教师在资格上既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有技能等级证书,有能力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重任务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并不一定就是技工学校教师的高层次,因为有的"一体化"教师可能理论,实践都行,但都算不上精通.自然,极少数教师既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学历,又具备高级技能和教学能力,这样的"双高"甚至"多高"人才才肯定是"双师型"教师的高层次.而且对于"一体化"教师的认定标准,主管部门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各学校还处在各自标准之下认定"一体化"教师,有的学校为了使本校的"一体化"教师数量达标,在具体操作时会降低评价的标准,把不合格的教师纳入"一体化"教师的队伍,因此 "一体化"教师所占比例的真实数据也很难考究.可见,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标准和评定办法是当前必须尽快解决的.

   二,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情况

   1,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过少

   到2006年底,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总数13462人,其中专职教师10921人,*教师2541人,具体见下表:

   表2-3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类别比例

   教师类别 专职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 专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 *文化

   技术课教师 *生产

   实习指导教师 总计 7175人 3746人 1423人 1081人 比例(%) 53.2 27.8 10.5 8 比例(%) 80 18.5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学校综合情况报表. 2007.2.14整理

   从表2-3可见,我省技工学校教师中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人数过少.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技能的素质全面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技工学校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应该为1:1,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顶岗工作,因此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比例也应该是1:1.但是目前我省技工学校教师中文化技术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7%,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占27.85%,实习指导课教师明显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工程实践水平低.这就使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度加大.

   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国外很多国家,如德国,瑞士,美国等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德国,来自企业的*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的比例大致达到1:1.但目前,我省技工学校*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为1:4,*教师队伍明显不足,而且目前技工学校的*教师,虽然都有一技之长,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及先进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虽然大多数*教师对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思想不稳定的教师.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教师受本身岗位的影响,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二是*教师的来源渠道有限,难以择优聘用;三是技工学校办学经费有限,*教师的待遇不高,吸引力不大;四是对*教师的聘用和管理的问题,各校普遍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

   3,职称结构欠佳

   到2006年底,全省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共7175人,实习指导课教师共3746人,其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2-4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技术理论教师职称比例

   职称 高级讲师 讲师 助理讲师 总计 1064人 2925人 2566人 比例(%) 14.8 40 35.7 表2-5 广东省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职称比例

   职称 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一级实习指导教师 二级实习指导教师 论文范文实习指导教师 技师,高级技师 总计 221人 947人 864人 492人 1695人 比例(%) 5.8 25.2 23 13.1 45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学校综合情况报表.2007.2.14整理

   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反映教师队伍总体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合理的职称结构能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现代化学校的高级和中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能低于20%和50%,等技能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能低于20%".但是以上资料显示,我省技工学校的职称结构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过低,而初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过高,反映了技工学校普遍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因此,学科带头论文范文中青年骨干教师应该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排头兵.目前技工学校高学历,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远低于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而在职培养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高职称教师偏少这一状况在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这势必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

   4,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

   在对全省202所技工学校的校长发放的调查表中,45.2%的校长给出了教学人员的年龄.从年龄结构分段情况来看,被调查院校中25岁以下的教师占15%,26-35岁的占29%,36-45岁的占30%,46-55岁的占30%,55岁以上的占6%.

   图 2-6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年龄结构

   均衡的年龄结构应该呈正态曲线分布,30-50岁被认为是教师的最佳年龄区,应该成为教师的主体.这里36-55岁的占总比例的50%比较合理,但是青年教师25-35岁的占了44%比例过大,我省技工学校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而且近两年不少技校编制大幅度增加,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青年教师的比例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校的师资培养规划和社会环境决定的.目前各技工学校的教师管理与培养制度,都比较有利于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挥才干,再加上广东省近年来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逐年提高,吸引了众多青年知识分子投身教育事业,学校青年教师人数迅速增加.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年龄断档,形成了青年教师在学校占绝大多数的现象.青年教师的增加,虽然一方面可以使教师队伍具有整体上年轻化的优势,但是年轻教师过多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不安于现状,受物质诱惑大,对物质利益看得比较重,且年轻人的购房,买车压力大,青年教师自身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及重塑过程,对工作的专注,投入,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对教育工作的耐心有一定欠缺.虽然年轻教师勇于挑重担,但同时青年教师多数为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必须借助系统,有序的培养才能使之成长.所以这一年龄层次比例过大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另外,学校内能真正称得上学术带头人的教师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因此中年教师的比例应该适当扩大.

   5,学历层次偏低,结构单一

   全省技校,在职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0%,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5%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中职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为100%,但我省目前学历达标率仅为65%,还有64%的教师需要进行学历进修.另外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不到千分之一,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几乎为零.学历整体水平离国家办学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更谈不上"双师型"教师的学历要求.全省技校中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比例偏低,这与广东省技工教育迅速发展的状态很不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技工院校在引进硕士学位以上的人才时其竞争力远不如普通高校,这使得我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点较低.此外,根据调查显示我省技工学校教师中90%以上是单学历教师,多重学历教师的比例很低(见下图),而且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将不断调整,昔日的"双师型"教师也可能因为专业的消失而消失,多重学历教师少也将增大"双师型"个体教师培养的难度.

   图2-7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学人员学历情况

   6,教师的来源单一

   从调查情况看,我省技工学校教师的来源主要分为四个渠道: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聘入,从其他学校调入,本校毕业生留校,从企业调入.其中,从高校毕业生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最高,从企业,科研机构调入的教师非常少.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7%,教师来源相对单一.教师来源单一使得"校长们普遍认为新雇佣的教师中最缺乏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因为青年教师一毕业就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必须的专业技能,再加上学校原有教师中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十分短缺,教师很少能进行实践技能的交流和相互帮助,且技工学校科技开发,社会服务职教体系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时间长了,教师的工作范围就被限定在某一学科内,无法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

   图 2-8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的来源情况

   三, 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培训滞后

   1,主管部门组织教师培训情况

   2003年来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组织的技工学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与天津职业师范学院合作,联合举办教师机械制造专升本学历教育培训.二是利用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的教育资源,举办多期师资大专班,3年来共招收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共300名,毕业后大多数在我省技工学校工作.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班.如校长学习班,"行为引导教学法"学习研讨班,"四新"技术培训班,新版教材备课研讨班,全省共有272名技校领导和20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四是开展职业培训和技校教师教育理论函授培训.近3年共培训3000多名教师.五是2003年以来,先后跟奥地利,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目前,贷款引进的"奥地利数控设备及培训课程项目"正继续往前推进;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对我省技工教育状况开展了评估,广东省选送15名教师到该基金会下属的湖北和山东省培训中心进行免费培训,此外,还有300多名技校教师被派往国外,海外进行培训.虽然2003年以来广东省教师培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到2006年底全省技工学校202所,在校生38万人,从事技工教育在编专职教师约1万人.按省委省政府2017年全省技校生达到36万人的要求,全省技工学校教师实际需求数(含*)将达到2万人,年均需新增师资2000人,年培训量至少3000人次,师资培养任务十分繁重.而每年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中,除了技校教师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产实习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函授培训是每位教师上岗前必须培训的外,其他的培训参与的人数都非常有限,即使是有些教师被派去培训也都非常随机,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此外,广东省教育部门建立了7所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分别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顺德梁俅琚中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是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广东省技工学校并没有与这些培训基地进行很好的合作,同时广东省目前还没有一所技工学校教师专门的培训基地.可见我省技工学校师资培训仍然严重滞后于技工教育的发展.

   2,学校教师培训现状

   在对全省技工学校校长的问卷调查中,有51.6%的校长对新雇用教师的不足之处作了回答(如图2-9).从图中可见大多数学校的校长都认为新雇用教师最缺乏的是实践技能.但是在对学校教师的问卷中发现,认为学校没有系统培训体制的占50%,说明尽管校长们知道新教师缺乏技能,但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教师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还局限于传统的学历提高及最基本的教师上岗资格考证培训.参与专业技能培训和即将参与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所占比例过少(如图2-10).可见目前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培训特别是技能培训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图2-9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培训情况

   图2-9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培训需求

  

   图2-10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培训情况

   3,企业参与教师培训情况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企业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对8个行业103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对8个行业55所学校进行了调研,对校企双方合作的评价,如下表所示:

   表2-11 校企双方合作状况和态度评价表

   评价主体

   评价项目 企业对和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态度的评价 学校对争取支持办学的效果自评 参加学校董事会或管理会 2.53 2.93 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开发 2.81 3.00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3.36 3.47 为老师提供实践机会 2.94 为学校提供*教师 2.65 2.80 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 2.34 2.59 签订单录取学校学生 2.71 3.12 委托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2.96 3.08 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 1.88 1.96 资料来源:根据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整理

   说明: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还算满意,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来自学校和来自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自评指标在1.88-3.50之间,整体满意度较低.但整体评价上有差异,企业评价低于学校评价,反映了企业在校企合作处于被动,这方面的意识更淡薄一些.而学校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处于主动,更多的想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此外,在校企合作的范围内,更多的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的甚少,学校自评中甚至没有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的评价.可见,目前广东省企业参与职教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

   现存问题根源探悉

   通过对广东省教师队伍现存问题的阐述,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探求这些问题的根源如下:

   一,对技工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

   社会对技工教育的认同度低

   由于受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人们长期存在轻视技术工人,鄙视技工教育的观念,加上技工教育所属部门为劳动部门,没有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平台,使得技工学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象不高.于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会去读技工学校,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家长也认为自己孩子成绩太差才去读技工学校,选择技工教育是一种无奈之举.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社会观念的转变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对技工教育的认同度低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同仅限于职业教育领域,其他领域的都非常陌生.这样就会影响教师将"双师型"教师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因为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份子,也是社会人,当教师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而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此外,社会对技工教育及"双师型"教师的认同度低也影响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需要向企业聘用*教师,但是社会对技工教育的认同度低,对"双师型"教师的不了解,都会使企业对技工教育产生不良印象,进而影响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第二,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

   虽然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要求最早出现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但是劳动部门并没有对其涵义做过规定,对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也多出现在高职院校.笔者在对劳动部门和学校领导访谈中发现他们对"双师型"教师的涵义的认识都不太一致,有些学校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双职称,有的认为"双证"即"双师",认识的不同,使得学校提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目标相差较大.同时,虽然"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问题在职业教育界沸沸扬扬的讨论了几年,但目前技工学校并没有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而只是在技工学校的等级评估中提出"一体化"教师(也没有明确其定义及内涵)的数量要求.此外,部分教师本身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不足,使得教师对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不感兴趣,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习惯了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育方式,教师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不愿投入足够的精力,因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明显缺乏后劲.

   第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偏向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过于关注"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建设,缺乏整体关照.主要体现于:首先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只是在技工学校等级评估中规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于是各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组织培训,增加教师获得技能等级证的比例,加上主管部门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下移,规定"一体化教师"为技工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的目标,成为容易达到的目标,这就加大了技工院校对"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关注.对个体的关注必然影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的重视.比如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很多技工学校聘请外聘教师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师的不足,真正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技术能手的数量较少.*教师的聘请,并没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四,不能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产业化是在"穷国办教育"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经费不足却又浪费严重,教育投资者与受益者分离,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想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内在的投资与收益的良性运转机制,使教育步入"以教养教"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但是部分学校误把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等同.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过分关注办学效益.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往往只注重办学规模的扩大,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院校发展的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校舍建设,轻视师资建设.在教师学习,深造,科研,尤其是外出考察,实践锻炼等方面不舍得投入.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而影响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第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评审制度缺失

   一直以来我省技工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只出现在领导的讲话稿中,只是从宏观上指引方向,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及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都还没有统一,就更加谈不上建立起资格认证制度了.而学校方面,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双师型"教师定性不明确,也缺少具体操作的文件,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依据可循.因此,有的学校为了使本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达标,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会降低标准.加之上级主管行政部门评估时只注重最后的数据与结果的呈现,致使整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流于形式.

   第二,缺乏从企业引进,培养教师的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实习指导教师或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任务,给学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活力,另一方面,学校每年派出部分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参加国家有关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的鉴定,同时还可以进行产品开发,为学校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正确的思路和依据等.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我省技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多,就算有也只是出于一种浅层次的合作,如在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接受学校毕业生以补充劳动力等,企业没有进入到办学的核心层次即师资队伍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三,学校缺少一套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虽然在领导的讲话中,都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一再强调,上级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数量目标,也把它作为技工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但是技工学校中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养培训制度.学校制定了一些有关"双师型"教师要求的文件,也仅仅是为了评估验收而准备的,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付之行动.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第一,缺乏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计划

   目前广东省技工学校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还停留在较零散的层次,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还缺乏一体化的构建和整合.教师被派到实习基地去学习,或到企业去锻炼,都比较随机,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杂而无序,呈现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良性发展.

   第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条件不足

   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场地不足.对于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是派他们到生产第一线去锻炼.学校教师虽然有短时间内和学生一起实习的经历,但却没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这主要是由于校企合作的通道没有打通,难以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同时,由于资金的缺乏,除了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极少学校有能力派教师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进行学习或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研修,更无法与国内外有关公司,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建立培训师资基地.另外就目前广东省的技工教育来说,"全省尚没有一所(一个)设备,师资,专业等方面能满足要求的技工学校师资培养基地",严重阻碍了我省技工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是培养,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广东省的教育经费投入中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广东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是368亿元,比上年增加16.09%.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投入小学生增加29.77%,初中生增加48.63%,高中生增加18.54%,而中职生确减少11.02%,省属中专生减少7.74%;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极少.2004年广东省24.5亿元教育专项资金中,用于高等教育的10.4亿元,基础教育12.7亿元,职业和成人教育仅仅有0.94亿元,占3.7%.2005年经费投入,普高112.31亿元,而中专为2.9亿元,技工学校5.2亿元,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3.6%.技工教育经费投入更是不足,近年来由于领导的重视,每年有2亿专项资金的投入,但缺乏制度的保障.学校方面,近几年生源猛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短缺.比如:见图(3-1)尽管学校也意识到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上,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资金的缺口成为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

   图2-12 广东省部分技工学校财政支出情况

   三是师资数量紧张,教师无暇参加培训.由于广东省技工学校扩招,学生数量猛增.全省技工学校师生比例达到1:38.师资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的工作量增大,整日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加上技工学校生源素质偏低,教师管理学生的压力也很大,而课余时间还要忙于编教材,写论文.即使是有机会去培训,也是有心无力,勉强应付,甚至放弃.长期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使教师失去了培训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学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增量计划,但就目前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仍无法达到应有的要求.

   第三,"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管理体制不公平,缺少积极性.缺少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职称评审体系等.当前对教师的考核没有考虑到"双师型"师资之间的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积极性.另外,"单师""双师"一个样,对"双师型"个体教师没有特殊待遇,使许多教师认为"当不当骨干教师,是不是"双师型"没有什么差别,因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职称评定上当前技工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没有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在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上仍然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而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重点恰恰是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现行技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专业教师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这是导致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三是福利待遇低,不能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的理论与经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所谓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从基本内容看,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又有必要的教师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从制度保障上看,国家既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又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每一个教师来说,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自觉追求.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一是"开始教学,寻求适应"阶段,适应期是教师上岗工作初期,适应期的长短(一般在1年至3年之间)获成效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校环境与个人努力程度.在这一阶段,职业教育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必须熟悉学校教育环境,尝试将所学的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并逐步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经验缺乏,年轻教师受婚姻家庭和待遇问题的影响,特别是职业教育易受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发展的影响,使职业学校教师容易出现,专业理想和教学现实的失落,师生关系的摇摆和教学工作盲目性大,情绪容易冲动 .二是"目标明确,形成风格"阶段.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较长.在这个阶段,职业教育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特别关注学校制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目标的达成,并开始取得初步的教育教学成果,期望专业职称的晋升,争取更多的外部评价.三是"自主发展,形成风格"阶段.这是那些具有不懈追求精神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高境界,随着对教学常规的熟悉,工作环境也不富有挑战,已走过关注目标和追求外部认可的阶段,进入到形成风格,追求特色,自我超越或自我实现的新阶段.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几年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如在德国,必须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和一年企业实习,一年指导教学及一年独立教学,才能获得正式资格而成为教师.在我国,对技工教育教师资格唯一具体,明确的要求是学历,至于教师素质应该包括哪些知识,技能,能力,这些内容应达到哪一层次水平都没有明确规定,即没有一种国家或地方级的职业教育教师标准.在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重新考虑教师的执业资格,确定出职业教育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资格认证制度以及相应的地位,待遇,制定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优化职业教育教师人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己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在这一思想下进行的,是当前教师专业化理论在职教领域中的具体实施和细化,技工学校应该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学校师资培训,培养,任用等系列政策,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此外,由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有诸多复杂的内外制约要素和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在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每个老师培养成"双师型"个体教师,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技工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应该从教师队伍的整体入手来进行建设,并依据教师成长规律及特点,给予教师适时而有力的帮助,教育和促进其自我教育,挖掘教师的潜能,促使"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建设.

   二, 双因素激励理论

   有关激励的理论很多,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激发动力的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所提出.在1950年代,他通过对200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访谈中发现,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完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属于激励因素的有工作成就,提升,任务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一个职工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管理人员要确保保健因素是适当的,既有适当的工资和收入保障,工作条件被员工所接受等,但是单纯依靠增加奖金,改善工作条件等外在诱可以消除职工的不满,却并不能激励他们,为使职工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必须重视激励因素的作用,为职工创造做出贡献与成就的工作条件和机会,丰富工作内容,增加工作趣味,井赋予必要的责任,使职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得到企业及他人的认可.

   将双因素理论运用到学校中,则表现为学校领导使用各种方法手段作用于其管理对象—教师,使之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动态过程,为保证这一过程的有效运行,学校领导必须精心设计激励工作系统,包括选择激励方式,设计激励原则,确定激励方法等.当然,激励机制运用得好,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激励因素运用得当与否,对教师的行为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激励因素的作用,将能否成为一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与教师的个人内心需要等联系起来,在组织目标与个人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教师朝"双师"方向奋斗将会产生最大的原动力,使学校在"双师"建设这一项任务上具备了最有利的起点.

   国外的经验及启示

   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与技工教育的办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开展得相对较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进而建设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我省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工学校师资队伍.

   一,美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

   美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具体标准是:须学满大学四年专业课程,并取得学士学位为最低资格,且要求尽量扩展其专业教育为5年;至少修完15年学分的教育专业科目,包括教学实习在内;对新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试用期限不得少于3年;有工业,商业销售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还要有能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对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关心,热心帮助指导学生掌握本职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社区学院.其专职教师要达到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原则上也要有硕士学位,同时*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

   美国的教师队伍是专兼结合的结构.1995年,社区学院中的*教师所占比例为61%,而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教师的比例分别是21%和26%.各社区学院*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从50: 5070: 301998年,美国公立社区学院共有教职上30.1万人,其中教学人员为27.3万人,在教学人员当中,专职教师占36.1%,*教师占63.9 %.

   美国教师的任期一般分为短期合同制和终身制申请权两种.短期合同制是根据学校及教研经费的情况和教师工作的质量,每年签订合同,决定去留.具有终身教职申请权的教师,按规定一班在校任教5-6年后可以申请终身任职.申请终身教职的手续是:经系主任和校长同意,由教师本人提出申请.申请人按照校方规定对自己在教学,科研及服务三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行总结并提供资料,系里每位教师在审看资料后进行论文范文选举,系主任根据论文范文结果附上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并将全部文件上交到学校,由晋级评委会进行审核,讨论和论文范文选举.未获终身教职者,或得到来年再次申请的一次性许可,或得到正式通知不再留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训包括:一是职前的教师任职培训.由于对任职资格证的重视,很多教育学院欲在社区学院从教者提供教师证或认证培训,培训主要采取业余或函授的方式来学习,课程一般涉及教学法,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教育实习,计算机运用,课程开发以及测量与评价等.学员学完这些课程后可以获得社区学院教师资格证.二是在职进修与培训.许多社区学院每年专门划拨一定的经费,供专职教师进修和培训.还向教师提供短期或长期国外访学的机会.教师可以参加教学研讨会或课程进修及其他培训,并可报销相关论文范文.针对专职教师进修,还有一些社区学院加强了与附近大学的联系和合作,以推动和鼓励教师进修或提高学历层次.三是教学技能培训,社区学院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去获取新的知识,技术并能更新技能.另外,社区学院的*教师也可以接受相关的教学培训,论文范文由学院承担.

   德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

   德国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除了要有博士学位外,还必须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包括有三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且教师大都要有两个职称,即工程师和教师.对实训教师资格的获取还颁布了专门的法律,即《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条例规定:从事实训实习教学工作的指导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无犯罪记录;虽没有学历,职称限定,但必须参加专业实训,获取培训师资格,劳动局备案许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德国采取分级分类的教师培训制.德国政府制订了相应的法规,规定教师参加培训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教师是分级分类培训的,包括州一级,地区一级和学校一级.每个教师平均每年培训五天,如特别需要,由地区培训局决定延长培训时间.另外有关法规规定教师每5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州一级的培训是脱产的,学校和地区一级的培训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州继续教育和课程开发研究所提供培训课程,由教师自行选择.教师进修一般是免费的,培训经费由政府资助,进修结束后,颁发进修证明,作为晋升工资,职称的依据之一.另外教师要学习一门新专业的课程,可到大学或州研究所培训,获得授课的资格证书.参加此类培训,教师是要付费的,而且是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

   德国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采取专职*相结合的聘任办法,而且*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92年专职教授245人,承担了18.7%的教学量,*教师人数高达5000人,承担了81.3%的教学量,*教师大部分是来自专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技术师.

   除此之外,德国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高,他们与教育官员享受同等待遇.

   澳大利亚TAFE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特色

   对教师的资格要求方面,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TAFE学院的师资水平较高,文化理论课教师都具有大学学历,并受过一年师范训练;TAFE学院专职教师的资格,必须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同时一定要经过师范训练,并至少要有三年实践经验.

   在专职师资的培养中,除了注重培养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外,尤其重视专业实践,为了丰富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学校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让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去专业见习;一方面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讲授有关专业知识,请企业技师到学校示范专业技能操作.为了弥补专职教师队伍的不足,澳大利业TAFE学院还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按标准大量选聘,培养*教师.被招聘录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边在TAFE学院任教,一边到教育学院接受为期1至2年的师范教育,以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较好的解决了因专业转换所导致的专业教师的不足.并且专职教师与*教师因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TAFE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澳大利亚TAFE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师资群体.

   澳大利亚师资培训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教师上岗培训.澳大利政府规定,新教师参加上岗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培训工作主要包括校外活动,书面材料,校内活动和其他活动四个部份.学校会给新教师减少10%的常规工作量,有计划安排听课,观摩教学,各种教研活动等.经过1年的培训,教育部门和学校将对教师进行评估,考核,不合格者将不能担任教师工作.二是教师进修培训.由于实行教师竞争应聘,择优上岗,所以教师必须再接受培训进修,以便应聘和晋升.1989年以后,政府每年为进修者提供0.25亿澳元用于TAFE学院教师的进修.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教育部门办的大学教育学院,二是劳动部门办的培训中心.培训的内容既有学历学位培训,也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现代教育技能等多种培训.三是参加企业培训.为了保证TAFE学院的教师能够跟上知识更新和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适应课程教学发展要求,政府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或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各TAFE学院规定,教师每周可以在相关企业*工作10小时,教师要进入相关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经常参加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各种新信息,以适应市场对职业教育的新需要.政府还规定,教师在企业接受培训的相关论文范文由企业承担,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企业培训的积极性.教师参加企业培训也可采用企业与学校挂钩的方式进行,企业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师资和教材,双方受益.

   国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广东省技工学校师资的学历水平急需提高.教育质量的体现和保证主要在于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没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难以真正提高技工教育的质量,国际上的职业院校在师资资格要求上大多数为硕士及以上程度,因而从学历层次上保证了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而我省技工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提高技工学校师资的学历水平非常迫切.

   第二,要注重大量聘用*教师.美国*教师占66%.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数往往多于专职教师职业学院专职教师更少,教学工作,特别是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主要*教师承担*教师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以致用

   第三,要建立有特色的技工学校教师培养模式.我省的技工教育要走向成功,要提高层次,教师的培养是关键,要想办法办出特色,就不能把技工教育的师资的培养等同于普通师范生的培养,就不能光从学校招聘毕业生直接任专职教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师资培养的生源,录取方式,培养目标,分配使用,在职培训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建立我省技工教育师资培养的特定培养模式体系.

   第四,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国外职业院校特别强调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的专业发展问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和进修项目,多数院校都为老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专门的经费和基金,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来鼓励他们进修或深造,以提高教学能力.我国技工教育更多地是增加教师工作量,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师在职培养和培训措施,在这一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如果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师资的在职培训和培养方面的投入应该是一项投资,其回报也十分可观.从技工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师资是其发展的根本保证,对现有师资培训也是以后技工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需要.

   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步较晚,但也有不少院校取得了很多难能可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广东是很有启发性的,比如成都市财贸职业中专学校就是一例.

   2002年,成都市财贸职业中专近200位教师中,有190多人获得了各行业的技术等级证书;60%;40%():50余名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上课.为了促进行业专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采取了大量有效的措施,比如说举办专门的职业教育理论和课堂教学艺术等专题讲座,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定期教研活动,建立行业专家的听课制度等.第三,在实践中培训.该校的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实践,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实践外,还需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实践活动;;

   我们从成都市财贸职业中专的经验中,得到三点启示:一是对"双师型"教师涵义的理解,该校提出了"重实质,轻形式,坚持以能力为重点"的观点.在这种认识指导下,该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与专业相结合,并对各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进行了细化.如该校对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较为符合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这样就使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更具可操作性.二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方法,学校提出了分层培养(即按照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工作三年为限,分层培养)及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进行教师不同能力培训的做法.这些做法使该校师资培训效果显着.三是鼓励,提倡,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该校在对教师的培训中非常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理论联系实际和在产学研结合中提高的理念和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这也与最初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初衷是一致的.

   再比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又是一例.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等级,成为北京市高职教育的龙头学校.学院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包括:第一,学历学位进修.学院极鼓励教师进修学历学位,制定政策,对进修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全额报销学费,并在学位论文阶段分别给予2万元和3万元的经费资助.使学院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第二,实践能力培养.学院特别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把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派教师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实践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许多教师在企业界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教师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带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学能力培训包括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等.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掌握职业教育需要的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第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院从 2003年开始,在北京市率先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220人次取得了现代教育技术等级证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明显提高.

   学院人才强教战略分三个层次实施:第一,加快培养专业带头论文范文拔尖创新人才;第二,抓紧培养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三,大力推进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院还积极建立激励机制:第一,改革人事制度.学校进行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改革,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岗位的设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修改评聘标准,对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采取以考论文范文的方法,鼓励专业教师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学院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专职教师的"专业带头人,责任课教师,主讲教师,一般教师"四级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学校的活力.第二,改革分配制度.学院对拔尖创新人才实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探索适合团队的分配方式,为学术创新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改革考核评价.学校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不同要求,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重视同行认可.积极创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由重视过程管理向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质量的评价转变.

   我们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中得到如下启示:该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侧重于整体队伍的建设.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主要采取了培养和引进两种方法,一是在教师培养中主要采取了学历学位进修,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几种形式.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训*教师队伍.同时学院还特别注重培养专业带头论文范文学术带头团体.为了给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该学院设立了一系列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往"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这些做法对广东技工学校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第四章 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针对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在借鉴国内外师资队伍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应采取混合模式,即个体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群体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各占一定比例,并逐渐向个体"双师型"教师建设过渡.其原因在于:第一,目前广东省技工学校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且多数为高校毕业直接任教,实践能力非常缺乏."而要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能力结构的'双师型'教师最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即使新补充的教师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或管理行家,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的学习,教学技能的掌握与教学经验的积累至少也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因此短时间内要将所有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是不现实的.第二,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目前的学历,职称结构偏低.而遵循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并保持一定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发展的持续性,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要使我省技工学校教师的学历,职称情况达到"双师型"个体教师的要求最少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三,每个人的性格和特长都不同,有的人理论方面有优势,有的人在动手实践方面有专长,而有的人理论和动手可以均衡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对不同个性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不可能要求每个老师成为既是理论专家又是实践高手的"双师型"个体教师.第四, 技工教育的专业结构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变化.目前广东省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进行调整时期.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广东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广东经济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和三高农业的迅速发展,都急需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图:5-1"双师型"教师结构图

   地方政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为

   一,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支持.纵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不但有宏观的国家发展政策,而且普遍有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切实的保障.如日本1949年5月起就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德国企业界和职业教育界,但凡遇到有必要进行解释的行为时,都能在《职业教育法》中找到依据,其规定非常具体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与实施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现阶段我省技工教育的发展来说,关键是要加强政府的调控与管理,从扶持的角度为我省技工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要建设好我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必须以《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为指导,由当地政府出台构建一套适合适应我省技工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甄选任用,职务聘任,进修培训,工资待遇,考核奖励,教师流动等一系列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

   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必须与技工教育及专业的特点联系起来,技工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单独成立职称评审机构,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可以参照教育部门对"双师素质"的规定:"双师素质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②近三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生产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三年主持(或主要参加)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己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三年主持(或主要参加)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市内同类院校居先进水平".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逐步建立更加细化的标准,可将对"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与专业相结合,以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同时,"双师型"教师本身也有水平高低之分,那么可视情况划分为不同的职称,如初级,中级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也要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标准认定后,对于"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由于学校的专业设置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调整,所以也要坚持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在强化资格激励作用的基础上,促使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适时更新.

   三,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双师型"培养体系

   从国外经验可以看出,各国都建立了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前培养.而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即学校本位培养模式,而从普通高校来的毕业生则缺少企业见习和实习."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体系还未很好建立起来,仅通过职后培养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不够的,为了技工教育的长远发展,广东省应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通过逐步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对未来技工教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例如2007年4月,全国首批17名"双师型"(师+技师或工程师+技师)硕士顺利毕业,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高师院校研究生培养实现零的突破.在首批"双师型"硕士毕业生2年半的学习中,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对学生采取了"四环双轨"的教学方式,即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结合,学术导师与技术导师结合,教学指导与科研训练结合,校内课堂讲授与校外基地传授相结合的特色研究生培养模式.还聘请知名企业的高级技师做学生的技术导师,在生产企业建立了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知识与技能的双轨培养,工科学生要必修教育学的课程,如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工科的一些基础课也成了教育学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专业技能实践等.培养"双师型"硕士生主要是为职业院校输送能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师资,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研发人员.

   近年来,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对技工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技工教育的底子薄,基础差,很多地区和学校办学经费依然不足,大多数学校的经费都用于解决校舍,教学设备上,用于师资培训的经费很少,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如新西兰政府投入约占70% ,德国达到55%,澳大利亚达50%,可见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保证.因此政府要拓宽经费来源,改善拨款制度,将对技工教育的财政拨款年指标额度逐年增加,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专项基金,切实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发展技工教育政府责无旁贷,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光靠政府的财政力量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行的.因此要加速研究落实企业承担教育论文范文的办法,促使各类企业及民间私人投资技工教育.另外政府要积极引导技工学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从事社会服务,举办校办企业,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即拓宽资金来源,增加实训场地.

   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一,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尽管目前各技工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在被访问的学校中,绝大多数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很多学校没有任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及相应的建设措施,没有从技工教育的特点,本质入手去认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从群体到个体的建设,如果没有这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教师本身就不可能朝"双师"目标努力,师资队伍的建设很难取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技工学校的领导要加强对技工教育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认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二,要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有针对性,必须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教师实际,确定培养教师的数量和类型.首先,各学校要对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包括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性别,以及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掌握和研究分析.其次,要对学校的专业及教师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专业分析是指对专业教师的数量,质量,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即分析专业现在以及将来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数量等.教师分析是指对教师个体的个性,特长爱好,知识及能力结构,身心素质,家庭环境及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从事具体工作,发现其优势和不足,据此确定"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培训目的,内容,时间和形式.在计划的具体制定中要做到:突出导向性,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性,重视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层次性,注重名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突出研究型,重视科研教师的培养;突出时代性,注重新知识,新工艺的发展;突出示范性,注重辐射工程的发挥.

   三,要实行在职教师培训

   1,校本培训

   因为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积累,所以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进行培养.而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它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是可以把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培训的可操作性强,能够实现培训的经常化和长期化,使全体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终身教育的氛围之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训:

   一是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校可利用校本资源对"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做以下工作:第一,岗前培训.由于技工学校每年的新聘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技工教育的了解,对教育理论了解不多,对教学的全过程还不熟悉.因此,就要在他们上岗之前,利用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校内的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培训,通过讲座,培训使教师了解学校以及学科教学或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的特点,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所承担教育任务的具体要求,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了解岗位的要求.第二,在岗培训.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可以组成"师徒帮带"的方法,由学校派一名老教师与该校新任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关系,定期听课,评课,互相交流,共同研讨,通过老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指导,为新教师架起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大大缩短新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周期.在帮带过程中新教师不仅在教学技能方面得到迅速提高,而且在教师职业意识,职业人格方面也受到老教师的影响,同时帮带新教师,对老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再学习,再思考,再提高的过程.第三,专项培训.为了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理论教师与实操指导教师的融合,迁移与互补,可以利用本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

   二是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校本培训"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2,校外培训

   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但校内资源毕竟有限,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还要注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对教师进行校外培训.具体形式有:

   一是发挥国内外高校的作用进行培训.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物质基础雄厚,专业门类齐全,师资优良.技工学校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这些学校攻读硕士,博士,给予相应的报销,提高教师学历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水平.组织专业教师到对口学校去进修提高.同时,为了适应技工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学校应选拔优秀"双师型"教师到国外同类院校进行学习或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研修,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国外相关公司,教育机构进行联合办学培训师资,才能促进合作的长期开展.

   二是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它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较高.而产学研合作正是一种利用行业,企业这样一种与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第一,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专项短期实践.我们要改变目前多数校企合作企业只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的状况,将校企合作发展为学校教师实践的场所.通过专项的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自觉地按照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外,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二,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学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同,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进行实践锻炼,参与生产单位的技术革新,研发新产品,新工艺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再用于学校的教学,教师通过顶岗实习还可以获得大量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条件.第三,鼓励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一些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是依靠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就全国来讲,现在有44个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其目的是为了:①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教师普遍实行实践技术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②对于从企业选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有实践经验(有或者能获得相应技术职称)的教师进行师范教育的培训;③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虽然广东省目前还没有国家级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但是各学校应该积极与国家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联系,交流与合作,为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的培养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支撑体系.

   四,要拓宽教师校外引进渠道

   针对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来源单一的问题,各技工学校应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引进:

   一是从其他大专院校引进.目前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学历,职称层次偏低,校本研修培训见效比较慢,因此各技工学校可以到相关高校选聘专业水平高,有志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生,并进行相应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培训,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将成为专业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高,熟悉职业教育规律,热爱职业教育的专家.同时,各技工学校也要加强与各职业院校的协作,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其他高职院校高薪聘请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来校任教或者作为技工学校客座教授.同时,也可引进其他高校优秀教师投身到技工教育,促进技工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社会其他行业引进.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学校创造条件进行内部培养外,对于一些专业操作性强,紧缺专业的教师,各技工学校可以从社会其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服务行业引进,让那些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技工教育教师队伍中来.

   三是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专业教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课教师的不足,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实践经验.*教师与行业,企业界的关系可以促使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同时还可以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专业的调整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所以说*教师对于技工教育来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技工学校*教师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第一,要建立健全*教师聘用与管理的规章制度.聘请*教师要严格按程序进行,学校首先要根据专业教学,教研需要,择优推荐预备人选,然后由教务,人事部门审核并会同各专业组对拟聘教师进行考核,最后由学校主管校长审定,颁发聘书,签订协议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教师检查,督察,指导的力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要建立*教师人才信息库程.各技工学校之间要加强合作,互通有无,要与各行各业建立密切联系,利用当地劳动人事局,教育局等人才档案,随时掌握,了解各专业师资人才信息情况,对人才信息库存要定期更新,动态管理,以期建立一支来源相对稳定的动态的*教师队伍.技工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与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等机构之问,高职院校之问建立网络联系,彻底实现人才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师资人才信息库,同时也不要忽视对部分退休劳模,高级工程师的返聘.

   第三,要规范和加强*教师的组织管理.学校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及早做好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经常性的开展学术讲座或实践知识讲座.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有关的教学会议,教学教研活动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认证等提供咨询意见,并参加相关专业论证工作.同时要组织他们编写教材,讲义,撰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等.

   第四,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目前技工学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比较松散,基本是雇佣关系,他们难以有归属感,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提高.学校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一是物质激励,同*教师签订长期聘用合同,按月发放津贴,淡化雇佣关系,逢年给予问候和一定的福利,生活上的困难帮助解决,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荣辱与共.二是精神激励.要加大感情投入,对校外*教师不仅要同本校教师同等看待,甚至要格外关心.学校在一些相关的决策问题上,首先听取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感到价值所在,事业上遇到挫折予以抚慰.要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对一些技术权威,微薄的课时费远远比不上他们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收入.因此,对这部分人就不能只靠物质激励,而是应该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如精神追求,感情寄托,个性化需要等,然后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只要学校能动之以情,以诚相待,成为他们的知己,他们就会把学校的事业也当成共同的事业,主动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大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建设激励制度

   激励理论认为,管理活动必须激发人的动机,来启动人的内在动力促使人去完成任务.激励的最大作用是激发教师的潜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提高,除了依靠证书和资格等来规范和要求外,还应该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才能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工资高,并享有国家公职人员的各种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充足.我们应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各种"双师型"教师奖励制度和优惠政策,吸引"双师型"高素质的人才来校任教.我省技工学校建立"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激励制度,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精神鼓励,在"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中,要开展有效的思想工作,并应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养成敬业,爱岗的良好氛围.其次,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奖励科研立项及报销论文版面费),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或专业技能鉴定,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要给予奖励,对在教学中,能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职称晋升方面,建议学校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实践性,既要重视讲课时数,又要重视讲课效果;;

   企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技工学校和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是现代技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校企合作是教育与产业这两个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其实质是使教育与产业部门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学校建设,管理运行等各个方面合作,是技工教育办学模式的拓宽和提高.一方面学校借助企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学校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具体来说利用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专项培训,尤其是安排没有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对口企业实习,到企业挂职,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或者带着课题到企业进行研究等.其二,可以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教师,返聘一些确有专长的职工,技工或高级技师,充当技能训练课教师,其三,可以引进企业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其四,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通过以借用,租赁,购买的方式将企业的一些先进设备充实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从而建立功能齐全,适应专业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得以有效地开展,不仅让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工程实践中去,教师也通过在生产实践现场指导学生,不断提实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可以从生产实践中及时学习新的工艺方法,掌握新的行业,专业发展动向,发现新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虽然近几年无论是国务院,还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职业学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尽管在"校企结合"中获得了许多企业的大力支持,但是从总体上看,企业参与技工教育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如果和发达国家比差距就更加大.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方面.校企合作的建立需要一条将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比如说政府的作用,校领导班子,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学生等,在这诸多的纽带中,政府的作用是最直接有效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学校大都是政府投资,政府直接代表学校的利益,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向校企合作倾斜的行政或法律手段,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既熟悉学校又了解企业,最容易找到使双方走到一起来的切入点.因此政府可以从政策支持,制度保证,经费保障上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人士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笔者建议在省立法权限内,借鉴一部分国家对接受技校生实习及教师顶岗培训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政策,让为该项工作做出贡献的企业家进入职业院校的管理层或者董事会,携手促进该项事业的发展;要建立灵活的学校运营制度,鼓励条件成熟的地区允许企业入股技工院校.政府应积极协调,在设点,招生等方面,努力沟通职业院校,企业的关系,政府要建立有关校企合作的协调委员会,引导校企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要优先支持校企合作开展成功的职业院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以推动试点工作的进行,建议省政府将部分扶持经费直接划拨给参与院校,在经费上保证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鼓励学校通过合作开发,科研成果转让,扩大与企业的合作领域,由政府对校企合作项目给与政策倾斜.

   其次,学校方面.要努力保持校企合作关系能稳定地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双方合作的目的是为技工教育作贡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结束语

   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技工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而推进技工教育的大发展必须要建设一直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其建设,笔者认为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应该从进行"双师型"群体建设着手,采取先群体后个体的办法.

   要建设好广东省技工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分析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目前,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教师来源单一,教师培养和培训不足,企业参与教师培训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建设我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时,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对策.政府方面本文提出了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确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加大经费投入三方面的措施;学校方面主要从提高认识,制订计划,教师培训,建立*教师队伍,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在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方面,本文从政府和学校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许荣东.广东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蓝皮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44-45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66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40-175

   〔4〕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7-201

   〔5〕周健临.管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90-291

   〔6〕邵宗杰,斐文敏,卢真金.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3-125

   〔7〕孙秀梅."双师型"教师浅论.当代教育科学,2003,9:39-39

   〔8〕卓维松.关于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引进与咨询,2003,5:50-52

   〔9〕陈铁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3:127-129

   〔10〕杨旺才.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1-2

   〔11〕陈周钦,李明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导刊,2001,13:32-33

   〔12〕唐锡海.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广西高教研究,2002,4:121-123

   〔13〕王荣成,丁训言,伍学雷."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31-32

   〔14〕李利.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30-32

   〔15〕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16〕吴绍莲."双师型"教师的特殊素质及培养途径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79-84

   〔17〕艾咏梅,袁衍喜.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概况.1997,2:40-42

   〔18〕王秉权,屠群锋.美,德,法,日 等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机械职业教育,2001,9:43-43

   〔19〕谭镜星.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邵阳学院学报,2006,10,5:110-112

   〔20〕邓俞.国外高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经验及借鉴武陵学刊.1997,4:77-79

   〔21〕林斯斯,陈敏.德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启示.广东经济,2006,9:54-55

   〔22〕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3-56

   〔23〕颜明忠,张建荣,王建初.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02,19:49-51

   〔24〕郑声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39-41

   〔25〕王蕾丽.谈职校教师队伍建设.青海教育,2000,9:18-18

   〔26〕张洪珍,戚桂琴.谈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研究.2006,6:43-44

   〔27〕支淑民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交流与探讨,2003,6:76-77

   〔28〕张忠林,梁萍.谈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向.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0:30-32

   〔29〕郭翠兰,徐朔.关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政策建议.教育发展研究,2005,5:20-24

   〔30〕陈雪莲,林素潮.对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教育,2004,3:27-29

   〔31〕王川.广东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3:7-10

   〔32〕顾晓叶.入世后若干教育理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17-18

   〔33〕赵桂华.建设"双师型"队伍创办一流学校.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40-41

   〔34〕吴迎霞,李英杰.浅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8:28-29

   〔35〕王岚,程小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职业技术,2006,12:253-254

   〔36〕胡淑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探索与实践,2002:84-85

   〔37〕叶小明,朱学梅.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4:56-58

   〔38〕任凤国, 吕一中.运用制度保障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国高等教育,2002,15,16:53-56

   〔39〕朱学梅."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6,7:23-24

   〔40〕段青河,卢月萍.关于"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24-25

   〔41〕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30-31

   〔42〕张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4,4:86-86

   〔43〕余群英.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2,9:75-77

   〔44〕刘建湘,周明星.探析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教育与职业,2005,21:25-27

   〔45〕张晶 ,夏金星.湖南部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的调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39-41

   〔46〕车信超 ,毕鸣 .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与*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05,8:58-59

   〔47〕白兆盈.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02,2:30-34

   〔48〕栗显进.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与职业,2004,7:41-42

   〔49〕潘书阁,任雪浩,王宪成 .试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3,7

   〔50〕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 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004,7:116-117

   〔51〕陶书中."双师型"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52〕余群英.论"双师型"教师建设队伍模式及其转型.高教探索,2006,4:77-78

   〔53〕刘峰."双师型"教育的开放性研究.成人教育,2006,7.234:35-36

   〔54〕王文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之我见.教育与职业,2006,15:110-111

   〔55〕马宝林.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05, 9:1-3

   〔56〕贺金凤,李东风,许瑞超,谢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1,5:51-52

   〔57〕徐海峰,李德方.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问题.职教通讯,2006,8:17-20

   〔58〕周艳飞.试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与提高.云南农业教育,2004,2:36-39

   〔59〕关英杰.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8:53-53

   〔60〕王东生.简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职业教育研究.2005,12:138-139

   〔61〕陈国胜,叶立东 .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中国人民教育,2003,4:8-9

   〔62〕苏凤燕 .加强师资校本培训 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2:15-15

   〔63〕王真东.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导刊,1998,12:10-12

   〔64〕宋永红,杨蕾,郭立昌.论职业中学*教师的聘用与管理.河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5

   〔65〕李道静.怎样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国农村教育,2005,12:22-23

   〔66〕D论文范文id Stern and Daiel A.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Cresskill:Hampton Press,1999

   〔67〕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Implementation Handbook,Second Education,2002

   〔68〕Wen Lang Li.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Inquiry in the United States.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inc,2003

   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技术教育会议上的讲话.2005.11.4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2006年全省技工教育数据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2007年第一季度

   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谢强华副省长在技工教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7.9.

   张铁岩,吴兴伟,刘铁雷.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研究.高等教育工程,2002,4:20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职业教育机构评估数据收集.第一部分.2006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职业教育机构评估数据收集.第二部分2006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职业教育机构评估数据收集.第一部分2006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可行性报告.2007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职业教育机构评估数据收集.第一部分2006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可行性报告.2007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职业教育机构评估数据收集.第一部分2006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66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999.

   张健.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世界教育信息.2006.12

   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1:53—55.

   冯德纯.锤炼师资队伍造就"国重"品牌:国家重点——成都市财贸职业中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纪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5.

   吕一中,牛小铁.?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推动学院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tech..

   余群英.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2,9:78

   news.sohu./20070406/n249243781.shtml

   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的讲话.2005.11.4

   1

   理论教师

   实践教师

   偏理论教师

   偏实践教师

   "双师型"教师师

   人员

   多重学历教学

   员

   单学历教学人

   10%

   人员

   历教学

   多重学

   90%

   员

   教学人

   单学历

   教学人员的学历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教师技工学校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技工学校教师资格证引用文献:

[1] 技工学校教育方向论文选题 技工学校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容易写的技工学校语文论文题目 技工学校语文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3] 技工学校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技工学校教育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数控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浙江》word下载【免费】
技工学校教师资格证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