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初中写景作论文题目2021年,初中写景作论文题目沈阳

主题:小学生课文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3

简介:适合学生课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学生课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学生课文论文范文

小学生课文论文

目录

  1. 小学生课文: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课文 风

   学科:初中语文

   班级:七1,2

   姓名:张群

   200 9学年第 一 学期

   学科成绩统计表

   学号 姓名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35 36

   教师教学计划

   (2017学年度第 一学期)

   制定日期:2017-9

   姓名 张群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1,2 班

   级

   情

   况

   分

   析 七年级1,2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稳定.应该说在六年级时学生经过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习惯方式的适应,从不适应成绩受到冲击而后慢慢适应成绩有所回升,进入七年级后力求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六(1)班除了沈雄杰同学情况特殊以外,基本在各大考试中消灭了不及格,几乎消灭了60几分的学生.六(2)班班,学生的流动比较大,语文的整体水平比较稳定,应该不存在不及格现象.只是两个班级新调入的8名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还有待养成,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作为老师要及时关注. 教学质量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以及教材的特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效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重在指导 读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力求确保合格率95%以上,消灭低分率,赶超区平均. 措施 一,教学方面

   1,强化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训练:加强阅读环节,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交流合作.能主动阅读课外读物,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上课时对学生的朗读以及发言的精彩部分记录在案.每天给出适当的阅读作业,并利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外阅读,进行交流,然后再在期末给出一个总的评价成绩.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2,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充分为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正语病,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

   3,作文教学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注重学生的习作兴趣.要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无论是写记实作文还是写想象作文,都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地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对作文的批改采用全批,面批,学生互批等方法,快捷,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指导,评价,交流,激发写作动力,同时用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最容易接受,最容易受感染的学生作品,启发,激励学生写作,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作业方面:

   1,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挑选写得好的日记在班级中进行讲评并作展示.从而提高学生主动练笔的习惯.

   2,设计多层次练习题,提高题,开拓创新题,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习题中巩固旧知,通过选择性的习题,让学生找回自信.

   三,后进生方面:

   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课堂上注重分层教学,作业上体现分层设计.为优生和希望生量身论文范文合适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手段.使优生能尽情发挥,希望生也能适得其需.

   2,根据班上学生的来源情况及智力因素,经常找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发现学生存在知识的缺陷,进行及时辅导,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 完成日期 公开课 《核舟记》 开课日期 第十六周 单元测验安排 周次 内容 周次 内容 3 第1单元 7 质量监控 (2,3单元) 15 第5,6单元

   教学进度表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 执教者:张群

   时间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9.1——9.4 1 1,2,每周一诗(1)(2),作文1 9.7——9.11 2 3,4,5,综合学习1 9.14——9.18 3 单元测验(第一单元),6,7,,每周一诗(3)(4) 9.21——9.25 4 8,9,作文2,综合学习2,10,11, 9.28——9.30 5 12,每周一诗(5)(6)质量监控 10.9 —10.11 6 13,14 10.12—10.16 7 综合学习3,作文3,15,16,17 10.19—10.23 8 18,综合学习4,19,20, 10.26—10.30 9 21,22,每周一诗,综合学习5,作文4 11.2—11.6 10 复习期中考试, 11.9——11.13 11 期中质量分析,23,24,25,每周一诗(9),(10) 11.16—11.20 12 26,27,作文5,综合学习6 11.23—11.27 13 28,29,30,每周一诗(11)(12) 11.30—12.4 14 31,32,每周一诗(13)(14) 12.7—12.11 15 综合学习7,作文6 12.14—12.18 16 单元测试,作文7 12.21—12.25 17 33,34,每周一诗(15)(16) 12.28—12.31 18 35,综合学习8作文8 1.4——1.8 19 复习 1.11——1.22 20,21 复习,期末考试 1.25—1.29 22 学期结束

  

   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

   教材基本特点:

   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并行的系统,一种是属于传统的文学四大样式: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一种是常见的三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前者适用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品读,感悟,鉴赏上;而后者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比如分析,理解,概括等应试技巧的训练,知识性比较强.正因为如此,采取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而厌倦.所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我们所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

   沪教版七年级上的语文教材内容比较丰富,&#

小学生课文: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课文 风

22823;致可以分成两个类别:主题单元和体裁单元.主题单元有"成长记事","故乡情思","山水清韵";体裁单元,"少年诗情"属于诗歌单元;"技艺超群"属于文言文单元;其余则分属文学体裁四大样式:诗歌单元,小说单元.而诗歌单元又可以细分为"现代诗歌"和"古典唐诗"两个不同的专题.基于以上特点可以针对不同的单元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教材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用心去感受亲人,朋友的友爱,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认识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学习对比的方法,以及有详有略安排材料的方法等.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认识记叙文巧设悬念的构思特点和诗歌形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运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等.

   3,引导学生揣摩说理短文深入浅出,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主张.

   4,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和叙议结合说明事理的写法.

   5,做好诗词教学的本身外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6,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鲜明的意想,浓郁的情感和铿锵的节奏,培养学生呢感热爱诗歌的兴趣;学习诗人观察生活的角度和抒情的方法;陪厌烦学生阅读,鉴赏,写作现代诗歌的能力.

   四,总体设想:

   "成长记事"单元可采用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教学方式,重点渗透记叙文这种文体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唐诗精华"单元采用讲三练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当扩大学生的课外文言阅读量,讲解文言文语言基础知识,积累经典的唐诗.

   "故乡情思"不分文体,除重点教读传统名篇《社戏》,《滹沱河和我》外,其余二篇则以周测练习的方式进行自读处理.

   "山水诗韵"单元采用讲三练二的方式,重点渗透游记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游记的阅读能力.

   "敢为天下先"重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勇于做"第一次"的尝试.

   "现代诗歌"单元以诗歌朗诵会的活动课形式进行,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下去完成.

   "技艺超群"对文言文基本功的要求较高,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神话传说"除了重点教读传统名篇以外,其余几篇作为阅读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自读中完成.

   一 表哥驾到

   教学目标

   1.仔细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2.学习课文中较夸张的个性化语言.对于夸张化,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理解.突破口: 将问题设计围绕三次"咒语"和相应的这三个阶段"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展开.课时安排:一课时 1,查找作者秦文君的资料和代表作品,了解作者写作风格. 2,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并完成文字积累工作. 词语积累:呼风唤雨,艳阳高照,懒洋洋,嫌弃,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恨铁不成钢,不屑一顾,饶有兴趣,一如既往,彬彬有礼,头头是道,悲怆 .1,我和表哥是怎样认识的? 2,按故事情节发展大致可分为: (1)和表哥见面前. (2)和表哥成为了"密友". (3)餐桌吃饭.(4)发现我和表哥真是难兄难弟.,分角色朗读餐桌吃饭的片段,从我,妈妈,表哥,大姨的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请同学简单复述课文),体味"驾到"的含义.这个词语一般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为什么在这里要用这个词语? 在文中找出"我"是怎样形容表哥的."高档次","学生精英","伟大的表哥""他很抬举我","姿态那么高,放下驾子称赞我","平易近人","不负论文范文"大词小用,表达"我"什么心理?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表哥来家里做客应该是件开心的事,为什么在文章的一开始我希望下特大风暴?而当我和表哥认识之后却又再一次希望下暴风雨?( 从咒语中体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态度的变化阻止第19.20段 挽留第32段 留下来,概括①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活泼好动,兴趣广泛 ②表哥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质彬彬,拘谨,缺乏朝气,在运动方面明显逊我一筹. ③我和表哥是两个性格脾气爱好迥然不同的孩子,那为什么文章末尾说"我俩真是难兄难弟"?我和表哥有什么地方相似?,妈妈和大姨又有什么相似点? 共同点:教育方式手段一样,肯定别人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文章最后一段怎么理解? 拓展:心中不平.一个强者突然走进我的生活,"我"的地位开始动摇,缺乏自信.在一些家长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于是总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苛求孩子达到完美,使孩子在无形之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丧失自我.本文作者借文中的"我"批评了这一现象.(注意把侧重点放在我的语言和心理描写上的引导)同病相怜;年龄相仿把妈妈和大姨说的话找出来,加以对比,找出共同点.(分小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能不能和大家说说?教育方式手段一样,肯定别人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具体操作上,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根据情节,我们可以把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冒险","陷险"和"脱险",请同学以此为依据.试分析"我"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圈画出在三个阶段中描写"我"动作,神态的语句,并分析我的思想情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文章分为"冒险","陷险"和"脱险"三个部分.并且小组交流所找出的描写"我"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我"在不同阶段时,内心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我"从胆小,懦弱渴望冒险,到陷入困境害怕恐惧,再到摆脱困境,信心大增.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把握"我"心理变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讨论交流,探究主旨

   拓展延伸爱迪生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1,根据伤仲永才能的变化,请同学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2,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教师出示重点词,句要求学生解答.学生也可另外就词,句质疑.

   同学四人一小组借助工具书读通全文,并且给全文分层,圈画出每一层的关键句.同时圈画出难理解的词,句准备质疑.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并且能够积累一些常用的重点词语,解决一些较难的语句.同时帮助学生按时间顺序理清文章记叙的内容,为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打好基础. 讨论质疑,探究主旨

   附:板书设计:

   四,伤仲永(王安石)

   三个阶段:

   童年时: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写——闻)

   少年时:才思衰退(略写——见)

   青年时:表现平庸,泯然众人(略写——闻)

   启示: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五 周 处

   教学目标

   利用注释,工具书,基本把握故事内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反复诵读,圈画关键词句,把握文章脉络,感悟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让学生从周处的生活经历中体味勇于改过自新的可贵.

   说明:

   《周处》一文用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知错改过的少年周处形象.本文亮点之一是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剪裁得体,详略得当;亮点之二是一个祸患少年成长为忠臣良将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特别是作者借陆云之口所说的"朝闻夕死","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今天仍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但在文字理解上,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此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与工具书疏通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明确难以理解的字词;同时在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圈画,并由此体验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懂得闻过即改的可贵.

   2,难点:感悟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说明:

   把握文章重点字词,正确,流利,生动地朗读课文,体会改过自新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另外本文从叙述周处"凶强狭气,为乡里所患"起笔,交代义兴三害,周处尤剧,叙写乡人劝说周处斩虎杀蛟,实希望三害留其一,不料三害俱除,乡人同庆,又不料周处凯旋,再不料周处目睹此景,心生悔意,入吴寻二陆,担心终无所成,陆云再劝,终悟,遂成忠臣名将,整个事件的发展峰回路转,情节曲折,但作者略写周处危害乡里,详写周处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学生较难领悟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独具,但领悟此点,对怎样安排写作素材是有指导意义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叙述周处以国家为重,战死疆场的故事. 从故事中体会周处的忠义与勇敢. 与课文中危害乡里的形象形成对比,激发学生探究周处这一人物的兴趣.

   初读课文

   积累词句 指导学生正音,释词,掌握特殊句式,标识朗读停顿.1,正音:处,更,蛟,冀,蹉,跎,彰,横,说;2,释词:侠(讲义气,肯舍己救人),或,更,蹉跎,令名,改励;3,特殊句式:为乡里所患(被动句);具以情告(倒装句);4,标识朗读停顿: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并云/欲/自修改,且/人患志之不立.

   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标识读音,字义,特殊句式及朗读停顿,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表演读等)将文章读得字通句顺,字正腔圆.

   正音,释词,译句,朗读等手段,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范读,跟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研读课文

   感知人物 提问:文章是怎样体现周处"凶强侠气"的性格特征的?

   方法提示:抓住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来体验人物的个性特征.

   提问:周处勇于改过自

   新的行为,可以让我们得

   到哪些启示?

  

   自由散读,圈画文中关键词句;发言,分析文章怎样体现周处的"凶强侠气".

   全班交流. "凶强侠气"是周处主要的性格特征,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而关键词句的圈画,诵读则能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途径,更直观地感知人物.

   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从文学作品中接受生活的指导.

   感悟文章

   写作技巧 提问:作者为什么对周处危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详而实? 思考材料的剪裁,详略的安排都与文章中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明确材料的选择,裁剪与文章中心之间的关系.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选一处文章略写的内容进行扩写:周处危害乡里的具体行为,击杀老虎的过程,乡人互相庆贺的具体场面,入吴寻二陆的过程等.

   每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录制磁带,教师选择优秀作品在班级播放.

   每位学生可以任选一处文章略写的内容,在不违背文章已有情节,符合周处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朗读磁带的灌制及优秀作品的选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朗读文言文的积极性,而朗读有助于提高语言感悟力.

   通过扩写文章,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设计的情节,人物的性格要与课文内容一脉相承,这样能进一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练习设计

   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重点词语:并,横,尤,或,说,冀,没,俱,更,竟,始,蹉跎,令名,彰,改励.

   重点句子:为乡里所患(被动句);具以情告(倒装句);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中心句)

   2,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

   3,大致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这部书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可以视作本书在艺术上的总的特色.)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反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复述故事情节.2,学生能够结合课文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如:回答问题一:在乡里人的眼里,周处是个怎样的人?问题二:你是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的?3,学生进行片段描写,并口述描写内容.从学生在三类问题的表述中,我感觉学生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回答问题时能够较流畅地表达,但学生在进行片段描写时学生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部分学生的表达以叙述为主,缺乏精彩的描写;第二,学生以复述课文为主,缺少想象能力;第三,部分学生描写精彩生动.综上所述,我以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老师必要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必须从小处入手,如从片断描写出发,化难为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文是件很可怕的事;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展开想象,提高写作能力恰恰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五,周处(《世说新语》)

   犯过:义兴三横(蛟,白额虎,周处)

   认错:杀虎斩蛟不归,里人相庆——有自改意

   悔过:欲改正——恐年已蹉跎

   陆云以"朝闻夕死"的道理相劝——终为忠臣

   六,社戏

   ——鲁迅

   教学目标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了解情节叙述的详略处理和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说明:

   本文是《故乡情思》这一单元中一篇文字优美的短篇小说,它是"我"对心中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生活的美好回忆,生动而贴切地描述了"我"在平桥村快乐的游戏生活,描述了"我"和小伙伴们历经波折一块儿去看社戏,偷豆吃的愉快经历,描述了平桥村人民的淳朴勤劳,善良慷慨,字里行间流露出鲁迅先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课文所反映的乡村生活与当代中学生的城市生活相去甚远,但课文描写生动,修辞手法运用恰到好处,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通过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过程,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从中获得感悟.另外,需注意的是作品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称写就,但不是作者的自传,不能把"我"鲁迅.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由上学期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新课学习.

   2,揭示课题,释题,介绍相关文学常识,明确《社戏》是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提炼. 1,学生回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所描绘的童年的游戏生活.

   2,学生交流自己在童年最值得珍藏的美好时光.

   3,学生交流有关社戏的资料. 以旧带新,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情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散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字词的积累.

   2,学生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主要内容: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在平桥村我度过了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的字词积累是一个重点.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注释以及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并完成字词的积累.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圈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媒体演示)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详写3,, ?略写1,2,7 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提出突破口问题:课文题目是《社戏》,按理文章应该着重写看戏的经过,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戏外的天地,是不是偏题了?

   1,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

   2,看戏前,"我"经历了哪些波折?

   3,夜航看社戏途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看戏归来途中,"我们"偷豆吃,当时觉得豆很好吃,回来后再吃豆,却又觉得不好吃,为什么?

   指导学生朗读关键语段,教会通过对语句的品析,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并明确:?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赞美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生活素材. 联系生活,感悟延伸 在平桥村,"我"结识了那么多小朋友,在这些小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这给你与同学的交往以怎样的启迪? 学生归纳:

   双喜:胆大心细,聪明能干,自信

   阿发: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同学间应该团结友爱,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们也要学会多为别人着想,热情,大方,谦让,这样才能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教书育人,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地利用文本,既把握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又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如何待人接物. 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完成回家作业. 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候?本堂课的教学也可从课文中关键词"乐土"着手,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我"对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理解"我"对劳动人民淳朴,真挚情感的赞美和留恋.

   练习设计:

   1,看完社戏返航时,作者再次描写了美妙的音乐和归航的欢快."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段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两岸的中华儿女,也赋予我们伟大坚强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牛汉所写的《滹沱河和我》,感受这一条一直咆哮奔腾在诗人心中的大河.

   2,揭示课题,了解有关作者牛汉的生平 1,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黄河颂》这篇课文,感受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并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学生交流有关牛汉的生平,作品,写作风格. 教师用学生熟知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导入新课的学习,同时引导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为课文学习奠定基础,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要求在学生散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中最能体现滹沱河和"我"之间关系的一句话. 1,散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字词的积累.

   2,学生在散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课文中最能体现滹沱河和我之间关系的一句话是:"我"真是个小滹沱河. 完成字词积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圈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理清文章情节脉络. 感悟延伸,把握主旨 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总是令人难忘.在你看来,作者用心写下这篇《滹沱河和我》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感?仅仅是多年来始终难忘故乡那与"我"脾性相似的滹沱河吗?这给你怎样的启迪? 学生归纳:

   文章既抒发了作 者对滹沱河的敬畏和 赞美,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我们应该看到诗人牛汉的一生遭遇了太多的坎坷与苦难,而他之所以能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正是因为他从滹沱河身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感悟到了做人就应该要勇于面对挫折,不折不挠,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学习课文不能就事论事,要教会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更好地读懂,读透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如果说,滹沱河是牛汉的本命河,教会他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那么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又给予善于海纳百川的上海人怎样的启迪呢? 完成回家作业. 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思路点拨

   在散读课文,把握了课文的梗概后,教师也可着重抓住"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变化展开教学.如:文章开头讲到"什么是河,我的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而结尾又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为什么"我"对滹沱河的了解和情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正是"我"三次见到滹沱河的不同景象,从而逐渐了解,敬畏,热爱滹沱河,让滹沱河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

   练习举隅:

   1,朗读文章第12节.在这一节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景象,分析这段——藕与莼菜,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只要想到吃到他们,就勾起他们的故乡情. 思考并回答:本文借用的写作手法在散文中被称为 (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切入主题,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熟悉课文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1.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把握作者思想的脉络.

   2.帮助学生认识故乡情结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分组朗读或全班集体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小组或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品味,欣赏. 品味文本,感受情感,陶冶情操. 激疑探究,讨论交流 1.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2.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情.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体现对故乡的热爱,请学生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故乡的"藕":

   ①洁白②甘美③鲜嫩

   "这里" 的"藕" :

   ①瘦②涩③少

   故乡的莼菜:

   ①论文范文吃②令人心醉

   ③满舱盛满莼菜

   这里的"莼菜":

   ①难得吃上②用瓶子装

   2.作者难道只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因为故乡有亲密的人,知心的朋友,更有那份难舍难分的情结.)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领学生概括全文的主旨.

   2.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2.班级交流阅读感受.

   3.课外阅读叶圣陶的文章.

   思路点拨

   本文的难度不是太深,学生容易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己阅读基础上进行交流,但是应带领学生学会分析,赏析和感受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

   练习举隅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1)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 濯:

   (2)自有伺候那些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 贾:

   2.根据课文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说一说这样表达的作用.

   (1)至挑着胆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 ,便涩得像 .

   作用: .

   (2)其余的便要 ,专善价而沽.

   作用: .

   3.写一段100自由的文字,写写你喜爱的故乡的"物",在描写中传达出你对故乡的情感.

   教后反思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语言拥有一种不雕琢,不做作的朴实美.教师教授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自己应先沉浸于文本中,揣摩作者朴实语言下所蕴含的深层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

   以研读课文第一段为例来说明.阅读课文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故乡的人,事,物在作者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份从心灵深处弥漫出的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感人至深.虽身在异地,但想起那些挑藕而售的男人,女人们,他们的形象便扑面而来:"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美的风致."从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乡的人像一幅清晰的油画,画中的人从肤色到衣着栩栩如生地站在了作者面前,也站在了读者面前,作者对他们的热爱不言自明.再如文章中的第二段,虽然写的不是故乡的藕,而是异地的藕,但是作者惜墨如金的用词,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厚爱.如,异地的藕不是很多,而是"珍品",它们是从故乡"运"来的,"数量"不多,不像家乡的藕随处可见,鲜嫩,甘美,异地的藕是"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善价而沽.街上买的藕,"瘦得像乞丐的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法欣赏".仔细阅读课文,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在文章中俯仰即拾.

   美文需要教师先仔细研读文本,体悟出作者的深意,这样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板书设计

   形: 藕——长节的 "这儿的"

   色: 藕——鲜嫩玉色,洁白 对比

   《藕与莼菜》 莼菜——嫩绿 故乡的

   味:莼菜——无味之味

   九 枣核

   ——萧乾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着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思考:

   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山坳(ào) 掀启(xiān)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安顿,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 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提问:

   1.这位论文范文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论文范文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论文范文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论文范文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学生勾画,齐读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学生质疑,

   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设疑,突破难点

   感悟延伸,把握主旨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论文范文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论文范文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等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论文范文思乡的情感. 再读课文,揣摩语言朗读课文,找出表现论文范文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思考,回答问题 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并把握文章主旨. 练习设计: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等想等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学生讨论,发言,反馈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十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查找,提炼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生平,赏读《登高》,《登岳阳楼》,想象画面,品味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自读《石豪吏》,概述故事情节,体会当时百姓遭受的兵役之苦及诗人对此的同情.

   激活知识库存,激发学生赏析杜甫诗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说明:

   赏读《登高》,《登岳阳楼》时,可分别抓住"坼","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等词,品味诗人写景用词的准确,同时联系作者的生平,两诗分别写于

   公元767年,768年,是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即将终结前的感怀之作,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诗人

   的人生境遇体验其思想情感.《石豪吏》一诗,文字浅显,故事情节性强,学生可通过自读理解文

   意,体会差役的凶狠,百姓的苦难,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感知杜甫作品被称为"诗

   史"的缘由.另外,还可促发学生回忆《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

   耳熟能详的诗作,进一步激发学生赏析杜甫诗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积累三首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作中蕴含的作者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情感.

   说明:

   杜甫诗作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例如《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高》一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积累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并且可

   以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共同吟诵杜甫诗作中的佳句.理解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教学

   的难点,这情感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

   的自悼等,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助于体会作者这样的情感.重点赏读《登高》,

   《登岳阳楼》,自读《石豪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唐诗鉴赏词典》名句索引中选自杜甫作品中的名句约有50多句,由此可见,杜甫确实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堪称"师圣",同时引导学生共同回忆熟悉的杜甫诗作.

   学生搜索记忆库,回想杜甫的诗作.学生熟悉的作品有:《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 激活学生的记忆库存,比较直观地体会杜甫诗作的丰富及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引发学生学习新诗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生平

   探究 请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明确杜甫生活的时代,适值大唐论文范文经历着由盛而衰的剧变,其一生的创作,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学生课前准备杜甫的生平资料,查阅三首诗创作的时间,时代背景,作者的遭遇等,在课堂上交流. 一方面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炼资料的方法和习惯,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作者与作品紧密地联系起来.

   赏读《登高》,《登岳阳楼》

   提问:诗人登高,

   登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

   提问:《登高》一诗

   前四句描写的景物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圈画诗中关键词语体会,并想象画面,从中我们可以体察诗人怎样的心境?

   引导学生联系诗人

   的生平,通过朗读,体验《登高》后四句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提问:(1)"常作客"与现代汉语有何区别?

   (2)诗人"恨"什么?

   (3)诗人为何新停浊酒杯?

   品读《登岳阳楼》中的前四句诗.

   (1)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湖的景色.(2)前四句诗中哪两个字显示了洞庭湖的景色特点.(3)回忆孟浩然在他的诗作中是怎样描绘洞庭湖的,比较两句诗写景的异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

   提问:根据《登岳

   阳楼》中的后四句诗所表达的内容,为杜甫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6,总结两诗在杜甫诗作中的重要地位:《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岳阳楼》被评为"登楼第一诗",现今岳阳楼上三楼正壁还悬挂着论文范文亲笔书写的诗屏. 学生根据掌握的杜甫生平资料,可以发现这两首诗均写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人弃官,辗转到了成都,寄居草堂,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后好友严武去世,诗人更无所依傍,遂买舟漂泊四川,湖北,湖南各地,公元770年,诗人于贫病交迫中,逝于舟中.而这两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三年的作品.写作《登高》时,正值767年的重阳节,诗人寓居长江畔的夔州,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也很困顿.768年诗人离开夔州,漂泊在湘江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作《登岳阳楼》.

   学生可以从"急","高","哀","清","白","飞","萧萧","滚滚"等修饰词中想象诗人所见景物的特点:秋风猛烈,山高林密;野猿长啸,哀转不绝;沙洲小渚,孤清冷落;水鸟低飞盘旋;落木萧萧,江水滚滚.这是一副既雄浑高远,又萧飒荒凉的秋景图,一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诗人悲苦的心情可见一斑.

   学生已经了解了杜甫的

   生平,诗人在外长期漂泊流浪达11年,作此诗是第8年.由此,可推测这里的"作客"可以理解为客居他乡,一个"常"字揭示了诗人已在外漂泊多年,再加上年老多病,其艰难困苦可以想象.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人

   恨的是国家有危难,但自己却年老多病,不能为国效力

   俗话说:"一醉解千

   愁",但杜甫却愁苦而不能饮,也许因病不能饮,也许因贫而无酒可饮,满腔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学生可能会选用水势浩瀚,

   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2)"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

   学生能够回忆预备年级

   学过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比较两句诗则需要教师的点拨:孟诗是实写,杜诗则是虚写.(学生诵读)

   学生围绕"亲朋无一字","老

   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三句诗来体验诗人的所思所忧.

   (学生诵读)

   学生跟读,诵读,背读,争取熟读成诵.

  

   了解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助于理解诗作中"老病有孤舟","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有助于体验一个漂泊四海,年老多病,报国无门的诗人"涕泗","苦恨"的情感宣泄与心路历程.

   通过圈画准确的修饰语,有助于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描写的自然景物既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受,以此体验年老,孤独,多病的诗人的心境.

   "常作客"和"恨","新停浊酒杯"是准确体验诗人愁苦心情的关键词,而诗人个人的生活境遇,生活理想则是产生这种情感的源头,有感情地朗读是体验这种情感的较好的方式之一.

   让学生的思维从文字到画面,再从画面到文字,这是一种写作的基本思维方式.同时,通过与孟浩然诗句的比较,再次感悟诗人笔下景色的壮阔.

   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他人对杜诗的推崇,激发学生热爱杜诗的情感,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自读《石豪吏》 提问:1,全诗开篇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怎样?2,在战争中,老妇一家遭遇哪些不幸?

   3,天明时分,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与老翁告别的?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能大致概述故事情节,并能体味诗人对石豪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的抨击,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三个问题的设置,标志着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把握全诗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三首诗.

   选背你喜欢的杜诗

   中的名句10句,并选择其中的一句写出你对其的赏析评价. 拓宽学生对杜甫诗作的积累,并有基本的欣赏. 思路点拨

   本篇课文共三首古诗,在一节课内均作详细的分析和品读显然不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三首诗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喜好,选择课堂品读和课后自读相结合的方法;也可选择课前布置自读笔记,课堂交流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练习设计

   我们在赏读本篇课文的过程中,已经领略了杜诗写景用词的准确,我们再任意选读杜诗中写景的名句五句,圈画准确的用词,并说说你对其的欣赏.可在班中交流.

   诗句摘录 选自(诗名) 准确用词 赏析 课后反思: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是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中无废话.而这一功夫,是需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练就的,那就是尽量能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既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备学法,这样,作为教师就得事先考虑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过渡,每一个问题如何设计才会具有启发性,才会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愤悱"状态.石壕吏 杜 甫

   差吏夜里捉人 吏呼怒 妇啼苦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登岳阳楼(杜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反复诵读????? 意象联缀

   联想想象????? 炼字炼句

   内容:岳阳楼与洞庭水,眼前景(论文范文)

   包吴楚与越关山,古今事(深远)

   意境:沉雄悲壮,论文范文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一一 白居易诗二首 之 卖炭翁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说明:

   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文言文篇目,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这篇文章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地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 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 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 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学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 (2)何所营: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 (5)惜不得: (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板书设计:

   乐府诗???????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行动?——?运炭艰辛??????苦???????????????????????? ????????|???|??? ????????|比?|??????????"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一一 白居易诗二首 之 放言五首(其三)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在讨论中,明白论点与论据关系.

   3,反复诵读,感受唐诗的韵律美.

   说明:

   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文言文篇目,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这篇文章偏重于理性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道理.

   2,难点: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作用,并能恰当运用.

   说明:

   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过去是学习过的.但将论点,论据等套用分析古诗,可能过去比较少.同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为文章补充论据,这一要求无疑是比较高的.因此,对于这一难点,可以作为拓展延伸,以开阔学生思路为主要设计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朗读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请学生分析诗作者的情感

   教师口述元稹与白居易,《闻乐天》与本诗关系. 倾听

   思考后发表自己意见.

   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使学生明确本诗写作背景. 感知文本 本诗中有哪些字词是你不熟悉的?("决","狐疑","钻龟"等) 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本.

   学生自己动手,解读本诗.

   深入理解 诗论文范文举了几个例子?

   举这些例子有什么作用?

   本诗想说明什么道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再读诗歌,用自己的话回答.

   在思考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回答.

   明确"例子"就是论据,论据就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明确本诗中心论点与作者写作意图. 拓展延伸 再读全文,为诗歌再找一个能证明论点的论据. 朗读,思考,讨论,共享. 加深学生对论点论据的概念,与本文中心的体会.

   思路点拨

   在本诗教学中,字词并不是最主要的障碍.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道理.所以,可以从诗中所使用的论据入手,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心.对于最后所设计的补充论据,不必强求课堂完成,以便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练习举隅

   解释加点词:

   (1)决狐疑: (2)向使当初身便死

   2,本诗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板书设计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举例,用典——决狐疑之法(对人对事要有全面认识.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要根据时事现象下结论)

   教学反思:

   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过去是学习过的.但将论点,论据等套用分析古诗,可能过去比较少.同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为文章补充论据,这一要求无疑是比较高的.因此,对于这一难点,可以作为拓展延伸,以开阔学生思路为主要设计目的.在本诗教学中,字词并不是最主要的障碍.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道理.所以,可以从诗中所使用的论据入手,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心.对于最后所设计的补充论据,不必强求课堂完成,以便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一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明确诗中名句所包含的自然哲理新的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写简单的赏析文章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通过反复的朗读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 1,情景表演激趣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学习新课的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文章.学习朗读诗歌的,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唐代大诗人常建的生平 交流查找的资料

   (破山寺,常建) 引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意境作铺垫. 了解古诗大意

   感受古诗意境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古诗意境.

   2,交流分析自己的朗读方法和心得,结合文中句子理解本诗所表现的意趣和情趣. 1,自由,反复诵读,圈点评注.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主题. 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对诗歌所塑造的意境和情境的体验与感悟的能力. 激疑探究

   进行小结 你知道怎么读吗?

   你知道怎么学古诗吗? 学生总结读古诗,学古诗的要诀.再次创造性朗读本诗. 举一反三,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展开联想,生动改写. 背诵,改写来理解古诗之意. 读写结合,拓展学生体验实践的能力. 思路点拨:

   本首诗情景交融,我们教师可以进行精要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以多样的形式投入到诵读中去,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练习设计:

   诗中写到了山和水,这由哪两句点出,而哪句又说明此诗写的是"寺"这一特定的场所?

   尾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用四字成语概括)

   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水 ( 优雅 宁静 安闲 ) 赏析?这首诗是李商隐情诗中的名作,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全诗以抒情为笔调,具有婉转含蓄,复杂深刻的特点.春蚕,蜡炬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诗为心声",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兴的作用,来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结合现实生活阐述自己对名句的新见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婉转沉挚的情思,典雅精丽的辞藻.学习比手法的运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是历来为人们所欣赏的名句.诗人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因此通过诵读,想象,讲解,讨论等形式分析这首诗,来加深学生对本首诗情感的理解和李商隐诗歌特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别亦难》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2,李商隐的生平简介. 交流李商隐的资料和聆听歌曲后的体会. 从李商隐的生平,诗歌特点出发,导入新课 了解古诗大意

   感受古诗意境 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节奏,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问.

   2,体会诗句中比兴

   手法的应用. 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感受诗歌的婉转沉挚典雅精丽的

   一五,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表现壶口瀑布雄壮的气势,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示3幅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幅为"壶口瀑布"

   ?

   请你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幅中你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你在看到照片后的感觉. 倾听教师介绍.

   ?

   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

   学生思考,表达自己初步感受.

   ? ?

   ?

   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下个环节作准备. 初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全文写了什么内容?(两次看瀑布,抓住"水") 学生速读文章,回答.

   ?

   ? 初步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致结构与内容. 品读两次看瀑布 教师放手让学生在从两次看瀑布文中圈划批注相关描写"水" 的语句,感悟体验.(黄河壶口既是一个水的世界,也是一个人的世界) 学生从两次看瀑布的部分中,寻找相关语句,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培养学生通过"读","思"去读通文本,读懂作者的习惯.

   ? 生发议论: 在你读了文章,体会了作者的感悟后,相信你的感受已经与开始时有所不同.请你用几句话加以表达. 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写作.

   ?

   班内交流. 承接上一环节,使学生理清思路,并训练学生表达. 小结 教师出示原文结尾,问:你觉得在作者仅仅还是在谈人生的哲理吗?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 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使学生的认识跃升一个层次. 思路点拨: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设计时力求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进一步体验作者情感,最后通过诵读强化感悟,悟得作者的情感. 十六,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通过欣赏山水而抒发的悲凉凄怆的孤寂心情.

   2,通过学习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的方法,领略课文所描绘的山水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掌握 "鸣","乐","许","居","隶"等实词的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的方法,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作者通过欣赏山水而抒发的悲凉凄怆的孤寂心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1,还记得"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是出自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吗?作者又是谁呢?

   2,出示课题: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篇来自柳宗元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本文不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黔之驴》——柳宗元(唐) 通过回忆旧知识,唤起学生对柳宗元这个人物的记忆,产生亲近感,让学生能更快进入对作品理解. 初读课文

   理解大意 1,散读课文,正音正行

   篁竹( ) 清( )为坻(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 翕忽( ) 差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心乐之( )( ) 1,一词多义???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冷?清)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能?够全石以为底为为屿成?为)?全石以为(?用?)卷石底以出?(表承接,"而")其境过清?(因为)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再读课文

   深入品味 1,为何取名为"小石潭"?

   2,你对文中所描绘的"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可以选用文中的字词,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3,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1,一整块石头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佁俶尔 知人论世

   体会深意 1,作者会在看到如此美景之时,心中充满喜悦是人之常情,为何又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升腾起凄凉之感呢?

   2,教师总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石潭记》把一失意的文人心态显现了出来借助的笔,寄情于山水,小石潭生动细致地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结合背景,全面理解:柳宗元因参加王叔论文范文新集团,于唐宪宗元和六年被贬永州担任司马,此时刚30多岁.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本文是游记,请用小标题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完成表格)

   " ,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潭中那清澈见底的泉水,怡然自得的游鱼,潭边那奇形怪状的岩石,互相缠络的古树翠蔓等这种种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已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

   ?

   ?

   ?

   布置预习

   ? 1.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标识字音,字义,特殊句式.将文章读通顺,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让学生分成探究小组查找有关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 1.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活动.对一些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进行圈划,待交流.

   2.查找相关资料.抓住重点,要点,用100左右介绍.

   ?

   ? 1.让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进行预习,初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于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自行查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

   ?

   ?

   ?

   ?

   ?

   ?

   ?

   导入新课

   ?

   ?

   ?

   ?

   ?

   ?

   ?

   ? ?

   1.?????????????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白洋潮水的景致!

   2.????????????? ?我们欣赏了美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3.?????????????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张岱的笔端,去感受那气势宏伟的白洋潮.(板书课题及作者)

   ? 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要地谈谈自己对于白洋潮的认识.

   2.? 欣赏短片后,学生之间交流白洋潮给人的直观感受. 通过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对白洋潮有了直观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投入积极的学习中.

   ?

   ?

   ? ?

   ?

   ?

   ?

   ?

   初读课文

   积累词句

   理清思路 1.疏通课文

   (1)正音:戊(wù)???? 遄(chuán)踵(zhǒng)?? 擘(bò)蹴(cù)镞(zú) 飓(jù)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

   漱(shù) 湫(qiū)

   (2)重点字词:??????????? 故事:旧例. 喧传:哄传.

   吊:哀悼.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辟易:惊惧后退.

   礴:拍击. 旋:很快.

   2.教师范读课文.

   ? 1.? 学生交流,通过ppt

   纠错.教师对重点,疑难字,词,句进行点拨,总结.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散读,默读等)熟悉课文.

   ? 1.让学生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先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杂句,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生互助.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 ?

   ?

   ?

   ?

   ?

   ?

   ?

   ?

   ?

   ?

   ?

   ?

   ?

   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

   揣摩文章

   品味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文学家张岱却仅用了一百三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壮丽,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多个观察角度,描述景物也同样如此.那作者选择了白洋潮的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角度不同那景物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表格见教材P10)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

   3.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仅用这一百三十余字就能如此传神地为我们展现白洋潮壮丽的景致呢? 1.学生散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并结合表格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也可以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例如:课文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百首镞镞,无敢后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白洋潮来潮之时连绵起伏,气势汹涌,气吞山河的情景

   3.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从多角度来表现白洋潮的特点.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相比现代文尤为重要.散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沉浸文本,感知课文内容.

   2.文言文教学很忌讳呆板机械地翻译课文,应该借精心的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浓厚学生兴致,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深刻难忘.估计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能意会而不能言说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也可老师予以讲解提示,帮助他们一起学好课文.

   3.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熟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2.? 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1.? 熟读全文,背诵第三小节.

   2.? 整理字,词,句.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

   思路点拨: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

   同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读一读,品论文范文,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因此,教师分析课文也可以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借助书论文范文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文意,以及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上.教师及时对重点字,词,句进行点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上,重中之重在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比喻,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

   练习举隅:

   1.?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三峡》等古论文范文景游记,感受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2.? 白洋潮是气势雄伟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写景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展示你身边的美景.

   板书设计:

   潮头一线"——见

   正

   面

   描

   写

   隐隐露白——稍近

   喷沫蹴起——渐近

   飓风逼之——再近

   侧

   面

   描

   写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看之惊眩,颜始定

   课后反思:

   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收效较好.

   十八,《天目》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七绝",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喜爱的情感.

   3,了解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

   说明: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但文中的一些词语,涉及到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因此有必要给学生进行梳理;另外,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引导学生品词读句,从而领悟其描写的佳境.而文章中所透露的作者的思想,含而不露,但却很分明的告诉了读者自己的生活态度.

   ?

   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

   难点: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

   说明,引导学生领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调动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器官,对"七绝""幽邃奇古"的特征予以描述,这是本文的重点,正是有了这种溢于言表的喜爱山水的热情,才能自然表现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而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含而不露,体会可能会有难度,所以,它应该是教学的难点.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浙江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请你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风景名胜,并列举一例说说它有什么值得一游的原因.

   2,今天我们学习《天目》,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记录去游览一番天目的景色.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游历山水的情感.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疏通文意 黑板出示:逾,峭,壑,镐,迂,学生标音

   ?

   一词多义:可,鲜

   通假字:颠,县,直,分

   词类活用:面

   古今异义:率 边读课文,边查字典,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积累文言词汇,尝试了解简单的文言现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

   天目山有什么特征?

   (用文中一个词语) "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中,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幽邃奇古 阅读文本要细心,能从文本中找依据 细读课文,圈划点评 "七绝"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绝,请依据文本内容,适当想象,阐述理由. 1,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圈划,写好点评

   (可从不同角度予以点评)

   2,交流点评 圈划点评是阅读中精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品读质疑 文*绍的第七绝和"幽邃奇古"不相吻合,请你根据文中内容,谈谈看法.(可适当介绍袁宏道的生平和性格) 一解:从内容看,第七绝和前文总写的特征"幽邃奇古"不相吻合,因此不妥.

   二解:第七绝写土特产,表明作者对天目游历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突出表明他对天目山喜爱的感情,补上这一笔,更添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下文"有出缠结室之想","某等亦是一分子"埋下伏笔,从而含蓄表达作者的论文范文脱俗的生活情趣.因此是妥当的, 品读中的质疑,除了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外,更培养了学生怀疑的精神和思辨的能力.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段

   2,掌握文言词汇

   3.制作一张卡片,把七绝的名称以及所描绘的视觉角度和不同的修辞设计成表格的形式. ? ? ?

   思路点拨:

   在教学《小石潭记》后,可把《天目》和《小石潭记》进行一次比较阅读的教学,首先从描论文范文法上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相同之处,但更有不同之妙处.

   《小石潭记》视角比较小,紧紧扣住"石潭",对其周围景色予以描述,写水,写鱼,更写自己的感受.是一幅写实的工笔山水画.情感的表露上比较直白,比较悲情.

   《小石潭记》是比较典型的游记散文,而《天目》上半部分更像扣住特征进行说明的文艺类说明文,下半部分交待游历经过,则与一般的游历散文相同.

   ?练习设计:

   请搜集一名胜资料,写一片断描述,向同学介绍名胜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能激起他人游览的兴趣.(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予以尝试写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机地整合.)

   板书设计:

   天目山——七绝——幽邃奇古

   念念不忘 喜爱 趣 ————————热爱大自然

   课后反思:

   《天目》视角比较宏大,气魄更显论文范文,从天上写到地上,作者在云雾的飘绕中,挥洒自如地把自己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有羽化而登仙的感觉,是一幅浪漫的泼墨山水画.而作者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亦在这泼墨般的尽情挥洒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比较旷达.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予以尝试写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效果不错.

   十九,《老山界》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

   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难点:

   ?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听讲 用动情的讲述,使得学生尽快进入特定的课堂情境 初读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深入文本,感受,体悟 整体感知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结:写作特色之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对文章的亮点要有欣赏一时

   积累素材 研读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

   山谷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学会欣赏的方法,以文章的思想精华指点自己的人生之路,完成向课外的迁移 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论文范文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背诵第22节. 作业 思考:文中出现了"叫""骂""抢"等词语,是否有损红军的光辉形象. 解决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疑惑,积累语言,强化写景抒情意识 ?

   思路点拨:

   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显得不奇怪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是特别的陡峭.又如,前面只写决定要爬老山界,又说非夜里行军不可,又要队伍第二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只知其"急".处处都是悬念.直到将近山顶,听到论文范文声,说在队伍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可见敌军追击之紧,回过来再读,就加深了理解,红军部队就是在这样火急的情况下翻越老山界的,越发令人惊心动魄.

   ?练习设计:

   学贵有疑:请针对阅读过程中的不解之处,进行质疑.

   思考文章结尾的作用,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素材.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课后反思:

   作者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作者从多方面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次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在上述两段描述之间,作者又配以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语言描写:"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再写红军战士在"之"字路上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觉到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作者就是以此为背景,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二十,《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难点: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 (l)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ng?? 遍种:zhòng

   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分析第二首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分析第三首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总结拓展 示范朗读节奏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分小组朗读比赛. 布置作业 背诵三首诗并完成练习 完成作业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字的表达训练 ?

   思路点拨: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论文范文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着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论文范文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练习设计:

   1, 写出下列画线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1) 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 修辞:

   (2) 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 修辞:

   (3) 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 修辞:

   (4) 人间遍种自由花 意思: 修辞:

   2, 阅读第三章回答问题.

   (1) 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从内容上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陈毅????

   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中,教给了学生自学课文的方法和理解含意深刻的词句的方法.学生们正是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在自学中注意了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理解了诗的主要意思;感悟出了诗的深刻含义.整堂课气氛浓烈,学生学得很投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怎么会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点,设计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并深切体会到陈毅写这首诗的背景.

   二十一,《永远执着的美丽》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拟标题等来品味课文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实践能力.

   2,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

   重点:

   围绕课题,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难点:

   理解袁隆平真正美丽的精神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图片

   ? 他究竟是以什么感动中国?感动了我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个别发言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析课文 散读你喜欢的语段,谈谈你对袁隆平的印象. 散读课文 学生在这一部分朗读课文,点评词语,是理解这位农学家崇高精神的关键,也是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重点.

   此环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较好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话题呈现 袁隆平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可这篇文章没有标题,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拟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总结 学习了全文后,你认为"美丽"除了理想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小结文体:通讯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教师在充分预设下适时点拨. 作业 请以"感动"为话题,为身边你所熟悉的人或你已收集到的《感动中国》栏目的其他年度人物的资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完成作业 尝试写作,让学生留意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

   思路点拨:

   文章以"美丽"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高尚人格和执着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本篇文章难度不大,为此设计时考虑思维的难易度由浅入深.读析课文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八年级的学生有意关注平实语言中的关键词,充分品味从语言中折射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在学生充分读析,理解袁隆平的精神后,话题的呈现

   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一个台阶,并要求用恰当,出色,简洁的语言文字拟标题,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较好地运用语言文???

   字的能力.

   ?练习设计:

   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文中的一大特点,这些细节描写读起来感人至深,请你找一处,大声朗读并分析作用.

   "美丽"是文中的关键词语,试分析美丽的含义.

   板书设计:

   袁隆平????? 精神

   ???????????????????????????? 百折不挠???? 执着追求

   ? 挚爱事业???? 远大抱负

   课后反思:

   1,整个教学设计紧扣研究主题.

   2,导入环节改学生描述为学生自己简单介绍袁隆平.

   3,朗读环节没有完全到位,读得较少.

   4,追问再精炼些.

   5,板书设计:涉及人物精神的概括词语只需简要的两三个.

   6,拟标题的时间应增加.

   二二,《我看见了我的骨头》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字典的习惯,及借助字典解决阅读困难的能力.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明白文章阐述的道理.

   ?

   重点:

   让学生通过查阅字词典和反复阅读,明白文章阐述的道理.

   难点:

   ?明确作者所叙述的实例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一张X光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X光片)

   X射线是由谁发现的?(伦琴)

   激发学生兴趣,进入文本的学习. 整体感知 阅读《X射线的发现》,比较两文内容的详略,初步体会材料为中心服务. 默读

   简要复述伦琴发现X射线的经过,进一步熟悉这部分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以增强整体感知的意识和能力. 研读 提问:《X射线的发现》把伦琴发现X射线的故事写得又详细又生动,那么用它替换掉课文的相应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小结:是详写还是略写,是写得具体生动还是写得简洁扼要,能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阅读中关注内容的详略会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默读,圈划

   交流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作业布置 1,积累词语

   2,查找资料:同学们去图书馆或到网上再去查找一些科学史上的偶然发现.

   ?

   多层次作业,可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看似比较简单,学生往往会理解成作者通过一个故事阐述了一个道理,他们就会在后文所举事例的作用问题上大费周折.事实上,作者为了阐述"面对偶然的遭遇要抓住机会,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首先讲述了伦琴发现X光的故事,然后又用了几个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证明.这就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然而对于初二上学期的学生,显然不需要概念化地掌握议论文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索性就不把它作为议论性文章来教.而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的看法.这样不仅对于理解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更容易使学生明白作者用事实来支撑自己观点的方法,而且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了.这样理清思路,就可以为学生系统学习议论文作好准备.

   ?练习设计:

   1,课文中两次写到伦琴"吃了一惊",第一次是因为什么而吃惊?第二次又是因为什么而吃惊?

   2,从伦琴发现X光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诺贝尔将棉胶倒进论文范文油发明了论文范文,中国古人用木炭,硝,硫磺混合制成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论文范文,你知道我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设计:

   偶然遭遇??? 抓住机遇?????? 科学发现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处理材料详略.教学主要过程是:导入:教师板书课题,问:你看见过自己的骨头吗?待学生纷纷议论后问:是谁发现了能让人能看见自己骨头的X光?他是怎么发现的?第一环节:通过散读,复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加深对伦琴发现X射线的经过的印象,为下一步的比较做好铺垫.第二环节:阅读《X射线的发现》,和课文所讲述的伦琴发现X射线的故事比较,圈划出写得较为详细的内容并作交流.第三环节:讨论能否用《X射线的发现》中伦琴发现X射线的故事替换掉课文1~7节?为什么?然后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文章的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是写得具体生动还是写得简洁扼要,能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阅读中关注内容的详略会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三,《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理解诗中的形象所表示的含义.

   ?2,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重点:

   与朗读同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所表示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范读诗歌或者配乐朗诵.提问:

   1,诗中的"我"是谁?

   2,诗人"歌唱"什么?

   3,我为什么要歌唱?

   补充诗人的资料和写作背景. 根据老师的提问,朗读诗歌,圈划出有关语句.交流作者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通过朗读诗歌,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品味语言

   感受想象

   ??

   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特别是诗人丰富的想象,诗中哪些词语运用的好?为什么? 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能体现诗人丰富想象力的词语,从"微风,阳光"等词语来体会语言美.

   ? 诗歌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朗读中让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提炼主题

   把握情感 诗人在不停的歌唱,他的歌声,快乐和思想还长上了翅膀飞到四面八方,你知道诗人这样写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吗? 通过感受诗人的想象,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 结合作者在特殊年代的生活便于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并激发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拓展探究

   尝试写作 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呢?仿写课文第一节.

   ? 思考讨论交流.比如"朝阳,小树,嫩芽"等都是新生的事物,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让学生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通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提高品味诗歌的能力,进而锻炼创作诗歌的能力. ?

   思路点拨: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诗歌,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是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的,所以要通过朗读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并结合品味语言来体会诗歌中明快的语言美和诗人的想象,由此来体会诗歌的主题.

   学习诗歌的重点首先要放在朗读上,至于诗歌的涵义也许刚开始并不一定能理解得那么深刻,但随着反复朗读,会逐渐深入理解作者用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等来构成诗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这首诗不宜讲得过多,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诗意;抓住"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引导论文范文体感知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

   ?练习设计:

   1,? 熟读这首诗.

   2,十五六岁的你,正值花季人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以"青春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或小诗.

   板书设计:

   歌唱 歌声

   早晨

   希望 一阵微风 忧伤失掉

   属于未来的事物 飞

   正在生长的力量 一片阳光 充满梦想,渴望

   课后反思:

   这首诗情感浓烈,意象简约,具有独特的意蕴美,语言活泼,生活气息浓,学习这首诗,应将重点放在朗读上,并根据前两首诗中的学习方法来尝试欣赏品味本诗.所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学生自主的学习步骤,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二四,《写给云》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少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2 ,拓展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心声.

   重点:

   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少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

   难点:

   ?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心声,开展合作学习,完成诗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 1.出示课题 .

   2.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告诉云一些什么? 自由发言,用简洁话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想法基础上导入新课,可以寻找到他们在学习文本中可能会出现的兴奋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后面的教学环节. 诵读全诗

   感知内容 提供配乐

   对学生朗读及时点评 诵读全诗

   1,自由朗读

   2,个别朗读 配乐诵读不仅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更通过音乐传递感情,把握主题. 品读诗歌

   提炼主题 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学习中的障碍点:

   1,哪些诗句读来最有感触,读一读,品论文范文.

   2,结尾段,抒发怎样些诗句读来最有感触,读一读,品论文范文.

   的心愿.

   3,如果你是云,最想变成什么?

   4,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诗中的句子形式,另写一段. ?

   1就自己最有感触的诗句进行品析

   2提炼主题.

   3写作,交流. 挑选最有感触的诗句,是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无论属于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中畅所欲言.

   通过模仿练习,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与思维的能力,又能让他们在其中更好领悟诗歌的主题. ?

   小结拓展

   齐读全诗

   ?

   ?

   ?

   ?

   ?

   ?

   ?

   ?

   ?

   ?

   ?

   教学环节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小结,并引导他们对诗歌主题内容进行延伸.

   思考:

   "没有人在蓝天上,为你把框框画.""没有人要你老老实实,变成'聪明'的傻瓜." "没有人用好多'安排','计划',把你变成机器娃娃等"和云相比,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烦恼?

   小结:

   正确看待生活,再以想象力去弥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以行动改变,这样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教师活动预设 ?

   (1)学生交流生活中一些"机器娃娃"的烦恼,谈自己对此的理解.

   (2)朗读普希金的名句

   (3)齐读诗歌,将课堂上的所得进行归结,对诗歌有一更完整深入的了解.

   ?

   ?

   ?

   学生活动预设 ?

   在前面思考与说的基础上,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联系现实,明白少年人应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拓展也是为后面的练习做一铺垫.

   ?

   ?

   ?

   ?

   ?

   ?

   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

   ?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热爱生活创造自己自由幸福的新生活.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怀的诗歌,请同学,

   老师评判,出一本自己班级的诗集(题目自拟,例如《我想飞》,《青??? 春之歌》,等) ?(1)学生回家完成作业

   (2)分工合作,编印成册 请学生评判,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与同学合作,互助协作.学习突出的同学将这次活动当作展示自我风采的一个绝佳机会,学习相对困难的孩子也在学习伙伴的鼓励下,展示出平日不为人知的优势领域 . ?

   思路点拨:

   本诗还可选择与论文范文的《我愿做论文范文无虑的小孩》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比较两诗的异同,从中体会诗歌所要表现的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热爱生活.

   ?练习设计:

   1,配乐诗朗诵,请学生做评判,写下评语.

   2,学生课外阅读诗歌,向同学推荐一本诗集,写一份诗人,诗集的简介.

   板书设计:

   写给云

   我要变成云 变化多端

   自由幸福

   课后反思:

   《写给云》是初一年级下学期教学的一首语言朴素亲切的儿童诗.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到平时学生对现代诗歌接触得不多,所以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希望学生在抓住重音,停顿,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想象.从而理解作者对白云无拘无束的羡慕之情.同学们对于读这首儿童诗也很有兴趣,在音乐的伴奏下,再通过老师的指导,很多学生的朗读比一开始有了明显的进步,显然已进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世界.在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云的大小,形状,形态等方面表现云的自由幸福,表达了他的羡慕,渴望之情".这个设计本是穿插于学生个别朗读,教师指导过程中的,但在实际提问时,学生直接就指出了云的自由自在,而忽略分析它的形态形状.在文中,作者把云比喻成"小花","猪八戒"等等有趣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云的变幻莫测,也表现了云自由自在的特点,更体现了作者对云的羡慕之情,在逐层深入的基础上,才更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幸福"!由于课堂上对表现云形态的比喻句分析的不多,使得学生没有能深刻体会作者的对幸福云儿的羡慕之情,这是比较遗憾的.

   二五,《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

   教学目标:

   ?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 2,讨论交流,感受诗人的论文范文,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对比的作用,激发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出示图片(雄鹰,海鸥飞翔图).

   1,? 请学生谈谈看后感受.

   2,? 过渡,揭示学习任务. 认真观看,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为本诗的学习作铺垫. 诵读全诗

   整体感知

   ? 1,? 出示诗歌,简介作者.

   2,? 诵读全诗.

   3,? 用一句话说说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

   ? 1,交流作者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3,独立思考后,全班

   交流(诗人告诉了我们他自己的生活态度). 此诗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但学生对作者比较陌生.因此,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再通过初步阅读,有助于把

   握诗人的创作意图.

   ? 深入理解

   把握主题 自主阅读,找出诗中作者选取的具体事物,思考:

   1,说说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有何不同?(明确作者积极独立的生活态度) 1,自由朗读,体会.

   2,畅所欲言,交流:爱唱的小鸟,雄鹰,海鸥,金丝雀,学舌鸟,蓝天各象征着什么?"甜点的颤音"意味着什么?

   3,讨论:作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讨论论文范文同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 本诗运用象征,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有效地解决这两点,就能突破教学重点.

   ??? 联系实际

   拓展迁移 1,? 说说你所知道的与作者具有同样生活态度的人.

   2,? 谈谈本诗对你有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 1,? 根据各自的生活积累,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 自主发言,说说你将如何学习诗人,看待生活.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文本迁移到生活,以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

   思路点拨:

   本诗的教学还可以从最后一句入手,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去自由,欢乐,力量和意志的蓝天展翅翱翔","蓝天"象征着什么?然后回到诗中,通过对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把握诗歌的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练习设计:

   1,背诵积累这首诗.

   ??? 2,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你对生活的认识.

   ??? 3,课外了解惠特曼的其他诗作(推荐阅读《草叶集》).

   (2,3任选一个)

   板书设计:

   自由 飞翔

   向往

   力量

   高远的志向

   课后反思:

   本堂课,学生反映热烈.课堂氛围良好.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了诗歌的象征意义,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明白树立远大志向,在实现梦想中迎接挑战的重要性.

   二六,《一句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缄,霹,雳"3个生字,读读记记"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老师可进行如下谈话,以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句话通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诗人要说的这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等读一读"学习链接",简介作者. 初读 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说说:诗中讲到的"一句话"是一句什么话? 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生字.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句话"的含义. 感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读后交流: 拓展 祈祷(略) 作业 1,2,背诵课文. ?

   思路点拨: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论文范文.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乙"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论文范文,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练习设计:

   试分析下列词语的含义

   火山 比喻( )

   霹雳 比喻( )

   铁树开花 比喻( )闻一多:现代诗人,着名学者,论文范文战士从形式上讲,《一句话》较好地代表了《死水》诗集所特有的那种"矛盾".诗结构整齐,十六句分为两节,节与节,行与行,对仗工整.第一节和第二节的一至六行字数相等(九个字);两节的最后三句用词也大致相同,有民歌式的复沓效果;就音节而言,两节中一至六句的音组结构大体相当(每句都大致分为三顿);全诗一韵到底,这种给人整一均齐的效果,属于理性精神的产物.不过,由于句子短,却又使人感到节奏强烈,韵律铿锵,尾韵去声字居多,这又分明包孕了一种内在的情绪冲动.

   二七,《青春万岁》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体会洋溢在诗歌中的论文范文.

   ?2,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

   重点: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难点:理解作者喷涌的论文范文,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

   ?说明:特定的时代赋予了作者特定的青春心态,因此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借机激发学生对青春,对生活热爱的情感就成了本课的关键,其依托手段就是朗读,朗读是能够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媒体导入

   ? 出示《青春万岁》相关资料.

   请学生谈感受. 学生观看.

   交流看后感受.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

   ?

   1,播放音乐,从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2,请学生谈初读感受

   ?

   ? 1,? 朗读诗歌.

   散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根据每次读后的老师指点,同学评价,自主朗读.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反复阅读此诗后的感受. 朗读是诗歌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产生对诗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

   再读诗歌

   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中洋溢的论文范文.

   思考:

   1,诗中列举了哪些青春生活的场景?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反复朗读.

   2,自主圈划相关语句,如: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的踏青,初雪的早上行军,热烈的争论等

   3,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深层阅读,通过思考,圈划,讨论,交流,既品味了语言,又感悟了诗人洋溢于字里行间的论文范文. 感情朗读

   青春抒怀 1,? 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感情朗读.

   2,? 引导学生畅谈青春感受. 1,? 参与比赛.

   2,? 各抒已见,畅谈青春感受. 通过比赛,进一步激发对青春,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思路点拨:

   从题目入手,理解课题中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辐射全诗,在朗读中理解,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高喊"青春万岁"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练习设计:

   1,? 熟读这首诗.

   2,课外阅读《青春万岁》小说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板书设计:

   青春万岁

   王蒙

   19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意象 鲜明

   论文范文 饱满

   语言 豪迈

   旋律 明快

   二八,《卖油翁》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掌握"善,尝,矜,睨,,颔,徐"等文言实词

   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讲述《梅兰芳学艺 ?? (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熟能生巧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卖油翁》去感受. 讨论《梅兰芳学艺》感学生自由答问,不求表达的统一;语言要简洁. 初读课文疏通文言字词,了解内容. 1,指导学生自读.

   2,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

   1)尧咨善射 2)尧咨 3)卖油翁微颔 4)陈尧咨与卖油翁对话? 5)卖油翁酌油? 6)陈尧咨笑而遣之 学生自课文,矜?自夸;睨颔忿初步了解整个故事内容疏通文义.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 1,师指导朗读:注意要读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的声色俱厉,读出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沉着冷静.两个人其一,位高身贵的陈尧咨;其二,无名无姓的卖油翁. 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抓住文本是不变的规律."阅读就是要让文字一个个站起来与你对话"(于漪语)我觉得学生的朗读到位了,他对文字的感知就不会差了. 深化感悟,多角度理解故事内涵 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可能蕴含哪些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熟能生巧,精益求精;戒骄傲,勿卖弄;智者超然物外;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等 "学古代文,做现代人 作业布置,拓展感悟 1,联系课文和生活,写一篇学后感,要求围绕中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言必有据. 选择一项作业完成.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

   思路点拨:

   短文重在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以及卖油翁酌油的经过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道理不难理解,所以将兴趣点放在人物形象地分析上.如,陈尧咨的"自矜"如何体现的?卖油翁的"沉稳"又是体现在哪里?激励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关键词分析.当然学习文言文,既要学扎实,通过反复的诵读以求获得正确的语感,及对字词句篇的透彻理解;又要学得灵活,通过课堂讨论,引入现代生活的感悟对课文进行内化以求更深的理解和独立人格的确立一,解释下列词语:

   1. 陈康肃公善射 善:_______________

   2. 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_______________

   3 尝射于家圃 尝:__________ 家圃:_______________

   4.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释:_______ 睨:________ 久:_________去:_________

   5. 但微颔之 但:________ 颔:________之:________

   6. 无他,但手熟尔 他:________但:________熟:________ 尔:________

   7. 康肃忿然曰 忿然:

   8. 尔安敢轻吾射 安:________轻:________射:________

   9. 以我酌油知之 以:________酌:________

   10. 以钱覆其口 覆:________

   11. 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________沥:________

   12. 唯手熟尔 唯:________

   13.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 见其发矢十中论文范文,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3. 无他,但手熟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康肃笑而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学生课文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小学生课文引用文献:

[1] 课文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教学策略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2] 知网查重引用课文部分怎么
[3] 必须引用课文内容查重怎么办
《初中写景作论文题目2021年,初中写景作论文题目沈阳》word下载【免费】
小学生课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