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地址目录单

主题:学生教室*啪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8-30

简介:关于学生教师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学生教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学生教师论文范文

学生教室*啪论文

目录

  1. 学生教室*啪:台湾女教师学生发生性关系 女教练被判2年(清晰)

07年第4期总第8期(07年12月)东风人目录

   卷首语

   感受美丽心情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张雅南

   教海探航

   建设新型教师团队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初探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严培源

   让读启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韩红梅

   新课标下提高语文阅读量的探微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劳丽浓

   给孩子多些自由的空间吧!

   ——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初探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周君尔

   巧用细节建立空间观念

   ——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策略等等等等等朱芳芳

   化"错误"为"美丽"

   ——低段数学课堂中巧用学生错误的一些尝试等等等等等等钱静儿

   只有预设才能有厚实的生成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柴利波

   走入儿童生活 发展生活空间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等等等等等等朱映映

   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沈丽君

   《Unit 4 We Love Animals A Let's learn》教学设计等等等等袁素红

   好课多磨

   "一模一样"等于"完全重合"吗?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断与思考等等等等等等等黄鸿菊

   当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楼建凤

   "汪国真诗欣赏"语文活动课案例分析等等等等等等等钟静静

   生活中的教学,活动中的收获

   ——《珍惜粮食》教学案例反思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谢银萍

   阳光心语

   班主任工作中的"南风"效应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陈利永

   我的几个怪学生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谷君波

   教师随笔

   那一份沉甸甸的母爱——《慈母情深》备课随感等等等等沈丽君

   神秘的女老师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吕映丹

   心理驿站

   爱,其实很简单----从三个案例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等等等等等等等摘自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网

   教师心理健康小贴士等等等等等等等等摘自《心理与健康》

   美文欣赏

   获得太少与拥有太多在得与失之间蓝幻

   由于工作的忙碌,我们常常忘记感受自己的心.教师的压力很容易让我们的身心结茧蒙尘.大脑总是转换于教材和教案之间,身影总是穿梭于学生与教室之中,这好像成了生活的惯性,变成了教师人生的常规跑道.这重复性的劳作,的确有些单调和乏味.所以,面对一张张稚嫩的娃娃脸,作为教师的我们,总也免不了争着一双疲倦的眼.

   07

   是啊,有多少时间我们没有这样一起开怀而笑了,有多少时间我们没有这样尽情欢呼了.一次休闲聚会,带来了教师另一种放松和"累并快活着"的感觉.情不自禁地,我们休眠的热情被点燃,沉睡的活力被激发,于是我们一起挥洒热情,呐喊声,欢呼声,连同会议厅上的一切共鸣——震响了整个宾馆.

   噢,教师的心情原来那么美丽!教师的心情原来那么迷人!教师的心情原来那么简单! 如同迟到的绵绵春雨浸润了干枯的心田,我们是那样的满足与快乐,好像所有美好的事物在这短短的几天之内,都荟萃成人间最美的心情!

   原来,用美丽的心情看生活,生活就像一首美丽的歌,嘹亮的歌声成了我们真诚的表达.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我们有权选择怎样生活,更应该思考怎样生活——那重复着的备课,讲课,批作业也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自然的,忙碌的,实实在在的美丽.

   原来,用美丽的心情看学生,学生就是美丽的.滋润学生的情感,呵护学生的心田,做一粒身体,精神都健康的种子,播种到学生的精神土壤里.当这种理念成为行为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生命的成长,随之而来的师生生命的相互滋润,相互启迪.

   原来,学习着,工作着,追求着,坚持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充实而快乐的.面对教研课题,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我们有着畏难情绪,但是我们还是学习着,坚持着写.于是,读书,思考,写作成了东风教师的成长基石,成了东风教师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原来,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只是我们在忙碌中没有像这次休闲聚会那样集中地爆发生命的论文范文.当拥美丽的心情入怀,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好多个未曾发现的"原来".

   有了这么多的"原来",你就会矫健于教材与教学之中,轻盈于学生与课堂之间,伴着《美丽的心情》的优美旋律,谱写属于自己的迷人乐章.

   教海探航

   建设新型教师团队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初探

   严培源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教师努力工作的焦点,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学习成为隐性行为而受到忽视,教师的发展也成为一种"掠夺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教育对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建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团队,让教师体验职业生命中的幸福,成为当前学校改革中的重大议题.

   一,学习型教师团队的界说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最初的构想源自于电脑内存发明人,系统动力学创始人佛睿斯特——"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1990年,佛睿斯特的学生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以系统思考为核心,再加上建立共同愿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它首先是一个学习团队,其次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最后它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并有很强的生命力.学习型组织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层次扁平化.在学习型组织中,已不存在管理中的各种等级制度.员工之间由原来的彼此顺从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2)组织咨询化.整个组织就像一个咨询公司,员工之间彼此询问,学习,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融洽.(3)系统开放化.组织本身形成了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能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型教师团队,不仅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教师群体,还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及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未来的团队.它就像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一样,能在团队内部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将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师个人,团队和整个学校得到共同的发展.

   学习型教师团队,是以班子的团结,学校各层上下协调及群体环境论文范文,和谐为基础;以建立完善的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的学习机制为核心.即: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团队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创造性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团队.这种团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在这个团队里,老师们的学习,是坦然相对,自由交流,没有"自我防卫"的心理,是一个论文范文的环境.老师们的教研也不再是过去那种不爱学习,忽视理论知识,轻视学习活动,不接受新的信息,主要凭狭隘的经验,满足于忙忙碌碌,埋头苦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教研活动.而是在学习型团队精神的鼓舞下,教师们寓学习,教研于一体的一种积极的学习型教学研究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能够引起教师行为,观念,方法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行为习惯等心理和行为要素,朝着有利于教师,学生,教研组及学校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变化,有利于学校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也就是让全体教师确立"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责任,学习即生命"的价值判断,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

   二,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的意义

   1,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是时代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在创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教师顺应时代,规划自身专业生涯,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获得自身安全,获得归属,成为"专业人士",取得社会学术地位,真正赢得世人尊重的需要.只有建构学习型的团队,才能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汇谈,更新教学的价值取向,形成与时俱进的共享愿景;才能通过性不断的系统反思,察觉并努力消解成功经验中的隐患;才能通过以建立在个人自觉学习基础上的团体学习作为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提高教师群体的自主创新教育的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加快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的需要.

   2,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是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石,以此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2003年9月,我校成为余姚市第一批新课程实验学校.面对新课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实施课程的观念,经验,方式,手段.只有建构学习型的组织,才能促进教师有效开展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才能促进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中,建构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提高学科教学效益的新制度,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因此,这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3,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是增强学校竞争力,提升办学品位的关键.

   教育的成败在教师.学校的竞争,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实质是有效教育方式引起的有效学习式的竞争.教师的教育方式先进的学校,在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校际竞争中居于有优势地位,学校的办学品位提升也快.我校从软硬件方面看,在校际之间的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如何使学校能继续发展,继续凸显优势地位?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能否建构学习型的组织直接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否凸现现代教育的本质目标,提升办学的品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的策略

   1,营造氛围,树立教师团队学习理念

   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是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关键.我们认为通过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工作中,我们积极发挥宣传工作优势,采取专题辅导,学习论坛,座谈讨论,主题演讲,开设博客等多种方式,振奋精神,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激发教师主动适应,积极进取,自我加压的学习热情,引导教师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自我超越,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建立共同愿景,把个人基础上的学习上升为组织的学习,通过组织的学习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使个人知识储备变为团队知识资本;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学会系统思考,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全新学习理念的确立,有力推动了我校"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创建.

   2,夯实基础,优化教师团队学习环境

   在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工作中,我们首先完善学习网络.积极架构起"校长,书记——工会主席,工会委员——三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工会组长)——各组室成员"论文范文管理组织网络,注重发挥"三长"的管理作用,落实各组室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其次明确学习要求.团队学习要求做到"五个有",即:有规划,有措施,有过程,有特点,有总结.个人学习要求实现"八个一",即: 制定一份个人学习目标和计划;读一本班组共读书籍;建一本专用读书笔记本;作一次学习体会的发言;参与一项教改实践活动;总结一项科研经验;写一篇班组共读书籍的学习体会,落实一份个人争创计划.第三营造学习环境.积极利用有限的资源"让每堵墙都能说话",在教学大楼的墙面上安排了书画作品,名人名言,文明用语,节能环保宣传语等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教工论文范文及校园网络的作用,满足教职工的学习需要;利用网络上的"博客"开设学习论坛,拓宽学习时空;创办《东风人》校报,丰富学习阵地.学校教育资源,学习资源的全方位开放,使教师们置身于学习氛围中,时时处处感受到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力,为促进"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架设平台,丰富教师团队学习内涵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的重要载体.我校精心组织设计好各项活动,既注重引导教师参与,更注重活动的实效,使教师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不断丰富教师团队学习内涵,从而使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得到加强.

   (1)以主题活动为抓手,积极创设学习实践平台.我们以"学知识,重实践,做能手"为主题,以"学习型班组"创建为目标,精心设计并开展了"教师的着装,微笑网上冲浪,教师礼仪大家谈"等三个征文和论坛,"党员示范岗的争创","教师课堂教学的展示","文明班组的评比","反思型案例的设计展示"等活动,掀起了"学先进,比贡献,促发展"的学习型团队创建论文范文;我们党政合力还开展了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评模创先活动,建立了先进,骨干,名师的阶梯式评,选,树的机制.同时,还通过先进人物风采图片展,大力弘扬身边的典型,让广大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中发挥了凝聚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2)以新课改实践为重点,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学习力.我校是余姚市首批新课程改革试点学校之一, 新课程改革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实践.面对新的考验,我们积极探索,把它作为加强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抓手,引导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我们以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为先导,确定研究课题,开展"闪亮星"过程性评价的研究;我们以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主线,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研究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建立了专家引领下校本研修制度,通过备课,听课,做课堂实录,研讨等环节,使教师在教学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提升教学理念,在课题和课例研究的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学习力,奉献力和创造力,不断促进和完善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4,形成机制,巩固教师团队学习成果

   在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的进程中,我们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各项机制,从制度上,机制上确保"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成果.我们针对不同层面,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完善学习制度,健全学习机制.在学习形式和方法上,我们注重"五结合":即采用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相结合,专题导 读导学和个人感悟反思相结合,书本与网络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校补贴论文范文和自筹资金相结合.制度保证了学习健康持续的发展,促使教师学习做到多一点,早一点,深一点.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学习评价制度,根据"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整体安排,将学习成效,工作绩效和教师奖惩有机结合,较大程度地调动了教工的积极因素,激发了他们的内在潜能.学习型教师团队的打造,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目前我校一线教师的大专学历达到100%,本科学历达42.9%,到2006学年止,学校拥有余姚市"教坛新秀"以上称号的优秀教师40多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宁波市名校长1人,宁波市名师2人,宁波市教坛新秀3人,余姚市学科骨干7人,余姚市教坛新秀7人.中高级教师的比例明显上升,占68.6%,有小学高级有42人,小中高6人.同时,学校各项科研成果不断,近两年立项课题国家级1个,省级2个,宁波市级7项,余姚市级4个,形成了国家,省,地,市四级课题网络.教师在全国公开刊物上共发表论文80余篇,在全国,省,市获奖论文达60余篇.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500多篇,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在以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中,无论是领导者的管理智慧还是教师的实践智慧都在提升着,我们将继续以学习型组织创建为载体,用心打造学校型教师团队,不断赋予其时代特征,丰富和拓展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涵,努力提升东风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使之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使东风小学成为全体师生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怒江中学2006年普陀区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交流材料

   2,衢州解放路小学课题组《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的策略研究300问》 傅宗料,彭志军,袁东明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

   4,《第五项修炼实践案例》 张声雄,姚国侃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9月

   (责编:顾伟民)

   让读启教学走进语文课堂

   韩红梅

   内容提要: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素质全面发展,读启教学读启教学方法不是教法,也不是学法,它是教法与学法的综合是各种具体的教法和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综合运用,最终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读启教学 发展 读启结合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与此相应,出现了社会思潮的巨大起落.教育思潮也同样从那时侯开始特别活跃起来.读启教学观也就是在这个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今,素质教育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读启教育也一直被有关人士提及,那么怎样才是读启教学呢?概括地说,读启教学方法不是教法,也不是学法,它是教法与学法的综合是各种具体的教法和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综合运用,最终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一,教,是启发式的教

   读启教学中教师的"教"不是传授式的教,而是启发式的教."寓启于读,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要通过启发使学生学会独立地学习."启发"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里的启发有"扶","引","放"三种形式.

   初期阶段,学生不习惯读书,不会读书,教师则应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情景,假设问题去开启思路,这就是"扶"的启发."扶"读即扶持,帮助学生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尚未具备某种学习能力或行为习惯的"学情"实际,有计划地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程序,去扶持和帮助学生,促使他们"领会"学习,实现"领会学习"的阶段目标.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是否能够巧妙运用导课艺术将是至关重要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更是人人向往的胜地.杭州湾初级中学远离杭州,他们的学生是一群活跃的,有着好奇心的,但又被繁重的学业压制着的孩子,他们同样向往美丽的杭州,却鲜有机会真正身临其境.据此,一位老师在上《西湖的绿》一文的第一课时,开场白就明知故问"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在得到预知的答案后,他又以"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今年春天去西湖时的所见所闻吧等"一抑一扬,很简单的导课,但一刹那间学生的注意力都已经被老师的话抓住了.

   中期阶段,学生遇到困难,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不能独立归纳材料,不能抓住关键,不会思考问题,不能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通过"启"的手段去实现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去促"悟",这就是"引"."引"读即引导,启发学生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多种学习能力和一般的学习行为习惯后,有计划地因势利导地启发诱导学生选择和掌握一定的学法,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实现"主动学习"的阶段目标.曾看过马驫老师在《离别的礼物》课堂实录,在课堂上,马老师有意地不将小说结尾告诉学生,而是以"你们认为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的问题引起一般来说比较擅长想象却又不够完善的学生的思考,潜移默化中他已在引导学生的口头创作能力了.

   到学生发展到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阶段,教师仍要"启",这个时候的启表现为引导 读书,指引方向,归纳总结,审查评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放"."放"读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已基本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学情"实际,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钻研去获取新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已经形成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会学习"的总目标.这是着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赞赏和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最高境界,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放"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即学会怎样学习.马驫老师在《离别的礼物》的后阶段,让学生自己阅读小说,然后自己针对文章提出问题,这种做法就是在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

   "扶读,引读,放读"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扶读"是"引读"和"放读"的前提和基础;"引读"是"扶读"的提高和深化;"放读"是"扶读"与"引读"的巩固和升华.特此,做扶读,引读,放读关系示意图如下:

   学情发展

   二,学,是主动的学

   在读启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启"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主动性最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启"是否名副其实,是由学生是否主动来证明的.学生主动积极,就表示"启"的教学是成功的,在读启教学的六要素(自学——提问——议论——精讲——练习——评价)中,学生的活动是放置在中心地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才是和谐的,有效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表现在愿意学,主动地学.如何使学生愿意学?方法很多,其中利用演示,实验来吸引学生注意,是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挂图,或在讲台上放着某种标本,模型,实物,后者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者是演示好看但又不会过分吸引学生的课件等都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集中注意,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在《课堂教学艺术手册(2)》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人们在学习时,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集中力的比率是54.6%;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集中力的比率为81.9%.显然,后者比前者高得多,说明用眼睛看东西,注意力更是集中,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更能让学生愿意学习.举一个例子,笔者看过一次浙江都市频道的《大家》谈话节目,编写《新语文》的王泽钊老师做的嘉宾,他和主持人,观众以及他的学生的整个谈话过程中,给人的印象就是他的课堂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的.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王老师的课堂就是一节节欢愉的谈论课,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更令他们愿意上他的课的原因是,王老师常常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教学活动,在风和日丽中,在秋高气爽时,他和他的学生在一次次同一层面上的对话中上课,却也使学生头脑中的那本知识之书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厚实了.

   当然,上面提到的"学生的活动是放置在中心地位的"并不是在提倡杜威的"学生中心"说,而是"寓读于启","寓启于读",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师生合作三种形态处于此消彼长之中,这一点也是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注意的.

   三,过程,是交流式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双主体论"一词来阐明读启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承认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时,更承认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在相互关系中,互相作用,主体性是不断转化的.承认"双主体论",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教与学就会始终处于"交流"的状态,这种交流可以是信息交流,也可以是知识交流,可以互相问答,从而相互促进.

   读启教学过程从教师角度来说是由相互联结的六要素组成的:

   1,学:精心指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获取知识.

   2,提问: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出难点.

   3,议论: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自己解决疑难.

   4,精讲: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画龙点睛,指出关键.

   5,练习: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即时评价,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

   不难看出,这六个要素虽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来阐述的,但其中也无一不体现着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只能有了默契,有了交流,有了反馈,才会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读与启的结合是最鲜明的特点."读",就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观察."启"就是教师运用"启发"式去指导学生读书."读","启"有机结合,就是学生的发现和教师的启发的有机结合.

   

学生教室*啪:台湾女教师学生发生性关系 女教练被判2年(清晰)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学,问,思,辩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要."我国古代这一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说明,教学过程必须调动学生主动性,而调动主动积极性的方法就是"启".读启结合才能"思",有"思"才能"辩",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实践.教学活动必须是既"教"又"学"的过程,互相促进.启发不能取代学生活动,读启结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指导思想.马骉老师的《离别的礼物》一课中,他就有效地使"读"与"启"结合了起来,比如一方面老师以"你们觉得自己的结尾好还是作者的好?"一问来启发学生对两者进行比较,一方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怎样阅读理解小说,一教一学间,课堂气氛达到又一个论文范文,也怪不得观看实录的老师们要崇拜马老师.

   四,课程,是开放的课程

   读启教学应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

   读启教学要求除指导学生学习教科书之外,还要结合教科书的学习读"课外书","大自然"和"社会"这样的"四本书".大自然,社会,以及课外书籍,是学习知识的广泛途径.

   我们的社会在越来越要求人才素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显然,"重教轻学",重书本知识忽视联系实际的那些旧的,落后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是再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式和社会发展需要了的.

   环顾周围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校就这方面已经做了些努力了,学生们的知识面随着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在不断地拓宽.这可以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得出结论,由于更多地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学生在创作方面的语言也越来越向着自然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虽有些创作不免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但总的趋势还是值得教育界自豪的.

   五,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

   朱熹在谈到"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之后,有一个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复性"以明"人伦","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只人.等以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收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这里的"性"就是朱熹所理解的"人性",用以具体解释"以穷其理"的"理".

   当然,在古代,办学教人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为朝廷有用的人,他们"收复其性"更多的是为了上面这个目的服务的.学生在以这样的宗旨下创办的学校里求知养性,必将受到朝廷传统思想的束缚,求得的知识和养成的"人性"也就值得斟酌了.但从他们古人的话中,我们也理出一个绪来,那就是:学,问,思,行不是表面的,单纯的行为,其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深层的发展方向,而这个发展方向是我们必须正确解决的.

   整体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个别功能的综合."全面性"更要注意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上,不光要注意智力的发展,还要注重品德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要注重这些因素的平衡结构.例如,两个学生同时通过阅读理解了一篇散文,其中一个是独立思考完成的,另一个则是向老师请教后才弄懂的,是在"启"悟的基础上完成的.两个都理解了文本,也无可指责,但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上,很显然二人有明显差别.那么,作为整体发展的读启教学就不仅要求知识的掌握,智力的提高,还要着眼于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发展了.

   读启教学方法是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来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可以说它在这个问题上解答得比较如人意,因此,我们要让读启教学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万兴:《课堂教学艺术手册(2)》,论文范文民族大学出版社

   2,黄坤: 《朱熹诗文选译》,巴蜀书社,92——96页

   3,余庆源:《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责编:顾伟民)

   新课标下提高语文阅读量的探微

   劳丽浓

   课文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学生思维的碰撞,信息的聚集,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等等还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不但重视课文阅读,而且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引导孩子开展自主式的阅读,就是引领学生自愿主动地去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放松惬意,无负担的阅读.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让读书带给孩子们一种喜悦与满足,在读书中感受快乐,启发想象和创造,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提高语文课外阅读量.

   凸现开放性,提高语文阅读量.

   在阅读教学后,可以开展一些开放性的活动,把语文教学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让语文教学成为开放的语文教学.

   例如《说茶》这篇课文,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以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在教学了本文以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的茶叶"主题开放性活动.⑴问一问,选一选.打听一下,在我们余姚,有哪些茶山,又有哪些茶业种类?⑵看一看,访一访.家乡余姚有"茶叶之乡"的美称,在双休日选择离我们最近的或自己最想去的一座茶山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茶叶的色香味,还可以采访茶农.如:"茶叶的生长过程和制作过程如何?产品销往哪些地区?"等.接着再到茶叶制造车间实地观看,大致了解制茶过程.⑶写一写,画一画.请你为家乡的茶叶设计广告词,并画上茶叶,成为一幅完整的广告画.⑷想一想,查一查.家乡的茶叶史发展究竟如何?饮茶究竟还有哪些好处?可以看书,上网查阅.

   结果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活动积极性高涨.当孩子们知道我们余姚也是茶叶的故乡,有着灿烂悠久的茶文化以后,想进一步了解茶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很多同学都利用双休日去了家乡的茶山,如:谭家岭茶山,河姆渡茶山,更远的还和父母一起去了四明山茶山.采访茶农时不但问题设计合理,而且记录完整.回来后还写成了一篇篇体会文章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如《茶山之行》,《我与茶农对话》等.更重要的是,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在图书馆翻阅了许多有关茶叶的书籍,在网上查看了许多家乡茶叶信息资料.活动后汇报时,全班带回来的资料足足一大叠.大量文章的阅读,孩子们不但初步了解了家乡的茶文化史,还懂得了许许多多饮茶的好处.

   因此,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的教学,能提高孩子的阅读量.

   加强探究性,提高语文阅读量.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教师要抓住这难得的教学契机,及时引领孩子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虽然有时提出的问题不是很难,可以通过几个知识面广的孩子来解决问题,但是为了激发孩子对阅读的论文范文,丰富孩子头脑中的知识,教师可以围绕孩子疑点组织引领他们去探究问题.在这其中,孩子带着问题去研究,去查阅,就有一种非查个水落石出不可的心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鼓足劲去看许多的书,最后不但使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明朗化,而且通过阅读还知道了相关联的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刺猬》这一篇科普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每隔两三个星期,刺猬会醒过来一次.假如地上有一小摊水,我就知道该给他准备饮食了.它会吃了些牛奶和牛肉——有时多,有时少,然后继续大睡."学到这里,就有学生提出来:"我在课外书中看到动物冬眠的时候,无论是摇它还是打它,它都不会醒,也感觉不到疼痛,从开始到结束,不吃不喝.这里的刺猬也是冬眠动物,书中写着它会定期醒来,还要吃东西,这不是两种说法不一致了吗?"课堂出现了疑点,我并没有当即回答,而是立即组织学生分好合作小组,要求课后展开探究性学习.大家要搞清楚的问题是:动物冬眠在饮食上都一样吗?探究方法:⑴可以请教看见过动物冬眠的人;⑵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找资料;⑶到了冬季自己养一只常见的冬眠动物,观察冬眠情况.

   课后,学生为了弄明白所有动物冬眠时情况是一致的还是有区别的,都去积极活动.绝大多数同学通过查看资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翻阅了许多有关动物冬眠的书,有《冬眠的动物有哪些》,《动物冬眠之谜》,《冬眠动物图片赏集》等.最后在班内交流汇报的时候,每一合作小组纷纷把自己组的探究成果亮了出来.有的组说,我们组通过查阅知道了动物冬眠情况有所不同,动物各自生理机能不同,冬眠情况也就不同.有的组说,动物冬眠在饮食上确实有所不一,比如一只健康的乌龟,进入冬眠后应停止喂食,4~5个月不喂也不易饿死.像刺猬就不一样了,它会在冬眠期间每隔两三个星期醒来一次,并吃些食物.所以说上次的那两种说法都应该是对的.还有的组则说,我们通过看书还知道了不少另外的知识,如动物冬眠姿势也各不相同,像蝙蝠倒挂着呼呼熟睡;松鼠抱头大睡.还了解到动物冬眠时间上有差距,如熊需要120天左右,而黑貂只需20天左右的冬眠时间等.

   因此,抓住孩子心理,在积极探究中搞清问题,能提高孩子的阅读量.

   注重生活性,提高语文阅读量.

   在生活中,大自然以其美丽的风光,芬芳的气息和独特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心.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如果能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寻找新的发现,便能让孩子们感觉学习语文无拘无束,有滋有味!

   例如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我请孩子们在课后亲自进入大自然,去找一找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同样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并告诉孩子们我们在有了自己的发现以后在班内共同交流,成果共分享.

   课后孩子们马上融入大自然,用心观察着,思索着,记载着.如:"蚯蚓悄悄出了洞,天气情况要变动.""蜻蜓低飞,出门带伞"等等.在孩子们通过这一感到趣味化的亲自实践活动,观察并记载了自己的发现后,还想迫不及待地去知道大自然究竟还有多少奥秘呢?很多孩子看了《人类与自然》,《大自然——科学的钥匙》,《百科全书》等,把以前所不知道的大自然的奥秘全都在班上交流了.

   因此,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能提高孩子的阅读量.

   体现操作性,提高语文阅读量.

   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特征.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或不可思议的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时甚至激起他们动手的强烈愿望.

   例如《看不见的大力士》一文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和事例说明了压缩空气能承受巨大重量,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在课堂中,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感受到压缩空气不仅能使瘪了的球类变得硬梆梆,而且还能搭建牢固易拆的房子,都感觉很神奇.尤其是当学生了解到压缩空气能使汽车不用轮子就飞跑时,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这时老师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趁机引导大家淡淡心中的感想.大家早就按捺不住,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今天我是第一次感受到压缩空气的巨大力量啊!"有的说:"压缩空气实在太厉害,太神奇了!"还有一个同学则说:"要是我也能参加压缩空气房子的建造,亲自体会它的巨大承受力,那该多好啊!"当学生说到这里,我及时捕捉契机,说:"虽然你没有参加房子搭建,但学了课文以后动手体验也不迟啊!"聪明的孩子马上表示要在课后利用压缩空气来动手制作一件小作品.动手之前我建议:"为了让你们的作品丰富些,在制作以前,同学们还应看看其他有关压缩空气的书,了解一下人们还利用它做了什么?"

   班级中绝大部分*学和部分女同学都参与了本次动手制作活动.在制作之前,看了许多有关压缩空气应用的书籍,如《生活中的好帮手》,《压缩空气促生产》等,进一步体会压缩空气更广泛的用途.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好,还翻阅了一些手工制作的书,如《教你变废为宝》,《绿色环保小卫士》等.经过努力,同学们有的用一大一小两个球粘在一起充足气做成了一个葫芦娃,有的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旧内胎充足气做成一条小板凳,还真可以坐人呢!有的则来到当地彩球房,讨回一些小材料做成了一个彩色小帐篷.孩子们笑称:"压缩空气进教室啦!"手工作品完成后,好奇心还驱使他们翻看了有关压缩空气原理的书.

   因此,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明理实践,能提高孩子的阅读量.

   (责编:顾伟民)

   给孩子多些自由的空间吧!

   ——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初探

   周君尔

   内容提要:个性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个性,人文思想得到培养,是学生基本素质的内延基础.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和个性自由,课堂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学生发展能力,发挥潜力的"自由空间".

   关键词:个性化 课堂 教学 策略 能力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科学的来对待教学,进一步发展到研究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在总结过去的前提下,发掘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理念,通过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基础分析,使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理念得以显露,并逐渐发展,改进,完善. 真正让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个体(客观个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个性发展的变量独立体.).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完全过程,是复杂的认知过程.个性在教学过程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大致有三大方面组成: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而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则更多是教学策略的引入,没有策略的准备是场没有保障的仗,没有策略的实施是场不存在的仗,没有策略的评价是场无意义的仗.因此,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简入为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前所要处理的实际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个体具体问题.具体说来,一个语文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二,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语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语文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语文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学会选择教学行为.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我们倡导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做聪明人,上出自己个性化的课,展现自己个性化的才能.

   三,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经过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论文范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促发其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研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点.

   四,教师的教学方式个性化初探

   教学方式应当适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体现自我,发展个性,自主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我校个性化教学方式的探讨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步:多提供典型个性化案例,多进行评析.有目的地为语文教师提供各个学科的比较有个性特色的案例,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出一些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

   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把这个小故事演一演,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他们把小白兔懂得劳动意义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有一小组还邀请老师演老山羊,并指导老师演出神态,语气,动作,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快于倾吐自我的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第二步:增强集体备课意识,努力取得共识.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又缺少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多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

   第三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自我尝试,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如曾听过教学实验本《从现在开始》一文时,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走入文本去体验感悟角色.课开篇以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开始.于是,狮子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一个扮演狮子的学生耀武扬威的走上来,用威严的语气活灵活现地发布了狮子的命令,博得其他孩子的一阵掌声.可是有一个学生却在此时高高举手了右手,他告诉我,他也想读读狮子的话.他的朗读是那么的有气无力,我纳闷了,问他为何要这么读呢?他不仅不慢得说道:"因为这只狮子是老狮子,他才会找接班人呀."是呀!我们受了习惯思维束缚,而孩子们却敢于想,思维更为活跃.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第四步:组织上好研讨课.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分专题轮流上研讨课的方式,将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加以推广.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初探

   语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求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如《古井》一课,老师让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学生说从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古井,对井水的喜爱之情.话音刚落,一位*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既然人们喜爱井水,珍惜井水,为什么路面总是'湿漉漉的',从'湿漉漉'这个词分明可以看到人们不珍惜水,浪费了很多水."这时,老师笑着说:"你的想法真独特,是啊,人们珍惜水,可路面为什么总是'湿漉漉'的,作者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了,通过再次深入读书,最后总结出:作者写挑水的时间是从"晨光熹微"到"暮论文范文临",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挑水人,难免路面总是湿漉漉的,可见作者这么写是为了表现古井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需要水,它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甘甜的井水,可见古井的贡献之大,表达对古井的喜爱赞美之情.当然要是能做到路面不"湿漉漉的",珍惜每一滴水那是最好的.多可贵啊!学生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校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如教到《各具特色的民居

   (责编:顾伟民)

   巧用细节建立空间观念

   ——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策略

   朱芳芳

   内容摘 要:小学低段数学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给了孩子们一个想象和创作的空间,也是对老师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挑战,因为低段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弱,形成空间观念有一定难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给学生建立几何表象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媒体,给学生一个图形形成过程的感知;要在细节处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平台;要关注课堂细节,及时进行生成,给学生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

   关键词: 低段数学 空间与图形 细节 有效教学

   正文: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要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等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而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来说,空间观念十分薄弱,必须通过他们的生活经验,具体形象感知和进行实践操作才能建立.因此在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细节,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一,展示细节,建立表象.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学会收集生活现象,并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有利的生活资料,使之变成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好时机出示,用简单的一个生活细节现象,解决学生的疑惑,为空间观念的打下基础.

   如:《平移与旋转》

   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移路程时,出示了一个有趣地生活现象:师:假如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达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你能做到吗?试一试吧!

   师:先独立思考小汽车做的是平移还是旋转运动;再看它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并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

   当明确要求后,学生利用学具在格子图中尝试.

   交流反馈:

   生1:如果要接顾客A,汽车要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6个格.

   生2:我要接顾客A,汽车可以先向下平移6格,再向左平移5格.

   生3:我要接顾客A,汽车就向左下平移,斜着过来.

   等

   在吴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打开了思路,为顾客B设计了多种接车方案.

   在这个片断里,吴老师把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现象—汽车调度,进行缩减和处理,形成了生活中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快乐而投入的学习中,巩固了对平移的认识,突破了教学平移路程的难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这种表象是稳定的,长久的.

   为了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效,教师在平时就要注意生活中的细小现象,做个有心人,及时收集有用信息,为数学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收集积木和其他各种形状的物体(用于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小房间的布置示意图和电影院的座位编排情况(用于学习《位置》),七巧板(用于《图形的拼组》),甚至游乐场售票处的身高尺度(用于学习《长度单位》),瞎子摸象的故事(用于学习《观察物体》),剪刀(用于学习《角的初步认识》),移门和旋转门图片(用于学习《平移和旋转》),运动场上的铺设项目(用于学习《测量》),菱形挂钩(用于学习《平行四边形》),室内地砖(用于学习《面积》)等等.

   这些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社会宣传活动或广告图片,历史典故或歌谣故事等等都能在几何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当然生活资源十分丰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也很多,教师不能滥用,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选择恰好不过的生活细节,特别是要抓住出示这些细节的有利时机,在学生困惑,在学生难以形成表象时,适时出示,将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示细节,形成过程.

   几何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如画一画,量一量等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的细节,教师可以利用声象并茂的媒体演示,把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动态演示中直接感知和领悟,这样的一个小细节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为建立空间观念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角的初步认识》

   师:画角要用些什么呢?

   生:直尺?

   师:要画什么呢?

   生等

   师:请电脑叔叔来给我们示范一下,(课件演示:画角,动态的一支笔,一把尺子,等),(学生仔细的观察)

   师:通过观察,说说怎样画角.

   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是这样画的吗?让我们再来看看电脑老师怎样画.

   通过这样的动态,加深学生的影响,学生今后提到这部分内容,一定会在脑海里显现出完整的画角过程,这是一个细节,但它简单明了,比教师用语言进行冗长的解释要有效得多.

   三,操作细节,建构图形.

   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有很多内容需要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和比一比,有时一个小小的动手操作,就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一个轻而易举的动作达到突出教学重点,论文范文教学难点的效果,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实践:《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拿出学具10根小棒,任意选择一个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摆一摆.

   生进行摆一摆实践活动(时间不到10秒)

   师:说说你摆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摆的是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

   等

   师:有摆圆形的吗?谁能摆?

   生沉默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圆的边是弯的,用直直的小棒摆不出.

   师:说的真好,那么直直可以叫边,弯弯的不能叫边哦!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摆出圆?

   生:线.

   生2:线可以,但是摆的时候要很圆才行.

   等

   不到10秒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认识了圆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区别,又初步感知了边和曲线,达成了目标,突破了难点,认识图形及感受图形特征,可谓一举三得.

   四,捕捉细节,进行生成.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论文范文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论文范文的行程.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捕捉有用信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把学生领向生动的课堂,创造精彩的教与学.

   教学实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这是一篇来源于网络博客的教学案例,看了后,我深受启发:

   在测量 这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时,师问: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生1:3条边的长度等

   生2:2条边的长度等(并在投影中指出来)

   生3:我也只要测2条边,右边的竖下来.

   教师要求生3也去指一指.

   生3:从这里往下把它剪下来,拼到那一边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只要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了.

   师:你们听明白**的想法了吗?那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师:让我们来检验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好吗?那么我们该怎样检验?

   生:看看二个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

   实践操作等

   反馈:周长不相等.

   师:是啊!边的长度变了,周长也变了,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剪拼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等

   面对这个棘手的课堂生成,这位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机遇,把问题抛向学生,通过验证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概念,掌握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学会了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并初步感知了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区别.可见小小一个细节给了教师一个生成的机遇,帮助学生掌握了整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几何学习中,细节不但能够突破重难点,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几何表象,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小学数学教学网

   3,《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数学卷)

   (责编:顾伟民)

   化"错误"为"美丽"

   ——低段数学课堂中巧用学生错误的一些尝试

   钱静儿

   〔关键词〕错误 宽容 完善 修正 创新

   〔内容摘 要〕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这一教育资源:正视学生解题中的错误 ,允许学生出些错误;巧用学生解题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创造思维;巧妙"营造"一些解题错误,引导在错误中寻找真知.

   ??一,正视学生解题的错误 ,允许学生出错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或严厉禁止,或竭力"引导"到正道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甚而弄不清错误的缘由.事实上,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成功的先导.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第一册《时钟的认识》一课时,在把整时,半时写成电子时钟格式时,有部分学生把7时写成7:60,在交流答案时我并没有否定这样的错误,是小朋友们看到两种答案后,自己引起了争议,有的说应该记为7:00;有的说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分针指到12就是60分,应该记为7:60;又有小朋友提出时针,分针都从12开始,其实12是可以看作0的,分针指到12就是7时0分,应该记为7:00;这时有许多小朋友纷纷发表意见认为7:60表示的是7时又多了60分钟,其实是8时.到这时候,学生先前的错误记法反而成为小朋友深入理解7时就是刚好7时正(一分也没有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同样,在学习半时的记法时有一些学生把7时半写成7:06,我也是让学生在自己错误的基础上自由辩论,最终初步认识到半小时就是30分钟,并且很直观地记作7:30.这样的错误过后,我们班在钟表上画半时(如4:30)的时针和分针的时候(这是一个难点,经常会有学生把时针对准4),就很少有学生在把时针对准数字,而是很自然地把时针对在两数之间,因为他们已经在错误中理解了分针走了半圈,时针也要响应地走半格.

   二,巧用学生解题的错误,激发创造思维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只要我们善于从学生的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在网络上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实例:

   小学数学第一册5以内加减法时,出现帮算式宝宝找家的连线题目:一幅冬天的雪景图上有4间门号分别是2,3,4,5的小房子,房子的外面有12道5以内的加,减算式(其中有一道是多余题,没有可以连线的答案).练习前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有12个算式宝宝躺在雪地里冻得直哆嗦,他们期待着好心人带他们找到温暖的房子,算式的得数要刚好等于房子的门号,如果找错了房子里面的妈妈就不认识他,他就进不了门,只能冻在雪地里了."为了给算式尽快找到温暖的房子,孩子们做得飞快.可小朋友可能是受到以前连线基本是一一对应,没有多余算式的影响,大多学生给多余算式也随便选了个房子连上了线.当作业展示出来以后,马上有小朋友提出4-3等于1,这里没有门号是1的房子,应该不用连.老师也接下去说:"这里没有一间房子的门号和它的得数对起来,那我们就不用管它了."正当老师修正这个错误后准备结束该题的时候,孩子们着急了,那还有两一个算式宝宝躺在雪地里怎么办呢?孩子们的小脸上分明写着焦急和同情.这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能不能自己在旁边给他造间门号是1的房子,那他就可以进去了."没等老师回话,孩子们就纷纷响应,高兴地画了起来.接下来,老师叫他们把各间房子里住的算式读一遍,这时又有一个小朋友似乎发现了什么,站起来说:"其他房子里都住有两道或三道算式,而门号是1的房子里只有一道算式,这样他会感到很孤单的."于是老师灵机一动,顺着说:"那我们给他找几个伙伴一起住进来吧."学生想了想,又找到了3-2,4-3,2-1这些和门号1对应的算式,甚至一口气说出了还未学过的10-9,9-8,8-7,7-6,6-5等后来又有学生提出了得数是1的算式的规律:相邻的两个数,大的减去小的那个数,得数就是1,接着所有小朋友都举起了手, 19-18,57-56,100-99,9998-9997等算式竟然出现在第一册的课堂!

   通过这个 教学实例,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其实,与上面这个教学中的实例类似的情况,每个数学老师都可能遇到,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试想:如果我当时在课堂上轻易地包办代替,将正确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而学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智慧的火花.

   三,巧妙"营造"错误,在错误中寻找真知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总是反复强调要按次序数数,但效果总是不佳.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老师出示一个足球问:黑的有几块,白的有几块?让几个学生上来数数,结果几个学生数出的答案各不相同,这时下面的孩子着了急,纷纷提醒:"要按次序数!要按次序数!"可是足球是圆的,怎么才能按次序,不遗漏呢?教室里炸开了锅,小朋友都在讨论方法.这时一个小朋友走了上去,说:"我有好办法,老师你能借我一枝粉笔吗?"老师微笑着递给他一枝粉笔,孩子数一块在上面打个钩,数一块再打个钩,很快就报出了准确答案.教师里响起了掌声.

   又如在教学第一册中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们一般的做法是让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再来说说它们的特点,限于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概括能力,语言发展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往往不能准确地概括出这些图形的特征.有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以正方形的认识为例来介绍):老师根据小朋友的描述从箱子里取图形.小朋友说平平的,老师取出一枚硬币;下面小朋友急忙纠正说有直直的边的,老师故意取出一个三角形;小朋友又急了说应该有四条边的,老师取出一个长方形;小朋友更急了说四条边应该相等的,老师还是故意出错,取出一个菱形,小朋友纠正说应该有四个直直方方的角的,这时老师才从箱子里取出一个正方形来!

   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这一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当作是一个小小的失败,重视它,把它当作是师生前进的助推器.只有在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柳岸花明又一村.

   ?

   (责编:顾伟民)

   只有预设才能有厚实的生成

   柴利波

   关键词:预设 生成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是如此重视课堂生成,以至于开口闭口非生成不精彩,更有许多年轻老师把预设写得非常简单,目的是为了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成,然而,观其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失败多于成功,冷场多于生成.这时教师往往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学生不够聪明.我认为,这是教师的预设不够,只有预设才能有厚实的生成.生成必然是预设的结果,无论是听课或上课的老师认为是必然的,还是意料之外的.

   什么是预设?我认为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准备,即过去所说的备课.包括学习内容即教材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归纳和引申;目标即学习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所应该沉淀下来的知识,技能,情感等领域的收获;学情即学生已经具有的经验,知识 ,情感,体验等;加上教师内在的文化修养,本体知识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的涵养,凡此种种才能打成一个备课包.它便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源头.

   什么是生成?有这样的预设观,它所应对的生成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个生成是在教师的预设框架下进行的师生间的互动,教师的独具匠心的智慧的预设会在学生的不断的精彩生成中闪光,它不断引领学生推动课堂的发展与变化,直到生成学生的内在的知识结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预设而导致的生成结果.

   拷问1:许多专家都会在大会上呼吁,我们不要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的年轻老师也奇怪,为什么我们照搬一堂特级教师的课,她的课会有如此精彩的课堂生成,而在我们课堂上会失败,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提问,可是我的学生就是不会生成,没有精彩?

   这是偶然?我认为这是必然,凡是都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生成,一定有其原因,这个原因归根到底应该是教师的预设.

   你关注了显性的预设,但是无法复制特级教师的隐性预设.显性的预设就是我们看到的预设的文本;隐性的预设就是教师的经验积累,教师的知识水平,文化涵养,教师对学情的理解,甚至教师自身的机智和多元智能,都是已有的隐性的元素,这些元素也是预设的,我们看到的显性预设是冰山的一角,我们所没有看到的是整座冰山厚重的准备.

   案例1:《比尔的眼泪》一课的提问和追问.

   比尔想把爸爸摔倒,可是一直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疲惫不堪的爸爸回到家,走进门口,爸爸意识到比尔会在门背后躲着,可太迟了,比尔过来,摔倒了爸爸.这时,爸爸吃力地爬起来,走了.比尔流下了眼泪.

   老师设问:比尔流下了怎样的泪水?

   生1:高兴的眼泪.

   师:看来你是一个强者.请你回到文本,找出你的依据.

   生1:比尔巴望有一天摔倒他的父亲.

   师:比尔还流下了怎样的眼泪?

   教室里无人回答,过去1分半钟.(博弈的阶段,没有继续深入思维的念头,以后再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的,有了一种依赖.)老师说,你们不答,我不上课.

   生2:我试着答一答,流下悲痛泪水.文本中说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缓缓撑起身体.比尔因为爸爸留给他的背影而悲伤.

   师:是啊,你很会找,很会体验.

   生3 :老师,发达国家孩子到了一定的时间要离开父母,比尔摔倒了爸爸,就意味着自己长大了,要离开父母,这是割舍不下的泪水.

   师:你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非常多.暗示其他学生也要这样学.

   评:这是文本以外的问题 ,教师的语言是鼓励,好的老师是推销给学生而不是塞给学生,而这位老师是让学生主动地学.

   这更是教师的成功追问,这个追问是预设的.当时老师尽管不知道学生以怎样的形式来回答老师,但我想老师心中一定有许多种已经预设的答案和精彩的提炼.所以才会对课堂把握的如此到位.如果一位没有预设的老师上课,在学生不能回答的情况下,一定会放弃,这位老师坚持追问,是因为他胸有成竹.

   另外,听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经常有精彩的生成.像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先进行拍球比赛,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请学生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

   吴老师要求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结果算出来,吴老师宣布:"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吴老师面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

   吴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吴老师耐心等待问:"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一个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急切地)说:"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

   (吴老师的耐心等待终于使学生自悟了)"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

   在这个片断中,吴老师有精彩的预设:比赛拍球,自己加入,而后面学生的不服正是前面预设的结果,就是教师要的精彩.这样的精彩生成在吴老师的课中太多太多,我窃以为,这是因为吴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早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预设,正像她自己说的一样,精心地预设生成

   1,有目的地让学生调查访问

   上课前,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亲自去调查.这种教育方式直观性强,受教育者能亲自看到,亲耳听到,具有可信性和感染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又为课堂中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教学《我为学校做张名片》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事先设置的"想一想",分组开展课前查阅资料,访问,实地查看等活动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历史,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校不仅环境优美,而且设施齐全,荣誉众多.通过这些课前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进入教材内容的学习,提供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2,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能补充教材的局限和不足,有助于学生加深教材的理解,让学生利用书面语言进行个别的自我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教《民族的工艺品》一课时,因为民族工艺品这个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远,比较陌生,所以老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从而更好地学习新课.

   3,有计划地让学生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第一手材料.资料收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搜集谚语,名言,格言,因为谚语,名言,格言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后人的教诲,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能启迪人们思考,陶冶人们思想情操,有独特的教育意义.(2)收集图片,因为刊登在报刊杂志上的图片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等特点,一人收集到一份,全班四五十人就是数十份,可以使学生在费时少的情况下,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受到真实可信,感人肺腑的教育.如在教《平安每一天》前,老师可以事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去搜集有关安全方面的常识,图片,谚语等,并设计一张记录卡让学生记录搜集的结果,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上好新课打下了基础.

   4,有意识地组织小型活动

   在课前,教育者可根据工作目标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为有关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论文范文,这对深化课堂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一课,课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美化校园,弯弯腰行动,美德少年在身边"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体验到为学校做点事情是应尽的责任,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为学生学文明理,促进品德内化做铺垫.

   二,课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深入学生的生活领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就是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通过各种生活化活动的编排带到课堂内,让学生在"小课堂,大社会"中体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活动

   即设置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教学《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时,教材里面有一个小男孩因爸爸不允许他踢足球而不高兴.老师可以扣住这个点,设置情景: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的爸爸不允许你星期天去踢足球,你会怎样和爸爸沟通?通过"达境移情",学生就能体验,感悟到与父母有了分歧后,不应蛮不讲理,耍赖争吵,而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互相理解.

   2,模拟操作活动

   现在的孩子受尽长辈们的关爱,使得他们拥有浓厚的自我意识,却对关心,爱护他人的意识淡薄;不尊重,不理解,不孝顺父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多少劳动技能等等.要解决现在独生子女的这种陋习,只有让孩子们自己接触家庭生活困难,自己参与家庭劳动.例如教学《今天我当家》时,老师模拟了 "今天,青青的妈妈下班回来要烧一桌丰盛的晚餐给大家尝尝,但是一大堆菜还没剥过,洗过,你们能亲自动手帮帮青青的妈妈吗?"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让学生动一动,做一做,由此引发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课后再让学生"当一天的家",写一篇"当家的感受",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当家和做父母的不容易,从而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动情,达到孝顺父母,珍惜生活的效果,也对父母的辛苦有了一个动心地领会.

   3,个性展示活动

   即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让他们凸显个性,展示才能.如《亮出我自己》课中,推出"才艺大比拼"活动,将课堂作为平台,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绝活,绝招,包括即兴书法,绘画,写诗,歌舞,弹唱,表演,等等.

   4,表演欣赏活动

   学生无论作为表演者,观察者,还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都会卷入到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这就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同时,表演欣赏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欣赏欲.例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的课中,切入表演活动:"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您呀,我的好妈妈."类似这样的表演欣赏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能给课堂带来笑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5,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活动就是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其特点是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让他们在实验中构建完整的生活经验.通过做一做,查一查,写一写等活动,为实现新课教学目标作好铺垫.如教《踏雪》一课时,教材里面有一块冰放在水里会浮起来的内容,这对学生来说很陌生,老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体会一下冰放在水里究竟能浮起来吗?使学生初步了解其中的原因.

   三,课后,结合各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时空,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给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1,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有关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行为要求.例如:学了《我的家乡变了样》后,教师组织学生调查最近几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参观自己家乡的工厂,市场,商店,马路等,了解家乡的繁荣景象.通过调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有关内容,变得形象具体起来,使学生易于接受.

   2,道德实践活动

   知行统一,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品德与社会》课后要根据行为要求指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认知和行为有机统一起来.例如教学《我的阳光计划》课后,教师布置开展"谁的阳光计划最早实现"的竞赛活动,发给每一位学生一张行动记录卡,请家长帮助作记录,定期进行评比,以此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空间.

   3,少先队活动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某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组织有关的主题中队活动,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以巩固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小城故事多》后,少先队开展了"说一说家乡的小城故事"活动,让每个少先队员都来说说自己家乡的小城故事,让学生知道家乡的风俗还包括方方面面,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4,其它有益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后还可以进行其它有益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如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搜集资料,举办报告会,展览,编壁报; 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

   总之,德育应从科学化,理想化,政治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从衣食住行,玩与学开始,帮助儿童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我们德育教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把品德课融合到学校的大德育中去,融合到社会的大德育中去,走进儿童广阔的生活空间,在"生活"这片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里勤奋耕作,就一定会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威万学,《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15第一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0.

   3,徐清荣,《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小学德育,2001.3.

   4,徐晓红,《思想品德教学要"生活化"》,小学教学研究,2002.12.

   5,论文范文.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责编:顾伟民)

   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沈丽君

   设计理念: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进一位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慈母情怀.教学中以母亲外形"瘦弱"手,由表及里

   体会母亲的忙碌,慈祥,疲惫,无私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难点:

   通过引入相关材料,让学生走近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体验当时人民的生活窘困.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课前交流:

   交代背景:同学们,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聊几句好吗?都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吧?那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是啊!儿时的他过着一种贫穷的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不仅仅是作者家穷,所有的中国人都穷啊!那时连吃树叶都成了一种奢求.在那个教育落后,物资匮乏的岁月里.梁晓声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了一位文学家,这一切都因为他有一位好母亲.长大后,作者根据回忆写了一篇小说《母亲》.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小说中的一部分.好了,时间到了,我们上课好吗?

   (设计意图:借班上课,师生初次见面,相当陌生.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为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设计即兴式谈话,谈话的内容既要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又要直面课堂的情感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定好主旋律.)

   一,导题蕴情

   1.齐读课题:《慈母情深》(指导 读好题目,如果第一遍读得不够深情,师引导: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能读得再深情一点吗?)

   2.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文中又流淌着什么样的情,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让你觉得难忘的画面可以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方法,通过朗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感知语表层,为下面的精读打下基础.)

   二,研读入情

   ▲交流(一)让母亲"显形".

   1.导:同学们,如果我们来个人物特写,快速勾勒母亲的样子,你会抓住哪些镜头.

   根据交流,教师板书:

   极其瘦弱的脊背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 龟裂的手指

   2.深读.无需老师多说,相信这些词语能在你的眼前呈现画面,能在你的内心涌动情感,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好这些词.

   3.练读,指读,评议.

   4.同学们,从这些词语中,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瘦弱,疲惫,辛劳)

   ▲交流(二)让母亲"显行".

   1.导: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母亲的瘦弱?让我们再一次来默读课文,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里去找一找.并用"——"把划下来.

   2.自由找句子,读所找句子.

   3.静心读句,留下痕迹.

   师:同学们,书读到这还不够啊,我们还要来好好读读这些句子,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感触.来,静静地去读,别忘了记下你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你思考留下的痕迹.

   4.交流句子,并指导朗读.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预设:

   ⑴师:母亲瘦弱到什么程度?她为什么会这样瘦弱?通过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极其瘦弱)(辛苦).那么就请把这样的一个母亲读出来吧! (练习读,指读)

   ⑵师:读着读着,哪个词揪住了你的心?指名读. 我们离书很近长期写字,眼睛会痛,母亲何止是疼啊?母亲她由于劳累,已经患了严重的眼病,后来差一点失明,连眼毛都掉光了.

   ⑶师:你有被火烤过的经历吗?当时你有哪些感受?(留泪,疼痛,干渴.如果没有,继续启发:学期初,央视到我校拍摄,我们曝晒在烈日下的感觉怎样?)火(太阳)只烤了我们一会就让我们难以忍受,可那灯要长久地烤着母亲的脸,,每天十几个小时.

   ⑷师:灯泡烤着"我的脸"更烤着母亲的脸,长时间地烤着母亲的脸!那么就请把这样的一个母亲形象读出来吧!)(练习读,指读)

   过渡: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她在蒸笼中被灯长久的烤着,眼睛疼痛的留着泪水,当孩子的你难道不心酸吗?你难道不难受吗?谁再来读一读这句子.来再低沉缓慢一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等

   预设:

   ⑴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老师相信有一个词一定跳入了你的脑海"立刻""立刻""立刻".四个"立刻"你体会到什么?她在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工作忙碌.来把这种争分夺秒的感觉读出来.速度要更快一些,要读好"立刻"这个词.

   (链接:其实,母亲的忙碌远远不止这些,让我们看一下相关的资料师读)

   △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有时我醒夜,仍见灯光亮着,仍见母亲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

   预设:

   ⑴师:从这段文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那哪里是在工作呀,这分明是在拼命.母亲拿命在挣钱就是为了——当你穿着母亲用命换来的衣服,吃着母亲用命换来的米饭,看着母亲用命换来的书时,你的心里会——(伤心,难过)

   ⑵师: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等

   预设:

   ⑴师:从"疲惫"我们可以想到——母亲可能几天几夜没好好休息啦.

   ⑵师:从"吃惊"我们感到——母亲的苦,母亲的累,她想让儿子知道吗?更吃惊的是我呀!

   ⑶师:从"褐色"可以想象——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5,读着,读着,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母亲的一种呼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配乐《沉思》曲.)投影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等

   过渡:就在这犹如蒸笼,令人窒息的工厂里,我第一次知道母亲在拿命工作.---我用颤抖的声音轻轻呼唤着----弯曲的背直起来了,那是---瘦弱的身躯转过来了,那是--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那就是等

   师:看到你眼里含着泪水,能说说你的感受吗?看到你神情严肃,能谈谈你此时的心情吗?是呀,老师心里也难受,也想哭,难怪作家要用三个我的母亲,难怪他写不下去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充满血泪的文字---投影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等

   ▲交流(三)让母亲"显情".

   1.导:家庭的重负,生活的压力让母亲极其瘦弱,过早地衰老.然而,面对我想买书的要求,母亲做出了怎样的举动呢?

   2.指答,投影呈现: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这句话中你最关注哪个词?你还关注哪个词?

   (1)读议"塞":母亲当时是怎样"塞"给我的?(已将,说明母亲没有理会别人怎么说,"塞"得是毫不犹豫,很果断,坚决.)

   (2)再次体会"塞".计算:母亲辛辛苦苦每天才挣0.9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2天的生活费.

   (3)这"塞"在我手心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爱,母亲的心,母亲的关怀,母亲的理解等好一个希望,母亲希望我——希望我——)

   (4)提升:这一"塞",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无私的,宽厚的,善良的,对儿女百般关爱的等)

   (5)师:母亲把快乐,理解,希望,塞给了我,却将苦难留给了自己.为了这一"塞",为了全家人有饭吃,能活下去.母亲还要——接受灯的炙烤,忍受噪音的伤害,呼吸污浊的空气,为了这一塞,她还要—— 这一切她抱怨了吗?她退缩了吗?她选者的是面对现实,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等"

   3,体会"坚强"的原因

   师:你此时仿佛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他要为了儿子坚强的活下去.他的坚强是因为她心中有爱,有希望啊!因为她是那样的爱儿子,因为他对儿子充满了希望.

   4.从那天起我真的长大了,我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明白了母亲的希望,多年以后,当我第一篇作品发表时,我在文章写到等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论文范文夜祈祷的是这回事儿.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母亲外形"瘦弱"入手,由表及里,从瘦弱背后感悟到坚强,由瘦小感悟母亲的高大,再辅以原文材料的补充,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文字背后的真情,学生的情感随着课堂螺旋上升,震撼心灵.)

   三,延伸续情

   1,读文章给妈妈听.

   2,做一让母亲开心的事.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极其瘦弱的脊背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 龟裂的手指

   (责编:鲁洁)

   《Unit 4 We Love Animals A Let's learn》教学设计

   袁素红

   设计

   理念 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根本.首先,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学生生活的题材为主要内容.其次,从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注意培养儿童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主体意识,独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因为三年级是小学的起始年级,我尽可能多地创造足够的语言"习得"机会,多采用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方法,通过听听做做,唱唱玩玩,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习得"英语,积累一定的英语语言材料,然后逐步增加"学得"英语的活动.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monkey,dog,duck,panda,cat, rabbit,animal和zoo.

   2.能认读句子"I h论文范文e a dog/cat等"并用该句型来来介绍事物.

   3.能理解并吟唱Let's do的内容.

   能力目标:

   1.能用"I h论文范文e a 等"来介绍事物.

   2.掌握字母"a"在单词panda,cat, rabbit,animal中的发音规则.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重点 单词monkey,dog,duck,panda,cat, rabbit和用"This is a等"来介绍事物. 难点 掌握字母"a"在单词panda,cat, rabbit,animal中的发音规则. 教

   学

   流

   程

   Step Ⅰ Warm-up

   1.Greetings

   Good afternoon !Look !There are so many teachers here .Let's say "Hello"to them,OK?

   2.Let's sing (Hello)

   (CAI)Look !So many animals .They are h论文范文ing a party .They are sing ing "LaLaLa".Let's sing together,OK?

   1.Free talk

   Hello !I'm Miss Yuan.Nice to meet you !

   My name is Crystal .What's your name ?

   Hello !I'm Miss Yuan.Show me your pencil/book/ruler,please !

   2.Let's chant

   I h论文范文e a pencil/book/ruler/bag .Me too.

   Step ⅡPresentation

   1.dog

   a.I h论文范文e a ruler/pencil. → I h论文范文e a dog

   b. dog ,dog ↗↘

   c.(CAI)dog—a dog-I h论文范文e a dog .

   d.Let's act like a dog .Woof !Woof !

   2.rabbit

   a.riddle →rabbit

   The dog has a riddle,listen and guess.It's white .It has two long ears . It has two red eyes .It has a short tail.What is it ?(Yes ,it's a rabbit .)

   b. rabbit ,rabbit ↗↘

   c.I h论文范文e a rabbit.(action)

   d.Act like a rabbit .

   The rabbit can jump .Can you jump ?Can you act like a rabbit ?

   1.monkey

   a.口形轻重→monkey act like a rabbit/dog ,act like a monkey.

   b. monkey,monkey ↗↘

   c.I h论文范文e a monkey.

   d.monkey ,monkey .Act like a monkey.

   2.duck

   a.袋中掏物dog,rabbit,monkey---duck.

   You are so clever.I h论文范文e some presents for you .You can get one .

   b. duck,duck ↗↘

   c.Act like a duck.Quack! Quack!

   3.cat

   a.(CAI)Listen and guess :Listen !They are barking .Guess !what is it ?(cat)

   b. cat,cat ↗↘

   c.Act like a cat .Mew !Mew!

   4.panda

   a.Guessing game →panda.

   You did good jobs .Let's play a game .Guess !What is it ?

   b. panda,panda ↗↘

   c.Act like a panda.

   5.(CAI)rabbit—cat –panda →animal.

   They are animals.Read it .

   Step Ⅲ Practise

   1.Let's sing "Hello"改编成动物名

   The animals are so lovely .They are playing happily .Let's sing an animal song for them.

   2.let's chant

   Listen carefully .T chant .

   Ss chant.

   Ss chant with music .

   3.Read the English book.

   There are some animals in our English book.Let's open it and see.Turn to P41,use your fingers point to the words.

   Step Ⅳ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Let's play

   (1).I like animals very much .What about you ?

   (CAI)what do you like ?I like 等

   (2)Make a dialogue.

   a.T 示范:I like rabbit .(wear头饰)Now ,I am a rabbit .

   A.T: Hello !I am a rabbit . S1:Hi ,rabbit .I am a panda.

   T: Nice to meet you . S1:Nice to meet you ,too.

   B. T: Hello !I am a rabbit .What's your name? S1:My name is duck.

   T: Goodbye . S1:See you !.

   b.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er.

   c.Action.

   2.情感教育.You know :the animals are so lovely .We like them very much .They are our friends ,so we should love them and protect them.

   3.Activity book :Listen and number.P24

   Listen and do ,then check.

   4.Homework

   Listen and read P41 for 3 times.

   按Let's do 部分内容模仿动物给家长看 板

   书

   设

   计 Unit 4 We Love Animals A Let's learn 教 学 反 思 自我感觉整节课的思路较为清晰,层次也较为分明,各个引入形式多样,自然贴切.在课堂教学中能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教师为主导.

   一,全体同学,主动参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责任是教给学生方法,排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使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取得应有的成绩.因此,我运用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形式多样,激发兴趣.课堂是教与学统一的地点.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达到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老师的"一言堂".一节课40分钟,老师从头说到尾,这种形式非常枯燥,长时间下来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新单词时我采不同的引入方式:以实物引入,以课件引入,利用卡通直接引入,用夸张的表示动物的动作引入,声音引入等等.

   这节课上下来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责编:鲁洁)

   好课多磨

   "一模一样"等于"完全重合"吗?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断与思考

   黄鸿菊

   〔教学片断一〕动手操作,感知特征

   师投影出示下列图片:脸谱,蝴蝶,衣服,树叶,蜻蜓,蜜蜂.

   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四人小组中均有上述图片的一部分)

   反馈:

   生1:对折后两边图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紧接着说:对折后两边图形是一模一样的也可以说是完全重合的.(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也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师: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对称的?

   生1:对折后两边图形一模一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生2:对折后两边图形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 谁还能说? 指名说,同桌互说.

   师:蝴蝶是对称的,还有什么图形也是对称的?四人小组说.

   师: (出示一间小房子的图片)这间小房子是不是对称的,你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

   生:( 指名演示)对折后完全重合,这间房子就是对称图形.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出示蝴蝶图,指名折一折,它有没有对称轴? 学生折后师把蝴蝶图贴在黑板上,并在图形上画上对称轴,还指出对称轴一般用虚线表示.

   师:你手中的对称图形有没有对称轴? 指名说.

   等

   〔教学片断二〕小小研究所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画上它的对称轴.(人人一张练习纸)

   (投影出示下列图片:汽车,梳子,乒乓球拍〈横放的〉,五线谱二个八分音符,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圆形)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逐一判断.

   等

   生1:乒乓球板不是对称图形.

   生2:不对,乒乓球板是轴对称图形.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乒乓球板上下对折后就能完全重合.

   师:对.

   等

   生1: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2:把长方形上下对折后它能完全重合.

   生3:把长方形左右对折后它也能完全重合.

   生3,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 为什么? 指名演示.

   生4: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它随便怎么折两边的图形都能完全重合.

   等

   思考:

   以上是我听到的一节研讨课上的两个教学片断.从这两个片断中不难发现教师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什么是对称轴.课前教师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作了精心的预设,内容的安排,练习的设计,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集生活味,数学味,探究味于一体.但一节课听下来,我感到很纳闷,精心的预设为何收获不到应有的精彩的效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深感执教老师虽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感悟,收获,遗憾的是执教老师少了一份关注,有的环节走马观花,课堂上有些生成的资源与老师一一擦肩而过.特别在片断一中,教师步子迈得太快,没有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感悟"对折","一模一样","完全重合"等词语的意思.学生对折后发现两边的图形是一模一样的,此时在学生眼里,一模一样的的确确等同于完全重合,但当学生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此时的一模一样还能等同于完全重合吗?口头语言与数学语言该如何巧妙过渡?学生的描述与教师的描述该如何链接?解读教材,关注学生又该如何找准抓手?带着这些问题我向执教老师拷贝了她的那份课件,因为我想试上这一节课的内容,我想如果我能认真抓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努力抓实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进行有效引领指导,相信学生的感悟会更深,收获会更大,相信数学课堂也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以下是我执教时同样的两个片断:

   〔教学片断一〕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师投影出示同样的图形,请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反馈:

   生1:对折后的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生2:对折后的两边图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为什么说是一模一样的?(板书:一模一样)

   生1:因为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形状一样.

   生2:因为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叠在一起,大小一样,不多不少,刚刚好.

   师:对,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形状,大小都一样,而且叠在一起不多不少.(师边口述边动手操作蝴蝶图)这样的图形也可以说是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师: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也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师: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对称的?

   生1:对折后两边图形一模一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生2:对折后两边图形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 谁还能说? 指名说,同桌互说.

   等

   〔教学片断二〕火眼金睛,洞察真伪

   师投影出示同样的问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画上它的对称轴.人人一份练习纸.

   要求也同样: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逐一判断.

   等

   生1:乒乓球板不是对称图形.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乒乓球拍左右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一样.

   师:有道理.大家认为呢?

   生2:不对,乒乓球拍是轴对称图形,把它上下对折后就能完全重合.

   师:你真会动脑筋.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分析.

   等

   生1: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2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2:把长方形上下,左右对折后它能完全重合.(学生边说边操作演示)

   生3,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4条对称轴.

   师:哪四条? 指名演示.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上下左右对折后都能完全重合,那为什么正方形沿着这一条线(即对角线)对折(师边口述边操作)后是轴对称图形而长方形却不是?(同桌动手操作并讨论)

   生1:因为长方形这样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虽然是两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可是没有完全重合.(生边口述边演示)

   生2:因为正方形这样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是完全重合的.而长方形这样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虽然一模一样,但没有完全重合.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但是一模一样的,还必须是完全重合的.(师在完全重合的板书下面加上红色的小圆点)

   (而后投影分别动态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后的几种情况)

   生4:圆怎么折都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真的吗?

   师故意不对折请学生判断这样折行吗?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说成圆无论怎么对折都是轴对称图形.师用多媒体演示圆的无数条对称轴.

   等

   反思:

   一,直面问题,感悟建构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请学生对折以后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均能发现完全重合这一特征.一位学生说对折后两边图形一模一样,多好的诠释.此时在图形面前在学生眼里一模一样就等同于完全重合,但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都理解了一模一样的意思?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折","一模一样"的内涵?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进一步追根溯源就显得举足轻重.于是我追问,为什么说是一模一样的?学生自觉地借助直观图形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形的特征.有的说大小一样,有的说形状一样,还有的说两边图形叠在一起不多也不少,至此完全重合的意思水到渠成. "对折","一模一样","完全重合"的内涵相信学生已深刻感悟.整个过程教师言语不多,而是大胆放手,拓展时空,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交流,感悟,内化.事实证明,只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追问和反问,要求学生借助道具直观感知,充分建立表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才会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概念,感悟特征,加深印象.

   二,引领比较,提升智慧

   笔者自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相当关注学生的发言,立足于学生怎样学.片断一中抓住"一模一样"有效引领到"完全重合",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充分理解一模一样与完全重合的内涵.巩固练习中,当学生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时,长方形只有2条对称轴,而正方形却有4条对称轴,教师的一句追问:为什么长方形沿对角线对折不是轴对称图形,而正方形却是的,究出了原因,追出了精彩.原因就在于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但一模一样,而且完全重合,而长方形两边的图形是一模一样却没有完全重合.首尾呼应,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还进一步明白一模一样与完全重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折后两边一模一样的图形不一定完全重合,而完全重合的图形一定是一模一样的,既深入了课堂,提升了认识,又渗透了辩证的思想.纵观两个片断,片断二在片断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浅出,教师灵活地借助一模一样,完全重合这两个词语,有效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巧妙引领,步步深入,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关注细节,收获精彩

   有人说,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为此在课堂中笔者苦苦追寻,十分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信手拈来却想处处展示精彩.当一学生说乒乓球拍不是对称图形时,笔者随即让那个学生当场演示,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顺错追思.当一学生说圆怎么折都是对称图形,笔者立即反问这样折(故意不对折)也可以吗?还巧妙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圆的对称轴,加深理解,突破难点.这点点滴滴扎实有效的细节成了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堂上笔者关注细节,发掘细节,做亮细节,抓住一模一样与完全重合的联系和区别展开教学,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让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知识的形成过程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生生生生生笨有点出乎意料,意识到对课文的理解出了偏差,"明知大树不在了,还去找" 我为了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淡淡地说了一句:"小鸟真的很笨吗?请你再读读课文."一挥手,让学生坐下了.

   生又一次举起了坚持自己的意见:"小鸟真的很笨,明知大树不在了跑这么远去找大树.后来竟然唱歌给灯火听.不是很笨吗?"这一次,知道再不加以引导点拨,课堂教学便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就反问:"鸟儿真的很笨吗?"学生说:"这只鸟不是笨,是讲义气."说:"这不是,是小鸟说到做到,守信用."然后,就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课后,我在想,我为什么没改变该生对小鸟的理解的偏差? 我应在什么时机引导?如何引导如何引导?

   生认识到错误,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谢银萍

   一,学习背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的孩子虽然都会背,都懂诗中的意思,但是在生活中,他们却未必能真正做到珍惜粮食,因为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现在的孩子(包括部分大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辛苦.另外,家长勤俭观念淡薄,缺乏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因此,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现象日益严重:早上,上学路上随处可见地面躺着只咬了几口的包子;中午,食堂餐桌上,餐桌下全是米饭,有些孩子甚至偏食倒掉整盘饭菜;节假日,肯德基店里的桌面上被丢弃的是咬了一口的鸡腿和吃了半个的面包等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土地资源有限,粮食作物有限,人口在增长,来年故事越来越宝贵,它是人类生存生活生命的源泉.通过开展珍惜粮食的活动来启迪学生感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已刻不容缓.

   二,案例解读

   1,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在教学《珍惜粮食》这课时,我没法带着孩子去亲身体验,就想了让他们间接体验的方法,我在课前发给学生一张表格,布置学生查找,询问了解与粮食有关的一些资料(如我们主要吃的粮食有哪些?这些粮食怎么来的?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有哪些等),并做好适当的记录.课堂上,请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学生因为已经有了理性的知识经验,在课中的体验过程——珍惜粮食的必要性就自然明了了.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平常我们都吃些什么粮食的?

   生:米饭,包子,粽子,蛋糕,玉米等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吗?课前,大家都对自己喜爱的粮食的旅行作了调查,一起来交流吧.

   (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了解了大米,农民先把种子撒在田里,给它施肥,锄草,灌水,种子渐渐发芽了,几个月后,它变成了禾苗.农民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起来捆好,再种到耕好的田里去,禾苗就长成稻谷了.农民把稻谷收割下来,在晒谷场晒干,然后运到碾米店里碾好,就变成我们可以吃的米了.

   生:我还有补充:禾苗变成稻谷,中间,农民还要施肥,锄草,灌水,要好几次呢.

   生:我也有补充:我奶奶告诉我,谷子要晒3次才能干,才能去碾,不然不好吃的.

   (师拿出实物谷子,大米和米饭)

   师;呦,看来,看着普通的米饭,实际上并不普通哪!你还了解了哪些粮食了?

   (中间活动略)

   生:我了解了包子:面包是用面粉做的,而面粉是由一种粮食小麦加工而成的.从而我了解到粮食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粮食.

   师;你这样说来,面包来到我们身边也挺不容易的对吧?

   生:对!

   师:同学们,你们对我们身边的粮食了解得可真透彻啊,那么,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粮食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等

   生:农民伯伯有关.

   师:想对粮食或是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生写感悟)

   等

   师:可是,孩子们,浪费粮食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你们看到了吗?

   生:肯得基店里总会有很好的鸡腿和面包被丢进垃圾桶里.

   生:过节的时候,会有很多剩菜剩饭,最后都被倒掉.

   (出示图片)

   师:那时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心疼.

   师:那你有采取什么行动吗?

   生:没有.等不过,从现在开始我会采取行动的.

   师:打算怎么做?

   生:我管牢自己.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错误,好好想想,想好了和组员交流交流,探讨探讨,把最后结果写在你们的"自我反思"卡上,然后贴到班级的"温馨提示"栏里去.

   (生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等

   我在引导的时候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我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找材料,让学生没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

   2,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

   《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本堂课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调查,制作表格,游戏,四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等.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当一回农民伯伯农民阿姨吧,和老师一起插一回秧吧.

   (生跟着我模仿做插秧的动作2分钟)

   师:好勒,大家休息一会儿吧.

   生如释重负,"呼"一声一下子坐回了椅子上.

   师:感觉怎么样啊?

   生:太累了,腰都直不起来了,老师.

   生:脚都站不稳了.

   师:是啊,我们这才2分钟啊,还是在屋内,现在你想对(图片农民)说些什么了吗?

   生:你们太累了,我保证不随便浪费米饭了.

   生:你们种粮食可真不容易啊,我佩服你们.

   生:以后,我要是吃不了很多,我就少盛点,少买点.

   等

   这个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也意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众多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因此,低年级思想品德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实践的空间,发展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的人格.

   三,案例反思: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以其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1,?关注儿童当下生活的真实性????????

   新教材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范例,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的关系,一方面使儿童面对教材"生活"产生情感的触动,使教材对于儿童而言是"价值有涉"的,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如:《珍惜粮食》上述案例中,联系实际说说身边存在的浪费现象,学生马上就说开了:肯得基店里的,马路上的,学校食堂里的,酒店里的,家里的等地方存在的不良现象,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正是因为处理教材时考虑到了关注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

   2,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和教材之间的和谐性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而不应该是把儿童牵进教材中.如:《珍惜粮食》一课的上述案例中,老师在课前放手让孩子走进生活搜集相关资料,在让孩子自己通过研究探讨得出自己的结论"要珍惜粮食",是这样的自然和谐.??????

   3,关注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教师容易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往往过多地去重视设计,安排一些学生外显的肢体活动,为学生这些外显活动的精彩而喝彩,却比较少的去考虑从目标需要的层面去设计和安排活动,活动之后也比较少的去考虑这些预设的目标有否达到,给人的感觉是老师课上得很累,学生听得很累,实效性不大,设计没有层次.

   (责编:严培源)

   阳光心语

   班主任工作中的"南风"效应

   陈利永

   有一则寓言,讲的足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准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个猎猎呼啸寒风刺骨,结果行人为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渐渐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两风比拼中,南风最终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我们不禁要为"南风"喝彩!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样,结果大相径庭.同样,我们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陶行知先生就是"南风"式教育的典范:当年陶行知先生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在等候,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王友愣住,惊疑地接过糖.陶先生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 "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水十分后悔地喊道:"陶等陶校长,我错了.你打我两下吧!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已的同学啊等"陶先生十分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改结束了."多么精彩的一场"南风"式的谈话呀!假如换成"北风"式的谈话,能有这么好的结果吗?

   如何积极发挥"南风效应",首先在于班主任老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成长环境.班主任要尊重,理解,欣赏,激励,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其追求,欣赏其亮点,激励其进步,信任其言行,宽容其过错,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以前我教一年级时,有几个学生住在大黄桥,仓前路一带,父母很忙,没工夫接送,每天早上都是自己乘公交车上学的.有时公交车人较多,小孩子挤不上,或者公交车误点,上学弄不好就要迟到几分钟.我了解原因后,是这样说的:"你小小年纪就能自己乘公交车上学,真了不起.为爸爸妈妈分担了多少劳累啊,爸爸妈妈一定为有你这么乖巧,能干的孩子而自豪,老师也很佩服你.但是,迟到毕竟会影响班级,影响自己的学习,你能不能起的早十分钟,时间宽裕了,就不会迟到了.下次还要在班级中表扬你呢!"果真,孩子不再迟到了.我也遵守诺言,在班中表扬了他.试想,如果当初一味以师道尊严去训斥他们,扣他们的小红花,效果会如何呢?也许,他们惧怕我的威严,尽量不迟到了.但那种师生间的温情还在吗?老师的循循善诱又体现在哪里呢?学习的乐趣恐怕在这时也大打折扣吧!

   可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生命力的底线.

   "南风效应"的真正发挥,关键还在于教师要讲究教育艺术,懂得如何合理,智慧,精巧地表达爱.不论教师怎样关心爱护学生,如果他不懂得师爱表达的智慧,他就不能真正赢得学生,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成果.

   我曾经遇到过两个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紧闭心扉,不让人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但又非常敏感,一点点小事,都能成为爆发的导火线.一位*学的表现是大声尖叫,在教师里乱跑,甚至乱扔东西,对前去阻止的老师又踢又咬.有时连课也没法上.一位女同学则是闷声不响,坐在座位上,如泥塑菩萨,一动不动,任你怎么问,她脸上丝毫不起波澜,所有的教学任务甭想在她身上落实.直让你的心火腾腾地往上冒.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在碰了几回壁之后,改用"南风"式教育.首先,从行为上表达师爱.我经常地关注他(她),发现衣领没翻好,替他(她)翻翻好,头发乱了,替他(她)梳一梳.有一回,体育课后,这位女同学蓬头散发地坐在教室里,我上前关切地说:"你的头发松了,老师给你梳一梳."说完拿来梳子梳了起来,梳好哦后发现她的橡皮筋已经断了,我赶紧发动班中女同学"捐献".扎好后,我拿来镜子让她看自己的样子,发现她竟羞涩地笑了一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我用行为上的爱融化了她心中的坚冰.她不再抗拒我的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我适时地在班中放大她的优点,如写字认真,作业细心.又经常与家长沟通,树立家长的信心,劝她不要放弃.这样,孩子的成绩一直很稳定,没有成为差生.二年级第二学期,她会来向我告其他同学的状了,我很高兴.到了三年级,我惊喜地发现她也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虽然次数不多,但我想,我应该已经走进了她的心灵.其次是在语言上表达爱.比如那位*学,我常趁他心情好时,与他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及时掌控他的思想,引导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向他灌输积极向上的情感,让他把我当成可以信任的朋友.春暖花开时,我邀他一起观赏校内的红花绿草,向他描述春天的美景;阴雨绵绵时,我拉他到走廊上观看雨景,教他念"大珠小珠落玉盘""卷地风来忽吹散"等诗句.努力为他营造平和的心态,矫正偏激的心理.这样,到二年级时,他已很少出现不正常的行为了,三年级开始基本稳定,成绩也很优秀.

   我想,班主任不仅要有爱的情怀,而且更要把握好爱的艺术.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应该是"潺潺的溪水","润物无声"的春雨.让我们都来做一回 "南风" !

   (责编:柴利波)

   我的几个怪学生

   谷君波

   做班主任那么多年,教过许多论文范文兼优的学生,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也遇到过不少怪脾气的学生,有的脾气特犟,有的行为特怪,有的智力特弱,他们带给我无穷的麻烦,花了我不少精力,但也给我许多新的启示.

   怪学生一:平平,她是一名女生,性格内向.她很少和同学一起玩,成绩上不去,更令人吃惊的表现是:一连两个星期,他不交饭钱,偷偷溜进食堂,把别人的饭菜给吃了.事情"败露"了,还没有批评两句,她居然玩起了"失踪".害得我和家长足足找了两个小时.等见到那所谓的"家",我的气顿时全消了.原来家徒四壁,母亲是一个疯子,还有个弟弟,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吃的,而且离学校很远.

   还有什么可以责怪的呢?我和班里的中餐生商量,每人省一些饭菜,解决了平平的中餐.我和她促膝谈心,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内向的她向我敞开了心扉,把家中的事情和想法告诉了我.我给了她更多的关注:把她调到最前排,以提高学习效果;主动为她开小灶,不厌其烦地补习;让同学用零钱为她买学习用品.她的笑声多了,合群了,还考出好成绩.

   反思:给孩子一份.给孩子一些宽容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会一次两次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反反复复.俗话说:"心急吃不成热豆腐",要学会宽容,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予诚恳的鼓励,并对他寄予期望."十年树木,百年论文范文" 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手持爱的灯盏,孩子一份一些宽容.?????????

   (责编:柴利波)

   教师随笔

   那一份沉甸甸的母爱

   ——《慈母情深》备课随感

   沈丽君

   终于挨到上课了.当天中午,当我从邹老师口中得知要上《慈母情深》一课时,嘴巴里一直念叨着这个听起来如此深情的题目,心里也在默念着,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则什么故事.(因为这是新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之前从没接触过.)于是上完两节课后,我忙不跌地在电脑中搜索起《慈母情深》的电子课本来.

   文章马上就搜到了.我虔诚地坐在电脑前,细细欣赏起这篇文章来,生怕粗糙的朗读,会打破我对课文的美好印象.我一字一句地读着,渐渐地,我的心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或喜或悲,或感或叹,徜徉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里了.读罢课文,心里一阵酸楚.这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那近乎白描的叙事,却勾勒出了一个如此艰辛而又不失坚强的母亲的形象,透过朴实的言语,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潜藏其中的,深不可测的母爱的急流.的确是大手笔啊!

   独坐在书桌边,面对着这篇课文,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我应该怎样来处理这篇教材?我要教给学生们一些什么呢?我又读了起来,希望能从文字中寻找灵感,让这些文字之灵来开启我沉睡的智慧吧!不料这一次朗读还真让我捏了把汗,我琢磨着眼下的一些阅读教学的切入角度:有提起线索,弄清事实,探究原因的;有镜头聚焦,直奔重点,领会内涵的;有对比体会,深入朗读的;还有返回全文,回旋出现的等.可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切入点在哪?我苦思冥想而不得其果.可悲的是这样一来,我连刚才的那份感动也荡然无存,一下子,我觉得它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似乎在嘲笑我无知的解读.真的,自个儿读容易,但要想着如何让学生感受,欣赏,品评就难了,唉,教好书难,难于上青天!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我是"心急乱方寸".想想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而我的教学设计毫无端倪,怎么办?方案一:寄希望于名师的教学设计,能帮我渡过难关,这是我惯用的伎俩.目标锁定"书城",无奈乘兴而去,杀欲而归,"名师设计"已被抢购一空,看来名师是"靠不住"了.方案二:"网上淘宝".在google上键入《慈母情深》的教学设计.可叹那N多个"慈母情深"看得我大跌眼镜,大浪淘沙何时能淘得真金?看看时间已是晚上8点多了,不能再瞎折腾了.这一次我打起了查看原文的主意,灵感来自一篇拜读过的短文,曾闻王崧舟指导徒弟上《一夜的工作》时,不是协助设计,而是送他一本《周恩来》,让他读透了周恩来的为人后,再来尝试设计,如此高瞻远瞩地审视教材,真是钦佩至极.一不做,二不休,我查了课文的原文《母亲》啃了起来,长长的20几页小五号的字,苦煞了我的眼睛,却点亮了我的心灯.读完的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那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呀,她集中了那个时代所有母亲的辛劳与坚韧,用自己赢弱的身躯支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她倾尽所有,把全部的爱论文范文在儿女身上,那一幕幕真实的场景,树立起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也折射出儿子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母亲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明朗起来了,母亲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丰满起来了."形象大于思想",曾听勤老师说起过这句话,当时也没怎么留意,但今天突然从脑海中蹦了出来.对,突出母亲的形象,让学生真实地触摸母亲,描画母亲,这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更加真实可感.纯粹地划找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只会肢解母亲的整体形象.于是,我第三次拿起课文,这一次是字斟句酌,置身在刚才阅读《母亲》营造的氛围中,一个瘦弱,疲惫,艰辛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至此课文的一条阅读主线也就凸显出来了:让学生通过读议相关语段来体会母亲的瘦弱,疲惫,艰辛,进而体会"慈母情深".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我又截取了原文中很有代表性的节选资料,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母亲影象,提升阅读品位.这样一份"以情带读,读中悟情"的教学设计终于酝酿完毕了.接下来的时间我都花在了朗读课文上,一遍有一遍的体会,一遍有一遍的旨趣,真是"字字不宜忽,句句悟真情."读到动情处,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母亲对我的千般好来.母爱,沉甸甸的母爱啊!优秀的作品往往就是这样塑造着人的品质,陶冶着人的情操,荡涤着人的心灵!

   经过这样的梳理,我的脑海中已经剥离了很多带有功利色彩的语文.感受母爱,无需太多华丽的语言,无需太多花枝招展的手段,我想应该脚踏实地,心平气和地上好语文课.演绎属于自己的朴实,属于学生的真实,属于语文的扎实.只要真诚地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平淡之中,自会有曲径通幽,自会有奇峰突起,自会有心灵的共鸣!

   (责编:张群燕)

   神秘的女老师

   吕映丹

   前段时间我们班级非常流行读郑渊洁和杨红樱的书,课间随手翻了一本叫《神秘的女老师》的书,没看几眼就被书上神秘,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了,于是我向学生借了一天,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这本书讲了:红宫学校是一所美丽的寄宿学校.一天,一阵龙卷风过后,学校里来了一位披着披肩,打着紫色伞,叫蜜儿的女老师.她是一个仙女,因为不满红宫学校的教学方式而化作一名普通老师来到人间.她的教学方式令学生欣喜若狂:她的第一堂课就令人瞠目结舌,让学生将所有不快乐的事情写下来,并给它们办葬礼,最后对学生说:"老师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论文范文快乐";她扮做女探长到学生家里去侦察,谁是家长的"爱心杀手";上晚自修时,她让学生去"童心城堡"找回自己的童年等她改变了红宫学校死板的教学方式,让整个红宫学校充满了快

总结:这是一篇与学生教师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学生教室*啪引用文献:

[1] 学生论文未在教师系统中查重
[2] 知网查重那里教师学生那里怎么登录
[3] 初中化学学生小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初中化学学生小论文标题怎么定
《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地址目录单》word下载【免费】
学生教室*啪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