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英语学术论文提纲目录

主题:学时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课程学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课程学时方面论文范文。

课程学时论文范文

学时论文

目录

  1. 2.007-2017学年暑期学校课程目录
  2. 学时:7月20日第二模块第2学时课程视频

2.007-2017学年暑期学校课程目录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wordwendang.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育,范文,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教师 院系 课程类型 00135000 微分方程的解析和数值方法 许进超 数学科学学院 B 00432216 量子力学Ⅱ 钱志新 物理学院 B 04830810 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 蒋伟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A 04831830 大规模数据处理/云计算 闫宏飞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B 04831840 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 赵海燕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B 01130210 遗传学实验 张文霞 生命科学学院 A 01130910 生物学野外实习 许崇任 生命科学学院 A 01231220 综合野外地质实习(一) 季建清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A 01231230 综合野外地质实习(二) 刘建波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A 01233240 地球物理野外观测与资料处理实习 周仕勇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A 01235190 遥感,制图和GIS野外综合实习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A 01431440 珠宝鉴赏与珠宝文化 王长秋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B 01430870 普通地质实习 张志诚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A 01535130 野外生态学 刘鸿雁 城市与环境学院 A 01539340 普通地貌实习 莫多闻 城市与环境学院 A 01537530 普通地质实习 刘耕年 城市与环境学院 A 01339240 环境科学导论 刘建国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B 01630247 电影与心理(心理咨询篇) 易春丽 心理学系 B 01630243 心理咨询与治疗引论 钟杰 心理学系 B 01630081 健康人格心理学 杨眉 心理学系 B 01639070 招聘面试的原理与应用 张智勇 心理学系 B 02032630 汉语和汉语研究 沈阳 中国语言文学系 B 02031770 民俗与文化 王娟 中国语言文学系 B 02033420 中国当代文学史专题 韩毓海 中国语言文学系 B 02131450 当代印度史 林承节 历史系 B 02330050 西方哲学导论 曾志 哲学系 B 02330142 *学导论 王海明 哲学系 B 02331300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谷振诣 哲学系 B 02332420 印度哲学 外请 哲学系 B 02240320 考古学导论 张弛 考古文博学院 B 02230790 世界遗产 晁华山 考古文博学院 B 02433270 当代中国周边与外交热点问题 张植荣 国际关系学院 B 01833300 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 外请 新闻传播学院 B 01833310 媒体内容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外请 新闻传播学院 B 01833320 韩国媒介研究 外请 新闻传播学院 B 03232220 社会政策导论 外请 政府管理学院 B 02930871 涉外民商事之法律适用 张潇剑 法学院 B 02830190 企业战略管理 夏凡 光华管理学院 B 02830200 电子商务 邱凌云 光华管理学院 B 02830180 决策模拟 任菲 光华管理学院 B 03532260 中日文化交流史 滕军 外国语学院 B 03835470 美国诗歌导 读 梅申友 外国语学院 B 03530010 东方文学史 魏丽明 外国语学院 B 04330881 基本乐理与管弦乐基础 马清 艺术学院 B 04331020 中外名曲赏析 李静 艺术学院 B 04330041 西方音乐欣赏 毕明辉 艺术学院 B 03032360 中国文化史 王锦贵 信息管理系 B 04130030 太极拳 吴昊 体育教研室 A 04130040 健美操 黄育 体育教研室 A 04130430 中华毽 唐彦 体育教研室 A

   数学科学学院

   微分方程的解析和数值方法(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fo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许进超 教授

   课程编号 0013500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计算数学,基础数学专业高年级或类似背景者)

   先修课程 数学分析,计算机语言

   课程简介:

   这是一门关于微分方程的新课程.这门课程将将微分方程的理论,数值逼近和相关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讲述.一方面, 微分方程的理论结果是构造和分析相应的数值格式的过程中基本的部分.基于这样的理由, 计算方法最好与相应的微分方程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讲述,至少相应的理论结果应该很好的在课程中叙述出来. 实际上却是常常没有很好的顾及这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对微分方程的计算机模拟提供一个方便的得到可视化的微分方程解的方法,特别是在微分方程的解析解不存在的情况下.因此我们计划提供一个名为《微分方程的解析和数值方法》的本科生课程.这门课程将基于北京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本科的传统的微分方程课程,该新课程的内容将包含基本的数值技术,微分方程,解析方法,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格式以及微分方程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应用等.

   学时安排::

   常微分方程解法 (2学时)

   椭圆方程 (12学时)

   抛物方程 (10 学时)

   波动方程 (6 学时)

   解析解法和数值解法以及两种方法的联系.

   考核方式:

   每周一次作业和一次上机题目.上机题目由学生分组完成.

   期末考试

   教材:

   Aslak Tveito and Ragnar Winther,Introduction to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Springer-Verlag,1998

   参考资料:

   1,Cheney and Kincaid,Numerical Analysis: Mathematics of Scientic Computing,Brooks/Cole,2000

   2,Mark S. Gockenbach,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SIAM,2002

   3,李荣华,冯果忱,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林成森,数值计算方法(上,下),科学出版社,2005

   5,Rainer Kress,Numerical analysis,Springer-Verlag,1998

   6,G.Evans, J. Blackledge and P. Yardley,Analytic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Springer,2001

   7,孙志忠,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科学出版社,2005

   8,应隆安,有限元方法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胡祖炽雷功炎Philippe G. Ciarlet,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Elliptic Problems,SIAM,1978

   教师简介:

   Professor (1995-present), Associate Professor (1991-1995), Assistant Professor (1989-1991), Math Dept, Penn State.北京大学长江计划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从2005年开始,每年暑期在北大主持关于自适应方法的暑期课程.

   返回目录

   物理学院

   量子力学Ⅱ(Quantum Mechanics Ⅱ)

   钱志新 副教授

   课程编号 00432216 学分 2

   授课对象(含学生背景要求) 物理类高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 量子力学Ⅰ

   课程简介:

   在量子力学Ⅰ的基础上,介绍He原子和多电子原子的基本理论, 主要讨论量子力学中的微扰理论和变分方法; Hartree 理论, Hartree-Fock 理论和Thomas-Fermi理论. 双原子分子,)J.J.Sakurai,Modern Quantum Mechanics

   5,R.P.Feynman等,量子力学和路径积分

   6,H. 艾林 等,量子化学

   7,L. Pauline,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教师简介:

   钱志新,2000博士,副教授(凝聚态和材料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 量子多体理论.

   授课: 量子统计力学 (研究生)(2004 秋; 2005 秋);

   量子力学 II (本科生)(2004 夏; 2005 夏).

   返回目录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大规模数据处理/云计算Mass Data Processing/Cloud Comuting

   闫宏飞/论文范文 副教授/讲师

   课程编号 04831830 学分 2

   授课对象(含学生背景要求) 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先修课程 一些计算机编程经验,最好是J论文范文a语言.可以没有分布式计算的知识.

   课程简介:

   网页全文索引,镜像网页消重,垃圾邮件过滤,天气模拟,星系模拟,上亿字符串的排序等.,你想不想了解如何在大型分布式网络上写少量的具体问题代码来做这些事情吗?

   这些应用,可以使用MapReduce分布式计算完成,它已经在Google得到了广泛使用.在这为期5周的课程中,你会学习到:1)分布式系统通过几个和一个项目.项目将使用adoop(开放源代码实现的MapReduce).使用集群由网络实验室提供,需要学生自备能够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用于连接集群操作),我们会尽量安排在能够无线上网的教室,并尽量为大家争取到上机实习的机会.

   查询本课程详细的教学大纲可以访问.pku.edu./~course/cs402/CC_syllabus-0.2.pdf

   参考书:

   1,Andrew S. Tanenbaum, Maarten ven Steen,Distributed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aradigms, 2/e,Prentice Hall,2006

   2,Kenh P.Birman,Reliable Distributed Systems: Technologies, Web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Springer Verlag,2005

   3,George Coulouris, Jean Dollimore, and Tim Kindberg,Distributed Systems: Concepts and Design, 4/e,Addison Wesley,2005

   4,Chris论文范文her D. Manning, Prabhakar Ragh论文范文an and Hinrich,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

   5,Pierre Baldi, Paolo Frasconi and Padhraic Smyth,Modeling the Inter and the Web:Probabilistic Methods and Algorithms,Wiley,2005

   6,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 4/e,Prentice Hall,2002

   7,Andrew S. Tanenbaum,Modern Operating Systems 3/e,Prentice Hall,2007

   8,Behrouz A. Forouzan,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From Data Manipulation to Theory of Computation,Thomson Brooks/Cole,2002

   9,(Harvey & Paul) Deitel,C++ How to Program, 5/e,Prentice Hall,2005

   10,Bruce Eckel,Thinking in J论文范文a, 3/e,Prentice Hall,2002

   教师简介:

   闫宏飞教学简历:

   CS501 Distributed Systems(Spring 2017),研究生课

   CS101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Fall 2007),本科生课

   CS501 Distributed Systems(Fall 2005) ,研究生课

   CS501 Distributed Systems(Fall 2004) ,研究生课

   CS201 Machine Organization and Assembly Programming(Spring 2004) ,本科生课

   CS501 Distributed Systems(Fall 2003) ,研究生课

   CS201 Machine Organization and Assembly Programming(Spring 2003) ,本科生课

   TA for CS512 Data Mining: A Special Course in CS, Peking Univ. (Summer 2002), Sponsored by Dragon Star Committee and instructed by Professor Jiawei Han from UIUC.

   闫宏飞科研简历:

   闫宏飞,男,1973 年10 月出生,哈尔滨人.分别于1996 年和1999 年获哈尔滨工程大学学士

   和硕士学位,2002 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6-2007.6 美国UIUC 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检索,分布式系统.博士论文"可扩展Web 信息搜集系统的设计,实现与应用初探"被评为2004 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项目"北大燕穹海量网络信息的收集,组织与服务平台"(编号I02-2004-005,主要完成人中排名第二),获得2004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近年来主要研究工作:

   1) 2007.1-2007.12,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Web 抽样研究理论与应用"

   (60603056).

   2) 2006.12-2017.12,项目子课题负责人,863 项目"智能中文搜索引擎技术研究及平台构建"

   (2006AA01Z196).

   3) 2005.1-2017.12,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435020)"问答式信息检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

   4) 2004.01-2006.06 ,北京大学"十五211 工程信息学科群重点支持的项目":网络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成员.

   5) 1999.10-2004.9,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第六课题).编号G199903206,主要成员.

   6) 2003.1-2003.12,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开放实验室课题基金:Web 数据资源的分布结构.负责人.

   7) 2001.6-2002.12,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学科建设子项目:互联网上信息的搜集,开发与利用.主要成员.

   8) 2001 年读博士期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工作资助.

   论文范文教学简历:

   CS502 Web Base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s (Fall 2007) ,研究生课

   CS101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Fall 2006),本科生课

   CS502 Web Base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s (Fall 2006) ,研究生课

   CS502 Web Base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s (Fall 2005) ,研究生课

   CS502 Web Based Information Arch

学时:7月20日第二模块第2学时课程视频

itectures (Fall 2004) ,研究生课

   论文范文科研简历:

   论文范文,男,分别于1995 年和1998 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 在北京大学获得博

   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检索,分布式系统.博士学习期间参加973 项目"北大燕穹海量网络信息的收集,组织与服务平台"(编号I02-2004-005),获得2004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近年来主要研究工作:

   1) 2007.1-2017.12, 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航空安全信息的主题搜索方法研究" (60672171)

   2) 2006.12-2017.12,参加项目子课题,863 项目"智能中文搜索引擎技术研究及平台构建"

   (2006AA01Z196).

   3) 2005.1-2017.12,参加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435020)"问答式信息检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

   4) 2004.01-2006.06 ,北京大学"十五211 工程信息学科群重点支持的项目":网络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成员.

   5) 1999.10-2004.9,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第六课题).编号G199903206,主要成员.

   返回目录

   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Career Planning & Leadership Development)

   赵海燕/张铭 副教授/教授

   课程编号 04831840 学分 2

   授课对象 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急剧变迁的21世纪,只掌握专业上的一技之长,已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职场,也不足以获得充实,圆满的自我.有鉴于此,为配合即将踏入职场的信息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拟定人生发展策略而设计本课程.

   本课程拟通过十多位在各种规模和形态的IT企业中摸爬滚打十数载,富有职业规划经验,有着激荡澎湃之人生的北大计算机系系友演绎自身在职场的切身体会,以作为他山之石来协助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基本技巧,进而培养学生从事职业的兴趣,技巧,能力,塑造清新独特的自我,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包括IT人士的经济学,管理学经验,IT创业融资,中国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全球化过程等成功商业案例,以及市场开拓,渠道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等理念.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2,指导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的技巧,扩展生涯的知觉范围,增进生涯探索能力,促进自我的实现;

   3,陶冶学生职业活动志趣,培养敬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活出精彩的人生.

   由于生涯探索与规划是一个终身不断调适的过程,其具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会因人而异,本课程只作为入门课程来引导学生如何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1) 出勤考核30%;

   (2) 课堂上表达与分享的参与程度20%;

   (3) 职业规划报告30%;

   (4) 课程学习心得报告20%.

   参考资料:

   1,ANNABEL BEEREL(赵伟译)领导与战略规划(Leadership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机械工业出版社昆曼经济学原理(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B.Miller, S.E. Heiman,Strategic Selling,Miller Heiman Inc,1987

   4,Bruce R. Stuart,The Channels Handbook,Channel Corp Managemen,2002

   5,T.L. Friedman,The World Is Flat,Holtzbrinck,2005

   6,克里斯.安德森中信出版社美)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柯林斯从优秀到论文范文中信出版社(英)托姆林森Tomlinson),教育领导力的修炼——实现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马杜拉(Madura,J.)国际财务管理(第5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部,发表教学论文7篇.参与编写了国家十五教材《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名4,2004年7月),主持编写了国家十一五配套教材《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排名1,2005年10月),主持编写了国家十一五教材《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名1,2017年5月),正在主持编写国家十一五教材《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程》(排名1,2017年).主持的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获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1).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语义网,数字图书馆等,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二级子专题项目"北京大学地质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计算资源服务中间件"和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基于WebGIS 的拓片检索与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国家973"海量信息分析,处理和服务"等重大项目的研究.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协作式论文范文络共享平台"的研究,连续多年得到中国惠普实验室的研究资助.近年来,在重要国际会议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发表学术专着1本,获得软件着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本课程的特邀讲者是十多位来自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拥有丰富的职业规划经验和激荡澎湃之人生的IT成功人士,大多数是北大计算机系系友.

   返回目录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珠宝鉴赏与珠宝文化Jewelry appreciation and jewelry culture

   王长秋 副教授

   课程编号 01431440 学分 2

   授课对象(含学生背景要求)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珠宝玉石是大自然数百万年孕育并奉献给人类的宝贵精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课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对珠宝玉石主要品种的基本特点,评价鉴别,美学欣赏以及我国玉器发展以及玉雕艺术的讲授,讨论,使学生们掌握或了解珠宝玉石的基本概念,主要种类,加工工艺,评价鉴别方法,美学赏析,熟悉古玉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各个历史时期玉器制作的风格,工艺特点及其与历史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了解我国玉雕艺术的特点和现代珠宝文化.本课程由王长秋博士,崔文元教授,王时麒教授,朱炜炯高级工程师四位老师讲授.

   成绩考核包括课程论文(40%)和期末考试(60%)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大自然中的精华-珠宝玉石概述 4学时

   明确珠宝玉石的基本概念,分类,国内外珠宝玉石的资源分布,加工工艺,优化处理,质量评价,美学含义,鉴赏及现代珠宝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二讲:纯洁永恒的宝石之王:论文范文 第二讲:纯洁永恒的宝石之王:论文范文 2学时

   第三讲:高贵华丽的高档色石:红,蓝宝石,祖母绿和金绿宝石 2学时

   第四讲:群星璀璨的有色宝石:中低档有色宝石(锆石,橄榄石,尖晶石,碧玺黄玉,紫牙乌等) 2学时

   第五讲:源远流长的中国玉器:我国玉器发展简介 2学时

   古玉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几种主要玉器(璧,琮,圭,璋,珑,琥等)的历史演变;史前的古拙玉器;三代象征主义玉器;秦,汉一宋,元的现实主义玉器;明清的拟古,写实主义玉器.

   第六讲:变幻多端的玉石之冠:翡翠 2学时

   第七讲:历史悠久的四大名玉:和田玉,岫玉,独山玉和绿松石 2学时

   第八讲:五彩缤纷的SiO2宝石:水晶,欧泊,玉髓,玛瑙,木变石和石英岩 2学时

   第九讲:色彩斑斓,雅俗共赏的其它玉石:青金石,孔雀石,京粉翠等 2学时

   第十讲:儒雅隽永的文人用石:印章石和砚石 2学时

   第十一讲:高雅华贵的珠宝皇后:珍珠 2学时

   第十二讲:自然历史中的生命瑰宝:有机宝石(珊瑚,琥珀,论文范文等) 2学时

   第十三讲:异彩纷呈,鬼斧神工的观赏石 2学时

   第十四讲:巧夺天工的东方奇葩:中国玉雕艺术介绍 2学时

   参考书:

   1,崔文元,吴国忠,珠宝玉石学GAC教程,地质出版社,2006

   2,张蓓莉,系统宝石学(第二版),地质出版社,2006

   3,周国平,宝石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4,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

   5,杨伯达,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1998

   6,欧阳秋眉,翡翠鉴赏,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3

   7,赵松龄,陈康德,宝玉石鉴赏指南,东方出版社,1992

   8,周南泉,古玉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9,周佩玲,有机宝石与投资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10,赵永魁,中国玉器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王雅玫,何斌等,论文范文,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12,栾秉敖,中国宝石与玉石,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教师简介:

   王长秋,42岁,理学博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鉴定师.先后主讲过为主干基础课"结晶学及矿物学",通选课"珠宝鉴赏与珠宝文化",研究生限选课"矿物物理","成因矿物学","应用矿物学"选修课"宝石学","古玉鉴赏"和"宝石学专题",教学评估结果良好;多次承担原地质学系本科生的野外及室内的教学实习,每次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及教育部科研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8篇,同时合作编写主干课教材1部,参着中英文专着各1本.1998年度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岗松科研奖.

   返回目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 Sciences

   刘建国 讲师

   课程编号 01339240 学分 2

   授课对象(含学生背景要求) 全校文理科学生

   课程简介: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基本理论和内容目前还在随人类社会科学和理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拓展.本课程内容从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出发,理解环境科学的范畴和脉络.根据最新资料,全面介绍当代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和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环境污染与生命健康,环境污染基本原理与控制方法,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公约,环境政策与管理,当前中国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热点问题等.

   课程从学生求知思路出发设计内容顺序.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配以大量图表图片,并力求选用部分音像资料,实现课程的图文声形并貌.同时,强调紧密联系实际,设计课堂讨论和课后专题作业,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普及和提高学生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研究素质.

   参考书:

   1,G.TYLER MILLER,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12th Ed,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2002

   2,D.Botkin & E.Keller,Environmental Science, 2nd Ed,John Wiley&sons, Inc,1997

   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郭怀成陆根法环境科学基础教程李焰主编环境科学导论中国电力出版社盛连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化学工业出版社返回目录

   心理学

   电影与心理(心理咨询篇)Film and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易春丽 讲师

   课程编号 01630247 学分 2

   授课对象(含学生背景要求) 无特殊要求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由于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生活脚步在加快,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压力对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心理方面的帮助就成了我们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课程将以电影为媒介,让学生能够以生动的方式对心理咨询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本次课程中将介绍心理咨询的一般概述,心理咨询的*,比如保密原则等等,如何建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生在咨询中的阻抗,目前主要的咨询流派等.本课程作为向全校本科生的普及课程,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的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对心理咨询有基本的了解;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寻求心理上的帮助;学生可以对心理咨询能有比较客观的期待,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审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这门课程的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完善自己的心理.

   教学大纲:

   以四学时课程为一个单元:

   第一单元 心理咨询的概述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及心理咨询的*

   第三单元 心理咨询的会谈技巧

   第四单元 心理咨询的阻抗

   第五单元 精神分析治疗模式

   第六单元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第七单元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第八单元 总讨论:课程的收获(2学时)

   授课方式:由老师讲授为主,电影和学生讨论为辅

   成绩考核方法(如课下作业,课堂小测验,出勤率,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所分别占的比例权重).

   分数评定(没有考试,都是以作业和报告的形式来考评):

   出勤 占15%

   调查研究报告 占25%

   任选两次课堂讨论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各占15%

   期末作业 占30%

   参考书: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陈祉妍译,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汤臻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返回目录

   心理咨询与治疗引论(Introduction to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钟杰 讲师

   课程编号 01630241 学分 2

   授课对象 限本校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测量

   课程简介: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技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而本课程正是进入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迈出的第一步.我很高兴能和选修本课程的同学一起开始学习和探索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奥秘,我也希望选修本课程的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讨论,练习等学习方式初步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我们的教和学成为一个有效的互动关系,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心理咨询和治疗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1)知识掌握:初步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道德和基本理论流派;(2)技能掌握:初步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种基本技能.本课程紧密围绕以下问题:(1)什么是心理咨询与治疗?(2)心理咨询与治疗有哪些理论?(3)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是怎样的?其使用的技术有哪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界定,*道德,治疗关系,动力性心理治疗基本理论,认知治疗基本理论,行为治疗基本理论,家庭治疗基本理论,诊断学基础知识等.(2)基本技能:有效倾听,澄清技术,共情,问诊规范与策略,评估技术,识别,界定和评价治疗目标等.

   教学大纲:

   概 述 讲 授 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

   观察力,敏感度训练 训练体验 分组练习

   治疗关系(一) 讲授,讨论

   治疗关系(二) 讲授,讨论

   职业* 讲授,讨论

   会谈技术(一) 训练 分组练习

   会谈技术(二) 训练 分组练习

   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 讲授,讨论 预习:理解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论

   现代动力性心理治疗介绍 讲授,讨论

   行为治疗介绍 讲授

   认知治疗介绍 讲授,训练 分组练习

   家庭治疗介绍 讲授

   An Integrated Model based on Neuropsychology 讲授

   教材:钱铭怡编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参考书:

   1,Egan, G,The Skilled Helper: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ffective Helping,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re Publishing Company,1990

   2,Barbara Herlihy, Gerald Corey;ACA ethical standards casebook,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1996

   3,钱铭怡编着,心理治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4,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获得2006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04年秋季,本科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引论》教学评估得分4.43/5.00,全校排名:11.5%;(2)05年春季,研究生课程《动力性心理治疗》教学评估得分94.28 /100,全校平均分: 91.52/100.其他情况详见:

   psy.pku.edu./faculty/zhongjie/zhongjie_resume.htm

   返回目录

   健康人格心理学(Health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杨眉 教授

   课程编号 01630081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健康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健康人格基本特点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普性质的学科.本课以普及健康人格心理学常识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为目标.

   本课是在人格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通过对健康人格发展规律的经典理论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在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与接纳他人.

   本课理念: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之一.

   本课教学模型: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学大纲:

   第一章 概 论

   教学目的:健康人格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健康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和应用价值.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健康人格的概念.教学难点: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教学时数:1学时

   人格心理学简史

   健康心理学简史

   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

   复习题:*有关健康人格的基本概念

   *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糸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教学目的:了解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以及艾里克森的人格观,了解这些学者在提高人类自我认识能力方面所做出的种种贡献,了解他们学说间的异同.

   教学重点:各学派的理论.

   教学时数:12学时.

   笫一节 弗洛伊德及其人格观

   笫二节 荣格及其人格观

   笫三节 阿德勒及其人格观

   艾里克森及其人格观

  

   笫三章 特质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教学目的:了解特质学派在人格心理学中的地位,了解阿尔波特的基本学说与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阿氏的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2学时.

   笫一节 阿尔波特的生平

   第二节 阿尔波特的健康人格观

  

   笫四章 行为主义的健康人格观

   教学目的:了解行为主义的主要人格理论和概念.

   教学重点:经典行为主义的人格观;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格观.

   教学时数:3学时.

   华生与斯金纳的有关学说

   班都拉等人的有关学说

   复习题*人仅仅是环境刺激的产物吗?

   *社会学习在人格成长中的作用?

   第五章 存在人本主义的健康人格观

   教学目的:了解存在人本主义学派中各位学者的健康人格观和他们各自提出的实现健康人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各学派理论.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一节 弗兰克及其学说

   第二节 帕尔斯及其学说

   第三节 罗杰斯及其学说

   第四节 马斯洛及其学说

   第五节 罗洛·梅及其学说

   第六章 认知学派的健康人格观

   教学目的:了解认知学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重点:构念理论;合理情绪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

   凯利及其学说

   第二节 艾利斯及其学说

   复习题 *构念在人格发展中的意义?

   *信念在人格发展中的意义?

   3.教材和参考教材,文献等;

   (1)教材:

   《健康人格心理学》,杨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主要参考教材,文献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Edited by Lawrence.A.Pervin(1990).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4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陈仲庚,甘怡群主编.《人格心理学概要》,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1993.

   张伯源,陈仲庚编着:.《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温世颂着.《教育心理学》,台北:台湾三民书局印行,1978.

   沈政主编.《法律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赫根汉着,何瑾,冯增俊译.《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成绩考核方法(如课下作业,课堂小测验,出勤率,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所分别占的比例权重).

   课下作业

   三,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简介

   杨眉,心理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现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同时从事心理学教学和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一,主要专业受训背景

   (一)专业学习

   1993.2—1995.2,在北京大学心理系修毕以下11门心理学研究生课程:

   临床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专题,心理实验方法,社会心理学专题,

   人格心理学专题,临床心理学专题,生理心理学专题,心理治疗,

   心理学理论与流派,情绪心理学,认知专题;

   (二)短期受训

   1.1995.12—1996.3,在北京医科大学实习精神症状学;

   2.1992年在杭州参加为期7天的中德心理治疗班(在西蒙大夫主持的家庭治疗组);

   1995年参加北京医科大学主办的由曾论文范文大夫主讲的培训,五天;

   2002年——2005年,参加北大与德国等专家主办的"EMDR创伤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前三年是每年七天,在北京,第四年是五天,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2005年4月——2006年8月,在北京参加"交互作用分析学(TA)系统培训班",每次5天;

   二,主要科研文章:

   1.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集体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第4期;

   2.Cognitive-beh论文范文ioural emotional expression:group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social 论文范文oidance, Clinical Psychology Forum, UK, No.115-May 1998;

   3.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6期;

   4.用质的研究方法做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5期;

   5.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3期;

   6.普及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说在促进学生心理卫生上的作用,国际中华神经精神科医学杂志,2003年,第6期;

   7.论救星原型与心理治疗师的衰竭间的关系——兼谈树立健康的助人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2期;

   8.结构式集体咨询:社交技能训练小组,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第2期;

   9."双语教学不符合职业精神",《中华读书报》,2004年 11月17日

  

   三,主要着作:

   《再塑一个你------个性心理探幽》,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19.8万字.

   2.《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文津出版社, 1995年, 25.6万.

   3.《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主写,主编,课题组长)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次印刷,20万字;

   4.《与焦虑同行——社交焦虑与考试焦虑的调节》,北京出版社,153千字,2001年;

   5.《妇女论文范文咨询手册》,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310千字,2003年第二版;

   6.《健康人格心理学——14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教材),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75千字,2004年10月;

   7.《送你一座玫瑰园-----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心理学术语》,中国城市出版社,211千字,2005 年4 月

  

   四,主要科普文章:

   (一)有关大学生与教育的科普文章

   1."大学生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中国青年报,1999年5月24日(注:是我写的文章,但为了突出,陆小娅记者将其改成采访式);

   2."走出误区,享受心理咨询",光明日报, 2000年11月13日;

   3."让我们回到幼儿园",中国青年报, 2001年4月5日;

   5."教养的本质是关怀",中国青年报, 2002年3月7日;

   6."让我们回到幼儿园",中国大学生,2002年4;

   7."教养的本质是关怀",论文范文文摘,2002年4;

   8."让我们播种德行",中国青年报,2002年6月13日;

   9.怎样建立维护你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国青年报, 2002年7月25日;

   10."诚信:自信信人,自重重人",中国青年报, 2002年12月19日;

   11."自我心理保健的常识和方法",健康世界, 2003年1至6期;

   12"归因风格上滚动的马太效应",中国青年报, 2003年4月10日;

   13."慎独:从自律走向自由",中国青年报, 2003年5月29日;

   14."自我接纳一小步,走向自信一大步",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25日;

   15."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中国青年报,2004年5月20日;

   16."假如死亡明天来临——人生目标的选择",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6日;

   17."让我们学习仰望星空",《中国青年报》,2005年3 月1日;

   19."上进:从规范,净化语言开始",《中国青年报》, 2005年5月 17日 ;

   20.与教师朋友谈心理健康系列文章连载,《中国教师报》,2006年1月4日,11日,18日.

   21."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核心人格特质训练"(7),《中国青年报》,2006年01月29日

   22."在高校心理咨询室回望高考制度"

   返回目录

   招聘面试的原理与应用(Job Interview: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张智勇 副教授

   课程编号 01639070 学分 1

   授课对象 无要求

   先修课程 无具体要求(最好学过心理学课程)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于心理学知识体系,将系统地介绍招聘与筛选工作的基本流程,如何设计适当的求职申请表,通过何种途径与方法进行简历筛选,面试的方法与种类,如何评估应聘者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按照招聘与筛选的理论步骤介绍心理学在招聘中的主要作用,思路与测评方法.本课程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讲授招聘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招聘与筛选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对招聘与筛选工作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招聘方的角度看待就业问题,改善他们对社会就业现状,企业以及自身能力三方面之间关系的认识,提前为毕业后的求职做准备.

   1.课程内容和涵盖的知识范围:

   一,面试的效果:信度与效度

   介绍了面试的筛选效果,面试的常见误区,面试前应注意的问题,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面试后应注意的问题,结构化面试的特点,典型的面试题目

   二,面试中的偏见:刻板印象机制

   介绍了面试过程中相貌,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偏见,产生偏见的心理机制,如何应对偏见,面试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三,面试程序

   介绍了各种面试方法的优缺点,如何从面试中筛选适合的人选,如何保证面试程序的公正性,面试中的评价指标

   四,面试问题与面试技巧

   介绍了面试中的心理学机制,面试的局限性,常见的面试错误,有效的面试,经典定型问题案例分析

   2.教材和参考教材,文献

   1,廖泉文招聘与录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阿瑟员工招募,面试,甄选和岗前引导;第3版人民大学结构化面试企业筛选人才的捷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研究集中在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心理机制;招聘与选拔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心理机制研究;薪酬激励与考核方案.

   返回目录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和汉语研究Chinese and Studies on Chinese

   沈阳 教授

   课程编号 02032630 学分 2

   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依据授课者编写的《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和《语言文字应用》等"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和语文新课程标准选修课教材而开设的全校性通选课.这门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浅显,专题做了适当选择,表述力求通俗易懂,而且尽量不直接使用专业术语和符号,比较适合非语言学专业所有本科学生选修.

   本课程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在教学要求上注意"前后呼应".这门课程的目的,除了梳理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既不是完全脱离基础的"重起炉灶",也不是中学语言文字知识的"炒冷饭".二是在专题选择上考虑"各取所需".这门课程计划安排8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言与文学,语言文字应用"等专题.但讲课将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注意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社会需求.三是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抓大放小".课程只是精挑细选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即挑选了几个"点"来讨论.一方面真正突出专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生留出深入思考探究的空间.四是在学习目标上注重"有效有用".一方面课程的内容都是最重要和最实用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合格的大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必须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学习能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启发,使大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

   教学大纲:

   内容安排:

   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第三节:论文范文陷阱-"误读"和"异读";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第二节:规矩论文范文-汉字的简化和规范;第三节: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第三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第五课:言之有"理"(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第四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第三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言的得体优雅;第四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第七课:语言是社会的镜子(第一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第二节:外来的和尚怎么念经-外来词;第三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第八课:语言文字应用的新天地(第一节:跟计算机亲密接触-汉语信息处理;第二节:"望文"与"生义"-汉外翻译;第三节:语言之桥-对外汉语教学)

   授课和考试方式:

   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每周8学时,完成2课),辅以课堂练习和讨论(也可安排课下作业);

   考试方式为课堂笔试(开卷)或完成一篇小论文.

   教材:沈阳,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陆俭明,沈阳(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陆俭明,沈阳(2004)《语言文字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陆俭明,沈阳(2005)《〈语言文字应用〉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弗洛姆金,罗德曼语言导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语文出版社胡明扬,沈阳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上海:开明书店赵元任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Poole, S.C,《语言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adford, A,《语言学教程(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Yule, S,《语言研究(The Study of Languag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返回目录

   民俗与文化Folklore and Culture

   王娟 副教授

   课程编号 0203177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通过对具体民俗事项的专题讨论,使学生对民俗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有近一步地了解.并希望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活动,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民俗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希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方式 (选择其一)

   1 提交一篇与课程相关的研究论文.(四千字以上)

   2 完成两篇读书报告.(二千字以上)

   评分标准:

   论文要求:论文写作格式规范,思路清楚,材料丰富,语言流畅.

   读书报告要求:问题意识明确,语言流畅,思路清楚.

   教学大纲:

   1.民俗 文化 传统

   2.神话·历史·文化

   3.故事模式与人类的心智结构

   4.明器与中国传统生死观

   5.红盖头与成年礼

   6.民间美术中的"通天符号"与中国传统的"神圣"概念

   7.什么是建筑如人

   8.传统观念中的中国女性

   9.节日的结构与传统的时空概念

   10."捉迷藏"与古代巫术仪式

   11."面花"中的宇宙观

   12.童谣中的心理暗示:关于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

   参考书:

   1,靳之林,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

   5,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直江广治,中国民俗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

   8,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9,史宗,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

   10,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11,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12,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从1991年至今共开设过《民俗学》,《叙事民俗理论》,《民间文学概论》,《民俗与文化》等多门课程,出版教材,专着,发表过多篇论文.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返回目录

   中国当代文学史专题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韩毓海 教授

   课程编号 0203342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富理论创新性,最富争议性的课题加以辨析和讲授.主要专题如:论文范文文艺思想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丁玲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道路与近代以来的华北农村问题,柳青与《创业史》,《青春之歌》及其改编,80年代以来的文艺理论与创作等.

   教学大纲:

   采用讲授的方式

   一,风起陕甘宁

   1,《讲话》及其背景;2,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及其争论;3,《白毛女》;4,《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矛盾

   1,西方的现代与中国的现代;2,重要的是教育农民;3,新的历史;4,矛盾及其转换

   三,80年代以来

   1,改革与开放;2,主体性理论;3,纯文学;4,重写文学史

   参考书: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出版社,1991

   2,尼采,道德的谱系,三联书店,1992

   3,罗伯特 马科斯,现代世界的起源,商务出版社,2006

   4,马歇尔 伯曼,一切凝固都化为乌有,商务出版社,2003

   5,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

   6,柄古行人,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论文范文编译,2005

   7,论文范文,矛盾论,实践论,新论文范文主义,人民出版社,1992

   8,斯图尔特 霍尔,表征,商务出版社,1998

   9,Elain Baldwin,文化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韩毓海,20世纪的中国 学术与社会 文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2,韩毓海,黄平,姚洋,我们的时代,论文范文编译,2006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着有中英文着作多种.主要作品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文学奖和郭沫若文学奖等奖励.

   返回目录

   历史系

   当代印度史(Contemporary History of India)

   林承节 教授

   课程编号 0213145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无特殊要求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印度正在崛起中.它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目前的状况怎样?这是国人今日很关注的问题.本课程就是研究这个问题.

   本课程讲授印度1947年独立迄今的发展史.内容包括国家整合,议会论文范文制的实施,经济现代化的道路,社会世俗化的进展,政党力量的变迁,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印度国家实力的增强等,既包括对历史变迁的叙述,又特别注重对今日状况的介绍和分析.本课程的目的是为选修者提供一幅清晰的印度独立以来发展的全景图,并对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印度当代史有些方面属国际热点话题,经常在媒体上出现,如中印边界问题,中印经济比较,印度软件业的兴盛,教派骚乱,克什米尔争端,印巴关系等,本课程也都会在整体的叙述中一一加以介绍.

   通过学习本课程,相关专业(世界史,南亚语言文学,国际政治经济等)的学生可以对当代印度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学习本学科本专业课程起到拓展专业知识,开阔思路的作用;对更多非专业的但对了解今日印度有兴趣的选修者则能达到增进了解,释疑解惑的目的.

   教学大纲:

   授课方式:讲授和答疑,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印度历史和现状的教学录像

   教学内容:共分四讲:

   第一讲 尼赫鲁执政时期(1950-1964)

   包括:印度成为共和国 ;国家的行政整合;议会论文范文制的实行;第一个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确定;五年计划和土地改革;世俗化政策;不结盟外交;中印边界争端等.

   第二讲 从夏斯特里短期执政到英·甘地第二次执政 (1964-1984)

   包括:绿色革命;英·甘地政策的激进化;"J.P运动"和实行紧急状态;英·甘地经济政策的转向;外交政策和印巴战争等.

   第三讲 从拉·甘地执政到拉奥执政(1984-1996)

   包括:缓和论文范文-地方矛盾的努力;经济改革和第二个经济现代化模式的形成;绿色革命的继续和农业发展;教派主义势力的新攻势;实行曼达尔委员会建议;外交政策的变化等.

   第四讲 1996年以来的历届联合政府(1996-2006)

   包括:联合政府格局的形成;经济改革的继续和经济发展;核试验;世俗化政策的继续保持;加强基层权力体制和扶助弱势群体;克什米尔局势;国际反恐斗争新形势下印度的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争取成为世界强国等.

   考试方法:期末开卷考试

   教材:林承节,独立后的印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陈峰君,《印度社会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林承节,《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林良光,《印度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孙士海,孙培均,《转型中的印度经济》,鹭江出版社,1996

   5,孙培均,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6,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邱永辉,《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8,邱永辉,欧东明,《印度世俗化研究》,巴蜀书社,2003

   9,弗兰克尔,《印度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10,Bipan Chandra,India after Independence,New Delhi,1999

   11,Ranbir Vohra,TheMaking of India, A Historical Survey,London,2001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林承节,教授,开过《印度近代史研究》,《印度现代史研究》,《当代印度史》,《印度现代化研究》等多门课指导士生,硕士生多人.出版的专着有:《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纲》,《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独立后的印度史》,《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中印人民友好关系史》,《殖论文范文义史·南亚卷》(主编),《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主编)《世界近代史》(合着)等.返回目录

   哲学系

   西方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philosophy)

   曾志 副教授

   课程编号 0233005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校内外学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关于西方哲学原理的专题性讨论,其内容由总论,基本原理和哲学史等三个部分组成.主体部分按照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划分的原则,依次讨论形而上学,知识论,*学和美学等四个最基本的哲学原理;总论部分分别讨论哲学的概念,哲学的领域,哲学与语言,以及哲学的价值等四个主要问题;哲学史部分主要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线索和当代哲学的最主要流派.主讲人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全景性的描述,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西方哲学的既客观全面又深入系统的知识.

   教学大纲:

   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一,总论(8学时)

   1,哲学的概念.

   1.2 哲学的产生;

   1.2 哲学与科学;

   1.3 哲学的演变.

   2,哲学的问题.

   2.1 认识论;

   2.2 形而上学;

   2.3 *学;

   2.4 其他.

   3,哲学与语词.

   3.1 词与物;

   3.2 定义与存在;

   3.3 定义与语词;

   3.4 定义与真理.

   4,哲学的价值.

   4.1 哲学的理论特性;

   4.2 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4.3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

   二,形而上学(4学时)

   1,宇宙论

   2,本体论

   2.1 "是"与"是者";

   2.2 "在"与"在者";

   2.3 "无"与"道路".

   3,自我论.

   3.1 可能生活;

   3.2 身心关系;

   3.3 人的同一性.

   三,认识论(4学时)

   1,传统认识论.

   1.1 经验论;

   1.2 唯理论;

   1.3 批判论.

   2,现代认识论.

   2.1 观念论;

   2.2 实在论;

   2.3 分析哲学;

   2.4 实用主义.

   四,*学(4学时)

   1,道德总论.

   2,道德哲学.

   2.1 结果论;

   2.2 非结果论.

   3,应用*学.

   五,美学(4学时)

   1,美学总论.

   1.1 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

   1.2 客观论与主观论;

   1.3 美学源流.

   2,艺术哲学.

   2.1 艺术与美学;

   2.2 艺术表现;

   2.3 艺术表达.

   3,艺术理论:

   3.1 艺术定义;

   3.2 艺术作品;

   3.3 艺术形式.

   六,当代哲学(8学时)

   1,解释学:

   1.1 狄尔泰;

   1.2 伽达默尔;

   1.3 哈贝马斯.

   2,存在主义哲学:

   2.1 海德格尔;

   2.2 萨特.

   3,后现代主义哲学:

   3.1 利奥塔;

   3.2 福柯;

   3.3 德里达.

   授课方式: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65﹪)+作业:2次(35﹪)

   教材:曾志,西方哲学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

   1,曾志,西方哲学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曾志,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论文范文广播电视大学,2003

   3,赵敦华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着选读商务印书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 商务印书馆'Amico,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Westview Press,1999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曾志,男,1955,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研究经历:

   2001,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博士后(Postdoc Fellow);

   199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1997, 比利时卢汶天主教大学访问研究.

   返回目录

   *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 Ethecs)

   王海明 教授

   课程编号 02330142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双学位和研究生

   先修课程 哲学原理

   课程简介

   一直到19世纪末,*学与"规范*学"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发表《*学原理》,宣告了另一种*学——元*学——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学在西方*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脱离规范*学而企图独撑*学大厦的元*学开始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一方面是"规范*学"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反对规范*学的"美德*学"的复兴.本课程试图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学思想,从而使相互排斥的元*学,规范*学,美德*学结合为一门科学:*学导论.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王海明,曾先后讲授哲学系本科生主干课和全校通选课《*学导论》;校选课《中外*思想比较》;研究生必修课《*学问题研究》;研究生必修课《*学概论名着选读》;研究生选修课《社会*学问题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哲学与文化月刊》(台北)等刊物发表*学论文百余篇.学术专着主要有:《新*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学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北京大学哲学教材《*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返回目录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谷振诣 教授

   课程编号 0233130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批判性思维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为目标的思维训练课程.分析,理解,重构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论证,掌握分析与理解,重构与评估论证的方法和技能,是达到这种目标的有效途径.检验目标是否达到,途径是否有效的标准是:能否改善人们思考的清晰性,一致性,合理性,相关性和预见性这五个方面的思维品质,以及能否养成提出恰当问题和进行合理论证的思维习惯.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能够掌握理解,重构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如政治演说,法律诉讼,社会评论,商业谈判等)中的实际论证的逻辑方法和技能,学会如何使用一般的逻辑工具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辨识论证的要素,结构和方法的分析能力以及从论证中提取综合信息的概括能力,培养提出和处理批判性问题以及评估论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谷振诣,男,1962年8月,职称:教授.最后学历:哲学硕士

   讲授课程:

   1.《普通逻辑》 1987.9——2000.7

   2.《思维方法论》 1988.9——至今

   3.《批判性思维》 2000.9——至今

   主要着作:

   1.《形式逻辑与数理逻比较研究》,合着,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2.《形式逻辑原理》,合着,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3.《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独着,人民出版社2000.

   4.《GRE,GMAT,LSAT——逻辑论证与分析推理》,独着,东方出版社2002.

   主要论文:

   推理的声音:批判性思维(《北大讲座(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批判性思维探析(《哲学研究》2003年增刊)

   《墨经》的"援"式类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论《墨经》的"类"概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

   5."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求是学刊》2000.6)

   返回目录

   印度哲学

   Frank J. Hoffman 教授

   课程编号 0233242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Course concept: This course will focus on Indian Philosophy. Topics covered include: early Indian Pali Buddhi论文范文, orthodox and heterodox schools of Indian Philosophy, later developments, and contemporary Indian thought. The main emphasis will be on early Indian Pali Buddhi论文范文.

   Papers: The main emphasis will be on producing two philosophical papers on Indian Philosophy. The first paper will be due in the middle of the course and the final paper will be due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Expectation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attend class regularly, take notes, ask questions, suggest ideas for discussion, read the required photocopied material, and produce the papers on time.

   Topics:

   1. Introduction; Roots of the Indian Way

   2. Creation and Celebration in the Vedas

   3. Self and Society

   4. Liberating Knowledge

   5. The Jaina Vision

   6. The Way of the Buddha

   7. The Bhag论文范文ad Gita

   8. Devotional Hindui论文范文

   9. Systematic Philosophy

   10. Indian Philosophy and the Search for Ultimate Objectivity

   11. Life of the Buddha

   12.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13. Experience and Theory

   14.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15. The Human Personality

   16. The Object

   17. The Problem of Suffering

   18. Freedom and Happiness

   19. The Moral Life

   20. Popular Religious Thought

   21. Understanding Early Buddhi论文范文

   22. Rationality and Logic

   23. Rationality and Pessimi论文范文

   24. Mind and Rebirth

   25. Mind and Verification

   26. The Deathless

   27. Student research results

   28. Student research results

   29. Student research results

   30. Student research results

   31. Student research results

   32. Student research results

   TOPICS: 1-9 are discussed in reference to John Koller, The Indian Way; 论文范文ics 10-20 are discussed in reference to D论文范文id J. Kalupahana, A Hist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论文范文ics 20-26 are discussed in reference to Frank J. Hoffman, Rationality and Mind in Early Buddhi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ics 27-32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student research that emerges in the class.

   METHOD OF EVALUATION:

   There are no tests or quizzes. Attendance and regular class participation are expected. Excused absences are given for illness. Students will be evaluated on an original term paper in their own words written in English. Both the first draft of the term paper and the final draft of the paper must be done in accordance with written specifications provided in class in order to be graded. Paper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d format will be returned with instructions how to revise them. A consultation with the professor is required to obtain approval of the research 论文范文ic. The consultation should occur before or after class at the time 论文范文ic 10 is discussed in class (see above). The first draft of the term paper is due in the middle of the course (at the time 论文范文ic 16 is discussed). The final draft of the paper is due on the day of 论文范文ic 26 above, prior to scheduling student research reports. A report in class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is expected of each student (see 27-32 above).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Frank J. Hoffman, Ph.D. (University of Londo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Associate Director of Ethnic Studies, West Chester University, and Visiting Scholar in 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r. Hoffman is author of three books and more than twenty five articles and fifty book reviews. His books are Rationality and Mind in Early Buddhi论文范文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7, 1992, 2002), Pali Buddhi论文范文 with Deegalle Mahinda (Richmond, Surrey: Curzon Press, 1996), and Breaking Barriers with Godabarisha Mishra (Fremont CA: Asian Humanities Press, 2003). Dr. Hoffman has done research in Sri Lanka and has lectured overseas in Hawaii, England, Germany, Japan, Korea, India, and China. A frequent panelist at conferences, he is an Associate Editor of the British journal, Asian Philosophy, and is a Director of the Greater Philadelphia Philosophy Consortium. Prof. Hoffman is a recipient of the Rotary Grant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for teaching in India (1999) and China (2004 and 2006). In 2005 Dr. Hoffman received a Faculty Merit Award from West Chester University for mentoring students in research.

   返回目录

   考古文博学院

   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张弛 副教授

   课程编号 02240320 学分 1

   授课对象 考古专业及全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考古学系考古学专业,博物馆专业,古代建筑专业和文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中外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和室内研究方法,当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方法和最新进展.从而对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发展的历程,考古学研究的资料,考古学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古学的室内研究方法,考古年代学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环境考古学研究,聚落形态研究,埋葬制度研究,技术与经济研究,人类体质研究和现代考古学的主要流派等.

   教材主要是自编讲授提纲和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形象化教学,包括放映考古现场的录像和典型遗迹,遗物的幻灯片.

   教材:自编教材

   参考书:

   1,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西安,1997

   2,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北京,1986

   4,布鲁斯·炊格尔着,蒋祖棣等译,《时间与传统》,三联书店:北京,1987

   5,格林·丹尼尔着,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

   6,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北京,1997

   7,文物出版社主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

   8,保罗·巴恩着,覃方明译,《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出版社,1998

   9,Kolin Renfrew & Paul Bahn, Archaeology,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Thames and Hadson Ltd., New York,1991

   10,Bruce G. Trigger,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士导师,主讲过"考古学导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田野考古学"等课程.发表《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仰韶文化研究》,《史前考古论集》等论着多部.有关教学成果多次被评为国家和北京市一等奖.

   张弛,北京大学考古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讲过"考古学导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和"田野考古实习"等课程.

   返回目录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

   晁华山 教授

   课程编号 0223079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使学生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0年代和70年代在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1972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制定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了解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保护环境和遗产的新观点与新认识.了解世界上最主要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使学生认识到保护遗产的重要性,世界遗产的命运和前途掌握在青年一代手中.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倡议和参加保护遗产的各项社会活动.

   教学大纲: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方面开展的工作.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权利与义务.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世界遗产名录,申请和批准的程序,各国遗产排行榜,我国境内的世界遗产.

   2,文化遗产概述和分类.名城历史中心与古城.城堡,宫殿与园林.寺庙,教堂与清真寺.陵墓与墓地.遗址与岩画.工矿设施,特殊建筑,村镇田园与文化景观.最着名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威胁,各国采取的抢救和保护措施.濒危文化遗产.

   3,自然遗产概述和分类.显示地球演变的自然遗产,显示生物进化过程的自然遗产,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最壮观的自然遗产.

   课本章节目录 单个遗产项目选讲约25处

   02a前言

   02b第1编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密切相关的当代意识

   历史背景

   公约内容

   公约生效以来的30年

   世界遗产名录:世代延续的遗产传承

   世界遗产委员会

   世界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

   03第2编 文化遗产

   悠久的城市文明

   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名城历史中心

   3201 巴西利亚

   3202 圣彼德堡历史中心区及有关建筑

   3203 巴黎塞纳河西勒桥至耶纳桥两岸市区

   3204 罗马历史中心区,城内教廷管辖区和圣保罗大教堂

   3205 魁北克历史区

   3206 墨西哥城历史中心和霍奇米尔科

   3207 伊斯坦布尔历史区

   3208 克拉科夫历史中心

   3209 布拉格历史中心区

   华沙历史中心

   3211 普埃布拉历史中心

   旧城与古城

   3301 吕贝克汉萨同盟旧城

   3302 梵蒂冈城

   3303 布达佩斯的多瑙河两岸和布达城堡区

   3304 爱丁堡旧城与新城

   3305 耶路撒冷旧城及城墙

   3306 威尼斯及其环礁湖

   3307 丽江古城

   3308 班贝克旧城

   3309 哈瓦那旧城及其防御工事

   特殊城市和城区

   3401 非斯旧城伊斯兰聚居区

   3402 威尔茨堡宫廷花园与居住区

   兵库县姬路市贵族住区

   第4章 历史建筑与人文环境(27处)

   城堡与要塞

   4101 圭内斯郡爱德华国王城堡和要塞

   4102 伦敦塔

   长城

   4104 伊特本哈杜防御城(乡村工事)

   第2节 宫殿与园林

   4201 克里姆林宫与红场

   4202 凡尔赛宫及庭园

   4203 枫丹白露宫及庭园

   4204 波茨坦和柏林的宫殿与园林

   布达拉宫

   4206 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第3节 特殊建筑与雕塑

   4301 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大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

   4302 陕川海印寺大藏经版与版库

   4303 古论文范文历史建筑与园林(论文范文,宇治与大津)

   4304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

   4305 自由女神像

   4306 拉帕奴伊国家公园(复活节岛)

   4307 魏玛和德骚的鲍豪斯建筑地点

   4308 巴塞罗那的古埃尔宫,花园及米拉宫等

   独立大厅

   埃尔基姆椭圆形露天剧场

   第4节 工矿交通设施

   阿尔凯特瑟南斯皇家盐场

   庞杜加德罗马时期引水高架渠

   特立尼达城和洛斯印格尼奥斯谷地各糖厂

   乡村田园与文化景观

   伊甫高地区山间连绵水稻梯田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4503 加德满都谷地

   第5章 教堂与寺庙:宗教的延续与现代生活

   基督教建筑

   5101 科隆大教堂

   5102 沙特尔大教堂

   5103 亚琛大教堂

   5104 伦敦威斯敏斯特宫殿与教堂,圣玛格丽特教堂

   5105 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泰拉的朝圣道路

   5106 亚眠大教堂

   5107 比萨的论文范文教堂广场

   5108 拉利贝拉整岩教堂

   5109 谢尔盖耶夫颇沙德的三位一体武备修道院及其教堂

   5110 丰特奈原西妥教团修道院

   5111 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油画的圣玛利亚感恩女修道院和教堂

   5112 博亚纳教堂

   第2节 东方宗教建筑

   5201 奈良法隆寺地区各佛寺

   5202 婆罗浮屠大佛寺

   5203 庆州石窟庵与佛国寺

   5204 阿旃陀石窟

   5205 敦煌莫高窟

   5206 吴哥窟

   5207 武当山古建筑群

   5208 汉城宗庙

   第6章 人类遗迹与地下宝藏

   古人类遗址与史前遗址

   6101 斯通亨厄,阿韦伯瑞和附属的史前巨石文化建筑遗址

   考古遗址区

   6201 特洛伊考古区

   6202 庞培,埃尔科拉诺和托莱安奴齐亚塔考古区

   6203 利比亚昔兰尼考古遗址

   历史时期遗址

   6301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6302 奥林匹亚考古遗址

   6303 波斯波利斯宫城遗址

   6304 佩特拉遗址

   6305 奥朗日的罗马时期圆形剧场,凯旋门和环境

   古城遗址

   6401 大城(阿育他亚)旧城及有关城镇

   6402 提姆加德古罗马遗址

   6403 雅典卫城

   第5节 美洲遗址

   6501 查文文化城址

   6502 马楚比楚城址及古神庙

   6503 科潘玛雅遗址

   6504 弗德台地国家公园

   6505 昌昌城址

   6506 特奥蒂瓦坎的西班牙人前的遗址

   6507 查科文化史迹国家公园

   6508 梅多斯湾诺曼人移民遗址国家历史公园

   第6节 岩画与地面图形

   6601 塔德拉特阿卡库斯岩画

   6602 韦泽尔峡谷壁画岩洞

   6603 纳斯卡及庞帕斯德朱玛纳的地面线纹和绘画图形

   第7节 陵墓与墓地

   6701 孟菲斯与吉萨至达舒尔的金字塔墓区

   6702 泰姬·玛哈尔陵

   07第3编 自然遗产及其他

   第7章 自然遗产:优良的环境对人类至关重要

   第1节 自然遗产与人类生存

   地球演变

   7201 大堡礁

   7202 加拉帕戈斯群岛国家公园

   7203 贝加尔湖

   7204 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

   7205 黄石国家公园

   生物进化

   7301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产地

   7302 维多利亚瀑布

   7303 红杉树国家公园

   7304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7305 南极洲附属的五个群岛

   景观秀丽

   7401 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

   7402 九寨沟

   7403 武陵源

   新西兰西南部蒂瓦希普纳穆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

   7501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7502 豪勋爵群岛

   双重遗产

   7801 戈雷梅国家公园和卡帕多基的岩洞建筑

   7802 黄山

   7803 汤加里罗国家公园

   卡卡杜国家公园

   乌卢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

   濒危遗产

   多媒体教学:

   讲授世界遗产总论5课时,详细评介约25处遗产项目各1课时:有屏幕显示该项目内容概要,讲解多幅图片,播放每项遗产10-14分钟的视频.

   成绩考核:期中翻译作业,约占40%.到课占10%.期末笔试或短论文1篇占50%.

   教材:

   晁华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7

   参考书:

   1,游琪主编,我国的世界遗产(图册),旅游出版社,1998

   2,陈德本编着,走遍中国-中国自然人文遗产精华,测绘出版社,1996

   3,UNESCO,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联合国教科文总部,1993

   4,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上海三联书店,2004

   5,国家文物局,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

   6,PRESSOUYRE,世界遗产公约20年,联合国教科文总部,1993

   7,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总部,2007

   8,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地简要说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2007

   9,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通讯,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每年出版4期

   10,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联合国教科文总部,2001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晁华山,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在西安从事文物考古研究工作.1981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81-83年作为论文范文德国洪堡基金学者在西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和自由大学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现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高端旅游设计,佛教造像与寺院文化,文物*与拍卖,近代外国人在华探险与中国文物在国外的流散.

   在北京大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欧洲古典建筑》,《印度,中亚的佛寺与佛像》,《中西文化交流考古学》,《新疆石窟调查》等.曾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

   返回目录

   国际关系学院

   当代中国周边与外交热点问题Chinese Neighbor Diplomacy

   张植荣 副教授

   课程编号 02433270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周边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依托.欧亚大陆和太平洋边缘地带的连接处这一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复杂的周边安全问题,决定了中国必须坚持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并重的战略.周边是我国维护主权,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外部延伸地带;还是我国维护民族和睦和国家统一的直接外部屏障.

   本课程将按照专题型方式,从"大周边外交"出发,对中美,中俄,中日,中印,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进行综述.并对我国外交中的热点问题:比如边疆和民族问题,特别是中外关系中的西藏和新疆问题,钓鱼岛和南沙问题,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和经济安全,能源环境问题与区域合作等新问题予以概述.

   本课程从地缘政治学与睦邻外交,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三个结合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外交进行专题性的探索,以扩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增进同学们对伟大祖国边疆问题的认识.

   教学大纲:

   授课方式:老师主讲与课堂影像材料相结合.组织一二次随堂讨论;

   教学步骤:基本上按照下面大纲顺序,每4个学时讲一章;

   考试方式:平时听课讨论:20%;中期小论文20%;期末小论文60%.

   教学大纲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美国对华政策的由来和表现:"4T"为例

   美国对华战略决策与台湾问题

   美中关系与西藏问题:拉萨骚乱的美国因素

   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总结

   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

   一,中苏关系与边疆问题

   二,中俄关系:从大国关系到睦邻友好

   三,黑瞎子岛争端之解决与启示

   四,中俄关系的历史总结

   第三章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一,当代中日关系的主要症结

   二,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

   三,东海和钓鱼岛问题

   四,21世纪中日关系新动力

   第四章 中国与印度的关系

   一,中印关系的演变

   二,中印边界问题:麦克马洪线问题分析

   三,中印关系与西藏问题

   四,印度对华战略的地缘政治分析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一,中越关系的演变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

   三,南海争端的演变

   第六章 中国外交与国家统一问题

   一,论文范文对台政策的演变

   二,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启示

   三,台湾2017年大选分析

   第七章 中亚地缘政治与新疆问题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演变

   二,中亚石油政治与中国能源安全

   三,中亚"颜色革命"及其对新疆的影响

   四,"双泛","三股势力"与新疆问题

   第八章 海疆问题的挑战与出路

   一,国际海洋划界趋势及其影响

   二,南海的挑战

   三,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四,马英九博士及其东海研究

   五,小结:海洋时代的呼唤

   总结 : 全球化的挑战与中国外交未来

   教材:张植荣,中国对外关系新论,励志出版社,2017

   参考书:

   1,钱其琛,外交十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

   3,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4,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励志出版社,2002

   5,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张清敏,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8,王缉思主编,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时事出版社,2017

   9,李义虎,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新思维,中国评论出版社,2005

   10,张植荣/李扬帆,论文范文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

   11,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张植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外交,边疆与民族,西藏问题,台湾问题.1982-1989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攻读法学学士,硕士.1989-2004年北京大学任教.其中1998-1999年任日本新泻大学副教授;2002年9月-2003年3月,任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

   主要讲授课程:当代中国外交;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台湾问题专题研究.

   代表着作:《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1994年;《论文范文外交》1997年;《论文范文论文范文的流亡生涯》1998年;《中日关系与钓鱼岛问题研究论集》1999年;《周恩来与外交部长们》2000年;《钓鱼台群岛"尖阁列岛"问题研究资料汇编》2001年;《近代美国对西藏政策实录》2002年;《哈佛大学藏学译文集》2002年.主要论文:《南沙争端与中国战略选择》;《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与特点》;《西藏人权问题述论》等50余篇.

   返回目录

   新闻传播学院

   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彭增军 助理教授

   课程编号 学分 2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课内课外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西方新闻采访的理念与方法.

   一半课时讲授基本理论与方法,一半课时用于课堂训练和作业讲评.该课程包括大量采访写作作业.除一系列课堂练习外,学生需要完成至少两篇短新闻的采访写作和一篇长篇报道的选题,采访提纲.

   该课程英文采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材(国内有影印本),英文授课.

   教学大纲:

   内容安排:

   一:新闻理论框架 (2课时)

   新闻的定义与特性

   美国新闻媒体的现状与走向

   二:新闻的选题 (2课时)

   新闻的选题

   选题的论证与操作

   三:采访流程与技巧 (4课时)

   四: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与格式 (4课时)

   倒金字塔

   新闻导语

   五:新闻源的开发与培养 (4课时)

   六:深度报道 (4课时)

   七:新闻的法律限制与职业道德 (2课时)

   八:多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 (2课时)

   课堂练习(2课时)

   作业讲评 (2课时)

   测验:(2课时)

   授课方式:

   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际操作并重.一半课时用于教材与其他课程材料的讲授与讨论,一半用于课堂作业.以学生实践过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进度与重点.

   该课程还将利用互联网,提供系列课程课件,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该课程用英文授课.

   考核方式:

   系列课堂作业

   两篇短新闻采写

   一篇深度报道写作采访提纲

   教材:

   密苏里写作组,新闻采访与写作(英文版)(有影印本),ST MARTIN's,2007

   参考书:

   1,Mencher,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McGraw Hill,2007

   2,Clark,America's best newspaper writing,St martin's,2006

   3,Zinsser,On writing well,Harper & Row,1988

   4,Missouri,Telling the story,St martin's,2006

   5,Schwartz,AP reporting handbook,McGraw Hill,2002

   6,AP,AP Style Book,AP,2007

   7,Harrower,Inside Reporting,McGraw Hill,2006

   8,Huston,The investigative reporters' handbook,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

   9,Franklin,Writing for Story,Plume,1994

   10,Hutchison,Art of feature writing,oxford,2017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授课教师彭增军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st cloud)大众传播系新闻学助理教授.在国内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曾任《北京周报》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助理,执行主编等.后留学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获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研究项目资助,到该机构参与网络医学信息传播研究.

   2005年受聘美国明尼苏大州立大学-圣克劳德校区大众传播系,任新闻学助理教授,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大众传播学,国际大众传播学,新闻*与道德,媒体分析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有媒体影响与受众研究,国际传播学,医学信息传播研究,大众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内容分析等.在国际重点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7篇.其中三篇获一等奖.另有中文着作(译着编)四部.

   任课教师曾在在密苏里新闻学院讲授该课程两年.后一直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讲授该课程.曾于07年夏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此课程的暑期课.

   返回目录

   媒体内容分析的理论与方法MASS MEDIA CONTENT ANALYSIS

   彭增军 助理教授

   课程编号 学分 2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针对研究生和需做毕业论文的高年级本科生.

   教学大纲:

   一.课程计划:

   本课程包括四个单元.前三个单元为基本理论方法介绍,最后一个单元为课程实践报告评估

   单元一:媒体内容分析理论 (10课时)

   内容分析的定义

   内容分析的理论依据

   内容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众媒体内容分析的特点

   单元小结与练习:

   单元二:媒体内容分析方法 (16课时)

   内容分析的流程与步骤

   内容分析的文本确定

   内容分析的取样方法: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取样

   内容分析的编码

   内容分析的可靠行测算

   内容分析的结果的统计学演算

   内容分析结果的总结与诠释

   单元小结与测验

   单元三:媒体内容分析论文的撰写 (8课时)

   论文的理论框架与支撑

   论文的文献

   研究方法的介绍

   分析结论的撰写

   单元四:期末小组研究项目报告与讲评 (6课时)

   二: 授课方式:

   以实践带动理论学习.以具体的实践问题带动授课.课堂主要讲授重点和讨论问题.学生在课余完成有关教材的学习.每个单元穿插课堂练习.学生在结业时,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小型内容分析项目.

   英文授课为主.

   三:考核方式:

   课堂单元小测验.

   2.一篇论文审读分析报告

   3. 个人或者小组合作论文提纲

   教材:Riffe,Lacy and Fico,Analyzing media messages ,sage,2005

   参考书:

   1,Neuendorf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sage,2001

   2,Krippendorf,Content Analysis,Thousand Oaks,2005

   3,Wimmer,Mass media research,belmont,2006

   4,Shoemaker,Mediating the message,longman,1995

   5,Benoit,Functional analysis of political campaigns,Rowman,2004

   6,Peng & He,Face-i论文范文 in Chinese newsphotos,article,2007

   7,Berelson,Basic content analysis,UC press,1971

   8,Gillespie,Analyzing media texts,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

   9,Schultz,An analysis of 100 us newspapers,paper,2002

   10,West,Theory and practice in puterconnt analysis,ablex,2001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任课教师彭增军,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st cloud)大众传播系新闻学助理教授.在国内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曾任《北京周报》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助理,执行主编等.后留学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2004年,获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研究项目资助,到该机构参与网络医学信息传播研究.

   2005年受聘美国明尼苏大州立大学-圣克劳德校区大众传播系,任新闻学助理教授,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大众传播学,国际大众传播学,新闻*与道德,媒体分析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有媒体影响与受众研究,国际传播学,医学信息传播研究,大众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内容分析等.在国际重点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7篇.其中三篇获一等奖.另有中文着作(译着编)四部.

   授课教师从事媒体内容分析研究教学多年,发表相关论文数10篇.曾在云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班,论文范文民族大学研究生班讲授该课程.

   返回目录

   韩国媒介研究Media Culture Research

   Shin D Kim 教授

   课程编号 学分 2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The course surveys some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Korean media culture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In the last couple of decades, popular media culture of/from Korea displayed noticeable developments in both industrial and artistic performances. Since about mid-niies, cultural products 'made-in-Korea' h论文范文e discovered markets and consumers in the neighboring societies of China, Japan, Taiwan, Hong Kong, Vietnam, Malaysia, Mongol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 on, and this coined a new word, 'Korean w论文范文e' to indicate the unprecedented phenomenon of transnational consumption of Korean pop culture. The course aims to reach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s on the transnational flow and consumption of pop culture in Asia today through the example of Korean w论文范文e. It will attempt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y Korean, why now, how long it will go, what's the impact upon Chinese people, etc. Along with this, the students will also 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Korean society and culture from the analyses on various media.

   参考书:

   1,Erni, John Nguyet & Siew Keng Chua,Asian Media Studies,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2,Amstrong, Charles,Korean Society (2nd ed.),Routledge,2007

   3,Beng-Huat Chua & Koichi Iwabuchi,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zing the Korean W论文范文e,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7

   4,Abelman, Nancy,The Melodrama of Mobility,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3

   5,McHugh, Kathleen and Nancy Abelm,South Korean Golden Age Melodrama,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5

   6,Shin, Chi-Yun & Julian Stringer,New Korean Cinema,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5

   教学大纲:

   Course Objective

   The course surveys some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Korean media culture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In the last couple of decades, popular media culture of/from Korea displayed noticeable developments in both industrial and artistic performances. Since about mid-niies, cultural products 'made-in-Korea' h论文范文e discovered markets and consumers in the neighboring societies of China, Japan, Taiwan, Hong Kong, Vietnam, Malaysia, Mongol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 on, and this coined a new word, 'Korean w论文范文e' to indicate the unprecedented phenomenon of transnational consumption of Korean pop culture. The course aims to reach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s on the transnational flow and consumption of pop culture in Asia today through the example of Korean w论文范文e. It will attempt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y Korean, why now, how long it will go, what's the impact upon Chinese people, etc. Along with this, the students will also 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Korean society and culture from the analyses on various media.

   Class Schedule

   Class meets twice a week for four hours in each session. We plan to meet eight classes during the summer.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watch some Korean films and dramas out of the class schedules both in individual and group screening.

   Requirement

   Students will read assigned papers and book chapters to take part in the classes of the course. They will also b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class projects on investigating the consumption of Korean popular media culture in China, and plete a term paper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Weekly plan

   Week 1. (June 30th-July 4th)

   Session 1. Introduction of the course

   Erni, John Nguyet & Siew Keng Chua (2005). Asian Media Studies.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Session 2. Korean w论文范文e and its backgrounds

   Erni, John Nguyet & Siew Keng Chua (2005). Asian Media Studies.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Screening: My Sassy Girl (Part 1)

   Session 3. Understanding Korean society

   Amstrong, Charles (2007) (Ed.). Korean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Screening: My Sassy Girl (Part 2)

   Individual project: Writing a one-page review on the film in relation with the readings and other personal observations.

   Session 4. Collective memories and the interpellation of audience

   Amstrong, Charles (2007) (Ed.). Korean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Screening: Once Upon a Time in High School

   Team project: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students are asked to form groups with three or four people in each and discuss about the film. Each team choose 论文范文ic for in-class presentation and work on preparing the presentation.

   Week 2. (July 7th – July 11th)

   Session 1. Group presentations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cent past

   Session 2. Situating discourses on Korean w论文范文e in Asian context

   Lee, Dong-Hoo (2004). Cultural strategies of remaking: The case of Yojolady.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 22-50.

   Lee, Keehyeung (2005). Assesing and situating 'the Korean W论文范文e"(Hallyu) through a cultural studies lens.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 5-22.

   Lee, Sooyeon (2005). Genre analysis of Korean television dramas popular in Asia.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 48-69.

   Ma, Dong Hoon (2005). A new northeast Asian munity?: The experience of <Winter Sonata> in Japan.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 43-64.

   Kim, Mi Kyung (2004). Asses论文范文ent of cultural proximity and the type of Korean television programs in Asian market: Focus on storyline of Korean drama.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 51-66.

   Team project: Form a team with two people in each team, and take one article to summarize in the class. Five slides for each presentation which may include key points of each article, strength and weakness, main concepts and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Session 3. Korean w论文范文e in Hong Kong

   Leung, Lisa L.Y. (2005). Virtualizing the 'Korean W论文范文e': The politics of (transnational) cyberfandom in <Daejangguem>.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 65-90.

   Lin, A. M. Y. & Avin Tong (2007). Crossing boundaries: Male consumption of Korean TV dramas and negotiation of gender relations in modern day Hong Kong.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16(3): 217-232.

   Lin, A. M. Y. & Avin Tong (2017). Re-Imagining a Co论文范文opolitan 'Asian Us': Korean Media Flows and Imaginaries of Asian Modern Femininities. In Beng-Huat Chua & Koichi Iwabuchi (Eds.), 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 the Korean W论文范文e (pp. 91-12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Lin, A. M. Y. & Becky Siu Chu Kwan (2005). The dilemmas of modern working women in Hong Kong: Women's use of Korean TV dramas.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 23-42.

   Team project:

   Form a team with two or three people in each team, and take one article to summarize

   in the class. Five slides for each presentation which may include key points of each article, strength and weakness, main concepts and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Session 4. Television drama 1

   Abelman, Nancy (2003). The Melodrama of Mobility.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McHugh, Kathleen and Nancy Abelman (2005). South Korean Golden Age Melodrama. Detroit, MI: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creening: Hourglass (part)

   Week 3. (July 14th – July 18th )

   Session 1. Cinema of new or Korean reali论文范文

   Shin, Chi-Yun & Julian Stringer (2005). New Korean Cinema. New 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creening: Turning Gate

   Other 论文范文ics that may be introduced in part during the course period.

   Session 2. Inter use and emerging culture

   Choi, Yong Jun and Mazharul Haque (2002). Inter use patterns and motivations of Korean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1): 126-140.

   Kim, Shin Dong & Leslie Haddon (2007). Mobile phones and web-based social working-emerging practices in Korea with Cyworld. The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6(1): 5-12.

   Session 3. Mobile media and generations

   Kim, Shin Dong (2005). Mobile media mobilize generations. Vodafone Receiver #13 Looking East receiver.vodafone./archive

   Kim, Shin Dong (2006). Gener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mobile. Asi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 75-91.

   Session 4. Mobility and modernity

   Kim, Shin Dong (2002). Korea: personal meanings, o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for the diffusion of mobile 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Korea. In James Katz and Mark Aakhus (Eds.), Perpetual Cont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Private Talk, Publ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m, Shin Dong (2003). The shaping of new politics in the era of mobile and cyber munication: The Inter, mobile phon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Korea. In Kristof Nyiri (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ocial and Political Effects. Vienna: Passagen Verlag.

   Week 4. (July 21st – July 23rd )

   Session 1. Polit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课程学时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学时引用文献:

[1] 最新mba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mba课程论文标题如何定
[2] 容易写的标准课程论文题目 标准课程论文题目哪个好
[3]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题目大全 财务管理课程论文题目如何取
《英语学术论文提纲目录》word下载【免费】
学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热门课程学时相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