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线,梯,路——例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

主题:高数极限例题及详解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7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学生例题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学生例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学生例题论文范文

高数极限例题及详解论文

目录

  1. 一、线——串联例题,整合新知
  2. 二、梯——铺垫递进,授之以渔
  3. 三、路——经历过程,加深体验
  4. 高数极限例题及详解:七年级79班数学3.3节学生讲例题

【关键词】重组 整合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A-0054-02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教学环节设计却缺少“整体”性的把握,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线——串联例题,整合新知

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犹如散落的珍珠,教师应合理运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能动性,特别在对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知识难度跨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可以考虑将它们进行串联和整合.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中的第二个例题,让学生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角是有大小的.很多教师随即照本宣科地带着学生进入了“试一试”环节,用两根硬纸条来进行实践操作.但是经过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两道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串联为一个整体,可以避免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仔细揣摩例1中的三个例子:

前两个例子也是让学生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好素材.因此,在教学例2之后,我重新展示了例1中的剪刀和纸片.

师:刚才我们已经通过观察钟面,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现在回头再来看看这把神奇的剪刀.

(师缓慢地合拢剪刀)你发现了角有什么变化?

生:角变得越来越小了.

师:为什么角会变得越来越小?

生:因为剪刀的刀口越来越合拢起来了!

师:对!因为角的两条边渐渐地合拢起来,所以角就变得越来越小了!(课件演示)

师:(缓慢地张开剪刀)这时候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角越来越大了!因为角的两条边越张开越大!

师:让我们在原来这张纸片上剪上一刀,现在这个角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变小了!

师:你能证明它比原来小了吗?

生:(师演示,将两个纸片所示的角一边重合)这个角比原来的角要小.

在后继的“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对于用两根硬纸条做成不同的角,不但操作上更熟练,而且在怎样比较角的大小上都没有茫然失措.将教过的内容赋予新的意义,通过这样的串联,让学生在一种螺旋递进的过程中理解新知,有效地化解了学生的难点.

二、梯——铺垫递进,授之以渔

“主动探究”不是一味地放手,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在指导上的缺位,使得学生在知识迁移上的能力偏低.教师给学生搭梯子,必须在对学生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沿“梯”攀登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集中呈现了图文信息混排的例子和习题,在执教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图文信息之间的沟通和转换,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以利于突破本课时的难点——“审图”.

师:(出示例题)读题后,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乒乓球每个2元,买了6袋乒乓球.可以用2×6来算.

师:你已经开始解答了,思维很敏捷!同学们,你们谁有不同意见吗?

(耐心地等待后,没有学生回答.)

师: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

生:2表示每个2元,6表示有6袋.

师:对!“每个2元”,再乘6,可是并不是6个啊!(“个”字读重音)

师:(做思考状)不是6个,那是多少个呢?

生:是30个!因为每袋有5个,6袋一共有30个.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图片中每个袋子里有5个乒乓球.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有这个了不起的发现?真好!原来,在图中还隐藏着一个数学信息,如果发现不了图中这个信息,解答就会出错!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2、3题,指名回答.)

这样的处理,便于集中突破难点.教者在这个环节抛开列式解答这一步骤,将“审图”能力培养分成三个梯度:首先是例题的耐心指导,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资源化”;第二步是“扶一程”,让学生发掘“想想做做”1、2、3题中的隐藏条件;第三步是“想想做做”第6、7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检验教学效果.

三、路——经历过程,加深体验

新课程强调“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加深体验.为此,教师在研究教材中可以将例题进行“拉伸”,使之成为一条探究之路,让学生在路上欣赏到沿途的风景,让教学散发出“过程”之美.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中,例题出示了一个游泳池,并告知学生,“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如果课堂教学中仅仅这样处理,显得太单薄了.怎样让学生对“边线”有更深刻具体的认知呢?

师:昨天下午,三位小朋友来到游泳场里锻炼.第一个开始游泳的是小明,他沿着池口游了大半圈;第二个是小强,他沿着池口游了一圈;最后急急忙忙赶来的是小东,他在池中间游了一遍.(出示三个游泳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三个小朋友游泳的路线有什么不同呢?

高数极限例题及详解:七年级79班数学3.3节学生讲例题

生:小明和小强都是沿着池口游的,而小东是在池中间游的.

师:对啊!那么,仔细比较一下小明和小强的游泳路线,他们都是沿着池口游的,可是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小明没有游完一圈,小强游完了一圈.

师:也就是说小强从起点开始游,沿着池口,最后又回到了起点,是吗?

生:是!

师:像这样的一圈我们也叫“一周”.(动画显示:边线闪烁.)像这样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度,我们就称为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将一个例题拆分为三部分,通过三者之间的比较,让学生对于“一周”有更深刻具体的认识,对于学生在概念认识中的易误点起到了明显的“前馈纠正”作用.

线、梯、路,其实是一个对教材的重组和整合的过程,它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激活上,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对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上.发挥教师对教材使用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课堂上呈现更多更精彩的线、梯、路.

(责编 韦建成)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学生例题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高数极限例题及详解引用文献:

[1] 高数和函数极限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高数和函数极限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2] 开题报告的写作详解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 标准论文格式规范详解 课题论文格式
《线,梯,路——例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word下载【免费】
高数极限例题及详解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