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呼唤新时代著名的教育家

主题:陶行知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3

简介:关于对写作教育家教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育家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教育家教育论文范文

陶行知论文

目录

  1. 陶行知:黔东南电视台:新西兰教育家杨屹峰先生到凯里一中举行《把爱洒满校园》感恩教育演讲

刘道玉

(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摘 要: 一个国家教育的强大,不仅要有数量足够多的各级各类的学校,有一支庞大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必须拥有一批教育家,有被世界公认的教育理论权威著作.教育家产生于教育改革的实践,而广大的教师就是教育家的后备队.但是,教师即使是名师,也不能自发地成为教育家,他们必须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材教法,从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而成为教育家.可惜,我国迄今还没有世界公认的教育家,也未曾产生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作者才大声呼唤新时代著名教育家的出现,他们将是创建我国新教育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教育;教育家;教育理论;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5995(2013)04-0005-06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在校学习的大中小学生约有2.5亿人,各级学校的教师多达1249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并不等于教育强国.为了实现教育强国之梦,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选拔堪为教育家的人士担任校长,营造自由、论文范文的育人环境,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立志教育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而培养出各类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为此,必须造就和依靠大批教育家,他们既是有理论素养的教育家,又是笃行教育改革的实干家.

教育家在中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免勾起了一桩难于忘怀的往事.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时教育部的部长到一所大学做报告,他带着批判的口吻说:“有个大学校长自称是教育家,教育家能够自封的吗?他是经过哪一级政府批准的?他是哪个阶级的教育家?”我们姑且不考证那个校长是否自封过是教育家,也不必评论他是否符合教育家的标准,倒是应当对那位部长的讲话进行一番分析.根据我的回忆,国家从来没有颁布过评选教育家的条例,也没有授权哪一级政府审批教育家的资格,显然那位部长是借题发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同时,经过拨乱反正以后,论文范文已经明确提出把全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四化”建设上来,今后不得再搞政治运动,也不得再划分左中右.然而,那位部长却公然要划分教育家的阶级性,这不是明显的坚持左倾路线又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家?其实,教育家只有在汉语的词汇中才能表现出特殊的意义,而在西文中是翻译不出来的.在英文中,教育家叫educationalist,也翻译为教育者或教育工作者,就像科学家( scientist)、数学家(mathematician)、物理学家(physicist)、化学家( chemist)、生物学家(biologist)、地质学家(geologist)、哲学家(philosopher)和作家(writer)一样,“家”与工作者是同义语,只是反映人们所从事的职业而已.然而,由于汉语词汇论文范文精深,教育家与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就有天壤之别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人对“家”情有独钟的一种心结.

所谓专家,是指对某一门学问有专深研究的人,或擅长某一技术的人.为什么中国人对专家情有独钟呢?在民国时期,专家的称谓并不流行,对专家推崇备至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一边倒向苏联”的口号提出以后开始的.解放初期,我国面临建设新中国的重任,我们没有建设的经验,于是就请求前苏联向我国派遣了大批各领域的专家,从文化教育到工业各个部门,分布在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的统计,自1949到1960年,前苏联派遣到中国的专家超过2万人,仅向教育部门派遣的专家就有896人.中国各地为这些专家修建了高级别墅式的公寓,享受着特殊的供应,备受人们的尊敬.在建设和工作中,他们一言论文范文,享有不可置疑的绝对权威,这是当时前苏联“一长制”所赋予的权力.这一切使人们对专家顶礼膜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对专家的称谓并不以为然.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美国一些学者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我们一些教师以“专家”称呼他们,却惹得他们不高兴,说什么是专家?修鞋的,刷油漆的,做木工的,他们才是专家.由此看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俗,对某一称谓理解的差别竞如此之大,本来是想恭维对方,却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对教育家的权威解释当属英国德·朗特里编纂的《西方教育词典》,他的解释是“指教育领域中知名的研究者或理论家,和具有比教师威信更高的人(他们可能不再当教师,或者甚至从未当过教师)”.从这个诠释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教育家应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知名的研究者;二是知名的理论家;三是比教师享有更高威信的人.很显然,教育家不同于教师或教育管理者,也不同于教育领域的劳动模范或先进人物,他们应当是属于具有特定要求的群体.同时,教育家又是分类别和层次的,如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级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在这些领域里都应当有相应的教育家.

这么说来,教育家似乎有一点神秘,包括前面提到的教育部那位部长,也都抱有迷信思想,不然怎么会提出教育家需要政府批准呢!试问:我国众多的科学家、作家、画家、歌唱家和企业家,都是由哪一级政府批准的呢?其实,教育家与这些领域里的行家们一样,他们都是在各自工作或研究领域里自然形成的,当然需要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但并不需要经过政府的批准.因此,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他们热爱教育,敢于改革创新,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实验,在教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发表了有代表性的教育论著,把毕生贡献给教育事业,那么他们就无愧于教育家的称谓,即使自称为是教育家,又何罪之有呢?

对教育家的迷信,不仅中国人有,外国人在看待中国教育家的问题上,也有迷信思想或是抱有偏见.日本有些人评价说:“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朱熹,那半个就是陶行知.”北京师范大学一个教授的说法是: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蔡元培,教育界其他的人加起来算半个教育家.一个德国著名大学校长也说:“中国在民国时期还有教育家,而当代的中国没有.”显而易见,这些评论是极为苛刻的说法,带有极为狭隘的民族偏见,并没有反映我国教育界的真实情况.

应该说,我国无论是古代或是近现代,都有很多很多的教育家.在古代除了孔子以外,至少还有孟子、庄子、墨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韩愈、李商隐、韩非子、柳宗元、王夫之,等等.在我国近现代史上,也有数不清的教育家,除了蔡元培以外,至少还有梅贻琦、张伯岑、蒋梦麟、傅斯年、胡适、杨秀峰、徐特立、吴玉章、成仿吾、叶圣陶、竺可桢、陈望道、陈垣、马寅初、蒋南翔、周培源、刘佛年、匡亚明、顾明远、潘懋元、朱九思、林迪生、朱清时、杨东平、朱永新、吕型伟、孙敬修、魏书生、斯霞,等等.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虽然我国拥有众多的教育家,但是在国际教育界,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却不多.尤其是,以独特的教育理论或学说影响世界教育的教育家,我国几乎没有.当我们翻开世界教育史,被列入著名教育家的都是西方人.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捷克的夸美纽斯;英国的洛克、欧文、斯宾塞、怀特海、纽曼、罗素;法国的卢梭、傅里叶、萨特、德里达;德国的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惠多斯、巴西多、洪堡、费希特;美国的杜威、布鲁纳、艾略特、科南特、桑代克、哈钦斯、论文范文、博克、巴斯卡里亚等;前苏联的普鲁斯卡娅、马卡连柯、凯洛夫、苏霍林姆斯基、赞科夫等.这些著名的教育家,不仅留下了他们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而且大多都亲自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影响和推动着世界教育的发展.

自洋务运动以来,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我国从欧美引入各式学堂,后来一部分逐步演变为高等教育机构.很显然,我国的新式学堂和教会大学,基本上都是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解放以后,在“一边倒向苏联”的口号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全盘苏化”的政策.在理论上全面推行凯洛夫的教育学说,在实践上全部采用前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在长达百多年的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要么是欧美模式,要么是学习前苏联的一套,基本上没有我国本土的教育特色.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拨乱反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当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工学院和武汉大学先后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在实践中从不同的方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那些改革举措,模仿的多而创新的少,也未能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从总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依然还是一种混合体,既有欧美的,也有前苏联的(如专业设置和专业化的教学),甚至还有中国古代教育的某些影响,如科举制度和孑L子的“学而优则仕”等.

我国教育理论落后,没有出现世界级的教育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尴尬之余,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我国出现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制约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学研究的积极性,破坏了教育家生长的沃土.所谓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也就是教育集权的领导模式.教育部是我国教育的最高领导与决策机构,它几乎垄断了国家的一切教育资源,把持着一切教育的决策与管理权.在这种体制下,广大教育工作者,既不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教育课题研究,更没有自行开展教育改革的试验空间,所以就不能产生教育家.

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学科,既不同于人文学科,也有别于自然科学.教育科学也需要试验,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它的试验对象是有生命的受教育者,实验手段是精心设计的教案或教学法,检验试验成功的标准是培育出杰出的人才.依此而论,中国拥有最丰富的教育试验资源,这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按理说,我国应当产生最多的教育家,形成大批教育学派,然而我国却未能出现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这是令人痛心的.

与教育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评选“名师”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自2003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启动了评选名师活动,其初衷是鼓励教授上讲台.截止到2011年,已经评选了六届全国名师,每届100名,共计评出了600人.从教育界的反映来看,对名师的评选活动并没有获得教育界普遍的认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没有真正地面向教学第一线,官本位比较严重,竞有90%的名师有大学各级官衔,其中20名是“校座”;二是没有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名额还是平均分配的,甚至存在对各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照顾的因素;三是重视学科课的教学,忽视对教育学、教材和教学技法的研究.作为名师,不仅应当热爱教育,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精通教学的艺术,也应当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但是很可惜,在先后评选出的600位名师中,既没有看到出版教育论著者,也无人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因而他们都未能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教学与教育学以及教育管理与教育学研究相割裂,堵塞了教育家的成长道路.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教育学系全部归入师范学院,而且都是研究基础教育,从而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为空白点.自上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大跃进发展后,全国各大学又一哄而起建立了许多教育科学学院,下属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所.可是,我国教育界有一个怪现象,搞教育学研究的,不关心教育改革,更没有亲自抓教育改革试点的.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他们也少有把教育管理与教育学研究结合起来,因此从这两类人中都没有出现知名的教育家.

前苏联教育学家阿·波瓦利阿耶夫曾说过:“教育领域是一块伟大的试验场地,发展个性,教育技术需随之改变.”西方国家与中国教育界的情况完全不同,欧美国家的教育家,为了实践他们的教育理念,往往都亲自创办一所学校,以检验自己的教育理论是否正确.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创办了柏拉图学园,以实践他的金字塔的教育模式.学园前后延续了900多年,从中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天文学家哥白尼、著名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等.其他实验者也进行了教育改革,包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办了夸美纽斯实验学校,美国杜威创办了杜威实验中学,德国黑格尔创办了黑格尔中学,德国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甚至连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创办了比肯山学校,等等.因此,这些人能够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正是他们以自己先进的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再从实践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

中国没有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是因为没有独立自主的办学者,当然也不可能创立新的教育学说.不过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本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回国后在东南大学任教.1927年3月,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务长、教授的职务,创办了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他提出了募集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的愿景.他历时10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成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但是,由于时局和条件的限制,他的雄伟目标最终没有实现.但是,他在办学实践中,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文稿,被编辑成18卷的《陶行知全集》,他不愧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除了陶行知先生以外,中国几乎没有为实践自己教育理念而独立的办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先后出现了几次兴办民办学校的热潮,既有中小学也有大专学院.但是,由于我国公立教育是绝对的主体,留给民办教育的空间十分狭小.他们既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又受到公办学校的歧视和打压,只能为生存而奔波,哪有心思和精力摸索教育改革的经验?

再次,狭窄的专业化教育,削弱了教育家成长所需要的广博学识基础.这种局面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自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一套制度,包括按照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致使大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我国教育界不少人士质疑专业化培养人才的作法,呼吁实施通才教育,但是争论已经60多年了,专业化教育至今仍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是中学按文理科分班教学,大学按文理科录取学生,这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目的是为了提升高中的升学率.这样一来,致使文科的学生基本上是“科盲”,而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从人才学成长的规律来看,人的才华是相通的,而且各学科的知识是互补的,这有利科学的发展,而我国功利主义的教育,把文理割裂开来,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二者犹如孪生的姊妹学科.什么叫哲学?哲学的英文词汇是philosophy,它是源于希腊文的philia(爱)和sophia(智慧),哲学的意思是爱智,即智慧的科学,而教育学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哲学起源于惊讶,而教育的目的是要发现学生的惊讶(或好奇).因此哲学家必须研究教育学,而教育家必须具有厚实的哲学功底.这一点在西方国家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的教育家不仅是哲学家,而且也是数学家或文学家.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数学家;英国的怀特海和罗素,既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师生共同撰写了《数学原理》和《数理逻辑学》;德国洪堡也是哲学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是语言学家,等等.在西方国家里,教育家与哲学家集二者于一身,这几乎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可是,在中国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哲学家与教育家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国的哲学家都是从文科班“单科独进”上来的,也基本上是科盲,他们既不研究教育学,更鲜有亲自进行教育改革实验的,当然也就成不了教育家和思想家.反之,我国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哲学素养低下,缺乏研究教育学需要的哲学基础.虽然我国拥有众多的教育学研究机构,也有许多教育学的教授,但他们也未能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看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到了必须彻底改革的时候了,首先要摒弃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设立的中学文理科班,大学也不能再按文理科录取学生,唯有通才教育才能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提高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必须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教育家,进而创建中国教育学学派.那么,怎样才能造就在国际上知名的教育家呢?热爱教育,认真学习和研究世界教育经典著作,亲身躬耕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这些都是重要的前提.

真正做到热爱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一个资深记者,走访了百多所重点大学,她发现为数不少的大学校长并不热爱教育,而依然钟情于他们的专业研究.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不热爱教育的校长,怎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又如何能够办好自己领导的大学呢!我也从接触到的各地大学生中发现,现在的教师也并不怎么热爱教育,他们是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并没有树立“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否则某大学的副教授怎么会说“我是不会认真教学的,那是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说出这样话的人可能是极个别的,但对教学敷衍塞责,把研究生当做打工仔的却不乏其人.更有甚者,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且摧残学生身心的事件也屡屡发生,这些人配得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吗?

什么叫热爱教育?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他们应当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视学生如爱子,不计工作条件,不顾病痛,不管风里来雨里去,把全部的爱和心血都倾注到学生的身上.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就是这样教师的杰出代表,他在生前曾说过:“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坚定地推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灾难赛跑”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欢迎.在与病魔作斗争期间,他从千余册藏书中挑出了130篇杰作,编辑出《人文素质读本》,并率先开设出选修课,连续3年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老师.他以56年的生命和30年教育生涯,谱写出了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家梦!

不学习和研究教育经典著作,也是存在于当今大学校长们中的普遍现象,这也是他们不能成为著名教育家的原因之一.我曾经提出了大学校长和管理者必读的12本教育名著,这是借鉴与创新的需要.这些经典著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纽曼的《大学理想》、赫胥黎的《自由教育理论》、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杜威的《一个教育学的实验》、洪堡的《关于人的教育理论》、康德的《教育论》、柯南特的《教育与自由》、哈钦斯的《学习型社会》等.为什么要阅读教育经典著作?阅读经典著作,就是与经典著作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呼唤出你自己来.但我敢断言,我国大学校长和管理者们,可能大多都没有读过这些著作,这不能不说是重大的缺失.

陶行知:黔东南电视台:新西兰教育家杨屹峰先生到凯里一中举行《把爱洒满校园》感恩教育演讲

教育者必须躬耕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这是产生著名教育家的沃土.教育是一块伟大的试验场地,这是教育家们的英雄用武之地.纵观世界教育的历史,正是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改革躬耕的试验者们,以他们的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然而,中国少有这样的拓荒者和试验田的躬耕者,这是我国不能产生世界教育名著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东西方人思维方法的差别,中国人思维方法特点是整体性和辩证性,而西方人思维特点是个体性和逻辑性,因而西方人更愿意通过试验认识事物.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W·A·苏霍姆林斯基,他仅仅只是师范学院函授部语文科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师,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26年.为了推动教学改革,他曾教授过这所中学除体育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以取得第一手的经验.一个语文科出身的人,要讲授文理各课的课程,这该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通过改革试验,他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出版了41部著作,发表了600多篇论文,1200篇童话和故事.这所中学就是他躬耕的试验田,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教育理论和改革实践方面的成就是惊人的,是一位创造了累累硕果的著名教育家.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于世界各地,是世界教育学界的泰斗.

总之,一个教育家既要有“见”又要有“行”,见是远见、创见,真知灼见,这是成为教育家的灵魂.所谓的“行”,就是行动,言传身教,要笃行不移,做到“知”和“行”的统一.J·A·熊彼特是奥裔美国经济学家,他于1912年,年仅29岁时创立了创新理论,一时名声鹊起.他于1950年1月8日逝世,在弥留之际留下了遗言:“行动——光有理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真正对理想的拓荒.”由此可见,付诸行动的教育改革实践,对一个教育家的成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

营造自由研究和探索的氛围,开展百家争鸣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鼓励大胆开拓和创新,这是教育家成长不可缺少的环境.自由是人唯一的自然权利,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曾提问:中国大力驱动创新战略,但反观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颈到底在哪里?从根本上说,创新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文化.何为创新文化?它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创新的社会风气浓郁;二是创新实体遍布;三是创新成为人心所向,当创新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情愫和价值追求时,这时创新就步入高境界了.

真正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应当是以个人的好奇和兴趣来驱动,而不是以某个集团的利益去推动,因为任何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最初都是源于个人的新奇的思想.因此,尊重个人的好奇和兴趣,保护“异端邪说”,鼓励研究者大胆冒险和实践,这是创立教育学新理论和建立新学派的重要保障.如果要真正追求真理,最好做一个永远持异见的学者,因为只有异见才会有创造,只有异见才有光明的未来.

可是,我国并没有这样的氛围,既没有研究者的高度自由,也没有真正的百家争鸣.学术领域里的计划经济思维和长官意志依然严重,往往设置某些人为禁区,使人们望而生畏,谁还敢闯入研究领域未开垦的“处女地”!特别是教育学,需要大力解放思想,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要允许改革试验的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创立我国教育学的新理论,才能涌现出世界级的著名教育家!这是现今时代的需要,是创建中国教育强国的需要!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育家教育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陶行知引用文献:

[1] 热门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题目 陶行知生活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陶行知生活教育外文外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大纲模板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文大纲怎么写
《呼唤新时代著名的教育家》word下载【免费】
陶行知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