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钱基博教育思想其实践的特点

主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0

简介:关于对写作教育人文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育人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教育人文论文范文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论文

目录

  1. 一、钱基博教育思想的特点
  2. 1.以“人格”与“国性”为主题
  3. 2.以“仁”与“善群”为人的基本素质
  4. 3.以“国文”与“读经”为主要教育阵地
  5. 4.以“唤醒”和“感染”为主要方法
  6. 5.以“研究”和“教学”为终身事业
  7. 二、钱基博教育思想的启示
  8. 1.“国情”自觉
  9. 2.“国性”自觉
  10. 3.“师道”自觉
  11. 三、结语
  12.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人间菩提-教育人文素食之益[证严法师]

陈正儒 彭桂芳

(1.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2.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 钱基博先生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实干家,其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格”与“国性”为主题,以“仁”与“善群”为人的基本素质,以“国文”与“读经”为主要教育阵地,以“唤醒”和“感染”为主要方法,以“研究”和“教学”为终身事业.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钱基博;教育思想;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11)05-0045-04

钱基博,字子泉,又字哑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县人,是著名作家钱钟书之父.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国学领域,然而,钱基博委身教育44年,曾历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国文教员、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经学教员兼教务长、国立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第四中山大学中国语文系主任、无锡国学专门学校国文教授兼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文教授、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华中大学与华中师范学院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实干家.但他不是一般的教育实干家,他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实干家.

一、钱基博教育思想的特点

与蔡元培、晏阳初、陈鹤琴、张伯苓等大家熟知的教育家相比,钱基博的教育思想或许略显不成熟,然而却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人格”与“国性”为主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给人们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共同面临民族衰败,国家危亡,大家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我们衰败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论文范文、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我们衰在旧的文化传统的腐朽,出路就在于抛弃所有的旧文化,引进全新的西方文化;梁漱溟认为我们衰在“慢”和“散”,出路在于转回去对孔子的道理有所认识;钱基博先生则认为中国的衰,衰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逐步流失.其出路在于为中国保留“读书的种子”,留住民族精神的根,也就是留住中国人的人格与国性.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现代教育学的开创者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钱基博在辅仁中学第二届毕业典礼上曾以“《论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解故”为题发表了演说,演说中他讲道:

“孔子揭一‘仁’字,即所以示‘人之教育’之鹄的也.‘君子’者,‘人之教育’之产物也等‘人格’一字之说明,以自我为出发点,终无是处.‘子绝四无:意无、必无、固无、我无.’即孔子之人格表现也.惟仁而后能完足人格!惟善群孳孳无己之君子,而后能充‘仁’之量!”

事实上,钱基博先生的一生就是“无我”的一生,也就是没有自私之心的一生.“无我”可以说就是钱基博的人格表现,也是他对学生最基本的人格要求.

国性是立国之基,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个性,是一个民族从古至今世代相传的文化精神,是民族的文化属性,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重要依据.钱基博所言的“国性之自觉”事实上就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与尊重.钱基博感受到了民族覆亡的危机,他怀着生长和发荣之希求,企图将中国的国魂以文化为载体,传承于学生,传递给民众.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人物,他希望也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启发和感召学生,所以他心中的教育是以“人格”与“国性”为主题,从大处说是教人学做人,从小处说是教人如何做中国人.做人首先要有人格,做中国人首先要有国性.

2.以“仁”与“善群”为人的基本素质

“仁”、“善群”是钱基博在文章和演讲中经常提到的关键词,据笔者接触到的材料,“仁”出现的次数不下百次,“善群”出现的次数也有近50次.在某种意义上说,“仁”、“善群”为钱基博人格教育与国性教育的核心,“仁”、“善群”然后才能做到“无我”.

在钱基博眼中“仁者为君子”,而“君者:群也”.所以“仁”和“善群”在他看来是人之天性,也是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二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仁”和“善群”的思想主张合作,反对竞争.对解决当时中国人心不齐,各自打算的现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对现在与将来的和谐共处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然表面上看来与章太炎先生提倡的“群必以独成”,“大独,大群之母也”,“掊物质而张灵性,任个人而排众数”有很大不同.实则,钱基博先生提倡的“善群”和章太炎先生提倡的发展个性,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教育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渐悟人类之尊严,顿识个性之价值”,以内在的人性之光来抑制物质的贪恋,从而构建和谐的“大群”,推动社会的发展.

3.以“国文”与“读经”为主要教育阵地

钱基博先生是一位学贯四部的国学家,在经史子集上各有建树,国文功底更是了得.以文章经济为江南北士流所归重的南通张謇,虽与钱先生未瞻一面,未通一书,但读钱先生文而叹曰:“大江以北,未见其伦!”而吴江费树蔚曰:“岂惟江北,即江南宁复有第二手!”钱基博一生的教学主要集中于国文和读经.这是钱基博先生的强项,也是他所认为的国学教育主要阵地.

什么叫国文?钱基博的回答是“就是一国有一国之文学”.他认为“无论哪一国的人,总须对那一国的文学有相当的教学与造诣.我们做了中国人,就该对于中国的文学有相当之教学与造诣.”至于造诣的深浅自然各不相同,然而最低的限度,至少应该“四会”,即会看、会读、会写、会作,钱基博的国文教学主要就围绕这“四会”展开.在他看来“文学为通国学之邮”,经学为嘹澈国学基本思想与基本文艺的最有效途径.“中国人之基本思想是和平的,不是奋斗的.中国人之基本文艺是含蓄的,不是刺激的.而《四书》、《五经》,则蕴蓄此种思想与文艺之宝库.”因此“《五经》未易精贯,《四书》必当熟览.”虽然,钱基博在教学中也涉及了史学与子学,然而,他的主要教学阵地还是集中于“国文”与“读经”.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那个年代,国文并不像今天的语文,在很多时候它的外延会扩展至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整个传统文化.

4.以“唤醒”和“感染”为主要方法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其主要承担者是教师.钱基博先生作为一个以人文教育为教育之正轨的教育实干家,饱含着对中国人命运和境遇的体察和同情,一生致力于帮助乱世中的青年,认清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克服自身贪婪、虚荣、自私、懒惰、虚伪、嫉妒等弱点,成长为有道德、有学识、有爱国心和进取心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他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武器,竭力唤醒中国学生的民族意识,并将自己的意志、情感、论文范文和关爱融于其中,无形中达到了感染的效果.因此,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他能使他们意气奋发;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他能使他们回归理性;当学生茫然无绪时,他能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他能激发潜力;他能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他能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他能用不同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关注.他的一生都在竭力追求真、善、美,追求公正、勇气和希望.他总是在试图把自己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既是甘于平淡的一生,也是富有论文范文的一生.

5.以“研究”和“教学”为终身事业

钱基博自委身教育以来,除了认真从事学术研究之外,基本没有从事其他的事情.据钱佼汝先生回忆无论严寒酷暑,钱基博先生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每天清晨早饭前和每天黄昏晚饭后他都要手捧典籍,在昏暗的灯光下高声诵读一二小时.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的其他时间他都用于写作或写信,这个规律直到他病重后体力不支时才被打破.因为他与孟宪承先生一样始终坚信“教授以研究教学为其终身的事业,学问以外,他没有别的事业.”据不完全统计,钱基博先生一生出版著作在50部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作过教材讲义的.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经典要藉解题书系,先生关于这方面的书很多,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具体典籍学习研究的指导,如《‘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周易’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古文辞类纂’解题及其读法》、《‘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古诗十九首’解题及其读法》、《‘史记’之分析与综合》等;另一类是对传统学术的通论,如《国学必读》、《国学文选类纂》、《古籍举要》等.无论是那一种,钱基博先生都坚持以下原则:会同见异、即同箍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明经义、有裨实用.真正做到了论学术,深入浅出;溯源流,正本清源.

二、钱基博教育思想的启示

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些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众多的讨论当中,笔者比较认可杨叔子先生的说法:“科学和人文”有机结合,才能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必须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人文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主要取决于他人文素养的高低,即由人文知识的多少和人文精神的具备程度来决定的.人文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人文教育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缺少的绝对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理解和尊重.正如钱基博先生所言“在师言师”,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搞好人文教育,必须具备以下“自觉”.

1.“国情”自觉

与钱基博所处的时代一样,目前,我们也面临着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的问题.然而,现在的国情与当时的国情所不同的是:当时的国人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共同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主题;今天的国人有强烈的世界主义情绪,维护稳定,发展经济成为共同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主题.正因为国情的不同,现如今的人文教育呈现出与当时不同的特点.

(1)教育目的功利化

从动力一结构的分析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动力系统,然而相应的文化规范系统却没有跟上,这就如一个驱动装置动力系统良好,调节系统严重缺失一样,是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的.这也使得重建民族精神、重塑价值体系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振兴中华”势必将从经济的振兴转向包括文化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但是,因为经济效益往往有诸多可量化标准,呈现出显性特征;而精神效应往往没有可量化标准,呈现隐性特征,因此当今教育明显趋于功利化,呈现出物质性和生产性特征.具体说来,就是基础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分值大的课多开,分值少的课少开或者不开.高等教育围绕就业大市场转,计算机、外语、信息技术等易就业的应用性专业优先发展,历史、哲学等“冷门”专业日益萎缩.这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理想,有文化没有教育,有知识没有思想,有青春没有热血,有个性没有品行,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人们对当今某些大学生的评价,也是我国人文教育缺失的真实写照.青少年担负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危险的,“没有充分的人文教育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而愚昧的民族虽然可能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却不能避免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

(2)教育过程科学化

首先表现在内容知识化.德国教育家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号召,不少大学增加了中国近代史等人文学科课程,加强了文史哲知识的介绍,然而知识不等于精神,掌握了人文知识未必就拥有了人文精神.尤其是我国有政教合一、政治与教育高度同构的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出现了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这样的人文知识更难转化为内在精神的认同.

其次表现在教育过程科学化.当前的人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概括、记忆、理解、模仿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情感、意志、性格、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而使得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出现了程式化、序列化、层次化和标准化等明显的科学化倾向.教师的教学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感染力.学生的学习流于表象,没有引发内心的共鸣,自然达不到体验和感悟的效果.

2.“国性”自觉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是人文信仰的重要表现.一个真正爱国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着高度“国性”自觉的人.民国时期的章太炎、梁启超、梁漱溟、胡适、陈论文范文、蔡元培、吴宓等知识分子,无论属于怎样的文化派别,然而他们都是真正的爱国者.笔者以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一是要有中国人的立场.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国家观念,要有爱国意识.中国人的爱国意识似乎只有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才表现得比较突出.在和平建设年代,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民族和国家观念在有意与无意之中被削弱,“世界主义”情怀逐步占了上风.钱基博先生在《自我检讨书》中曾说:“人家说我思想顽固;其实我的思想,多方面接受,从不抗拒任何方面的思想;不过不容许我放弃自己是一中国人的立场,这是无可讳言的,而且自认为当然的.”现在人们的思想不是顽固得不能接受多方面的思想,而是灵活得连中国人的立场都可以放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作为教育的参与者,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从中国人的立场出发,我们应该为国家、为民族做点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有利于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总之,中国的学校首先要培养中国的学生,中国的学生首先要想如何为中国服务.

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民族的概念主要是文化的概念,民族精神主要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一般来说,没有文化的自觉,就谈不上文化的自尊;没有文化自尊,就没有民族自尊;没有民族自尊,就没有国家的自强.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必须承担起唤醒国人文化自觉的责任.高度的文化自觉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属性的认同,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是从中国公民走向世界公民的必要准备.首先,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与民国时期不同,现今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早已分出胜负,取而代之的是中文与外文之争.笔者以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首先表现为对民族语言的认同和热爱.诚如钱穆先生所言“学者在学校,既有修习文字文学之基础,及其出学校而入社会,自可继续与书本相接触.而其国家民族以往文哲史艺乃至政法经济诸部门文献成绩之积累,始可与现时代国民发生一种亲切而深厚之关系.而后其现时代之国民,亦始可承续其国家民族以往传统文化之大源而继续有所衍进.”现如今,对传统语言文字的陌生,使得我们往往对传统经典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能读原著者更是凤毛麟角.其次,要有一定的国学修养.主要表现为对重要元典的掌握.冯天瑜教授曾言“我国的元典思考的都是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不朽主题.”目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出现了培养国学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的素质教育二水分流的态势,然而,无论是专门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遇到了功利化社会价值观的巨大挑战.天价国学研习班的出现虽然也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强烈诉求,然而它严重损害了国学的道德期许.

3.“师道”自觉

在我们这个从众意识浓厚的国度里,与其说我们现在是信仰多元化,不如说我们被日益“科技至上”、“经济至上”的社会文化所选择,成了信仰“实惠”的人.目前中国教育的悲哀,不仅表现在缺乏理想的引导和坚持,缺乏对传统的认知和认同,更重要的是缺乏像钱基博这样的敢于对不合理潮流提出质疑和抨击的人.或者说,当今的大部分教师本身就是缺乏信仰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教师很难是一个有“师道”自觉的教师.

首先,教师应该有人文信仰.一方面要认识到人文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是却存在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教育措施是人实施于人的,所以我们在关注教育的永恒性、阶级性和历史性的同时,理应重视教育的人文性.民国时期,之所以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之际,教育界却能培养出济济人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教师都受过传统人文知识和精神的熏陶,具有坚定的人文信仰.即便是鲁迅这样的表面上对传统文化深恶痛绝之人,其实反对的背后是对人文能塑造人这样一个命题的认同.作为教师,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必须自觉意识到教育的人文功能,坚定自己的人文信仰,确实把育人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人间菩提-教育人文素食之益[证严法师]

其次,教师必须能做到大淡泊,真宁静.在钱基博的身上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他所具有的身怀大义、勤勉为之的大澹泊,真宁静.这种澹泊不是简单贫瘠的澹泊,这种宁静不是一无所为的宁静.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并将其当作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当作自己为学、为人、为教所遵循的宗旨.如此,方能在面对民众的疾苦,国家的危亡时不会置身事外.在面对现实的俗世界时,能始终坚守心中理想的真世界.这主要表现在作为教师能始终以教学和科研为本分.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凯洛夫认为教育主要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的,“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民国时期的教育界人士,无论是教育思想家、运动家还是实干家,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着“教研相长”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要想教研相长,必须做到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学而科研,而不是为科研而科研,为科研经费而科研.如今流行学术量化,读研读博的人多了,教育的味道却变了,真正对知识、对学问本身有兴趣、有追求的人,真正想讨论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很关心怎样能吃到饭、吃好饭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吃饭的问题.

三、结语

关于教育之主义,钱基博先生在《孟子约纂》里曾有一段颇富哲理的论述:“古代教育皆注重于精神生活,故贤哲之士,其所以招告吾人者,务在守其己之所信,行其心之所安,而置死生穷达于度外.而今之教育乃埋没于物质生活之中.所谓实用主义者,即其教育之目的在实际应用予生活之谓,非是不得谓之教育.夫学校之中,授人以知识技能,使其得应用此知识技能以自营生活,诚为教育中应有之事.但吾人既获得生活,则决非于生活之外别无意义者.吾人生而为人,固不能不谋衣食以图饱暖.然饱食暖衣不过藉以维持生活.试问,吾人具此生活而又维持之者固何为?若谓人之为人,仅在求得饱食暖衣而止,是无异谓生活之意义在生活也.故以实用为教育之主义,犹之以生活为主义亦为无主义之主义而已.”这是钱基博教育思想的最好总结,生活的意义绝非生活本身,教育的意义绝非教学本身.关注生活之外的意义,关注知识教学后的精神教育,提高国人的“自觉”意识,尊重传统,关照现在,用古代之教育精神填充现代之教育框架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总结:本文关于教育人文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引用文献:

[1]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申报书查重
[2] 教育部人文社科申请书查重吗
[3] 教育部人文社科如何查重
《钱基博教育思想其实践的特点》word下载【免费】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