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刘亮程论文如何写 关于刘亮程论文如何怎么撰写25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刘亮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1

刘亮程论文范文

《刘亮程叫我捎句话》

本文是刘亮程类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程叫我捎句话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新疆给了刘亮程一双深邃的眼窝和荒野一样的表情.三十年前,刘亮程离开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庄,来到乌鲁木齐打工.当他回望那个村庄时,那个村庄被供起来了,仿佛在云端.在对这个村庄的回望中,刘亮程写出了他的成名作《一个人的村庄》,随后其姊妹篇《在新疆》、长篇小说《虚土》《凿空》一部部作品诞生.三十年后,刘亮程又回到了一个叫菜籽沟的村庄,在木垒书院里,在鸡叫三遍中醒来,在狗吠声里,听着从树梢飞过天空的鸟鸣,写出了《捎话》《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两本书.

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捎话》,一亮相就震惊文坛: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第七届花城文学奖等各报刊、媒体公众号、微信平台,每天推送着有关《捎话》内容的文章.

第一次听说刘亮程的名字并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他说过的一句话.那是在十七八年前,当时的我是一个文学圈外之人.我和董立勃夫妇一起开车去库尔勒.根据董立勃同名小说《青树》改编的影视作品,拍摄地点在库尔勒.一路上我和董夫人轮流开车,董立勃独自坐在后座位上,在笔记本电脑上写小说.当他写累休息的时候,抬头看了看我们,像想到了什么笑着说:“昨天晚上我们几个人打牌,中间休息时,刘亮程说‘节约一下目光吧!’”目光也有节约的?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连同刘亮程的名字.

第一次见刘亮程的时候,是在清华大学.那是一年多前,我在北京上班.在北野的微信圈里,我看见了清华大学学生会 THU 時代论坛推送的一则讲座信息:刘亮程,寒风吹彻中的现实温暖.“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看到这段文字,我的心颤了一下.当时我单身一人在北京北漂,丈夫在珠海陪伴儿子上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又喜欢上了阅读,一个人无聊的时候,就翻看文学书籍.我的枕边放着各类书,其中有本《一个人的村庄》,诗意的语言,朴实的意象,亲切且细腻,深情而真实.书中的那个村庄,来自我的故乡新疆.刘亮程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风和沙,都散发着故乡的气息,撕扯着我内心的思乡之情.

清华大学,天之骄子的殿堂,却迎来了来自我们新疆的作家.我激动地在北野的微信里留言:我能去听刘亮程的讲座么?北野看见我的留言后,随即给我推送了刘亮程的微信名片,又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你直接去就行了,说不定能进去.

那天我按与刘亮程约定的时间,来到了清华大学.刘亮程已经和太太金怡辉提前到了.我随他们进入报告厅.讲座时间还没到,报告厅里已经坐满了人,台阶上,走廊里,窗台处,报告厅的大门口也都站满了前来听讲座的同学.刘亮程走上讲台,用他那低沉的声音开始了讲座:“今天我给大家讲我的文章《寒风吹彻》的写作背景,以及我对人的寒冷、死亡等终极命题的思考.”声音像从新疆的沙漠里传来.报告厅里静悄悄的,同学们专注地听着,在纸张上、笔记本电脑上忙碌地记录着.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寒风吹彻》这篇曾经录入中学课本的文章,再次唤起了清华大学学子们对高考战场摸爬滚打的记忆.

这篇文章写于1996年冬天,那时刘亮程刚辞去沙湾县乡农机管理员的职务,到乌鲁木齐打工.一个月拿着四百五十元的工资,居无定所.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他茫然地走在街上,寒风携着雪片,所有的寒冷都堆砌在他的身上.在这种心境里他写出了《寒风吹彻》.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时,同学们手里拿着刘亮程的书,秩序井然排着长队,等待刘亮程签名,与他合影.我向坐在身边的金怡辉表达着对刘亮程老师由衷的钦佩之情.聊到刘亮程的《先父》这篇文章,她眼里含着泪说:没有亲人去世体会不到这种痛等她是最懂刘亮程的读者.刘亮程父亲去世时,留下五个儿女,大哥十一岁,刘亮程八岁,最小的妹妹才八个月.“在我八岁,你离世的第二年,我看见了我十二岁的光景,个头稍高一些,胳膊长到锨把粗,能抱动两块土块,背一大捆柴从野地回来,走更远的路去大队买东西.”读到这句,我想起孟子说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天将降文学大任于刘亮程,所以让他从幼年时代就经历生活的磨难.

刘亮程的女儿在北京上班,那天晚上我参加了他家的家宴.他约了一个新疆朋友陆郁洁,还有其他作家.我开玩笑对人说:文学是我梦寐以求的情人,生意是我朝夕相处的爱人,在北京我遇见了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刘亮程给大家介绍陆郁洁时说,他刚到乌鲁木齐时,在一家发行量很少的报社上班,他到陆郁洁的公司谈广告,广告刊出后一点效果都没有,他不好意思了,最后自己冒充客户给他们公司打了两个电话.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陆郁洁也释然一笑.

和刘亮程熟悉后,我曾对他说,他要是从商肯定是最优秀的商人.刘亮程曾经在乌鲁木齐开过一个茶馆,命名为:一个人的村庄,最后关门了.关门的时候,大家都戏言说是名字没起好,只是一个人的村庄,能不关门么.他也笑着说是名字起错了.刘亮程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他在沙湾县城郊乡当农机管理员时,开过一个农机配件门市部.“虽然我没坐过飞机,连飞机场都没去过,但我知道了飞机一个大秘密,它顺着地上的路在飞.”因为这个秘密,刘亮程在他的农机配件门市部的房顶上悬挂了一个巨大的招牌“飞机配件门市部”.刘亮程现在写作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刘亮程做生意也是往天上想.

刘亮程的农机配件门市部赚了些钱,一年后他还是关掉了门市部.他开始专注于写作,在文学创作上倾注所有的精力.彭程在一次微信聊天中曾说:我多次向人推荐周涛的散文《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我觉得它揭示了艺术成功的真谛.看来冥冥之中,上天注定要让刘亮程只在文学道路上跋涉,走向文学的巅峰.

多年来,从农村来到城市中去,我在不停地漂泊,把一个个故乡过成了异乡.最彻入骨髓里的还是那种古朴原生态的村庄.还有那“遥远的地方”新疆,我已习惯性把它称为故乡.“晴耕雨读”的生活一直是我内心所愿,当我遇见木垒书院时,它触动了我内心的情怀.

与刘亮程微信聊天时,他问我:何时回来?当我再次回到新疆时,我兴奋地对他说:我回来了!刘亮程说木垒书院要举办一个文学培训班,时间四天,我有空了可来参加.我对他说,吃住、学习费用我都按规定交.后来培训班时间推迟了.我说我想开车去书院看看,他给我发了木垒书院的微信定位:菜籽沟村(昌吉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当我看见微信定位上出现“昌吉”二字时,想起了这是邱华栋的出生、成长之地,便兴奋地给邱华栋说:我现在去刘亮程的木垒书院,在昌吉,我也想在珠海办个书院,到他那去取取经.邱华栋给我回复:你想办的书院是面向大海,山清水秀,刘亮程的书院是离乌鲁木齐三百公里处的一个地方,就像离珠海二百公里的阳江一样,和你心中想开的书院不是一回事.被文坛公认知识渊博的才子邱华栋,脑海里装着一幅活地图,顺口能说出天南海北各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和他聊起刘亮程时,他说:刘亮程是个好作家.我想这是一个从新疆走出的优秀作家,对另一个一直生活在新疆的土生土长的优秀作家,发自肺腑的真心评价.

早晨,我从乌鲁木齐开车去木垒书院,木垒书院副院长刘予儿给我带路,同车的还有一个去木垒书院当志愿者的女孩.我对刘予儿说,我今天去书院看看,下午就回来了.她听后吃惊地问我:你今天还回来?在新疆居住了几十年,我头脑中还是没有新疆辽阔博大的地域概念.车越开越远,从早晨一直开到中午.我们在路边找了一家餐厅吃完饭,继续前行,又走了一段时间,刘予儿才说,木垒书院快到了.我這才想起早晨说要当天回时她脸上吃惊的表情.

“从村庄的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像一幅山水画,那些人家栖息在小河边,山脚下,人在自然的一个小小角落,炊烟缓缓上升,从地通到天,这样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画意境,在菜籽沟村完美地保留着.”一个村庄安安静静停在那里.当“木垒书院”几个字映入眼帘时,我像穿越时空一般,又回到了童年时光,甚至更早的年代.书院门口横躺着几棵年代久远的枯木,绿树和枯木杂乱无序处竖着一块刘亮程亲笔题写的“木垒书院”原生态门牌,和周围的野生树木、坑坑洼洼的土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木垒书院原是一所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学校,十多年前荒废了,农民一直在里面养羊,后来被刘亮程发现并收购,把一间间房屋,用了一年的时间收拾出来,建成现在的书院.书院的外貌保持着以前的原貌,内部结构也是以前的样子.“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两出土木结构,大梁、椽子、檩子都有讲究,有内在秩序.”这就是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的居住房.

书院还是以前学校的格局,大门进去,左右两排房子,中轴线正对着的台阶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幅孔子像,是唐代吴道子画的.孔子像目光睿智而谦和,在向人们行拱手礼.书院还有一个房间,专门供着孔子像,这是书院的文庙,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继续在木垒书院传承着.

刘予儿陪着我到处逛,走到一处像补丁一样的、用木板杂乱无章拼凑起来的小木屋处,刘予儿笑着说:这是刘老师自己用木头建的鸡窝.有一次他戴着草帽在这儿搭鸡窝时,有个人拿着一本他的书,问他:刘亮程在哪儿?他指了指书院最里面的地方,继续认真地埋头搭他的鸡窝.过了一会儿刘亮程到书院里,别人给来访者介绍这就是刘亮程时,那个人说,这不是刚才在门口干活的那个人吗?刘亮程早年有个当木匠的梦想,在木垒书院里处处可见他的杰作.“自从菜籽沟创建了木垒书院后,他写字的手又拿起了刨子、钉子、锤子、尺子,在四十亩地的院子里,完成着早年手艺人的想法.钉鸡窝,做课桌,制讲台,做书架,用上年头了的树木做通天连地的大炕.”我看了一个刘亮程做笔架的视频,他在一根带着枝杈的老枯枝干上,做出了一个一人高的巨型笔架,还戏言:这笔架可挂如椽巨笔.刘予儿指着书院山丘处一棵有五十年树龄的老榆树,说上面的树屋也是刘亮程建的.刘亮程写过一篇文章《做个木屋看星星》.木垒书院是刘亮程一个人的书院,一个人的童年、少年、青少年生活过的村庄的再现.

书院的床也是纯木做的.每间房子的正中间,有个冬天用的土炉子,还有土火墙.房顶也是木头搭建的,全是六十年代乡村居住的风格.唯一和现代化风格有点接近的,是每个房间往外延伸出的小玻璃房,卫生间里有热水器.坐在玻璃房的小木桌前,仰望眼前的山丘,满眼苍翠尽收眼底,时不时有鸟儿和昆虫从眼前飞过.

白天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到了晚上我倒头就睡.睡梦中,一声鸡鸣传入,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窗外还是灰蒙蒙的,我倒头继续睡.刚睡了一会儿,鸡鸣又叫了起来,断断续续夹杂着鸟鸣声.又过了一会儿,鸡鸣、鸟叫、狗吠声声入耳,将我彻底从睡梦中唤醒.果然如刘亮程所说:“鸡六点叫,这是后半夜,头遍鸡叫完,再睡一觉.第二遍鸡叫是七点,叫完再睡一觉.第三遍鸡叫时,天就全亮了.”起床洗漱完毕,我去食堂吃早餐.刘亮程已经到了,一只手拿着一个馍馍,一只手端着一碗稀饭,眼前放着一碟凉菜,像个农家大叔,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看见我后,他顺手指了一下旁边的餐具,让我自己到厨房盛饭.凉拌苜蓿,凉拌蒲公英,凉拌曲曲菜,记得这些菜都是小时候喂羊的.我用筷子每样夹了一些,吃的时候啧啧称赞味道鲜美.这些菜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的“野”味.

早餐后,刘予儿给我们每人一只小木篮,让我们随她去山上摘苜蓿,准备午餐的佐菜.院子里,随处都是开满小黄花的蒲公英,微风中向我招手,我兴奋地俯身去摘.刘亮程目睹此状阻止我,说书院后面的山丘上好多,到那儿摘去,这些花开在这儿好看,是让人看的.在刘亮程眼里,这些花是木垒书院的院花.来到山丘处,满地都是野草莓,还有杏树林.刘予儿说,秋天的时候,满地都是指甲盖大的草莓,酸甜可口.我悄悄地咽了一口口水.这些野菜早晨凉拌,中午热炒,晚上凉拌加热炒.连着吃了两天野菜后,我的胃不干了.我给刘亮程提意见,怎么都是野菜啊?你吃不烦啊?于是食堂改善伙食给我们杀了一只鸡.皮带面拌辣子鸡,正宗的新疆大盘鸡.我吃出一副饕餮相.抬头看刘亮程时,发现他只吃素菜,鸡肉他一筷子也不动.我好奇地问他,不喜欢吃鸡肉么?刘亮程说:这鸡是我养的我不吃,外面买的鸡我也不吃,因为那是吃激素长大的鸡.

刘予儿给我讲了一件趣事,说书院里有只大公鸡,不知道怎么了,见到刘亮程就追着啄.要是书院里来人了,刘亮程和人聊天,这只公鸡就跑到房屋的玻璃窗户处,站在那里盯着刘亮程.等刘亮程送客人出来时,这只鸡就跑过来,专门追着刘亮程啄,把刘亮程搞得特别没面子.后来,木垒书院来了个画家叫王刚,多年久居城市的他对书院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看见书院里到处乱跑的鸡群,他大概是想起了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半夜鸡叫”的文章,突发奇想恶作剧地在半夜学鸡叫.他晚上学鸡叫时,被常年居住在书院里的刘亮程的母亲听见了,老人家听见半夜鸡叫,感觉不太吉利,就让厨师把这只鸡杀了.刘亮程说这是嫁祸于鸡.那天刘亮程看着那盘鸡肉一筷子没动,对着盘子的鸡肉说:我养你,现在把你杀了,咱们扯平了.刘亮程一直相信,万物皆有灵.在他的笔下,鸡鸣狗吠驴叫都有语言,也都有灵性.

刘亮程带着我们去巡山,其神态俨然是庄园主.我们随他踏上菜籽沟的山丘,书院的两条狗星星和月亮也加入我们的队伍.一只狗腿是瘸的,但丝毫不影响奔跑,它拖着一瘸一拐的腿,摇着尾巴,还跑在最前面.刘亮程站在山丘顶上,用手指着菜籽沟的远方,有一种君临天下指点江山的气势.他指着远方隐隐约约可见的博格达峰,给我们介绍:“菜籽沟和旁边的四道河,是早期人类的温暖家园,处在东天山特殊气候带,冬天暖和,春季雨水充足,肥沃的坡地随处能长粮食.早在六千年前,古人就在这里生活,留下诸多珍贵遗迹.现在的居民多是清代或民国时到达这里的居民的后代.村里少有平地,他们垦种山坡旱田,手撒种,镰刀收割,木轱轆车,手工打麦场,这些传统农耕方式在菜籽沟依旧完整保留.”这些刘亮程都写在了他写菜籽沟的文章里.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形容新疆一天内温差变化无常.新疆的气候变化也是如此,五月份,在菜籽沟,我经历了新疆最早的雪.早晨,柳絮一样的雪花,在天空中零星飘扬着,鹅绒一样随风而落,落到绿色植物叶片上,随即融化.早晨刺骨的寒气,使人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晴耕雨读,是木垒书院最好的写照,这时抱本书在被窝里看是最惬意的.吃过早餐,我们来到刘亮程书香四溢的书房,欣赏四面墙壁上悬挂着的墨宝,翻阅书柜里的书籍,如陶公般,身处世外桃源,悠然自得.刘亮程用五尺整纸,给我书写了一首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悠闲自在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刘亮程借此诗送给我,也表明了他宁静安详的心态,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大自然的人生理想.

晚上刘亮程带着我们去村民家串门,菜籽沟因为他的入住而变得有书香味道.“西梁庄院”,一个精致的农家四合院门头上,悬挂着刘亮程题写的牌匾.在菜籽沟,随处可见刘亮程的墨迹,村民们把刘亮程给题写牌匾当成一种荣耀.在菜籽沟,我看到曾经荒废了的村庄又焕发了新颜.一家家新建的古香古色的院落,都打出了民宿的招牌.菜籽沟因为刘亮程,又焕发出了生机.村民招待我们的饭菜,都是自家院子里种的青菜,山里采的野菜,鸡鸭也是自己养的.我们围着火炉,手里端着村民们自家酿的酒,大碗喝酒,大盆吃肉.一碗酒下肚,我们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在菜籽沟,我是一个菜籽沟的幸福村民.

“何以解乡愁,木垒菜籽沟.”刘亮程用笔写出了一个村庄,用心建了一个乡村心灵家园——木垒书院.这里的村民们把儒家文化过成了平常日子.刘亮程还设立了一个“低到泥土里的文学艺术奖”: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奖励为乡村文学、乡村绘画、乡村设计、乡村音乐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乡村文化像一粒种子,因为刘亮程的播种,在菜籽沟村,在木垒书院,源远流长,延绵不绝.

刘亮程要到广州参加第七届花城文学奖颁奖活动了,我给他发短信,邀请他来珠海看看.他给我回复:“没有时间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太紧了,我二十号与谢有顺有个对谈,还是晚上.第二天就回新疆了,那边也比较忙.你来广州呗.”第二天我约了白玫,一起开车去广州.

读书分享会开始了,对谈嘉宾是中山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谢有顺.他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开门见山:前几天揭晓的茅盾文学奖,刘亮程的长篇《捎话》入围前十,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谢友顺是评委,了解进入前十那种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的艰难.刘亮程最早为大家所知的是散文.那时候《天涯》隆重地以一个小辑配几个著名作家评论的方式推出刘亮程,确实让文坛很震惊.广东有个很著名的作家林贤治,称刘亮程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也有人称他为“乡村哲学家”.

谢有顺说,如果你只是把刘亮程当成一个散文家,你还不了解他的全部.他写的小说有强大的虚构和想象能力.他说他和刘亮程是老朋友了,认识刘亮程是二○○一年他们一起领冯牧文学奖.第一次见面刘亮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刘亮程说自己坐火车从新疆到北京,坐了两天三夜,把屁股都坐烂了.这是谢有顺一直都记得的话.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最著名的一本书,新出版的《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是他的演讲和对话录,加上《捎话》,这三本书,从立体、整体的层面让大家认识了刘亮程.谢有顺说他去过刘亮程的家乡黄沙梁,也去过木垒书院.《一个人的村庄》出版后,很多读者意识到的村庄,尤其是刘亮程笔下的那个村庄,可能既是和刘亮程的故乡有关,也是一个他精神虚构的村庄.木垒书院是刘亮程把这样一个精神虚构的村庄,还原成一个可见的、可居住的故乡.谢有顺去过木垒书院,看到了刘亮程对木垒书院的一些乡村构想,就理解了刘亮程的写作,不光是一种纸上的言谈,其实他所写的更渴望落实,更渴望能够在一片土地上,把这样看起来是个理想的精神原乡变成一个可视可居住的村庄.

刘亮程三十年前离开乡村到乌鲁木齐生活,三十年后选择了回到菜籽沟生活.《一个人的村庄》是他回望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庄,瞬间把村庄所有的事都想起来了.一个作家可能需要走到更远处,才能获得一个回望家乡的时空距离.《一个人的村庄》其实是在城市对早年一个村庄的一场回望,在回望中,村庄的事物被第二次看见,走过的往事又完全地出现在眼前.你从远处回望村庄的时候,那个村庄被悬了起来,仿佛在云朵上,而不在大地上.家乡被供了起来,仿佛浮上云端,村庄的一切尽在眼前.村庄可以从一根木头写起,从一棵草写起,可以从一只蚊子写起,不管从哪里写起,村庄呈现其中.

刘亮程过了三十年城市生活后,又回到了村庄;又听到了鸡叫,又可以在三遍鸡叫中醒来睡着、再醒来再睡着,等鸡把天叫亮;又听到狗叫,听到飞过天空的鸟鸣.更重要的是,他又看见了时间,看到了时光.当春天树叶从树梢上一层一层长下来的时候,整个大树被树叶包裹时,夏天就到了;树从最低层开始黄,叶子一层一层往树梢上黄,在黄的过程中,随着秋风响起,树会一层层落叶子,等落到最上层的叶子时,秋天就结束了;寒风从西边出来,你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到整个季节,一个叫秋天的季节铺天盖地、无边无际的经过,经过这个村莊,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就叫时间.当然你可以看到阳光,一寸一寸在土墙上移动,在树叶间移动,在人的脸上移动,在那些移动的事物上移动,时间在过去的时候给你留下痕迹.文学就是在呈现时间,在应用时间、捕捉时间,最后让时间呈现时间的变化.

刘亮程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菜籽沟的麦收季节遇见一位老人,老者手里提着一把镰刀从山上下来.问老人家多大,说八十七岁.问八十七了还在劳动累不累,老人说不觉得累.一个活可以干一辈子,最后他在时间中衰老的时候竟然不觉得.不知不觉他说出了时间.刘亮程在书院能看见老.书院的乌鸦很多,每天飞来飞去的乌鸦,像诗人一样“啊!啊!”不停地叫,当一群乌鸦飞过头顶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了一只老乌鸦的叫声,举目辨认居然发现了它.它歪斜着翅膀飞在那些年轻的乌鸦后面,就像一个老人,驼着背,瘸着腿,走在年轻人的后面.在这样的村庄中,他看见了一只乌鸦的老年.这样的场景回到了时间中,看到白天黑夜在反复经过一个人的时候留下的阴影和光明,看到了自己在时间中的沧桑之心.刘亮程每天在木垒书院的三遍鸡鸣之后,在狗吠声中,在一阵阵风吹过书院树梢的沙沙声中,在自己的文字中穿行.刘亮程在这个环境之中,写出了《捎话》和《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

谢有顺说,刘亮程是一个能让事物生辉、让村庄焕发光彩的人,但他笔下的事物都是平凡的.比如驴,就可以在刘亮程的笔下成为极为重要的一个主角.刘亮程是当代中国写驴写得最好的,也是写驴写得最多的人.他不但写驴,也写牛、羊、蚂蚁、风,写一根木头、一只小虫子.这些乡村最普通的事物,通过刘亮程的描写后,会讲述,好像和人世间有一种对话的关系.这就是一个作家独特的发现和眼光,这就是谢有顺说的“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刘亮程是在平衡物质和精神关系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位作家.通过刘亮程的写作,就知道他对物质有非常深切的兴趣和了解,但在物质的后面,他又能看见精神的跋涉、变化,这种平衡的艺术,成就了刘亮程.

刘亮程喜欢写驴,从早期的散文里,他就和一头驴的生命过不去,这头驴在他早年的印象中.早年他生活在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那个村庄只有一条路,村庄向北,所有的道路都不是人走的,是老鼠和蚂蚁的,是野兔和野狼的.赶着驴车,从村庄往野外荒地上走,空旷中,大地寂静,唯一能感觉到的声音,就是驴蹄踏在地上的声音.在漫漫路上,人和驴是不说话的,也无话可说,仿佛所有的话都已说完.就这样寂寞地往前走,突然一声驴叫爆炸出来,这声驴叫,被刘亮程浓缩成《捎话》中的五个音节:“昂,昂叽,昂叽.”人的寂寞被一头驴叫出来,整个大地的空旷被它叫了出来,整个田野千年的愿望被它叫了出来,那个瞬间,不光是坐在驴车上的少年会内心涌动,旷野上的所有生命也会为这头驴的鸣声肃然起敬.这样一声驴叫,一直留在了少年刘亮程的心中,多年后,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刘亮程把这声鸣叫写了出来,把他早年的生活又认领回来,把早年的一个梦变成现实,把早年的现实生活重新变成了生命.

刘亮程从小在动物和植物中长大,他所在的村庄,牲口比人多,路上驴的蹄印比人的脚印稠密.一早一晚,鸡、狗、牛、马、猪的叫声是村庄的主音,人低矮地走在动物与植物之间,走在大地上.人的声音在村庄所有的声音之下.这也是《捎话》这本书中万物喧嚣、人声低哑的大环境.《捎话》写了一个捎话人牵着一头叫谢的小毛驴去传一句话.这句话要走千里万里路,最后当这句话捎到的时候,接话的人已经不相信这句话了.一句话其实捎到也等于没有捎到,要捎的话还在路上走,整个捎话过程中,天地间所有的声音也在往远处捎话.鸡在给鸡捎话,一个村庄的鸡嘴,对着旷野的另外一个村庄,把鸡鸣声传过去.一个村庄的狗嘴,对着另外一个村庄,把狗吠传过去.最后在村东头听到的是,村头狗吠绕着地球一圈又传了回来.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在传播,都在相互沟通.还有就是人和自己的前身及鬼魂的交流.《捎话》试图呈现出、人声之外的万物之声.作家是万物有灵的信仰者,当我们用一颗有灵之心去关照一块石头的时候,石头会变软,会开花;当我们用一颗有灵的眼睛去看一棵枯木的时候,枯木会发芽,会生长.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唤醒沉睡的万物.万物有灵的前提是有一颗有灵之心.

《捎话》呈现的世界是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人不是大地的中心,也不是万物的中心,而是在大地万物的注视之中.他写到了比沙国、黑勒国的那头驴,和人如亲戚,是邻居,如兄弟,也像夫妻.那个世界里万物还在我们身边,牛羊马驴还不曾被驱逐出我们的生活,天上的鸟虫飞得也不高,地上的老鼠蚂蚁还在我们的脚下.人也并不孤单,人的生活可以被一头驴看见,可以被一只飞过天空的鸟目睹.《捎话》里的这头毛驴,不断去跟它的主人库去交流,不断想把它听见的话、它看见的鬼魂、感知到的声音和颜色,传达给它的主人.但是它最简单的“昂,昂叽,昂叽”的叫声,它的懂数十种语言的主人并不能听懂.因为并不能听懂,所以需要捎话,需要从千里万里外把一句话捎给人.这句话到达人的内心要走千里万里.

谢有顺说刘亮程不单是一个写驴写得最好的作家,他也是一个被驴塑造的作家.刘亮程这样的作家面貌清晰,有很强的辨识度.他是在那块土地上长出来,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作家.作家都有自己的原产地,都有自己的精神来源,精神扎根的地方.刘亮程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有根的作家的状态.刘亮程的写作把人还原到与万物平等的角度,处于一种与万物平等对话的关系中.中国文学很需要刘亮程式的观察,需要他提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借由对他作品的阅读,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带来一个全新进入世界的方式.这个方式是属于他的,是独特的,也可能带有很大的原创性的,这就是刘亮程写作的意义.

讲座结束大家一起吃饭时,刘亮程又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回家”这个词一下戳中我的泪腺,我的眼前呈现出我遥远的故乡,中国版图上最西北、占地面积最大最辽阔的新疆.离开新疆身居广东快十年了,我一直没有找到家的感觉,内心深处只有新疆那块土地才是我的家.刘亮程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他的文字一样,直抵人的内心深处.

刘亮程携他的《捎话》回新疆了,回到了他一个人的村庄,回到了那个叫菜籽沟的村庄,那里有他的精神家园木垒书院.刘亮程的微信圈里,晒出木垒书院的大馍馍、大南瓜、大茄子的图片:几个身穿枣红色围裙的厨娘笑容满面地张开双臂,怀抱着刚出笼的大馒头;硕大的南瓜们东倒西歪的,恣意生长着,躺在砖铺的地面上,站在木椅子搭成的支架上,悬挂在枯树枝上挂的旧木篮子里;还有厨娘们用手掌托在肩上的大茄子.

“在人和万物共存的声音世界里,风声,驴叫,人语,炊烟,鸡鸣狗吠,都向远方传递着话语.”捎话的故事开始了,刘亮程从遥远的菜籽沟给我捎话:木垒书院的南瓜、茄子熟了.

栏目责编:张映姝

此文总结,此文为关于刘亮程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程叫我捎句话相关刘亮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刘亮程引用文献:

[1] 刘亮程论文如何写 关于刘亮程论文如何怎么撰写2500字
[2] 程亮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程亮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000字
[3] 脉络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刘牧和程大昌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刘亮程论文如何写 关于刘亮程论文如何怎么撰写2500字》word下载【免费】
刘亮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