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文明礼仪论文范文参考 文明礼仪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明礼仪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0

文明礼仪论文范文

文明礼仪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文明礼仪论文范文参考: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2. 第二篇文明礼仪论文样文:中国古代刑法特色研究
  3. 第三篇文明礼仪论文范文模板:基于科技*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4. 第四篇文明礼仪论文范例: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
  5. 第五篇文明礼仪论文范文格式:身体教育的历史(1368~1919)

★100篇关于文明礼仪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文明礼仪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文明礼仪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文明礼仪论文范文参考: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问题,以期对学校礼仪教育和德育实践提供指导,力求创新和发展学校礼仪教育和德育理论.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献研究、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界定礼仪、礼仪素质、礼仪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反思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现状,梳理古今中外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论证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本功能及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合理定位,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渠道与策略.文章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较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提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

礼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概念,也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规范与礼仪的总和.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目的,由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和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仪素质是指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礼仪教育是指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礼貌、礼节、交往程序等,学会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活动.

准确把握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对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找准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建构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现实基础.我国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华民族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从*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均对青少年礼仪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目前,全国青少年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课余活动模式,二是课程教学模式,三是专业培训模式.通过这些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制约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礼仪教育的理念不清导致实践混乱,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礼仪教育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教育内容欠科学,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等.二是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社会支持不够造成发展乏力,表现为青少年礼仪教育政策和专业支持不足,教育合力不够等.

吸收借鉴古今中外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是建构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实践经验基础.我国古代不仅有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而且有汗牛充栋的蒙书作为礼仪教育教科书,还有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亟待我们继承与弘扬.被称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在许多方面已后来居上,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此外,在欧美国家,在骑士教育、绅士教育、博雅教育等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东西方青少年礼仪教育各有所长,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我们应采撷其中有益的可供借鉴的因素.

明确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功能与合理定位,是建构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个体而言,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礼仪素质,对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礼仪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验到乐趣,产生愉快心理,在教育过程之外,个体可以凭借其礼仪素质提高生活品质,使生活更为愉快、健康.就社会而言,礼仪教育能够促进礼仪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对促进经济交往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突出的作用.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也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建构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需科学设定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以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青少年礼仪教育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和若干层级的分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小学教育阶段的礼仪教育目标是认识礼仪的重要性,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知识,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及礼仪行为习惯,中学教育阶段的礼仪教育目标是理解礼仪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较为稳定的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固化礼仪行为习惯,大学礼仪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大学生提高礼仪修养,把握礼仪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为实现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目标,在设定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教育目标要求,又要考虑不同学龄阶段的不同目标要求,既要以礼仪规范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又要兼顾礼仪理论知识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又要有全人类的视野.本文从礼仪理论、礼仪规范、民族礼俗三个维度,勾勒出了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

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应从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出发,充分考虑礼仪和礼仪文化的特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四位一体”的实施体系.

首先,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期是其一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阶段.因此,学校礼仪教育在青少年的整个礼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决定着个人的文明程度,是个体礼仪素质形成的重要基地.所以说,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的礼仪教育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礼仪教育师资队伍,高效有力的教学手段和优良的校园环境,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循礼仪教育发展规律,全面地、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礼仪教育.学校礼仪教育的实施,应遵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应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学校礼仪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其次,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的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和关键.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重建家庭礼仪文化,建立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以日常生活规范教育为重点,注重礼仪行为养成,家长要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自觉践行文明礼仪.

再次,社会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中所形成的礼仪素质的积淀和巩固.尽管社会礼仪教育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它却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及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礼仪教育和礼仪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行业、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部门之间的协作、支持和配合.社会礼仪教育的实施,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礼仪文化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重视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中的礼仪教育.

最后,网络礼仪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交往时所应遵循的礼节,是一系列使人们在网上有合适表现的行为规范.网络礼仪作为时*展的产物,对于维护网络秩序、塑造网民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理应纳入礼仪教育体系.网络礼仪教育的实施,应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注重示范和引导,营造浓厚的网络礼仪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上行为监督与制约,重视网络社区的发展与投入,开展特色化网络社区建设.

第二篇文明礼仪论文样文:中国古代刑法特色研究

五千年源远流长、卓尔不群的大河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使其在世界五大法系之林大放异彩.而其中的刑法观念与刑法制度,是中华法系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曾以其独有的特色与魅力备受世界瞩目,也曾以其相对发达与完善的典章制度,吸引万邦来朝,为东亚诸国树立了楷模与典范.然而,学界针对中国古代刑法特色问题的专门研究尚属少见,学者往往是在探讨中华法系特点时有所论及,或者将关注点集中于某一方面,缺乏宏观系统化的研究,这的确是一种遗憾.而且有些问题学术争议较大,或者有理解上的误区,认识上的偏颇,研究上的盲点.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的刑法,论证其在刑法观念、刑法地位、法律形式以及法律内容四个层面上所表现出的特点,展现中华法系刑法的独有特色,揭示其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为刑法传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镜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价值.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慎刑观:中国古代主流的刑法观.慎刑观是传统刑法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是一种与法家为代表的重刑观对立的刑法观.认为刑法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惩恶之具”,是推行德礼教化的“辅治之法”,是德礼无效后的最后手段;主张“立法之要”务在宽简;推崇“平允中正”、“钦恤哀矜”和“非佞惟良”的“用刑之道”;追求刑期无刑,刑措不用的“大治”目标;贯彻“人命至重”,“杀一无罪非仁也”的慎杀理念,主张“先教后杀,以德去杀”;遵循“生道杀民”的原则,要求刑官对待死刑案的审判做到“再四推鞠”,反复案验,“以求其死中之生”;罪疑从赦,老幼废疾可减免,只要“情有可原,即开生路”.经多次复审与复核,堪称“铁案”,方可拟判死刑.死刑审判最终决定权统于*,统于皇帝,做出死刑判决后,还要多次复奏,再行勾决.尚有各种赦宥制度相配合.死刑案犯享有充分的救济机会,在穷尽死刑的各种救济程序之前不能执行死刑.经过“议而又议,缓而又缓”,最终“求其出而不可得然后入之,求其生而不可得然后死之”.慎刑观不仅体现在儒家学者的理论中,体现在明君贤臣的诏令奏疏中,体现在法典规定与制度设置中,还体现在乱世王朝普通司法官折狱理刑的判牍公文中,其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仁政说”以及人性论.

第二部分,以刑为辅:刑法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别具特色,法律规范分类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路.是“以官制(即官礼)、仪法(即仪礼)与律(即刑,也称法)分治”的独特的“三分模式”,这种分类与儒家思想中的“礼治”模式相契合,亦即“应经合义”.在这种模式中,并非“以刑为主”,而是“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的.关于中华法系法律体系的特点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传统认识,是以西方语境下的法,简单套用中国“法”的一种误读.在中国古代语境下,“法”、“刑”、“律”可以互称,指刑法,是“惩其已然”的消极规范;而“礼”不仅仅是以“别”为核心的一系列“亲亲”、“尊尊”的精神原则,同时也是现实中用以调整和维护“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和*秩序的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是“治其未然”的积极规范.礼包括官礼和仪礼,亦即行政法与礼仪法.以行政法为核心,以礼仪法为羽翼,以刑法为后盾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严整有序、有机统一的法律结构体系,数千年来有效发挥着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集中体现在其与礼仪法和行政法两大法律门类的关系之中,体现在对于礼仪的刑法保护以及对于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核心地位的维护上.尽管作为“盛世所不能废”的“国之大抦”,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但就其法律地位而言,还属于辅助性的.

第三部分,从多元到单一:中国古代刑法法源特点.中国古代的刑事法源经历了一个由多元到单一的过程.一定时期内,在成文法典之外,还有令、科、比、故事、例等灵活多样的法律形式,其中比、故事、例几种法源别具特色,而且学界争议较大,对其专门的辨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与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属于司法判例,成为汉魏晋特别是汉代最为活跃的两种法源.例是臣僚奉上谕或直接就国家各方面问题及其如何解决所提出的“奏本”、“题本”,即所谓“臣工条奏”,经皇帝批准后而奉为法律的,属于制定法而非判例法,主要在明清时期广泛运用.对于清代律例关系的研究分析直接关系到对古代法源体系运行模式的认识,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古代的法源体系由多种法源并存,逐渐归并为典(基本法典)与例(条例、事例、则例)两类法源,都属于成文法.律典是刑事法之大纲,具有原则性、概括性与较强的稳定性,其“宏纲巨目”、词义简要,用以“统宗”,“垂一定之制”;例则“零节细目”,因时制宜,“以权其轻重之衡”.典例相辅,相得益彰,使宏纲细目,大小咸赅”,使刑事法源体系“纤悉比附归于至当”,形成一个疏而不漏的严密法网,有效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典例相辅”法源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古代立法及法律编纂水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四部分,礼仪犯罪:古老礼仪之邦的独特罪类.“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礼仪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礼行为,入于律中以“正刑定罪”,试图对礼所维护的以“别”为核心的等级秩序与*秩序予以刑法保护.纵观古代律典,这类违反礼仪法的犯罪占有不小的比例.以《大明律》为例,其中《礼律》二十六个条文都涉及礼仪犯罪.礼仪犯罪在成罪以及处罚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侵犯的客体主要两类:一类是侵犯封建等级秩序,例如“失误朝贺”、“失仪”、“奏对失序”、“亵渎神明”、“服舍违式”等,一类是侵犯家庭*秩序,如“匿父母夫丧”、“弃亲之任”、丧葬违礼等;犯罪主体以官吏居多;犯罪主观方面对于定罪量刑有重要的影响;从犯罪的客观方面看,作为和不作为都是构成礼仪犯罪的方式,既遂结果以行为犯居多.礼仪犯罪的处罚方式多样,五刑都有运用,并大量地适用赎刑、劳役刑、经济处罚和处罚中的教育手段.

第五部分,余论:让历史照进现实.“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刑法传统具有独特的风骨和丰富的内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刑罚之刃不可轻启;法律之中当有天理人情在;人道主义精神宜彰显;法网当疏,疏而不漏;礼仪文化须弘扬.

第三篇文明礼仪论文范文模板:基于科技*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为璀璨的科技景观,它的普及和深入拓展使人类迅速地进入到网络化时代.面对如火如荼发展的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领导多次强调要关注、研究和利用好互联网.因此,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其网上行为,争做网络新人,有效克服网络社会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战略性课题,它对于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几乎一切领域.人们也开始反思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科技的发展、应用与人类*道德方面的激烈冲突.作为理论上的回应和应用*学的一个分支,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针对种种因科技进步而产生的相关道德问题的科技*学的研究.*学向来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在网络时代,应用*学研究发生重大转向的同时,高校德育也应做出自己的反应.

文明礼仪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明礼仪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研究生论文、2500字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文明礼仪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文明礼仪论文范文选题

大学生是民族精英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随着他们网络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表现出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网民的网络道德能否健康发展.所以,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从科技*的视角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就是时代的要求.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章)提出问题: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相关重要概念解析;第二部分(34章)分析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进行原因分析,并结合国外学习经历开展有关本选题的中美比较研究;第三部分(5—7章)解决问题: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较全面地梳理了网络道德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

第二章是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关重要概念的解析,以及有关理论基础和开展本研究的意义、必要性的阐释.本章首先介绍了道德、科技*、网络道德的概念,并界定网络道德的基本范畴和特殊范畴,网络道德的特征,同时,论述了网络道德与应用*学及科技*的关系.指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是在有关*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一定目标为前提,通过有效的策略、方法、体系建构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而简明的程序化过程.这种模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操作程序,解决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发展性问题,使之成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道德教育范式,并运用于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另外,还探讨了基于科技*视角进行本研究的意义:首先,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有着良性互动的关系;其次,网络道德是科技*学研究的一部分;再次,科技*具有丰富的大学德育意义.

第三章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包括网络道德教育与我国传统德育的比较和中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比较两部分.首先,我们对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认为,网络道德以现实道德为基础;同时又对现实道德具有反作用;而且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比现实道德复杂的多.其次,提出了应该实现网络道德教育与我国传统德育的有效互动,主要在于:更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明确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最后,是中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比较.第一,介绍了美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具体实施方法.第二,比较中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差异,从而得出美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经验:一是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推动网络道德教育;二是通过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式,对上网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以及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三是美国特别注意对*的引导.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摈弃缺点并弥补不足,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90415.html

第四章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研,以及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给出典型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进行了描述,从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还是对网络问题持有正确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网络控制能力,但他们在网上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状况不容乐观,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结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我们应适当采纳大学生自己提出的建议,将其理论化、系统化,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应用于高校德育的实践中.接着,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问题及危害,并从主体、心理、社会和制度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选取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评析,并给出启示.

第五章是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阐述.首先,概述了网络社会的道德转型:即从封闭型向开放型道德转变、从依赖型向自主型道德转变、从一元化向多元化道德转变.其次,规定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包括网络道德主体的范围和网络道德主体的权利、义务.再次,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基本目标:网上与网下“自我”的统一;二是最终目标:慎独;三是理想目标:在网上形成较高的道德水准,以此促进现实道德水平的提升.

最后,指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扎根生活,关注个体的实践,以个人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现实问题,进而理解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导他们在个体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树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第三,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传统道德的溯源传承问题,即必须追寻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魂,结合时代需要,借鉴儒家传统思想中的有益成分.首先要有修身成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其次是有人伦互动的和谐社会理想追求.

第六章是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规定的建议.首先是确立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制定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其次,是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这里涉及基本道德意识和原则教育、网络公共行为准则和文明礼仪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三个方面.第三,是对大学生进行个体网络道德行为选择教育,这里讨论了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以及道德冲突处境下的行为选择方案.第四,是大学生个体道德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其中阐述了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论证了大学生个体网络道德品质与道德人格的塑造,以及道德境界教育的主要内容.

最后,我们还指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平等观”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诚实守信”的行为准则教育;合理的“义利观”教育等.

第七章从方法、路径和保障体系三个层面具体探讨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运行,这是论文的第二个创新点.

从方法层面来讲,大学生要规范自身的网络言行,“从我做起”,潜心修炼,形成自我道德品质;培养网络道德情感,塑造网络道德人格;还要坚持自我锻炼的方法,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同时,加强“慎独”自律,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另外,还要重视舆论渲染,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从实现路径层面来讲,首先是实施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要让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其次是多渠道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第三,是拓展数字化环境中灵活多样的教育新途径,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开辟高校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空间.第四,必须实现网络道德话语体系的微观转换.第五,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这里就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健康的网络交往观和给予大学生道德体验和行为选择的尊重.从保障体系层面来讲,通过法制建设、技术控制、建立网络信用体系、注重环境调节和人文关怀五个方面的努力来要求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从而真正把握网络育人的主动权.

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拓展德育空间.同时,能够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以促进网络社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文明礼仪论文范例: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

汉代与唐代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强大帝国,礼仪服饰分等级、别尊卑的特点正适于上层统治阶级的有效施政.当汉代的儒家思想独尊天下之时,“君权天授”的理论给了皇帝“天子”的名份,儒家思想中的尊君重礼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各种礼仪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而礼仪服饰的辅助作用更为突出.一个时代的礼仪服饰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它在纵向上保留着历史的痕迹,横向则有着自己对礼仪的不同理解,并从中反映到礼仪服饰上,礼仪服饰的传承和变革在汉唐时期始终都存在着.

汉唐时期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灿烂辉煌,与其博大的胸怀不无关系,无论是在统一的大帝国时期,还是在久分不合的分裂阶段,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为礼仪服饰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频繁的商贸活动带来了异域的宗教,包含宗教特点的服饰也影响着礼仪服饰的发展方向.民族的互动促进了胡、汉服饰风格的交融,尤其是在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这种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胡、汉服饰的正统之争一直左右着礼仪服饰的走向.在融合的过程中,北方草原民族为了加强在农耕文明的土地上的统治,不得不学习较为先进的汉族礼仪制度,穿着等级明显的礼仪服饰.与此同时,汉族也吸收胡族服饰轻便实用的特点,并将之代入到礼仪服饰当中,袴褶服的礼仪化就是其中的典型,唐代幞头的成形也包含着鲜卑帽的影子.

礼仪服饰之所以能够被汉唐时期的人们接受,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这种审美产生的来源主要被汉唐时期的审美思想所左右.汉代凝动质朴、魏晋南北朝的浪漫奔放,唐代的包容华贵等时代特征都反映在各自时期的礼仪服饰上.这些美的因素分别在礼仪服饰的形式、材料、工艺以及寓意上表现出来,“圆领窄袖”与“宽袍博袖”的服饰特点也因胡、汉两种审美观念的存在而并行不悖.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的发展与变化既有对前人服饰传统的传承,各自又有本时代的特色.这其中的过程漫长且充满争议,但最终的结果仍是影响到礼仪服饰以后的趋势,正如幞头在唐代的成形,随后很长一段时期,冠帽的形制都保持着这种基本结构,只有元、清两个外来民族的统治时期未被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出,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的发展进程基本上是古代礼仪服饰发展的主流.

本文是以汉唐时期的礼仪服饰为研究对象,从礼仪服饰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在文献资料以及图片和实物材料的归纳与整理下,总结出礼仪服饰各个阶段的变化和规律.服饰在不同的时期都与本时代背景挂钩,是一个时代特征的缩影,礼仪服饰更代表着其中的精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自创建之始便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工具,礼仪服饰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第五篇文明礼仪论文范文格式:身体教育的历史(1368~1919)

近世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人身体变迁的重要阶段.本文从身体史的角度,通过考察近世以来教育活动对身体的塑造历程,*这一时期国家、社会、个体的历史变迁及互动关系,进而尝试以“身体教育的历史”为线索,对近世以来的历史图景予以展示,对身体与社会的变革予以解读.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是通过分析身体的尊卑表现与礼仪教育,考察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变迁过程中礼仪教育对身体的塑造作用.儒家礼教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教育的精髓.而礼教的一大特点,便是以维护传统道德和*秩序为目标,对身体的内在养成和外化表现加以训练和规约.对礼教的推崇、践行与批判、改革,集中体现为尊卑观念在身体上的实践及礼仪秩序的构建,以及在近代西方文化冲击下和新式教育改革中的改弦易张.

二是从身体的动与静之间的观念选择与变迁出发,考察作用于身体的体育和卫生教育.近代以前主“静”观念长期占据教育主导地位,而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对“动”的倡导与实践成为新的教育思潮.“静”与“动”的塑造承载着社会预期,从“静以修身”到“动以强身”,近世中国身体教育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观念与形式的变革,并驱动了身体的社会改造.

三是从男女*的身体角度,对有关身体与性别教育、性教育的发展历史加以考察.作用于身体的教育,对*的社会化特征塑造、*社会关系的确立、情爱与性的社会态度等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的反映,并直接引导了身体的“性别取向”、*关系表达、男女社会秩序构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四是考察从传统修身观到现代教育科学转变中,关于身体教育中的身体哲学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教育身体的理念、作为实施层面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在历史中运行和变迁的过程.若具体展开论述,可包括如何认识和定位身体、如何应用身体达到教育的目的等等.

五是以改朝换代之际的身体变革与国民形象教育为对象,考察在政治主导下,具有国族属性的身体如何在历史中被驯化和建构.具体以男子发式变迁、“女国民”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对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两个易代时期的国民形象教育及身体改造运动加以分析论述,审视在传统文化、政治变革的共同作用下,新身体如何替代旧身体,进而探讨身体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论文对近世以来教育对身体的异化与整合、野蛮化与文明化建构、解放与束缚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通过身体教育的变迁展示了近世社会的转型,旨在丰富对近世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对现实的教育生活和人的未来发展做出关照.近世身体教育的历史表明,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博弈下,作用于身体的种种力量,有些可能随着新的生活情境进一步在身体里延伸和拓展,有些则随着旧的生活形态而消失或减弱分量,而他们共同左右着身体的走向.作为教育对象的身体,自由性与非自由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同在,本身即是在各种关系的均衡和抉择中探索和寻求存在的方式.

主要论述了文明礼仪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文明礼仪引用文献:

[1] 文明礼仪类论文选题 文明礼仪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文明礼仪教育方向论文题目 文明礼仪教育论文标题怎么定
[3]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选题范文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文明礼仪论文范文参考 文明礼仪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文明礼仪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