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西医临床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2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慢性心衰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 第二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样文: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3. 第三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模板:《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与当代冲击
  4. 第四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例: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平行亚组化分层随机、对照试验
  5. 第五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

★100篇免费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写作参考,适合中西医临床医学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慢性心衰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提高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是21世纪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中医药是否有疗效是核心问题,寻找合适替代指标成为中西医结合评价研究的关键.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疾病特异性量表《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能够为疗效评价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工具.

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前期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课题《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评价量表的研究》及国家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生存质量量表及中医症状计分量表与现代医学理化指标及结局终点指标之间相关性,从而为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对北京市5家医院内符合纳入标准的211名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础上进行中医症状计分、生存质量、理化检查指标、6MWT、心血管事件的调查与再调查,建立疗效评价指标的数据库.

(2)采用量表研制的方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研究自制的症状计分表的基础上,采用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分析法、选项反应度分析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对56个初表条目进行筛选,研制《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并对筛选出的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及反应度测评.

(3)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r湘关分析的方法,研究《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及《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与现代医学公认的NT-proBNP、LVEF、心功能(NYHA)分级、6MWT步行距离4个指标相关性.

(4)按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再住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死亡)分组,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的方法及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得分、《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得分、NT-proBNP、LVEF、心功能(NYHA)分级、6MWT步行距离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是否相关.

研究结果:

(1)经筛选共有36个条目入选《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经考评,《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各条目应答率均高于85%,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24,高于0.8;分半信度为0.897,高于0.7.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转化分与心功能NYHA分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13,P值小于0.01,表明量表的标准效度较好;36个条目与本领域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且与本领域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且除脾胃与腹部症状领域(E领域)外,其领域的克朗巴赫α系数大于本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经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析,各条目中与9个公因子的因子载荷大于0.4的主成分分布与慢性心衰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基本吻合,表明量表结构效度也较好.

(2)将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得分及慢性心衰生存质量量表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或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除LVEF外,其他4个疗效评价指标前后均值均有显著差异,将LVEF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发现LVEF≤40%患者其LVEF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

(3)将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得分及慢性心衰生存质量量表得分与LVEF、NT-proBNP、6分钏步行距离、心功能NYHA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LVEF与6MWT步行距离及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得分这两组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4)将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得分及慢性心衰生存质量量表得分与LVEF、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心功能NYHA分级与6个月心血管事件(再住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死亡)进行统计学分析,提示除6MWT步行距离外,其余指标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均相关.

研究结论:

《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临床可操作性强,患者易于接受.《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及《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与现代医学公认的LVEF、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心功能NYHA分级及心血管事件相关性较显著,可以作为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的指标.

第二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样文: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病毒是人类传染病的主要来源,超过400种病毒可令人致病,近年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发展很快,也是医学研究热点之一,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又不断出现新发病毒和传播,病毒性疾病已涉及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发现许多非传染性疾病、肿瘤也与病毒感染有关.探索新的对策及诊治方法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医学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踏入国际舞台的最佳切入点.近年,嗜肝病毒科是一组很引人注目的病毒家族,是由一个非常古老经过长期共同演化而来的病毒家族,具有极大的演化能力得以存留.嗜肝病毒侵袭宿主肝脏为特性,引起肝肿大的病理改变,是临床观察的重要依据.

中医腹诊是古老而基础的诊断手法,有助临床医者捕捉早期病理信息、评价处方用药的疗效、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对于嗜肝性病毒病的肝肿大的临床判断有指导性意义,值得现今中西医者临床推广使用.近年,不少研究指中医腹诊能广泛用于内科,也应用于妇、儿、外伤等科,如何从个案摸索发展到针对某些专科病种,进行大、中样本的观察研究,以探讨腹诊在专病诊断治疗的特殊意义,是开展腹诊临床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中医腹诊获注入新的元素,经过近代学者从文献理论、诊断标准的规范化、临床及专科应用、临床科研实验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及研究,重新注入新命力.目的:

本研究的方向是病毒病的中西医基础研究,从中医角度防治西医疾病,并以嗜肝性病毒病为切入点,包括危害性大的病毒性肝炎及一些容易被忽略又有嗜肝特性的病毒病,病理上有肝肿大为体征的特点.本研究是应用中医腹诊进行临床搜据及辅助诊断,在中医四诊基础上,中医腹诊能够及早捕捉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肝区浊音界异常及全身异常体征,以复方中药进行嗜肝性病毒病的防治,尤其在适用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截断病情的发展,避免肝癌、肝硬化等发展,符合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路.

1.探讨中西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的认识.

2.探讨中医腹诊对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

3.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J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疗效.

4.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体内抗鸭乙肝病毒(DHBV)的实验研究

方法:

文献研究方面:(1)本研究回顾近二十年中医腹诊的文献研究,理解古老而富生命力的中医腹诊在现今医学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尤其在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性,突出中医治未病的概念.(2)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的理解及认识,从文献研究中寻找到中医温疫学对病毒疫邪的认识,同时探讨了现代医学对嗜肝性病毒及及嗜肝性病毒病的理解.

临床总结方面:本研究的重心是以香港地区10000病例为临床统计数据,总结出应用中医腹诊中叩诊手法对嗜肝性病毒引致肝肿大的诊断意义,从中西医临床数据统计,指出肝区浊音界异常及临床体征的重要性,结合患者病史、主诉、病原学、化验指标而进行临床诊断,常能有理想满意的治疗效果,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实验研究方面:为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对嗜肝性病毒的疗效,本研究初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研究所动物实验研究室进行为期4周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结果:

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

1.在临床方面,徒香港地区1000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说明,发现临床在中医四诊基础上,加入中医腹诊及叩诊进行体格检查,有近九成患者肝区浊音界异常.中医腹诊能及早捕捉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体征,包括肝区浊音界的异常、胸腹壁的体征、唇舌象、皮肤关节等,从而进行早期中医分型、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阻断病程的发展,符合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路.

2.本研究初步观察,在经典复方上自拟「驱肝毒」治疗嗜肝性病毒病,有10000例肝区浊音界患者服用後,有81.2%患者可于3天内回缩肝浊音界至肋上位置,疗效理想.再进行有系统4-6周中药治疗,可达临床治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动物实验研究初步发现,中药复方「驱肝毒」(颗粒剂型)对鸭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对*性不同系统疾患提供一种治本方法.

结论:本研究提倡「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中医分型及体查特征,尤适用于早期指标

不明显、临床症状不显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并拟订「嗜肝性病毒病」的初步诊断依

据,临床上很多常见病及多发病与嗜肝性病毒有密切的关系,提出「嗜肝性病毒是百

病之源」,强调早期诊断可以截断病程的发展,避免做成误诊、漏诊和耽误早期治疗

慢性肝病的机会,突出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临床医者应及早认识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及临床体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为肝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是临床症状不显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减

轻乙肝对社会的危害.中医及西医在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上各有优势,西医注重寻

根,找出病毒的类别,中医兼顾人体气血,从整体调整,在驱除邪毒之除,更能发挥

机体的免疫力,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较肯定的效果.

第三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模板:《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与当代冲击

目的:

有关中医思维方式的研究多年来成果虽多,但研究的结论比较支离破碎,以致于面对以西医思维对中医理论作出的错误理解和批评的时候,感到回应乏力,甚至妄自菲薄而涌现大量以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所进行的各种中医药研究.为了解决这个有关中医专业何去何从的迫切性问题,本研究课题试图为中医思维方式的本质进行诠释.

方法:

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医思维方式的发生发展,中医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历史传承物.其载体包括临床实践、医案和医学理论.基于中医思维方式是一种历史传承物,对其进行研究已超出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因此,借助了哲学诠释学的原理来建构一个中医思维方式的研究框架,并就其诠释自觉地筹划了属于三个层面的六种与效果历史的对话:一、《内经》思维形成的背景;二、《内经》思维的运用;三、《内经》思维的发展;四、《内经》思维的当代冲击(前四者属理论层面);五、医案(属医案层面);六、临床应用(属临床层面).鉴于研究范畴之大,本课题只会于理论层面对中医思维方式进行诠释,尝试总结出一种具学术和传承意义的阶段性研究结果.

本课题诠释开始前的前把握

根据哲学诠释学,任何诠释开始于前把握,即基于先前拥有(即前有)的知识于诠释开始前已对诠释对象产生的可能性诠释.

按思维的基本形式而言,思维方式有概念思维和意象思维.概念思维是包含了感官知觉、概念形成、信念定立、知识获得四个阶段,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形式,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指代着现成的、静态的、确定的事物.意象思维则是包含了“观”、“取”、“立”、“见”、“通”五个阶段,以意象为思维的基本形式,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指代着生成的、动态的、可能的事物.

基于前有的知识,初步认为载于《内经》的中医知识体系,是以生成的、动态的、可能的意象所建构的,故将本课题诠释开始前的前把握定为意象思维.

《内经》思维形成的背景

沿着古代中国到两汉这一时间主轴,探讨了相关的历史、文化思想、思维等发展,认识到天人关系和伴随其发展的意象思维这一庞大结构,涵盖了几乎所有中国古代的思想及实用知识,医学难有例外.成篇于战国初期至西汉时期的《内经》,观其天道与人道的观念,气、阴阳与五行的运用,人的内部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和谐协调的提倡,必然受天人关系发展的影响,故其理论必然以意象思维而建构.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94731.html

《内经》思维的运用

古代中国的医家从事物变化运动的角度对人体现象进行观察.在人体内,某些有形实体和无形实体的运动组合所展现的,可以是彰显功能的变化运动状态,如脏腑;可以是彰显信息传递的变化运动状态,如经络:可以是彰显性态的变化运动状态,如气血津液.它们通过“立”以藏象的形式给出,再通过“见”,以气、阴阳与五行归类、划分层次和连系,形成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

通过“观”、“取”,可以获悉有规律的气血运动综合表现出的动态之势,再通过“立”以藏象给出,即健康状态、病机或证.动态之势在境域内是常规,围绕着动态之势起干扰作用的运动,是变数.平人状态的气血运动规律正常,综合表现出的是正气内守之常或生长壮老已之常;起干扰作用但未致使质变的,表现为体质差异之变.干扰作用一旦引致质变,气血运动规律由正常变为异常,表现为疾病.病患者综合表现出的动态之势就是病机或证(常);起干扰作用但未致使质变的,表现为兼证(变).干扰作用一旦引致质变,气血运动规律或由异常变为正常,表现为疾病的治愈;或由现有异常叠加了另外一种异常,表现为疾病的并发;或由异常变为停止,表现为死亡.正常状态的运气表现为有序的四时变化,并无干扰人体气血运动,不易使人发病;异常状态的运气表现为无序的四时变化,干扰人体气血运动,易致发病.就治疗而言,就是为病机或证所表现的异常规律的动态之势或正势,拟定一种反势,正反势相合而抵消,致使阴阳平衡,转化为平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常势.这也就是“通”的贯彻.

整套以意象思维建构的医学理论,最终通过“见”以《内经》的文字展现.当中理论所蕴含的,正是人体气血运动规律的阐释,以及如何运用意象思维去处理人体气血运动规律所处境域中出现的常变问题.

《内经》思维的发展

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受其洪流所影响.无论是黄老道学、传统儒学或理学的宇宙图式,都是以天人关系及其伴随的意象思维这一庞大结构所建构的,所蕴涵的就是一种生成的、动态的、可能的认知体系.正是这种认知体系所构成的宇宙图式,被医学所借用,并建立起以五脏运动为中心呈辐射式向宇宙万物开放的时空构架.

医学意象思维模型最初以心理语言形成于医者的意识中,为现场临床诊治所用;之后又以自然语言出现于文本理论中,为交流和传承所需.医学意象思维模型,就是在现场与离场之间反复琢磨中传承下来,成为一种历史传承物,被医家从临床反馈中不断地诠释,形成了理论-实践的循环.

医学意象思维模型作为历史传承物,到两宋时期已发展成以藏象-诊治体系为主、藏象-养生体系为副、运气体系为参、气味体系为援的庞大结构.在藏象-诊治体系的发展中,又有偏重于藏象一端的经典研究,又有偏重于诊治一端的医方书涌现,也有两者兼备的综合性医方著作,以及就事情本身需要而衍生出的临床各种专科,但藏象一诊治体系总的依然主导着医学意象思维模型的发展大势.金元时期以降,医学主张、医家学说甚至医家学派陆续出现,正揭示了该思维模型发展已积累到相当的程度,使医家的处方用药每蕴涵了自身的诊治思路.

如果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在两宋时期或以前为敛聚、自为,以建立并丰富医学意象思维模型中各种体系为要旨;那么,由金元时期至清末为绽放、飞跃,以医者发扬医学意象思维模型中的内蕴为特征.由清末到现在,该思维模型的发展出现了挑战,一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模式,正试图改变中医固有的思维模式.

成果:

对于中医思维方式的诠释,最终得出本课题研究的结果:中医的思维方式为意象思维,其本质是一个以双回路诠释学循环为基本单位的诠释学循环网络,其体现是整个中医专业的临床实践和医学传承;而临床实践是医者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临床实践的总和与医学传承一起,是整个中医专业的存在方式.最后,带着这些最新的前理解,去面对今天西方医学为意象思维带来的冲击.

《内经》思维的当代冲击

就今天现代医学的冲击,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西医思维方式的生成与发展后,得出关于西医思维方式本质的诠释:西医的思维方式为概念思维,其本质是一个以两类单回路诠释学循环为基本单位的诠释学卫星网络,其体现是整个西医专业的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和医学传承;而医学研究就是医理者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临床实践就是医疗者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医学研究的总和与临床实践的总和的叠加就是医学传承,是整个西医专业的存在方式.

又从临床实践、知识体系、医学传承三个不同层面与中医进行了比较,发现中西医学的差异,来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结论:

本研究课题摆脱以往仅将思维运作时的共相抽出并以此作为对中医思维方式的一种解读,而要求以一种恰当的方法即哲学诠释学的原理去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这一要求,通过回归中医思维方式这一事情本身的发生、发展而已基本达到了;也正因为通过了对效果历史的对话,使途经的认识论、本体论、中西医学、中西医学史、中西思想史和中西历史等多方面相关的问题都这样或那样地得到审视,并各就其位地蕴涵于结论那种诠释学循环所体现的时间性当中.

在中西思维通约之处尚待发掘的时候,由于中西医学自身的临床实践、知识体系、医学传承都源自于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一原点,所以,如硬以对方的思维方式为自身固有的临床实践、知识体系、医学传承作出调整、转化,或以科学方法对中医诸多范畴进行研究,只会是徒劳无功的.故面对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无须妄自菲薄,且中医在临床实践、知识体系、医学传承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绝对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可为将来解决中医面对现代医学的误解和批评带来更有力的回应.

第四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例: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平行亚组化分层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

本课题旨在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 FD)为研究病种,采用先进的平行亚组化分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选用中、西医可共同接受的临床结局评价指标,以期客观的、准确地评价基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却服务于相同医学目的的中医和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进而探索建立该类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同时结合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神经等症状评分改变与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相关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来初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并期望可为进一步的中医药新药研发提供必要的临床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平行亚组化分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对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研究者按照随机序列号,分别予以不同的干预措施3周,并在干预前、后2个观察时点分别记录填写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疗效评价表、中医症状分级表、中华脾胃系疾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36、Hamilton焦虑自评量表(HAMA). Hamilton抑郁他评量表(HAMD)等,且同时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约10ml以检测胃动素(MTL)、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等相关的神经-内分泌指标.最后,通过对受试者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准确的综合评价中、西医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且结合相关神经-内分泌指标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

结果:

1.从中、西医大组及各亚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各组治疗后的各项主要单项症状评分、总症状评分、*-36评分、SSD-PRO量表评分以及HAMA. HAMD量表评分等大部分症状、条目或者方面的改变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西医大组自身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来看,该组对于*-36评分中的PF、RE、MH等3个维度以及SSD-PRO量表评分中的F5、F6、F7、F8、D2、D3、D4等几个方面及领域的改善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部分亚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比如说中医亚组脾虚气滞组其治疗前后在*-36评分中的GH、VT、MH等以及SSD-PRO量表评分中的F1、F7、D3等方面、领域的改变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组其治疗前后在*-36评分中PF、VT、RE、MH等4个维度以及SSD-PRO量表中F5、F7、D2等方面及领域的改变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热错杂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在*-36评分中VT、RE、MH等3个维度的改变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亚组上腹痛综合征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在*-36评分中VT、*、RE、MH等4个维度以及SSD-PRO量表中的F5、F6、F7、F8、D2、D3、D4等方面及领域的改变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不适综合征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在上腹部烧灼感、*-36评分中PF、VT、*、RE、MH等5个维度以及SSD-PRO量表中F5、 F6、F7、F8、D2、D3、D4等方面及领域的评分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从中、西医两大组及各亚组患者组间治疗疗效比较分析来看,中、西医两大组之间,运用定性分析可以发现,患者主要单项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消失率方面相比较,中医大组治疗疗效相较于西医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中医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治疗疗效;而运用定量分析亦可以证实二者之间除了在缓解上腹部烧灼感症状中两组患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诸如其他主要单项症状、总症状评分、*-36评分、SSD-PRO评分、HAMA以及HAMD评分等方面,中医治疗疗效相较于西医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亚组组间治疗疗效比较来讲,亦存在着与中、西医大组组间比较相类似的问题.

3.从中、西医治疗干预前后患者血清学神经-内分泌指标效果来看,中医大组患者在自身治疗后其5-HT、GAS、MTL、NO、SP、VIP等指标改变情况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医大组自身治疗前后相比较,除在GAS、SP两项指标改变情况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中、西医两大组患者组间治疗后疗效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间在NO、SP、VIP等3个指标变化情况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从中、西医大组及各亚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治疗FD均有相对确切的干预效果,对于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等均有积极的作用,但每一种治疗方法均存在自身不足之处;②从中、西医两大组及各亚组患者组间治疗疗效比较分析来看,中医治疗疗效相较于西医,除在缓解上腹部烧灼感症状方面疗效相当之外,在缓解患者其他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③从中、西医治疗干预患者血清学神经-内分泌指标效果来看,中、西医治疗均可对FD患者相关脑肠肽产生明确的影响,但中医组治疗在改善NO、SP、VIP情况方面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从而可以推断中医药治疗FD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增强胃肠动力和胃肠运动、调节胃的容受功能以及改善内脏感觉过敏等因素有关.但是,因本研究仍属于小样本研究,且研究周期相对较短,因此现有研究结果可能难以评估中医药的远期疗效,不足以更深入的明证中医药的全部的诊疗特色与优势等.故本研究还需进一步展开相关的后续研究,如大样本、多中心、随访周期相对较长的研究,以期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客观、准确评价中医药诊疗效果,更加凸显中医药的诊治特色与优势所在.

第五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

研究目的

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

研究对象

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

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

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

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

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

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

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

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D等四方面.

研究内容

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

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

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

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

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

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

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

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

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

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

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

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年论文、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题目

研究结果

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

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

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

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

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

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

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

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

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

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

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

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

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

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

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

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

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

3兼证

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

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

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

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

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

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这篇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中西医临床医学引用文献:

[1]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论文题目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提纲模板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大纲怎样写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西医临床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