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地质方面论文摘要怎么写 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地质方面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地质方面论文范文

地质方面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线性体提取方法及其在地质方面的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
  3. 第三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
  4. 第四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模板: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5. 第五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怎么写: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情况研究
  7. 第七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文:MineSight软件在矿山地质方面的应用研究及意义
  8. 第八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格式: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
  9. 第九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与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地质方面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论文摘要:线性体提取方法及其在地质方面的研究

线性体是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在图像上的一种表现,通过色调反差、亮度变化、地形地貌的线状排列等特征表现出来.线状体中蕴含许多在地质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地质专题信息,例如线状构造、环状构造、地层界线、地质体界线、地震带界线、矿化蚀变带界线等.在作为线性体载体的众多图像数据源中,卫星影像是最为普及也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种.从卫星影像上获得线性体的传统方法是目视解译,其缺点是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非常耗费时间和金钱,解译结果的主观性太强等,因而人们迫切要求利用计算机将目视解译方法模拟成计算机的运算模型从而达到自动解译的目的,以满足从海量的卫星遥感影像中快速获取遥感信息的需求.本文以线性体的提取及利用为目标,采用卫星遥感影像,立足于融合方法、边缘提取方法、线性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几个关键点进行研究,所得的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

(1)提出WBS融合方法.基于Wrapping方法的离散曲波变换,提出了低频子带采用加权平均法、中间子带采用最大区域边缘信息度量法、高频子带采用替换法的多尺度融合策略.实验研究表明,WBS方法是一种适合噪声较为严重的遥感影像的融合方法,可以使融合影像在保证光谱保持度与其它流行方法相当的前提下,清晰度、综合质量、结构相似度等方面均远远优于其它流行方法,与此同时,对噪声的消除效果明显.

(2)提出HSOD边缘提取方法.采用高斯高通滤波代替常用的低通滤波法,使边缘的识别度更高;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求阈值,实现了阈值的自动化设定,且强弱阈值结合的方法减少了边缘点的遗漏;经基于八连接通路的边缘连接方法使强弱边缘点信息得以有机结合,边缘信息更加准确、完整.实验研究表明,相较传统经典的边缘检测方法LoG、Sobel、Canny在不同图像复杂度和清晰度的影像上进行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目视还是定量评价的结果,HSOD方法均更佳.

(3)提出一种卫星遥感影像的自动化解译在地质方面的解决方案.基于线性体和地质异常场特征之间存在本质的关联关系,应用前述研究的线性体提取方法,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线性体提取结果在地学统计分析方面的应用模式,发展了比较完整的卫星遥感影像的自动化解译在地质方面的解决方案,并选择了新疆柯坪隆起和青海祁漫塔格虎头崖多金属矿田为研究区,对该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验证.

第二篇摘要范文: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很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水资源规划、管理和决策等方面.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并例举了几个GIS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实例.

第三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

丁文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地质学初创阶段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正是在丁文江、章鸿钊和翁文灏三人的带领下,中国的地质学在当时才率先跻身国际一流.他们三人在地质学基本理论的引进、地质学实际勘察和地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是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驱者.尤其是丁文江,他先后担任中国首个地质研究所和首个地质调查所的所长,他倡导、建立了地质研究班并培养出了中国地质学界最初的骨干力量——“十八罗汉”;他组织并参与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地质大勘察;他曾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研究院”总干事等等.丁文江是个涉猎极广并且能在多个领域做出骄人成绩的学者,但其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在地质学领域.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丁文江曾担任“淞沪总办”一职等原因,丁文江在目前国人心中,不仅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是知之者甚少.不仅普通人对其了解不多,现在很多地学界的人都不知道丁文江这个名字,即使知道,也不是作为地质学的泰斗级人物被大家认识,反而是作为“好人政府”的倡导者及军阀的“淞沪总办”这样的反面人物被介绍给大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一些学者曾掀起了一阵研究丁文江的热潮,但终究是昙花一现,时代,似乎遗忘了这位地质学大师.

笔者通过对关于丁文江的研究著作系统调研、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的局限性.现有的论文或专著以侧重介绍丁文江生平和科学成就的居多,多是从地球科学的某个分支或某几个分支单纯的列举丁先生的贡献,并对该分支或某几个分支进行简单的评价,有些论文集中讨论丁文江在“科玄论战”中的表现和作用,有些论文则对丁文江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进行论述等等,目前,很少有作者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贡献进行评述;2)缺少客观评价.对于丁文江这个有争议的民国时期人物,有人评价他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务实的科技工作者和爱国者,而有些人则说他是“好人政府”的维护者、“封建军阀”的走狗和共产主义的坚决反对者,对于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资料较少的做出实事求是、准确的总结和评价:3)很少深入涉及丁文江精神的内涵.丁文江精神的内涵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孜孜不倦的求学和工作精神;关于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思想,与国际学术界紧密合作的协作精神;为青年地质学子搭桥铺路的甘为人梯等精神.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丁文江在地质学及相关领域贡献进行评价的研究,作者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初期的杰出贡献,并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求还原历史的真实.

论文以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以下调研,获取大量原始资料:1)丁文江故乡(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调研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及学者,走访了丁文江的直系亲属,2)赴南京地质博物馆搜集民国时期与丁文江有关的原始资料;3)到北京国家地质图书馆补充搜集关于其创建中国首个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的相关资料.通过上述实地调研走访,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试图对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含:1)从丁文江自幼接受的良好中国传统教育以及在英国留学期间所受到的正规、坚实的地质学教育入手,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了丁文江在地层学,区域地质、地质图及其测量方法,矿床学、矿业及矿物,造山运动,工程地质方面的贡献;2)丁文江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地质学的相关领域,如再版《徐霞客游记》,编制《申报》地图,编写《梁启超年谱长编》、《爨文丛刻》、再版《天工开物》等方面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3)总结丁文江在担任“*研究院”总干事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贡献;4)对丁文江在地质学领域的贡献、担任“*研究院”总干事期间的贡献和他担任“淞沪总办”的历史事实进行评价.

围绕上述研究内容,在丰富的原始资料、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精神上,将其概括为“丁文江精神”:

1.开创精神

丁文江的开创精神体现在:1)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教学机构——地质研究所(1913.6-1916.7),开创了中国地质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中国首批地质专业人才.地质研究所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及外聘国内外导师等办学理念成为以后中国地质教育的蓝本;2)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对中国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和铁矿)的调查,新发现铁矿储量达1亿吨,指出全国的煤矿储量约有二百五十亿吨.

2.敬业爱国精神

丁文江对工作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注重野外地质考察,常亲自带队进行野外考察,登山必到峰头,移动必须步行.丁文江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后,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从英国返回中国,投身到中国地质勘察和教育事业中,丁文江在地质界创造了七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任地质教研机构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第一任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中国第一位只身远征边疆考察地质的地质学家,中国第一位进行煤田地质详测并拟定钻探计划的地质学家.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心,他认为拯救国家是地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道义责任,他勉励学生“不可以肉体*作为人生惟一之目的”,要以恢复民族的名誉为人生的乐趣.担任“淞沪总办”期间,收回上海会审公廨,从外国人手里收回中国的司法主权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

3.积极培育人才,甘为人梯的精神

1)积极聘请“海归”和“洋教授”来地质研究所授课,翁文灏(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就是海归的典型代表,先后聘请了几名洋教授来授课(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矿政司顾问)、德国地质学家梭尔格(原来在京师大学堂任教)和丁格兰(安特生的助手));2)注重人才培养,丁文江和翁文灏率先树立艰苦朴素、踏实能干、敢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把自己的知识毫不吝啬的传授给青年人;3)地质研究所的办学经验,给中国地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4.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术协作精神

学术协作精神体现在:1)积极聘请国际上知名的外国专家、教授来华教学与研究;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欧美学者直接对话;3)积极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最新地质学进展;4)积极向国外推荐中国留学生,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后备人才;5)敢于质疑西方权威,提出不同意见.

此外,笔者特别对丁文江担任“淞沪总办”的这段历史进行了再评价,以期澄清相关事实真相.笔者从丁文江出任“淞沪总办”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他在任时所做的实事即规划大上海和收回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虽然丁文江曾在孙传芳的手下做了八个月的“淞沪总办”,但不能据此认为他是与军阀“同流合污”,也不能忽略他在任时所做的实事.我们不能简单、武断的评价丁文江是“坏人”或“封建军阀的走狗”,而应看到他是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人,是当时军阀政府里面的好人和能人,属于鲁迅先生所赞扬的有“脊梁”的那类中国人.

“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这是丁文江最推崇的一首诗句,也是他不平凡一生的写照.他以身殉职在粤汉铁路沿线煤炭资源调查的途中,殉职在他毕生钟爱的地质考察的事业中.他的这种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忘我奋斗的精神迄今还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由于丁文江受自身阶级立场的局限,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错误观点是难免的,但是瑕不掩瑜,尊称他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开山大师是恰当的.

第四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模板: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空间不断向山区扩展,使得近年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寻求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从而对其进行更为有效控制和管理的现实途径.本文在这一领域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体系,完善和修正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阐明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目的、任务、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指出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可遵循“评价与管理目标的确定→已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滑坡地质灾害野外调查与监测→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管理”这样一个流程.

(2)明确提出了区域(性)滑坡地质灾害的概念,比较了滑坡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异同点,指出在进行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管理时既要兼顾单个灾害点,更要从区域上宏观把握,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结果只能是概略的综合.

(3)全面论述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认为:评价时应通过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将评价目标分划为子目标,对各子目标分别采用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更好地界定因素指标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孕育发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影响和作用强度在这个范围内的空间分异特征,定性分析方法可作为对定量数学模型必要的补充,危险性评价结果不仅要阐明危险性的高低,更要详细说明引起这些危险性的关键性因素.

(4)提出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现实途径,即评价可遵循“成因机制分析→亚区划分→敏感因子分析和定性分析推理→数学模型分析→综合评价”这样一个流程,并将这一流程很好地整合到了基于MAPGIS自主开发的“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的GIS系统(GHGIS)”中.

(5)完善和修正了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认为主动运用风险分析,至少会促使地质工作者更深入广泛地思考如何表达滑坡地质灾害固有的不确定性,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以危险性评价为基础的,但风险评价并不能替代危险性评价.

(6)描述了构成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的各个步骤的实现方法以及需当进行的地质方面的考虑,提出了危险性等级的概率表达方法,在无法获得充足的数据的情况下,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受灾体易损性分析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粗略的损失估计,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则宜以定性评价为主,认为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以及风险控制途径的选择不仅是成本/效益的权衡问题,还需要从地质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7)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因子综合量化乘积法”,并以四川省珙县为例进行了具体应用.基于对珙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的分析,将珙县境内发育的地质灾害分为岩溶塌陷、采矿诱发滑坡、采矿诱发崩塌、采矿诱发塌陷、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滑坡和崩塌等几种类型,采用因子综合量化乘积法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得出的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而且比以加权求和为实质的传统数学模型得出的结果更易于理解.粗略分析了珙县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进而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区域风险评估.实例研究表明论文提出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管理研究发展.

第五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怎么写: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强化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各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强有力的技术应用模式,从不同层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不同领域的运用,尤其是在结合当期水文地质的整体情况深入分析,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旨在从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对地理信息的相关要求,并从多方面整体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模式,更好的促进地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发展,实现其对水文地质的服务.

第六篇摘要范文: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情况研究

水文地质方面与工程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和相关的,水文地质方面勘查是工程地质方面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水文地质方面学的一项主要研讨内容是水文地质方面勘察,进行地下水勘察的目标,是为应用地下水资源或防备地下水灾所接纳的办法供应水文地质方面数据.人们对地下水资本的考察以及水文地质方面实验进行了非常简单的扼要的分析后发现,水文地质方面查询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普通划分为普查、初步勘察与具体勘察三个阶段,在水文地质方面查询的各个阶段中,共同进行水文地质方面测绘地下水动态观察以及地球物理勘察,以获得精度与各查询阶段相顺应的水文地质方面材料.

第七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文:MineSight软件在矿山地质方面的应用研究及意义

通过对Minesight软件在矿山地质方面的应用作了较全面的总结研究,并对该软件系统在提高矿山地质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

第八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格式: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中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分支学科.它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地质体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以研究地球和行星物质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本文对几种常用的精度比较高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从理论、实验技术、应用范围、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予以简要总结和介绍,期望为地质同行们提供有益的参考.所涉及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主要有U-Pb法、Ar-Ar法、Rb-Sr法、Sm-Nd法、Re-Os法、(U-Th)/He法等.①U-Pb法:是最早用来测定地质年龄的放射性方法之一,也是国内目前最重要的同位素测年方法.近10年来,近乎完美的锆石微区U-Pb年龄测定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其应用领域仍在进一步扩展中.②Ar-Ar法:已经成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a.测量的时间域较宽,最老可到3800 Ma(月岩年龄),最年轻可测到千年级(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年龄),b.测量对象广泛,原则上,所有的含钾矿物、岩石都可以用作Ar-Ar法同位素测年,甚至含有微量钾盐包裹体的非钾矿物如石英、闪锌矿等也有成功测定出Ar-Ar年龄的报道,c.独特的分步加热技术和内部组分的Ar同位素相关图处理技术不仅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年龄,还可以揭示被测定对象所经历的多期地质演化信息,d.和激光技术配套可以直接在岩石光片上寻找待测矿物进行微区(几十微米—几百微米)Ar-Ar测年,从而能够获得变质岩P-T-t轨迹研究中最精确的时间信息,e.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所有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中都有应用,f.是矿床年代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g.是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的支柱技术.Ar-Ar法测年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分析技术复杂导致其成本高、分析周期长.其次中子参数测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样品年龄测定的准确性.核反冲效应会导致极细粒的粘土矿物Ar-Ar年龄结果偏高.对于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古老变质岩样品,由于可能存在K和Ar的自然扩散作用或后期变质、变形等多因素的扰动作用,用Ar-Ar法很难测出早期的变质事件年龄.③Rb-Sr法: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方法,利用等时线技术可以测定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和某些沉积岩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在用Rb-Sr同位素系统测定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年龄时,如果岩石迅速冷却,无论用全岩等时线法或矿物等时线法得到的年龄都可能是岩石的形成年龄.对于变质岩,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一般代表岩石遭受最后一次强变质热事件Sr同位素均一化时间.对于沉积岩,可以利用Rb-Sr法测定成岩自生矿物年龄.对于金属矿床,可以用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确定矿床的形成时间.通过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形成的矿物的Rb-Sr年龄测定,可以限定构造形成时间.Rb-Sr法最大缺点是,由于Rb的流动性,极易形成开放系统,从而得到不正确的年龄.此外,还经常受到假等时线的困扰.④Sm-Nd法:由于Sm-Nd体系的保存性能良好,抗蚀变和变质作用的能力较强,因此Sm-Nd法年龄能代表原岩生成的时间和反映成岩物质源区的特性.对于基性岩、超基性岩,对太古宙古老岩石,Sm-Nd等时线法是较好的测年方法.Sm-Nd模式年龄代表地壳岩石从CHUR地幔源中分异出来的时间,利用碎屑沉积岩的模式年龄可以鉴别沉积物的源区,判断岩石形成构造背景,了解其物源区存留地壳的平均年龄,揭示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等.其缺点是由于Sm、Nd地球化学性质的类似,地质作用过程中难以发生相互分离,Sm、Nd在岩石中的比值变化范围就很小,给Sm-Nd等时线法测年带来了困扰,有时不能给出正确可信的年龄.⑤Re-Os法:是目前能够直接测定金属矿床矿化年龄的唯一成熟方法.但在实验技术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a.近年来发现有些金属矿床辉钼矿的Re-Os年龄高于其赋矿围岩的年龄,原因不明,b.黄铁矿等多数硫化物矿物含Re量很低,并含有一定程度的普通Os,对样品化学制备过程中低本底的要求很高,一般实验室难以达到,普通Os也难以准确扣除,c.后期的热液活动有时可以使Os同位素发生重置,因此,金属硫化物Re-Os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⑥(U-Th)/He法:(U-Th)/He同位素系统的优势是其封闭温度是已有同位素体系中最低的,能够记录地质体经历较低温度范围的时代与温度信息.该方法在矿床年代学研究中也具有可观应用前景.其不足之处是因为封闭温度很低,在用于地质体定年时要特别关注冷却速率和再加热作用的影响.

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质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地质方面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第九篇地质方面论文摘要: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

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整个地质工作的基础,事关国家资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生态管护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形势变化的影响,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科学发展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十一世纪前三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大转折、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高瞻远瞩,顺应国际大趋势,依托高技术,多学科综合研究、探索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地球科学难题.为此,地质调查工作驱动机制必须由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的领域需要不断拓宽.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本论文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在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理论创新、指标构建、预测模型、战略设计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对地质调查需求变化、国内外对比、现状与问题、队伍能力建设等专题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研究提出中国地质调查的发展途径与战略选择,包括业务发展、队伍发展、体制机制等战略重点及相关政策措施建议.论文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一)通过地质调查常态需求论、地质调查公共产品论、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等理论分析,揭示了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地质和经济规律,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为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1)地质工作需求可以分为常态需求和非常态需求.一般情况下,地质调查需求表现为常态需求.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具有长期稳定性,地质调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永久性基础支撑作用.(2)地质调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含准公共地质产品)和公益服务.公共产品存在市场失灵,采取政府提供的方式具有高效率,因此地质调查工作是需要国家财政出资的公益性工作,其工作内容由国家需要决定,经费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公共地质产品应当采用公共生产的方式,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支专门的,一定规模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才能高效率、可持续地提供公共地质产品和服务.地质调查具有常态需求,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建立有稳定国家财政资金保障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提供了理论依据.(3)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地调局的定位应当是集调查、科研、服务于一身.

(二)论述地质调查发展现状和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逐步分开运行.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年7月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一批重大专项,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基础性支撑和保障作用.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基本形成,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与资料信息服务迈出重要步伐,地质调查“走出去”初见成效.*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基本建立.面对新形势,地质调查工作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存在八个方面问题:一是基础地质工作薄弱,严重影响了矿产勘查、社会服务、海洋权益的维护和大地质事业的发展;二是集中统一的地质调查管理体制、*地方协调运行的机制没有形成;三是地质调查持续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四是地质调查投入的快速增长对现有工作体系提出新挑战,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五是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六是激励约束机制欠缺;七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滞后.队伍规模过小、结构欠合理,队伍能力亟待提高,野外一线地质调查人才急缺;八是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有待进一步建实建强等.

(三)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局的发展趋势.国外地质调查机构经过重组与调整之后,世界地质调查及机构发展的基本态势有如下特点:一是地质调查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二是地质工作的技术于段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是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注重社区服务;四是服务对象日趋广泛,采用个性化服务;五是重视信息机构,强调信息服务质量;六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七是机构实现精简合并.

(四)开展了我国地调局与国外发达国家地调机构的对比,并根据其中的重要指标研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目标.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国外发达国家地调机构存在差距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调查信息化水平不高,服务效果欠佳,服务能力不足:二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总体水平不高;三是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地质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地质科技创新基地不是很完善,至今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四是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五是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等.

(五)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及预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地质调查需求重点不同.根据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工作演变历程可知,随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山工业化初期——中、后期——后工业化阶段演变,地质调查工作也由资源型——资源环境型——社会服务型演变.我国地质调查需求发展趋势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造成能源资源保障问题凸显,多元投入,国内矿产勘查投入将持续保持高水平.矿产地质调查评价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二是环境地质调查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三是基础地质调查需求稳定增长.四是地质调查需求相继出现新领域.五是资源利用方法和技术水平需求提高.六是地质调查社会服务功能发生变化,对服务水平需求明显提高.

(六)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

中国地质调查局使命是以地球系统为调查研究主要对象,不断创新地质调查成果和地学知识,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基础知识和地学信息的需要.主要职责任务是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为战略性矿产勘查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地质基础依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地球系统为调查研究对象,不断提高地质调查程度,提升地球科学研究和认知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基础支撑和公益服务,持续创造社会效益.把地调局建成国家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地学服务中心,争创一流成果、一流服务、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的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

论文具有以下主要创新之处:

(1)在研究提出了常态需求论、地质调查公共产品论、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规律和经济规律,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建立了适合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预测模型,对地质调查需求进行了定量预测,在具体预测需求上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基数结构比例增长法,即以2009年实际投入为基数,确定各结构年度增长比例,再测算到2020年的总需求;二是地质项目概算法,即按照预计需要完成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再把任务进行分解,最后用概算费用标准具体计算出总需求.综合预测结果:2011年到2020年地质调查常态需求平均每年90亿元.并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进行了定量预测,得出预测结论:如果不考虑整合行业队伍,*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为1.2-1.5万人;如果考虑整合行业队伍,*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为1.7-2万人.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59032.html

(2)在研究并提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地质调查机构对比,找出差距,并构建了地质调查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影响地质调查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制度保障体系、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战略规划体系、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地质调查工作效果等6个指标为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形成17个二级指标.通过对地质调查科学发展二级指标的深入分析,比较系统地把握地质调查科学发展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从而正确认识地质调查科学发展的状况,为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3)研究提出中国地质调查的发展途径与核心业务体系战略选择,围绕业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第十篇摘要范文: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境内,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三国毗邻.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保存系统完整、分布集中,以喀纳斯湖、第四纪冰川地貌和河湾景观为特色,是距今约二百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经由构造、冰川、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新疆是我国地质遗迹景观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与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相比,新疆地质公园的建设还很不足.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是新疆最早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成为新疆的龙头景区.但是,在喀纳斯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地质公园的保护、科普和旅游开发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缺少从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严重的制约了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论文选择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研究,对于促进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促进新疆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地质公园的建设,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建立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体系,重点研究了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成因演化,开展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对比分析与定性、定量评价;第三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园“保护、科普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PST模式).

通过上述系统的综合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

(1)首次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地质背景.喀纳斯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前第四纪地质时期,是地质遗迹景观的物质基础和构造格架形成的阶段;第二阶段,第四纪地质时期,是地质遗迹景观最终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新构造运动、第四纪冰川作用、流水作用,共同构成了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动力.

(2)运用最新的旅游地学理论和地质公园研究成果,提出了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方案,将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7大类26类61亚类.并运用这一分类方案,将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5大类12类21亚类310余处景观,并进一步组合为湖泊景观、冰川地貌和河流景观3类共4个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带,首次建立了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体系.

(3)从地质遗迹景观的角度,深入、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湖地质遗迹景观的湖泊地貌形态、水位水体和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喀纳斯湖形成的地质条件,首次建立了公园“构造-冰川-湖泊”的地质遗迹景观演化体系,分析了地质遗迹景观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认为新构造运动自始至终控制着湖泊的发展和演化,湖泊的形成起源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古阿尔泰山准平原的解体,在中更新世多次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的共同作用)的塑造下,于晚更新世形成了喀纳斯湖.湖泊形成后继续发展演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形成了今天的形态,并且湖盆的断陷作用还在持续,湖泊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4)从地质遗迹景观的角度,按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缘地貌,系统的描述了公园内的冰川地貌特征,并首次对地质公园内的57处冰斗、63处冰川湖泊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将地质公园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三期:中更新世的倒数第三冰期;晚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二冰期;以及晚更新世末的末次冰期(喀纳斯冰期),其中末次冰期又划分为两个阶段:早阶段和晚阶段.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5)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国内外对比,对比认为,公园喀纳斯湖是我国第二深的淡水湖,第四纪冰川地貌代表了亚洲阿尔泰山地独特的地质风景,是世界中高纬度内的大陆性山岳冰川地貌的典型代表.在此基础上,首次从保护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三个方面,对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建立了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体系,评价确定出公园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群)93处,其中2处为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6处为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

(6)在对喀纳斯地质公园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和喀纳斯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地质公园的“保护、科普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PST模式),包括3项系统10大工程6项保障措施.三大系统是相互作用、有机组合的,其中,保护是前提、科普是基础、旅游开发是保障.

该文是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地质方面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地质钻探技师论文选题 地质钻探技师论文标题如何定
[2] 比较好写的地质学术论文题目 地质学术论文题目如何定
[3] 新颖的地理地质论文选题 地理地质论文题目如何定
《地质方面论文摘要怎么写 地质方面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地质方面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