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戏剧论文摘要怎么写 戏剧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戏剧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7

戏剧论文范文

戏剧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国外戏剧翻译研究的发展及流变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戏剧本质体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
  3. 第三篇戏剧论文摘要: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
  4. 第四篇戏剧论文摘要模板:团队中的关系、迎合与职业成功——基于戏剧理论的解释框架
  5. 第五篇戏剧论文摘要怎么写: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6. 第六篇摘要范文: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汪译《牡丹亭》为例
  7. 第七篇戏剧论文摘要范文: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
  8. 第八篇戏剧论文摘要格式:戏剧翻译研究述评
  9. 第九篇戏剧论文摘要: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100篇】免费戏剧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戏剧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戏剧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国外戏剧翻译研究的发展及流变

本文集中探讨戏剧翻译研究在国外的发展情况.一直以来,戏剧翻译研究主要围绕",可演出性",这一中心进行.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戏剧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研究视角日渐丰富.但总的来说,戏剧翻译研究呈现比较混乱的局面,导致其仍处于边缘地位.要改变现状,必须对其重新进行合理定位.

第二篇摘要范文:戏剧本质体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

与同时期的其他文体相比,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作品的积累较为薄弱,这与现代剧作家对戏剧本质总体把握的某种歧误有着密切关系.戏剧的本质特性在于情节构思、人物刻画及表演形态等方面的合理炫张.中国现代戏剧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批判,初步形成了以文学性取代戏剧性的体认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经典化的进程.此后,在艺术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现代戏剧通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合理炫张逐步走向经典化.然而,以曹禺关于《雷雨》",太像戏",的反思为代表,对中国现代戏剧本质的科学认知再次遭受挫折,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合理炫张在理论上面临着被错误搁置的命运,中国现代戏剧进一步经典化的运作由此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篇戏剧论文摘要: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

中国戏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牡丹亭》因其浓艳华丽的语言、恍惚迷离的情节、宏大辉煌的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成为英美文化系统译介中国戏剧典籍的代表.在近280多年的中国戏剧典籍“西渐”过程中,诸多汉学家和华裔学者如艾克顿、张心沧、翟楚/翟文伯、白之、宇文所安等人为中国戏剧典籍及《牡丹亭》的英译和对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在诸多国家翻译文化工程推动之下,中国戏剧典籍迎来了对外译介的黄金时节,《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许明等国内译者的新译本竞相涌现.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不同版本、类别的英译本已逾二十余种.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具有“单一性”、“规定性”、“分散性”的显著特征.研究者多从语文学模式出发,提出中国戏剧典籍“应该”如何翻译,而对作为跨文化交际意义而存在的戏剧典籍英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机构、市场、形式库、消费者等各种制约因素、尤其是译本在目地语系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多有忽略.这与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跨文化特性大相抵牾,也与当前《牡丹亭》的英译盛况及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格格不入.因此,本文拟以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理论、译介学、佐哈尔文化构建论为基础,以翻译规范、创造性叛逆、赞助者、诗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为切入点,在中英文学、文化系统之下客观考察、描述《牡丹亭》英译过程中的翻译、传播、影响等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和其他翻译文化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

研究表明,在中国戏剧典籍《牡丹亭》“西渐”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汉学家、华裔学者“译入”模式和国内学者“译出”模式,而且两种模式产出文本的最终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是英美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文化构建需求而对中国戏剧典籍进行的主动式译介.后者是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于复兴中华文化、改变中国国家形象为目的,译者主体与国家意志相结合之后,面向英美文化系统的一种推介方式.

在第一种模式之下,身处英美文化系统之下的译者能够协调自身翻译活动与目标语机构、读者、市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以适应本土意识形态、诗学及文化形式库调整的需求.其翻译规范由面向译语系统的可接受性原则转向面向原语系统的充分性原则,最后定格在以译者为中心、充分性与可接受性有机结合的规范之下.尽管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翻译风格不尽相同,但在唱词/诗文、双关/暗讽等文字游戏、个性化语言、文化意象这些关键要素的处理上,他们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尊重原文唱腔和诗词的格律和形式,但绝不因韵损义,而是以英语自由诗灵活多变的诗行、大致相仿的节律来翻译原文的内容和神采,必要时,辅之以扼要的注释来解释文中带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在处理双关/暗讽等文字游戏和个性化的语言时,译者首选的策略是在原文语义框架内创造性的再现原文的表达效果,并以地道的语言将不同人物的语域特征加以区分;在对待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他们采取的是尊重而非清洗的态度.其文本接受对象,也由普通的英语大众读者转向具有汉语语言和文学教育背景的专业读者.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翻译策略、外部影响因素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文本在流通渠道和象征性资本再生产领域的表现各不相同.艾克顿、翟氏父子译本逐渐被边缘化,而白之、宇文所安、张心沧的译本则得到了英美文化系统读者的青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白之译本在目的语市场、机构、读者等因素的推动之下,逐渐融入英美文化汉语文学教育体系,最终改变了目的语汉语戏剧文学形式库的构成.此外,白之所译《牡丹亭》还不断被收入专业人士所编各类中国文学选集、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工具书之中,实现了“经典化”,成为英美文化系统大中院校学生反复阅读的对象.就效果而论,白之《牡丹亭》译本的经典化不仅推动了《牡丹亭》在英美文化系统内的进一步传播和美国本土的文学创作,还对后续的文本生产、流通方式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第二种模式生产的译本实际上出于原语文化建构的需求,对目的语文化形式库的一种的“规划”或“干涉”.在经历个人与国家意志结合的两种方式变革之后,在国家政治和文化需求或明或暗的影响之下,国内译者采用或选译、或编译或全译的方式,实现了《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其翻译规范由面向译语系统的可接受性原则转向面向原语系统的充分性原则,最终定格在面向原语系统为主、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规范之下.在杨氏夫妇早期的《牡丹亭》对外译介过程中,为英语读者计,译者对原文的戏剧形式、内容、文学意象、典故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语言现象都被进行了简化处理,且少有注释.在唱词诗文的翻译上,译者不拘于原文的韵律和形式,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了对译.当20世纪90年代张光前英译《牡丹亭》时,译者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在唱词和诗文的翻译上,译者采用素体诗英译的策略,并试图保留原文的节奏、韵律甚至是原文的分行方式.而2000之后出现的汪榕培、许渊冲/许明译本则从自身的翻译理念出发,对原文的戏剧诗学形式给予了较多关注.其翻译规范基本上服务于译者“传神达意”“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在唱词、诗文等关键点的翻译上,为了实现各自的翻译目标,三位译者都采取了多种方法来重塑原文的音韵和形式之美.但对原文韵律、形式的追求迫使译者不得不对原文诸多的语义信息、文学文化意象进行了抽象化、泛化、甚至是删节的处理.而且全剧55出,两类译文竟无一处英文注释对原文涉及到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解释.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信息的一种过滤,与英美文化系《牡丹亭》英译的主流翻译规范存在较大反差.当上述译文借国家之力进入英美文化体系之后,无论是在流通领域,还是在象征性资本的再生产渠道,它们都未得到目标语读者的充分肯定.以白之为代表的英美文化系统生产的《牡丹亭》译本仍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国内各译本目前仍然无奈的处于“边缘化”状态.

“经典化”与“边缘化”的强烈对比实际上言说了《牡丹亭》国家译介形式的失利.追根溯源,其原因主要在于《牡丹亭》对外推介行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对文学译介活动和英美文化系统《牡丹亭》译介现状认识的不足.从操作层面来看,国内译者不太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意向读者的错位也是其失利的重要根源.它对当下的中国戏剧典籍对外译介及中国文学“走出去”诸多翻译文化工程的启示在于:在启动某些翻译出版工程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学译介理念;在制定计划时,要广泛征求英语读者,尤其是以汉学家为代表的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而理清“译什么”和“为谁译”的问题.在“谁来译”这一问题上,《牡丹亭》英译这一个案再次清楚表明单纯依赖国内译者的努力实在是不明智之举,充分发挥西方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优势,中外合作才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在“如何译”这一问题上,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操作之前,客观细致分析具体文本的译介现状,从目的语市场和读者需求出发,超越归化和异化的藩篱,或编译、或选译、或全译,以灵活务实的方式将中国文学作品译入英美文化系统.当然,延伸、拓宽中国文学对外传播途径,开拓新的传播渠道,切实施行图书制作、出版、发行的“本土化”计划也是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第四篇戏剧论文摘要模板:团队中的关系、迎合与职业成功——基于戏剧理论的解释框架

本文以戏剧理论为基础,在688份问卷基础上,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了领导—下属",关系",作为角色规范对下属迎合行为与职业成功的影响.结果表明:(1)领导—下属",关系",作为角色规范对下属迎合行为有正向影响,(2)下属迎合行为对下属职业成长有正向影响,(3)来自领导的人际公平氛围作为戏剧前台,对领导—下属",关系",对下属迎合行为影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在高人际公平氛围下,领导—下属",关系",对下属迎合行为影响减弱,这就为领导管理实践过程中降低下属迎合行为提供了建议.本文将职业竞技场比拟成职业剧场,探讨了戏剧理论中员工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认为员工能够体会情景以及文化所传递的角色规范,并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才是个体职业成功的关键.

第五篇戏剧论文摘要怎么写: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戏剧研究确实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路向.回顾百年中国戏剧研究史,王国维的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吴梅的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的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典型地代表着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三种路向各有擅场,却又充满着",文学性",和",演剧性",的张力.由于现代学术体制的影响,以曲律、表演、剧场等为对象的演剧性研究渐趋边缘,而以历史考证和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性研究获得了众多知音,使王国维开创的以治经治子治史方法进行的",治曲",,最终居于主流地位.但20世纪的中国戏剧,包括京剧、话剧和地方戏曲,它们广受时代潮流、文化政治以及艺术生产机制的影响,单是",文学性",与",演剧性",的纠葛还不够,还必须添上政治史、思想史及社会史的",现代性",视野,方才使得作为学术领域的",中国戏剧研究",,充满各种变数,孕育无限生机.

戏剧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戏剧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戏剧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戏剧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第六篇摘要范文: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汪译《牡丹亭》为例

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有助于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汤显祖戏剧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客观全面地思考汤显祖戏剧文本的翻译行为和过程,及其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本文将借鉴法国叙事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内特提出的副文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以汪榕培教授英译的汤显祖戏剧《牡丹亭》为例,审视副文本因素与翻译活动、译作面貌和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副文本如何引导和影响译文读者感悟汤显祖戏剧作品的价值所在.

第七篇戏剧论文摘要范文: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

热闹——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直观感受.如果你无法用语言来确切地形容一出戏之精彩,那么就说它是“热闹”的,便足以让人理解.这个最简单不过的常用词,涵盖了传统戏剧乃至诸多传统民俗活动所蕴含的深刻命意.“热闹”、“闹热”其实一也.闹热性是戏剧的本质属性,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更有可能接近并揭示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71308.html

本文从中国传统戏剧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戏剧史分期的重新界定出发,主体共分六章,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闹热性与戏剧史的关系;再为闹热性与戏剧本体的关系;三是东亚戏剧的闹热性.前两点立足于中国传统戏剧,为第一至第五章;后一点是第六章,从比较戏剧学的视角出发,对东亚汉语文化圈中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传统戏剧之闹热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闹热性与戏剧史.闹热性与戏剧史的发展相统一,不仅随着传统戏剧的发生而出现,而且伴随其发展成熟而变化.闹热性是推动中国传统戏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戏剧经历了三个时期——原始宗教阶段、民俗演艺阶段、戏曲艺术阶段,完成了娱乐、艺术的两次转型,并呈现出顺序发展、辩证统一的三个形态——原始闹热性、民俗闹热性、戏曲闹热性.

闹热性与戏剧本体.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性具有普遍性特点,其不仅通过传统戏剧的不同形态与大量“闹”字戏得以呈现,而且还存在于仪式、民俗、节日、文本、舞台表演、观演传播、戏剧审美等诸多方面.可见,中国传统戏剧本体与闹热性是统一的.

东亚戏剧的闹热性.东亚各国文化“同源异流”、“同根异花”,其戏剧构成了东亚戏剧圈.由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闹热性亦是东亚戏剧的主要特征,但又各具特点.日本戏剧闹热性“退而其次”,仅存一隅;韩国戏剧闹热性原始与民俗混杂,形成独特的民俗闹热特征;越南戏剧闹热性则颇具民间性特点.

传统戏剧及其闹热性是中国人传统闹热生活的直接产物,集中彰显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映射出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本文对于传统戏剧闹热之系统全面研究,具有补白意义.其次,本文从戏剧史、文学史、文化史等角度,运用民俗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以求打开一个传统戏剧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因此亦具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此外,本文诸多的研究对象,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故而研究兼具实践意义.结语部分,笔者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的“回返”规律,这是对艺术规律的一次探索性发现,故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在“一纵一横”——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本体——两条线索上展开论述,而后又在东亚戏剧圈中“游走”一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性进行了全面发掘,并以此得出:闹热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属性.

第八篇戏剧论文摘要格式:戏剧翻译研究述评

本文评述了戏剧翻译研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布拉格学派和其他符号学家提出的戏剧符号学理论、戏剧翻译",可表演性",与",可读性",观点的理论分歧,以及戏剧翻译中文化融合的不同策略.文章认为,戏剧翻译的标准主要有赖于两个可变因素:涉及戏剧各符号系统的可表演性问题和文化移植的程度.

第九篇戏剧论文摘要: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

疾病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是个古老的话题.原始社会时期,疾病长期作为神的化身存在,代表着神灵对人的不满和惩罚.随着人们认知世界能力的增强,疾病的神秘性有所降低,然而,疾病的隐喻意义却并未消失,而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变迁而逐渐泛化,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学中的疾病从来就不会仅仅等同于医学中所指的疾病,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思维的印记,它的发展变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变成了承载社会文明、文化的载体,反映出作家同时代的社会风貌.近代以来,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社会的转型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发生抵触,滋生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心身造成难以愈合的伤痛.于是,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射,疾病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疾病既是作家诠释世界、表达情感体验的工具,反之也是人们解读社会风貌及作家创作意识的一条通道.哈罗德·,品特生长于二战时期,历经社会的转型动荡,作为犹太人后裔,他幼年时期便体验到了伦敦大轰炸等种种苦难,造成了他的心灵创伤及身份认同.荒诞派剧作家通常使用隐喻的表达手法展示心中的情感体验,既然品特被添列其中,那么以代表苦难的疾病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的伤痛体验恰是水到渠成.疾病作为一种人生处境,与它存在的社会环境相互映衬.对疾病的关注体现了品特敏锐的观察意识与观察能力,对疾病的理解与体验渗透在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借助于承载着各种社会文化的疾病,品特成功地展现了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宗教等文化状况,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展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疾病意识贯穿于品特的各类作品中,包括诗歌、散文和戏剧.然而,由于戏剧公认为他最主要的成就,因而本文的研究也以他的戏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医学理论作为划分基础,对品特戏剧中的疾病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运用了精神分析法、叙事学、福柯身体政治、隐喻修辞、戏剧美学等理论,从品特戏剧中疾病对于品特戏剧创作以及剧情本身的推动、对于隐喻意义的传达、对于荒诞戏剧诗学功能的达成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试图深入品特戏剧的肌理,探索其戏剧诗学的构建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正文部分细致地考察了品特的具有较多疾病叙述的17部戏剧包括《房间》、《生日晚会》、《看管人》、《归家》、《微痛》、《家的声音》、《背叛》、《情人》、《一种阿拉斯加》、《温室》、《月光》、《茶会》、《山地语言》、《送行酒》、《归于尘土》、《新世界秩序》、《精确》等,同时还考察了他的部分诗歌如《英国中部的新年》、《战争》等,以及他的部分散文例如《茶会》等.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

引言部分主要对品特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一个综合介绍,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并介绍了在研究分析品特戏剧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及作品的创新之处.这一部分意在为本文的生发进行阐释说明,并意图揭示全文的脉络概貌.

第一章首先展现了疾病叙述的演化变迁,并对品特戏剧中的众多的疾病进行了梳理,以医学理论为根据从生理疾病、精神疾病、损伤性疾病三个方面辨识剧作中的种种疾病,绘制出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图谱.品特戏剧中种类丰富的疾病让人深思其叙述动因,童年时代的品特经历了伦敦大轰炸,对于战争的残酷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作为犹太人后裔的身份认同,使得品特从小就体验到了社会的不公与生活的艰辛;嫉恶如仇的斗士性格更增加了他对弱小的同情以及对强权的愤恨.当然,疾病文学潮流尤其是同时代作家例如贝克特、卡夫卡等人对他的影响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上这些因素形成合力,驱动品特将疾病选作他的作品构件.从后经典叙事学的观点来看,作者、文本以及读者之间是一个交流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本身会产生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实现主题意义、强化人物塑造.品特戏剧中的疾病产生的不稳定性以及戏剧性生成所形成的张力,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疾病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的精心选取,有力地实现了主题意义的彰显.不仅如此,疾病叙述还推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物性格.

第二章指出品特的疾病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隐喻功能.在品特的剧作中,疾病之苦难往往垂青于少数族裔人群,他们失明、失聪、失语,甚至还遭受肢体伤残或是灭顶之灾,这当然可追根溯源至品特的少数族裔身份,也与当代泛滥的种族歧视现象密切相关,疾病隐喻着少数族裔在当代社会的苦难生活.在尼采看来,上帝已经死亡,而存在主义先哲海德格尔则对人的生存目的深感困惑,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失常才是现代人的正常状态,在这些特定认识的影响下,品特在他的戏剧中,展现出众多心理变态的畸形人,他们扭曲了传统的爱情观、亲情观、扭曲了传统*道德观,人们信仰缺失、精神颓废,这是一个极端异化的世界,传统的仁爱宗教观念被消解了.疾病产生于身体,是身体的不正常现象,因而疾病政治其实也是一种身体政治.在宏观政治中,疾病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品特的戏剧中发挥了控制、规训、惩罚等功能,持异见者被视为他者,受到迫害、肢体损伤甚至死亡,弱者在国家权力的施行中致病、致死,遭受无情的践踏,疾病展现了不相和谐的国家权力关系.在微观政治中,疾病作为一种话语策略,被患者和非患者双方所利用,或是为了隐藏真实的目的,或是为了结成同盟以争夺生活中的种种利益,演绎出一场场看不见硝烟、却也惊心动魄的微观政治斗争,疾病展现了病态的社会个人关系.在女性政治中,疾病只是作为一种表象存在,病与不病其实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在女性看似喜欢受*的变态心理背后,其实映射出品特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品特在他的剧作中还塑造出满目疮痍、肢体横陈的景象,这是残酷战争的威力与杰作,背后隐藏着作剧作家品特对战争的谴责与痛恨,也隐藏着他内心的伤痛.

第三章主要是对品特戏剧中疾病在构建荒诞诗学方面的功用进行了探讨.“不确定性”,以及“胁迫性”是品特戏剧的两个明显特征,是品特戏剧的核心风格.品特的戏剧不仅仅追求对白的韵律,还往往像诗歌一样只呈现意象,而不解释意象产生的原因.疾病强化了品特的“不确定性”这一戏剧特点,增加了文本的阐释可能.而疾病与生俱来的苦痛感觉,以及它存在的普遍性,再加上品特剧作中的疾病与暴力联姻,往往形成于暴力,同时又因为疾病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强化了品特戏剧的胁迫性.审丑就是审美,对丑的张扬产生了讽刺效果,疾病是人的非正常状态,而荒诞则是社会的不正常状态,对于作为“丑”的疾病的张扬展现了社会的荒诞,助力于品特实现讽刺社会现实的目的.疾病在达成品特的戏剧性、形成戏剧张力上功不可没,戏剧性的生成宣泄了观众的情感,也是剧作家品特对于他者地位的自我宣泄.

文章最后是结语部分.通过研究发现,疾病是剧作家品特对于生活的强烈心理体验,在构建品特的戏剧诗学方面作用显著,是品特戏剧中表现形式最为丰富、象征意义最为广泛、表达力最强、最为活跃的元素之一.而疾病的丰富性、暴力性、政治隐喻性等因素又使得品特的疾病应用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独树一帜,既突出了品特的个人风格,又丰富了荒诞戏剧的建构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疾病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品特的疾病叙述映衬出社会的现实状况.如果说早期的传统剧作家认为戏剧能够进行道德教化,那么现代剧作家们则认为戏剧能够探寻或是指出人类的复杂性进而治疗自身或观众的心灵疾病,因而,疾病叙述在助力品特抒发自身情感体验的同时,客观上还起到了“揭示病痛、疗救众生”的效用,反映了剧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及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

第十篇摘要范文: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

教育戏剧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教育戏剧发源于英美,在西方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刚刚起步,其当前发展最现实的切入点应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戏剧教学法的培训以及面向师范生的",教育戏剧课",.

这是一篇与戏剧论文摘要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摘要范文资料.

戏剧引用文献:

[1] 关于戏剧表演的论文题目 戏剧表演论文标题怎么定
[2] 最新戏剧戏曲论文选题参考 戏剧戏曲论文标题怎样定
[3] 容易写的戏剧影视文学论文选题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戏剧论文摘要怎么写 戏剧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戏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