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参考 急诊科医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急诊科医生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5

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参考: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关系的模型研究
  2. 第二篇急诊科医生论文样文: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研究
  3. 第三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模板:广州市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研究
  4. 第四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例:深圳市急救死亡患者情况及影响救治因素的调查研究
  5. 第五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格式: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

★100篇免费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急诊科医生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参考: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关系的模型研究

目的: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是维护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主要依托力量.有效调动医务人员工作士气是增强公立医疗机构主体地位,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其中对医生的激励更是尤为关键.但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体制失范,当前医生群体的工作与情感状态及流失动态却令人担忧,如工作不满意程度上升、心理倦怠现象日趋严重、离职甚至弃医形势严峻等,这对医生本人的身心健康、服务质量和医患关系都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国内已有关于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或离职的研究大多属于理论论述或典型调查,专门针对公立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较少,而关于这三个工作态度概念之间整体结构关系的系统化研究更是处于空白.此外,现有研究多半直接采纳国外相关成熟量表作为工具,缺少中国医生的特色元素;在研究方法上以统计描述、简单推断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为主,对混杂因素和测量误差的控制不足.

鉴于此,我们开展本项调查研究,目的是立足于医方视角,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自行编制更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医改进程中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态度的流行现状、分布差异与存在的问题,检验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之间的影响路径关系,致力于构建三者综合潜在结构模型,同时挖掘有关作用因素的深层次原因与机制,并预测未来医生工作态度的情景发展模式,最终提出增强医生工作士气和稳定性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或机构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改善医生工作环境,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方法:本课题采用理论逻辑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描述性分析与解释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现状分析与未来情景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具体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归纳方法构建指导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再根据研究目标将该架构演绎成具体假设,进行理论检验.

定量问卷调查:在参考相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访谈、专家咨询及预调查等程序,自行编制《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问卷》作为工具,以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为对象开展横断面现况调查.选择综合经济实力和医疗事业发展处于国内中等水平的湖北省为调查现场,根据测算所需样本量(1445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技术,于2010年3-4月在武汉、十堰、荆门三样本市67家公立医疗机构(9家*、18家二级、40家一级)中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由被抽中医生自填后回收问卷1497份(93.56%),有效问卷1451份(96.93%).借助SPSS16.0及AMOS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描述性分析(均数、标准差、构成比)、单因素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混合线性模型、一般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

定性访谈调查:个人深入访谈对象包括医生、机构管理者、卫生行政部门人员三方.根据不同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访谈提纲,运用一定的访谈技巧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一共深入访谈了24位临床医生(每个样本市中每级医疗机构2-3位)、14位医疗机构管理者和7位卫生行政部门官员.专题小组讨论主要针对医生进行,在每个样本地区各级机构中进行1组讨论,共完成9次小组讨论,并注重对访谈过程的质量控制.通过阅读过录文本、编码、属性(主题)归类等步骤整理和解读访谈资料,为进一步解释定量研究结果关系及探寻有关影响因素的深层次原因及未来情景预测提供信息.定性访谈调查开展时间为2010年10-11月.

情景预测(政策)分析:根据定量与定性的研究结果,识别出影响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态度的关键事件,结合知情人访谈对这些关键权变要素的变化作政策分析与趋势判断,基于一定的组合方式构建出未来(5年)医生工作态度的情景发展模式,并选择最有可能发生的情景状态.

结果:(1)调查人群基本特征:男性占多数(66.2%),平均年龄35.3岁,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77.7%),受教育水平以本科居多(54.2%),76.3%的医生职称为主治医师及以下,其中无职称者占11.3%,内外科医生共占54.7%,妇产科与儿科医生分别占9.1%和3.4%,医技科室医生占11.2%,医生收入在1001-2000元最多(37.0%),其次为2001-3000元(29.6%),82.2%的医生为正式在编.*机构594.人,二级机构489人,一级机构368人.

(2)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医生工作本身满意度包含工作匹配、职业特征和工作自主权3个要素(58.79%),医生工作内部环境满意度包含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和支持系统3个要素(60.38%),医生工作回报满意度包含薪酬奖励和内在发展2个要素(61.83%),医生组织管理满意度包含制度建设和领导行为2个要素(63.86%),医生社会执业环境满意度包含宏观政策、社会舆论和医患关系3个要素(62.79%);医生职业倦怠包含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3个要素(57.33%);医生离职意向包含离职意向1个要素(65.17%).

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医生工作满意度简化五因素模型Model A2',(13个指标)能够被样本数据支持(GFI等于0.933, RMSEA等于0.075, RMR等于0.024),二阶测量模型Model A3拟合效果并未显著变差(⊿CMIN等于10.163,⊿DF等于5,P>,0.05),医生职业倦怠调整三因素模型Model B2 (11个指标)达到拟合标准(GFI等于0.965,RMSEA等于0.068, RMR等于0.047),二阶测量模型Model B3与之为等值模型.医生离职意向单因素测量模型ModelC(3个指标)为饱和模型.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10、0.848、0.766,医生工作满意度各维度的Cronbach',sα位于0.798.~0.924之间,医生职业倦怠各维度的Cronbach',sα都在0.75以上

(3)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态度现状:医生工作总体满意度均分为2.98,工作本身满意度(3.61)得分较高,社会执业环境满意度(2.62)与工作回报满意度(2.64)得分较低,而对职业特征与领导行为要素的满意度也较低.来自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医生在工作本身满意度、组织管理满意度及执业环境满意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同级别机构的医生在工作内部环境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社会执业环境满意度和工作总体满意度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医生情感耗竭(3.45)和人格解体(3.56)得分较高,而在成就感低落(2.18)上心理体验较小,在这三个维度上倦怠检出率分别为67.0%、68.6%和5.8%.医生职业整体倦怠的分布为:重度倦怠(3.2%)、中度倦怠(48.2%)、轻度倦怠(35.4%)和零度倦怠(13.2%).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不同级别机构的医生之间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职业整体倦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级机构医生成就感低落相对较高.医生离职意向的均分略超过中值强度(3.18),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医生在离职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不同级别机构的医生之间离职意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人口社会学因素简单效应分析:性别因素在社会执业环境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因素在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及总体满意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趋势;受教育水平因素在工作内部环境和社会执业环境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称因素在工作本身、工作内部环境、工作回报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主治医师的工作满意度最低;科室因素在工作本身和社会执业环境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月平均收入因素在工作回报、社会执业环境和总体满意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除了工作本身满意度外,聘用形式因素在其它维度和总体满意度上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非正式编制医生高于正式编者.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职称、科室及聘用形式的医生在情感耗竭与人格解体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婚姻状况以外,在其它人口社会学因素上医生成就感低落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此外,不同性别、年龄及月平均收入的医生之间离职意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在控制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职称、月平均收入、聘用形式变量的情况下,领导行为(0.310)、工作匹配(0.231)、薪酬奖励(0.196)、制度建设(0.183)、医患关系(0.144)、工作条件(0.092)、宏观政策(0.085)和工作自主(0.084)是医生工作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决定因素,但这4项人口社会学因素均不再显著.混合模型随机效应中代表机构差异的估计值(即uoi方差)为0.0013(P等于0.571),显示不存在数据聚集性.

在固定了人口社会学变量的情况下,工作本身满意度(-0.166)、工作回报满意度(-0.084)和执业环境满意度(-0.096)对医生情感耗竭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R2等于0.350),职称、科室变量仍显著;工作本身满意度(-0.056)、工作回报满意度(-0.150)和执业环境满意度(-0.319)对医生人格解体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R2等于0.511),年龄、受教育水平、职称、科室变量仍显著;工作本身满意度(-0.355)对医生成就感低落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R2等于0.398),婚姻状况、职称变量仍显著.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Model H3显示:工作本身满意度(OR等于0.687)、工作回报满意度(OR等于0.709)和执业环境满意度(OR等于0.475)对医生整体职业倦怠具有显著影响,科室变量仍显著,聘用形式则变为不显著;此外,科室与工作总体满意度之间对职业整体倦怠存在交互作用(Model H4).

在控制了人口社会学变量的情况下,工作本身满意度(-0.060)、工作内部环境满意度(-0.075)、工作回报满意度(-0.084)与组织管理满意度(-0.142)对医生离职意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R2等于0.297);当纳入职业倦怠后(R2等于0.412),情感耗竭(0.135)对医生离职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年龄变量仍显著,但工作本身满意度不再显著(P等于0.055),工作回报满意度(-0.073)的参数估计值变小.此外,模型Model K4结果显示(R2等于0.456):工作总体满意度(-0.193)、工作易获性(-0.642,高易获为对照)对医生离职意向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进一步由Model K6(R2等于0.468)得出这二者之间及年龄与工作总体满意度之间还存在交互作用,医生职业整体倦怠对离职意向则存在显著正向影响(0.189).

(6)结构方程潜在模型Model R表明:医生工作满意度(γ11等于-0.70)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直接效应(*C等于0.62),工作满意度(γ21等于-0.32)和职业倦怠(β21等于0.18)对离职意向具有显著直接效应(*C等于0.47),而工作满意度通过职业倦怠还对离职意向产生一定的间接效应(-0.70×,0.18等于-0.13,P<,0.01).无论在总样本、还是不同地区的单个样本上,模型整体拟合度都基本达到可接受水平且差异较小(总样本:GFI等于0.908, RMR等于0.053, RMSEA等于0.087).由多样本恒等性模型检验显示,三个不同地区的样本在因素载荷参数(△x2等于21.528,ADF等于16,P>,0.05)与结构路径系数(△x2等于14.207,△DF等于6,P>,0.05)上满足等同性,但在结构协方差、解释误差协方差与测量误差协方差上不恒等(P<,0.05).

(7)医生离职与留职原因的定性调查:共13位(13/69等于18.84%)医生回答表示“曾经有过离开想法或正在考虑”,其中10位(76.92%)医生提到医院管理制度及领导方面,9位(69.23%)医生提到机构薪酬、福利待遇方面较差,其次是职业上升发展空间受限(7,53.85%).关于“目前仍留在本机构工作”的原因:有41位(41/69等于59.42%)医生认为工作比较有保障,27位(39.13%)表示单位收入和工作条件还可以,24位(34.78%)提到当前新工作不好找的因素.

(8)医生工作态度情景预测分析:机构领导的管理能力、收入水平与分配合理性、工作属性优化与职业发展、政府责任承担及执业环境改善是影响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态度的4项关键事件.在政策分析基础上进行情景模式构建:乐观情景(其余不变、至少2项趋好);缓慢改善情景(其余不变、1项趋好;或2项趋好、1项趋差);维持现状情景(4项均不变;或1项趋好、1项趋差);悲观情景(3项不变、1项趋差;或2项趋差).经专家综合预测,这四类情景的发生概率分别为0.17、0.42、0.31、0.10.

结论:

①经多样本交叉检验,本研究编制的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问卷信度、效度符合心理学的测量要求,经修订后具备在医生群体中推广使用的价值,

②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士气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乐观;工作稳定性不足,但没有预期那么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不同级别机构的医生工作态度存在一定差异,但分布不具有完全一致性,且不足以解释相互关系,

③与个体属性因素相比,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总体满意度主要受外部情景属性要素的决定作用,31~40岁年龄段、中级职称的医生是最不满意群体.相对而言,医生对组织管理的满意度与工作总体满意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④妇产科、儿科与急诊科医生产生职业倦怠的风险相对较高,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与社会执业环境满意度的提高能够降低医生职业倦怠,且科室因素对医生工作总体满意度与职业整体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⑤医生离职意向受个体因素、对工作与组织的态度因素和外部市场条件因素的共同影响.男性、31-40岁的医生离职意向较高,医生情感耗竭作为工作本身满意度、工作回报满意度与离职意向之间的*变量而存在,年龄、工作的易获性对医生工作总体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⑥作为综合性的潜在概念,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职业倦怠对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产生部分的*效应,结合结论⑤,本研究认为该效应很可能主要来源于其情感耗竭维度,且该模型关系敏感性较低,

⑦机构领导的管理能力及政策水平、收入水平与分配合理性、工作属性优化与职业发展、政府责任的承担及执业环境改善是影响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态度的关键性事件,属应优先解决的问题,未来可能出现4类情景模式,在现有制度安排下,预测以缓慢改善或维持现状可能性较大,需加大政策干预力度.

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急诊科医生文章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急诊科医生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选题

政策建议:①政府宏观层面:科学核准技术劳务价值,整体提高医生收入待遇标准;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减轻医生职业风险的压力;提高公立医疗机构领导的职

第二篇急诊科医生论文样文: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研究

研究目的制定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研究内容

1、*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科室配置标准,

2、*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各科室医生和护士配置标准,

3、*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各类卫生人员配置标准.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关键人咨询法,

3、现场调查,

4、集中分析法.

研究结果

1、不同城市间,深圳市卫技人员构成比为80.46%,后勤人员构成比11.07%,均排名第一,管理人员构成比5.41%,是最后一位;其他技术人员构成比也是倒数第二位.在不同城市间卫技人员构成比的比较中,深圳市医生构成比39.68%是第一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比6.64%,是倒数第一位.深圳市医院医生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为14.172,排名第一;其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为1.072,排名倒数第二.

2、*综合医院的标准配置为:①临床-门急诊-内科系统;包括急诊科、门诊部等20个科室.②临床-门急诊-外科系统;包括心血管外科、胸外科等19个科室.③临床-住院-内科系统;包括ICU、儿科等17个科室.④临床-住院-外科系统;包括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等18个科室.⑤医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声影像科等15个科室.⑥行政职能科室包括保卫科、财务科等18个科室.

3、*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人员标准配置为:①某科应编医生数等于某科日均诊疗人次÷,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6小时÷,0.65.其中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因科室不同而不同.②某科应编管床医生数等于床位数×,标准床位使用率(93%)÷,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0.65.其中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3.0-10.2之间.③二线医生数等于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管床医生数,其中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内科为0.63,外科为0.58.④急诊科、门诊部、体检科、口腔科门诊科室标准医护比分别为:1:1.55-1.90、1:0.85-1.92、1:0.61-0.84、1:0.58-0.83.⑤住院科室护士人员配置以床护比的方式进行测算,其各科室标准床护比范围在0.3-2.7之间.

4、二级综合医院的标准配置为:①临床-门急诊-内科系统;包括急诊科、儿科等8个科室.②临床-门急诊-外科系统,包括骨科、耳鼻咽喉科等8个科室.③临床-住院-内科系统,包括骨科、泌尿外科等6个科室.⑤医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声影像科等9个科室.⑥行政职能科室设置标准为:保卫科、财务科等15个科室.

5、二级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人员标准配置为:①某科应编医生数公式同上.其中医生标准每小时诊疗人才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2.3-7.2人之间.②某科应编管床医生数公式同上.其中每医生标准分床位数因科室不同而不同,范围在3.0-10.1之间.③二线医生数等于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管床医生数,其中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比例标准内科为0.51,外科为0.43.④急诊科、门诊部、体检科、口腔科门诊科室标准医护比同上.⑤住院科室护士人员配置以床护比的方式进行测算,其各科室标准床护比范围在0.3-2.7之间.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83267.html

6、根据床位数计算各类医院各类卫生人员数:①*综合医院,其标准按门诊日均诊疗人次与床位比例在4.9:1制定,其行政管理占总编的5.2-6.7%,其他技术人员占总编的2.1-3.6%;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9.7-92.7%.②二级综合医院,其标准按门诊日均诊疗人次与床位比例分别按照6.1:1和10.7:1制定,在床位400以下的二级综合医院中,行政管理占总编的6.7-8.2%,其他技术占总编的2.4-3.9%;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7.9-90.9%;床位40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行政管理占总编的5.6-7.1%,其他技术占总编的2.9-4.4%;卫生技术人员占总编的88.5-91.5%.

7、根据工作量计算各类医院各类卫生人员数:①*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下的二级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的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范围分别为:33.7-43.1、21.5-30.7、25.2-33.4.②某医院应编急诊一线医生数等于某医院急诊日均诊疗人次÷,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0.65÷,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其中医生标准日均诊疗人次范围同上;各类综合医院的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分别为:0.330、0.299、0.338.③急诊二线医生数等于急诊一线医生数×,急诊二线医生与一线医生比例.其中*综合医院、床位400以上的急诊二线医生与一线医生比例分别为:0.607、0.463.④某医院健康检查应编医生数等于某医院健康检查人次÷,26.40÷,0.65.⑤各类综合医院的每管床医生标准分床数范围分别为:9.5-10.4、9.5-11.4、10.3-10.8.⑥某医院二线住院医生应编人数等于某医院管床医生应编人数×,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标准比例.其中各类综合医院的二线医生与管床医生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533-0.682、0.394-0.613、0.392-0.534.⑦某医院应编临床医生总数等于应编门诊白班医生数+应编急诊一线医生数+应编急诊二线医生数+应编管床医生数+应编住院二线医生数+应编健康检查医生数.某医院应编医生总数等于某医院应编临床医生总数÷,0.90.⑧某医院应编住院护士数等于床位数×,床位与住院护士的标准比例×,实际床位使用率÷,93%.各类综合医院的床位与住院护士的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488-0.711、0.354-0.443、0.369-0.506.某医院应编门诊护士数等于应编住院×,护士门诊护士与住院护士的比例.其中各类综合医院的护士门诊与住院护士的比例分别为:0.395、0.487、0.34.⑨某医院应编其他各类卫技人数等于临床医生数×,其他各类卫技人员与临床医生比例.各类综合医院的药剂人员与临床医生数的标准比例范围分别为:0.120-0.152、0.157-0.185、0.142-0.193;检验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085-0.110、0.146-0.191、0.082-0.106;其他医技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101-0.180、0.118-0.194、0.130-0.267;其他技术人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058-0.100、0.053-0.119、0.070-0.1658.

研究结论

1、深圳市卫生人员和卫技人员的配置与既往标准和其他地区的差异较大,不能完全参照既往标准和其他城市的情况进行深圳市卫生人员的配置,必须制定符合深圳实际的卫技人员配置标准.

2、深圳市医院门急诊病人和健康检查人次多,其每百门诊人员人次远远小于全国水平;深圳市医院每医生和护士承担住院病人人数较合理,各类医院有差异.

3、深圳市各类医院的工作效率不同,相对而言,*综合医院的工作效率最高.

4、深圳市各类医院的各类卫生人员的比例构成差异较大.

5、深圳市医院工作效率较高,全国所有省市中排名第10,必须根据效率系数对人员配置数量进行调整.

建议

1、增加门诊医生和医技人员配置,适当控制护士配置增长速度,控制药师配置比例,各类医院配置要“求同存异”.

2、医院人员的配置,应以工作量计算,将医生分为门诊白班医生、门诊急诊医生、门诊急诊二线医生、健康检查医生、管床医生、住院二线医生进行测算,护士分为住院护士和门诊护士,并且还应该考虑医院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才能使测算的结果科学、合理、可靠,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3、由于深圳市医院缺编过多,建议首先使用工作量的办法确定卫技人员数,逐渐补齐编制,然后考虑利用床位数计算卫技人员数.并且以范围的最小值来计算应编人员数,逐渐以范围的最大值配置工作人员.

4、编制应该优先考虑的人员依次是:高素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放射、超声、检验人员、其他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和药剂人员也很重要,考虑到可以替代性以及今后可能实行的“医药分家”,可以在护理和医技的关键岗位配置编制,其他技术人员在关键岗位配置编制即可.还有经批准设置的非常设岗位可以配置编制人员,如法医鉴定等等.

5、要以社会力量来办医院,而不是医院来办社会.争取逐步将可以外包业务做到“专业外包”,甚至可以将一些药房、部分检验科室等等做到“专业外包”,医院只进行诊断治疗的业务.

6、深圳市医院后勤人员大部分都实行了“专业外包”,可以参照比例按人头补助.

本研究的创新性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研究充分考虑医疗专家意见、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卫生管理专家的意见,从多角度得出相关的参数值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研究将门诊医生分为白班医生和中夜班医生分别来计算,还考虑到全国其他区域的医疗服务效率情况.所得出的结果合理可靠,尚未发现类似的研究方法.

2、提出的概念创新.“中夜班医生日诊疗人次弹性系数”和“效率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均为首次提出.

不足与需要继续开展的研究

1、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本研究对医技人员配置的研究仅从整体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没有研究各科室内的人员配置.今后可以从设备及工作量的关系角度,对各医疗辅助科室的人员进行确定.

2、研究仅从工作实践和专家的主观感觉对卫生的人力配置进行研究,缺乏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今后可以从工业工程研究的角度,设定医生(或护士)服务某一类病人最合理最科学的流程和时间,得出的参数值将更加精确.

第三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模板:广州市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研究

背景和目的

暴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无可讳言的社会安全问题.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暴力并没有被阻隔于医院之外,实际上,社会暴力正流向医院,卫生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遭受暴力对待经常发生.暴力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被忽略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明确的定义.关于工作场所暴力,国际上过去一直没有完整而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最新定义是: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或健康的明确或含蓄的挑战.此概念的拓展解释还包括以下三点:①暴力事件必须发生在工作场所;②暴力发生在工作人员上班期间;③暴力受害者一定是工作人员.按照受害者遭受暴力的部位不同,工作场所暴力分为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和性暴力.心理暴力是指故意用力(含体力威胁)反对他人或集体,从而导致对身体、脑力、精神、道义和社会发展的损害,包括口头的辱骂、威胁、攻击和折磨,但当事人之间没有身体接触.身体暴力指任何以体力伤害身体的攻击行为,例如打、踢、拍、扎、推、咬等.体力攻击的结果可能未导致承受暴力的一方任何伤害,也可能造成轻度损伤、明显损伤、功能障碍或永久性残疾等.性暴力是指任何违背受害者意愿的有关性的言语和动作,包括性骚扰(或性挑逗)、性袭击以及*(或*未遂).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情况是,一方面,社会各界对医院工作场所问题未予足够的重视,尚未见到比较成熟的相关行政法律条文,工作场所暴力方面的专业研究开展得并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医院配置、卫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和国外不太一样,故其他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成果及防治经验也就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在一定范围内对有代表性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可以反应某一种暴力在特定时间中的发生情况.通过在广州市辖区内医院开展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如何处理存在已久的医患纠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之道.只有处理好医患纠纷,解决好医患矛盾,才能保障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还医务人员一个宽松安全的工作场所,还病人一个舒适满意的诊疗环境.本研究通过在广州市辖区内部分医院开展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最终旨在提供国内有关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基线资料,唤起广大一线卫生工作人员乃至全社会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问题的重视,同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及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广州市下辖10个区、2个县级市.本研究以广州市辖区内12个行政区划的20家不同级别医院共7198名在岗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此次调查的医院在岗工作人员包括在医院工作的所有职业人群,例如医生、护士、临床工人、医技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和保卫人员等,因休假、出差、旅游或外出学习等原因而不在岗达一周以上的工作人员不在本次研究之列.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首先,将广州市辖区内医院总体按行政区划分成12个群;其次,按医院级别将每个群分成3个组别,并在每个组别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医院,抽取拟调查的医院;最后,对于被抽中的医院,原则上将所有医院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每家医院在经过培训的调查专职人员(各科室主任和/或护士长)指导下,所有在岗工作人员在同一时间段内(一般1—3天,最长不超过7天)集中填写调查前12个月在医院场所本人所遭受的暴力情况,然后由各科室主任和/或护士长逐一收回本科室调查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文件和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设计调查表,此调查表经不同年龄的医院工作人员试填,收集反馈意见,根据发现的问题和反馈的意见对调查表的项目进行补充、修改和删除;修改后的调查表先在一家医院进行小样本(30人)的预调查,再次校正调查表.正式调查开始后调查表的内容不再做任何改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定义如下:卫生工作人员本人在工作时间内,在医院场所遭受到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和(或)性暴力.本研究使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进行调查表的录入和数据分析处理.包括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流行特征作统计描述,针对暴力相关特征及暴力认知作卡方检验.建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工作场所暴力经历与受访者相关因素的关系.第一步,将8个受访者相关因素逐一进行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聘用形式、职业类别和工龄等7个特征变量;第二步,为了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就单因素回归筛选出来的变量采用向后删除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共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分别是受访者性别、年龄、聘用形式、职业类别.本次研究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方法:①采用封闭式调查表,减少了受访者主观臆断,每份调查表简明附上调查的目的、要求及填写方法,使受访者一目了然,也减少了顾虑;②只对过去12月中发生的暴力事件进行调查.为减少回忆偏倚的发生,对于暴力的详细描述只调查过去12个月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暴力事件;③调查前取得每家医院相关领导的支持,做好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动员和培训工作,以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完成;④调查样本包含了不同级别、性质、地理位置的20家医院,样本量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⑤回收的调查表严格按统一标准筛选,排除无效问卷后,由专人录入.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了广州市辖区内20家不同级别医院共7198名在岗工作人员.有3家医院因种种原因造成调查表回收率过低被全部弃用(共111份).最终实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者为来自17家医院的5950名工作人员,共收回调查表5147份,应答率为86.50%(5147/5950).5147份调查表经过逐一筛选,排除无效问卷(86份),得到有效问卷5061份,有效应答率为98.33%(5061/5147).最终分析结果显示,5061名医院工作人员在过去的12个月中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2947人,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为58.23%.其中心理暴力的发生率为56.85%,身体暴力的发生率为12.85%,性暴力的发生率为6.99%.至少有14名医院工作人员曾因暴力伤害造成了身体功能障碍或永久残疾,7人曾遭受*(或*未遂).急诊科、精神病医院工作人员,医生和护士,正式职工,男性、年龄小于30岁的工作人员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危险职业人群.心理暴力以急诊科工作人员发生率最高,为83.02%,身体暴力和性暴力则以精神病医院工作人员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5.10%和20.23%.病人亲属、年龄在40岁以下,尤其是31—40岁的男性施暴者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最常见的施暴者人群;病房和白班时间分别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最常见发生地点和发生时间.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原因包括病人死亡、病人意识不清、酗酒或药物滥用、施暴者精神障碍、病情无好转、诊疗费用太高、候诊时间过长、对服务不满意、未满足病人的要求等因素.

结论

广州市辖区内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高发,发生率为58.23%.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以心理暴力为主,心理暴力的发生率为56.85%,身体暴力的发生率为12.85%,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相似.性暴力的发生率为6.99%,迄今尚未检索到国内外有关针对医院职业人群性暴力发生情况的专业研究.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危害严重,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如前所述,心理暴力发生率极高,尤其是在急诊科工作人员中,发生率高达83.02%,很少有人能幸免;身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尽管不及心理暴力普遍,但其所造成的后果比心理暴力严重得多.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还给受害者个人、医院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医生或护士,正式职工,男性、年龄小于的30岁的工作人员等是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危险职业人群.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干预重点应落实在急诊科、精神病医院工作人员.建议在二级或以上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以及精神病医院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增加员工工作场所暴力防范意识.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因素来自于医院(医院管理部门及医务工作者个人)和病人两个方面,包括病人死亡、病人意识不清、酗酒或药物滥用、施暴者精神障碍、病情无好转、诊疗费用太高、候诊时间过长、对服务不满意、未满足病人的要求等.其中未满足病人的要求、病情无好转、诊疗费用太高最容易导致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特别是未满足病人的要求,对23.40%的暴力事件难辞其咎.该结果提示医院应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与诊疗技术,卫生行政部门推行、促进及深化医疗卫生改革迫在眉睫,亦势在必行.工作场所暴力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打骂医务人员被认为是不必大惊小怪的小事,医院工作人员中也有1/5左右的人从未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和认为没有必要重视这一问题.工作场所暴力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从政策、管理、工程、教育等多方面实施干预.在所有干预措施中,政策干预是关键,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就医院工作场所暴力问题立法,并成立包括流行病学、立法、司法及*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工作场所暴力防治委员会(或防治小组),处理工作场所暴力相关问题和提供法律及专业指导.此外,开展职业道德、职业安全和尊重医务人员工作的宣传,营造讲文明的社会风尚亦是防制工作场所暴力的重要措施.

第四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例:深圳市急救死亡患者情况及影响救治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急救病例病死率和死亡原因,查找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了解深圳市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现状和影响因素,了解影响深圳市院前急救进程的*学冲突.为提高急救效率和降低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设计调查表

2.查阅深圳市2002~2004年全市72个急救网络医院院前、急诊科和急诊入院急救10020例死亡患者的医疗文书,填写死亡情况调查表,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

3.查阅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做过CPR患者的病历,填写影响CPR效果调查表,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

4.对参加2007和2008两年共6期全市急救培训班的院前急救医生和护士进行“影响院前急救进程的*学”问卷调查,请参加答卷者匿名填写.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

5.患者满意度调查,采取电话问卷方法,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

每份调查表格均由2人分别录入并比较纠错.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对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earson Chi-Square或Fisher',s Exact test),对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One-Way-ANOVA),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做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等级资料采用两个(Mann-Whitney U)或多个样本(Kruskal Wallis Test或Kolmogorov-Smirnov Test)非参数检验.均以P<0.05(双侧)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2002~2004年度急救死亡病例的普查情况

3个年度院前救治患者数分别为47341、57488和72833人次,病死率分别为2.37%、2.05%和2.35%,三年平均2.26%,院前死亡占急救死亡总数的构成比分别为35.61%、35.97%和47.62%.经急诊院内救治患者病死率分别为9.1074/万、7.4420/万和6.9804/万,3年平均7.8433/万.三年平均死亡年龄39.87±,23.88岁:男女比例为2.22:1,损伤和循环系统疾患排在死因谱前列,交通事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其他损伤构成比呈增加趋势,中毒连续3年保持在第四位.

3个年度院外死亡患者求救电话均以0:00-8:00最多,救护车平均院内反应时间分别为(2.54±,2.25)、(2.09±,4.68)和(1.23±,0.98)分钟(F等于102.709,P等于0.000),到达现场平均用时为(7.58±,4.61)、(9.80±,9.41)和(9.50±,7.52)分钟(F等于24.431,P等于0.000),到达现场已死亡者分别占院前死亡的71.56%、78.97%和87.43%,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或切开、电击除颤、外伤处置、心电图记录、重要症状体征记录等处置率均逐年提高.

3个年度急诊科首诊医师1分钟到场率均达98%以上,二线或上级医师5分钟到场率均<77%,会诊医师30分钟到场率分别为67.44%,76.27%,80.57%.2004较2003年度气管插管、电击除颤、脑复苏、吸氧、监护、给药等各项急救处置率均有提高.三年合计30分钟内死亡32.81%,60分钟内死亡59.76%,3小时死亡82.43%.

3个年度急诊住院死亡患者分别有1446、1373和1223例,占当年急诊死亡患者总数的45.89%、41.89%和34.06%.三个年度:5分钟内下达首次医嘱率分别为57.06%、76.5%和76.8%,二线或上级医师5分钟到场率分别为44.48%、36.35%和36.42%,30分钟会诊医生到场率分别为21.07%、55.82%和36.43%,30分钟内输血构成比分别为15.77%、24.07%和20.26%,30分钟内手术开始率分别为22.17%、27.74%、21.22%.三个年度中有危重病抢救计划、抢救措施得当、有确定性病因治疗、最后诊断明确、抢救记录清楚规范、有死亡讨论等落实制度和质量控制方面构成比逐年有所提高.

深圳市2002-2004年创伤患者死亡平均年龄为29.86±,15.32岁,男女之比为2.57:1:交通伤与非交通伤之比为0.74:1,创伤急救院内、外病死率分别为1.52%和0.95%,其中交通伤院内、外病死率分别为2.07%和1.03%,非交通伤院内、外病死率分别为1.25%和0.91%.

2.影响深圳市心肺复苏疗效的研究

共有2288例进行过CPR的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病例,男:女等于2.49:1,平均38.60±,23.67岁.院前急救1376例,生存到院6.47%,男女院前生存到院率分别为6.26%和7.01%,女性高于男性(χ~2等于8.653,P等于0.000).经急诊科急救患者935例,生存入院率22.46%,性别间CPR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等于0.3666,P等于0.545).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优于院前(χ~2等于150.086,P等于0.000).

有年龄记载的患者2054例,平均38.60±,23.67岁.仅在院前急救有年龄记载患者1180例,平均40.67±,24.43岁,经急诊科急救有年龄记载患者848例,平均35.63±,22.26岁,仅在院前急救者年龄高于急诊科急救者(t等于4.828,P等于0.000).院前各年龄段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χ~2等于24.122,P等于0.002)和生存到院率(χ~2等于27.011,P等于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13~19岁组最高(ROSC18.18%,生存到院16.36%).急诊科各年龄段患者ROSC率(χ~2等于14.431,P等于0.07)和生存入院率(χ~2等于10.337,P等于0.2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CPR前CA时间平均(19.67±,21.26)分钟.仅行院前急救的患者1287例,平均(21.75±,21.65)分钟,在急诊科急救812例,平均(16.90±,20.42)分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等于5.115,P等于0.000)

有第一目击者急救者218例(15.84%),院前有第一目击者急救者ROSC率和生存到院率分别为17.99%和11.93%,没有者分别为8.20%和5.44%(χ~2等于86.593,P等于0.000).急诊科有第一目击者急救者ROSC率和生存到院率分别为37.50%和24.04%,没有者分别为29.71%和22.01%(χ~2等于7.698,P等于0.021).

院前用不同通气方法复苏结果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等于0.030,Fisher',sExact Test),以气管插管最优,急诊科用不同通气方法复苏结果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等于0.313,Fisher',s Exact Test).

院前(χ~2等于169.068,P等于0.000)和急诊科(χ~2等于74.098,P等于0.000)不同心电图复苏结果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以室颤(ventrical f,VF)组最高,无脉电活动(palseless electric activity,PEA)组次之,心脏静止组最低.

院前(χ~2等于5.410,P等于0.067)和急诊科(χ~2等于1.114,P等于0.573)用15:2或30:2不同呼吸按压比复苏结果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院前CPR前无记载心电图(P等于0.063)、VF(P等于0.075)、PEA(P等于0.867)组患者是否进行电击复苏效果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心脏静止组电击者ROSC18.18%、生存到院5.11%,无电击者ROSC2.55%、生存到院2.23%(P等于0.000).急诊科CPR前VF组患者是否进行电击复苏效果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等于1).PEA组电击者ROSC 17.94%,生存入院率2.56%,无电击者ROSC44.00%,生存入院率14.00%(P等于0.003).心脏静止组电击者ROSC 30.68%,生存入院率19.02%,无电击者ROSC 14.62%,生存入院率10.53%(P等于0.000).(均为Fisher',s Exact Test).

在院前(χ~2等于13.846,P等于0.001)和急诊科(χ~2等于8.978,P等于0.011)急救中,是否使用肾上腺素复苏效果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院前复苏不成功(n等于939)患者肾上腺素用量(3.21±,3.11)mg高于ROSC患者(n等于127)肾上腺素用量(2.45±,2.12)mg(t等于3.516,P等于0.001).院前死亡(n等于939)患者肾上腺素用量(3.16±,3.05)mg高于生存到院患者(n等于73)肾上腺素用量(2.54±,2.57)mg(t等于1.686,P等于0.092).

急诊科复苏不成功(n等于497)患者肾上腺素用量(4.51±,3.97)mg高于ROSC患者(n等于236)肾上腺素用量(3.72±,4.31)mg(t等于2.415,P等于0.016).急诊科死亡(n等于552)患者肾上腺素用量(4.74±,4.15)mg高于生存入院患者(n等于181)肾上腺素用量(2.79±,3.55)mg(t等于6.133,P等于0.000).

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院前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图、第一目击者急救、电击、复苏术前心脏停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分组(0-4mg和≥5mg)、性别和年龄分组.院前CA患者生存到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CPR前CA时间和年龄分组.急诊科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复苏术前心脏停搏时间、电击和肾上腺素分组.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CA时间、肾上腺素分组和CPR前ECG.

3.深圳市院前急救中*学冲突的研究

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28份,回收率82%.调查对象中有248名护士,年龄(30.21±,6.38)岁,80名医生,年龄(35.68±,6.08)岁,医生的平均年龄大于护士(t等于6.734,P等于0.000).有关患者最大利益的判断,医生和护士分别回答23.09%和33.27%的情况下难以明确判断(Z等于1.618,P等于0.011),本科以上和专科以下学历护士分别回答有26.28%和34.31%情况下难以明确判断(Z等于1.375,P等于0.046).急救人员认为患者拒绝救治和转运的原因:(23.52%±,19.79)%不知道需付费,知道后拒绝,(22.22%±,20.84)%认为自己不需要,(4.77±,5.47)%自己想死,(19.44±,18.65)%难以判断,(30.08±,25.78)%其他原因.(22.61±,14.38)%的患者全部收不到费用,(15.76±,9.58)%的患者者部分收不到费用.(19.11±,17.92)%患者的要求超出了院前急救的责任和范围.经评估(15.011±,14.528)%患者对院前救护必要性不大却要求得到优先救护.有(1.790±,0.408)%的院前急救人员回答患者年龄会影响其启动心肺复苏,(1.838±,0.369)%回答患者的行为(如:吸毒)和社会地位会影响其启动心肺复苏.有228例(69.51%)医生和护士曾经感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患者的急救需求,这样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10.30±,9.99)%.24.39%急救人员曾考虑过患者能否支付急救费用的情况.39.94%的工作人员关于对患者的最大利益有不同看法时会与同事发生争论.(93.29%)院前急救人员曾在履行职责时面临危险.当履行职责与牺牲个人最大利益有冲突时,59.43%认为应该牺牲个人最大利益.院前急救网络管理有关规定在(15.97±,14.38)%情况下与患者最大利益有冲突.24.39%的医生与护士回答个人价值和判断与急救网络常规和规定相冲突.(16.573±,13.215)%患者亲友和旁观者的观点与患者的自我决定相冲突.75.91%的工作人员曾遇到急诊室医生认为自己医院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等公务人员的观点与院前急救人员对患者评估有冲突的病例占(13.753±,14.721)%.

361份患者或其家属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均没有收红包现象,满意度最高的是救护车到达速度(77.56%满意,22.44%较满意,不满意为0),最低的是救治效果(52.91%满意,46.26%较满意,不满意为0.83%).医疗收费各区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务态度满意度最高的是南山区(平均秩次151.800),救治效果满意度最高的是罗湖区(平均秩次122.850),车辆速度满意度最高的是光明新区(平均秩次140.500),救治技术满意度最高的是盐田区(平均秩次132.000),四个项目最低的都是龙岗区(平均秩次分别为207.891,218.555,211.790,223.571).服务态度、车辆速度和收费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救治效果、急救技术满意度均以公立专科医院(平均秩次分别为130.927和143.122)为最高,公立综合医院次之,民营医院最低(平均秩次分别为216.513和196.287).

结论

1.2002~2004年度急救死亡病例的普查情况

深圳市平均急救死亡年龄39.87±,23.88岁较国内其它城市低,男性超过女性2倍,损伤和循环系统疾患是主要急诊死因.2002—2004年急诊患者病死率有下降趋势,院前急救人次有增加趋势,创伤死亡平均年龄较全市所有急救患者死亡年龄的平均值低10岁.全市急救水平从时间、处置和质量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

2.影响深圳市心肺复苏疗效的研究

院前女性CA患者CPR效果好于男性.不同年龄组间CPR效果有差别,以<1岁组效果最差,>80岁组次之,以13~19岁组效果最好.CPR前CA时间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院前组生存率低于急诊科组,但其CPR前CA时间长于急诊科组.院前和急诊科均显示出有第一目击者急救的患者ROSC和生存到/入院率高于没有这种机会者.院前显示出气管插管优于其他人工通气方式.复苏前ECG为VF者预后最好.按压和呼吸比15:2与30:2两组比较复苏效果差异不明显.是否电击除颤对VF患者CPR效果无明显影响,电击可提高心脏静止患者生存率.肾上腺素0~4mg组救治效果优于≥5mg组.

3、深圳市院前急救中*学冲突的研究

在深圳市院前急救过程中,关于如何做才符合患者最大利益,护士感到困难的情况多于医生,学历低的护士感到困难的情况多于学历高者.

在深圳市院前急救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急救进程的*学冲突:患者的自我决定与急救人员判断的冲突、急救人员专业定位与工作现实的冲突、急救人员专业角色和自我定位与工作现实的冲突、急救网络资源管理规定和组织形式与工作实际的冲突、社会理想与工作现实的冲突、患者

第五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格式: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刻不容缓.心血管病的急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探索依据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及防治现状、区域医疗协同、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综合分析、提炼创新,提出了心血管病“时空救治”概念,并明确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即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通过区域医疗协同,为心血管病病人提供适时、适地、无边界的连续性医疗服务,使心血管病急救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高度统一,最终获得最好的救治效果,促进心血管病病人健康的恢复.

积极探索以时空救治理论为中心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以区域医疗协同为基本途径,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信息技术与心血管病急救流程管理的综合集成运用,实现对象的感知、急救流程的标准化处置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将院内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整合扩展到了院前,并提供远程专家会诊与诊疗指导,使院内急救向院前延伸.以远程急救与健康管理云平台为支撑,构建了“高危预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闭环管理,以及监控的数据链和标准化业务流程,形成区域性技术纽带和优势.通过中心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合,打造“移动ICU”和“远程ICU”,使其运行机制与急救机构合作机制、服务衔接机制和信息畅通机制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社区医疗服务为网底、以大型医院专科救治力量为中心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网络.

围绕上述理论探索,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

一是对8084例心血管病病人资料进行危险因素综合危险分层分析.研究发现:危险因素常规分级与综合危险分层不一致、常用正常值与个体化治疗目标的不一致、不同指南建议的治疗目标不一致,显示在临床实践中多指南综合分析、指南的个体化执行的重要性,这对于心血管病急救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是以某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和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军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建设运营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新模式”后收治的609例胸痛病人作为研究组,实施“新模式”前收治的528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显示:

①缩短了救治时间:研究组82.5%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24min,中位D2B时间仅为69min;对照组26.0%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72min,中位D2B时间为121min,结果显示“新模式”的实施显著缩短了D2B时间(P<,0.001),优于国际标准(中位D2B时间90min,D2B时间低于90min的不少于75%).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位D2B时间为55min~147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的4.2%~80%,国内最近研究报道中位D2B时间为92min~135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90min的仅有18.1%~58.4%.同时发现,“新模式”实施后绕行急诊科直接进心内科导管室和院前实时传输ECG是D2B时间<90min的独立预测因素(OR1.973,95%CI:1.040~3.788,P等于0.028和OR1.876,95%CI:1.030~3.465,P等于0.021).

②提高了救治成功率:PCI、主动脉夹层和其他急诊手术院内死亡率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6%vs.2.4%,11.1%vs.22.7%,0vs.2.3%,P>,0.0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成功率97.4%(150/154),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88.9%(24/27),而国内平均水平分别为90%和10%.

③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研究组中引起胸痛的三大重症(ST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平均住院日缩短了30.3%~42.3%,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了8.0%~14.5%,而国内心血管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8.28%,急性心肌梗死人均住院费用增长速度为9.68%.

实证研究中通过在急救第一时间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生化检测指标等关键诊疗信息,并准确有效的传递,与专家远程指导的实时同步,为快速诊断、危险分层和不同救治策略的实施赢得最佳时间提供了技术保障.打造了高效的专业化急救团队,建立了快速急救反应机制和绕行急诊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急救医疗服务传递系统中合作和沟通的效率.建立多机构、跨学科、多部门的分级救治机制、协同救治机制和科研合作机制,并在区域内形成网络化布局,中心医院参与基层医院急救,实现了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在不改变现有医疗资源格局前提下,充分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和技术提升,创新了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帮带模式.实证启示: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中一是要提高对胸痛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规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方向;三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支撑.

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建设需要审慎、有计划的组织,探索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和分析方法.需要详细和充分地确定医疗系统各种真正的医疗需要,探讨针对现有的医疗急救体系的优化改进方案,逐步建立起心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及其相应的标准,对急救机构、急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对急救医疗服务产生影响的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规范和培训.

该文是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急诊科医生引用文献:

[1] 急诊科医生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急诊科医生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2] 急诊科医生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提纲如何写
[3] 急诊科医生论文摘要怎么写 急诊科医生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参考 急诊科医生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急诊科医生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