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专业学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数学专业学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0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参考: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
  2. 第二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样文:中国现代数学的早期发展
  3. 第三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模板: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
  4. 第四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例: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对策研究
  5. 第五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格式: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数学专业学术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参考: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

数学教师教育实行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数学教师教育50多年发展的经验总结.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考察,国际比较,特别是运用2003-2007届华东师大数学系的实施样例,以及四校大样本的实证调查,全面研究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力图为21世纪高师院校数学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

“多元化”与“多层次”观念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就业市场化的改革必然导致就业的多元化.中学数学教师来源不再局限于高师数学系,而高师数学系毕业生也可以离开教育单位,从事其他工作.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对数学教师的学科背景的要求有许多差别.同时,中学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校本课程的推广以及各类选修课的开设,需要数学教师群体中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有些教师强于数学理论,有些善于建模和应用,还有一些则专长数学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入校学生数量猛增,导致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不断扩大.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要求分层次授课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本文提到数学教师培养的“多元化”,是指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前提下,通过为学生设置多个不同目标的系列课程(称“目标选修课”,有基础系列、应用系列、数学教育系列),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某个系列修读,适应社会发展和数学知识爆炸性增长对数学背景多元化的要求.“分层次”是指对于不同对象,基础课程按照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分不同层次实施教学(如华东师大数学系的理科基地班学生按较高要求教学,普通班学生以及地方高师学生按基本要求教学).相对于过去的单一培养方案,“多元化”代表宽度,而“分层次”则表示课程的深度,即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改革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50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历史的回顾,特别是华东师大数学系50年来不同时期4份培养方案的解读,看到了“多元化、分层次”培养形成的历史轨迹.20世纪下半叶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数学科学本身的进步引起数学知识的爆炸,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数学教育发展使得师范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因此,提供多种系列的选择性课程成为一种自然的发展趋势.

本文收集了美国“数学科学学校”、AP课程,以及俄罗斯“数学物理学校”等相关情况,并且于2003年直接考察美国Arcadia大学和Sworthmore学院,看到了国外在教育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水平和任务自然地发生多样化,数学教师教育也相应地出现了不同的模式.其中美国和俄罗斯重视优秀生的数学教育,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具有高度数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数学教师,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它将关系到我国在国际间未来尖端人才创新竞争的成败.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89116.html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关于“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实证研究,借助案例和大样本调查,为今后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华东师大2003级(2007年毕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完整地实施了“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这届学生共招收137人,进入理科基地班42人.137人中选择数学教育系列+基础系列的71人,数学教育系列+应用系列的59名,基础系列7人.毕业时在有去向的123名学生中,54人进入普通中学,4人到高职和中职任教,到非教育单位工作的17人,包括IT企业、银行、保险、证券、咨询等,38人就读研究生,10人出国深造.所占比例分别为普通中学43.90%,职业学校3.25%,非教育单位13.82%,读研30.89%.在直接就业的学生中,到教育单位的比例高达72%,重点中学尤其欢迎具有较强数学背景(甚至数学专业硕士生)的学生担任教师.总之,就业是“多元化”的,而更重要的是“多元化、分层次”的培养方案给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带来了多元化的数学背景.基础、应用、数学教育三个不同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适应了中学和社会对高师数学系需求.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数学专业学术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选题

关于“多元化、分层次”的设计,我们在2001-2003年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测试和调查,目的是为了回答“大学扩招”后数学基础课程是否能够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如何设置体现“多元化”思想的课程系列.参加的高师院校是华东师大,杭州师院,南通师院,四川师院,代表两个不同的层次,参加的学生人次(样本)为:华东师大517,杭州师院249,南通师院402,四川师院167.四次调查的内容分别是1.华东师大学生关于课程设置和分层次的问卷调查,2.两校《数学分析》课程第二学期末统一考试,3.四校200*基础课较高理解水平测试,4.高考成绩与大学基础课成绩的相关性调查.问卷调查为“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及体现“多元化”的“目标选修课”提供了支持.测试结果表明,数学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大规模扩招后基本能够基本达到,在较高要求上面四个学校差距较大,华东师大明显好于另外三所学校.由此说明了基础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是必要的.

本文最后讨论了长期争论不休的“师范性”问题,对如何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同时也对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国内一些重要的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数学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评述.

本文尚有以下的不足之处.一是在研究“多元化”问题时,缺乏对职业中学数学教师的状况进行详细分析.二是在分层次调查中没有收集和使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师教育(师专层次)的资料.希望将来能有机会继续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

第二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样文:中国现代数学的早期发展

通过原始文献调研,利用文献梳理法、科学史分析与考证法对1872—1949年我国现代数学经由期刊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作了全面考察.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科学、公正地勾勒出现代数学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期刊如何介入中国传统数学的消亡与西方数学的传入、数学期刊如何推动数学建制化的历史阶段划分,以及数学学科体系的生成、发展和期刊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传统数学和西方现代数学开始有了最初的碰撞,中国的数学家开始尝试用传统数学的方法去理解现代数学,如《中西闻见录》中李善兰对费马素数定理的解释,也开始尝试启用一批新的现代数学符号替代之前难懂、复杂的传统数学符号.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数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个别数学爱好者创办的期刊虽然刊载的都是些浅显易懂的基础数学知识,但是,这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形式直接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现代数学知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新兴开始在国内系统、大范围地传播,高校开始进入创办学术期刊的行列中.随着国内外的系统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促成了中国现代数学群体的产生.随着数学群体的扩大,一个专门的数学家学术团体——中国数学会诞生了.这些数学家在数学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比之前的数学学者更靠近现代数学的主流.从中国数学会的会刊《中国数学会学报》的数学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几代留学生的归国,为我国数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学术保障,如曾炯在抽象代数学中的成就,他在诺特等名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交换域的拟代数闭性的层次理论》就发表在《中国数学会学报》上,文章中的定理被称为“曾定理”,这是中国现代数学靠近西方前沿数学的一次尝试.中国数学期刊按照大哲学→文理综合→自然综合→专业期刊的方向发展,在引进西方数学、改造中国传统数学、中国现代数学与国际主流数学的交融,以及中国数学家队伍的生成和壮大产生了重要作用.期刊见证了我国现代数学的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结论认为:1)我国现代数学的发展遵循了科学家→学科→建制→期刊的基本规律,数学期刊的发展必须以数学成为一种建制为前提.期刊依附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同时,以其快速、便捷的传播模式,以及本质上的识才、育才功能,成为科学交流和传播的主媒介,吸引、聚集了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以《科学》杂志为例,据任鸿隽的粗略统计,《科学》杂志在1915—1950年总计作者不下千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通过期刊的引导,逐步进入了科学的殿堂,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各个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军者.同时,科学家们通过学术团体聚集在一起,如中国数学会的成立,成为实现人的“近代化”过程的一种标识.这种学术群体为学科的建制创造了基础.2)通过期刊中的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我国近代高校的新兴和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高校既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园地.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转是培育科学家群体的最为重要的条件.高校系统的学科教育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面、完善的支持和不断的后备人才.正是通过系统的高校科学教育体系的运转,大学与专门研究机构的广泛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科学家群体已经基本形成.同时,科学家团体之间通过期刊、会议等进行学术交流,加速了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如,华罗庚早期在《科学》期刊上的文章的学术水平是无法和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后发表在《中国数学会学报》和其他国外的学术期刊的文章相比的.高等教育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支持,同时也为专业性的学术期刊提供了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期刊发展的必要条件.3)通过研究近代期刊上的核心作者,大体而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终于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角色——职业科学家.具体到数学学科,第一代是和西方传教士联系紧密的中国传统数学家,他们通过自身的便利条件向西士学习西方数学,通过合作翻译西方近代数学著作,率先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数学思想,并且开始在期刊上发表数学论文,成为中西数学开始试探性接触的典型;第二代是清末民初第一批去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他们通过留学生涯,深刻感受到西方先进的数学知识,学成后大多归国开始配合中国的教育改革,将自己所学通过高等学校进一步向国人扩散;第三代则是在第二代数学家的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的数学工作者,他们通过逐渐系统和正规的数学教育,已经有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数学思想和科研实力,通过在本国的较为完备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再去国外深造,在数学学科的某个分支具备了研究的方向和实力.中国现代数学的建立有赖于大批留学国外的数学家们,以个人带动全体,使得中国的现代数学从零起点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大批归国的数学家们,重视培养数学人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的行列中,使得中国的现代数学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逐步和国际数学缩小了差距,甚至已有一些领域中的数学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准.科研成果的取得与科学交流系统的建成,中国科学家角色才真正形成起来.

第三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模板: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我国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数量与规模的扩张,文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显.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科本科专业人才,是当前高等文科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和数量决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对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本研究提出文科本科专业在保持培养适量学术型人才的前提下,应坚持应用性改革与发展方向,大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综合访谈和其它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本科层次文科专业的应用性,既不是广义上的价值性应用,也不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操作性使用,而是指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同时,分析总结了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的当代特点、具体表现,以及文科专业应用性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形成基础.

在理论梳理后,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索构建了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价体系.其中深度访谈40人/次,专家咨询5人/次;为获取的依据更为牢固,发放关于如何评价文科专业应用性调查问卷300份,调查对象包括毕业3年以上文科专业毕业生,高校文科专业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以及政府机构、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3类群体.本研究认为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可以从就业难易程度、就业结构、就业质量、适应状况、发展前景和转换能力等6个一级纬度,具体包括获得初次就业机会的时间、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薪资福利等20个二级纬度来评价.

根据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评价体系,初步编制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状况调查问卷,并对150份样本进行了试测和信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800份调查问卷,检测了当前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现状.依据结果评价原则和外部评价原则,本研究选择工作年限为2-6年的文科本科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尽可能包括文科本科专业毕业生可就业的各类型的社会组织.根据调查结果,文科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较理工科专业弱;211大学文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相对985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要高,而且显著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应用性程度;在文科内部,8个不同学科门类之间也存在差异,历史学、法学和哲学较低.

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高校自身在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上存在包括专业体系需要改进、培养过程和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师资力量需要提升、评价功能需要强化等诸多问题;同时,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也存在没有形成有利于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模式和制度.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文科专业应用性不强的重要原因.文科专业应用性的形成受诸种因素的制约,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撑.本研究提出高校自身应从文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模式、教师队伍、学科建设、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主体功能,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功能.为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本研究根据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等原则,提出了需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建立健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构建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四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例: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对策研究

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训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练员的能力、素质和执教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国际体育竞争力.因此,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练员的培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练员教育体系.我国经历了50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对独立的教练员教育体系,但由于我国教练员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两个方面,梳理了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剖析当前我国教练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借鉴国外教练员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教练员教育体系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回顾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制”的背景下,我国教练员教育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以岗位培训为核心,导致了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二元结构.在教练员非学历教育方面,存在基层化和精英化之间重视程度的较大差异;在教练员学历教育方面,存在学历层次多元化与职业途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二、通过对我国教练员教育的现状分析发现,我国教练员教育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在教练员非学历教育方面存在组织机构权责不清、培训等级划分的局限性、培训内容更新慢、培训方式亟待改进、培训经费来源单一、考核方式的片面性、缺乏对岗位培训效果的评价、继续教育管理的缺失等问题;在学历教育方面存在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招生方式单一、学制缺乏弹性、职业方向课程开发不足、忽视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片面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认证脱节等问题.从整体上讲,我国教练员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在教练员非学历教育方面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教练员的需求;在教练员学历教育方面存在职业性不突出,与教练员的职业规格和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三、通过对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六国教练员教育现状评析,发现:发达国家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特点表现在政府相关部门仅提供宏观指导,体育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等具体实施、不断地完善教练员技术等级制度、课程内容突出职业性、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完善的教练员教育保障体系等方面;发达国家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特点表现在各层次的教练员学历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招生方式的多样化、学位制度具有层次性和弹性、课程体现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考核方式的全面性、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等方面.四、从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教练员教育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得到国外教练员教育的经验和启示:教练员教育的平等性和开放性、重视教练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突出发展教练员的职业能力、教练员教育的网络化、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互融合和共通、继续教育与教练员资格再认证“挂钩”.五、在立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教练员教育的经验,从外部强化和内部自觉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教练员教育体系的对策:制定教练员职业标准,逐步实施教练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构建职前教育、岗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一体化为核心,从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专业人才、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等方面提供支持.

第五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格式: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

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

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主要论述了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数学专业学术引用文献:

[1]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题目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数学专业学术学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专业学术外文文献怎么找
[3]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大纲怎样写
《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专业学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数学专业学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