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东北财经大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8

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以深圳、香港证券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
  2. 第二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样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3. 第三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模板: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
  4. 第四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5. 第五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格式:当代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机理研究

★100篇免费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以深圳、香港证券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以1990年底深沪交易所开业为标志,特别是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进入了新的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短短几年走过了国外几十年的发展道路,规模日益扩大、运作日趋规范.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国企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来促进企业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成为一项有着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深圳证券市场从成立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占据了全国证券市场的半壁江山,基本可以反映全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概貌(本论文中的资本市场主要研究证券市场,略去银行的长期信贷市场).毗邻深圳的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资本市场规范的资本经营为深圳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经验.因此,对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关系研究,是以香港与深圳的证券市场为例来进行的.

以制度变迁理论、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信息不对称与*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香港、深圳证券市场发展演变为例,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关系的分析.

通过对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制度演变的研究分析,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企业制度创新之间呈现出强烈的互动关系:企业的发展形式与水平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有时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企业融资环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将促进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制度形式向适应有限责任制的形式不断转变;而企业制度形式的不断演变,需要资本市场不断的扩大与完善,以实现其对外部融资的需求.

从企业制度的发展演变及资本市场的发育以展过程中,在企业制度进入以公司制度为主的阶段,尤其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为主的阶段,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且其相互促进的关系越明显.因此,对于企业制度形式来说,是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越来越大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如何在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进行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

资本市场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改变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来促进企业制度的创新.资本市场实现这一功能,主要依赖两个机制:一是股价机制,二是接管机制,这两种机制在实际运作中是互为条件的.在这两个机制的作用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影响到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企业与社会投资者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变化,将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外部制度环境变化.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制度的创新将以企业内部的委托---*关 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系为核心,进行制度的创新,即对经营者的激励与制约.企业的经营者属于经 理人市场,企业的所有者属于资本市场,这两个市场通过企业发生快捷、有效.

公平的互动关系.企业的*问题就是通过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及其他相关 市场得到有效解决.具体地讲,市场产生“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制约机制” 三个有效机制来解决企业的*问题.而建立这三个机制所需付出的代价与这 三个机制本身付给经营者的代价之和,就是市场经济中最低限度的*成本.

制度创新是对制度要素的重新组合,其目的与结果是重新分配和占有经济 租金.制度创新是个耗费实际资源的过程.为了克服制度创新的交易成本,就 需要有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支持.

对企业制度创新的资本市场发展支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资金支持, 制度创新涉及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对于利润受损的主体必须予以一 定的补偿,因而需要预先的资金垫付;二是资本市场的机构对制度创新的咨询 和辅导,金融机构作为专门性*组织,有着强大的协调能力,而企业制度创 新过程涉及众多主体错综复杂的关系调整,因而需要金融*机构介入以降低 协调成本:三是资本市场制度对企业创新制度的支持,需要特定的资本市场制 度安排,帮助企业实现制度创新.

2、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从“整体”与“个案”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对“整体”的分析, 通过深圳与香港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民营企业的发 展等方面,来说明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关系.

企业的资产重组是各种企业内部与企业间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它的发展 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是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 市场的融资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逐渐展开的,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发展使上市 公司的资产重组成为可能.证券

第二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样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城市化过程中,少子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城市迁居趋势和家庭结构核心化①等因素导致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风险正日益凸显,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等使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大大提高,因此,重视并全面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9月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新农保”全国试点②),“新农保”在惠农上倾向于更多的农民,因为从经济来源角度衡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筹资方面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历史研究文献、界定和概述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在借鉴典型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各典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中的问题与经验基础上,分析我国“老农保”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原因,同时分析“新农保”制度的优点、缺陷及原因,指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原则、实现步骤及各步骤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政府财政支持是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选择.


https://www.mbalunwen.net/ufo/79688.html

通过本文研究,从理论意义来看,可以拾遗补缺,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理论参考.从实用价值来看,农村养老保险依托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财富积累,通过国家财政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可以基本保障农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甚至是较高水平的生活,促进现代农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和增长,这种良性的社会收入再分配方式可以给农民带来希望和感动.总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基本稳定、消除农村贫困,尤其是消除农村老年贫困现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带来较大好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知识,通过采用实证、规范、比较、精算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证政府财政支持是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选择,并以此为基础重新界定我国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财政责任,提出试图从财政补贴、转移支付、财政管理、财政预算、财政监督等多角度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7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同时,对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农村社会养老、“老农保”与“新农保”、农村人口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性质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第2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的理论基础及政府责任与财政行为.本章首先从理论基础角度,诸如福利经济学派关于养老保险的理论、收入再分配理论、政府父爱主义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贝弗里奇计划等论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其次,从应用研究角度,阐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与财政行为,为理解和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可靠的借鉴.

第3章,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分析.本章首先介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沿革,其次对我国“老农保”和“新农保”实施效果进行比对,指出“老农保”的不足和“新农保”的缺陷,最后讨论“新农保”制度实施存在缺陷的原因.

第4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际经验及借鉴.本章首先从建立背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养老保险替代率和水平、有法可依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分析了部分典型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出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共同特征即政府财政支持、构建过程的渐进性、完善的立法保障、财政监督等重要启示.

第5章,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设计.这一章首先介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框架的设计原则;其次介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选择;再次介绍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现步骤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得出政府财政支持是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选择的结论.

第6章,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主体分析.这一章主要介绍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的成本意愿和经济能力.首先从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模式即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精算模型角度,在确定养老金给付和确定缴费率下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的成本意愿和经济可行性,重点对财政补贴的成本意愿和经济能力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支持可行性.

第7章,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这一章提出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责任问题的关键方法.首先分析养老保险负担系数、稳妥清偿历史债务等,指出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其次,从构建合理的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构建财政补贴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建立财政备付金、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金筹集的政府财政引导机制、编制社会保障预算,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树立社会保障财政危机战略管理理念、完善社会保障资金财政监督等方面提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政策建议.最后探讨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其他配套措施.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是:全文以政府责任和财政职能为主线,从公共产品视角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分析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的支付意愿和经济能力,强调政府财力具备可行性条件下,各级政府的主导责任和政府财政的“最后承担者”作用,通过制度安排和财政支持才能最终实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调研,对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尚不透彻,需要以后作更深一步研究.

第三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模板: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一直以区域经济开发为主线,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两个区域,是以深圳特区开发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浦东开发为核心而壮大起来的长江三角洲,它们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双引擎,之后国家又实施了海南开发、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性战略,这样中国的区域开发战略能够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地协调发展,而不至于使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别过大而造成两极分化;二是一直以沿海经济开发战略为先导,从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到现在沿海各省市都全力打造自己的“黄金海岸”,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中国的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已经奠定了核心地位,并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已被纳入到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由此成为与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并肩的国家级新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辽宁及整个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而且可为中国参与东北亚经济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东北亚各国产业梯次明显、互补性强、地缘毗邻、文化相近,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形成一个辐射东北、沟通华北和东北、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前沿,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隆起地带.因此加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辽宁省有效地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并提升整体竞争力,进而提升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本文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作为选题,就是首先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着重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能够产生由点及线、由线及面、辐射周边地区的联动作用,拉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进而进一步改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所一直面临的“南重北轻”的亚健康格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次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和改造传统陆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对海洋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并且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积极调整陆域和海洋产业的布局,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进而建设具有特色的辽宁沿海经济区域.

在具体论述上,本文分别从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出发,跨学科、多角度地探讨了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问题,这为本文论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其次,对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从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经济资源、地缘、市场优势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空间结构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这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分析的最佳切入点.国外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文章分别论述了美国双岸经济带和澳大利亚东海岸经济带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带来的启示,还对这两者的共同之处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作为后发地区,辽宁省在推进沿海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后发优势,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本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具体相应政策,探索符合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实路径,通过推进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创造辽宁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全省乃至东三省的经济的长期和快速发展.

在具体论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时,这方面的阐述既涉及到中国沿海经济圈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也涉及到辽宁省自身发展的个性问题.本文在这部分论述了中国沿海经济带整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接着结合实际,较为全面地分析、阐述了辽宁沿海地区的发展现状、比较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促进辽宁沿海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分析这一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优势和劣势,指出同中国其他沿海经济地区相比,辽宁沿海经济带仍然是一片正在开发中的土地,由于诸多因素的阻碍和延滞,使其亦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但从另一方面说,落后又意味着该地区存在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优良港口、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特别是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完全可能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制造业中心、贸易中心和未来东北亚的自由贸易区,以及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承接地.

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进行产业发展分析的时候,阐述的顺序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陆域产业的发展——海洋产业的发展——海陆产业的协同发展.论文论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主要陆域产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环渤海经济带的陆域产业发展情况.接着文章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重点说明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典型的陆域产业的发展状况,采用10个指标,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量的前提下,提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即主成分).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得到主成分的合理权重,用提取的主成分作为决策分析的综合指标值对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加以分析和比较.指出整体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因此要想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其国内及国际竞争力,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深化企业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其市场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整个产品的附加值,发展集群经济,发挥规模效应.

在阐述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的发展布局方面,本文利用计算区位熵的方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优势产业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论证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海洋产业的优势、不足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辽宁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的优化建议,并以辽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为例,指出了辽宁经济带海洋主导产业的确立,应把在海洋产业中已经形成优势或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的发展置于优先位置,在立足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与环境以及区域海洋和陆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瓶颈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和具有导向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予以优先发展和扶持.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海陆产业的关联效应与协同发展方面,文章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辽宁省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和陆域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度量和分析,得出辽宁省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相关度最大、海洋第三产业和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的结论,且分别考察了海洋渔业、盐业、油气业、船舶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产业与相关陆域产业的前后产业链条,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海陆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和路径选择.

文章还着重分析了沿海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值得关注的几个重要关系,指出应该成为东北未来发展空间拓展的重大战略取向,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核心价值观,市场的资源配置始终要发挥基础性作用,而政府的协调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发展.

第四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从2001年7月17日,秦川发展(000837)率先发布了第一份单独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到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要求,再到2006年6月5日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年9月28日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出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已由自愿披露过渡到强制披露.在这种制度变迁过程中,考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宏观层次,可以作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准则的参考;在中观层次,可以完善资本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在微观层次,可以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披露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信息已经成为公司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关系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未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无论是财务报告信息还是内部控制信息都是资本市场所需要的.然而,截止2010年4月30日上市公司2009年度报告披露结束,执行了四个会计年度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所属上市公司和执行了三个会计年度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所属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仍不乐观.目前,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分析方面,国内文献多以某一年或几年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基础,虽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但所提对策多侧重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外部约束机制.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制度环境的依托,单纯依靠外部约束机制,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情况:一个极其中肯的建议、一个执法决心很大的政府和一个实施结果不佳的现实.

文章借鉴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个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什么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谁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哪些内部控制信息和如何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等问题.围绕这一主线,文章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证.具体而言,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建设情况和学术研究状况进行梳理,比较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统计分析法,利用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原则、内容与方式.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外部投资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发表或发布公司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和评价情况的信息,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明确提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有助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解除受托责任;促使上市公司向市场传递有效信息;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从更深层次上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一个涉及到投资者、政府、规制机构(政府监管部门)、*机构(社会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及其内部成员之问有关各方的多重委托*问题.内部控制信息及其披露具有经济后果,经济后果恰恰证明了资本市场并不是充分有效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投资者信心和预期的形成又来自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其总体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是,投资者保护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目标,而是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一个交叉内容,或者说,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种观点的结合点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目标设定为基础目标:揭示经济与经营活动合法合规;核心目标:印证呈报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支持目标:表明经营效率与效果不断改进;拓展目标:反映战略规划保证可持续发展四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目标体系.总体目标对具体目标起统驭作用,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投资者保护的关键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原则,是从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的要求.其中,成本效益既是一项基本原则,又是一个普遍性的约束条件,上市公司只有在确定了收益大于成本的条件下,才会“心甘情愿”地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可靠性原则包括准确性、中立性、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相关性原则包括公平性、及时性、重要性等方面的要求;可比性原则包括企业间的可比与各期间的可比两个方面的要求;可理解性原则是针对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双方提出的要求.

基于信息披露视角,文章提出了“内部控制报告要素”的概念.组织结构、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信息与沟通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限定了一个理想的“控制环境”,而理想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得以建立与实施的基础,是内部控制报告的前提条件,应归属于假设层面,在内部控制报告之外披露.换句话说,如果连控制环境都存在问题或缺陷的话,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无从谈起,内部控制报告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与修正三要素构成了内部控制报告的基本单位,文章将其称之为“内部控制报告要素”.其中,风险评估使经济利益能够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流入企业;控制活动使经济利益能够在企业内部正常流动,而且控制活动是有联系地、有秩序地进行的;监督与修正则是对经济利益在企业中流动的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监督与修正三要素也突出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时间顺序,按照这种顺序进行披露,可以使内部控制报告的条理更为清楚.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起点,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心,监督与修正则是对二者的总结与评价,三要素相互作用,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内部控制过程.内部控制报告要素的界定有助于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降低信息披露成本;同时,有助于投资者阅读更为明晰、简洁的内部控制报告,从而缓解投资者与管理当局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除内部控制报告之外,内部控制信息还包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其他内部控制信息.管理层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是内部控制信息的核心内容,独立董事发表的评价意见与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鉴证报告很自然地形成内部控制报告的双重保障机制.

内部控制信息按披露动机,可以分为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按披露渠道,可以分为公开披露与私下披露;按披露时间,可以分为定期披露与不定期披露;按详略程度,可以分为简单披露与详细披露等不同的披露方式.内部控制信息的定期披露主要指内部控制年度报告;如果上市公司认为必要,还可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临时报告,以使投资者更为及时地获得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临时报告主要包括发现缺陷时、计划整改时、完成整改后与其他情况下的内部控制临时报告四种形式.文章将Wallman彩色报告模式运用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之中,其具体思路为:第一层次,基础层,即合规目标方面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如相关机构的设置、相关制度的建立、相关法规的遵循等,可简单披露,如果前期已经披露了该类信息,本期又无变化,也可不必再披露;第二层次,核心层,即财务报告与资产安全目标方面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详细披露,这样,也便于注册会计师今后出具审计报告;第三层次,支持层,即经营目标方面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如有关经营风险的计量与分析,特别针对风险投资者的保护,应进行实质性披露,即将经营活动中的关键点披露出来;第四层次,拓展层,即战略目标方面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如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特别针对战略投资者的保护,应进行总括性披露.这种彩色披露模式能够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信息含量,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又兼顾了上市公司的利益,为其节约了不必要的信息披露成本.文章提出,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坚持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年度报告与临时报告相结合的公开彩色披露方式.

论文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是: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之处,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本质问题;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就要明确研究方向,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目标问题;目标确定了,就开始寻找一条正确的路径,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原则问题;按照既定的原则,究竟该披露哪些信息,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问题;最后,是内部控制信息以何种方式进行披露的问题.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是政府规制部门强加给上市公司的一套枷锁,而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过程.然而,理论与实际是有差距的,只有观念上的改变才是最重要、最彻底的改变.如果上市公司意识到投资者提供了上市公司发展壮大所需的资源,是上市公司“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伙伴,向投资者披露高质量的信息是上市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披露、选择性披露和虚假披露都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态度,其披露高质量信息的动机便会加强.因而,上市公司披露政策的改变实际上是一种披露态度的转变,即从“被动遵从”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由于财务报告信息与内部控制信息在性质与作用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文章在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思路借鉴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不免有些片面,存在着考虑不周的问题.文章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现状仅以美国为样本进行分析,未能结合更多国家的相关活动与经验,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能带有片面性.由于内部控制信息属陈述性信息,很难建立起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模型,故文章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只运用了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在解释力度方面略显不足.由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可直接参考的文献较少,文章也仅从有限的几个理论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而且这些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需要指出的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与完善不应该是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的,信息规范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趋同的完整的公司报告概念框架(报表编制框架+信息披露框架),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只是表外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公司报告框架被有关各方广泛认可的话,未来公司报告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公司要编制两套同等重要的报告——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报告;其次,注册会计师要对两套同等重要的报告提供服务——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最后,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要阅读两套同等重要的报告——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报告,在这两座“金山”中寻找“宝藏”.这将注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会计变革.

第五篇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格式:当代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机理研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开展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共轭”这一新的视角,融合高等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立足当代中国大学的“场域”,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

本文通过对权力理论、组织理论的梳理,探讨了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内部结构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关系问题.指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具有两个重要特性:第一,共轭体系结构相对稳定,要素联系紧密、整体功能协调、对环境适应性强.第二,共轭状态是动态中的平衡,它可以由某种状态进阶到下一个更高层次,它追求的是动态中的平衡.

在对“共轭”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价值之视角和场域之视角分析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共轭的价值意蕴和实际表征.从价值视角看,秩序主要靠行政权力来维护,而自由则主要通过学术权力来实现(秩序与自由各自都有边界与限度).因而,大学行政权力所保障的是秩序,大学学术权力倾向于个人的自由与解放,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共轭状态,是一种对秩序与自由的调和.大学所努力寻求的,正是在秩序的社会与个人自由之间的那种张力平衡.从场域视角看,当代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呈现为一种非常活跃的紧张网络,其中无论是学术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牵连到整个大学的结构、生命及其活动;反过来,大学的发展又时刻影响着大学中的各种权力.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张力,来自大学本身的场域结构及其运作机理.共轭是大学场域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用一种简要的公式来表达:[(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位置等于共轭状态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及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运用“三角互证”法,构建了大学行政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轭的核心是资源的互动,共轭的本质是权力者的交往,共轭的状态在于建立网络式共轭驱动机理.

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东北财经大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题目

本研究运用大量面板数据,验证了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状态及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即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权力的边际贡献大于比行政权力的贡献.结合“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对“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一般大学”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得出了这三个层次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轭的数值,从中清晰地看出这三类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状态.

论文最后对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轭驱动策略进行理路分析,指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轭驱动是一个多维的策略系统,它是由目标策略、行动者策略、资源策略三个方面构成的.这三个策略构成的系统是一个以共轭驱动为核心的三角形结构.目标、行动者、资源受共轭的驱动,又反作用于共轭.具体而言,目标决定行动者的行动,这一行动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并导致一系列的反应,而这又作用于共轭系统,各系统的稳定最终促进大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我国不同层次的大学提出不同的共轭驱动策略建议.

为您写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东北财经大学引用文献:

[1] 东北财经大学类论文选题 东北财经大学论文题目如何取
[2] 东北财经大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东北财经大学参考文献有哪些
[3] 东北财经大学论文提纲范本大全 东北财经大学论文框架如何写
《东北财经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东北财经大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