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参考 模拟电子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模拟电子技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8

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拟电子电路故障分类技术研究
  2. 第二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样文: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
  3. 第三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模板:微波管电子光学系统数值模拟及CAD技术研究
  4. 第四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例: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5. 第五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格式: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

★100篇免费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拟电子电路故障分类技术研究

随着微电子技术与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模拟电子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复杂,而对其要求的可靠性却越来越高,但相应的可测性正变得越来越差.如何运用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测试和诊断模拟电子系统中的故障元件或子系统,是目前模拟诊断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综合运用小波分解、特征选择等信号处理技术,并结合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C)等模式识别方法对待测模拟电子电路或系统的故障分类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针对某些模拟电子系统中故障特征样本数量少且难以获取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云模型方法的模拟故障特征样本产生方法,并采用神经网络对新产生的扩展样本集进行训练.结果表明,利用新样本集训练过的神经网络对噪声干扰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针对模拟故障分类问题,研究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器设计方法,相关的创新点和贡献包括:提出了一种SVC平均计算量的分析指标,能够定性的对各种SVC的计算效率进行评估,对常规的one-against-rest SVC进行了改进,通过在决策阶段引入K近邻方法,实现了分类性能的提高,为提高one-against-rest SVC的测试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字典和空间距离分析的混合故障分类器,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FM ANN)的聚类二叉树SVC的故障分类器,这种分类器可以根据样本的空间分布自适应的划分分类结构,从而能够减少测试误差,并给出了其平均计算量的计算方法.

为解决单一分类器在模拟电子测试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器融合的模拟电子系统诊断方法,该方法采用神经网络和SVC作为子分类器,采用模糊推理技术对两种子分类器的输出进行决策融合,实验证明该项技术是有效的,并对噪声干扰有一定的鲁棒性.

故障特征提取和选择是模拟电子系统测试领域的关键技术,对于后续的故障分类十分重要.目前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故障特征提取,但对于特征选择的研究内容偏少.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标量小波系数的故障特征选择方法.该方法能够选择适合后续one-against-rest SVC分类器的特征,同时能够确定后续分类器的核参数,因此这项技术解决了SVC设计中的核参选择问题,为加快特征选择的速度和效率,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混合one-against-rest SVC,这项技术能够提高特征选择效率,用于小波特征选择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还对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制作了两类实验系统,分别基于PC机和数字信号控制器(DSC).针对基于PC机的实验系统,分别设计了基于采集卡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两种数据采集系统,基于DSC的实验系统可脱离PC机运行,利用软件实现了全部诊断任务,包括高速数据采集、基于信号处理的特征提取技术、基于改进型SVC的故障分类等.几个典型的实际模拟电路测试结果均较好的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第二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样文: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

媒介融合作为当前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发展的视角,解读媒介融合的演进过程及其内涵,展望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创新.

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有关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了笔者对媒介融合理解,认为传播技术发展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重要推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技术体系与媒介形态发展呈现对应关系.而媒介融合正是数字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形态变革.论文简要回顾了前数字传播技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和限制以及数字传播技术出现后的新媒介发展情况,指出数字传播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介群现象是媒介形态融合的基础,并按照机械模拟传播技术时期、当前数字传播技术时期和后数字传播技术时期将媒介发展划分为媒介协作、媒介融合、媒介形态统一三个演进阶段.随后,论文将媒介细分为内容生产、渠道和终端三个环节,着重分析了传播技术视角下媒介融合带来的内容载体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分析了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受关系变革和传播模式的创新,并探讨了三种目前带有融合特质的新媒体.最后论文从历史维度总结了传播技术发展及传播媒介演进的历史逻辑,提出了技术发展和媒介演进的“双循环”关系.


https://www.mbalunwen.net/ufo/86345.html

第三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模板:微波管电子光学系统数值模拟及CAD技术研究

微波管是现代通讯器件的核心部件,其中电子光学系统主要用于产生、聚焦、维持和收集电子.电子光学系统由电子枪、磁系统和收集极组成,涉及电磁学、阴极电子学、材料学、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且设计和制造过程相当复杂,研制周期很长.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模拟计算已成为一种高效的研究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效率并节约开销.所以,微波管电子光学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改进和优化微波管电子光学系统的重要手段.

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模拟电子技术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选题

本论文对微波管电子光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详尽分析了电子的发射机制、电磁场的求解以及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考虑了电子的热发射和二次发射、空间电荷效应和相对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对数值模拟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别讨论了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如何应用到微波管的电子光学系统模拟中,比较了有限元法中线性插值和二次插值的不同.另外,为了分析器件的瞬时效应引入了时域计算,为了提高计算速度提出了三维局部对称计算技术.

本论文延续了总装备部军事电子预研“九五”重点项目“宽带大功率行波管×,×,×,研究”的工作,得到了总装备部军事电子预研“十五”重点项目“微波管×,×,×,研究”和总装备部军事电子预研“十一五”重点项目“微波管×,×,×,研究”的资助.通过对微波管电子光学系统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思路,完成了二维有限差分模拟软件:电子*拟软件(UESTC_Gun)、周期永磁聚焦系统模拟软件(UESTC_PPM)和多级降压收集极模拟软件(UESTC_MDC),完成了二维和三维的有限元模拟软件:电子光学系统模拟器(EOS)和磁场模拟器(MFS).主要用于模拟轴对称电子枪、栅控电子枪、多注电子枪、轴对称和非轴对称降压收集极、周期永磁聚焦系统等.经过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实验证明,这些软件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目前,这些模拟软件已经广泛用于微波管模拟和设计中.

第四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例: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五篇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格式: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大麦产地之一,大麦麦芽质量是影响麦芽价格的重要因素,提高麦芽加工工艺技术和加工质量成为制麦企业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生产和种植的大麦主要品种甘啤4号,为干燥加工原料.研究沿用合作企业的热风型干燥方式,并以项目组实验研究确定的麦芽最佳干燥工艺,作为麦芽干燥温度控制研究的技术基础.

本研究以大麦麦芽干燥加工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甘肃大麦麦芽企业现有干燥工艺与装备,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原理、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集成运用流体数值模拟技术、传感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微机控制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神经网络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和电机调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传热传质学与生态能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干燥控制的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以干燥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干*能计算.结果表明,其圆柱型热风混合干燥室平均脱水量为1330kg/h,耗风量216384m3/h.另外,热量衡算结果表明,该干燥系统小时需热量为11.81×,105kJ/h.

利用ANSYS软件进行计算机模型模拟和数值仿真,流体动力分析结果为,在进入干*风混合室进风口后,风速逐渐下降,但接近排风口处时又有回升,在进风口处风速为最大;并在混合室的左右两侧形成两个大的旋涡.在整个区域风压分布变化明显,当风速较小时风压降低明显.此外,对风机叶片孤立翼型的升力和阻力进行流场模型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孤立翼型的上表面即翼型的迎风面出现最大流速.模拟实验说明通过改变风机的翼型参数,可减小翼型阻力,提高风机通风效率.

2本研究进行了干燥试验研究,建立了干燥炉热空气风速、麦层厚度和麦层空气阻力的数学模型为P等于31.5He238v,P-麦层空气阻力(mmH2O),V-风速(m/s),H-麦层厚度(m).

3麦芽干燥工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结果表明,中川麦芽厂能流循环指数(CREF)和有机能投入相对较低,说明该系统以无机投能为主,工业化程度高.能值投入率(EIR)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在0.3-0.7间波动.表明中川麦芽厂的干燥麦芽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力较强.能值产出率(EYR)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态势,表明甘肃中川麦芽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经济竞争力持续上升.中川麦芽厂环境负载率(ELR)由2005年的2.62×,106增至2009年的3.94×,106,总体也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对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加,发展主要依靠输入能值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

4本研究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大麦麦芽干燥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了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系统硬件电路,选用AD590温度传感器和HS1101湿度传感器,设计了放大与调理电路,扩展了A/D转换电路和键盘与显示电路,研发了模糊控制算法、控制表和模糊控制器,实施了单片机变频控制鼓风机运行,和继电器控制排风机工作.配置了AT89C51内部RAM单元,设计了控制系统的汇编语言主程序和数据采集存储、数值滤波、模糊控制等6个子程序.

MATLAB软件模拟和温湿度控制实验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稳定,控温范围0-99℃,温控精度达±,0.25℃,平均误差≤±,0.2℃,置信系数Kt等于4.3(P等于0.095),满足控制精度要求.实验结果表示,排潮热风平均湿度的标准偏差<,±,0.30%RH.

5本研究适应企业微机化管理,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微机测控系统.设计了该虚拟仪器系统的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如数据采集程序、基于Lab VIEW的神经网络PID控制虚拟程序等.系统LabVIEW仿真实验表明,神经网络PID控制具有很好的动静态特性,控制器运行稳定.

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控制的平均误差≤±,0.2℃,控制系统稳态精度高,系统超调较小.6设计的基于单片机和微机的干燥变频调速控制系统,3年试验运行表明,每生产1吨麦芽平均节水1.5吨、煤0.050吨,电50KWh.按公司年产麦芽2.0万吨计,每年仅干燥工段节电94.6万KWh,节能量(折算为电能)约232万KWh.麦芽生产每年可节约标煤1129吨.同时,麦芽干燥系统改造前后相比,综合节能14%

因此,该研究提升了大麦麦芽干燥加工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并具有节能和生态效益.

这是一篇与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模拟电子技术引用文献:

[1] 优秀模拟电子技术论文题目 模拟电子技术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最新模拟电子技术参考文献 模拟电子技术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模拟电子技术论文大纲模板样本 模拟电子技术论文提纲如何写
《模拟电子技术论文范文参考 模拟电子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模拟电子技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