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小学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数学小学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8

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参考: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史研究(1902-1952)
  2. 第四、阐明了一些数学名词术语的演变情况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问题.
  3. 第二篇数学小学术论文样文: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4. 第三篇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模板: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研究
  5. 第四篇数学小学术论文范例:20世纪上半叶日本学者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6. 第五篇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格式: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问题研究

★100篇免费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数学小学术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参考: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史研究(1902-1952)

1902年,中国新学制的颁布,开辟了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从明末开始,西方的数学著作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数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推动中国数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却没能够改变中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新学制的颁布,使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数学教育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现代数学教育的中国化过程及其动力等究竟如何呢本文主要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文献研究方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1902-1952年间近5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经纬.

一、在中国传统数学教育发展史的概述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来论述中国传统数学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等文化特征;通过《周髀算经》中荣方与陈子的对话以及南宋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辉的“习算纲目”中有关内容的介绍来阐述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亦阐明了中国传统数学教育的优点和缺点;借助学堂章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的数学教育目的及教学法,论述1902-1952年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

二、在对中国新学制下的数学教育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日本数学教育及其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1.经过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后,中国引进和模仿日本数学教育制度.

2.明确了王国维翻译的藤泽利喜太郎《算术条目及教授法》在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地位,并指出了《算术条目及教授法》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的数学教育理论著作,首次领会“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以及数学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形态等思想.

3.清末、民国时期,日本的数学教育从制度、教科书、教学法等全方位地影响中国的数学教育思想.这里详述了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小仓金之助的《算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中的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学校数学的融合主义、数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等数学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通过刘亦珩在“北平师范大学全国暑期理科教师讲习班”上的系列讲座和数学家陈建功的数学教育论著,深入地阐述了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阐明了刘亦珩和陈建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说明了日本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的程度.

4.在论述日本数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时,阐述了赫尔巴特教授法思想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经过,并且着重论述了赫尔巴特的数学认识论、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三、在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Arthur Schultze的《中等学校算学教授法》、D.E.Smith的《初等算学教学法》、George Polya的《怎样解题》等论著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来论述美国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3.借助俞子夷和廖世承等教育家在较发达的上海、南京等地区分别进行的由美国传入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来说明美国的教学法对中国的影响.

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数学小学术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选题

四、以数学教育目的、数学教科书和教学法的发展为视角,论述了中国使西方数学教育中国化的曲折历程.

1.中国中小学所使用的数学教科书经历了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些中小学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数学教科书.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中国的现代数学教育理论的引进是从王国维翻译藤泽利喜太郎的《算术条目及教授法》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逐步地翻译、编译和编写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单科教学法和专门教学法等方面的论著.数学教学法经过这样的途径实现了数学教育思想中国化和自主创新的目标.

3.通过对著名数学教育家吴在渊、余介石等人编写的数学教科书和相关论著的简单介绍,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西方数学教育的中国化的紧迫感和思想认识.

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虽然亦有关于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很少涉及到思想方面的内容.另外,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宏观或微观上的教育制度(学堂章程、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那么,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是从何时开始的,如何发展的,以及其特点如何,还没有人给予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首次从数学教育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1902—1952年间中国的数学教育史.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特点、形式和成果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以史学史(或学术史)为研究视角,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第二,通过挖掘、研究第一手资料,探寻中国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即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进而概括出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数学教育思想为什么会有其不同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历史特点有哪些.

第三,系统研究了国外数学教育思想的中国化过程,主要从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研究,这对中国今后的数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中国化角度研究数学教育思想史这也尚属首次.

第四、阐明了一些数学名词术语的演变情况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问题.

第二篇数学小学术论文样文: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背景:

由于传统学术*猛涨以及图书馆订阅经费的严重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危机”.为了解决学术期刊危机,国际出版界,学术界、图书情报界、政府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开放存取”(OA)运动,作为OA出版战略之一的开放存取期刊(OA期刊)应运而生.

OA期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期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得到了传统文摘/索引工具的认可并广泛被文摘/索引工具收录、报道,越来越得到出版商的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创办、发行和和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读者的青睐和认同,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生物医学类OA期刊在保持出版快捷和成本低廉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并保持编辑的完整性和期刊高质量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学术质量及其评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

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较多从引文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较少从网络影响力、学术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更少.因此,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尤为必要,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研究目的:

1.分析生物医学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及其学科差异,深入比较生物医学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探讨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

2.探索多种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筛选出反映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因素,通过区组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网络计量学指标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3.分析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分布特点,探索h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深入比较它们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h指数的优势与弱势,探索相对h指数、g指数、hc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比较WOS与Google Scholar不同统计数据库h指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4.在分析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学术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建立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掌握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

2.网上调研法.通过对OA期刊网站,Google Scholar、Alltheweb、AltaVista等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JCR、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以及PoP软件等收集了400多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相关信息和评价指标数据.

3.问卷调查法.设计两轮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

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优势,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不同排名的比较,探索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科学性和适用性.

5.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

6.统计分析法.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7.数据库技术与方法.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OA期刊基础数据库》,运用SQL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8.属性数学理论、联系数学理论以及属性测度法,建立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9.实证验证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研究结果:

1.采用影响因子(IF)百分位数排序、即年指数(ImInd)百分位数排序、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

(1)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平均Ⅲ百分位数:61.26,中位数:70.42,平均即年指数百分位数:61.75,中位数:68.47.

(2)从OA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来看,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均显著高于非OA期刊.

(3)从各学科环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来看,生物医学、综合性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5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排在第50位以下,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位于第50~60位之间.

(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势比较来看,除了平均被引半衰期外,其他各指标如平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OA期刊均比非OA期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平均优势系数分别为3.15、0.97、0.77、1.13和1.1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优势日渐丧失,并且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

(5)从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来看,2001-2007年,无论是平均IF还是平均ImInd,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均大于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3.228>1.394,ImInd:0.542>0.292),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却正好相反,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的增长速率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0.122>0.028,ImInd:0 03>0 026).

2.采用网络文献量、网页数、站内链接数、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数、外部链接数、IP访问量、PV页面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11个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

(1)网络文献量主要集中在0到1000之间,年均网络文献量只有100篇左右.其中100到1000篇的OA期刊303种,占总数(483种)的62.73%,中位数502.但是WOS收摘量是网络文献量的近2倍,平均每一种期刊的WOS收摘量比网络文献量多出近800篇.而OA期刊网页数的分布呈离散趋势,差异性较大.

(2)网络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00,占93.99%,网络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6760055、13995.9731)均分别高于WOS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5897869、12210.9089).

(3)总链接数在0-100区间的期刊数较少,为52种,占10.77%,而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在这些区间的期刊数较多,分别为176种和131种,占36.44%和27.12%.总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有43 1种,占89.23%,而外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07种,占63.56%,内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52种,占72.88%.

(4)OA期刊网站的外部影响因子分布比较集中,平均外部影响因子仅为0.17,并且其标准差较小.总网络影响因子变异比较大,极差为171.69,标准差为12.08.

(5)IP访问量、PV浏览量主要集中于10000以下,分别占总期刊数的95.86%、87.37%.IP访问量、PV浏览量在0-100的期刊较多,分别有127种、102种,分别占28.04%和21.12%.人均页面浏览量主要分布在0~3之间,占93.17%,均数为2.042,标准差为0.7602.

(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等偏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243、0.243、0.232、0.238、0.230、0.152、0.173、0.128,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双侧),总网络影响因子(总WIF)、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45,0.039.

(7)将10个指标综合成四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619%.

3.采用h指数、类h指数、h_(GS)指数,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

(1)h指数频数分布向右倾斜,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h指数在5-50之间.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96种,占19.88%.h指数缺乏唯一性,一个h指数对应一种期刊的只有14种,其他都是一个h指数对应多种期刊,如h指数为5,有10种,h指数为7,有20种,h指数为14,有23种.并且h指数越低,对应的OA期刊越多.

(2)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2007各年、总h指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75,0.769,0.750,0.751,0.777,并且均在0.0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与载文量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0.545、0.545、0.537、0.539、0.551,总h指数与平均被引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0,总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8.

(3)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聚类的结果主要集中在D等,占93%左右,而其它3等(A、B、C)合计仅占7%.采用h指数聚类的结果较为科学合理,A、B、C、D4等的期刊数分别占0.4%、7.7%、29%、62.9%,其聚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4)h指数排名与被引频次排名、载文量排名、平均被引率排名、IF排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764、0.830、0.882,由此可见,h指数与被引频次、IF、平均被引率密切相关.

(5)在类h指数中,相对h指数五年总和排名前6位的都是综述性期刊,其次是一些小型优质的非综述性的期刊,特别是近年创办的OA期刊,排名都有显著的上升.大部份期刊的相对h指数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减趋势,少部分期刊的相对h指数呈波动变化较大.g指数都高于h指数,并且g指数和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解决了h指数缺乏区分度和灵敏度的问题.hc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和活跃程度.

(6)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中,有330种h_(GS)指数高于h_(WOS)指数,平均提高了6.58.只有43种OA期刊的h指数不变.110种OA期刊的h_(GS)指数低于h_(WOS)指数,平均下降了6.53.从总体上看,h_(GS)指数高于h_(WOS)指数,平均提高了3.01.

h_(GS)与h_(WOS)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h_(GS)、h_(WOS)与2007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78,两者相差较小.

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

(1)从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五个方面筛选出了20个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采用Saaty氏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量效指标如发文国家地区广度、权威数据库收摘量、网络文献量、站内链接数、IP访问量等,而且包括质效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等,还包括量效、质效综合指标如h指数、g指数等.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不仅包括来自于OA期刊本身的指标,如影响因子等,而且包括来自于OA期刊网站的指标,如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还包括来自两者综合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指标,如h指数等.并且所有指标数据来源广泛且均可量化,标准化.因此,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20个指标的单指标分级标准,构建了100个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阐述了该模型的实现过程,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随机抽取的10种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并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结果进行比较.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该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

研究结论:

1.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

(1)从整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学术影响力较大的OA期刊.

(2)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超过了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6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别不大.就具体学科而言,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

(3)生物医学OA期刊较非OA期刊有较强的优势,即OA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正向促动作用,有助于提高OA期刊的质量.但是这种OA优势正在日渐丧失,并且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

(4)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低,但是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率却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这表明完全OA出版模式比非完全OA出版模式更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

(1)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文献的网络化程度偏低(主要是非完全OA期刊)或者尚未完全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揭示(完全OA期刊),并且OA期刊网站建设规模参差不齐.

(2)生物医学类OA期刊因为具有OA优势,更容易获得大量非ISI收录期刊的引文,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引文.因此,网络引文更适用于OA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评价.

(3)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站因期刊OA特性而产生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获得较多的链接数和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但是外部网络影响力和内在结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IP访问量、PV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均偏低.因此,要增加OA期刊的访问量、浏览量和网站粘度,OA期刊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质量建设、网络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科研人员经常访问和利用这类学术期刊,获取其中信息或在其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5)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度或低度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而总网络影响因子、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直接的关联.

(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10个网络计量学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而人均页面浏览量与其他任一网络计量学指标均不存在相关性,加之它的区分度较小,因此,人均页面浏览量不宜作为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7)从4个方面综合各指标对评价值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页数、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和站内链接数,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第三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络引文量和网络文献量,第四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外部WIF和总WIF.各主成分是各评价指标的线性组合,根据其贡献率,计算其综合得分,才能对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序和评价.

3.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如下:

(1)从h指数评价来看,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学术绩效质量中等偏上.h指数适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但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利用h指数进行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结果相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指标进行区分.

(2)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并且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结合,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类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不足,相对h指数提高了对综述性期刊、小型优质期刊和新创刊期刊的评价,揭示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但是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OA期刊评价指标.g指数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具有和h指数类似的效力,克服h指数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等缺点.hc指数比h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可以作为h指数评价的重要补充.

(4)h_(GS)指数与h_(WOS)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h_(GS)指数比h_(WOS)指数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可以作为h_(WOS)指数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进行h指数评价时,应充分注意统计源数据库所收录范围、文献类型、数量、搜索机制等因素对h指数的影响.

4.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

(1)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

第三篇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模板: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研究

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及问题解决的需要使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在组织、制度上进行改革,如组建实体或虚拟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等.大量相关研究表明,跨学科组织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成熟的运行机制.且相关研究都是从组织、制度、文化层面进行的.学科交叉与会聚的实质是作为知识载体、具体实践者的高校教师间的学术交往.因此,本研究转换研究视角,把“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种种因素及各因素在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的运行机制.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利益等跨越学科边界或专攻领域进行的私人间、面对面的学术互动或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语言上的学术交流行为.它与高校教师私人学术生活及私人学术关系密切相关.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蕴含在高校教师日常学术生活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从高校教师日常生活中挖掘研究资料.基于以上考虑,我采取了如下研究路径:

首先,采用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事例进行分析及理论上进行深度诠释的研究策略,深刻、全面地把握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建构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中层理论.具体研究步骤如下:一是通过学术人自传、口述史、回忆录、学术著作的序言及后记等搜集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事例,对事例进行历史社会学分析和过程一事件分析.二是在科学网上搜集学术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体验写的关于跨学科交往事例的相关博文,对博文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在上述两部分研究结论基础上,建构关于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中层理论.

其次,对建构的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层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研究步骤如下:根据建构的中层理论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根据研究假设编制调查问卷.对江浙沪地区7所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系、物理学系、材料工程学院和实体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教师,通过邮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研究假设的检验进一步完善了关于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相关理论.

最后,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层理论进行了完善,同时提出了本研究对促进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改革学理上的启发建议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研究结论简述如下:

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解决的需要、学术人因时间、精力有限只受到一门或少数几门学科的训练所带来的自身局限性、某些学科科研所需物质资源等现实条件的限制等都要求不同学科或专攻领域的高校教师,为了优势互补必须进行跨学科交往.

实证分析证明,高校教师的学术生活受其所在学科特点的影响,有其学科属性.学科属性不同,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特点也不同.跨学科交往在高校教师学术创新中确实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跨学科交往的各种形式还没有被大部分教师利用起来,跨学科交往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高校教师将与谁进行跨学科交往看似具有偶然性,其实它受到社会结构因素的限制.社会结构因素表现在:①高校教师求学期间积累的学术关系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与导师的学术水平、个人声望及所具有的学术圈的关系网络密切相关.②高校教师所在的学术组织机构、机构的地位、声望等框定着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的范围.

高校教师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跨学科交往:①是基于共同的学术兴趣、爱好或利益自发组建的非正式学者社群.在非正式学者社群中,高校教师因其共同的价值观、相互信任等建立的感情基础使他们可以较容易地克服学科文化带来的障碍.非正式学者社群也有利于激发学术热情.②是通过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在不同场合与他人的相遇相识.③是在正式的跨学科组织中的交往.强调跨学科交往社会结构因素的限制并不是否认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机会的获得受到学术系统内部运行规则如优势积累效应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认可机制的影响.实证分析证明,高校教师的社会资本及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越高,与其他学科教师相识的机会越多.

高校教师所处的各种宏观环境:如高校教师所在学科的学科文化(学科知识、研究方法、价值观等)、中国上下尊卑分明的社会等级结构及人际关系特点、学术系统中的等级结构及“场域”特性、目前中国科技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影响高校教师具体的跨学科交往过程.对高校教师本人来说,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科研专长、合作中是否遵守学术规范及合作的目的等也都影响着合作成功的可能性.

实证分析证明,院系组织形式、学科知识、研究规范、跨学科成果的发表与认可、学术职业中的个人主义特点等虽然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它们并不是跨学科交往中最主要的阻碍性因素.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利益.利益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为维护所在学科领地所形成的学科利益.院系组织对高校教师学术成果的评价及人事管理制度,而这与目前的科技管理评价体制密切相关.高校教师有进行跨学科交往的愿望,但目前比较缺少跨学科交往的平台与机会.

本研究对实践层面改革的启发建议为:①为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提供平台与机会.②积极培育高校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学者社群.③在现行的学术体制还没有改进的条件下,合作双方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学术小环境,就利益分配进行协商从而达成共识.

第四篇数学小学术论文范例:20世纪上半叶日本学者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学者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具有较高水平,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方法论的创新,他们的研究在东亚乃至世界科学史界都具有引领作用.本文选取20世纪上半叶具有代表性的四位日本学者:三上义夫、林鹤一、藤原松三郎和小仓金之助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他们有关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及其主要成果,探讨他们对中国数学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和深远意义.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基于原始文献,解读了三上义夫、林鹤一、藤原松三郎和小仓金之助关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重要论著.本文共分六章.第1章绪论,说明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第2章论述了三上义夫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通过对他的代表作《中日数学发达史》、《中国算学之特色》的介绍,基于他对《九章算术》刘徽注、宋元时期的天元术、四元术、招差法以及清代割圆术和《畴人传》等的研究,对比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三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1、对中国数学史走向世界做了开创性工作.2、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数学的某些偏见和科学史上“西方中心论”的错误观点.3、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发挥了引领作用.4、三上对中算是和算的母体认识深刻,对和算与中算的关联研究比较透彻.5、三上提出和实践了从文化史视角研究数学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3章考察了林鹤一和藤原松三郎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考察林鹤一对弧背缀术和圆周率的研究、对“几何”和“代数”词源的研究、对中国素数问题的研究,指出其成就主要体现在用现代数学来介绍中算成果,并将其与日本、西方的相关成果进行比较、联系,指出林鹤一是从数学家的角度研究数学史的.梳理了藤原松三郎对《杨辉算法》和《算法统宗》中方程式解法的研究及其对宋元明数学史史料的研究.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1、对中算典籍的整理,特别是宋元明数学史料的整理做出了贡献,发现了我国未见到的史料《新镌启蒙便用九章算法全书》和《新镌九龙易诀算法》.2、用现代数学对中算进行算法阐释.第4章分析小仓金之助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通过对小仓的论文《中国数学的特殊性》、《中国数学的社会性》、《极东数学国际化与产业革命》的分析,指出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注重研究数学的社会性,从数学知识的研究演变到文化背景、社会史的研究,比中国同时代的数学史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宽广.第5章对日本学者的数学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概括出三上既从内史的角度研究中国数学史,又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和算史,林鹤一和藤原松三郎从内史的角度研究中国数学史,小仓首次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中国数学史.三上和小仓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在国际数学史界具有重要的意义.第6章为结语,对于四位学者研究中国数学史的动因、成就与不足、与我国学者的交流以及对中日学者的影响做了总结.主要结论如下:1.明治维新后,日本决定废和算、学洋算,因而和算日益衰退.日本数学史家三上、数学家林鹤一、藤原,数学教育家小仓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研究和算的,某种意义上是为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所以他们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2.他们从事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数学史研究具有开创性,而从文化史的或社会史的视角来研究数学史,也属于科学史领域外史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在科学编史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他们深厚的数学功底,较强的中文文献解读能力以及使用西方语言发表数学史论文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动中国数学史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4.他们与我国学者的交流,推动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对中日学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https://www.mbalunwen.net/ufo/89074.html

第五篇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格式: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问题研究

现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不断涌现的新兴交叉学科为深入解决复杂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提供了其他单学科研究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手段,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与现有僵化体制的束缚,大多数具有原创性、探索性的交叉性新学科缺乏必要的支撑和扶持措施,难以获得正常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本文借鉴企业孵化器的概念与方法,为了给交叉性新学科的孕育成长构建一个适宜的环境或制度,从而进一步推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就“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这个新颖、复杂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论文共分六章,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第一,回顾了“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基本特征、概念内涵和分类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入“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的概念并探讨其作用与特征.第二,作为研究孵化器问题的铺垫,阐述了交叉性新学科创生的外部动力和内部机制,探讨了以二维坐标系和三维坐标系表征的学科门类之内和学科门类之间交叉学科的生长点情况,提出了一门交叉学科的形成大体要经过酝酿、创建、成长和成熟这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另以核取证学为案例对交叉性新学科的创生与发展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第三,在设计了“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制定了具体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灰色多层次数学模型对孵化器的有关问题进行预测,并以核军备控制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发展前景为案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了预测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从思想观念、学科体制、评价机制、经费资助、人才培养、科研支撑体制等方面,分析了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为了给交叉性新学科的创生与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与环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孵化器的构建设想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中包括调整学科专业目录为交叉学科留有位置、建立由孵化中心构成的交叉学科系、改进同行评议机制、拓展经费资助渠道与方式、加强开拓性人才的识别与扶持、重视刊物的学术阵地作用、从规范术语入手消除跨学科交流障碍等.

论文指出,为了促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孵化器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从观念上做出深层变革,扬弃传统落后的小学科观,树立现代先进的大学科观,只有全面认识交叉学科的地位和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交叉性新学科的生存空间和成长环境.

纵观全文,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把交叉科学研究与孵化器问题有机结合,首次对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第二,将系统预测技术应用于交叉性新学科孵化器研究,建立并实证了灰色多层次数学模型;第三,为了扶持和促进交叉性新学科的孕育和成长,从学科体制、评价机制、经费资助、人才培养、学术支撑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学科的对策建议.

关于免费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数学小学术引用文献:

[1] 最新数学小学术论文选题参考 数学小学术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经典数学小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小学术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数学小学术论文提纲格式 数学小学术论文框架怎么写
《数学小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小学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数学小学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