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消化内科论文范文参考 消化内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消化内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7

消化内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消化内科论文范文参考:天津某医院医院感染监测与抗菌药物使用策略的研究
  2. 第二篇消化内科论文样文:基于排队论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门诊流程优化研究
  3. 第三篇消化内科论文范文模板:1.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支持应用情况的调查—北京和Baltimore教学医院1277例内科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描述性研究 2.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的炎性肠病等消化科患者的结局和成本/效果的影响—275例前瞻性队列研究
  4. 第四篇消化内科论文范例:姜黄素对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的化学防护作用研究
  5. 第五篇消化内科论文范文格式:北京和巴尔迪摩教学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及营养支持使用率的现状调查和比较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消化内科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消化内科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消化内科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消化内科论文范文参考:天津某医院医院感染监测与抗菌药物使用策略的研究

第一部分某医院消化内科2007.1-2008.12医院感染监测的研究

目的对某医院消化内科的医院感染数据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揭示医院感染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方法以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7.1-2008.12该院消化内科的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调查.

结果

1.共调查住院病人4,198例,医院感染人数394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9.39%,发病密度为3.030例/1000住院日;医院感染发病例次数457例次,例次发病率为10.89%,例次发病密度为3.515例/1000住院日.2.常见医院感染发病部位按构成比依次为:原发性腹膜炎(23%)、血流感染(20%)、上呼吸道感染(20%)和下呼吸道感染(17%),以上占全部医院感染比例4/5.

3.医院内上呼吸道感染在第一季度构成排列最高.医院内血流感染呈稳定高水平表现,医院内原发性腹膜炎有稳定下降趋势.

4.各类医院感染中,按照以治愈/好转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肠道、上呼吸道、原发性腹膜炎、皮肤软组织、血流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自动出院和死亡率最高的两个部位是下呼吸道(18.18%)、血流(17.39%).各部位医院感染的病死率以腹腔内组织感染为最高(11%),其次是下呼吸道感染(8.70%)和血流感染(7.32%).

5.各病区中,A2病房医院感染发生强度最高,为4.417例次/1000住院日.其中,血流感染发生强度最高的为A2病房(1.646例次/1000住院日),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强度最高的为A5病房(1.459例次/1000住院日),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强度最高的为A2病房(1.084例次/1000住院日).

6.院内腹膜炎感染治疗中每例用于抗菌药物支出的中位数为1,034.40元,四分位区间为693.60-2,579.60.医院内血流感染每例用于抗菌药物支出的中位数为1,030.60元,四分位区间为592.10-2,202.20.院内上呼吸道感染每例用于抗菌药物支出的中位数为442.40元,四分位区间为353.40-632.00.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每例用于抗菌药物支出的中位数为1,635.20元,四分位区间为879.10-2,975.75.院内泌尿系感染每例用于抗菌药物支出的中位数为632.00元,四分位区间为458.92-1,352.60.

小结

1.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得出较为准确的科学数据,为医院感染发病指标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2.该院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率有季节变化特点.其医院内上呼吸道感染在第一季度发病密度最高.

3.A2病区(重肝科)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血流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国内文献荟萃分析

目的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案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和MEDLINE等数据库,对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收集、筛选、评价并提取数据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1.从国内文献数据库检索1989年-2008年20年间相关文献101篇.有30篇符合要求进入荟萃分析,占29.70%.

2.进入荟萃分析的30项研究共对7,346例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其中46.67%系2005年以后发表的.

3.荟萃分析表明首剂术前半小时到2小时或钳夹脐带后给予短期抗生素较术后长期使用抗生素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OR等于0.34,95%CI0.24-0.48)和产后病率(OR等于0.40,95%CI0.32-0.48)的效果显著;对上述两种策略效果差异无论是在预防单纯选择性(OR等于0.45,95%CI0.11-1.83)或是在选择/非选择性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OR等于0.55,95%CI 0.16-1.96).

4.文献质量偏低.其中4篇Jadad评分为2分,有15篇Jadad评分为1分,其他11篇的Jadad评分为0分.剔除敏感性最低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对术后子宫内膜炎预防荟萃分析显示,上述结果与原荟萃分析结果相近,未出现结果逆转.

小结术前半小时到2小时或钳夹脐带短期使用抗生素可作为预防剖宫产手术相关感染的一项策略.第三部分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抗生素使用策略的干预研究

目的:评价规范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包括制定循证性很强的医院内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指南、指南推荐术中钳夹脐带给与单剂一代头孢,同时增加剖宫产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等干预措施.对某*医院产科干预后(2008年1月-2009年3月)前瞻性调查手术部位感染、术后子宫内膜炎、产后病率等,与干预前(2006年1月-2007年10月)随机回顾调查进行比较.

结果:

1.依从干预指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92例,等量随机抽取干预前病例比较,在年龄、孕程胎膜早破、妊高病、过期妊娠、术前住院时间、术前血白细胞计数等方面可比性相当.

2.干预前后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策略的差异明显.表现为抗菌药物品种上干预前采用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干预后采用一代头孢菌素;预防用药首剂时间上干预前在术前1/2小时-2小时,干预后采用术中钳夹脐带;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疗程上干预前为48小时,干预后仅单剂用药.

3.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浅表)发生情况分别为2.17%(2/92),1.89%(2/106),术后病率发生情况分别为3.26%(3/92),1.89%(2/106),均未见子宫内膜炎.

4.干预前后产妇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超过13G/L的情形分别为3.26%(3/92)和0.94%(1/106),p<,0.25.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80%的情形分别为28.26%(26/92)和28.30%(30/106).术后体温分别为37.40±,0.43摄氏度和37.33±,0.49摄氏度,p等于0.28.

5.干预前后娩出新生儿体重分别为3446±,422克和3393±,408克,p等于0.36.娩出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为9.62±,0.88和9.79±,0.50,p等于0.10.Apgar<,7的例数分别为2和O.

6.两种策略用于抗菌药的支出分别为221.15±,67.53元和36.70±,25.85元(p等于0.00).

小结:本研究对某医院产科2008年1月采用一代头孢菌素单剂钳夹脐带给药作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与之前的策略相比在用药品种、预防疗程、首剂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显示干预后的手术相关感染控制效果相当,住院费用(抗菌药物)显著下降.

第四部分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管理策略对医院内抗菌药物使用影响.

方法:2006-2008年间在某医院推行包括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导小组、推进感染控制计划、制定针对性的抗生素使用指南、展开教育培训、提高对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对临床使用的支持指导与反馈等一揽子干预策略.收集2005-2008年某医院全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费用,2006-2008年该医院金*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消化内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消化内科文章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消化内科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消化内科论文范文选题

结果:

1.抗菌药物占药品比例由3.32%降到2.79%.

2.收治患者100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从224.20元降至152.04元,效果显著.

3.门诊每1000人次使用抗菌药物费用由406.00元降至274.70元.

4.咪唑类、抗真菌类、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和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的收治患者人均使用频度降幅排在前列.

5.非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构成比例增加,其中p-内酰胺霉敏感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二代头孢菌素、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排在前列.

6.2006-2008年该医院金*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敏感率逐渐上升,分别为71%到82%,p<,0.05,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总体上升,63%到88%,p<,0.05.

7.2006-2008年该医院大肠杆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的敏感性逐渐上升,38%增至62%,p<,0.05;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总体上升,18%增至48%,p<,0.05.

小结:

1.系统而有活力的抗生素管理机制是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保障.

2.在干预中,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整体人均用量呈下降趋势,院抗菌药物使用构成中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

3.该院干预后期分离出的金*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干预初期显著上升;该院干预后期检出的大肠杆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干预初期显著上升.

第二篇消化内科论文样文:基于排队论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门诊流程优化研究

门诊是医院直接对外提供服务的“窗口”,其提供服务的好坏,如病人排队等候的时间是否过长,医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面向病人,划价收费是否快速、准确,交款、取药是否方便、快捷等,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甚至影响到医院的声誉.

门诊流程是医院的核心流程.门诊流程作为医院的流程资产,具有可以实现医院不同分工活动的结果连接、反映活动间的关系以及界定活动中的相关人员关系等功能.门诊流程优化与再造是医院提升医疗和管理品质、实现资源成本最小化、改善时效、提高效益的有力方法和途径.门诊流程再造可以培育和不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提供更加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医疗健康服务.门诊流程优化对于医院经营管理、医院流程型组织的构建、医院信息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目的:运用排队论模型测量医院门诊流程效率,为流程再造提供定量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医院门诊流程中的各类问题及影响程度,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确定门诊流程的优化目标和解决方案,以充分利用门诊的现有资源,改变服务模式,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就诊率,减少门诊“三长一短”现象,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利用系统分析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综合利用其中的整体分析、结构分析、相关分析、层次分析的原理,对案例医院门诊流程进行剖析、解构,并进而研究其完善目标和完善策略.具体包括:

门诊流程效率测量:采用排队论的理论与方法,通过随机测量门诊挂号、收费、消化内科和妇科服务节点的服务时间及患者到达时间,计算各节点服务强度、平均排队长、平均排队时间、平均逗留时间、服务台空闲概率和患者到达后需要等待的概率等运行指标,利用Queuing ToolPak4.0分析软件,推算合理的服务台数,并模拟计算患者等待成本和医院服务成本之和的最优值.

门诊流程现状调查分析: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意向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进行定性评估,明确门诊流程中面临的当前问题,分析、预测门诊流程中面临的中长期问题.根据“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的框架,对上述分析中所明确的问题进行归类.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各种问题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源,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各类问题的影响程度大小进行排序.

门诊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结合上述研究内容的结果,同时运用专家访谈、情境分析等方法,针对门诊流程管理工作,依次分析其内外部环境、界定其系统边界和内部结构,明确当前现状,分析其缺陷和薄弱环节,研究改进的目标和改进策略,形成策略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评估,最终形成门诊流程优化的建议和发展策略.

门诊流程优化效果评价研究:设计《门诊流程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在门诊流程优化前后分别进行满意度调查,从服务对象层面评价门诊流程优化效果.

研究结果:

应用排队论模型测量门诊流程效率,根据模拟不同服务台时排队模型的各运行指标可知,该医院挂号室上午设置6个服务台时流程效率较好,应增加1个窗口,该医院挂号室下午设置3个服务台时流程效率较好.该医院收费处上午设置11个服务台时流程效率较好,应增加1个窗口,该医院收费处上午设置11个服务台时流程效率较好,应增加1个窗口.该医院门诊心电图室设置3个服务台时流程效率较好.该医院妇科上午设置9名医师时流程效率较好,应增加1个医生,该医院妇科下午设置6个医生的流程效率较好,可以减少1个医生.该医院消化内科上午设置6名医生的流程效率较好,应增加2个医生,该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下午设置2个名医师的流程效率较好,可以减少1个医生.

根据六西格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建立“努力—效益”矩阵表,采取逐步整合现场挂号与收费柜台的方式,使得挂号缴费等候时间缩短,人力资源得到整合.

应用业务流程重组的思路和方法,对门诊的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改进挂号程序,门诊挂号直接到医生或诊室,取消原来挂号后再到分诊台二次排队,简化了就诊环节.同时实行分楼层挂号、分楼层收费,并在门诊量大的科室设置独立挂号、收费窗口,减少患者往返奔走带来的积怨.通过与银行连网实现了自动转账业务,从而提供了自助挂号、预约挂号、自助收费等功能.与农行合作推行“金穗卡-医院通”,在分诊台分散挂号,在医生诊室或各医技科室与药房直接扣款,不用来回奔波,减少了排队.实施排队理论,建立分诊排队呼叫系统、药房发药排队呼叫系统、超声检查排队呼叫系统LIS系统、CR系统.设计功能全面的诊间系统,实现诊间无纸化、传报系统及各类统计分析、诊间预约、各类医学证明管理等,提高了诊疗水平和效率.

经过采取各种门诊流程优化措施后,案例医院门诊量4年里增幅达64.41%,门诊服务患者满意度连续3年位居全市*综合性医院第一名.

结论与讨论:

(1)应用排队论模型测量门诊流程效率是可行的:排队论经历近100年的发展与完善,其理论、方法与模型被反复证明是可靠的.本研究选用排队论模型中标准的M/M/1和M/M/C型,并借助Queuing:ToolParK 4.0排队论分析软件,测量门诊各服务窗口的流程效率,方法简便易行.

(2)应用灰色系统模型的方法来预测未来某一时期的门诊人次具有一定的优点:灰色预测对样本量和概率的分布没有严格的要求,计算相对简单,对医院门诊人次的预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3)应用六西格玛法可部分实现门诊窗口功能整合: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目标管理.

(4)应用BPR进行流程优化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注重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组织依流程定,而不是流程依组织定,充分发挥每个人在整体流程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

(5)应用BPR进行流程优化应解决好以下主要问题:组织结构问题,信息技术问题,人力资源问题,门诊文化问题,等候成本问题.

创新点、不足与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创新点:(1)本研究首次将经典的排队论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展研究,来解决目前门诊管理的薄弱环节——排队问题,为全面地解决门诊流程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2)提出“在对门诊的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时,不可只简单地用信息技术模拟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观点,对门诊信息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https://www.mbalunwen.net/ufo/90975.html

不足与下一步研究的建议:(1)医院门诊服务系统从运筹学(管理科学)学科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排队系统,但它的复杂程度非常高,现有排队论、六西格码研究成果难以全面解决.在继续研究时可以系统动态学做理论支撑,采用计算机防真语言工具建模,如PowerSim、ITHINK、GPSS/H、Matlab等软件工具.(2)进一步设计科学的门诊患者满意度测量量表,研究流程重组前后门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特别是流程方面的满意程度,以定量分析门诊流程优化的效果.(3)以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难以揭示各类医院情况.建议形成方法体系后在多类型、多层次的医院进行推广研究.

第三篇消化内科论文范文模板:1.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支持应用情况的调查—北京和Baltimore教学医院1277例内科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描述性研究 2.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的炎性肠病等消化科患者的结局和成本/效果的影响—275例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

营养风险是患者由于现存或潜在的营养相关问题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在住院患者中普遍存在,此部分患者从营养支持中受益的可能性比较大.中华医学会推荐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而对NRS-2002筛查的有营养风险患者,给与营养支持能否改善临床结局,减少住院费用尚缺乏前瞻性研究报道.

成本/效果分析是转化医学T1,T2,T3阶段中与T3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在营养支持领域内,虽然国内有少数报告,但是方法学和结果有明显缺陷.

本研究目的为(1)了解内科患者营养风险、临床营养支持应用情况(2)分析营养支持、临床结局及住院费用间的关系,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描述性及队列研究设计,采取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5个病房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2个内科病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符合不同入选条件的1277名患者进入描述性研究队列,有符合不同入选条件的541例患者进入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队列研究,有275例患者进入成本效果分析队列研究.

符合不同入选条件的患者用NRS-2002进行入院营养风险筛查,观察记录住院期间营养支持应用情况、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住院时间和出院转归等信息,并计算住院期间营养支持和并发症相关的直接医疗费用,采用多因素方法分析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患者临床结局和费用的影响,并对不同营养支持的方式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结果

1.描述性研究:北京、Baltimore教学医院不同科室营养风险、营养支持应用情况

共127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和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49.24%,29.36%和47.62%,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综合内科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47%,炎性肠病、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梗阻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和脑卒中分别有45.99%、15.84%、28.57%应用了营养支持,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综合内科有36.62%应用了营养支持.对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消化内科有15.57%接受了营养支持,其他三个科室只有极少数患者应用了营养支持.

2.队列研究

(1)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患者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影响

有541例有营养风险患者纳入分析,其中36.8%接受了营养支持,63.2%没有接受营养支持.

控制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后,营养支持降低了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OR等于0.32,95%CI等于0.18~0.6)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OR等于0.53,95%CI等于0.32~0.85).

入院7日内开始营养支持的有营养风险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入院7日后开始营养支持的患者(χ2等于4.41,P等于0.036).

肠内营养患者非感染性并发症(P等于0.008)和总并发症发生率(P等于0.002)低于肠外营养患者,感染性并发症(P等于0.13)有降低的趋势.

但是,由于总病例数不够多,目前还没有在“用营养支持”和“不用营养支持”的两个队列中,按营养风险的评分(大于等于3分、大于等于4分、大于等于5分)来分亚群,在两个队列的基线接近的亚群进行对比.此部分工作有待进行.

(2)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消化内科患者成本效果探索分析

有27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42.5%接受营养支持,57.5%没有接受营养支持.

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患者的总住院费用、平均日住院费用和常规基础用药费用均高于没有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和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P均<,0.0001).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出现并发症、发生非预期手术和住院时间延长均是增加总住院费用的因素,而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对总住院费用无影响.

以<,无感染性并发症病例>,为效果指标(在全文中有说明)时,所有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是比较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其经过协方差分析调整后的成本效果比为1257元,肠外营养、肠外与肠内联合应用以及无营养支持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6105、5680和1664元.

在以<,无感染性并发症病例>,为效果指标进行对比时,在“用营养支持”和“不用营养支持”的两个队列中,应按营养风险的评分(大于等于3分大、大于等于4分、大于等于5分)来分亚群,在基线相近的亚组中进行对比.由于总病例数不够多,此部分工作有待进一步进行.

结论

1.内科患者尤其是消化内科和脑卒中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

2.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可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肠内营养支持可能是比较经济的营养支持方式,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但是,由于总入组的病例数不够多,还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多病例的研究中得到支持.

3.按目前的认知,对住院患者进行常规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加强对有营养风险患者的临床营养支持管理均有助于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减少并发症、让患者受益.

第四篇消化内科论文范例:姜黄素对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的化学防护作用研究

背景/目的: 人类许多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的过程,化学预防可作用于其中的任何阶段.从低风险的正常人群到因环境、生活方式、基因易感性和癌前病变等因素造成的中等风险人群,再到曾患过肿瘤而易再发肿瘤的高风险人群,都可以采用适当的化学预防措施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而,人们希望能找到安全、高效的肿瘤化学预防药物.食物来源的天然药物因其具备较低的毒副作用、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高的依从性,可被各类人群尤其是低风险人群长期服用,而倍受关注.姜黄素是天然植物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生活中可作为调料和食物染色剂.姜黄素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近年来,其对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受到重视,具有抗癌谱广,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尽管已对姜黄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阐明,但对其作用的分子靶点依然不清.基因芯片能同时检测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基因的表达,使系统的研究姜黄素作用的分子机制成为可能.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观察姜黄根粉对亚硝胺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癌的化学预防作用,评价姜黄素 对肝癌的化学预防效果,2)寻找姜黄素对肝癌预防作用评价的中间生物指标,并利用中间生物指标建立 姜黄素预防效果的早期判别函数,3)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姜黄素对肝癌化学防护作用的分子机理,分析姜黄素 98级博士学位论义 可能作用的基因功能组.

方 法:1)利用二乙基亚硝胺和 Nitrosomorpholine诱导 Wistar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

预防组A于诱癌前7天喂食含2%姜黄根粉饲料,预防组B于诱癌24周后加用 2%姜黄根粉饲料.分别于 16、20.24周宰杀部分大鼠,观察大鼠肿瘤发生情 况.32周时,宰杀所有大鼠,统计各组大鼠的肿瘤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和 肺转移率.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定性分析,2)利用细胞增殖核抗原和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分别检测各组肝组织的细胞增 殖指数和细胞凋亡指数,并用这两个指标作为中间生物标记评价姜黄素对肝 癌的化学预防作用,建立以它们为参数的判别函数.

3)分别取诱癌早期(20周)和诱癌晚期(32周)组织和对应的姜黄素化学预防 组织,进行基因芯片检测.用异硫氰酸肌一步法抽提组织RNA,比色检测纯度, 电泳检测RNA的完整性,用oligodT亲和柱过柱纯化,得到纯mRNA.逆转录 为 CDNA,分别用荧光染料CY3和 CYS标记成探针,与大鼠基因芯片杂交,42 OC孵育15l7hr,洗片,扫描,进行结果分析.

结 果:1)大鼠经 32周二乙基亚硝胺和 Nitrosomorpholine处理,肝癌的发生率在诱癌 组为100%(12/12),肿瘤在肝脏形成多发癌灶(22.3土6.0个),最多达31 个,同时肺转移率为75.0%(9/12),淋巴结转移率为66.7%(S/12).而姜黄素 早期预防组 A肝癌的发生率仅为 16.7见 肝癌结节明显小而少,平均为 2.0土 1.4,未发现肺转移和淋巴结转移;而在诱癌的中晚期枯4周)给予姜黄素,肝 癌的发生率为100%,肝癌结节达9.8士2.2,肺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率均为 16.7叭2/l人形态学上,诱癌早期,诱癌组呈典型肝硬化表现,形成假小叶.

而预防组则仅见少量气泡样变性和点状坏死:诱癌晚期,诱癌组可见肿瘤形南方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 第5贞 98级博士学位论文 成,而预防组仅见轻度肝硬化形成.同时,诱癌组可见许多肺转移结节,镜 下见肿瘤细胞呈灶性生长;而预防组则少见.

2)与诱癌组相比,预防组增殖指数在 16,20,24和 32周均较同期诱癌组明显 降低而凋亡指数明显增高,差异显著.提示姜黄素对肝癌的化学预防作用与 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有关.利用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为参数,建立起判别函 数,以期在早期判定姜黄素的预防效果.

3)应用基因芯片检测了诱癌早期和诱癌晚期姜黄素可能的作用靶点,发现在早 期调节 217个基因的表达,而晚期调节 106个基因的表达,与多个功能基因 组有关.

结 论:1)姜黄素对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具有明显的化学预防作用,其早期化学预防 作用良好,明显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和多结节性,降低肿瘤自发转移率;晚期 给予姜黄素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癌的转移率.

2)细胞增殖指数和细胞凋亡指数可作为评价姜黄素化学预防作用的中间生物指 标,可在诱癌的早中期反映姜黄素的化学预防效果,对今后的临床实践有借 鉴作用.

3)姜黄素对肝癌的化学预防作用与调节肝脏代谢功能,抑制增殖,诱导凋亡, 抗细胞骨架,增强机体兔疫力和桔抗亚硝胺的基因调节作用有关.

第五篇消化内科论文范文格式:北京和巴尔迪摩教学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及营养支持使用率的现状调查和比较研究

背景和目的:住院患者中存在营养不足,同时很多患者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目前的研究由于采用的定义不同、研究工具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使得营养不足营养风险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而且不能进行比较.此研究目的为检验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推荐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在中美住院患者中的可使用性.调查中国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临床营养支持的使用率,住院期间临床营养风险的变迁.比较NRS2002在中国内科住院患者和美国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可使用性.比较中美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临床营养支持的使用率,住院期间临床营养风险的变迁.

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描述性研究,自2006年4月至2007年7月,选择了北京3家教学医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别在肾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和胸外科五个病房,每个病房各调查100例新入院患者,采用连续抽样,对1500名符合入组条件的,提供知情同意的住院患者进行了调查.第二部分为描述性比较研究,自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选择了北京和巴尔迪摩两家教学医院,分别在北京协和医院3个内科病房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2个内科病房,采用连续抽样,对500名符合入组条件的,提供知情同意的内科住院患者进行了调查.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三部分内容:患者的基础资料,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 2002,营养支持使用状况.该研究得到医院*委员会的通过.

结果:第一部分研究所调查的1500名住院患者中,有97.7%可使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总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7.3%,内、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28.0%和26.3%.入院时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的病房是消化内科病房为36.7%,发生率最低的是肾内科病房为18.7%.入院时男性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28.2%,女性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26.3%,不同性别间未见显著性差异(x~2等于0.692,P等于0.405).65岁以上的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6.0%,明显高于65岁以下组的营养风险发生率22.9%(x~2等于29.236,P等于0.000).所有调查的住院患者中,有11.1%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过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存在营养风险的住院患者中,有24.9%的患者接受了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肠内营养使用的比例为10:1,而在无营养风险的住院患者中,有6.0%的患者接受了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特别是普通外科的患者为12.7%.住院患者营养支持平均使用天数为6.20天(SD 3.66).患者住院期间,总的营养风险发生率的变迁由入院时的27.3%到出院时(入院两周时)的31.7%(P等于0.009).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由入院时的28.0%转变为30.5%(P等于0.242),外科患者由26.3%变化为33.5%(P等于0.007).

第二部分研究所调查的500名住院患者中,北京教学医院有94.0%的内科住院患者可使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巴尔迪摩教学医院有99.5%的患者可使用.北京和巴尔迪摩两家教学医院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39.0%和51.0%,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不同性别的住院患者,两家医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家医院的内科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和超重的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肥胖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北京教学医院内科住院患者未使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比例为91.0%,使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和同时应用肠外、肠内营养的比例分别为2.3%、4.3%和2.3%.巴尔迪摩教学医院内科患者未使用率为92.5%,使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和同时应用肠外、肠内营养的比例分别为2.0%、5.5%和0%.两家医院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使用率均低于10.0%,但未见显著性差别(P>0.05).对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两家医院分别有17.9%和13.1%的患者接受了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而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北京教学医院内科住院患者有3.3%的接受了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巴尔迪摩教学医院无患者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P>0.05).住院期间,北京教学医院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入院时为39.0%,出院时(入院两周时)为38.5%(P>0.05),巴尔迪摩教学医院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入院时为50.8%,出院时为41.4%(P>0.05).

结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 2002适用于北京和巴尔迪摩教学医院的住院患者.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巴尔迪摩教学医院的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于北京教学医院的住院患者.调查发现临床上存在不正确使用营养支持的状况,但两家教学医院临床营养支持率未见差别.住院期间,外科患者住院期间营养风险发生率增高,未观察到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的变化,中美两家教学医院内科住院患者间未见差别.

本文关于消化内科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消化内科引用文献:

[1] 最新消化内科论文选题参考 消化内科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比较好写的消化内科护理论文题目 消化内科护理论文题目怎么定
[3] 优秀消化内科论文参考文献 消化内科参考文献怎么写
《消化内科论文范文参考 消化内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消化内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