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血管外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血管外科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1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研究
  2. 第二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样文:中、英、美大学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3. 第三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血官材料预防血管移植物感染实验研究
  4. 第四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5. 第五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格式:蔡炳勤教授学术思想和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经验整理与临床研究

★100篇免费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血管外科护理论文写作参考,适合血管外科护理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研究

人类迈入21世纪,进入了一个知识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医学领域也正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发生转变,医疗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卫生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为医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护理队伍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重要力量,但面对新的形势,护理队伍却存在着数量与能力双不足的情况.护士长是医院中负责护理队伍基层管理的人员,也是病房或护理单元中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她们在推动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护士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够胜任岗位,做好自己的护理与管理工作,逐步提升护理队伍能力.选拔是医院任用人才的重要方式,但就护士长选拔而言,目前医院多考虑的是知识、技能、学历等显性特征,而忽略了能够决定护士长发展潜力的动机、组织承诺、责任心等隐性的胜任力特征,因此在系统、科学地选拔和培养护士长上医院会显得力不从心,经常会出现有些选拔出的护士长不太能够胜任护士长岗位工作的情况,造成了时间、人力、物力等多重浪费.在对护士长胜任力的研究上,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护士长胜任力框架或模型,但它们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医院现状,而国内对护士长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仅仅提出框架性建议,实操性很弱,难以进入实际应用,因此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实用的护士长胜任力模型,并运用模型对护士长候选人进行切实可行的科学考评,选拔出胜任岗位的护士长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护士长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既可以向护士长传递护士长岗位的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也可以推进医院的护士长选拔工作,因此对医院来讲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再将模型应用于医院的护士长选拔工作,以期为*综合医院的护士长选拔以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行为事件访谈、护士长岗位分析、对护理相关法规性文件的组织环境分析四种方式,分别初步提取*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要素后,综合上述四种方法提取的所有胜任力要素,形成*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的胜任力初拟要素,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咨询,根据要素满分率、均值、变异系数及界值法对初拟要素进行筛选,确定要素项数、名称及释义,根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得到的要素编制《*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要素重要程度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利用满分率、均值、变异系数和界值法继续筛选胜任力要素,在其中也对调查对象的7个人口学特征与要素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实现降维,确定胜任力要素维度,运用克朗巴哈系数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构建的胜任力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小组讨论法确定胜任力要素等级,并制定各要素的详细分级标准,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胜任力维度和要素的权重,最终构建了4个维度22个胜任力要素的*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模型构建后,选择某三甲综合医院作为绩效标杆医院,该医院在绩效评价上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模型用于该院所有临床护士长的胜任力评价,并将胜任力评价结果与医院2014年护士长绩效考评结果进行比较,对模型的绩效识别性进行实证检验,之后再选择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开展护士长选拔试点.在医院运用自己的选拔方式进行护士长选拔的同时,将护士长胜任力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也应用于护士长选拔,比较二者结果,并分析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方式相对于目前医院采用的选拔方式所具有的优势,随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综合医院的护士长选拔工作提供科学、客观、现实的依据和参考,提升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研究结果:通过四种方法提取护士长胜任力模型初拟要素31个,经德尔菲专家咨询得到要素27个,问卷调查法缩减要素至23个,信度检验中又删除1个要素,因此最终得到胜任力要素22个,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4个维度,构建的胜任力体系通过了克朗巴哈系数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理检验,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根据文献分析与专家小组讨论将所有胜任力要素分为5个等级,并就每个要素制定了详细的分级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专家意见得到了各维度与要素的权重.由4个维度、22个胜任力要素、5个等级构建组成的*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包含了各要素名称、释义、权重、分级以及详细的等级标准.模型的具体胜任力维度及要素分别为:维度一领导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沟通、自我控制、学习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群体决策,维度权重为0.357,各要素权重依次为0.075、0.056、0.052、0.051、0.046、0.041、0.035,维度二职业素养:质量与安全意识、责任心、主动性、团队合作、患者服务意识、培养他人,维度权重为0.247,各要素权重依次为0.066、0.048、0.036、0.035、0.034、0.028,维度三专业能力:临床护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维度权重为0.204,各要素权重依次为0.073、0.069、0.062,维度四个人特质:组织承诺、关注细节、自信、身体素质、适应性、自我评价.维度权重为0.192,各胜任力要素权重依次为0.042、0.032、0.031、0.031、0.030、0.027.在实证检验中,比较运用模型进行的护士长胜任力评价结果与医院对护士长的绩效考评结果,发现二者的一致性达到98%.由于该医院是国内公认的护理管理水平高、且绩效评价工作做得最好的标杆医院,因此可以验证基于模型的胜任力评价结果能够较好地与护士长的工作绩效水平对应起来,这说明通过模型可以识别那些工作绩效较好的护士长,从而证实了模型的绩效反映性和预测性,为模型之后应用于护士长选拔,识别出工作绩效好的护士长候选人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实证检验后,将*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某三甲综合医院的护士长选拔,发现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方式与医院目前采用的选拔方式最终选出的护士长相同,但对比同一科室的几个候选人得分时,发现某些候选人的模型分差异较传统分小,而某些候选人的模型分却与传统分的高低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发现这些差异与选拔评价要素名称、权重以及评分范围相关.研究结论:经全面考虑护士长胜任力要素及科学筛选所构建的*综合医院护士长胜任力模型通过了数理的信度效度检验,也通过了绩效识别的实证检验,在应用于*综合医院护士长选拔工作中时,也体现出了较医院目前所采用的选拔方式的优势,模型对*综合医院的护士长选拔工作来说,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建议*综合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运用该模型进行科室试点,完善后逐步铺开至全院的护士长选拔,以推进医院护士长岗位的人岗匹配,进一步实现护士长的岗位管理,提升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https://www.mbalunwen.net/ufo/92254.html

第二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样文:中、英、美大学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社会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促进了护士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护士不仅是高质量、高技术护理的提供者,而且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军、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医疗保健团队的平等合作者.围绕护士角色功能的扩展和重新定位,在借鉴国际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调整了护理本科培养目标、学制、学位,改革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从宏观层面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对护理本科专业课程的研究探索不够,多数课程的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仍依附于传统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强调疾病和治疗的多,讲病人与家庭社会、护理和预防的少,与专业角色定位和培养目标不符.本研究通过比较中英美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反思我国现行课程的不足,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一部分:在阐述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比较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比较原则和比较框架,并界定了比较要素的含义.

第二部分:分别对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中国大学6所大学的内外科护理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课程名称结构内容基本统一.5所大学分别开设《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全部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统编教材,1所大学突破内外科护理的学科限制,开设《临床护理学Ⅰ》,使用自编教材.课程的主要结构内容基本相似.(2)学科知识体系系统完整.临床护理专业课程全部按照临床医学分科设置,内外科护理的课程结构内容全部按照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到*学科的形式构建,每个分科系统按照总论到各论的逻辑顺序展开,具体疾病内容应用护理程序组织.(3)生物医学模式痕迹明显.

第三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血官材料预防血管移植物感染实验研究

血管移植物感染(vascular graft infection,VGI)是血管外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此并发症一旦发生,治疗非常棘手,不管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其预后均不良(死亡、截肢、再感染).近年来,随着血管移植物的广泛应用,血管移植物感染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已受到关注,研制具有抗感染活性的血管移植物也因此成为热点.国外学者已研究表明抗生素载药所制备的血管移植物能有效地抵御感染,因为这样可以在移植物表面和移植物周围组织维持一段时间较高的抗生素浓度.

然而,目前研制的抗生素载药移植物仍然存在问题: 1.抗菌活性维持时间短暂.

2.抗生素选择未达成共识.

理想的载药应该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既能防止早期 VGI,又能防止后期VGI,理想的载药抗生素应该对引起血管移植物感染的大部分致病菌有效,并且不产生耐药.

为了研制理想的抗感染血管移植物,我们对移植物的载药工艺和抗生素的抗菌特性进行探讨,筛选对 G+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的去甲万古霉素为模型药物,制备了具有持久抗菌活性的载药涤纶血管材料,并进一步以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MRSA)为试验菌设计体外和体内抗菌试验,证实其预防血管移植物感染的有效性.

研究共分三部分: 1.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血管材料的制备 1)建立载药血管材料去甲万古霉素含量和释药量测定的 HPLC 法.

2)以聚乳酸为载体制备去甲万古霉素聚乳酸缓释微球(NV-PLA-MS).

3)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支撑剂将 NV-PLA-MS 固载至涤纶材料 表面制备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血管材料(NV-DP).

4)用肉眼和显微镜考察 NV-DP 的形态特征.

5)用 HPLC 法测定 NV-DP 载药量.

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 1 -<,WP等于6>,博士学位论文 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血管材料预防血管移植物感染 摘 要 6)用 HPLC 法考察 NV-DP 体外释药行为.

7)用 GC 法测定 NV-DP 中有机溶剂二氯甲烷残留量.

2.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血管材料体外抗菌活性测定1)以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为试验 菌.模拟生理条件实现血管材料体外药物释放,将每片直径 6mm 的圆形空白涤纶材料和载药涤纶材料放入 10ml 磷酸盐缓冲生理盐 水,置 37℃水浴摇床 100r/min 振荡,分别于 0、7、14 和 28 天取 出,移入含 0.5ml 上述两种细菌菌液的 10ml 肉汤中,置于 37℃温 箱中培养 48 小时.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2000字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血管外科护理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题目
2)取出上述培养液并移种至血平板进行菌落计数.

3)统计分析,对载药涤纶材料细菌培养液和空白涤纶材料细菌培养液 的菌落数进行比较.

3.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血管材料预防腔内血管移植物感染动物实验研究1)空白涤纶血管材料及载药涤纶血管材料缝至自膨式镍钛血管腔内 支架表面构建腔内血管移植物.

2)将上述腔内血管移植物浸泡于浓度 2×,107 CFU/ml 的表皮葡萄球菌 或金*葡萄球菌悬液中 15 分钟,造成移植物染菌,再通过腔内 途径植入*犬肾下腹主动脉,建立动物模型.

3)移植物植入后 14 天处死动物,取出标本,进行肉眼、细菌学、组 织学检查.最终结果评定指标是移植物感染.

4)统计分析,对载药移植物和空白移植物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1.NV-PLA-MS 平均粒径为 30.7μm,载药量为 0.2533±,0.0025g/g,微球被成功地固载至涤纶材料表面,载药量为 0.2465±,0.0006g/cm2,制备的载药血管材料厚度均匀(0.18mm),表面光整,去甲万古霉素从 NV-DP上缓慢释放超过 20 天,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前 10 天为快速释药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 2 -<,WP等于7>,博士学位论文 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血管材料预防血管移植物感染 摘 要 (80%),其后为缓慢释药.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的残留小于 0.06%.

2.浸泡释放 0、7、14 和 28 天后各 NV-DP 细菌混合培养液的菌落数显著少于空白移植物-细菌混合培养液.

3.由载药涤纶血管材料构建的腔内血管移植物未出现由两种细菌引起的血管移植物感染,而由空白涤纶血管材料构建的腔内血管移植物 MRSE沾染后的感染率为 83.3%(5/6)、MRSA 沾染后的感染率为 100%(6/6).

根据以上结果,得结论如下:1.NV-PLA-MS 固载至涤纶血管材料表面制备的 NV-DP 厚度均匀,壁薄,载药量大,在体外能够实现长时间药物缓释,有机溶剂残留未超标,提示:该载药血管材料适合用于制备抗感染血管移植物.

2.体外试验证实 NV-DP 对 MRSE 和 MRSA 的抗菌作用可持续维持 28 天,提示:该血管移植物具有比较持久的抗感染活性.

3.活体动物实验结果显示 NV-DP 能完全抑制 MRSE 和 MRSA 的生长,证明了该载药血管材料能有效地预防由 MRSE 和 MRSA 引起的腔内血管移植物感染.

第四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背景和目的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的急性主动脉疾病.研究显示,近半数的未经治疗的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死亡,90%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和60%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发病1年内死亡.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指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且夹层未累及升主动脉的一类夹层.目前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腔内治疗三种.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左心室射血速度(dp/dt),从而降低主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冲击力,减少主动脉夹层破裂及分支动脉受累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只是控制危险因素及对症治疗,对于濒临破裂或已破裂、累及分支血管等复杂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有限.

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以区域性血管置换术为代表,但通常都需要深低温及暂停循环,手术复杂,风险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主要用于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有夹层破裂征兆、夹层进展等年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但是由于外科开放手术难度极大,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个较大的医疗中心能完成,手术不易普及.

介入腔内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aortic repair,TEVAR),TEVAR通过覆盖主动脉夹层近心端破口、扩张主动脉真腔、恢复内脏血管血流,同时终止假腔内血流并使其内血液形成血栓并逐渐吸收,最终达到重建主动脉管腔结构、同时降低残留假腔远期发生动脉瘤样变及破裂风险的目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TEVAR以其安全、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

然而,腔内介入治疗通过覆膜支架覆盖封闭主动脉夹层近心端破口,解决了夹层的主要问题,但其远端裂口可能转变为假腔的入口而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且可能增加了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同时目前对TEVAR疗效的研究只局限于短中期疗效,其能否增加B型主动脉夹层的长期生存率尚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对于T*ER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主动脉重塑、并发症的原因及转归和中远期疗效等问题上存在许多的争议.对于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近心端锚定区不足的B型主动脉夹层,常需要完全或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或/和左颈总动脉以增加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近心端锚定区,为保持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和无名动脉的血流通畅,“烟囱”技术或“杂交”手术技术顺势而生,但其增加了手术的操作难度,也增加了患者的并发症,“烟囱”技术是一项过渡性技术,需要更加创新的器械应用于临床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扩大腔内操作的适应症.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第一部分腔内修复术治疗与保守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分析腔内修复术和药物保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主动脉重塑及假腔通畅情况,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守或腔内介入治疗的24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组42例,腔内修复组203例.分别统计保守治疗组和介入腔内治疗组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及主动脉重塑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及术后情况,t检验比较两组间主动脉重塑情况,Kaplan-Meier法分别计算两组的累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两组间生存率.

结果

两组间治疗前情况对比,除年龄及真、假腔最大直径有差异外,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假腔内血栓化率及消失率TEVAR治疗组大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累计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相对于单纯药物保守治疗,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有较好的疗效和假腔血栓形成率,但同时带来了相应的手术并发症,也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第二部分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及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20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期手术组102例,亚急性期手术组69例,慢性期手术组34例.分别统计各组间在手术期间及术后随访期间的疗效及死亡率,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的最近手术时机.

结果

三组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急性期组大于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三组术后栓化率及假腔最大直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经两两比较,慢性期组的血栓化率与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有差异,慢性期组血栓化率小于急性及亚急性期组,假腔最大直径大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组,而急性期组与亚急性期组间血栓化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近、中期疗效满意,亚急性期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效果最佳.

第三部分TEVAR联合“烟囱”技术治疗近心端支架锚定区不足的B型主动脉夹层

目的

探索“烟囱”技术在治疗主动脉近心端支架锚定区不足的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EVAR联合“烟囱”支架置入及单纯TEVAR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196例,其中TEVAR联合“烟囱”支架置入治疗组23例,单纯TEVAR治疗组173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术后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烟囱”技术组和单纯TEVAR组手术疗效对比,其内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单纯TEVAR组,其死亡率与单纯TEVAR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烟囱”技术在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AD时可以重建重要分支的血流,操作简单、创伤小,随访效果满意.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烟囱”技术是一项过渡性技术,需要更加创新的器械应用于临床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扩大腔内操作的适应症.

第四部分“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在主动脉弓模型内的实验

目的

体外主动脉弓模型内应用(自主研发的)“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探讨“袖筒”式主动脉覆膜支架释放过程的可操作性.

方法

体外直视下在主动脉弓模型内释放作者自制的“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评估“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可操作性.

结果

共实验20次,所有支架均释放成功,成功率100%.整个实验过程顺畅,操作简单,大支架及“袖筒”分支的控制性好,释放容易.

结论

单“袖筒”分支一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在体外实验中植入顺利,可操作性好,技术成功率高.

第五部分“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在猪主动脉内操作的实验

目的

探讨在实验动物猪主动脉内应用“袖筒”分支一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技术成功率等.

方法

以猪为动物模型,在猪主动脉内应用单“袖筒”一体式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TEVAR手术,观察TEVAR术的成功率,及相应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动物实验共实施了6次,其中5例成功,技术成功率为83.3%,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

动物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结构设计合理,顺应性强,容易批量制造,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安全性好,易于临床推广.

第五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格式:蔡炳勤教授学术思想和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经验整理与临床研究

(1)中文摘 要

蔡炳勤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建树颇丰,特别是在中医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本人师从蔡炳勤老师三年,总结其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同时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临床研究.概述如下:

一、蔡炳勤教授主要学术思想

1、蔡炳勤教授强调中医外科以外治法为特色.蔡炳勤老师根据缺血性伤口的特点,总结了蚕食清创的系列疗法,改良了祛腐生肌膏制剂工艺.根据糖尿病足肌腱感染坏死是导致截肢的重要环节这一临床特点,提出早期“纵深切开、通畅引流、持续灌洗、祛腐生肌”的局部“祛腐生肌系列”处理原则.

2、蔡炳勤教授的中医手术观.蔡炳勤老师提出中医的“开刀”与西医有所不同,中医手术依据的也是中医的原则,用中医的思想指导手术,比如开刀主要是“祛邪”的手段,“祛邪”的同时,不能伤正,更注重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手术之后,中医还注重调整,进一步扶持正气,这些都是中医手术的独到之处.蔡炳勤老师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医手术观,强调手术是中医外科传统外治法之一.主张“治病先治人”.反对“一把刀”主义,强调“功夫在刀外”,注重中医外科围手术期治疗.

3、蔡炳勤教授提出专科建设是中医外科发展的突破口.蔡炳勤老师认为,从事中医外科工作,最大的困惑是外治法施展不足.针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的病种开设专科,先进技术与中医传统文化和治疗理念相结合,中医外科的发展就会有无穷的生命力.

4、蔡炳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源流.蔡炳勤老师最先从治疗脉管炎取得丰硕成果,顺势成立周围血管专科,并且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疾病谱出现变化后,开始转入研究糖尿病足的中医外科治疗.从运用祛腐生肌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到针对糖尿病足筋疽型,抗感染药物难以发挥局部疗效的难题,提出祛腐生肌系列疗法,并根据发生于足底组织坚韧部位高糖、多水的病灶,创立了中药“渴疽洗方”.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治疗方案,近期蔡炳勤老师根据糖尿病足筋疽型不同时期的发病特点,简化了祛腐生肌系列疗法,采用分急性感染期、好转缓解期、恢复期三个时期分期外治的方法,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

二、蔡炳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蔡炳勤老师论活血化瘀药在周围血管外科的应用.

蔡炳勤老师认为,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继发性血管损害,纤维化病变逐渐增多,活血化瘀药物应用前景广阔.根据周围血管病血瘀证形成的共性,结合临床,提出活血化瘀药用法主要有三类:

(1)益气活血法:补气药与活血药联用,体现补必兼行的原则.

(2)活血化浊法:蔡炳勤老师认为血浊是病之始,血结是病之终,将性平力专的活血化瘀药与活血泄浊药合用,能防治高粘血症,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作用.

(3)温经通络法:蔡炳勤老师在临床上将破血逐瘀药与温经散寒药并用,以治疗血管病后期,顽固不愈,或涉及血管病变的其它疑难病症.

2、蔡炳勤老师论糖尿病足的治疗难点与对策.蔡炳勤老师认为治疗的难点和对策,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以下4关系:

(1)内科与外科:蔡炳勤老师认为,糖尿病足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并非独立的外科疾病,在肢体未形成坏疽之时,应以内科治疗为主,严重的足坏疽感染,一般归属外科治疗.蔡炳勤老师认为应强化整体意识,正确认识局部与全身的因果关系,掌握降糖,抗炎,支持疗法等全身基础治疗.

(2)糖尿病足与糖尿病性动脉闭塞症:蔡炳勤老师认为,只有熟悉糖尿病足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不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才能对一个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作出权衡判断,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3)降糖与抗菌:蔡炳勤老师认为,糖尿病足患者高血糖是始动环节,感染是贯穿始终的关键环节,坏疽、溃疡是终末环节,三个环节互为因果.

(4)“蚕食清创”与“扩创畅流”:蔡炳勤老师认为,只有在糖尿病足感染基本控制,或糖尿病性动脉硬化闭塞症慢性缺血期,病情相对稳定,坏疽较为局限的情况下应用,或在扩创畅流情况下穿插进行.

3、蔡炳勤老师分期辨治变应性血管炎经验.蔡炳勤老师对变应性血管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病证结合,分期治疗,疗效显著.急性期:蔡炳勤教授认为此期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应标本兼顾,内外并治,内调气血,外清湿热,自拟“五草汤”(茜草、紫草、仙鹤草、稀莶草、旱莲草)加减.慢性缓解期:蔡炳勤老师认为皮肤体表病损,病程迁延,日久耗伤正气,病机是虚实夹杂,虚多实少,表虚不固.治宜补虚固表,佐以清热利湿,予玉屏风散合“五草汤”加减.

4、蔡炳勤老师补虚立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经验.蔡炳勤老师认为,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抓住疾病的基本病机,在治疗脱疽、股肿、臁疮等周围血管疾病中以补虚立法:以益气通阳法治疗脱疽、以益气化湿法治疗股肿、以益气活血法治疗臁疮,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治疗特色.

5、蔡炳勤老师分期外治糖尿病足筋疽型经验.蔡炳勤老师在总结分析各种中医外治法的基础上,根据糖尿病足筋疽不同时期的发病特点,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分急性感染期纵深切开、充分引[流、好转缓解期蚕食清创、持续灌注、恢复期祛腐生肌三个时期不同外治方法,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三、糖尿病足筋疽型中医外治分期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在总结蔡炳勤老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调研及既往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临床科研方法,客观评估糖尿病足筋疽中医外治分期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中医外治分期治疗组治愈23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糖尿病足筋疽型中医外治分期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技术相对规范,是较好的中医外治糖尿病足筋疽型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此文是一篇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血管外科护理引用文献:

[1] 血管外科护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题目哪个好
[2]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提纲如何写
[3]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摘要怎么写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血管外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血管外科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