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2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7

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消极影响教育对象,造成知行断裂
  2. (二)质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思想道德认知
  3. (三)破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4. (二)师生的交流沟通不畅,通过网络宣泄不满
  5. (三)同学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通过网络获得支持
  6. (三)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培养良好网络道德行为
  7. (四)发挥法律惩戒作用,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针对网络暴力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该文是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跟大学生网络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摘 要]“网络暴力”是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和公众视野下的发人深省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暴力”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三对矛盾.为有效解决问题拒绝“网络暴力”,提出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网络暴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作者简介]向宇婷(1986-),女,汉族,重庆沙坪坝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6-0062-03

“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网民针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主要关于道德的社会热點事件,在网络上通过道德谴责、侮辱谩骂、传播谣言以及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甚至现实攻击等方式,给当事人和亲人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尤其是心理压力的道德失范行为.①大学生几乎都是互联网的原生代,是中国亿万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网络通过快速直接的语音、简单便捷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短小精湛的视频支持点赞、自发、转发、分享、群聊、围观、等低门槛、便利性、及时性的交互功能发表观点和看法.网络在带给大学生便捷的生活方式时,也滋生出各种拷问道德和良知的事件,包括“网络暴力”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和公众视野下的发人深省的网络怪象.因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对“网络暴力”行为明令禁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主流积极意义引导,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思想觉悟,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网络暴力”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布科学、正确的教育信息,吸引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获取、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同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的活动.②在这一实践活动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网络暴力”行为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产生较突出的消极影响,同时扰乱正常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和实施,弱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消极影响教育对象,造成知行断裂

1、“网络暴力”发生时,事件当事人首当其冲.以网络作为载体,当事人有违道德水准的言论、行为或者与普世价值观相悖的言论都会招来众人的关注.其中公众人物是网民更愿意关注的对象.“网络暴力”看似发生在网络中,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当事人却备受干扰,既要反击虚拟世界的审判,又要面对现实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人肉搜索”是网民惯用的方式,通过大数据时代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大量当事人的,扰乱事件当事人的现实生活,甚至影响当事人的家人、亲戚朋友.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暴力”时往往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主流思想影响而缺少理智的认识和正确的审视,有时甚至会做出错误的评判加入讨伐大军中去.同时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有些大学生由于原本正确的思想观念淡漠或者原本错误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借助“网络暴力”褪去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约束,将道德和法律抛之脑后,毫无顾忌地对当事人进行传谣或恶搞,有时甚至将这种伤害扩大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这些“网络暴力”影响严重削弱大学生受到的主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正确的道德观遭到破坏,造成知行断裂,理论与实际脱离.

2、对参与者的隐性伤害.在“网络暴力”发生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事件当事人,从而忽视了对网络事件背后隐藏的匿名者的关注.网民通过网络对所谓的网络事件当事人进行口诛笔伐,人生攻击,谩骂.认为对于个体来看,仿佛是正常的道德审判,但却助长了匿名者所谓的英雄情节,长期以往将使其产生不正确的法制道德观念,损害自己谋求正常解决事件的途径.大学生由于从众心理驱使,往往会随波逐流地对他人通过网络进行语言暴力,当这一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制止和纠正时,这种“网络暴力”便会迅速蔓延成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主要方式或手段,这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二)质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思想道德认知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传导作用,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信息来源.“网络暴力”的出现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方向冲击,使得大学生质疑正向引导,削弱教育内容的价值,影响教育目标的快速有效实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网络暴力”削弱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完全被打破,伴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恶语相向、弄虚作假,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或重伤他人甚至不惜侵犯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利益.其次,“网络暴力”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约束力.在现实校园生活中,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最初会得到大家善意的指出和纠正.但在网络时空中,大学生由于个性、情绪等因素影响,加上脱离了现实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性子肆无忌惮地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这就使得原本正确的纠偏行为在网络中成为了滥用的失德行为.再次,“网络暴力”有时还会触及法律底线.例如:人肉搜索把当事人的隐私进行,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而触犯法律.因此,“网络暴力”使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他们认为网络教育内容脱离事实真相,缺乏说服力,进而造成思想道德认知困惑.

(三)破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中国公民享有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大学生的正常诉求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及学校等途径层层上报获得妥善解决.但事实上,部分事件当事人企图通过网络的途径来获得舆论的支持,不惜编造或者捏造事实,从而获得舆论的支持,妨碍和干扰法律的正确裁决.一些谣言在网络上大量散布和传播,扰乱正常社会秩序,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凸显出国民法制教育的缺失.当容易接受网络信息的大学生群体把错误的社会信息、社会意识和社会环境当作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时,自然所做出的思想认知、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主导地位,甚至被扭曲的网络环境抵制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恶化,继而导致网络生态的恶性循环.为此,在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有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大学生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充分培养他们在网络社会中养成合理合规的行为习惯.

二、“网络暴力”折射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对矛盾

网络事件能够迅速在网上发酵,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缺乏道德约束.如:2020年3月7日,司法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座谈会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条例》(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公布在网络上,各大网络平台迅速转发,一时间引起群众高度热议.与此同时,许多不实谣言在网络上流传,传言“鼓励女大学生和留学生联姻”,并将矛头指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而杨宜勇本人也在网络上发表严正声明,表示自己从未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工作,更没有发表过相关言论.在网络的口诛笔伐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容易追随参与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有的甚至展开“人肉搜索”.究其原因,“网络暴力”深层次地反映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三对矛盾未得到协调和有效解决.

(一)大学生自身道德自律差,通过网络容易弱化道德责任

“网络暴力”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以自身正义感为借口的道德自律和道德情感偏差.大学生总认为网络空间就是一个自我释放的场所,可以不假思索不计后果的在网络中随意畅谈、点评、转发,哪怕知道自己所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态度也并非客观,但总认为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自主性是敞开的,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自认为自由的时空中无所约束,加上原本道德自律性和法制观念较差的他们在社交网站、网络游戏中发布和自身大学生身份相差较远的行为、言论.又或者过度关注网络事件,看到网络中所描述的社会事件引起自己的情感共鸣,于是在不清楚事实真相时便一味跟风、信谣、传谣,以致展开网络道德评判,甚至道德绑架,通过网络让道德观走向极端.

(二)师生的交流沟通不畅,通过网络宣泄不满

1999年高校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蓬勃生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也带给在校大学生更多压力.部分大学生进校以后不愿意主动学习,缺乏道德责任意识,把面对学业和获取书的压力归于教师的教学吸引力差,教学管理不当等.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校园网络、贴吧、微信、微博、抖音等微视频以匿名的身份发表和转发不实言论,甚至攻击学校和教师,给学校带来名誉损害,也给相关教师带来精神伤害.或者一些学校教师也将大学生的出格言论在网络,引起网络骂战,并延伸至当事人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激化师生矛盾,双方都以网络作为宣泄平台,引起矛盾升级的恶性循环,这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暴力”又一矛盾.

(三)同学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通过网络获得支持

在大学校园中,现实的同学矛盾主要体现在寝室之间由于相处出现的小摩擦,普通同学和学生干部之间的关于班级管理的争议,同学之间的学习生活摩擦,恋爱引发的感情问题等.当上述矛盾难以调和时,部分大学生采取过激的行为方式,通过以匿名的方式在、论坛、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上歪曲事实,甚至捏造事实,引发网友对此事的关注,致使不明真相的网友自以为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进行评判,有的网友自然在网络中展开辱骂,攻击现实中的对方,以引起网友对他人的关注和声讨,从而达到通过网络伤害对方、报复对方的目的.

三、拒绝“网络暴力”对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有违个人的价值准则,同时妨碍依法治理、影响公平的社会价值取向,影响国家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从加强道德责任感、调节道德情感、约束道德行为、惩戒道德失范四个方面着手,有效控制好大学生在网上的道德表现和行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育者应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教育者根據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出现的问题,坚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及时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培养.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的“虚拟”实质,让现实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中履行道德责任.网络与网络人都有其虚拟的一面,人在网络中也以虚拟的方式存在,但人在网络中的行为却是现实中的人所作为的,产生的结果往往也不局限于虚拟世界中,更多的会延伸到人们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出现认知上的偏差.认识到网络的本质及网络与现实的关系,了解到任何个人在网络中的行为仍然会受到现实法律和道德地追问与考量,这样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作为网络人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认清“网络暴力”的危害,引导学生理性上网.在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政治诉求,告知大学生如何理性文明地开展网络行为,如出现网络不良行为也需要履行相应的网络责任.例如:可以通过主题网络征文比赛、公众微博、微信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借助各类案例,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等引发大学生对自己过往的网络行为进行反思.

(二)大学生遵循网络社会规则和要求,引导自身道德情感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往往对热点事件表现出强烈地正义感,他们关心社会的正义、善恶、美丑,表现出对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法制漏洞等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的极度愤概.对于这些社会问题大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选择恰当的方式在网络上理智地发表意见,善于在网络中辨别真伪,分清是非,避免被一些谣言、讹传带偏,避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宣泄不满引发他人道德情感走向极端.比如:通过现实生活的心理救助,在线心理帮扶平台等多渠道帮助大学生摆脱思想上的极端情绪或者调和网络社会的各类矛盾,并提供线上线下在校大学生情绪正常宣泄的途径,构建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舆论表达渠道,最终让学生意识到应遵循网络社会规则和要求,引导自身道德情感良性发展.

(三)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培养良好网络道德行为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需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监督与管理.这种监督与管理主要针对具体的网络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建立网络实名制保障大学生自由言论的同时,严禁以匿名的方式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一些特殊的网络行为还应受到网络监督,以达到明晰网络权责的目的.一旦出现网络不良行为,便能及时针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让他们在认清自己作为网络人的道德责任的同时具备积极的道德情感以便内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责任中警示并提醒大家,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场所和空间,在网络中仍然要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四)发挥法律惩戒作用,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治理“网络暴力”不仅需要教育者和大学生的积极努力,也需要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等教育媒体的有效运用,还需要必要的法律制度与之配合,才能做到从源头上治理和惩戒道德失范行为.有些“网络暴力”不仅违背道德,还触及法律底线,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教育,增强大学生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让大学生在网络中仍然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对于那些“网络暴力”行为触及法律底线的,必须运用法律的武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严惩网络违法行为.同时,明确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也是具体体现.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其实就是在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加强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是社会抵制“网络暴力”的重要手段.

[注释]

①安丽梅.从网络暴力谈网民道德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92

②李凡,李德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102.

上文总结:这是大学硕士与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大学生网络方面论文范文.

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引用文献:

[1] 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2000字
[2] 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如何写 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2000字》word下载【免费】
网络暴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